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

时间:2019-05-13 17: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

第一篇: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

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从分析文件档安入手,为了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提出了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新制度,从以下几点,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加强宏观管理,以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手段。然而,在 “评估”活动实际开展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评估资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查阅不便是各受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分散、混乱。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校占地面积扩大、校址分散,这无形中给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之有些领导档案意识淡薄,“重教学、轻档案,轻管理,”意识严重,在档案管理的、制度上、职责划分、人员配备及资金投入上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了实际工作中档案集中管理难、收集归档难、查找利用难的局面。日常收集不完整、不齐全,整理不系统、不统一。有些高校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上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日常收集、整理及鉴定工作均由档案人员自行随意来完成,平时收集只重视红头文件,不重视各教学系部教学、科研活动材料,在划定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上也没有严格规定和统一标准,更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这些势必造成日后查找利用难的问题。管理手段落后。有些高校在档案管理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薄弱,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上,档案信息存储量小,收集、整理、检索难,利用率低,档案散乱差。有些高校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网络化,使档案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档案利用效率不高。

第二篇: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赵艳菊

(佳木斯大学 教务处,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 要]当今世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取决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高等院校在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本课题着重从上述问题出发,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力图给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虽然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是:“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究

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经济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创新的概念本身就从经济学中移植而来。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切创新行为都必须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2、教育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显现 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将高等院校逐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位置,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除了肩负传播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传统使命外,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生产基地。高等院校拥有大批高智能人才、现代化设备和最密集的信息机构,在这里引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是成功率最高的选点之一。所以,高等院校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课题。

3、心理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大脑发育规律 在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创造性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创造性人人皆有。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都经历了中小学的“寒窗苦读”,特别是经历了系统的理科或文科教育从而脱颖而出。其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乐于探索、可塑性强等优点,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基本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可能素质。

三、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目前我国跟世界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而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理论内涵,并且由于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的影响,对其内涵的阐述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任何教育体制下,加强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国和先进国家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只要教师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说明问题的,就不会仅用语言讲述,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项实践、实验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国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时分配和考核上理论教学具有刚性,而实践教学则更多侧重过程管理,轻视目标管理,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观看教师的演示。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其智慧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系统理论,不仅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多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且还开设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学”课程。美国高校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通常会先简要地介绍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尚存的分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度很高、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对权威理论的批评性意见,并就此意见与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继承与创新的方式,既有传统的讲授、讨论、辅导、案例研究、实验、独立学习等,也十分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影、计算机、访问教学等。而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很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

4、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的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每所大学都有多种本科生科研项目,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等。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很少提及本科生科研,更不用说制定详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了,即使有开展的高校,一般也只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定的项目比较少。

5、创新环境不同

先进国家的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不和国家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各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静,尤其近年,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企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地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1、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3、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保证办学方向的政治理论课程要开全、开足,对公共基础课程,也要给予足够的保证,要适当减少专业课,扩大选修课,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从长远来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考虑到国际化,以使培养的人才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增加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比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尽快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创新的钥匙,从而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素养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08(4)[2]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江西教育科研,2010(8)[3]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赵艳菊,1975.10,女,黑龙江省拜泉县,佳木斯大学,讲师,学士,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

佳木斯市2013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3090)

第三篇:企业管理中的七大经典问题与现象

企业管理中的七大经典问题与现象

1.量化问题

讲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信息量化不充分,有一些老板不同意这一讲法。他们认为他们对自己企业的情况如数家珍,清清楚楚。其实他们对这一讲法有两层误解。第一层误解是他所讲的如数家珍,是一些他的企业中本来就是以量化形式存在的数据,这当然很清楚。但企业运营中有很多非量化的、模糊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如何来量化;第二层误解是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量化的信息,在我们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不是都能及时获取。这才是我们指的量化的问题。

2.计划问题

在企业的管理中,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计划不够,或者即使做过计划但也不是有根有据的。有一句话最能表达这一意思——“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凭借自己的聪明,过去总能随机应变,所以做规划、做计划的习惯没有养成,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共同“对付”计划,并据此创造出“计划没有变化快”之说。

3.积累问题

许多企业在管理中只是原地踏步,而不是在昨天的基础上进步,不是在前人的经验中进步。时间对我们这么重要,就在于她能使我们不断地积累,这样我们才能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或超越对手,获得应有的尊重。但是,我们现行的习惯是原地踏步多,在昨天的基础上进步少,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少。

4.有限与无限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也好,你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你工作的意义就是在这样有限的资源之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限论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提醒的价值。有限论清楚地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资源都是有限的,千万不要试图将自己定义到无限中去。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义到无限之中。

5.创新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在空白之处产生的新思想,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是对创新的误解。要是这样的话,这不是创新,这是捣乱,这是标新立异,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正面的价值。创新应该是对现有有限资源的改进与改善,是5%的进步,我们应该鼓励的是这样的创新。在创新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们企业,还是我们社会,我们都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但是目前并没有产生大家共同认可的创新概念,社会还在时时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还创新以本来的面目,创新原本就应该是改善与改进,是5%的变化,积小变以求大变。对社会是以最小的资源换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我们企业特别应该追求的。

6.过程与结果问题

我们认为,过程决定结果,结果应是过程的必然反映。通过对企业管理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就是企业在总结与归纳自己的独有过程,这是企业价值最大的方面。企业也只有有了自己独有的过程,才能更健康地运行在社会之中。我们要的是我们的员工在我们现有过程基础上的实践与研究,去创新与改进我们的过程。“过程论”否定了我们急功近利式的企业行为,鼓励我们大家踏实地专注每一项基本的工作,持之以恒,在不断地总结、积累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成为我们专有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地创造并遵循自己专有的过程,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保持竞争力,并由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7.控制问题

我们认为,企业应使自己的所有行为尽可能处于“闭环状态”运行,使我们能随时随地地掌控运行状态。我们现行的企业行为中,多数运行状态为开环的,是不受控的。因此,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开环问题,让我们更多地做到事前指导,避免问题的发生。经典现象:

1.被动现象

管理中的被动现象表现在,人的地位越高,权限越大,越是被动。在初创企业的时候,我们还能做到非常主动,所有的管理信息都能真实的得到。但公司办大后,要获得企业运行中的实际数据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动,受制的因素越来越多,想了解某地公司某人的一件工作变得十分困难,而不是像想象那样,了解公司内部信息因为权利增大而变得更容易。正因为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解决的困难性,所以我们分析下来,这一现象是目前管理问题中首要现象,要能做到我们位子越高,掌握的信息越全面与主动,我们的工作主要精力是花费在核实、分析、研究信息,做出新的决策上来,这样就能实现主动管理了。

2.黑箱现象

黑箱现象是被动现象的产物,我们的各级领导因为被动现象的存在,对管辖范围内的事件运行过程掌握得不够、不充分,就使得过程对领导而言是屏蔽的,领导多数情况下只知结果而不了解过程,由于存在黑箱,就屏蔽了领导的视线,人的自我与懒惰的本能又在这里促进了黑箱的形成,人为的为过程设置更多的屏障,使得一个简单的过程变的十分复杂。久而久之,由于领导对过程的不了解,还形成了目前这种认为过程本该就是如此复杂的结论,使得我们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而且过程之中因黑箱的存在,各种不利因素还得到生长,腐败由此产生。

3.随意现象

随意现象表现在我们各层的管理人员身上,因为我们没有周密的计划,也因为聪明,我们会在问题来到时随意的行使我们的权力,造成混乱与浪费。君不见很多单位经常是同一件工作,因为领导的随意布置而有几个人在做,还存在着几个人争夺同一资源而出现矛盾的普遍情况。要结束随意现象,难度在于要改变我们多数人的工作习惯,辅助他的手段要可操作并实用,这才能消除这一现象,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4.十二月现象

我们管理中十二月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管理辅助手段的落后,有限论在这里产生了作用。十二月现象讲,我们有些员工平时工作业绩平平,特别是非量化的工作岗位,往往到年终工作突击表现一下,领导在年终考评时,因其精力有限,他只能记住眼前的工作情况,这样对这类员工还是关怀有加,不断表扬。这一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危害性很大,他使得我们单位中出现大家模仿的情况,最终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平时很难提高,还无有效的手段进行调节,要解决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管理手段、改进考核方式、缩短考核周期。

5.振臂一呼现象

由于我们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各层的工作实际完成情况缺乏监督,导

致振臂一呼现象非常普遍。振臂一呼现象是指领导总是喜欢、表扬与提拔那些呼应领导的号召,口头坚决支持、保证完成领导任务的人。由于领导无法以有效的手段来确认这些呼应者以前所呼应的工作完成的情况,还会在不同的场合表扬这些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一管理现象。很多人不是在工作上下功夫,不是及时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是在呼应上做文章,长期下来,整个管理层是你应付我,我应付他,少了踏实,多了浮夸,工作做的是表面文章,效率低下。

6.人性中的高估现象

我们的人性中存在着一种本能的对自己高估的现象,有一种案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十个人坐下来吃饭,喝酒时大家总是互相歉让,都不愿多喝;喝完后,你如果发张纸条,让每人将自己喝的酒写出来,你会发现,最后统计出来,这个数字要远远大于实际喝掉酒的数量。由于这种现象是人本能的反映,这对我们企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人人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多,得到的少,人人都会认为企业分配不公、不合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7.天高皇帝远现象

随着企业的发展,跨地区设置分支机构,项目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目前缺少行之有效的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手段,这就形成了天高皇帝远的现象,往往这些谁也管不到的地方问题成堆,到头来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命。问题及现象的具体实现手段

七问题七现象是目前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们不仅要能从实践中总结出这些问题与现象,从理论上分析这些问题与现象,还要能提供行之有效,可操作的管理辅助手段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与现象,这才能对我们社会的进步作出有效的贡献。

精确管理就是试图来解决这些企业管理的问题及现象的。

可操作的精确管理论的定义是:将计算机技术,Internet技术,管理技术与中华文化融合起来,产生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化了的、可操作的、具体化了的管理模式,并能无限地复制,使你依此执行就能够逐步的、部分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与现象,实现精确管理,最终做到“掌握到每一分钱,控制到每一分钟”。所谓可操作就在于我们已经将精确管理思想体系体现在相应的软件中,真正做到了可操作。

第四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一在200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的发言

北京交通大学许茂祖

为了进一步搞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工作中切实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原则,提高评估工作的透明度,使评估工作更加规范,改变当前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就有关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个说明。在正式说明之前,作为铺垫,先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就是教学工作的内容,它们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不存在一个离开教学工作的所谓的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教学工作的内容就是在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搞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前提(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导)和六个字、三件事(建设、改革、管理)。抓好教学工作评估,就是要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从根本上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评估一所学校的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的目标(包括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与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符合度、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状态(教育资源的占有与有效利用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学校自身目标的符合度、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自身目标的符合度。搞好评估,就是要努力提高这三个符合度。从表面看,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对学校单项工作的评估,实际上,它具有全局性与整体性,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关,与学校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关。

一、评估的工作程序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的。自评工作是指从教育部确定对学校进行评估并明确了专家组进行考察的大体时间开始到专家组进校考察前的这个阶段;整改是指从专家组进校考察结束开始的一年;中间则是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认为只有专家组现场考察才是评估。

下面具体谈谈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是因为:

首先,在评估的三个阶段中,自评的时间最长,在建设、改革与管理中能做的工作最多,能取得的实效也最大、最明显;

其次,因为最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的还是被评学校自己,而不是专家组,只有被评学校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准确地找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成绩、优势与特色,也才能找准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也就是说,只有认真搞好自评,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

最后,专家组在进校前都认真审阅了学校的自评报告,初步了解了学校教学工作以及评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大量信息,并形成了初步的判断,其进校考察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学校的自评工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奠定了基础。

因此,自评是整个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评的质量就决定了评估工作的质量。

学校在自评阶段的主要工作的任务是:

(1)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及评估方案;

(2)分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3)制定自评期间建设与整改的计划,分解评建任务;

(4)针对问题,根据计划进行改进,进一步理清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思路,找准学校的定位,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5)撰写自评报告,准备评估背景材料。

关于自评报告与背景材料,这里需要说明两点。

第一,与往年的评估工作相比,从去年开始对自评的要求有所改变,要求学校只提供一份写实性的自评报告,不再另外写自评依据和特色报告,而把这两部分相关的内容揉到自评报告中。同时,要求学校不对各项指标及观测点提出评估等级,也不提出自评结论的等级。自评报告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校概况、评建工作情况,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经验,学校教学工作的特色,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对自评报告,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搞“包装”;在文字上要尽可能精炼,不要写成一本书;在装订上要从简,不要搞那种精美的艺术印刷,不要搞精装。

第二,对于背景材料,要处理好材料与工作的关系:材料应该是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应该是教学工作的自然结果,应该是对教学工作的反映,而不是与此相反。背景材料要符合四个“性”的要求,即针对性、层次性、原始性和真实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背景材料要针对学校对“三个符合度”的判断,与此无关的材料不要放在背景材料中。根据针对性的要求,在能讲清学校三个符合高低的前提下,背景材料越少越好,越精越好,而不是与此相反。要努力克服目前自评工作主要是整材料和材料过多过烦以致材料成灾的情况。

所谓层次性,就是材料要层次分明。大体上可以将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材料是自评报告和校长汇报提纲,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让专家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使专家看了报告、听了汇报以后能对各项指标和观测点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作出价值判断;第二个层次的材料是背景材料,它的目的是支撑自评报告和汇报提纲所反映出来的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及各项指标和观测点的评价;第三个层次的材料是备查材料,如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供专家组随时抽调审阅。

所谓原始性,就是要求背景材料尽可能是原始材料,不要做二次加工,最好就是学校教学档案中的有关材料。

所谓真实性,就是背景材料应该是真实的,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真实情况的反映,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要整虚假的材料。

做到了这四个“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评的工作量。

希望被评学校把背景材料的准备与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建立与积累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背景材料就来源于教学档案,不要离开教学档案另外为评估刻意搞一套所谓的自评背景材料。通过评估,能够使学校建立起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校情的教学档案规范建立与积累的制度并坚持下去。

在准备背景材料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不搞“包装”。有的学校把以往质量不高或不规范的材料(如学生的毕业设计、试卷等)重新修改,加工,还美其名曰是“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其实这是不对的。评估中心在做好2006年评估工作的文件中提出专家组在现场考察中原则上只抽调最近一年或最近一届毕业生的有关材料,目的就是防止被评学校对以前的材料作修改与加工。但是要防止只是在专家组考察前一年突击、平时不重视质量以及对以前的材料修改加工的错

误做法。

在自评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评估方案

通过学习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掌握评估的目的、意义、评估的工作方针与原则,树立正确的评估观,认识到评估是手段,建设与改革是关键,改进与提高才是目的,不要搞错这三者的关系,不要错误地把评估本身作为目的,为评估而评估,为获得好的结论而评估。学习评估方案要着重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一方面要掌握每一项指标的精神实质,找到隐含在指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即指标所反映的教学工作的重要特征与属性,在此基础上掌握指标的内涵与标准;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评估方案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教学工作的所有特征与属性都反映出来,而只能反映教学工作主要的特征与属性,因此,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也只能是教学工作的主要观察点,因此,在学习方案时要注意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把一项一项的指标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通过这种联系,掌握方案所力图反映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2)防止一开始就简单地分解任务

很多学校在接到评估任务后,立即将各项指标的自评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乃至个人。这样做是不妥的,很容易形成将指标割裂和简单地对号入座的状况,难以抓住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因而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在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评估方案、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分析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评建工作计划、分解任务。这样,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评建工作时,就是从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与全局的高度出发进行的,就防止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3)回顾办学的历程,归纳、总结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在自评过程中要发动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一部分已经离退休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老领导),认真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通过历史的回顾,讨论、归纳、总结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找准学校的定位。通过这种讨论、归纳和总结,使全校绝大多数教职工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段精炼的、具有学校个性的文字表述。这段文字,不是为了给专家组看的,而是为了便于广大教职工掌握并成为共同的行动指南。这段文字,应该是在充分讨论、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应该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编出来的。

对于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学校,还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归纳和总结,挖掘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通过实践积累和积淀形成的教学工作乃至办学的特色,并发展和发扬光大,通过总结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工作的特色,能逐步建立起学校良好的组织文化,这对于学校长远的改革与发展来说,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同样,要防止闭门造车,编造“特色”。

(4)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自评工作,防止单纯对照指标、简单对号入座因为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有机联系的,评估工作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所以在自评中要注意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自评工作,从宏观上、整体上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建设与改革,要防止单纯对照指标,简单对号入座。

在自评工作中,要坚持按照评估标准进行,做到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5)把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前已述及,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内容与教学工作的内容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不存在离开教学工作的另外一套所谓的评估工作内容。因此,要把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离开抓好教学工作去另外搞一套所谓的“自评工作”,在自评工作中,就是要把评估作为加速器和杠杆,解决一些平时应该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加速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另一方面,把评估背景材料的准备与教学档案的规范建立与积

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背景材料就来源于教学档案,而不另外准备所谓的“评估材料”。希望学校能通过自评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规划未来,把自评的过程变成建设与改革的过程、变成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千万不要把自评过程变成整材料甚至是编材料的过程。

2.专家组现场考察

评估的第二个阶段是专家组现场考察,这个阶段具体的工作任务是:

(1)专家组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印证、补充、复核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按照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及价值标准,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价值进行判断;

(2)进一步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和形成性作用,与被评学校一起分析、讨论教学工作,一起总结办学的成绩、教学工作的优势与特色,一起找出薄弱环节与问题,帮助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专家组成员同时具有专家、朋友和学生三重身份,每一位专家应该努力成为高水平的专家、学校真诚的朋友和虚心的学生。

根据专家组现场考察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在专家组现场考察期间专家组和学校的工作规范、要求和相应的纪律。

专家组现场考察的程序是:

(1)专家组成员进校考察前必须接受培训,至少要按时参加专家组现场考察工作预备会,熟悉评估方案中各项指标的内涵及评估标准,并详细审阅学校的自评材料。充分做好考察的准备,提出考察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专家组成员的分工;

(2)专家组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对被评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考察的主要方式有参观、听课、走访、座谈、问卷、查阅资料、综合素质与综合教学效果检查等; 从去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在专家组现场考察中,全面取消专家组进校后的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的闭卷测试,但是,专家组会采取各种方式(如课堂讨论、座谈、考察实践动手能力等)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效果。从今年开始,专家组在现场考察中原则上只抽学生近一年的试卷、实验实习报告和最近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教案的抽查,也以本校教师当年教案为主。

(3)专家组交流考察情况,讨论考察意见;

(4)专家组成员在了解全面情况后,独立思考,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自行评定各指标及观测点的评估等级,由秘书统计后,得出专家组对各指标的评定等级即对评估结论的建议,报上级有关部门;

(5)专家组在完成进校考察工作后,召开考察情况通报会(具体参加人员、范围可由专家组与学校协商决定)。专家组组长代表专家组通报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考察意见,专家组成员就个人所接触的考察范围发表个人的意见。

希望被评学校在专家组现场考察阶段,能以主人翁的姿态,配合专家组搞好现场考察。主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为专家组考察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材料,如课表、机构设置、教师名册、管理人员名册、学生名册等。

(2)及时提供专家调阅的材料。

(3)实事求是地回答专家所要了解的情况及问题。

(4)遵守必要的工作纪律,在考察期间不搞宴请等和其他与考察工作无关的活动,不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学术报告,不组织旅游,不赠送礼金、礼品等。

3.整改

评估工作的第三个阶段是整改。无论评估结论是什么,都要进行为期1年的整改。整改的任务是:根据教育部正式下发的专家组考察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被评学校在专家组现场考察结束后,尽快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递交整改方案;1年的整改结束后,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呈报整改报告。

在整改工作中被评学校应该认真领会专家组考察意见和专家个人发言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分析学校的教学工作,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整改工作,防止就事论事。

二、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搞好评估工作,特别是为了搞好自我评估,提出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文件和评估方案。

2.端正态度,调整心态。

在学习的基础上,建立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是搞好教学工作评估的又一重要前提。所谓正确的态度,就是在整个评估过程中,特别是在自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不能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尤其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要以平常心、自然态对待评估,即以平常的心正确对待评估的结论,既要以搞好教学工作的实际行动和成果争取好的评估结论,又不过分看重、不刻意追求好的结论,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和手段骗取虚假的“好”结论;要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专家组的考察,不要为评估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要搞“包装”,不要给专家组以假象,以便使专家组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地帮助学校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这里要特别指出,不要揣摩专家如何进行考察,特别不要揣摩专家组如何检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教学效果,更不要为此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甚至不惜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3.把评估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评估作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加速器和杠杆。

因为评估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内容是高度一致、完全一致的,所以自评过程应该就是在理清办学指导思想、搞好学校定位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不要离开日常教学工作去刻意地另外搞一套所谓的“评估工作”,不要折腾基层。但是,要抓住评估这个机遇,把它为促进教学工作的加速器和杠杆,解决一些在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领导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教学工作真正上台阶、上水平。

4.正确处理硬评估与软评估以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在评估工作中,既要重视硬评估,更要重视软评估。这是由于,在教学工作中,虽然有不少特征与属性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即是精确的,但是,更多的特征与属性没有明确的数量概念,或者说在数量上是模糊的。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与属性,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前者,应采取硬评估,即定量的评估,对后者,则应该采取软评估,即定性的评估。如果对本来是模糊的特征与属性,硬要进行硬评估,则评估的结果必然反而是不科学的,而用软评估,结果才有可能是科学的。正因为这样,国际上近年来对软评估越来越重视,如评估的发展方向之——发展性评估就是以软评估为主的,而目前评估发展的另外一个方向——准则评估则就是一种无指标的软评估。我们在评估工作中,也应该处理好硬评估与软评估的关系,在重视硬评估、不放弃必要与可能的硬评估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软评估,努力搞好软评估。

之所以要特别重视软评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7号函件《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硬评估主要反映了一所学校硬件建设的情况,软评估则主要反映了一所学校软件建设的情况。应该说,硬件建设重要,软件建设更重要,因为软件是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一些表面上的硬件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可以发现实质上还是由于软件问题造成的;而且,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难度更大,可以说,一所学校软件建设的过程就是这所学校的组织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这所学校传统与特色形成的过程,而高等学校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既具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具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形成决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与积淀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是很艰巨的,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水平高低才真正反映了一所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5.正确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经验

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不少学校注意到兄弟院校去学习。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因为评估本身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交流功能。互相学习是实现交流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交流,使我们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系统由封闭的变成开放的,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学习真经,而不要学歪经。那么,什么是真经、什么是歪经呢?所谓真经,就是在评估(主要是自评)过程中,学校是如何贯彻20字评估原则、通过评估切实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所谓歪经,就是如何应付评估,如何对付专家组,如何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如何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以获取名不副实的评估结论的。事实上,确实有的已经经过专家组考察的学校就是向兄弟院校传授这种歪经的,也有不少学校确实就是在学这种歪经,有的还按照这种歪经去实践并被这种歪经害了的。我们希望,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一定要取真经,不要取歪经;也希望已经经过专家组考察的学校注意不要错误地总结“经验”,把歪经当作真经向兄弟院校传授,要认识到传授这种歪经不是在帮助兄弟院校,而是在害兄弟院校。

在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时还需要注意,即使是真经,也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学习,要学习其精神实质,而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

最后,衷心祝愿在座的各高等学校圆满搞好评估工作,使教学工作再上一层楼,祝愿各学校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篇: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

新形势下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问题与解

2016-10-30 20:25 来源:期刊 点击:

1次

摘 要:中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仍旧存在生源质量差、社会舆论不佳、专业定位不准确、软硬件环境不健全、师资队伍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职校需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改革考核制度和教学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切实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酒店需要的人才。关键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中国现代酒店业发展现状

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酒店行业经历了初创期、稳步发展期、飞速发展几个阶段。酒店数量大量增加,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由于政府部门的推动,部分省市把旅游业发展当作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提出每个县必须有一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中心城市、三大主题景区必须有一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的要求,这极大推进了中国酒店数量的增长。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分工细致,酒店数量的大量增加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先立足于基本服务技能,后来注重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再到现在重视个性化服务、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学校教育也应贴合社会岗位的需求。

二、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低,是社会公认的看法,很多中职校录取分数线极低,甚至没有录取线,导致中职生源普遍成绩较差,问题众多。

(二)社会舆论问题

很多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一再萎缩,除了整个社会生源不足外,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问题。有些家长禁止学生报考酒店管理专业,他们认为,酒店专业的学生以后就是“端盘子、伺候人”。这导致有些地方中职院校已不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

(三)专业定位问题

许多中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不够明确,将酒店专业和旅游专业混为一谈,合班上课,且课程内容一样。学生在“2+1”培养模式下,很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消化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201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将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和大专本科院校有别,中职校应以培养一线服务员及基层管理人员为主,注重服务技能的提高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而大专、本科院校应培育更高层次的学生。

(四)软硬件环境问题

很多中职校为实训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许多学校缺乏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大多学校实训室条件简陋,设备不全,如酒店专业的餐旅实训室,仅摆设了两三张圆桌、两三张床铺,实训课上学生只能分批实践,当一些学生操作时,其他学生只能观摩,课堂秩序难以管控,实训效率不高。为解决实训难题,很多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合作协议,实际上在正常课时安排学生去酒店实习并不易行,若在酒店经营繁忙期,如周末、寒暑假等,学生在酒店充当了劳动力角色,并不能进行很好地实践。

(五)师资队伍问题

在中职学校中,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实际上,很多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在“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在企业实践并取得技能证的很少,大多是直接考取技能证,并未真正在酒店进行实践;还有部分专业教师由其他专业转来,对酒店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因此,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学。

三、解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职业素养

现代酒店业的人才流失率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旅游业自身的问题、社会观念问题、酒店自身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从业者。中职酒店专业的毕业生在上岗就业前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初入行业时明显感到不适应,易对酒店的约束管理、酒店人事环境、酒店岗位职责等缺乏心理承受力,从而造成从业流失。因此,中职学校在招收酒店专业学生时,应对酒店专业的特点、要求、就业方向、酒店行业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报考时能有较明确认识。入学初,酒店应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礼仪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比如,开设礼仪课程,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着正装、穿皮鞋,男生须打领带,发型及仪容仪表要求完全按照酒店业人士的标准。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到彬彬有礼、绅士有范。作为酒店实践的第一步,酒店要安排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让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素质要求有大致认识,使学生树立起从事酒店业的信心。

(二)提升职业技能

酒店服务技能是员工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营销能力、公关能力是现代酒店人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本专业学生时,应考虑到企业需求,在保证基本服务能力的前提下,开设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饭店营销、心理学、英语口语等课程。另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营养卫生知识等也都有助于提

下载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夏铭皓 【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阻碍甚至遭受暴力袭击的现象日趋严重,民警的权......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改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改中存在的问题,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仔细研究,指出作业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作业形式单一、机械、呆板、反复,在作业的评改上忽视对人的发展的......

    采购绩效考核与评估中易出现的问题

    对采购的绩效考核与评估一直存在着特定的问题和局限。有绩效衡量专家认为,目前大多数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就像一个以一半的必需设备和很多测量无用数据的额外设备来驾驶飞机的飞......

    第三方物业评估监理服务在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方社会服务在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概念解读 本文所称的第三方社会服务,是指专业的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等社会服务机构接受业主、业主大会、建设单位、物业服......

    纳税评估在基层机关税收管理中的问题亟待加强

    纳税评估在基层机关税收管理中的 运用亟待加强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 纳税评估是基层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

    在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和田县医院在医疗服务流程 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我院是一所县级二级综合医院,每天有不同地方的人来就医,我们有责任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保证所有患者顺利就诊,让病人满意。......

    创先争优活动——在服务与奉献中成长

    在服务与奉献中成长 ——“创先争优在行动”主题演讲 外国语学院 08级1班 襟带长淮,东连三吴,南引荆汝,其水洄曲,其地平舒,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南内屏,东南枢辖。这儿,就是......

    以人为本,在公安执法中体现执法与服务

    以人为本,在公安执法中体现执法与服务人权是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重要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强调以人为本地执法是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公安机关能否始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