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环境保护法在大气污染现象中的作用与不足
论文题目:学 院:年 级: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论我国环境保护法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011级 法学 李劭仁 20116606 李艳岩
2014 年 6 月 27 日
摘要
大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大气环境污染与发展问题上有巨大而尖锐的矛盾。因此,本文旨在就我国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立法的现状,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立法建设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立法
I
Abstract The atmosphere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and other biologic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In China, as an emer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there is a huge contradiction and sharp in the atmospher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sues.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ai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legislation, analysis of the legislative construction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Key words
atmospheric pollu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r pollution;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一、中国大气污染概述及其防治立法的现状.......................................................................2
(一)大气污染含义和危害..........................................................................................2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 2.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2 3.大气污染对天气、气候自然生态的影响...........................................................2
(二)中国大气污染现状............................................................................................3
(三)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4
二、造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5
(一)能源结构和城市规划不合理..............................................................................5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5
(三)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没有完全到位......................................................................6
(四)环境立法工作亟待完善......................................................................................6
三、我国大气污染立法防治的建议.....................................................................................8
(一)我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和技术..........................................................8
(二)立法防治的具体建议..........................................................................................8
1.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8 2.修改有关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3.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前言
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人们开始提出环境权的概念,并作为人权的一种形态。而任何一种新的法律权利的出现,都是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同样的,今天我们对于大气污染的立法治理,包括对于环境资源的立法保护都是由于我们自身发展与生存的冲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萨卡斯教授提出“环境公共财产权”“环境公共委托说”。他认为,空气、阳光、水等人类生活必需的环境要素,在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正常生活时,不应再视为自有财产而成为所有权的课题,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而言,它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对其任意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这种共有财产,共有人因此委托国家来管理。而国家的管理方式表现为立法执法等形式。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由于人们日常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空气,而近年来大气污染所造成的阴霾天气的增多,社会大众也越来越关注大气环境状况。同时众多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的纷纷涌现。为此,国家先后已经颁布了许多大气污染防止条例和法律,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大气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省市政府的问题,其涉及的跨地域性也决定了需要多个地区省市的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其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决心也相应各不同,造成了整体上的大气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亟待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一、中国大气污染概述及其防治立法的现状
(一)大气污染含义和危害
大气污染,是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某种物质进入大气.积累到一定浓度,使大气的正常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并对人体、动植物及物质财富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等疾病。在突然性高浓度污染的作应下造成急性中毒.几天之内可夺取成千上万的生命。在低浓度污染气体长期接触的情况下,可引起慢性去气管炎、去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病症。
2.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机器设备、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橡胶制品、纸制品、纺织品和建筑物的危害是严重的,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美国因大气污染每年使工业生产损失250亿美元.法国损失1000亿法郎,联邦德国损失25亿马克。这些还只是十几年前的数字我国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1981年的粗略估计就高达68亿元。而目前由于酸雨给两广川贵四省区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已超过160亿元。
3.大气污染对天气、气候自然生态的影响
大气污染首先会造成局部地区空气变浊,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使得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数量大减。其次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大工业城市的上空,因工厂的废热大量排人天空,使近地面气温比四周郊区高1%一4%,形成局部地区环流。再者由于工厂向天空排放大量的烟尘和其他污染物,烟尘对水蒸汽有凝结作用,促使下风向雨量增加。第四,出现酸雨。太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会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酸雨。
(二)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但也有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测算,目前中国二氧化硫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氮氧化物和其他粉尘颗粒也居世界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前列。而我国的14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属于严重污染性城市。同时,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环境检测总站测算,在全球3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20个;全球污染十大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6个。我国是世界上的燃煤大国,居于世界第一位,尤其以二氧化硫和粉尘为代表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环境范围最广,其次光化学烟雾,机动性和尾气排放污染也有加重的趋势。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其次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工业城市上空,因为工程的废热大量排入大气,使近地面气温比四周郊区高1%—5%,形成局部环流。再次犹豫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灰尘等污染物,对水蒸气有凝结作用,使下风地区的降雨量增加。而废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而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有大的危害,导致肺部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
(三)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
我国最早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是1956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而这部法规也只是有关防止企业内部空气矽尘对企业职工危害的法规。20世纪70年代,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对超标排放物的锅炉进行改造。开展了以消除烟尘为目的属于环境保护意义上的大气污染防治。1987年9月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后因此法部分规定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1995年8月29日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这也是第一次对这部法律的修改。在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次对此法修改,通过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而于2008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前后20多次修改,历经三年,2010年底编制组完成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并由环境保护部正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并最终于2012年2月29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而最新发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将PM2.5①、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其次还收紧了PM10②、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
① PM2.5:英文Particulate Matter,意思是颗粒物,英文简称PM。而PM2.5意为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② PM10:PM参见本页①中注解。PM10意为直径小于10微米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有相关规定以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但是由于实践中大气污染而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很少,客观上不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而大气环境污染的立法保护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专项立法,更多的完善和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专项立法,例如上文提到的今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二、造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能源结构和城市规划不合理
首先,上文提到我国是全世界第一燃煤大国,除了取暖燃烧等燃煤之外,大部分燃煤用于发电,而火电占到我国每年发电总量的70%以上。而加上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消耗,煤炭也占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72%。虽然三峡水力工程已经开始进入并网输电阶段,但由于国家总体电力需求过大,火电的发电量依旧是国家不可减少的电力来源。正因为此,燃煤所产生的大量碳氧化物、硫化物等导致的大气污染愈发严重。
其次,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其城市发展进程中规划跟不上发展的变化,工厂等大型重工业选址不合理。而即使选址合理,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城市规模也数倍于以往,直接导致曾经远离市区的工厂矿区等污染较重的区域接近城市边缘,甚至被城市所包围。又因为我国大多数工厂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工艺较差,导致大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其排污标准也是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二)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滞后
之所以将机动车尾气排放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讨论,是因为近年来各大中型城市包括小型城市,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导致各个城市交通拥堵情况频繁发生,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加大。2009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而到了2011年末中国数字就达到了10578万辆,增长速度和幅度极其惊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虽然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北京等地区采取“摇号”购车、“单双号”等措施。但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只能起到很有限的缓解作用。而且很多城市都还没有采取类似的措施,其汽车尾气污染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机动车数量的大大增加带来的问题远远大于人们想象,尤其是去年开始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PM2.5数量由于机动车增加也越发的增多,也越来越影响到大气质量。
很多城市也由于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大气污染正从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以上海和广州为例,上海机动车排放污染一氧化碳为86%,氮氧化物为56%;广州一氧化碳为89%,氮氧化物为79%。这些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成为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然而除了少部分大城市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作出部分措施。很多中小城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市没有任何治理措施。
(三)环境执法监督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变相干预环保执法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是能源资源消耗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盲目建设了一些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项目。受到执法机构、人员不全和执法经费不足的限制,环境执法机构不能很好的开展对污染点源污染物的检测及排污单位的监理,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和排污源的正常监督管理,导致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长期没有污染治理设施,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率低,污染物超标排放。
而执法机构也存在问题。一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不愿查”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环境执法人员作风不硬、素质不高,“不会查”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环境执法“不能查”的问题依然严重。如前文所讲,部分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对环境执法造成阻力。最后,环境司法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一是司法介入不足,受理案件太少。2010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2299起,只有很少部分起诉到人们法院,大部分环境污染纠纷未能进入司法领域处理;二是环境司法受到各种干扰,审判实践中法院对污染受害者的支持不够有力、全面;三是对污染受害者有利的判决执行难,生效的法律文书由于地方保护往往很难执行。
(四)环境立法工作亟待完善
我国的环境立法上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一是我国的环境立法存在重环境资源单项法轻综合规划法、重实体法轻程序法、重污染防治法轻自然保护法、重强制类法律轻经济刺激和公众参与等现象。二是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内的法律存在着效力层次的混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与各个单项的污染防治法和资源保护法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处于同等法律位阶,《环境保护法》难以发挥其母法的作用,在实施中被虚置起来。再如,国家层面的立法为了照顾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大多只规定了基本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也比较原则,其实施就需要国务院及有关行政部门出台实施细则予以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应当及时制定的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往往过迟或者遥遥无期。还如,有关环境保护规章、法规之间也存在冲突,尤其是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之间的冲突更为严重。三是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排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污权交易、生态补偿和环境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尚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推行面临诸多法律障碍。四是环境保护立法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立法重点选择适当、部门立法色彩浓重、缺乏可操作性等;五是官方认定的法律体系,依然没有将环境法认定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其纳入到经济法或行政法等法律部门中。
三、我国大气污染立法防治的建议
(一)我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和技术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由于大气污染防治守法工作起笔较早,目前已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气泡”政策和“折低”政策。
“气泡”政策,即在进行废气排放时.以一个工厂所排放的所有废气为一个气泡,只要在这个气泡内的总污染量不超过法定标准,就不必理会该工厂内各个设备的污染情况如何。因此,排污者在如何改善自己的污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自由权。排污者如果认为改造工厂内旧有的设备花费太大.效果又不显著,则可以选择通过装置新的设备来改善排污状况。此政策能够使企业在充分考虑自己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达到减少或改善排污的效果.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折低”政策,即为某一地区内所有工厂排放污染物的总量规定个最高限额,如果该区区域某工厂污染物排放量很小,以致该区域内全部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总和仍然低于上述最高限额,则即使该区域内与某个排放大气污染物较多的工厂,仍然允许该工厂继续存在故一些规模较小排污又严重的企业.如果自身无力改善自己的排污行为,则可以通过有偿的方式,请求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大企业或污染处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多减少一些排污,为自己的排污留余额.同时付给定的费用作为补偿一些新建项目.如果因为项目选址所在地区污染已经饱和而无法上马时.也可通过有偿的方式,先降低该区域内某已经存在的企业的污染量.使之上马成为可能。
(二)立法防治的具体建议
1.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把细微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通过了《广东省珠江三角州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制度,控制范围由常规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扩展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可吸入颗粒物等。这在全社会尚属于首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细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新污染物纳入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迫在眉睫。
2.修改有关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规定
将现有的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交通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突出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对控制机动车大气污染的重要作用。实施全国统一的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提高机动车排放的标准,使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 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突出生产企业和个人在机动车污染防控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鼓励使用车用燃油清洁剂,鼓励使用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混合动力、生物柴油和燃料电池的清洁能源车辆;增加环保部门制定车用燃料有害物质控制标准的规定,强化环保部门在车用燃料标准方面的参与权。
3.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应加大处罚力度,增强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进一步强化大气环境监督管理的作用。针对新增和修订的条款,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细化限期治理条款,将限期治理决定权授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限期治理期间要险僻新建项目;规定违法排污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相应的罚款数额,按日累计罚款;增加大气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的诉讼和赔偿等相关规定;细化环境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瓶颈,因此提高处罚大气污染行为的力度势在必行。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和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及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这里五万元和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标准就过低。这对违法者而言明显太轻了,不足以达到阻止其违法的目的。建议提高处罚的上限标准,对于没有按期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过期按日处罚,累计处罚的方式,从而实际上加大处罚的力度。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结论
我国目前人均耗能水平还很低,仅为世界人均的l/4,能源消耗量也将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近期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将加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而大幅度提高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投资困难较大。因此,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多年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在工业污染源或固定源的污染未得到根本控制之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还必须以命令控制型和法律、法规手段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环境经济手段无疑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PM2.5标准的发布,还是国家对大气污染立法的改革,都是这一动因的推动。而事实证明,大气污染的治理,国民利益的保护,必须依靠政策和法律等多种手段结合,所以通过法制化的制度来治理大气污染至关重要。立法就是法治的第一步,完善大气污染立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参考文献
[1]李艳芳:《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J],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2]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周胜:《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治》[J],载《环境导报》2000年第6期。[4]环境保护部:历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5]解悦:《持续空气污染正在侵袭南京》[J],载《南京日报》2010年第1期。[6]于飞:《江苏一成耕地遭汽车废气污染》[J],载腾讯新闻网。
[7]柴发合:《现行大气法该怎样修改》[J],载《中国环境报》2009年第31期。
[8]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J],载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9]曾向东:《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论我国环境法学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不足
致谢
感谢李艳岩老师本学期的悉心教导和对我的论文的指导。
第二篇:环境保护法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环境保护法》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威宁县金斗第二中学陈昌能
学科:语文
类别:优秀论文
电话:***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为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近两年来,贵州省提出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思想,这使得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有了制度保障。
根据教育局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的规定,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和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中,对初中语文和中化学课中《环境保护法》有效渗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之后,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透点。
知识传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 的传授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课程改革如何推进,这一主旋律是不能冲淡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强化与教育,必须做到恰到好处。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共有七百多个,每堂课都渗透法制教育是不可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渗透也不能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的什么位置谈及《环境保护法》,我们要进行精心的研究,找准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知道,由于语文学科的固有性质,在教学中对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法》的渗透,以及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是比较容易找到渗透点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渗透点:
七年能语文上册第13课《山中访友》——“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教学中,我在这里渗透了《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确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二十三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参加听了九年级语文,其中语文九年下册第十课《那树》,对《环境保护法》的渗透也可算是一篇佳作。
我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在对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对《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法制教育的渗透要点到为止。
在学科教学中,法制教育组毕竟只是渗透,而不是专题法制 教育。在这里,我反对对法制教育的长篇大论而不顾教学主题的教学行为。
在一次专题会议上,有位领导介绍说,有位老师在讲到野生动物时,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一讲就是大半节课。据专家评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只要求渗透、点到就行,所占用的时间不能过长,因为当堂课的主要任不是法制教育。
三、渗透法制教育要多学科齐头并进。
法制教育的渗透是多学科齐头并进,协作完成的,单靠哪一 学科是不能完成的。初中政治课可以进行专题法制教育,但在专题教育中,会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记忆不了主要内容。当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法制教育时,学生会无意中与政治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在初中所有学科中,对法制教育教育的渗透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对《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具有同样的渗透点。相对来说,语文、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渗透《环境保护法》要相对得心应手一些。
四、巧用多媒体,将《环境保护法》于有声有形有色中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 重要手段,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和掌握的程度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名教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教育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我作为一名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主要用的是幻灯片。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在幻灯片的制作中,把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以图片方式鲜明展示,把重要内容书成一段内容进行展示,把幻灯片文字内容较多的部份以语音方式在课堂上清楚地朗读。这样,在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
需要说明的是,在播放幻灯片时朗读课文,需要有一个语音合成工具。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语文等学科中的有效渗透,要把握好以上四个方面,做到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随
机渗透。为了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我们在教学要中认真把握好渗透点,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走出校后都是一个文明使者。
第三篇:务中心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作用
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搭建多渠道、全覆盖便民利商服务平台(利辛县行政服务中心潘家标)
7月13日-21日我赴嘉兴市委党校参加利辛县乡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在嘉兴短短9天的学习、考察中的所闻所见让人震撼,其加快发展步伐的务实精神、先进理念、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嘉兴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良好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其打造了良好的便民利商的经济发展环境,他们不仅是“顺天时占地利”,更重要的是“创人和”。“人和”,在这里我粗浅的理解就是发展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能否发展或者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潜在力。行政服务中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窗口,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行政服务中心应成为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骨干,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行政服务中心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分不开”和“离不开”,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优化和行政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越来越好分不开,打造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行政服务中心越来越重要作用
1的发挥离不开。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行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立是我们政府自身的一次重大革命,它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目前全国各地虽没有统一模式,但由于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我县已有38个单位和部门进驻中心设了窗口,进入行政审批事项350多项,今年1至6份共完成办件64301件,办结率100%。但有少数单位将窗口设置成了“挂号处”、“咨询台”、“收发室”,造成老百姓“两头跑”,甚至“多次跑”,建议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中强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两集中、两到位”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项新的工作,具体是指:行政许可事项向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审批服务项目进中心到位,审批权限授权到位。通俗点说,就是把一个部门的行政审批权力全部向一个股室集中,这个股室再集中到县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办公,真真正正地做到“一站式”审批, 切实提高窗口办事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可效率,从而彻底解决了体外循环、两头办理等问题。
二、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行政服务中心应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为核心,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对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项目,做到随到随办,立等可取;对于承诺办理
事项,在承诺期限内提速50%办结;对于招商引资项目,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行“先上车、后买票”,项目办理必要的前置审批事项后,可以先开工(或边开工边办理),其他及中心窗口审批事项给予全程补办。2007年11份,安徽芳泽服饰有限公司到我县投资办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有关窗口单位召开联合审批会,协调企业设立登记有关事宜,20分钟内解决所有问题,客商满意而归。去年12月份,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与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利辛县胡集镇共同投资40亿元人民币设立国投新集电力利辛有限公司。这是目前全市最大的一项招商项目。为了尽快将这一项目落户利辛,电厂早日开工,早日发电,县工商局注册登记窗口给与全程服务,特事特办,不到一个小时,就办结了工商登记手续。当天,该公司在证券市场发布了设立公告。
三、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创新行政服务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要以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为抓手,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同时借鉴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经验,积极开展为企业全程代理服务,打造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不断创新行政服务方式。
目前全县23个乡镇都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358个村(居)委会都成立了代理室,做到了“组织、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四落实,同时建立了各项制章制度。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各级代理机构共为群众代
理办理事项8万余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方便了群众,改善了干群关系,塑造了亲民、为民政府形象,今后要在巩固、完善、提高上下功夫,整合政府资源,以健全服务网络抓联动,以拓展服务范围抓延伸,以改革服务方式抓优化,以规范服务窗口抓形象,以加强服务监督抓落实。
积极开展为企业全程代理服务,为全民创业打造新平台。行政服务中心成立重大投资项目代理处,为投资300万元以上企业提供全程代理服务,企业备齐相关资料及费用后,一切行政审批事项由重大投资项目代理处全程代办。嘉兴市行政服务审批中心提出了“无条件跑腿、一条龙服务”的服务理念,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为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坚持“一门受理、一条龙服务”,行政服务中心的根本宗旨就是服务,因此我们要服务、服务、再服务。
四、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融入工业园区建设 行政服务中心要以打造和谐的政商环境为重点,积极主动为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商关系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政商关系紧张就会赶跑经营者,吓跑投资者,政商关系和谐,经营者安居乐业,投资者趋之若鹜。作为政府既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更要千方百计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政府和企业之间善于沟通,勤于沟通,使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的各项方针与措施,让企业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行政服务中心
是政府的窗口和形象,要与工业园管委会密切合作,定期与入园企业进行沟通,入园企业在工业园管委会的组织下定期到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建言献策。在我县应形成“抓经济就是抓工业园、抓经济发展环境就是抓行政服务中心”的共识,工业园作业企业创业的乐土,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行政服务中心积极为企业创业服好务,为创业提供便捷通道,对进园企业的行政审批事项,提供“无障碍”服务、“保姆式”服务,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为企业做好前置及后续工作,让企业感到行政服务中心是他们的“家”。
随着行政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开展,行政服务中心应逐步建立“领导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及企业转”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中间环节,增加权力使用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积极搭建多渠道、全覆盖便民利商服务平台,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环境监理工程师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作用
环境监理工程师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作用
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满足工艺和使用要求 的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大跨, 高耸建筑(构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 显得突出。我国环保法早有规定,要求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 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执行防止污染及其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这项制度对工程建设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有力的约束作用。监理工程师最多,最主要的工作实践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虽然工程的施工是一项暂时性的活动,但是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开发区的建设,城市街道的改造,各种新建项目的施工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在建工程因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加强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管理,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之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正在或者已经说明:监理工程师的任务不仅是完成对工程本身直接影响的三控两管一协调,还应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对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做有效的控制。监理工程师应重视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为了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的水平,各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要求本 1
单位职工特别是监理工程师不仅应具备监理工作必须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监理工作能力,还要努力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尤其要了解ISO 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使监理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施工监理工作中,监理工程师在做好三控两管一协调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努力协助施工单位尽可能贯彻实施ISO 14000 系列标准,帮助施工企业树立环保意识,改善环境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地增强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为早日实现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造良好条件.监理工程师最好是参与审查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这样有利于在项目的实施阶段, 监督执行防止污染及其公害的三同时制度。施工准备阶段
在工程开工前,监理工程师首先应该心中有数,在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同时,还应向施工单位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有具体的规定,如第四十一条明确提出:建设施工企业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控制和处理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的措施.有的地方政府也明文规定:禁止夜间在居民区,文教区,疗养区进行产生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休息的建筑施工作业等等。监理工程师要认真审议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施工单位仔细调查工地周围的情况,深入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污染的因素,研究如何采取避免或减轻施工可能发生污染的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案,做到施工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谐统一。针对有可能产生污染的施工项目,监理工程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督促施工单位把环保指标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分解到施工队和个人,列入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制中,明确项目经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自我监控体系的领导者和责任者。如果监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都具有环保意识,并在施工方案中采取有力措施,就能真正做到施工阶段对环境污染的事前控制。组织施工实施阶段
此阶段是控制环境污染的重点和关键。随着施工活动的展开,可能伴随污染的不断出现.土木工程施工产生的污染主要是粉尘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光污染等.粉尘主要来自机动车辆行走带起的泥土,灰尘;工地的噪声主要来自钢模板的拆装,混凝土的浇筑,振捣,电锯和切割机以及工程装修时的敲打,电钻等;水污染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杂乱无章,道路,场地积水,机动车驶过泥浆飞溅,搅拌站掺有混凝土, 砂浆所用外加剂的残留污水,电石(碳化钙)的污水以及在工程装修阶段混有各种化工废液的污水等;固体废物污染主
要是施工过程中撒落的泥土,混凝土,砂浆,砖头,石块,沥青,塑料和各种包装袋等,这些固体废物如果没有合理处理,不仅占用场地,而且还是周围空气,水,土壤污染的源头;光污染主要来自钢材和钢结构构件的加工,焊接等,如果大功率的电弧焊弧光闪烁,昼夜不停,将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工作,生活和休息.鉴于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以上种种污染,监理工程师应主动与施工单位协商,要求施工单位尽可能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由施工单位掌握,但监理工程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无疑对施工单位是一种有力的约束和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承包商在工程开工前期,竖起广告牌,上面写着对周围居民,单位打扰和造成种种不便的歉语,但随着施工的进行,有时候似乎丝毫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甚至本应完全避免对原有绿化(如花草树木)的破坏也使原来的绿化景色面目全非。如果监理工程师能事先提醒承包商注意保护绿化,绿化被破坏的程度将大为减少。保护工地现场周边原有的绿化是工程建设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监理工程师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现代人的标志之一是具有环保意识,监理工程师义不容辞。
第五篇: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环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应用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环境气候变化
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应用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
近30年来, 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22吨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3.2倍,日本的8.7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无疑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的关键。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强调了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 但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无法解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环与经济高增长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因果性、互动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生态与经济、环境与发展成为近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诸多研究领域的中心议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理,其中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这些努力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性原意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它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响。环境和生态具有外部性,特别是环境污染会造成外部不经济,已是整个经济学界公认的事实。假如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而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 或者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付相应补偿, 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复存在, 这被称为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尤其是由干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外部不经济。
(二)经济人假定与可持续性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规范经历了一个由经济人假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历程。经济人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并不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因此从经济人假定出发,环境经济学一般用正值贴现率的方法计算不同时期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现值。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60年代末提出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成为公认的基本规范。经济人假定有着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限于当代人之间,可持续性作为处理人类代际关系的准则,是比经济人假定层次更高的规范。只有在将可持续性规范作为既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才能根据经济人假定规范去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我国的作用、应用
(一)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 必须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 以便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做到协调和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环境价值及其量化、包括环境价值量指标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等, 对改变这种状况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现在国际上流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EGNP),就是传统的国
民生产总值(GNP)用环境价值量的变化量调整以后的数值。这就是在环境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指导下, 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例证, 也为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从宏观上指导政策评估, 从微观上指导项目评估
环境经济学不仅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研究环境保护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前者从经济角度指出经济发展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后果,以及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后者从环境角度指出, 怎样的环境保护措施既能解决环境问题。这两个角度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服我国经济与环境的管理决策者, 使他们重视并做出符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决策。因此,环境经济学能够从宏观上有效地指导政策评估。同时,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能够从微观上有效地指导项目评估。过去, 由于没有解决环境价值及其计量问题, 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评价一般都不考虑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 并且对于环境经济分析的能力也很薄弱, 不能给出定量的价值损失的具体数据, 因而缺乏说服力。现在,我国对于环境价值及其计量问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展开, 这对项目的科学评估肯定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管理好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其达到优化配置, 环境经济学研究应能做出重要贡献。
1.从体制上看,环境经济学提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办法, 即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互为补充的方法, 达到环境自然优化配置的目的。
2.从决策上看,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环境与经济决策科学化。因为环境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相结合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关于环境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的综合研究成果, 可为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和可操作的系统知识, 使决策科学化。
3.从目标上看,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 要同时具有经济发展的指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的指标。因为丰富的物质供应、康乐的人民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富民强的重要标志,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有效地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指明了方向。
4.从实践上看,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各项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如排污收费、征收环境资源税、经济制裁与罚款等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在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肯定还会创造出新的更为有效的办法。
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同时, 环境经济学还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法善.环境经济学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8~ 20
2.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0~ 23
3.陆远如.环境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 2004,(12): 3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