第一篇:高考并非独木桥 厨师职业助你成才
高考并非独木桥 厨师职业助你成才
自2003年以来,每年的6月7日开考,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不论那几天是双休日还是工作日,全社会都要为高考让路交通调流、工地暂停施工、教育心理专家现身说法、家长请假陪考、学校包车订餐订酒店等等,这足以看出高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与权威。
何以至此?因为高考是农村娃跳出“农门”、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相对公平的途径,这种“最不坏”的考试形式,承载着年轻人走向高处的梦想,同时也被寄予了太多的压力与希冀。在一个阶层流通机制健全的社会,每位成员的成功之路应该有千万条,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通道也应有很多,而不是只有高考这一座“独木桥”,所以,全社会都要竭尽所能让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多样,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仔细想来,高考只不过是教育部为普通高校招生而组织的一次考试而已,它仅仅是就读大学的一个门槛,而不应成为决定考生命运的审判庭。在一个阶层流通机制健全的社会中,每位成员的成功之路应该有千万条,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通道有很多,争先恐后地去挤某一座“独木桥”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其实,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山西新东方2001界大厨精英专业毕业生李想说。2009年他和很多高考失意的学生一样,曾经的他,也因为高考的失利而自暴自弃,“但日子还是得好好过,人生还是得勇敢面对。”抱着这样的心态,李想再一次鼓气了勇气,勇敢面对眼前的挫折。后来他在父母的建议下来到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开始学厨师。
经过在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两年的专业学习,李想以优异的成绩被山西新东方的校企合作单位上海深山老屋餐饮公司聘用。只用了半年时间,他便晋升到“荷王”的职位。如今,他正在自己的厨师职业道路上不断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据了解,厨师已经成为十大高薪职业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厨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办学24年来,立足市场,凭借“实力、专业、诚信”,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60多万名优秀的烹饪人才。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职教专家先后率团来山西新东方考察学习,并对其职业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身负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新东方人,将继续与时俱进,矢志不渝的书写好中国烹饪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新兴职业并非都很
新兴职业并非都很“朝阳”
就业机会不多,薪水不高,培训落后于企业实际需求
自2004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定期官方发布新兴职业制度以来,至今共计发布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的信息,其中110个新兴职业配合有“国家职业标准”。最新一次的发布时间为2009年11月发布的“第十二批新职业”。6年来,一些新职业被企业接受,成为今天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职业,但是也有些新职业在几年后的今天仍然很“新”,乏人问津。
“新兴职业”就业并非都很“朝阳”
专家指出,“新兴职业”的发布是基于职业的更迭、变化越来越活跃,需要向广大民众立体而形象地展示新职业的名称和内涵,完善我国国tzrc.cc家职业分类和标准体系,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另一个目的就是以此带动职业教育培训,这对于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从2008年开始新兴职业发布速度明显放缓,这与当时全球经济危机造成就业低迷不无关系。
新兴职业目前基本呈现四种状况
据介绍,122个新兴职业目前基本呈现以下四种状况:一是原来就有,现在只是有了新名字。比如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锁具修理工”,2005年第一季度发布的“玩具设计师”,这些新职位的发布,其实在企业中早就有类似岗位,只是名称各有不同,新职位的发布只是统一了岗位名称。
二是太过超前,市场需求很少。曾经很时尚的如“公共营养师”、“糖果工艺师”和“创业咨询师”等新职业,至今还停留在概念的阶段。而诸如“企业文化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在企业中根本没有相适应的职位。
三是需求量大,技术含量低。根据统计,122个新职业中需求量最大的是2004年第三季度发布的“呼叫服务员”,即现在非常普遍的call center的客服人员。某机构人事外包服务业务向200多家企业提供过客服人员的派遣和管理,但是客服岗位一般只需要数周的岗前培训,月薪2000元以下,因此不受年轻人的青睐,离职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还有一个叫“房地产经纪人”的新职业也面临如此尴尬的状况,薪酬低,人员缺口一直很大。
四是技能要求高,人才难觅。在122个新职业中,一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如“珠宝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会展设计师”等经常处于有市场无人才的境地,这不得不归因于人才培养的滞后。这些职业既需要较密集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较丰厚的行业经验。比如在珠江三角洲,珠宝设计人才非常紧缺。珠宝设计师在全国的平均月薪在6000~8000元月左右,独立珠宝设计师待遇比较高,没有上限。一个珠宝方面的技术人才,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培养和实践才能初步达标,但是目前可选的人才多数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而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尽管长期学习这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运用上,其设计能力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第三篇: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
高考独木桥变身名校独木桥
● 本报记者 李斌
2012年06月07日07: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尽管,今年的高考平均录取率会进一步攀升,历史性地逼近80%,但对于全国31万个考场中的915万名考生来说,高考,仍像是生死之战。“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句被网友评出的最励志口号表明,在高考的“战场”里,分数就是子弹。
“宣誓”是各中学鼓舞“战士们”斗志的常用手段,这种仪式有的出现在高三学年伊始,大多数则发生在距离高考还有百日时。学生们握紧拳头,脸上流露出“不怕苦累,视死如归”的气概。一家门户网站从百花齐放的誓言中评选出了10条“最励志高考班级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以其凛然之气征服众网友独占鳌头。这铿锵有力的10个字曾被打印在红色条幅上,高挂在某个班级的黑板上方。从书山之中抬头看看它,不知考生们会不会油然而生悲壮之情?
可以肯定的是,湖北省孝感一中高三“吊瓶班”的出现,为这种悲壮之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冷静的人,看到被考试资料占据的教室里高挂的吊瓶和一根根连接人体的输液管,也会为之动容——在深夜11点多钟,“吊瓶班”的考生们正一边学习,一边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补充能量的手段还包括“吸氧”。据孝感市中心医院高压氧科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每年中高考前,都有考生扎堆儿吸氧。他感叹道:“很多孩子边吸氧边看书,让人看了都挺感动的。”
对吸氧行为的另一种解读是:备战高考的过程,确实会令人窒息。不过,师生们擅长为这种残酷的学习生活找到正当、积极且能激励人心的理由,如同一句励志口号所言:“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但不幸的是,孩子们又苦又累的生活早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拼搏的人生是以学生们的童年、快乐和健康为代价的。
如果真有“考神”,则神灵也会感觉到高考带来的压力。每到高考季,“抱佛脚”的考生和家长们就会多起来。“拜考神,上名校”是他们的心愿,但能如愿者只是少数人。
记者们在各地的孔庙、文庙、寺院,碰到众多求“状元符”者(很多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状元梦。在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房东推出“状元房”,宣称此屋出过高分考生,就能得到更高的房租)。喜欢吉祥话的中国人,这时候尤爱 “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五子登科”等成语。它们伴着考生们的名字被写在一块块红色的符牌上,然后由虔诚的家长、考生挂在孔子画像旁,期盼得到老夫子的青睐和照顾。
太原有一位母亲,觉得“文庙环境幽静,又临近孩子学校”,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中午都陪着儿子去那里学习,“盼望孩子能沾上文庙的运气,考试顺利”。
时间穿越到30多年前的1977年,在“文革”期间中断长达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当年有570万考生涌进考场,竞争27.3万个录取名额。从这一年开始,高考不再仅是一场为国选才的考试,而是成了人们改变命运与出身的几乎全部的希望。用今天的励志口号解读是:“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此话出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之口,激励着普通人家的考生们“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始于1999年的高考扩招,使无数人梦想成真。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达到78.7%。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增长10倍以上。这一年,全国实际录取比例超过85%的地区有10个,其中海南和吉林两省超过了92%。
这些惊人的数字似乎显示了一个乐观的现实:高考独木桥已成通衢大道,看起来无比畅通。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使无数人圆了大学梦,但也使无数人的梦想发生了变化:由“有大学上”到“上好大学”。
这轮以普通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高校扩招的一半由高等职业院校接纳)充当主力的扩招(一份权威的研究报告指出:国家一批重点大学在学生规模上的变化并不是太大,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导致的一大后果是:大学生失去天之骄子身份,名校热持续升温。有人说:“高考独木桥”变成了“名校独木桥”。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在一篇文章中感叹:我国考生和家长现在都关注优质的一本资源(全国范围内平均录取率仅为8.5%),使得高考焦虑比扩招前的1998年还要严重。“当时,考上专科,就已经算得上升学成功,而现在,没考上一本,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没考上大学,高职高专被不少考生放弃。”熊丙奇说,如果所有考生关注的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管教育怎么发展,升学的焦虑将不可能消除。
北京考生在外地考生眼里应该是幸福的,他们占据各大名校资源,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重点高校(以2011年北京大学的招生为例,该校在考生大省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每万名考生中录取不到一个人,但在北京却高达32.6人),但即便如此,面对升学焦虑的折磨,他们也无处躲藏。而且,这种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变异成了恐慌,并从高考蔓延至“幼升小”和“小升初”阶段,使得北京众多的家长和学生每面临一个升学关口,都人心惶惶。
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的学生们偶尔会有“造反”的行为。继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集体烧书、扔书、撕书和湖北京山一中的学生一怒之下焚烧教辅资料之后,几天前,从四川宜宾市一中新校区的一栋教学楼上,又漫天飘下废旧试卷和书页。高考生们的这种举动,在学生们的尖叫声中持续了大约两小时,以至于地上白茫茫一片,撕碎的试卷和书本竟然没过了一名高中生的脚踝。
过度的应试教育迟早会招致学生们的反抗和谴责。几天前,南京名校拉萨路小学的两位“杰出校友”和“高考的成功者”,便发帖控诉了十几年前在母校度过的“黑暗人生”。章早立从拉萨路小学毕业后,先后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清华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现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她在儿童节这天撰文“控诉”母校。“我几乎不愿承认我毕业于拉萨路小学。”她说,“我从不掩饰对这所小学的厌恶,甚至于——恨。”章早立认为,通向幸福有无数种岔道,无数种可能,不是只有读名校这一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不读拉小,我会是一个快乐更多、焦虑更少、更加自信的人”。
章早立的文章引起了她的另一位校友,毕业于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李萱的共鸣,后者也“自觉响应号召”加入了批评母校的行列。
李萱认为,不能说(读书时的)这份苦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更多的成功道路恰恰是温暖的力量带来的。她说:“从小学开始压迫式、功利式、羞辱式的教育,是在耗竭一个儿童活泼的精力,让孩子每天在苟延残喘的状态下生活,它会摧残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和计划生活的能力。”
正在考场里奋笔疾书的915万考生,待若干年后,不知道在他们中间又会有谁站出来,“控诉”当年苦难的应试生活?★
学生老师家长“高考日记” 见证不平凡的日子
2012年06月05日22:00 来源:北京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考的是学生,受煎熬的还有老师和家长。考场内外,不同的角色,一样的心情,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理想。
今年,我们特邀高考考生、高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写下一组“高考日记”,与您分享考场上的挥洒自如、带领毕业班的千头万绪和“家有考生”的奔波忙碌,与您一起见证这段不平凡的日子。
考生日记
6月4日 晴
黑板左上角零落着一个3,提醒着一个无需再强调的事实。
时间照常流逝,班里没有很压抑的安静,也没有过于严肃的紧张感。老师发下每天固定的练习,到下课时在黑板上写好答案。其余时间坐在讲台前,答疑的同学在旁边围成一个小圈。大家写着题,翻着书,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同桌道哥还说脱脱买了台小型老虎机,明天送给班长过生日,问我借硬币。博士、街街和小P争论着一道高深的数学题。还有关于热火输了的各种郁闷。前面的银毛转过来,把一本理综摊在道哥桌子上问生物,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又起身去问老师。
好像一周以前,银毛就是这样。写着写着题,忽然转过来对道哥说:“哎呀,就剩十多天了。我忽然有点紧张。”然后被道哥一通调侃加鼓励。
真是一点都没变。只是时间在把我们一天天往前推。到最后,每个人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为了向往的生活,为了心中萌芽的梦想,静静等待那个决定性的爆发时刻。
上午最后一次参加升旗仪式,全校给高三学生壮行。校民乐团的鼓手们按惯例敲起激昂的鼓点,整个高三悄悄开始议论,正中间敲一组鼓的那个高二学妹就是我们年级谭可儿的接班人吧„„三年来第一次看别人敲这段鼓点„„鼓声落下,主席台上老师喊了一声“加油”。声音久久不息,从空气回荡到心底。天上干净的白云对着太阳微笑。
解散时,我和思玮说“感觉这次鼓声变小了。”“嗯,可能是心态不同了吧。”的确,走到今天这一步,好像每个人都有点超然的感觉。对纷繁的世界有些疏远,精神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就像蚕把自己隔绝在茧里修行,筹划着最后的蜕变。(杨楚玥)
班主任手记
6月4日 晴
毕业典礼 难舍的分离
又到了这一天,我早早就拿出那件珍藏起的粉红衣裙,说起这身衣裙,算得上我参加毕业典礼的“专服”,已经跟着我六个年头,今天是第三次穿。前两次穿是在2008年和2010年毕业典礼上,那时的我也是高三班主任。今天再穿,还真有点“年年岁岁衣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
6:50,老远就看到学校“青春万岁”的雕塑下人头攒动,学生们早早就盛装云集。他们身穿各色礼服,脸上的笑容让早起的太阳都黯然失色。
7:00,毕业照准时开拍,七个班依次列队拍照。不时有等待的学生单独找老师拍照。这不,我可爱的语文课代表过来了。“老师,这个礼物给您!”小胡同学语调还是那么轻柔,眼神还是那么坚毅。接过卡片,看到她用小楷密密麻麻写下的感恩话语,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重重地撞了一下。
8:20,四楼报告厅已经坐满了远道而来的家长,他们也被邀请来参加孩子们的毕业典礼。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经过三年的锤炼,孩子们已经对主持活动驾轻就熟。
七个班的学生代表一一上台,细数成长的足迹。一段段影像、一张张照片静静地在幕布上展现,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时光一幕幕从眼前闪过,军训、学农、联欢,都好像发生在昨天。然而一转眼,他们都已经长大,我又要送走一批孩子。很多家长悄悄给孩子写了信,收到信的学生们既意外又欣喜。读完父母的寄语,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我的喉咙也像堵住了什么似的。
作为教师代表,我对学生进行了最后的叮嘱:大家要“hold住”2012年高考啊!要让人生的风雨都成“浮云”啊!我尽量让话语轻松些,不然泪水就要涌出我的眼眶了。
离别终于来到。但我想,这悲伤是难掩学生们奔赴未来的激动与喜悦的,这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鲜花在前方,大家要加油!加油!(东直门中学 王鲁新)
家长日记
6月4日 晴
请假回家陪女儿备考
女儿是二模后从学校脱离出来的,当时全家全票通过,把上课地点转战到一对一教室,每天上课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八点。只要我不上早班、晚班,就由我接送,孩儿她妈也请假在家全天待命。
除了因时间紧迫午饭在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店解决,早、晚饭都由我亲自掌厨。大考在即,营养不能缺,快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虽然学校停了课,不过女儿还是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天有一整天的讲座,早上盯着女儿吃了面包喝了牛奶,急匆匆地送她去培训班。心里还盘算着今天的时间安排:下午闺女要回学校取准考证,然后还得赶回培训班继续听讲座到晚上八点。
这些天女儿没喊累、没叫苦,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喊老爸老妈伺候着,有时候还“表白”一下知道我们的不容易。一面感慨着她懂事了,一面心疼她的辛苦。
我不会用我们那个时代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相比,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很多本不该孩子承受的压力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不想让女儿也有同样的“遭遇”,只希望她能快快乐乐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努力实现她自己所期望的。(拼命老崔)
历史记忆:那些年 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岁月
2012年06月06日11:50 来源:新华网
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至今整整60年。60年前,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只有5.9万人;60年后,201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900万人。60年前,第一次高考后只录取了5.32万人;60年后,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将达600多万人。60年前,高考只是一小部分人相关的招生考试;60年后,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规模招生考试。
如果现在要人们在中国各种教育制度或措施中举出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高考无疑会成为多数人的选项。无论你是否喜欢,高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存在。
历史上有些事物是创制时轰轰烈烈,不久后便销声匿迹,迅速成为历史陈迹。有些事物却是如古语所说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当其初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在意,后来的演变影响愈来愈大,以致后人反观作始之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初创制的重要性。高考制度便属于此类“始简终巨”的事物。中国传统纪年,60年为一个周期。在高考制度建立整整一个甲子的今天,回顾高考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当年冬,570万名年龄介于十三四岁到三十六七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中断了10年后,中国高考的车轮重新滚动,27万人荣幸地成为“七七级”。
1977年是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录取比例仅为二十几比一。这个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
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
高考制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5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考试科目定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或俄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除各系科共同必考科目之外,各校还可根据系科之性质,分别加试一些科目。结果,全国20l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联合招生。
为进一步改变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况,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l951年又规定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如有困难,得斟酌情形,允许各校单独招生。该年,五大区普遍实行联合招生,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东北、西北地区的高校无法招满足额,而按大区统考成绩不可比,难以彼此调剂录取。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1952年6月12日,高教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从此,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
高考制度创立的缘由
统一高考制度从民国时期的统一招考、联合招考和过渡时期的联合招考制度一步步发展而来。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完成量的积累之后实现质的飞跃,并沿用发展至今。
中国于1952年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是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并受大学招考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缘由。
计划招生宏观调控的产物。统一招考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高校各自招考出现不少问题之后才做出的改进措施。原来各校完全自主招生存在一个问题,便是导致高等教育畸形发展,易于开设且报考人数较多的文、法、商科专业数量偏多,而社会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却发展缓慢。为了纠正文理专业失衡,民国政府教育部曾于1933年起实行计划招生。高考制度诞生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时期,1952年7月21日,高教部颁发了《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高考在计划经济初创时代建立,不过,高考制度并不一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就从未实行统一高考。倒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俄国,近年来也借鉴中国的高考,实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招考制度发展演进的结果。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部分是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是由于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分散走向统一,以达到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在单独招考的情况下,考生必须自费前往高校所在地或少数几个考点参加考试,这对许多偏远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家境清寒的考生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另外,当时名牌大学经过一次或两次招考,即可招足学额,而许多高校虽经多次招考仍不足额。由于有的学生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等原因,新生入学报到率很低,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且各高校单独招考新生质量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情况,才开始实行联合或统一招生。
抗战时期统一招考的示范。1938-1940年间,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曾实行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虽然统一招考制度存在时间不长,而且是在民族救亡战争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制度,但这是中国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第一次统一招考的尝试,有利于促进中学按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督促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它为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走上统考之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科举考试文化传统的影响。为什么统一招考制度首先会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出现,有其深层的文化和传统因素。从考试形式以及作用影响等方面来看,高考与科举确实明显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世纪50年代初,科举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还是一种落后反动的取士制度,建立高考制度时不会有意去模仿科举,但我们却可以说高考制度的建立至少间接受到科举制的影响。因为传统文化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不论对科举制1300年中的功过得失如何评价,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和观念或多或少都留有科举文化的烙印。即使建立高考制度时没有直接考虑借鉴古代的考试形式,但科举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因此生长在此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多少都带有考试传统的遗传因子。高考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中国具有考试文化传统,统一高考制度才会率先在中国出现。
高考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是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改革,在世界高校招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以来,在促进中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人才,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但是,有利必有弊,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高考的消极影响也日渐显现: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考试使学生负担过重,学校办不出特色„„于是,“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批评不绝于耳。1966年,已有14年历史的高考制度被废止。
选拔性考试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身处其中时,会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恨不得赶快解脱出来。可是当你挣脱考试的锁链以后,往往会发现连同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同失去了,平民百姓更没有上升的渠道了。当陷入依靠权力、金钱、关系来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之后,你可能变得很怀念过去那么痛恨的考试制度了。“文革”前后“老三届”中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转变就是这样。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便成为当时的人心所向。
恢复高考20、30周年的时候,全国媒体都陷入“集体性怀旧”,发表了大量的回忆和纪念文章。然而,由于60年前建立高考离我们过于遥远,且没有戏剧性的转折故事,加上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高考制度创制于1952年,所以出现了“集体性遗忘”。
其实,虽然创立高考制度没有壮怀激烈的记忆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书写,许多参加第一次高考的人又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追溯高考制度的源头,就不得不回到60年前;要真正理解高考的利弊得失,就要明白创立高考制度的缘由;要展望高考制度的未来,就应理清其来龙去脉。
对于埋藏在历史深处的1952年,我们不应忘却,终究也不会忘却。刘海峰
电影《决裂》中的画面,以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为原型拍摄。葛存壮扮演的老教授的一句“马尾巴的功能”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2011年6月3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6月2日接受访谈时透露,2011年全国大约有933万名高考生,比去年减少约24万名,招生计划大约是670万,录取率70%以上
山西运城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在教室里秀街舞(5月18日摄)。当日,山西省运城中学在高三学生中开展“轻轻松松迎高考”活动,学生们在做游戏、诵诗文、秀街舞中释放紧张心情,轻松愉快迎接高考。新华社发(薛俊摄)
第四篇:选择岩峰职中助你成才成功
选择岩峰职中助你成才成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岩峰职业中学的蒲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同学们见面。同学们,还有三个月,你们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我们面前的道路通往何方?
一个人生下来没有人会问是生下一个国家主席还是一个部长;是生下一个老板还是一个打工仔,人们只会问: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只有性别的不同,为何几十年后地位、财富会有天远之别?就是因为他们找准了目标,选对了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成功之路。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探讨三个问题:读不读书(打工?读书)?读什么书(普高?职高)?到哪里读书(岩中)? 现在社会上似乎又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新的读书无用论,是打工还是继续读书的问题困扰着同学们,我的回答是:书一定要读。俗话说:千苦万苦,打工最苦。2011年感动人物无臂钢琴师刘伟说:要么死去,要么精彩的活。我们不是“富二代”、“官二代”,要出人头地、功成名就,你要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你要实现你魂牵梦绕已久的宏伟理想,那么,你就还要继续读书。(补充张艺谋陕北之行、老总招聘人才、人的四大类——人物、人才、人手、人渣)
第二个问题:读什么书?我要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普高的。普高教育是应试教育,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这是当今高考制度下存在的一个弊端。普高老师讲课,都是面向中上等学生。假如你勉强考上了高中,或是拿钱硬上了高中,我想,你的处境一定很艰难。高中.....课程很难学,很枯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在校一天,就是受一天的罪。既然,你在初中阶段,就已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你干嘛还要强上高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续充.......
当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呢?因此我要奉劝在座的很多同学,读职高才是你们的明智之举。原因有三:一是职高同样是高中,同样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普高发高中文凭,而职高发中专文凭,在工作中,中专文凭比高中文凭更值钱,中专文凭比高中文凭工资高。
二是读职高是进入了“双保险”,不但读了文化知识,而且学了专业技术,不但可以安排就业,而且可以考大学。这是读普高的没有的优势,没有技术的普高生没人要,而既有知识又有技术的职高生用人单位抢着要。
三是读职高考大学比普高考大学容易。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有升学愿望,不但可以考大学,而且较比普高学生升学要容易一些,升入大学后享受与其他大学生要一样的待遇。
职高对口升学的考试科目类似普高。语数外三门文化课难易程度远远低于普高教材,专业课都是新开的,大家都是0起点,所以不涉及到基础谁好谁坏的问题。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即使通过各种手段上高中了,在普高,他们也是中下成绩,是差生,只能当陪读,考大学几乎没有希望,而在职校他们就是尖子,是优秀学生,考大学十拿九稳。
基于以上分析,我提议大家踊跃报考职高。
但是,在鱼龙混杂的众多的职业学校中,我们应选择哪一所理想的学校呢?
我觉得有责任告诉大家:一要看它的教学质量高不高,二要看它的办学条件好不好,三要看就业有没有保障,四要看它的费用低不低。掌握了这四个标准,就好办了。
根据这几条标准,我向大家推荐一所好学校——渠县岩峰职业中学。
为什么推荐岩峰职业中学呢?有四大理由:
理由之一,这是一所公办学校。国家办学,让人放心,办学历史攸久。
理由之二,这是一所市级重点学校。办学条件一流,学校占地60亩,校园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是市级绿色学校;学校整洁卫生,秩序井然,是 “文明卫生单位”,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有。。。。,食堂使用IC卡实行电脑管理。关于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以及办学条件,如今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因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有机会,欢迎各位学生和家长,随时到我校参观指导!
理由之三,也是同类职业学校中最有优势的一点,岩峰职中教学质量高。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中高级教师60多人,各门课程都有过硬的把关教师„„。参加高考连年居达州市农村职业中学榜首,渠县唯一的一所每年参加高考的职业学校。
理由之四,岩峰职中收费低。学校保证在所有的公办职业学校中收费最低,投资少,见效快。(助学金、免学费)
另外,学校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你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成就梦想的舞台!学校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读岩峰职中,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希望各位同学慎重选择,热忱欢迎报读岩峰职中,岩峰职中1200多名师生员工真诚期待你的到来!报读岩峰职中,更放心,更实惠,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前程似锦!
第五篇:积极心态助你成才感想
林勤南
信息学院
电子103班
201010314310
积极心态助你成才感想
11月19日下午,在白云校区,曾教授老师开了一个“积极心态助你成才”讲座,听了讲座之后,自己的收获很丰富。人们常说人生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这幅画是要用你的一生时间来描绘,伴随着自己逐渐的成长,将人生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一笔一笔的描绘在这幅画上。有的人最后完成的作品是精彩的,有的人最后完成的作品是平淡的,更有的人完成的作品却的苦涩的。怎样才能描绘精彩的人生呢?那就要塑造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描绘出精彩的人生。
所谓的心态就是你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自己遇到的事情的态度。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从而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我们都知道人有九类基本情绪:兴奋、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由于人们的负面情绪占绝对多数,因此人不知不觉就会进入不良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即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这两种心态能激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积极的心态能发挥一个人的潜能,能使我快乐、健康。而消极的心态却使人的情绪低落,成为事业的绊脚石。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办事效率;相反,紧张、消沉等不良心态会阻碍你的做事进程。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尽可能的塑造积极的心态,把兴奋和愉快这两个好情绪调动出来,使我们自己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当中。一个好的心情使你产生向上的力量,使你喜悦、沉着、冷静,缔造和谐。怎样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调动出积极的心态呢?
一.学会马上改变
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旦你遇到比较糟糕的事情,先不要想事情的本身是如何糟糕,首先要想到的是如何快速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应学会改变对这个事情的态度,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如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更严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态度变了,事情就变了。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颜,但我们可以展现笑脸;我们不能掌握未来,但我们可以把握现在。
二.学会转移压力。
我们要学会生活,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在大学或社会中,我们都有很多可以转移压力的方法,例如:在悲伤、失落的时候,可以找同学、朋友和家人聊聊天,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坦诚的说出自己不开心的事,和他人分享。也可以做些运动,把自己愤怒、悲伤的心情都发泄出来……
三.学会知足常乐。
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有这样一句话:“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越往上幸福越少,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当我们沉溺于物欲与世俗,为追名逐利勾心斗角而疲惫不堪时,不妨驻足以观,也许平淡、闲适才是我们要的简单幸福。懂得知足,才会懂得感恩,感恩生活赋予你的一切,无论成功或挫败,因为这都是我们难得的人生财富。
人生如同旅行,无法预知前方是开阔平坦抑或荆棘丛生,只要我们怀揣着积极的心态,向着目的地踏实的迈好每一步,就能看到一片美好的景色。我相信,只要有积极的心态,我的人生将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