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国家形象在奥运周期内的呈现与传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析国家形象在奥运周期内的呈现与传播
试析国家形象在奥运周期内的呈现与传播
【文章摘要】
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办奥运会为主权国家主动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了独到的契机和相应的挑战。本文以索契冬奥会为例,分析了俄罗斯在承办索契奥运会的不同阶段,世界媒体对俄罗斯关注焦点的变化和俄罗斯国家形象的传播路径,为中国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案例分析和理论思索。
【关键词】
俄罗斯;国家形象;索契冬奥会;奥运外交;社交媒体
0 前言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通过转播镜头向世界高度评价了俄罗斯:“任何具有开放思维的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新的俄罗斯:高效、友好、爱自己且向世界开放。”
对比承办过程中的诸多质疑和批评,索契冬奥会落幕后,世界各大媒体对俄罗斯给予了的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肯定。在索契冬奥会承办期内,俄罗斯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也借着冬奥会契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呈现和传播。
奥运与政治的关系难以界定,但奥运会已成为主权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现本国实力、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际合作的外交舞台。新媒体时代,奥运会的外交功效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北京在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现和张家口联合入围2022年冬奥会申办名单,最终承办权尚待投票确定,但申办冬奥会无疑是中国政府践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本文拟就以索契冬奥会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奥运会的的传播特点和外交功效,以期对中国通过申办奥运会或其它国际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有所借鉴和参考。
本文议题的概念界定和逻辑关系:国家形象、媒体传播和奥运外交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主权国家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是主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无形资产,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国家形象客观上由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实力和行为决定,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格局等因素,国际社会对某些主权国家的认知评价并不完全与该国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该国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主动塑造和传播本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经由多种方式和渠道得以塑造和传播,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相结合的传播过程亦是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和个体民众中形成和传播的过程。
奥运会依托国际奥委会完备的组织和明晰的规则,借助竞技体育特有的“世界语言”特性,能生动有效地展现运动员及其代表国的精神面貌;而奥运会举办城市及其所属国家更可借助承办契机,多方位、立体化地向国际社会展现本国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奥运会期间,主办国元首与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领导人的单边或多方会晤,即是奥运外交的有力展现。通过申办奥运会加强国际合作、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已成为主权国家的追求和国际社会的共识。
案例分析:索契冬奥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局势动荡,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近年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恢复,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所回升,但与欧美诸国依然缺乏基本信任,并且不时发生摩擦。申办冬奥会是俄罗斯谋求改善国家形象、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举措。2007年申办时,普京亲赴危地马拉城,罕见地用英语发言,带领索契赢得冬奥会的主办权,其对奥运会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
索契冬奥会给俄罗斯带来了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契机,同时也成为欧美诸国就国际问题与之博弈的赛场,尤其以普京拒绝向美国引渡斯诺登和签署禁止向未成年人宣传同性恋的“反同性恋法”最为紧张。美德法领导人和欧盟主席未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即是政治问题的延展和表达。
电视转播的兴起和冷战的结束,深刻改变了奥运会的格局和影响,1980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情况并没有在索契冬奥会上重演。当奥运圣火在俄罗斯菲施特奥林匹克体育场点燃时,世界对俄罗斯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注焦点回归到奥运赛场,政治议题悄然转移至普京与到访国领导人的会晤席上,奥运外交与奥运赛事并行开展。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报道,索契冬奥会,共有88个国家派代表团参加,是历次冬奥会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44位国家元首出席开幕式,许多领导人除观看比赛外,还将同俄罗斯领导人举行会晤。此外,还有超过30亿观众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开幕式。奥运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
在为期16天的索契冬奥会中,共进行了15个大项,98小项的比赛争夺。除了持票观众到现场观赛,还经由43个区域或国家的版权所有者,通过电视转播镜头,将索契冬奥会的比赛过程和感人故事传递给全球观众。
以中国为例,中央电视台拥有索契冬奥会在中国大陆地区、澳门地区的独家电视和新媒体转播权。索契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采用多频道、全媒体的转播策略,通过CCTV1、CCTV5和CCTV5+,综合赛事转播、新闻采访和专题报道的方式,将索契冬奥会丰富立体地呈现给中国观众。
如此长时段、跨地域的集中报道是其它国际活动所没有的。在奥运赛事转播过程中,电视镜头内没有政治宣传和外交说辞,但举办城市及其所属国家的国家形象就此伴着比赛画面生动形象地传递给世界范围内的电视观众,这是奥运会独有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时代,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电视主导的传统媒体外,以个性表达和分享互动为特点的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资讯传播方式。奥运赛事的转播由向国际奥委会购买版权的媒体机构掌控,赛事转播依然主要由电视机构垄断。如果把赛事转播看作奥运传播的第一阶段,那么当观众从电视媒体接收完赛事信息后,转向自己的社交媒体圈,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分享,即可视为新媒体时代奥运传播的第二阶段。任何与奥运会相关的信息,都有可能在第二阶段在观赛个体及其社交媒体圈内强化放大,持续发酵。
索契冬奥会已经落幕,98个项目的奖牌已各有归属,但参赛运动员、媒体工作者和赛事观众继续在社交媒体中分享自己对索契冬奥会的观感,个体民众对索契和俄罗斯的认知、评价亦随之形成、留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这种自主进行的奥运分享,其影响力更为有效和持久,对承办国家的认知也将更为个性和多样,这是国家形象最为深远的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形象事关国家利益,奥运会的外交功效不可定视,媒体传播随着技术革新而演变,并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中国在积极申办冬奥运的同时,需对奥运契机带来的挑战有预估和备案,在各种国际活动中重视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个体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深远意义,更为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胡晓明.《国家形象:探究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新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2]参考消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支持申奥大行动,奥运形象大传播”策划案例
你知道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吗?德国人认为中国人还是头扎着大辫子,身穿长袍马褂;美国人认为中国人都是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或是常常“妖魔化”地丑陋中国;俄国人认为中国的产品都是假冒伪劣商品……真的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改革二十多年了,中国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无须向他们辩解,只须用我们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你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世界需要重新认识中国!跨入21世纪,重返wto、北京申奥都是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那么能否抓住奥运这个契机,在宣传奥运、展示北京形象的同时,在奥运上做文章,把企业(产品)与奥运合理捆绑呢?如果可行,那么亿万人民在关注奥运的同时,也会将视线停留在这个企业(产品)身上,这会对这个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于是,素有“创意浪子”之称的北京合德利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放先生为首的专家小组开始了创意构想:既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2008奥申办的任务,又要让企业如何巧搭“申奥”航班,实现客我双赢。于是,一个富有创意、想象大胆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基本成型了——支持申奥万里行。
一、“红”色车队活动出新,气势磅礴
本次活动总策划、北京合德利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放先生称这次活动为引爆国人情感的核策划。大红鹰集团公司董事长徐芳全、常务副总李宗勤称他们调动了“十八般武艺”与申奥共营销,真可谓是“一箭多雕、客我双赢”。★公益营销
将活动的名称定为大红鹰“全民健身万里行、支持申奥大签名”,源于本次活动是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性营销活动,活动的宗旨为宣传全民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展现中华风采,弘扬奥运精神,支持北京申奥。公益营销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方式,不同的是,像这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投资之多,却是目前国内绝无仅有的。
★焦点营销
2001年是江总书记对全民健身做出重要题词五周年,也是国务院提出“全民健身工程”第二阶段的第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倡导的体育健身旅游年,全民健身已形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注意力时代,如何让社会焦点变为企业焦点?只有把社会热点与社会焦点相互融合,才能造就焦点营销的市场。
★核动力营销
全国媒体连动,全程跟踪报道,多兵种(先遣部队、地面部队、机动部队、网络)作战,采取地毯式轰炸,全国各个省市地区媒体立即产生了连锁反应,使之产生核裂变,其造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这就是核动力营销的魅力所在。
★亮点营销
这次活动,选取了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如鼓浪屿、好八连、罗湖口岸、驻港部队训练基地、世界之窗、湖南的韶山、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武警总队、昆明的民族村、青海的佛教胜地塔尔寺、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兵马俑、洛阳牡丹节、北京的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有很大的新闻价值,有助于更好的将大红鹰这面旗帜插遍神州大地。
★打包营销(借势营销)
把企业有特色、有影响力、能产生社会轰动效应的各类活动巧妙地融合起来。借助昆明民族村举办的三月三对歌节活动日,大红鹰巧妙地把签名活动与节日融为一体,既体现出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北京申奥的热情和愿望,又体现出签名活动的特色及其浩大的声势。
★文化营销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是其核心部分。无论是宣传车队彩色喷绘的图案、标识,还是宣传品、纪念品等都有大红鹰的企业标志与奥运标识相互结合的统一标志,这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全民健身意识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大红鹰企业文化的宣传。把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文化营销融于其中。
★传播营销
大红鹰整合了媒体资源,即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采取了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传播方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省市主要媒体。★流动营销
宣传品:专门印制了“全民健身,支持北京申奥”的大型宣传册,同时还印制了全民健身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单、大红鹰生物工程的绿色产品宣传资料等。
纪念品:雨伞、帽子、雨披、t恤、签字笔、手提包、ve礼品盒等宣传礼品均印制了大红鹰的标识,不但有视觉的冲击力,而且还具有延续性的宣传效应,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万里行车队的城市巡游:在福州、深圳、浙江省皆有警车开道,出行车队在各地区、各巡游城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人计算,仅在深圳、南宁两城市的“车体流动宣传”至少有200万人目睹大红鹰奥运万里行的风采。这也成为了大红鹰一张流动的“名片”。
此外还有战略营销、热点营销、精神营销、健康营销、反策划营销、差异化营销、合金钢营销、核策划营销等多种手段,使大红鹰品牌伴随奥运精神在中华大地扎扎实实地得到了提升。大红鹰“全民健身万里行,支持申奥大签名”活动,将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申奥”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相融合,而且实行“先外后内”、“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将大红鹰这个品牌传播到全国各地。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使大红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还将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可以说是对大红鹰品牌的第二次锻造。大红鹰这个品牌,已振翅高飞,家喻户晓,真正实现了大红鹰品牌万里“飞”!
二、“绿”色车队明星荟萃,不甘示弱
(一)核创意引爆核策划——多赢策划、多赢营销
1、大寨再次腾飞关键是,传播新大寨新姿态,在全国重新树立大寨新时期的品牌形象。现在眼前是百年一遇的契机,全国、全球在呼唤绿色,北京在申办绿色奥运,而如今的大寨有良好的自身基础,过的硬的绿色产品,大寨拥有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大寨情怀,这都是其他企业不易兼备的。看似纷乱的头绪,只要细细理顺,以新时期的营销新观念去揣摩,拿品牌的头脑去思索,就创意天成了。此次活动行程万里,纵横华夏,穿越亚欧,沿途对北京的崭新面貌进行了宣传,把新北京,新奥运的新观念撒播到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同时,大寨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勾起老一辈的无限情怀,激越新一代的希望与活力。
2、大寨是个大品牌,绿色与申奥同样是“超级品牌”,三大品牌“强强联手”,势必反响惊天。大品牌与大创意打包,打出一枚“重磅炸弹”,再看捆绑其外的——中央、地方数十家媒体、海外八家媒体。“炸弹”份量空前,其辐射面呈几何状扩散,引发的核反应势必摧枯拉朽,单是其前期的声势,便惹得各地媒体竞相报道,而其后期的余力也必将一波一波绵绵不绝,最终产生多赢的效果。
3、大寨与申奥捆绑。
奥运简直成了世界品牌,申奥是2001年赚取最多眼球的全球大事,大寨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引人瞩目的大事迹来作为载体,甚至与之合二为一,在传播奥运的同时,把大寨带给受众。
奥运是国内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更接洽的是奥运主题完全是公益主题,没有商业色彩,这种公益宣传合乎民心,人们愿意接受,主动呼应;在传播奥运的过程中,人们便会会记住大寨,这样既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北京申奥,宣传了奥运知识,掀起了全国人民的申奥热潮,又把大寨与奥运结合,双双烙印在人们心中。
4、大寨与绿色捆绑。
相比之下,奥运是一个现时主题,其热度效力有时限性,眼看在表决之后便趋向温和。而绿色则是人们从20世纪开始倡导至今,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寨同样倡导绿色,大寨人绿色的意识由来已久,很早就开始致力于开山拓荒,植树造林。大寨的千亩核桃园,果实纯净丰厚,他的产品也是绿色的,咎其原因在于大寨人的观念是绿色的。于是大寨再一次实现了与绿色概念的嫁接,不仅赢得了国内广大群众,也在国际上树立了健康的形象,“绿色大使”声名远播。
5、大寨与媒体的捆绑。
“万里行”活动期间及活动前后对活动进行报道及转载的媒体达到数百家,在全国极为广泛细致的新闻传播,以至在海外的影响,更增添了活动恢弘的声势。
6、大寨与名人的捆绑。
此次万里行,特意邀请了国内各界知名人士,申奥大使杨澜、桑兰,以及世界名模、文化界人士、著名歌手等都作为申奥万里行的形象大使。以他们的名人效应来增加我们的申奥声势,更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广大群众共同关注我们的申奥事业,同时关注大寨。
(二)大寨品牌大远征
大远征活动5月21日从居庸关长城拉开帷幕,历经一个多月,途径秦皇岛、沈阳、大连、青岛、大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地,一路做了大量奥运宣传活动。沿途车队受到了各地政府群众的热烈欢迎,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也谱写了壮丽的申奥诗篇。
★小莉大陆喜尝“奥运菜”
5月23日车队抵达锦州,当地政府举行了一系列规模盛大的申奥活动,平安保险公司职工随着节奏极强的音乐跳起健身操,少年武术学校的学生表演了中国传统的武术,锦州老年秧歌队扭起了欢快的东北大秧歌。最为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晚宴上,车队所有人员疲惫不堪地围坐在餐桌旁,这时服务小姐端上一道由饭店名厨精心制作的“奥运菜”,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见到“奥运菜”十分兴奋,觉得此菜虽小,但意义重大,马上推荐给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并合影留念。奥运在哪里?奥运无处不在。就是这一道菜,也体现出中国人期盼奥运的拳拳之心,这一幕,让全体队员感动不已。
★万人齐唱申奥曲
沈阳作为全国体育大省、辽宁的省会,培养了许多奥运冠军,在这里申奥的气息似乎更浓些。5月24日车队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热烈欢迎,在辽宁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大型申奥文艺晚会,晚会上辽宁人民用自己的热情、用优美的歌声、用或婀娜、或矫健的舞姿表达出支持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的心愿。尤其是由2008人组成的合唱团,齐声放歌《拥抱奥运》,最后台上台下异口同声,磅礴气势直冲云霄。
★交警之花助申奥 5月30日大寨申奥车队驶进泉城开展申奥活动。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九十年代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全国交警学济南”的口号,而在今天这两个被学习的榜样,手紧握在一起,共同为北京申奥呐喊助威。素有交警之花称谓的济南女子交警中队向大寨申奥车队演示了她们的指挥动作操,飒爽的英姿、整齐划一的动作令人肃然起敬。她们还在绿色宣传长卷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
三、“红”、“绿”两军胜利莫斯科 2001年7月初,带着“红”、“绿”两军及全国人民对奥运的殷殷期盼,两军精干人士开赴莫斯科,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期盼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在国外,这两支独特的申奥助威队伍得到了更多媒体的关注。7月13日,这个永远值得珍藏的日子可能对于那些跟随申奥车队100多个日日夜夜的人们更有着别样的意义,为了这一天他们的工作远远超越了工作本身的意义。
在“红”、“绿”车队到达莫斯科的日子里,天狮集团欧洲员工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我们共同制作了几千面小彩旗、上百条横幅,其中诸多著名演艺界明星,如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牛群等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在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门外、在世贸中心、在莫斯科红场、在莫斯科大学、在列宁山等地,几十万海外华侨华人参加了支持北京申奥成功的签名活动,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四、奥运提升了企业,奥运提升了北京
“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提出,似乎给全国上下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北京行动起来了,中国行动起来了。支持申奥活动也可谓是形式多样,花样翻新,但不管如何,他都更进一步地让世界关注北京、关注中国。申奥成功,并不是一次“体育盛会”在中国、在北京举行,更重要的是通过成功申办奥运会更加积极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让北京、让中国这张名片更加鲜亮地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此次“红”、“绿”两军支持申奥的壮举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为北京申奥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2、世界申奥史上最大的一次申奥大长征,大红鹰申奥车队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行程最长的申奥车队”证明;
3、签名人数最多,两支队伍加起来累计约200多万人次,创世界之最;
4、是中国营销史上、品牌史上最大的一次连续远征,总计约8万里路,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7、马拉松新闻炸弹大爆炸。行程8万里路,5个月内累计在近100个城市与地区做新闻发布会或新闻活动,在世界体育史上形成了马拉松式新闻炸弹连续爆炸的大奇观、大串联。参与媒体之多,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参与性实属罕见。
第三篇: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
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2005年,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共关系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共关系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共关系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
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共关系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共关系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共关系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05年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风骚,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4)两大世纪教育论坛。“全国著名高级中学校长论坛:世纪才俊的培养”、“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发展——百年校庆全球校长论坛”分别邀请全国27个省100所重点高中校长、全球130个海外高校代表团、90多个正校长、400多位中外教授,齐聚复旦。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本任务。这两大教育论坛毫不谦虚地向世界人民暗示:复旦永远都会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将人才培养工作视为神圣职责。这样的高等学府,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共关系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共关系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第四篇: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程曼丽: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程曼丽
2007年06月04日09:05来源:新华网
内容摘要: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国家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改变旧有的传播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危机 传播策略
国家形象一般是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国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则有可能使国家面临重重阻力,最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修复方面不惜巨资,不遗余力,并将它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从联邦、州到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从事形象管理的公共关系部门,单是联邦政府就雇用上万人处理公共关系事务,每年的经费支出高达几十亿美元。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不断加大政府公关的力度。近些年来,在树立和改善国家形象方面,我国政府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政府借举办2008年奥运会开展的各种形象推广活动),这是有目共睹的。
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造成的形象危机。
一、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国家形象危机
在许多情况下,国家形象危机是由有形的危机事件引发的。危机事件种类繁多,就国际范围而言,有政治性的危机事件、军事性的危机事件、外交性的危机事件、经济性的危机事件、文化性的危机事件、灾害性的危机事件等等。无论哪一种危机事件发生,都有可能给当事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严重损害。比如一个国家违反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而对其他国家施以暴行,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与评价必然是负面的,它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国家形象。“二战”期间的德国就是如此。当时,德国政府有感于“名声”不好,于是抛出各种理论为自己开脱罪责,甚至委托美国一家老牌的公关公司为它做公关宣传,结果这场宣传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成为美国公关业中不正当宣传的典型案例。
需要强调的是,国家形象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维度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国家形象只是国际社会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这是片面的。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内部成员或对另一个(些)国家主动施与的暴力性、攻击性的行为,固然会引发国际舆论的谴责,导致其形象下滑;一个国家被动承受的打击,同样有可能降低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与评价(尽管人们对它的道德评价并未降低),从而使它的国家形象大打折扣。比如一个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等,都会影响外界对这个国家安全性与可靠度的认知,都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国家居住、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其结果往往是其居住、旅游人数的减少、投资额的降低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的大幅萎缩。这同样是国家形象受损的表征。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尽管亚太地区不少度假景点并未受到破环,但来此度假、旅游的人数锐减。据威世国际为世界旅游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亚太地区旅游业因印度洋海啸所蒙受的损失高达30亿美元。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之后,这座曾经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著名旅游城市陡然陷入沉寂中,当地居民被迫逃离,旅游者不再光顾。据新奥尔良旅游据透露,飓风过后,2005年所有会议全部取消,仅此一项损失高达35亿美元。正因为如此,灾难过后,这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无不致力于修复国家形象、恢复旅游者信心的宣传。即便是一些没有遭遇灾害的国家,仅仅因为国际社会对其经济发展的认知与评价尚未达到预期的程度,政府也会主动出资,为国家形象做宣传。例如90年代中期,为了扭转亚洲地区对澳大利亚技术水平的不利认识,澳大利亚政府开展了名为“富于创造力的澳大利亚”的宣传活动。政府出资在东亚地区的主要出版物上刊登整版彩页广告,广告围绕电讯、航天、航海、卫生、教育、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主题展开,试图说明在所有这些领域,澳大利亚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国家形象推展活动。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国家形象的受损或修复,是国家、政府层面的事,与其他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个人无关,这也是片面的。事实上,外部公众或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不仅来源于对其政治取向、国际关系状态的了解,还来源于对其在外(或涉外)组织机构或个人的具体感知。如此说来,在外(或涉外)组织机构、个人就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他们所在的国家,或者说,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国家形象。美军虐囚是驻伊拉克、阿富汗美军基地少数官兵所为,此事曝光后,世界各国纷纷表态,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其中既有先前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也有美国的盟国、盟友,这使美军、美国的形象一落千丈,美国政府的海湾战略也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亵渎《古兰经》事件,也是个别士兵所为,却在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引起大规模的反美示威,造成十多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使美国形象再度滑坡。作为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曾遭遇过个人行为使国家形象蒙羞的尴尬。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批个体商贩和一些小型企业将国内服装鞋帽等商品销往前苏联。这些商品中不乏质优价廉者,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不过关。久而久之,苏联人形成了一种印象:中国货就是劣质货。曾经有人通过媒体发出呼吁,抵制中国货,甚至莫斯科大马戏团的串场小丑在表演自杀未遂(子弹未出膛)的小品时,也举起枪来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中国货”。令人遗憾的是,苏联人(而后是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中国商品、中国国家形象的这种认知与评价,近20年来都没有完全扭转过来。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人行为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及至意识到了,却要为扭转这些负面的认知与评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代价。
二、传播失当造成的国家形象危机
除了有形危机事件的促发因素之外,信息传播失当,同样有可能引发国家形象危机。信息传播失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
(一)当传不传引发的国家形象危机
对于一国政府而言,常规的信息传播、危机前的预警警示以及危机来临时对于危机事件破坏程度及其所采取措施的通报,是其职责范围内的事(许多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这一点),对此不应有任何疑问。如果政府没有充分履行职责,当传不传,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当传不传,致使主渠道信息缺位,那么非主流信息就会迅速填充信息渠道,其中夹杂着的大量的传闻和虚假消息难免混淆视听,造成人心恐慌和社会骚乱,给政府扭转危机、稳定
局势带来阻力,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威信的下降和国家形象的损失。
当传不传之所以带来严重后果,与公众心理,特别是危急状态下的公众心理有关。突发性危机事件来临时,人们往往会陷入恐慌之中,对事件带来的后果产生深深的忧虑。这个时候,由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受众往往会主动、积极地寻求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来规避风险。也就是说,此时人们对信息的寻求,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对信息知晓的需要,而是出于自卫的本能。如果主渠道的信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或者不足以令他们信服,他们就会转向非主流渠道,寻求补充性的信息,各种猜测也会随之而起。受当时情境的影响,人们的猜疑往往会朝着夸大或背离事实的方向延伸,一旦得到某些传言的“印证”,他们就会产生接受传言的倾向,并成为传言链条上的一个新的环节。2003年北京“非典”初期,由于主渠道信息不畅各种传闻在北京市民中大范围蔓延,就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乘危机之乱有意造谣生事、蛊惑人心者固然存在,却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人相信和传播谣言,是对信息过渡渴望和过分敏感所致。
就我国政府而言,之所以出现“当传不传”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传”的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信息传播(或宣传)的职能,是由党的各级宣传部门统一履行的。虽然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后,其中的一部分职责回归政府,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功能长期处于潜抑状态,加之作为信息传播主体,政府的责、权及其与党的宣传部门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晰,这就使它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惰性或被动性无法消除。二是有意不传。这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报喜不报忧”、“家丑不外扬”作为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原则,因而尽可能突出成就和业绩,缩小或回避工作中的问题。此外,出于业绩指标的考虑,一些领导,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有意隐瞒不良记录,甚至公然阻止新闻记者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披露与报道。如果说,有意不传的行为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尚且奏效的话,那么,在今天信息全球传播的环境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例如由于我国矿难频发且曾经出现隐而不报的情况,国外舆论对此十分关注,并出现中国以牺牲劳动者利益获取出口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采取以前的做法,势必带来更加负面的评价,甚至使国家形象受到拷问(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管理,减少或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不正确传播引发的国家形象危机
所谓不正确传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传播时机不恰当,二是传播信息不准确,三是使用了不适宜的语言,四是背离了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
1、传播时机不恰当
时机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方面的有利条件。而事物发展在时间方面的有利条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某一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告事件真相,表明当事者的态度,是最有利、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因为它可以从源头上阻断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流传,最大限度地消除恐慌心理,将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处理和扭转危机赢得时间。如果传播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那么,各种传闻和谣言便会成为“替代品”,时间一长,不利的态度和舆论就会出现,“刻板印象”就会形成,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行动。及至传播者反应过来,然后再为辟谣、平息负面舆论、扭转“刻板印象”和改变对立行为进行传播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与成本就更高了。
2、传播信息不准确
信息传播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传播者的信任程度。一般来说,公众对传播者(特别是作为传播者的政府)的信任是在传播之初建立的。如果传播者最初没有传播真实信息,或者存在有意隐瞒的情况,那么,即便传播者对其行为予以纠偏或校正,将正确的信息发布出来,公众对传播者的传播信任危机已经产生,对校正后的信息的信任也只能是防范性的信任。所谓防范性信任,是指公众对所传信息心理防范空间的扩大。在这个空间里,一切来自主渠道的信息都会受到质疑,都会被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理解和诠释。“非典”期间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将北京市“非典”确诊和疑似病例数如实公布后,突然增加的相差近10倍的数字和其后每日以3位数跃升的新增病例数,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一位叫Sunway的网友在为离京大学生辩护时说的话,颇能反应当时人们的心态:“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长期间隐而不报,一旦公布疫情,我们害怕,我们不信任任何人”。显然,这种危机已经不单是传播信任危机,而是政府形象危机。
3、使用了不适宜的语言
使用不适宜的语言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与传播对象国(或国际社会)不能接轨的语言进行传播,具体来说,就是语言转换(写作或翻译)达不到要求。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对外传播中普遍存在。目前我国少数“外宣”媒体中的记者、编辑可以用外文直接撰稿,但是这个领域中更多的从业者却是以中文写稿,再译成外文。我们知道,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在语义、词汇、语法、语用等所有方面进行对应性的转换,是难以做到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对外传播中,对语言符号转换的要求又是不能降低的。因为媒介语言一旦形成,就会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这时语言符号体现出来的已经不是某个记者、编辑或译员的语言文字水平、翻译能力和综合素养,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整体形象。另一种情况是以传播对象国(或国际社会)不能接受的话语方式进行传播,具体来说就是以伤害传播对象国感情的刺激性语言进行传播。事实上,这种语言带来的只能是更加刺激性的回应,甚至引发两国之间的危机,除此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4、背离了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
进行对外传播或加入国际传播的前提条件,是遵循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行事。反对恐怖主义,反对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经济秩序,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伦理标准,是国际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此不能有任何动摇。如果在这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偏离国际社会的道德标准,不但会失去话语权,还将遭到世人的唾弃。参与国际传播,除了要与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对接外,还应当在关注重心和诉求点上与国际接轨。战争与和平问题固然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与现代文明发展、科技进步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毒品泛滥、疾病流行等,也正在引起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些问题大都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如果一个国家对这些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国际社会形成不和谐的音符,轻则偏离国际传播的航道,重则引起国际社会对其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
总而言之,无论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还时是传播失当(包括当传不传和不
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国家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首先,改变旧有的传播观念
如前所述,受传统观念和旧有信息管理模式的影响,出于业绩方面的考虑,我国的一些政府官员在信息传播(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缺乏灵敏度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使信息不能及时得以发布。其结果,“家丑”非但不能“不外扬”,反而“外扬”得更加充分,甚至引来更多的“揭丑”者。可见,这种观念已经大大落伍,不合时宜了。要想改变这种情形,变隐而不宣为及时传播,除了在政府传播者中倡导开明的传播观念外,还应当将信息公开制度化,使其与官员的任免、升迁相联系,并以法律性形式确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旧有的观念。
其次,树立危机传播意识
危机具有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要想临危不乱,只有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传播意识。危机状态与常态不同,这时的舆论环境与公众心理已经发生变异,常规的传播方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必须改变传播策略,采取矫正型或修复型的传播模式。具体来说,危机发生时,传播者仅仅做到及时、准确地通报信息,或者校正先前不正确的信息,保证渠道通畅还不够,还要以比正常传播条件下更加细致的考虑、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对待传播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挽回声誉,重塑形象。如果忽略这一点,仍然以常规的传播方式应对非常规的情境,就会出现与主观愿望相悖的传播效果。
第三,尊重国际传播规律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传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既然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就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二次编码”过程,即对所传信息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和文化对接。这就要求传播者不但要将一种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并以传播对象国受众所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传播,还要与国际通行的认知、规范体系对接,与对象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才能避免因传播失当带来的形象危机。
第四,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国家形象危机下的传播,是一种高度策略性、技巧性的传播,其方法、手段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例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很快通过电视向美国人民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将罹难的宇航员视为“英雄”,并深情地说,宇航员们“挣脱了大地的束缚,去触摸上帝的面颊”。里根这篇“如诗般美好”的演说词,被称为“变失败为胜利”的讲话,对于扭转美国乃至世界人民悲痛、消沉的情绪,将其升华为对“英雄”的崇敬与礼赞,转化为完成“英雄”未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传播,使事实的报道,数据、资料的运用产生与己有利、有益的效果,从而化危机为良机、为契机,是传播者应当认真面对的问题。
(原文刊登于《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第五篇:组工干部形象与奥运精神
组工干部形象与奥运精神
福建省武夷山市委组织部刘华安
2008年09月11日08:22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前日,有幸收听了中央台一次奥运专题的座谈。在聆听了火炬手的述说后,自己对奥运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对组工干部如何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中发扬奥运精神作了一些思考。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激励了我国一代代体育健儿在竞技场上拼搏, 为国家争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耀,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无数赞誉。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必须要有这种不断追求、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才能保证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动力不竭。组织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中心工作,组工干部承担着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责任。因此,组工干部更要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寻求永不言“最”,只求“更”好的执着,用拼搏向上的奥运精神不断激励和鞭策自我,努力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讲党性,将奥运精神体现在“服务大局”上。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每一名运动员无论是在场上的比赛还是在场外的训练,都必须听从调遣、遵从安排、甘于奉献,有时甚至需要牺牲自我的利益,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把整体的利益当作最高利益来看-1-
待,才能保证自己的队伍和祖国能在奥运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组织工作的开展也同样要置于大局中去认识、去思考,始终坚持“讲党性”,树立强烈的大局意识,始终做到工作目标围绕大局来制定,工作思路围绕大局来谋划、工作措施围绕大局来落实,工作成效围绕大局来考核,时刻讲党性,忠实服务和服从于大局,把这种服务理念深深地植根于脑海, 将奥运赛场上体育健儿甘于奉献、乐于付出、勇于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深深融入其中,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不移地执行。组织工作每一个思路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整体利益的需要,从而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组织工作和组工队伍充满蓬勃的生机与生命活力。
二、重品行,将奥运精神体现在“解放思想”上。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装备孕育而生。今天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运动员,无疑不是摒弃了过去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老方法,能够与时俱进,在比赛和训练中不断吸纳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使用新装备,从而始终保持领先、立于不败。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的一些工作思路、方法、机制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和党情变化,组工干部同样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老思想、旧观念,把创新渗透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好组织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要善于把握时间、抓住机遇,组织工作与奥运比赛一样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机遇性, 机会存在于瞬间,稍纵即逝,抓不住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置于不利的状态。组工干部要不断深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组织工作的紧迫性,尽全力按时、按质、按量地做好各项工作,让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步,与大局发展共同推进。要用一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在最快的时间内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不能有半点的松懈。这既是对工作的要求, 也是组工干部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同时是用奥运精神来塑造组工干部新形象,用实际行动来展示党员风采,树立先锋形象的具体要求。
三、作表率,将奥运精神体现在“能力建设”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始终强调一个“更”字,这是奥运精神不断超越的体现。日趋激烈的赛场竞争要求奥
运健儿只有更加拼搏、更加顽强、更加进取,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才能在比赛中不断取得好成绩,永葆领先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同样给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从严要求,组工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才可能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组工干部一定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要求“更快”,不断更新理论知识,要求“更高”,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要求“更强”,始终把学习当作提高能力和做好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争做学习型的干部,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多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历练自己、磨练自己,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作为工作中的不竭动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争先创优的永恒能力。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使自己真正成为推进党建及组织工作的生力军,做好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四、求创新,将奥运精神体现在“锐意进取”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奥运赛场上不断被刷新的记录,同样是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吸引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目标,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魅力所在。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组织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有敏锐的创新嗅觉力,坚持用理论创新作为指导和实现组织工作创新的重要思想武器,把深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作为实现组织工作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明确工作目标,用最新的思想指明发展方向,用最新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以实践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既要继承传统、尊重经验,又要科学思考,勇于冲破传统条条框框的局限,少一些惯性思维,多一些突破性思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科学探索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发展规律,形成一套指导工作健康发展的规范制度;将组织部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基层组织、规章制度等组织要素进行科学有效整合,使各个要素实现最大效益化,推动组织工作的不断前进,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尽可能地运用于研究解决组织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
题,为组织工作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围绕强化素质来提高组织工作效能,努力创建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积极打造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队伍,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用实际行动使组工干部成为奥运精神的实践者、奥运工作的推动者、奥运环境的营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