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样例5)

时间:2019-05-15 11: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

第一篇: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

摘要:本文以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为出发点,从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最后浅谈了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构建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获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媒介;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也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教师作为学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课堂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媒介传授知识,但是媒介仅仅被教师看作是信息的传输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物,被教师仅仅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仅仅是把媒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鉴于使用教师作用媒介有许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逐渐培养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有效培养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媒介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识和使用的技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概念还必须与学生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对于诱惑性媒介,如网吧,抗拒性批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损害。对教师来说,这个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另外对媒介的消极影响,不是想方设法压制它,而是想方设法转变它。媒介本身已经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抗拒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媒介凭借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以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观点,正确影响学生。

二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3、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持续不继的教育活动,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养提高节目。

三 培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立起广大教师自发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情况,媒介给当代教师所前所未有的信息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筛选可靠,可行的信息应该是教师的基本修养。

(二)有助于培养教师有效利用媒介的策略水平,优化传播信息的效果。

(三)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和提升对学校形成健康的媒介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而长期的作用。

第二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三篇: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调查问卷

《青少年媒介情结》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教育部《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组,为了解我省广大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动机和行为,以及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开展此项调查。本调查问卷匿名作答,调查结果只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不会对你们产生不利影响,敬请如实回答。我们将对你们的配合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问卷共有18个选择题,请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打上“√”。如果有其他看法,请在“其他”一栏填写上意见。

1.请在以下内容中选择你的基本资料。

性别:男女

学历:初中高中大学

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所在地:城市城镇乡村

2.您经常接触的媒介有: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

3.请您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的媒体: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答题线:

4.关于图书(除课本):

①你能读到的图书:A.多种B.一般C.很少D.没有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图书馆D.其它场合 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A.兴奋B.好奇C.满足D.消遣E.枯燥

5.关于报刊:

①你能读到的报刊:A.没有B.一种C.两种D.三种以上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1

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满足D.放松E.休闲

6.关于广播:

①你能收听到广播吗?A.不能收听B.天天收听 C.经常听 D.偶尔收听 ②收听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E.从不听

③收听场合通常在:A.校园B.宿舍C.家里D.其它场合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⑤你听广播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美好 D.放松 E.没意思

7.关于电视:

①你可以收看到电视吗?A.不能收看B.天天收看C.经常看

D.偶尔看E.从不看

②收看时长通常是: 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③收看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 C.一般D.差

⑤你收看电视时的感受是:A.兴奋 B.好奇 C.满足感D.放松E.没意思

8.关于网络:

①你可以上网吗?A.无法上B.天天上C.经常上D.偶尔上 ②上网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D.不固定 ③上网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网吧D.其它E.从不上 ④经常上网是:A.查阅资料B.聊天C.收发邮件

D.一般浏览E.玩游戏f.写博客G.猎奇 ⑤你上网时的感受是:A.兴奋B.有趣C.满足D.放松E.无聊

9.关于手机:

①你有手机吗?A.有B.没有

②你经常用手机吗?A.天天用B.经常用C.偶尔用

③你用手机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经常用手机是:A.通讯 B.发短信、聊天 C.玩游戏E.上网⑤你用手机时的感受是: A.方便B.好玩C.满足D.自信E.说不清

10.关于Mp3(Mp4)等:

①你有Mp3(Mp4)吗?A.有B.没有

②你玩Mp3(Mp4)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玩Mp3(Mp4)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玩Mp3(Mp4)是: A.休闲B.玩游戏 C.攀比D.丰富知识

⑤你用Mp3(Mp4)的感受是: A.时尚 B.好玩 C.自信 D.放松 E.没意思

11.关于网络游戏:

①你觉得网络游戏很有趣吗?A.有趣B.没趣

②你经常上网玩游戏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对游戏的评价是: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④你上网玩游戏时的感受是: A.兴奋 B.有趣 C.满足D.放松E.无聊

12.你能做到除正常学习利用外不接触网络和手机吗?

A.能B.不能

13.老师和家长讲过如何利用网络与手机吗?

A.讲过B.没讲过C.不用他们讲

14.你对老师和家长的观点与态度是:

A.认可并做到B.认可做不到C.不认可D.没听过

15.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吗?

A.依赖 B.不依赖(如果你选择A,请做16小题;选择B,请跳过16小题)

16.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的原因是:

A.方便B.有趣C.增长见识D.有成就感E.消遣

17.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专门如何正确运用媒介的教育活动?

A.没有B.有(如果你选择A,请做18小题;选择B,请跳过18小题)

18.你希望学校通过开设有关课程或讲座对此进行教育吗?

A.希望B.不希望

再次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媒介伤害与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论文

[摘要]从媒介伤害的视角审视媒介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可能会遭受“他我媒介伤害”“自我媒介伤害”,也可能会制造“我他媒介伤害”。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时的意义生产出现偏差是他们遭受和制造媒介伤害的主要原因。“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指的是,要培育中小学生的媒介理性,使他们免受媒介伤害,也不生产传播有害媒介信息。“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干预中小学生的媒介意义生产,一方面需要以法律与伦理手段从源头上净化媒介信息空间,另外还需要提升中小学教师干预学生媒介意义生产的意识与能力,最后,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能够为中小学生合理的媒介意义生产创设条件。

[关键词]中小学生;媒介伤害;“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

当媒介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媒介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媒介可以成为他们的娱乐工具,甚至寓教于乐,这是正面影响。但是,负面的媒介影响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研究者从“媒介伤害”的视角对媒介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关照当前媒介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伤害的分类

媒介伤害在当下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是非常普遍,如: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沉溺于暴力网络游戏,使他们难以区分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以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来开展现实生活;等等。从各方信息来看,现在教育者和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媒介伤害的担忧一点也不亚于对他们学业的担心,而且,媒介伤害最终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与健康成长。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伤害需要进行分类研究,在这里我们重点要探讨的是根据伤害源来自何方而对媒介伤害进行的分类。立足于媒介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所受到的媒介伤害可能是“他我伤害”或“自我伤害”。“他我伤害”是指他人通过媒介这种工具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例如,有人在网上发布一些不健康信息,这些不健康信息最后对媒介受众带来了伤害,这就是“他我媒介伤害”。但是媒介伤害有时是一种中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如学生自己主观意志不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地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一行为也可以看成是中小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伤害,这种媒介伤害就是所谓的“自我媒介伤害”。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技术的媒介本身发生了改变。以往的媒介是权威,是信息的制造者和提供者,而中小学生只是片面的媒介使用者,在这种情景下,我们一般会把使用媒介者称之谓“受众”。“受众”这一概念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被动”意蕴,也就是作为“受众”的中小学生在媒介面前只是一个被动客体。这里的“受众”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阅听人”,西方甚至根据对“阅听人”的不同假设,发展出了不同的媒介教育模式。然而,随着WEB2。0和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媒体3。0的出现,媒介进入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所谓“自媒体”指的是,为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的传播主体提供信息生产、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人的、内容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交互信息传播的传播工具的总称。总而言之,媒体的出现及普及为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提供了制造、传播信息的可能,而且由于人性中的自我意识存在,所以在博客、空间、论坛上表达自己的信息与观点就成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髦。中小学生作为媒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主体,他们就有可能生产、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从而给他人带来伤害。我们把这种伤害正式称为“我他媒介伤害”。

所以,从总体上看,在中小学生使用媒介时,与他们相关的有三种伤害存在,一种是“他我媒介伤害”,一种是“自我媒介伤害”,还有一种是“我他媒介伤害”。前面两种媒介伤害是中小学生自己所遭受到的伤害,最后一种是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

二、媒介伤害的机制

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可能会受到伤害,也可能会伤害到他人。那么媒介伤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探究媒介教育的基础。

当前,媒介已经渗透进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媒介有旧式的,如报纸、杂志等,也有新式媒介,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所以,中小学生所接受到的媒介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中小学生首先是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主业的,但是学习生活并不是中小学生生活世界的全部。如果说学生在学校内课堂上所接受到的教育是正式课程,则媒介信息这种大众文化就是中小学生的非正式课程。只要了解到中小学生对“超女”“快男”,对“魔兽”“农庄”等媒介产品的投入和执著程度,就可以意识到,媒介信息这种非正式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学习生活只是中小学生整个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必须是中小学生的整个日常生活世界,而在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中,媒介生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又不可低估。

再从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来看。在整个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三是社会。理想的状况是这三种影响源能够相互配合,一切为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常识,而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作为社会影响一部分的媒介影响。不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它是客观的存在。受众者有可能是成年人,也有可能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媒介的影响是既定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对成年人可能是一样的,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可能又是另一样的。而且对同样是未成年人的不同的中小学生来说,即使既定媒介影响带来了媒介伤害,但是这些媒介伤害从“身体伤害”“心灵伤害”,或“显性伤害”“隐性伤害”等不同视角来看,也会不一样。其中的原因在哪里? 人的行动是由心理(包括潜意识)所支配的,而不同的心理认识又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接触。总而言之,人接触到客观世界就会有某种心理认识,这些心理认识又会反过来支配人的行为。中小学生也是这样,当他们接触到媒介信息时,会产生某种认识,形成某种价值观念。这里产生认识、形成价值观念就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中的“意义生产”。中小学生接触到媒介信息时,会有意义生产,而他们的意义生产与许多因素有关系。当然最大的意义生产影响因素是媒介信息本身,但是即使接受的是同样的媒介信息,成年人与未成年中小学生所生产的意义也往往不一样。一方面,中小学生的理性还在发展中,人生阅历与经验不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当前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认识和价值观念形成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小学生面临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应试教育给中小学生普遍地带来了生活无快感的体验,中小学生对新媒介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成年人。所以相对成年人,中小学生一方面对新媒介趋之若鹜,从中追求学业生活与其他生

活带来不了的快感,另一方面不健康的媒介信息又让中小学生的媒介意义生产产生偏差。这就是“他我媒介伤害”的形成机制。同时,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中小学生在由媒介影响所带来的意义生产方面出现了偏差,所以他们在媒介生活中又可能制造与传播不健康的媒介信息,这就形成了“我他媒介伤害”,这种媒介伤害对其他中小学生又会带来“他我媒介伤害”。(详见图1)

三、走向“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

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其内涵多有演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含义的概念,但是目前学界并没有对媒介教育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界定。

有论者认为,“媒介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这一概念有相当的概括性,但是并没有道出媒介教育的核心规定性,它是过于宽泛的。国内媒介教育专家卜卫认为,媒介教育指的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基础性的媒介知识并且懂得如何使用媒介;培养对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学习制作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知道怎样有效利用大众媒介来发展自己。

西方媒介教育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三种理论范式的变迁:第一种范式是批评范式,第二种范式是分析范式,第三种范式是表征范式。其实,以上西方媒介教育所经历的三种范式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保护主义”的视角。更具体地说,这些媒介教育理论是在现代媒介出现之后,现代媒介及其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冲击的背景之下,出于对精英文化的保护而产生的。当然,在媒介教育诞生之初,这种“保护主义”所保护的对象也不能只是精英文化,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也不应排除在其保护的对象之外。但是到了分析范式和表征范式阶段,媒介教育对青少年的保护意图则更为明确。培养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媒介表征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这都体现着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

对媒介教育而言,“保护主义”的视角和出发点是不是到了其理论范式的终点?如果不是,它又应该向何处发展?至21世纪初期的今天,大众传媒有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一般意义上的以站为代表的互联网之外,还存在许多新兴的传媒形式,如BBS(公告留言板)、聊天室和博客等。这些新兴的媒介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对受众来说更加开放和民主。受众有许多主动参与权,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而且还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传媒领域著名的“守门人”理论认为,媒介的编辑是信息的“守门人”。而在这些新兴的媒介中,则基本上失去了这种“守门人”,因为对这些媒介而言,编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但是对一般受众而言,他们是没有受过专门的作为一个信息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如此,受众就又有可能成为媒介信息伤害的制造者。在此情形之下,只是遵循“保护主义”原则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对受众进行以“不伤害”为原则的教育。具体地说,作为一个普通受众,一方面需要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使自身不受现代媒介的伤害;另一方面,同时作为一个信息制造者、传播者,不能生产和传播有害信息。而后者是以往的媒介教育所没有重视的。其实,“保护主义”原则与“不伤害主义”原则并不相互矛盾,无论是“保护主义”还是“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理性的受众,而“不伤害主义”对“保护主义”又有支持作用。

面对当下的媒介,对媒介教育而言,单纯的“保护主义”视角是不可靠的,而且对“保护主义”的片面强调并不能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对受众进行保护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受众本身要提高“抗伤害”的能力,二是要从源头上改造信息环境。对后者而言,我们就需要从“不伤害主义”视角出发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

卜卫认为,媒介教育指的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从其媒介教育的内容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保护主义”范式。从这种范式出发,这里的“公民媒介素养”指的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素养。从“不伤害主义”出发,“公民媒介素养”之中应含有不制作、不传播伤害他人的信息这样一种素养。综上所述,所谓“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和提升作为受众的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中小学生拥有了这种媒介素养就能够理性地面对媒介,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并且不对他人实施媒介信息伤害。

四、“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是媒介教育的“高标”,因为它不仅要保护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中小学生,同时它还要求中小学生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能给他人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媒介伤害,所以与以往的媒介教育不同,它树立了一种高标准。另一方面,“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所树立的“不伤害原则”是一种媒介教育的底线原则,因为对中小学生来说,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而且也要让他们在媒介使用过程中享受媒介所带来的快感,甚至寓教于乐,使媒介成为一种正面的教育影响。“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在坚守“不伤害”底线原则的基础上,追求一种中小学生媒介使用的寓教于乐效果。在对“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结合上文对媒介伤害形成机制的分析,我们有必要对当下实践中的媒介教育进行审视。

首先,实施“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根本和关键在于干预中小学生媒介生活中的意义生产。要成功干预这种意义生产需要教育者能够具有相当的媒介素养,至少不能与中小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代沟”。而现实媒介教育实践是,许多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由于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意识,对中小学生的媒介生活不理解,这样就可能简单粗暴地对待中小学生媒介使用这一行为,也就不可能有积极干预中小学生媒介意义生产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当下存在太多的中小学生媒介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与家长不能干预中小学生的媒介意义生产,最终中小学生在媒介生活中受到了伤害或者是伤害到了他人,而且现实中人们更多的是把责任简单地推向媒介受害者或施害者学生,认为为什么其他中小学生没有涉及到媒介伤害事件,而偏偏是自己学生或孩子。殊不知,学生与小孩受到媒介伤害或实施媒介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家长对媒介意义产生合理干预的缺位。

其次,社会媒介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一个根源是社会媒介的商业性。相关公司与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把商业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追求,而不管所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对中小学生是否有负面影响。其不健康的媒介信息是中小学生进行不正确的意义生产的根本,所以需要我们的立法与执法部门积极立法、严格执法,以此来从源头上控制中小学生媒介伤害事件的发生。严格的法律控制对中小学生在媒介生活中自身生产与传播不健康信息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法律往往是粗线条的管理,在信息立法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完备的运行良好的信息伦理系统,让所有的媒介信息制造与传播者有一种德性上的敬畏。

最后,中小学需要切实做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快感,会减少他们对媒介生活的热衷程度,以此减小媒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同时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才会存在实施“不伤害主义”媒介教育的空间,否则媒介教育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化、过场化。而当前教育实践的“唯分数主义”给中小学生创造了不良媒介意义生产的“优越”环境,也是使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受到媒介伤害或制造媒介伤害的原因之一。实现媒介教育的“不伤害主义”,迫切要求中小学教育实践真正回归到追求学生健康成长上来。

第五篇: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关于提高教师素养的几点看法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增长学识提高能力不 断完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对学生充满激情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关键词教师素养 人格魅力 激情 关爱 尊重 知识 终身学习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广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努力提 高自己的基本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素养”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其含义略有不同。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平日的修养”。教师素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坚定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当老师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教师学识渊博智慧如泉水涌出行为举止可做模范人格高尚对学生就有感

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依据。因为教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 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思想言行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起着作用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不可能是零。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增长学识提高能力不断完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施以好的影响。

一、教师应该有激情。有人曾说激情是文学家艺术家 头上的光环。作为一名教师激情也是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同 样一句话一篇课文有没有激情带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同的 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对工作有热情热爱我们的职业爱自 己的三尺讲台就会鼓舞起我们对事业更高的追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错。在台上有一分钟扣人心弦的精湛表

演台下必须有十年苦练的基本功。教学不是表演教师不 是演员但道理是相通的。要想把课上好功夫在课外。钻研教材要深入教材之中有感受有发现 不能人云亦 云跟着教学参考书转。

二、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只

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昭苏万物的实效。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能不能盖高关键是基础打 得牢不牢。基础工作做得好 根子扎得正扎得牢固学 生就会一辈子受用。因此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 做到师爱荡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用爱去交换爱

用信任去交换信任”。

另外还要真心关爱学生。学生体会教师的关爱是十分 敏感的他们能从细微之处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程度。一旦他们体验到了这种爱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加倍回报。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施教的最佳氛围看到学生连自己 都尚未察觉的闪光点并将之作为转化的契机。一些有成就 的班主任往往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了班级里

用在了与学生的交往之中和学生一起谈心、游戏讨论人生理想。这一切都是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于是了解在交

流中加深情谊在交流中增进认识在交流中提高灵魂在 交流中净化。当然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 生兄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是“严”的基础。爱 是对事业的忠诚是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有了爱满天下 的胸怀“严”才会有效果

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随着学生年龄 的增长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希望从教师那里体验到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特级教师于永正谈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放在讲桌上的备课本被人撕了两页。于老师火冒 三丈并很快找到了撕本子的人。正当于老师要狠狠地教训 这个学生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前几天因为这个同学的字写 得潦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本子斯成两半。于是于 老师克制住自己诚恳地向这位同学说“前几天我错了。我撕了你一个本子而你只撕了我两张纸你给了老师面子 你比我好。”于老师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帮助这位同学找回 了失去的自尊。从此他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对

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教师对学生尊重就和对学生公正一样是教师最重要的品

质。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有其尊严学生今 日是学习的主人明天是大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当然应享有 人的尊严。因而教师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促进他们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缺点明显的、有缺陷的同学更要尊重他 们独立的人格不能冷嘲热讽损伤学生的自尊。有人曾说 孩子从小生活在爱和尊重当中那么他将学会爱和尊重。所 以我们要尊重

四、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的学习每一个学生。不可能一次完成要做到“清如许”就须坚持不懈地学。

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以涓涓清泉滋润心田在教 学中才能象长流水一般进行灌溉。如果知识贫乏孤陋寡闻 那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教师首先应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是现代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的方面。教师拥有广博的文 科、理科知识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具有广泛 的知识储备不但可以增进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满足和激 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促进他

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求知欲、好奇心。其次教育科学 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个方面。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 与之相关的分支学科是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 理论基础学习掌握了就能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教育的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师工作的性质与特

点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职业敏感应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授

业者”教师还应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随着教育改革的深 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在学习方面要自我加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教师更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 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勤奋好学的榜样。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品行行为举止都会对学 生起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

养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

下载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一体化,更要在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行一体化。设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优势,扬长避短......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析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析 摘 要 当前,我国已处于信息化发展阶段,媒体信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的脉搏动向随时随地......

    媒介经营与管理论文

    媒介经营管理论文论文题目: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以微博为例 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 2011级 新闻班 学 号 01138019 姓 名 郭 婷 任课老师 张君浩 自媒......

    论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共5篇)

    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

    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2

    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焦作市山阳区解放东路第二小学杜彩云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他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07年,我市启动了“人文素养拓展计划”,三......

    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以《人民日报》《中青报》《北青报》为例 在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志愿者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交口称赞。再......

    新课程视阈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论文摘要:建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及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