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时间:2019-05-14 05:5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第一篇: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以《人民日报》《中青报》《北青报》为例

在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志愿者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交口称赞。再追溯到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和5•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志愿者们的突出表现不仅展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是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志愿精神和公民意识。“志愿者”一词成为年度热门词汇,很多人也认为2008年应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和5•12地震中许多自发的志愿队伍不同,北京奥运志愿者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选拔,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人们看见更多的是:志愿者们用几近完美的服务为奥运成功举办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他们用真诚和自信的表现展示了对志愿服务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淀的气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志愿者们究竟奉献了什么?除了微笑,他们还留下了怎样的形象?他们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人们想知道一个真实奥运志愿者群体,但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途径——媒体又有着自己的报道框架,媒体基于整体的宣传政策,结合各自的身份和定位,选取一定的话语体系和报道重点,如同相机的取景器一样,决定了受众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本文就试图在比较《人民日报》、《中青报》和《北青报》报道之上,分析媒体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以及在框架内的志愿者形象。

一.文本选择和框架解说

1.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和《北京青年报》为研究个案。首先考虑到他们都地处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对于志愿者的信息把握度和关注程度、报道力度,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媒体都更胜一筹。其次,三家媒体各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报道框架。《人民日报》的报道无疑最能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最能反映党、政府和人民对志愿者的评判;《》身为共青团机关报,其大报高度、理性锋芒和人文关怀让这份报纸独具一格;《北京青年报》更多的是从市民的角度出发,体现一个城市的奥运气息,在京城几家都市报中他对于志愿者的报道最为详实;另外选择两家青年报,也是考虑到共青团在此次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赛会志愿者中70%是年轻人,青年报对他们的表现自然会给予一定量的关注。

文中所说的“奥运”不仅指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还包括了第十三届北京残奥会,170万志愿者的概念涵盖了服务两个奥运的所有志愿者。此外,本文的研究还把视角向前延伸至7月1日,这一天北京奥运独创的城市志愿者正式上岗,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从这一天起拉启大幕。考虑到三家报纸均为日报,文本选取的截止时间选定在残奥会闭幕的第二天。如此一来样本时间段就限定在2008年7月1日——2008年9月18日。

2.新闻框架理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对框架论贡理献巨大的戈夫曼指出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1]。另一位该理论的重要研究者甘姆森将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

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从社会学被运用到媒介研究中来,人们认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媒体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报道事实真相,更重要的是将新闻组织到各自的框架之中,媒体工作者在处理信息中有着整体性的思考基模,即“新闻框架”。因而新闻报道是“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的“重组”这些事实的过程。可见,新闻框架是媒体新闻理念和话语组织原则的体现,媒体及其工作者依据己有的框架,将本质相同的一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和评价。

至于如何表达和呈现,进而建构报道对象的形象和意义、引导人们的认知和理解,就是框架分析的内容了。本文在分析新闻文本的框架内涵上揭示新闻媒体如何呈现群体形象。

二.2008奥运志愿者:烘托一个国家、一代青年和一座城市

根据前文所述的框架理论,三家媒体对同一现象和事物解读透露着各自的办报理念,他们的关注视角使受众从不同型号的取景器中看见了多元生动的志愿者形象,当然也包括形象背后烘托出的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崭新面貌和广阔前景。

1.《人民日报》:国家意识形态下凸显典型人物

《人民日报》是国家第一大报,作为政治性、指导性最强的日报,它对信息进行权威解读、宣扬主流价值观、烘托国家意识形态。其奥运志愿者的报道尽管配备了多样的报道形式,但对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科学发展观这些意识形态的呈现和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仍是该报最显着的报道框架。

奥运会已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志愿者已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在服务奥运中展示中国风采》指出“志愿者的形象就是中国人的形象,志愿者的素质就是中国人的素质,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风貌。”8月22日的文章转引厄瓜多尔媒体报道说“奥运会志愿者向世界传达中国新形象”;包括报道华人华侨志愿者来做志愿者,“为祖国尽一份力”、“传播中华文明、展示赤子之心”都烙印着中华民族“个人之于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念。

志愿服务对于体现和谐社会旨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奥运志愿者集体过生日》——志愿者团队的情谊体现我们与自我的和谐,《“志愿”三人行》——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体现我们与他人的和谐,《老外在前门指路》——外籍志愿者的加入体现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在《带走微笑 留下快乐》、《共享微笑 共同超越》这样的报道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志愿者在提供种种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自我的快乐。通过奥运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志愿服务、培育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完善和提升我国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生活常态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分析文本可以看出这是《人民日报》所搭建的报道框架,报纸想传递的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内的观念:志愿者是民族形象的代言者,是家国观念的承载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者。

《人民日报》高度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它对观念的塑造大于对信息的传递,在国家意识形态框架内,一方面它构建了众多人物标本,24篇报道、24个人物或群体,《从感动中国人物到奥运志愿者》[10]、《梁苏会: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11],他们的诉说让更多人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精彩,于无形之中接纳媒体设置的“取景框”和传达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13篇关于奥运志愿者的评论和述评占报道总量的近20%,《在更大“赛场”争得荣誉》[12]、《在志愿奉献中履行庄严承诺》[13]、《在微笑中传递感动》[14],这些评论不仅指出志愿服务本身的要求,更是从提升自我价值、传递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层面指出志愿者应当容纳的更深刻内涵。

2.《》:关注青年一代的形象与成长

《》在党报的话语体系中蕴含着理性锋芒和人文情怀,在这里奥运志愿者除了承担国家形象、国家表达,更多的是他们作为个体的体验与感受、付出与收获,是他们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青年人的形象与成长,这是这份报纸最有标志性的报道框架。

年轻的志愿者中大量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一代人,过去有报道中形容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报道他们见多识广但也更个人中心、利己自私,这一次他们有了新的代名词——“鸟巢一代”,《“鸟巢一代”赢得国际赞誉》[15]、《鸟巢一代是怎样炼成的》[16],在这些报道中志愿者们热情敬业、吃苦耐劳、懂外语、有技能、善交流,他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集体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富有热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

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北京志愿者笑迎八方客》[17]、《残奥会志愿服务 尊重是第一位》[18],这些报道记录着志愿服务的点滴,在微笑的背后展现乐观包容的心态和平等尊重的理念,在服务的背后展现吃苦耐劳、肯于牺牲、勇于负责的精神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关注志愿者的奉献,更关注他们的收获和成长。《志愿者辛苦并快乐着》[19]——当他们的服务保证了赛事的进行、他们的奉献肯定的回复、他们的合作赢得团队的友谊,也便收获了奥运最大的快乐;《一支百万志愿者队伍的快速成长》[20]、《志愿精神与公民社会相伴相生》[21]——他们目睹拼搏与超越、历经爱的洗礼、体味奉献、尊重、平等的内涵。在这里他们理解奥运、参透人生,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对青年一代,而且对中国的志愿事业乃至公民社会都是沉甸甸的收获。《中青报》在这样的框架中传递出对青年一代的人文关怀和对奥运志愿者的这一份期许:他们是中国青年的全新代言,是未来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

青年一代形象与成长的叙述框架仍然是建立在共青团领导这个固有的体制之上。《中青报》相比其他两家报纸更重视对共青团信息的报道:《杨岳看望服务奥运的华人华侨志愿者》[22]、《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服务队领队寄语》[23]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团建工作的报道,在《中青报》的视角里团的领导是志愿者开展服务的有力保障,团的关怀是青年志愿者成长的催化剂,青年一代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为鲜艳的团旗增添更多的光彩。

3.《北京青年报》:城市气息里讲述志愿故事

以市场为导向、以市民为受众的《北青报》其志愿者报道着重故事化、情感化、平民化、生活化的表达,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奥运之城北京的生活方式,《北青报》就在城市框架内,呈现一个个志愿岗位、一群群志愿人物、一则则志愿故事、一份份志愿关怀。

北京奥运会上百万人的奉献就筑起了志愿长城,《奥运之城不入睡 蓝色T恤不收工》[24]、《志愿接力 昨夜鸟巢无障碍》[25],仿佛整座城市都已被动员起来投身于奥运服务大战当中。大动员下又透露着小关怀,赛场的每一处服务都细致及时:《丰台垒球场志愿者顶风冒雨送雨衣》[26],城市的志愿服务在看似细小的举动中传递关爱:《志愿者帮忙跨国激活VISA卡》[27]、《澳洲男孩街头走失 志愿者帮他找妈妈》[28];在七夕节、教师节、中秋节三个节庆日中《北青报》共推出11篇报道,《蓝立方里搭“鹊桥”》[29]、《蓝立方志愿者 自编尊师三字经》[30]、《城市志愿者服务前先说“中秋快乐”》[31],节日的温情就通过志愿者的举动被传递和放大到整个奥运氛围中。

在城市报道框架之下,志愿者的服务已融入城市生活:《志愿家庭举办团圆“化装舞会”》[32]、《103岁社会志愿者仍每天巡逻》[33],志愿者不仅是服务奥运本身,更是服务一座奥运之城;同时他们的举动也带动更多市民参与奉献:《中关村白领挤爆“蓝立方”》[34]、《7辆私家车自组车队自掏油钱送夜班志愿者回家》[35],如此一来“志愿”成了这座城市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志愿者”成了最时尚的人群,他们心怀志愿、动员起一座城市的民众力量,他们细致贴心、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奥运关怀。

因为立足城市搭建报道框架,所以对城市和社会志愿者的报道显得必不可少,136篇的报道占去总报道量的近三分之一。像《5小时接力“蓝立方”指点吃住行》[36]报道的那样,他们的工作大都是维持秩序、引导出行、提供信息、解答咨询,同时很多城市和社会志愿者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服务,《“蓝立方”添软服务 可帮忙调整假肢》[37]、《蓝立方自制“金牌” 市民都能当“冠军”》[38],这些服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搭建起交流的桥梁,城市和社会志愿者在这里代表一座城市去接纳所有人,同时他们的服务就像社区邻里间的相互帮助,深入城市生活、温暖城市百姓。

《北青报》在此次志愿者报道中的另一独特之处是细致描述了如福娃福牛扮演者、升旗手、捡球志愿者、起跑器安装志愿者等众多服务岗位以及平凡志愿者的岗位故事。《别了我的岗位 难忘我的团队》[39]、《这里将是我最怀念的地方》[40],志愿者一方面是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另一方面他们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情感体验,这也是都市报在城市框架下故事化、情感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

三.媒体对2008奥运志愿者的框架建构和形象呈现

前面论述的三家媒体对于奥运志愿者都搭建了自己的报道框架,通过横向比较,志愿者在其中分别呈现了三种主体形象。实际上,读者通过报纸看见的志愿者远比这三种形象更丰富多彩,故下文将纵向综合来分析志愿者在媒体报道中统一的正面形象和多元的侧面形象。在框架分析中我们首先列出框架清单,揭示媒体报道志愿者时可能的“发言位置”或媒体框架的方向,进行“框架类目建构”,在每一个大框架下又搭建了若干子框架,最终旨在揭示媒体报道时选择的主要框架和志愿者呈现在这些框架中多元立体的形象。

1.志愿服务框架:全面的呈现

报道志愿者,最主要的莫过于报道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究竟如何志愿、怎样服务?因此志愿服务框架是媒体搭建的最庞大的一个框架,全面呈现了每一个环节的服务,其下有“全副武装”、“岗位职责”、“内容技能”、“志愿精神”、“服务理念”、“付出收获”六个主要的子框架,如:《奥运志愿者:我们准备好了》[41]、《观众疯狂看球 我们悄悄追球》[42]、《运动员分级 志愿者陪聊解紧张》[43]、《心怀志愿 他们错过盛典》[44]、《北京志愿者笑迎八方客》、《付出真情 收获快乐》[45],此框架内我们可以看见三个层面上的志愿者形象,一层是体现志愿精神和服务理念,微笑、热情、包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无私奉献者;一层是拥有专业技能和服务本领,提供全面细致服务的奥运志愿者;一层是锻炼了自身、拓展了视野,赢得友情、赞誉和尊重的收获者。

2.国家民族框架:厚重的承载

国家民族框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政府指导”框架、“民族骄傲”框架,还是“国家形象”框架、“青年风采”框架,都是宣称者意识形态的合理化。奥运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机遇: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是在党的指导方针下、在共青团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这可以体现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盛事,这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志愿者承载国家观念、表达国家话语、代言国家形象,他们的优质服务可以展示中国发展的全新面貌;历经奥运的洗礼,以年轻人为主力的志愿者不再像原来评价的那样“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这可以重新定义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形象。2008奥运之于中国的意义不亚于一场战争,在这个战场“国家民族”是至上的利益,于是我们看见诸如《卢雍政勉励残奥会志愿者向更多青年传递宝贵品质》[46]、《海外志愿者金东日:为祖国服务我真自豪》[47]、《在服务奥运中展示中国风采》[48]、《鸟巢一代 横空出世》[49]这样的报道中,志愿者是党领导下的志愿者,是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志愿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志愿者,是诠释一代青年的志愿者,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他们的开放包容、尊重规则,他们的热情敬业、沟通合作成了在这场战争中国家和民族的注脚。

3.奥林匹克框架:原始的意义

奥运框架是报道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框架,百万志愿者在奥林匹克的名义下汇聚,他们是一届奥运成功的基石。尽管来自不同国度,但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追寻、对奥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所有志愿者服务奥运的原始意义,从《退役老将 做志愿者一样圆梦》[50]、《爱心、技巧、尊重,一个都不能少》[51]、《汉语服务奥运 真情感动世界》[52]、《“志愿家庭”:了解中国的温馨窗口》[53]、《我们服务他们 他们感染我们》[54]这些报道可以分析出媒体在“参与拼搏”、“人文关怀”、“文化交融”、“奥运教育”这四个框架中建构志愿者形象,他们超越自我、挑战困难,他们关怀弱者、守护尊严,他们沟通文化、增进交流的三重形象彰显奥运在竞技之外的魅力,他们把从奥林匹克受到的教育传递给全人类,他们是奥林匹克真正的形象大使。

4.和谐社会框架:深远的启示

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最主流的意识形态,蓬勃开展的志愿事业,将宣告“自愿”时代的到来,而国民只有在开放、自愿的公共参与实践中才会走向成熟,才可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志愿事业”、“公民精神”、“和谐社会”,在这些框架下《一支百万志愿者队伍的快速成长》[55]、《志愿精神与公民社会相伴相生》[56],志愿者们《微笑永驻心间 构建和谐社会》[57],他们是和谐的使者和公民社会的标本;他们的志愿服务将普及带动整个社会的志愿事业,从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他们的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的价值观支撑;他们在彰显“人文奥运”精神的过程中,传播微笑理念,共建和谐文化。在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北京就向全世界承诺北京奥运要给奥林匹克和全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七年之后当香山的红叶漫天洒落时,北京兑现了诺言,仅就志愿者这一方面,我们看见了它留给未来社会的长久财富。

5.其他框架:有力的补充

除去以上四个主要框架,在本文选取的文本中还有其他一些小型报道框架。有关于志愿动态的报道,如《2200名志愿者今起陆续上岗》[58]、《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将换新式服装参加服务》[59];有反映各界赞誉的报道,如《潘基文致信奥运志愿者 北京志愿者协会被授予“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60];有体现志愿工作后勤保障的报道:《每天14小时为志愿者电话“减压”》[61];还有像《昨天大家为我喝彩 今天我为志愿者加油》[62]、《绿豆汤小姑娘 准点簋街上岗》[63]这样体现社会各界鼓励支持的报道。在这些框架中,志愿者是得到众多有力支持的形象,志愿服务和社会中的许多环节都密切相连,他们依存于社会,同时也用自己的卓越表现回报社会。

四.小结

横向比较看来,不同的媒体自然会有主要的关注视角和报道框架,三家媒体的报道中志愿者分别代表一个国家、一代青年、一座城市的形象;纵向综合起来,媒体又在比较集中的几个框架内塑造了志愿者多元形象,他们是真情付出、满载收获的志愿者,他们是民族情感和形象的承载者,他们是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传播者,他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一个志愿者的名义,带出了多重解读,展示了饱满的形象。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的报道框架和形象阐释都建立在“国”“家”这一基调上,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框架,还是青年一代形象和成长框架,或者是城市动员和城市关怀框架,志愿者在其中都是属于国家、城市这样更大的群体概念。这一方面由于北京奥运志愿者是在政府指导下组建的,其本身带有官、民双重色彩,更多时候他们的举动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奥运会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会,举办北京奥运在于展示和提升中国的形象,在竞技背后还有国家软实力的较量。在如此背景下,志愿者通过媒体呈现出的形象全是正面、积极的、进取和充满希望的,媒体的报道框架鲜明的体现为“控负框架”,这一点与西方媒体存有差异,在《泰晤士报》中就曾报道过志愿者连续工作的疲惫和身心承受的巨大压力[64]。志愿服务不可能每一次都完美,所以媒体不能只将聚光灯投向微笑和成功的一面,有的时候失败和挫折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媒体有责任报道志愿工作的困难和不足,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志愿事业长久健康的发展,所以更全面的报道框架也是在今后类似报道中我们所期盼的。

第二篇:组工干部形象与奥运精神

组工干部形象与奥运精神

福建省武夷山市委组织部刘华安

2008年09月11日08:2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前日,有幸收听了中央台一次奥运专题的座谈。在聆听了火炬手的述说后,自己对奥运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对组工干部如何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中发扬奥运精神作了一些思考。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激励了我国一代代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拼搏, 为国家争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耀,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无数赞誉。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必须要有这种不断追求、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才能保证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动力不竭。组织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中心工作,组工干部承担着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责任。因此,组工干部更要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寻求永不言“最”,只求“更”好的执着,用拼搏向上的奥运精神不断激励和鞭策自我,努力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讲党性,将奥运精神体现在“服务大局”上。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每一名运动员无论是在场上的比赛还是在场外的训练,都必须听从调遣、遵从安排、甘于奉献,有时甚至需要牺牲自我的利益,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把整体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来看-1-

待,才能保证自己的队伍和祖国能在奥运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组织工作的开展也同样要置于大局中去认识、去思考,始终坚持“讲党性”,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始终做到工作目标围绕大局来制定,工作思路围绕大局来谋划、工作措施围绕大局来落实,工作成效围绕大局来考核,时刻讲党性,忠实服务和服从于大局,把这种服务理念深深地植根于脑海, 将奥运赛场上体育健儿甘于奉献、乐于付出、勇于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深深融入其中,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执行。组织工作每一个思路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整体利益的需要,从而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组织工作和组工队伍充满蓬勃的生机与生命活力。

二、重品行,将奥运精神体现在“解放思想”上。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装备孕育而生。今天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运动员,无疑不是摒弃了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老方法,能够与时俱进,在比赛和训练中不断吸纳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使用新装备,从而始终保持领先、立于不败。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一些工作思路、方法、机制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和党情变化,组工干部同样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老思想、旧观念,把创新渗透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好组织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要善于把握时间、抓住机遇,组织工作与奥运比赛一样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机遇性, 机会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抓不住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置于不利的状态。组工干部要不断深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组织工作的紧迫性,尽全力按时、按质、按量地做好各项工作,让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步,与大局发展共同推进。要用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在最快的时间内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不能有半点的松懈。这既是对工作的要求, 也是组工干部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同时是用奥运精神来塑造组工干部新形象,用实际行动来展示党员风采,树立先锋形象的具体要求。

三、作表率,将奥运精神体现在“能力建设”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始终强调一个“更”字,这是奥运精神不断超越的体现。日趋激烈的赛场竞争要求奥

运健儿只有更加拼搏、更加顽强、更加进取,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才能在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永葆领先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同样给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从严要求,组工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才可能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组工干部一定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要求“更快”,不断更新理论知识,要求“更高”,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要求“更强”,始终把学习当作提高能力和做好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争做学习型的干部,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多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历练自己、磨练自己,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作为工作中的不竭动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争先创优的永恒能力。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使自己真正成为推进党建及组织工作的生力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四、求创新,将奥运精神体现在“锐意进取”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奥运赛场上不断被刷新的记录,同样是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吸引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目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魅力所在。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组织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有敏锐的创新嗅觉力,坚持用理论创新作为指导和实现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思想武器,把深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作为实现组织工作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明确工作目标,用最新的思想指明发展方向,用最新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以实践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既要继承传统、尊重经验,又要科学思考,勇于冲破传统条条框框的局限,少一些惯性思维,多一些突破性思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科学探索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发展规律,形成一套指导工作健康发展的规范制度;将组织部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基层组织、规章制度等组织要素进行科学有效整合,使各个要素实现最大效益化,推动组织工作的不断前进,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尽可能地运用于研究解决组织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

题,为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围绕强化素质来提高组织工作效能,努力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积极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队伍,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用实际行动使组工干部成为奥运精神的实践者、奥运工作的推动者、奥运环境的营造者。

第三篇:《媒介形象与媒介品牌战略》微课教学设计

《媒介形象与媒介品牌战略》微课教学设计

主讲教师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周根红

所属学科:新闻传播学

专 业: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课 程:媒介管理学 适用对象:本科生

一、教学背景

新闻媒体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影响力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竞争是传媒市场竞争的集中表现。如何实现媒介品牌战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树立媒介形象,塑造媒介品牌。”

本节课的内容是“媒介品牌战略”这一节的内容之一。“媒介形象与媒介品牌战略”既是其中的一个知识点,而且在当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尤其是2015年4月份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的网络视频事件,让媒体形象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广泛、系统地认识和进一步理解媒介品牌战略的基本理论,掌握媒介形象塑造与媒介品牌战略实现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品牌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媒介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程内容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研讨性教学法和认知实践教学方法,每节内容都有典型的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同时每节内容讲授之后都会安排一定学时数的认知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实习基地的优势,组织学生进入媒体进行认知实践和调查,要求撰写认知实习总结或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置课前情景】

展示《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腾讯网的品牌形象等,启发学生对媒介品牌进行感性认识和思考。

【导入新课】

新闻媒体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影响力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竞争是传媒市场竞争的集中表现。如何实现媒介品牌战略?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树立媒介形象,塑造媒介品牌。” 【讲授新课】

(一)正确进行媒介形象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媒介品牌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媒介自身的因素,二是受众,三是竞争者。

案例分析一:凤凰卫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案例分析二: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品牌定位:创造受众

(二)媒介形象的品牌理念塑造

品牌理念实际上是媒介自身个性和价值追求的表现。品牌理念是一种主张、价值、信念、态度。品牌口号是指能体现品牌理念、品牌利益和代表消费者对品牌感知、动机和态度的宣传用语。

案例分析:《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的品牌口号和理念。

(三)通过内容塑造媒介形象

虽然很多人提出渠道为王、营销为王等观点,但是,对媒体而言,“内容为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报道内容、专题策划、活动、栏目、节目等会成为媒体的品牌组成部分。

案例分析一:《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等。

案例分析二:澎湃新闻

(四)媒介人才形象的品牌力

凤凰卫视的老总刘长乐曾经这样说过:“企业的品质决定企业的生命,而品质又取决于优秀的人才的聚拢和团队意志,在用人机制上我们首先尝试使专业人才明星化、品牌化;其次希望明星作用最大化,最终做到明星价值资本化。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规律,优秀的队伍才能更加优秀。”

案例分析一:凤凰卫视的“三名”战略 案例分析二:毕福剑视频**与央视形象

五、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通过对基本理论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媒介形象塑造和媒介品牌战略的实现途径,达到了预期效果。根据学生反馈,本次教学有两点值得总结:一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媒介形象塑造与媒介品牌战略虽然是课本里的既定内容,但在讲课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此内容进行了拓展,学生普遍反映视角独特、视野更加开阔。

当然,本次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因为时间的限制,有些案例的分析不够深入;二是教学手段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如增加视频等;三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原本设计的小组讨论未能在课堂上予以展开。

第四篇: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四十题

《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实训考题

1、适用100字左右谈谈你对自己外在形象的了解。(优点、缺点,外形,整改措施)

2、指定特殊场合比如祝寿、婚宴以及吊唁等,说出着装的要求。

3、从发型、衣服的款式、色彩等方面对以下不同的人进行评价或给予建议。

4、演示提交名片、握手礼仪。

5、演示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

6、在你目前所有的服饰中,哪一套服饰你穿着最好看,为什么?

7、自我介绍,3——5分钟。

8、请你指出校园里有哪些不文明着装。

9、举例说明自己比较成功的过年接待礼仪。

10、中学毕业你是如何为同窗好友选择礼物,并说明理由。

11、角色扮演:以辅导员身份和学生沟通,如作弊、考试没考好、遇到困难。

12、学生冲突,如何解决,举例说明说并说明理由。

13、演讲:人际沟通与现实社会。

14、请你以“小事不小”为话题,进行先叙后评的口头表达。

15、试列举出8条以上你认为应拘的“小节”,并简述理由。16.同学到你寝室串门时,哪些行为容易招致你的反感?

17、在公共场合,你的站姿符合规范吗?请展示基本立姿和变通立姿。

18、请你指出周围同学中,存在哪些不良坐姿?请展示基本坐姿和变通坐姿。

19、请举事例来说明社交场合应该遵循的原则(5例以上)20、你收到的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

21、请你上台现场推销你手中的一款手机。

22、请介绍你到同学或亲友家做客时,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款待。

23、在交际场合,你遇到冷场、尴尬时,如何使交谈继续下去?

24、你是否遇到过由于沟通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事情?

25、分组讨论“代沟”、情感、职位对沟通的影响。

26、你在与人打交道中,是否出现过沟通障碍?你是如何解决的?

27、与你关系最好的同事(同学)是谁?与你关系最不好的同事(同学)是谁?你能找到原因吗?

28.请你用真诚的语言赞美你的同桌(同学)?

29.十年后同学们重聚一起,请你写一篇同学聚会的致辞。30、讲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挨批评,谈谈当时的感受,现在又怎么看呢?

31、有人说,公关礼仪工作应当是那些相貌堂堂、体态端正的俊男靓女们胜任的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32、“谁不说俺家乡好”,请你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33、融入群体你有何妙招,请举例说明。

34、找出自身与人沟通时的不良习惯,并思考如何克服?

35、讨论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困境。

36、请你就最近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从情节、人物、表演、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评述。

37、巧用修辞描述你路上遇到堵车、飞机晚点或你的电脑中毒文件丢失时的感受。

38、举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审美体验。详细说明你当时的审美感受。

39、向朋友复述一本好书的内容并作出评价。

40、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例如唱歌、舞蹈、小品、相声等,宣讲自己对该节目的艺术处理和心得。

41、分组讨论“距离产生美”。(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

42、分组讨论如何看待贫富差距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43、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对衣食住行的审美标准经历着很大的变化,具体谈谈在衣食住行方面你和你的父辈有哪些审美差异?

44、展示自己喜欢的某件艺术作品,例如绘画、书法、摄影作品等等,利用所学审美知识,对其品评。

第五篇: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方案

百色学院2011年科技文化艺术节

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方案

一、活动宗旨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高雅情操,充分展现百院大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知书达礼的精神风貌,促进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今后就业与创业服务。

二、活动主题

闪亮舞台,炫我精彩

三、承办单位

物理与电信工程系(以下简称“物电系”)

四、比赛形式

以系为单位参赛,分为初赛、预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其中,初赛、预赛均由各系自行组织,初赛、预赛要求在决赛开始前三天内完成。各系按要求选出晋级决赛的参赛代表队,按时参加学院总决赛。

五、总决赛时间及地点

(一)2011年4月25日晚上8点

(二)比赛地点:百色学院志远楼四楼学术报告厅

六、参赛对象

全院本、专科在校大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每系只报一个参赛队参加学院总决赛,每个参赛人数限定在4—8个人。

七、报名

以系为单位,于2011年4月20日12:10持“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报名表(盖印本系公章)和节目伴奏配乐一起到物电系学工办公室(2教2楼)进行报名(负责人:谭菲菲***;黄 东***)。

八、比赛内容及参赛要求

(一)形象展示(我秀我风采)

1.内容:自我形象介绍、个性化模特秀。2.比赛要求:

(1)团队自我形象介绍要求全体参赛队员参加,可以一个人或多个人组合的形式介绍,介绍人应出现在舞台上。介绍时间不能超过90秒。

(2)对自我形象介绍和个性化模特秀的先后顺序不作要求,可两者相结合,同时进行。(3)个性化模特秀要求突出本系及专业特色。(4)介绍内容应与所展示内容保持一致。

(5)每个参赛队在本环节展示时间限定在3分钟之内。超出规定时间将酌情扣分。扣分情况见评分细则。

(二)职业情景化礼仪展示(我显我技能)

1.内容:以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为方向,布置一个能体现该职业的场景(如模拟应聘、接待礼仪、商务礼仪等场景),并在此场景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该职业工作中所需的礼仪。

2.比赛要求:

(1)场景设计所用道具由参赛队自行准备。在展示中要体现基本礼仪常识中5个以上礼仪内容,如常见礼仪中的仪表礼仪(发型、面部修饰)、举止礼仪(站姿、坐姿、走姿)、着装礼仪(是否着正装)、仪容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等内容(仅供参考)。

(2)本比赛环节全体参赛队员均需着职业正装,展示内容要健康、场景布局要简洁、展示过程要连贯,整个展示应涵盖本职业最基本的礼仪。

(3)展示过程中要有一名参赛队员在台上解说。解说内容要与展示的内容相协调。(4)每个参赛队员都要参与本环节比赛,但对参赛队员出场先后顺序不作要求。(5)展示时间限定在4-6分钟。

(三)才艺表演(我展我才艺)

1.内容:表演形式不限,可以是舞蹈(如交际舞、现代舞、民族舞等)、朗诵、创业演讲、合唱、小品、戏曲等。

2.比赛要求:

(1)可以一人参加,亦可多人参加。

(2)节目表演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3)该环节鼓励体现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重点表现在合作、大方、整齐、有序等方面。此环节比赛在技术方面(舞蹈、演唱等基本功和技巧等)不作硬性要求。对突出集体性和团队性特点的参赛队,评委将酌情加分。

九、比赛须知:

(一)各参赛队所需服装、道具、化妆、模拟应聘场景装饰品等自行准备。

(二)决赛开始前将统一安排各系参赛队走台。<1>第一次走台时间:2011年4月20日18:00—20:00(暂定),走台地点:志远楼四楼学术报告厅。走台出场顺序(含三个比赛环节)将于走台前临时公布于走台现场,该排序不作为总决赛出场顺序。<2>第二次走台时间(走台):2011年4月21日18:00—19:30(暂定),走台地点:志远楼四楼学术报告厅。如有改变,将另行通知。

(三)总决赛当晚各参赛队在三个参赛环节的出场顺序定于4月20日中午12点10分各系参赛队递交报名表的同时在2教2楼物电系学工办公室进行抽签决定出场顺序。该排序作为最终比赛出场顺序。抽签者定为各系分团委副书记或各系本项目比赛其一参赛队负责人。

(四)承办方定走台结束后一个晚上和一个白天(2011年4月21日晚上10点截止)为各参赛队调整期,调整期过后任何参赛队都不能做参赛内容、伴奏配乐、领队人等方面的改变,否则承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五)决赛前一天下午6点—7点(暂定),各系文艺(体)部需派本系领队人 到我系文艺(体)部(联系人:谭菲菲***)处再次确认各参赛队比赛相关信息。

十、评分标准与评分办法:

(一)各比赛环节评分细则

(二)分值量化标准

1.总分为100分,各项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不设置加分项,但设置有扣分项。2.三个环节分别打分,每个环节均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其平均值方式计算。

3.三个比赛环节得分的总和再减去因各种原因所扣除的分数,取最后得分即为该参赛队的实际得分。计算公式为:各参赛队实际得分(代号为:㊣):㊣=★+◆+●-⊙

十一、奖项设置

三个比赛环节全部比赛结束后,统分组将统计各参赛队在三个比赛环节表现所获分数及扣分部分分数,以实际得分的高低排序为凭证决出本次比赛名次。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另外,评委团在比赛过程中会根据各参赛队参赛选手在三个比赛环节的综合表现及现场观众的反应评出最佳人气奖一名、最佳创意奖一名、最佳才艺奖一名。各获奖项目统一由组委会办公室颁发相关的荣誉证书。

十二、注意事项

(一)各系参赛代表队及其领队人需在比赛正式开始前15分钟进入比赛现场,各系各参赛队亲友团需在比赛正式开始前20分钟进入赛场并在规定位置坐好。

(二)在比赛进行中,各系参赛队要提前在舞台边做好准备,禁止有大声讲话、阻碍观众观看视野等影响比赛进程的现象出现。

(三)各系亲友团要文明观看,不得无故起哄、大声喧闹等,进入赛场后自觉让手机处于静音状态。

十三、说明

比赛现场争议交评委团审定后给出评判。本项目比赛活动解释权归物理与电信工程系“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组委会所有。

主要策划人:梁清泉***(物电系分团委常务副书记)。如有不详,请直接与其本人取得联系。

附件: “ 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报名表

承办单位: 物理与电信工程系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

“ 大学生校园形象与就业礼仪展示大赛”报名表

系别(盖章):

1.“展示的情景内容”主要是指参赛队需要模拟的场景,例如:招聘礼仪、商务接待礼仪、教师礼仪等。

2.“展示礼仪的内容”是指参赛队在模拟情景的过程中要应用的具体礼仪,例如:仪表礼仪(发型、面部修饰)、举止礼仪(站姿、坐姿、走姿)、着装礼仪(是否着正装)等内容(仅供参考)。

3.此表可复印,请在“表演形式”栏填写上歌曲、舞蹈、小品、朗诵、戏曲、创业演讲等表演形式,如果是几个表演形式结合进行,均要写出。在“备注”栏填写第一、第二比赛环节所需道具或其他信息。

4、参赛队口号可有可无。“备注”栏由负责人填写,可以是意见、建议、要求等其他补充说明。5.请持此表连同伴奏配乐一起按时到指定报名地点报名。6.联系人:谭菲菲***黄东***

下载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