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会课与教育媒介创新分析
班会课与教育媒介创新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陈斌
我们在开班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一些微视频作为点缀,但你可曾想过来个反客为主,把班会课作为微视频的点缀呢?我们或许曾经为了一节班会公开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当班会课结束的那一刻,我们从各方肯定的反馈中感到如释负重而就此打住,你可想过把班会课做个拓展延伸做些个案跟踪持续关注班会课对学生们的后期影响。在班会课的实践中,我把班会向前先后做了一个延伸,分为班会划分为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和跟踪辅导阶段。由于借助于微电影这种新媒介,我们根据角色的需要尽可能最大的照顾到全班同学,在准备阶段可以充分的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性,让每个人都有一份参与感,而这份参与感则为展示阶段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增加的跟踪辅导阶段,可能老师们关注的程度不够,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来看,我们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最终都要去关注学生的一些显性变化,如果我们能够持续深入的予以后期的跟踪辅导,我们班会过程中的教育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项目介绍:我的班级微电影
班级微电影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始于2013年元旦迎新的一个创意活动,是指借助于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在班级内以引领学生拍摄主题微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角色塑造等手段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把新媒介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此培养班主任的创新能力,进而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制作了20余部微电影作品,尝试了元旦迎新、校园宣传片、班级小团体、毕业季、校园mtv、竞赛等多个主题。微电影团队的日常运行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打造了两支制作团队,初步形成了“拍摄-展播-个案跟踪”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从面向全体和个体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个案进行持续的跟踪辅导,并先后在班级举办了三届微电影首映式,在校园举办了两次展播活动。
该项目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探究,以微电影为中心,聚合资源,构建班级德育系统,在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基础上衍生出“青春如歌”写作社团,创造性的完成两本励志读本——《所谓生活,就是执着》和《偶遇》。以技术团队为主体配合校情景剧社团完成《时间都去哪儿了》参加南京市中小学情景剧大赛,荣获集体二等奖和最佳编剧奖两项殊荣,配合校广播剧社团完成《那些花儿》参加南京市中小学广播剧大赛荣获最佳音乐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南京终身教育》、《金陵晚报》、《江苏创新教育》、《教师月刊》、《德育报》等期刊,该项目同时被南京市及江宁区两级课题立项。
该项目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寻求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以11中专艺术3班为主要载体面向全校招收成员,组建“微服私访”微电影社团,探索了学校社团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对接。2013年8月至今,陈斌老师致力于该项目的推广活动,先后在第十一届全国班主任大会、全国中职德育创新高级研修班、中国教师俱乐部群、中小学微电影研究群、草根班主任群号、职教圈、全国自主教育总群、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随园夜话”沙龙做题为《我的班级微电影》主题讲座,深受一线教师好评,该讲座也被江宁区教研室收录于“菜单式”讲座库。
主要创新之处:
1.用多维立体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微电影为中心,聚合资源,构建德育系统,创建微电影社团及读写社,由班级扩散到全校,探索班级管理与社团建设的对接,丰富班主任的角色。
2.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与新媒体的结合,引导学生不单是做新媒介的消费者,同时也做生产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3.与心理学相结合,融合了角色效应、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技术,丰富相关理论的内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4.评价机制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开放性的平台。大数据时代,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个性化及时性的反馈。
5.丰富校园文化,借助于网络媒体,以招生宣传片及各类微电影竞赛评比为契机,创建自媒体,宣传学校办学成绩。
6.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同伴影响力。
7.通过把微电影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1+1>2的效果,探索网络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途径,用问题提升班主任的科研能力。8.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塑造正面的形象进行价值引领,并参照心理咨询中做后期持续的跟踪辅导工作的方式,加强与导演、演员等的沟通,帮助其充分的自我认同。
9.用微电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历史,关注普通人的成长,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副产品、不断接近教育的目的。
项目实施:小改变,大不同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各种教育场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产生的效果就发生极大的变化。
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部关于毕业的微电影《三个傻瓜》,只是因为在网络中多看了它一眼,再也不能把它忘怀。我就在琢磨可不可以把微电影这个做法和我的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当时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我决定去拍摄几部微电影,用影像记录学生的成长故事。
1.活动准备
我是个行动派。当我确定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很快对此进行论证。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主题内容方面的。该创意中主要涉及定格动画技术、视频剪辑合成技术和拍摄技术。我就在百度上找了一些网友制作好的视频教程,按照他们的步骤一步步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会声会影软件的使用及定格动画的技术并尝试了片中的穿墙术。主题内容的选择方面,我在百度上以“毕业”、“创意”、“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强大的搜索提示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备选内容。我惊喜的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作品,有学生自发创作的,也有老师用心准备的,而这些现成的作品为我的创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初期阶段,我们一般仍旧是以模仿为主,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
把微电影这个技术和我们的班级管理结合起来的时候,老师们可能都会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握这门技术,担心改如何去选择主题。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均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而变得易于操作。
微电影的技术指导清单 拍摄目的
短期行为(节日)阶段性行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提供配套)选主题,定剧本
(记录写实的风格,艺术创作风格)推荐主题
节日类(二十四节气,清明,春节,元宵节等)毕业类
竞赛类 励志类 校园专题
友情 唐诗
拍摄设备 相机 手机即可 制作周期
一周为宜,时间久了会有懈怠,反而没有效果 后期制作
系统自带的movie maker
或者 会声会影
编辑星(剪辑软件,搜索教程)
呈现形式
主题班会、班级微电影节首映式(模拟电影节首映式方式)、毕业典礼
2.实践过程(1)时机选择
这些装备工作做好后。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一个更好的行动的时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时机,那么我的行动可能就是冲动的,盲动的。就像我们看到别人一个很好的做法,想拿到自己班级来用一样,如果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论证,那么最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这也是我们普通老师经常遇到的困惑,学习别人好的做法时经常会发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就是说别人的做法用到自己身上不管用。
教育是有很多的关键期的,学生也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关键期里有所行动。很多时候学生在意的不是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我们做没做。
当时正值毕业,适于从事此项工作。别人没有做过,学生也未曾经历过,那么这件事就会产生很好的首映效应。
(2)整体规划,有秩序毕业推进表
在和学生相处的几年中,我断断续续用相机拍摄了很多的素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印记。我首先想到了要把这几年来拍摄的视频围绕一定的主题去做一个整理,如“我的一天”、“运动会”、“那一年我爱上了跑步”、“我的同学们”,因为有的视频不全,有的视频拍摄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我想到了重新补拍。
为了做好补拍的工作,我与学生做了充分的沟通工作。谁都希望视频里里能够展示的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基于此,学生的思想工作非常的顺利,师生之间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既然要去拍故事,就要有真实的故事做素材,我们不能为了拍故事而拍故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梳理这些年来学生在方方面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让学生重温过往的美好。
最后一个学期伊始,我拟定了一份“有秩序毕业推进表”,表中按时间节点安排了毕业前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此推进表的目的在于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用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毕业前夕的每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内容,让他们的毕业显得平稳而有序。
毕业前夕大事安排表 完成值日班主任工作
完成“与母校的那些往事”的征稿活动,争取在十一月份完成 做好最后一次跑操比赛,为自己锻炼身体 十一月份完成晓庄四门功课
十一月份准备毕业汇报演出征选演员的活动,提前做好钢琴舞蹈视唱方面的准备
十一月份组织好最后一次体育运动会 十二月份完成江苏省英语统考 十六周完成我的职业理想的主题班会 十二月份每人完成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元旦迎新活动的组织安排 元旦过后的幼儿园见习工作 寒假期间完成毕业纪念册的制作 祝大家开开心心毕业,快快乐乐工作。(3)任务分解1:“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
根据安排,我们首先开展了“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让每位同学在毕业之前当一回家,做一提案的值日班主任,锻炼其综合素质。活动之初,我们总结班级管理的做法,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标准化流程表”。为了保证效果,我们先挑选两批同学做了预演,两批同学的示范及流程表的有章可循使得我们的这项活动十分成功。
08幼教(1)班“值日班主任”标准化流程表 工作重点
完成情况(一句话简单概括)早晨
值日班主任签名:
日期:2011年
月
日
值日班主任到班时间: 时
分 向张梦婷询问出勤情况并记录缺勤名单 2 向孙凤、冯航、陈晶晶了解卫生打扫情况并抄写常规考核分数 3 提前与孙银敏、殷乐商量晨读内容并负责组织 4 维持班级上课纪律处理偶发事件,协调好师生关系 5 与端梦月、黄晨晨协调好跑操活动 管理小贴士
1、此次活动意在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请每位同学根据流程表提前规划好一天的安排
2、请值日的同学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首先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班主任来看待
3、本次活动培养大家基本的管理技能,望大家能够做到手脚勤快,及时在场
4、请值日班主任及时做好与各位班干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与前后任的值日班主任做好衔接
5、早晨的亮点是跑操,注意衣服、整队、行进、到场、点评等细节。
中午
值日班主任到班时间:
时
分 1 向孙凤冯航了解卫生打扫情况并检查卫生 2 向张梦婷了解出勤情况,在黑板上写请假和弹琴同名单 3 维持午休纪律,让学们有个良好的午休环境 4 维持班级上课纪律,处理偶发事件,协调好师生关系 管理小贴士
1、外出上课提醒陈雨检查水电,关好门窗,督促端梦月整队
2、每天利用好晨读课组织同学认真唱好班歌,提高班级凝聚力
3、中午午休是一天中的第二个亮点工作,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的环境
4、管理中要培养观察努力,要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举例:晨读课唱歌的情况好于读书的情况(发现问题)调整时间安排(先唱歌,延长唱歌时间(解决问题
6、举例:跑操过程有杂音(发现问题)安排靠左边同学为排长负责该横排四人,根据情况奖励(解决问题
7、养成及时记录值日情况、按流程操作的习惯,能对流程能够提出优化的建议
晚自习
走读生值日的请安排一名住校生当晚值日。住校生姓名: 1 查人,在黑板上记录弹琴同学名单 2 检查卫生 3 维持纪律 4 放学后关好门窗及灯,电风扇 思考
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我所思考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值日小 结
我做了哪些努力,这一天中我做的最满意的几件事 我有哪些收获(做的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寄语
never allow anyone who comes to you without leaving better and happier 确保让你一个来见你的人在离开时感觉更加地舒坦和快乐 我的建 议 三同学评价
(4)任务分解2:毕业主题征文
德育体验活动为下面的主题征文活动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为我提出新要求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接下来,我则隆重推出了“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有意通过文字把那些过往的细节给记录下来,不至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我们先后完成了5万字的“我眼中的班主任”、13万字的“我眼中的同学”、6万字的“我的中专三年”及20份“个人成长报告”。当我把同学互写的文章打印出来时,同学们感动了,我也从学生那三十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文字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往事定格了下来,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说道,“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感谢你把我们成长的足迹描摹的这么清晰,让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够知道‘回家’的路。”
有好故事不愁没有好文章,好文章大多是把我们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并以身示范参与其中。以下两则说明供大家参考。
《我和母校的那些往事》征稿启示 征稿说明:
四年的相处,我们之间发生了太多的值得我们回忆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往事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淡化,若干年后,我们也只能记起屈指可数的几件往事。请在记忆还未完全退却的时候,拿起您手中的笔记下那些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成长故事吧!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事情,也许在今天看起来没有多少的价值,但是若干年后,随着时间的沉淀,它们必将给我们带来回味的甘甜。
征稿要求:
每周五收稿一次,周一在黑板上写好征稿通知。每篇稿子字数不少于六百字,最好能够上交电子稿。
内容可以是写同窗之谊、师生之情、亲子关系、校园情感,重点写写自己的改变、同学的改变、成长中给自己帮助最大的重要他人,捕捉那些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内容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次的写作是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做的一次铺垫工作,希望能够培养起大家写作的习惯。
每周统计同学们交稿的情况并及时张榜公布。奖励措施:
凡是完成十篇稿件的同学均可获赠一本教育图书,图书的品质依据稿件的质量有所差别。
情况允许的争取给同学们发放荣誉证书。
“老班话同学”栏目开张宣言
为班级同学写点东西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之前读了几本班主任方面的书籍,大多写的是原生态的班级故事,很是喜欢。觉得用文字记录下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大可不必去在意我们的文笔如何,我觉得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生活中本来就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不完美,我们很多时候喜欢去优化它们。其实我本人的文笔并不是很好,虽然读了四年的中文本科,但是写作并非我的长项。很长的时间里我不知道如何写作,提笔写作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做了班主任之后,我开始了写作的习惯。我首先发现有了写作的素材,我开始把我在做的事情如实的记录下来,随后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我开始围绕一定的主题挑选我所记录下来的素材,无意之中我的两篇短文就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发表了。至此,对于写作我开始有了点信心。济源活动归来,我开始了班级叙事的写作,每周至少两篇,每个月还有一篇小结,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做的做好的地方就是我在坚持。到了现在,我已经坚持写了三周的班级日志,我明显的感觉到我养成了“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我每天都会在脑海中放电影似的回顾一天缩所发生的事情。我开始记录下每一天的精彩,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靠记忆记录下来的东西真的很少很少,而文字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5)任务分解3:毕业仪式
毕业那一天,我事先准备好了学士帽,为每位同学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毕业仪式。仪式过后,我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毕业微电影,三个小时的视频过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
临行之前,我把制作好的毕业纪念册一一送交到同学们的手中。有一位同学塞给我一本毕业留言册,说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说比她为自己准备的那本都要精美。留言册上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成长。
但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在将来看来是有价值的。
3.活动反思
在以毕业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我预设了毕业微电影这样一个结果。为达成这样一个结果,我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并把任务做了系统的分解,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入手。对照整个活动过程,我发现我有意无意的使用了心理学上的配套效应和等门槛效应。
狄德罗效应,亦成为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狄德罗已经形成了关于环境与服饰如何搭配的认识,在狄德罗的意识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整个活动,我之所以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把总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从易入手的目标开始着手,在前一个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以期启动下个新的目标。
整个活动中,我以毕业微电影为中心引导学生梳理几年来做的好的地方,让她们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面向全班的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此活动是我们日常常规活动的一个延续和提升,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工作。而后开展的毕业主题征文活动则是该活动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有了前期值日班主任的体验做准备,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是有素材可写的,加之德育体验活动的情感上的体验也为文章注入了真挚的情感。层层铺垫,步步深入,而最后的毕业仪式则水到渠成的成为整个毕业设计活动的高潮。师生共同的参与,组合拳的威力,体验与反思的结合远比教师一个人的付出效果要好。
练武的人都有一件自己钟爱的兵器,关公的刀,赵云的长枪,张飞的长矛。当看到王晓春老师的书中提出了打造“教育诊疗”这件新武器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打造一件适合自己的新式教育武器,并且加以反复练习。这次班级毕业设计让我找到了一件管理班级的新式武器---心理效应技术。在这个活动中,我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心理学的技术,为我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帮助。
只是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做了一次链接,只是因为好奇把常规工作做了微小的改变,只是把既有的资源做了拓展和延伸,在有意无意中,我为自己铸造了一件新式教育武器。
4.活动的拓展: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古人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意在经常练习才能致使功夫日臻纯熟。对于教师而言亦是如此。我有意识的刻意的在多个不同的情景中应用这一新铸造的教育新式武器。
案例1:我是如何开展元旦迎新的
第二次尝试微电影的时候,我选择了元旦迎新这个时间。这次我也想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是解放自己,锻炼学生。也开始尝试不同的风格,尝试艺术创作的风格。鉴于以往的元旦迎新活动,大多是以文娱节目为主,吃吃喝喝,蹦蹦跳跳,活动结束还要制造一大堆的垃圾,活动过程是那么的热闹,而活动结束后却显得杂乱不堪。除旧迎新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是学生与旧我作别,与新我相拥的时刻。所以,我就在筹划,可否换一种形式,做点不一样的内容。任何一个活动要选择好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时,我就与商量的语气和同学们商量(目标的设置很低,期望值也很低,没有志在必得的想法),“可不可以试着拍几部微电影”。说来也怪,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诧异。因为这个班级是中途接手的,是另外两个班级各分流出一部分学生组合的新班级。在班级管理之初,我就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送给每位同学一颗棒棒糖,并期许她们有个甜蜜的开始。我尽可能的挖掘她们身上的潜力,我们克服新组合集体的各种困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成人高考的复习应考上,(事后很多学生表示找到中考应考前的感觉),我们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并遥遥领先。分班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接着我们又取得了跑操精品班的称号,常规管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有意无意的铺垫工作作为我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做了很好的配套支撑工作,所以学生大多是愿意去尝试一下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把我们做过的事情按照一定的主线进行串联,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对我们前期做过的事情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廓清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丰富立体。我们要善于对我们做过的工作赋予一定的意义,并发展的观点来预设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来说,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小胜利后是愿意去尝试更大的胜利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也是基于之前对配套效应、等门槛效应的熟练掌握,我决定再次在换一个场合、换一个群体的情况下练练拳。
我与他们商定了主题,“青春、励志、迎新”,把全班分为八个组(应学生的要求最后又组合成四个大组,适当的妥协),准备的时间为一周。技术问题以网上自学为主,拍摄问题以翻拍为主,最终完成四部作品《当末与未相遇》、《回家的诱惑》、《坚持自我》、《锦城》。在新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熟悉程度要超乎我们的想象,手机本身也有很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一个编辑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两个这方面的人才。即便没有,网络上也有很多手把手教你的视频教程,学习起来既简单也方便。至于内容的拍摄可以从网上找到一个适宜的短片,从模仿翻拍开始。第一次去尝试,不要贪求精致,能够做出样子就很好了。
元旦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办的老师,模拟电影节首映式的形式召开了首届班级微电影首映式,并为导演和演员颁了奖,整个活动既轻松愉快又环保健康。电影制作的过程及电影本身的内容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元旦活动结束后,我又适当的做了延伸和拓展。尝试了三个主题,校园宣传片、班级小团体,主题竞赛。尤其是对微电影中的角色和导演进行了个案跟踪,引导他们把活动的过程和感受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用微电影中的良好形象引领现实中学生更好的成长。
5.学生如是说:给我一个角色,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我
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从细微处寻找微电影对他们的影响,并要求他们用文字去梳理他们的成长故事,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用身边的事例去影响更多的人。
薛袁旻秀: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有些事情,第一个去尝试的是天才,而第二个就是蠢材了。而我们在班级微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一次天才。虽然第一个做这样的事未必是好,但是总会在看到之后有人也做这件事时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总是会在心里说:“整个学校是我先开始做这件事的,你们做的再好也只是再走我们为你们开辟好的路。”当然,第一个尝试去做整个学校里没有人去做的事一定会有些辛酸史。比如拍到后来没有新片的创意,或者有时做视频辛苦做到半夜,结果电脑卡住,重启将要做好的视频又要重头开始,那时,我体会到了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写一半却停电的心情,一半是为什么不提前保存的懊悔,一半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就算痛哭一场,电脑打开的那一刹那,你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有时辛苦拍摄制作了很久的微电影,会因为一个令人不在意的小细节不符合要求而被永远的封印。但是就算遇到这些又能怎样?做了这件事就要尽全力做好,不为了别的,只为了不留遗憾。
做事情总归是会有一些否定和不太和谐的声音,但是因为年轻的冲动和疯狂,我们似乎可以屏蔽掉某些声音。有人说,我们很坚强。但是,我其实很想回答她,我们并不坚强,我在所谓的挫折或逆境中很容易沮丧,但虽然会消沉,但我并不会止步不前。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前进,然后再修正自己是不是也有什么错误需要改正。即使前行也会恶化,也会背着伤口,也会背着伤口,一边治疗伤口,一边前行,没有人会在意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或者打击,他们只能看到你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停步不前,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一直帮你的,但是却有很多人是等着看你笑话的,而我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搭档,和同学,还有一直支持着我们的班主任。
现在我就快毕业了,我将要离开我的校园和班级,我也知道也许我再也不会有下一部作品了,但是我还是不后悔遇到了微电影,因为我多了一个值得回忆的青春记忆。也许以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很疯狂,但是疯狂了才是青春啊,为了我的青春不再留下我曾经的遗憾,我疯狂了一次。
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次微电影拍摄对我的影响很大。没有老师让我们做这些,我也不会发现自己会有如此的潜能。一个从未想过的现在。一个如此努力的我。所以,我想说,永远都别轻易的否认自己,哪怕所有人否认你,拿出你的努力,总会有人去肯定你。另外,我还想说,谢谢你,我爱你,三班。
沙倩倩:
若是说道拍摄这部微电影的目的,其实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渐渐的在拍摄和制作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目的。
李享: 这个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我,改变前非常没有耐心,越做不好越会生气,摔门而走的动作我真的有做过,后来真的有改变一点,至少练下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微电影制作完后,我每看一次都觉得要更努力,当我没耐心时,我就想到影片里改变前的样子,我不想变回那样,所以我现在不断的向前跑。
为了重塑自己,我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所以每当休息的时间就是我奋斗的时间,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同学们在吹电扇午休,我在琴房练琴,晚上找些舞蹈视频学习,周六周日钢琴课、给小朋友的舞蹈课当助教、乐理课、成人舞。每当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一天又充实了。
写作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因为信任和坚持 王静:
他总是给我机会,让我去发挥,我从来没想过我也可以写东西,写作文。真的,从来没想过。印象里,这些好像都是“好学生”去做的,跟我根本挨不着边。可没想到,现在竟然是我在做这件事情,并且一直是我。
他总是找到我让我去写一篇征文,除了告诉我有关作文的要求之外他什么都不再多说。他也从来没有催促我要快点写好,也没有说你一定要好好写,为班级争光,他甚至在交稿前再也没有跟我谈及这件事。起初我真的很没斗志,甚至觉得愧疚,因为我认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越是内疚就越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一次次的修改,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修改的麻木了。他也没有说我的作文哪里写的好,又或是哪里写的不好,他只是说他相信我,两次的征文活动都是这样,包括本学期最重要的人物志,他当时让我去写的时候也只是说他相信我,所以我坚持到现在。好几个月,每周一篇。他说要把人物志整理成书,他说交给我,他说相信我。最后,他说要我把这一年里大家写的好的文章整理成书,他说让我一个人完成,他说他相信我。是他一次次的信任才让我坚持到现在,可能他不知道,他给我最大的礼物,正是信任。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他说他相信我,我怎么舍得让他失望?所以,我的两次征文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三名和一等奖第二名。也制作了第一本书《时间囊》和本学期最后一本收关之作《青春有约》。但在我看来,最好的礼物并不是别人的赞许和奉承,而是获得肯定。感谢机遇,让我生活在这里,让我遇到这位给我肯定的人,感谢一切让我来到这里的事物,真的。在这样不羁的青春里是他给了我机会,是他鼓励我说我可以,是他一次一次的教我要怎样修改,是他让我不断的进步,是他让我成长,更是他教会了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纪艳媚:
三年前,我就像一个陀螺,必须有人在后面鞭策一次,才会往前走一步,如果没有人推动,将会停留原地。做每件事都是懒惰的,甚至还会抱怨,就算是写文章心里也认为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但是,老师先给我们的任务是写人物志,刚开始虽然说是写,心里却是抱着一种做任务的心态,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心里也明白,我的文采真的算不上好,更不知道如何去写。反而,我觉得我的同桌非常的厉害。总让我羡慕不已。我也会告诉自己,我也要写,尽管写的不好,写出了,总会有改变的。或许,因为自己顾虑的太多,太害怕,所以想做每件事都有点胆怯,不敢尝试着去做。不过,还是看到了动力,刚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去写,慢慢的写的人变多了,后来全班都写了,有的甚至写的更多,每一篇文章都变得丰富多彩了,渐渐的从无形之中,它成为了一本书。一开始只是单调的黑白字体,经过多次修改,现在是一本精彩的书。
这时候心里才有一丝触动。原来选择去坚持一件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满意的。
一篇一篇的文章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当它汇成一本书,书的世界就变得精彩了,内容也丰富了,更多是融入在里面的情感吧。先不说自己的文采有多好,有多差,但是自己坚持去写时,慢慢的会发现,本来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话,变得利落了,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有着做不完的事,有着看不完的书,我希望我们还可以有下一本的续集。
6.结语:活化学生自身资源,搭建自我教育平台
作为班主任,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过去,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过去,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带着故事来到我们身边的。过往总是有一些不好的故事是学生不希望重新提及的,也总是会有着一些故事是学生希望能够分享、叙写或改编的。没有合适的条件下,这些故事都是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而当我们主动的建设一些平台则可以活化这些故事,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获得发展。我们无需去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建设好合适的平台,这些故事则会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往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如TED演讲中一位美国中学生所说,“一旦找到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成绩”。
作为班主任,我们自己也是诸多偶然性因素的促成下带着我们的故事和一群不确定和未知的学生共处一段时光。几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要慎言走进学生的世界,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需要拿我们自己的故事去做交换。而我个人认为较为安全的方法则是用文字和微电影等技术手段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故事,记录当下的历史。当下的历史会成为未来的故事,而我们很多时候只需做好记录的工作。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欲速则不达,教育的过程就是陪伴的过程,不是因为有用有利才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先行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接近所谓的意义。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第二篇: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
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鲁豫有约》简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文章摘要:
一段段窝心的真情,三千六百秒赤诚对话,千万次殷切回响,《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主持人鲁豫对人关注,与被采访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
《鲁豫有约》为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类节目,1998年开播,后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经过十数年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已经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的一档主打栏目,凤凰卫视播出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档栏目。《鲁豫有约》凭借其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和贴近普通大众的栏目定位,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栏目简介:
《鲁豫有约》为香港凤凰卫视的电视谈话类节目,1998年开播,后进入中国大陆电视,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播出。2008年湖南卫视购买中国大陆区独播版权并于4月14日开始播出。2010年1月4日,《鲁豫有约》登陆安徽卫视,每周一到周五的晚间21:27分播出,并更名为《爱传万家——说出你的故事》。
播出频道:凤凰卫视
主持人:陈鲁豫
栏目定位:人物访谈类
宣传语:寻访昔日英雄和有特殊经历的人物,它将见证历史,让人思考人生,直指人们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秘密。
开播时间:2002年1月开播
2005年1月改版
栏目时长:改版前30分钟
改版后50分钟
播出时段:首播:周一至周五10:05-11:00
周六:16:40-17:35
重播:周二至周六01:20-02:15
周日:21:35-22:30
二、栏目分析:
《鲁豫有约》是我国大陆地区少有的一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访谈节目,它既有娱乐性,又兼具新闻性,或许这也正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当然,它在栏目定位、语言风格以及话题的选择上都是促成其成功的主要因素。
1、大众化的栏目定位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温暖的价值,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人生。”鲁豫用这样几句独白,简单直接地将观众带入了明星大腕或新闻人物背后的生活。
1993年1月2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档新栏目《东方直播室》,开创了我国国内谈话节目的先河。1996年3月16日央视正式推出《实话实说》栏目,成为我国影响巨大的谈话类节目。随着访谈节目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谈话类节目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受众群,并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和收视率,在电视节目的挤压中脱颖而出。
准确的栏目定位,受众群体针对性强,使得这些节目拥有超高人气。不过跟《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实话实说》(《小崔说事》)等节目不同,《鲁豫有约》的受众群并不是非常固定的,他们有学生、工人、军人、白领,也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小孩,任何职业、任何学历的观众都能成为它的忠实粉丝。而其他访谈节目的受众群体就要相对固定的多了。就拿《杨澜访谈录》访谈来说,它的栏目定位是高端的理性访谈,所采访的对象多是商业精英或政坛人物等具有“国际化”特点的名人,所涉及的问题也多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热门话题。杨澜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虽然这样的栏目定位可以对社会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些过于专业的问题也限制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很多缺乏新闻敏感度或专业知识达不到的观众就只能充当看热闹的外行角色。
《鲁豫有约》去掉这些过于专业的提问,多从明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重在与他们进行平等轻松的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明星也有老百姓的一面,同时也用这些正面的故事引导观众们产生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不会专门针对某些观众的爱好来进行栏目的设计和包装,但是却会用有价值的故事,使用多元化的人物经历来留住观众的心。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他们会不定期地选择一些比较偏门,但是却足够吸引力的人物进行采访。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他们会特别采访当事人,让他们来介绍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希望观众可以借此获得想要的信息。
在整个栏目的定位问题上,《鲁豫有约》一直保持着它的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引导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调动采访对象的热情来达到双方的互动交流。同时,在微博兴起之后,《鲁豫有约》也适时的进行了改版,增加了采访嘉宾回答网友提问的环节,增强了场外观众与场内的交流。
2、把握语言风格
《鲁豫有约》一直以平民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坚持节目以讲述故事为主的宗旨,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主持人鲁豫对人的关注与被采访者心灵的对话。鲁豫相信,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她说:“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
抛开高深艰涩的专业问题,抛开彼此身份的等级差异,抛开编导限定条条框框,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给嘉宾一种“这不是在做一个电视节目,而是和朋友谈天说地”的感觉。再配合一些谈话节目的访问小技巧,嘉宾自然而然地就会顺着主持人的意思讲述下去。此外,在观众眼里,这也不是一种以政治、经济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两个真正的好朋友在交谈,因此乐于选择听下去。
对比其他电视台推出的谈话节目,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上找出明显的不同。如湖南卫视在2008年推出至今的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就是一个与《鲁豫有约》风格截然不同的栏目。对于喜欢《天天向上》的观众来说,由始至终穿插于节目中的各种搞怪、嘻哈、无厘头是其赢得超高人气的原因。然而同样是脱口秀,《鲁豫有约》却更倾向于谈话,《天天向上》更像是娱乐。同样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就显得拘谨许多。央视的大背景下,沉稳、深厚的基调,知名艺术家的头衔和缺乏谈话氛围的节目内容令年轻人望而生畏。
因此,《鲁豫有约》因其轻松舒适的谈话氛围,平易近人的谈话,不断发展壮大。陈鲁豫的风格和杨澜的不同,不仅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还在于他们对于自己节目的不同定位杨澜的节目更倾向于它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而陈鲁豫则更看重人物背后的故事。
三、栏目特色
一档栏目的好坏常取决于该栏目主持人水平的高低,主持人的形象往往代表一个节目的形象,主持人独特的风格也往往成为受众对节目是否认可的最基本认知,也形成了栏目的风格特色。
1、主持的艺术
鲁豫在与嘉宾的交流中特别善于倾听,总是面对微笑地稍微前倾着身子,完全是一副与好友聊天的架势,而在发问和谈自己的印象时则是带着真诚与坦率,这样的发问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咄咄逼人。我们都知道,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标识,是观众直接审视的对象,问话的技巧对于一个谈话类的节目主持人来说是必修课,因此作为一个主持人要善于把握时机,充满智慧的发问。
1、谈话的氛围
1200平米的演播室,300位观众,演绎了演播室里的社会与人生。一个好的谈话空间和谈话氛围,对谈话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被访嘉宾而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更容易敞开心扉,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故事,通过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有助于深入挖掘被访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品牌化的栏目运作
《鲁豫有约》每期节目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嘉宾,都会突出嘉宾的主体性,重点关注嘉宾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深入挖掘嘉宾最能触动人心,最为引起观众成生共鸣的东西,通过嘉宾真实的故事打动观众。此外,定位于思索人生,栏目和“有故事的人”一起再次走过那些故事,让观众有心思索人生,从而取得较高的节目价值,形成栏目的品牌效应。
从谈话类节目本身的角度来说,做一档收视率较高的谈话类节目在地方并非十分困难,关键在于这个栏目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栏目的内容以及栏目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鲁豫有约》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它给电视谈话类节目增添了一丝平实的色彩。我认为《鲁豫有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唯有具备独特的个性魅力才会使节目拥有更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第三篇:青岛市媒介情况分析(作业)
青岛市媒介情况分析
罗少敏20081049
主要平面媒体(报纸和杂志):
《青岛日报》,青岛日报为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创刊,现为彩色对开大报,是青岛地区报业中集权威性、综合性、时效性于一体的强势媒体。新版该报定位于经济类综合日报。本报前八版为本市要闻和国内、国际大新闻,后八班为经济新闻。主要读者群是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白领阶层等中高层消费者和集团消费群,是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读者占200余万,是房地产、汽车、通讯、办公设备等广告客户的首选媒体之一。《青岛晚报》:日发行量一直稳定在68万份左右,市区平均每1.2万户一份,发行密度在全国同类城市晚报中名列前茅。全面报道青岛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类新闻,同时传播世界各地最新信息。读者较为成熟,已婚比例为82.1%,读者职业在白领及其企事业单位、公司一般员工上高于总体水平。读者是家庭轿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各人通讯产品、食品饮料等产品的主要购买者。
《青岛早报》:是青岛地区每天出版上市最早的报纸,新闻报道全面详实、新闻专栏实用性强、版式设计新潮活泼,是市民的“早间文化快餐”,这,以强势消费群体为主要受众,占有着绝大多数的“工作事业型”、高品位、高素质的读者,他们有购买力特征,决定了该报的广告投入效率较高,是商业、房产、it、汽车、家电、通讯、医药保健等众多广告客户的首选合作伙伴之一。
《半岛都市报》:精彩源自创新,创立于1999年,已经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尤其是青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版数最多、覆盖最密集的生活类晨报。讲求新闻时效,讲真话、办实事,体察民生民情,高密度覆盖各大城市,奠定了青岛乃至半岛报业的龙头地位。至今,已经成为青岛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都市便民报》:都市便民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山东省第三产业促进会主管主办,在青岛出版发行的一份都市类综合性日报。全省发行量超过40万份.。受众主要为广大中高层市民。
《老年生活报》:是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面向全国发行的老年专业性报纸,是山东省惟一的省级老年专业性报纸。受众主要为老年人群体。
《招商周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财经类新闻周刊。其突出解释性,体现分析性,弘扬开放性,兼顾大众性,提供背景介绍、深度报道,是一份具有独特性的视角,大容量的内涵,前瞻性的思辨,全方位的报道的精品刊物。主要栏目 特别推荐、视点、权威论坛、产业观察、都市财经、新财富、环球财经、证券投资、博彩沙龙、汽车广场、楼市看盘、休闲娱乐、招商信息等栏目,长年发布国内外最新招商引资信息、会展信息和投资策划。受众为中高层白领、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能力。
《沿海经贸》:以服务经贸、服务社会为方向,深入研究经贸前沿课题,及时传递经贸信息,用时代的目光和角度去报道沿海地区乃至全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动向,观察分析,捕捉最令人心动的经贸热点。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打开一扇传递信息的窗口,为关注经贸生活的广大读者当好投资理财的参谋。
《品客》:《品客》杂志2002年在青岛创办,面对青岛市宠物、家装、服装、汽车、健身等行业从事广告运作,四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高端客户,并有着长期 的良好合作关系。品客杂志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策划经验,在青岛策划了大量的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如世纪夜万人蹦的、徒手攀爬颐中假日酒店(山东卫视现场直播)、青岛国际橄榄球邀请赛和青岛市两届宠物狗运动会等.主要电视媒体:
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QTV-1 《青岛新闻》、《今日》、《今晚》等新闻综合类
节目。受众群体广泛,涵盖各个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的人群。
生活服务频道QTV—2《生活在线》《生活天天秀》《魅力青岛》《新说法》等生
活服务类节目,受众主要为30岁以上、以家庭为生活重
心的人群。收视率高于其他各类频道。
影视频道QTV—3《有一说一》《上蛤蜊》以及各种影视节目,受众群体为喜爱
影视节目、业余时间喜好休闲简单的上班族。
财经资讯频道QTV—4《今日财经》、《交易日》等财经类节目,受众为对财经类
感兴趣的人群,此类人群多具有商业头脑以及一定的经
济能力,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都市频道QTV—5《大开演界》、《体育天天说》等都市时尚类节目,受众群体为
生活健康、乐于享受、追寻时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
公共频道QTV—公共频道《discovery》、《奇趣大自然》等科普自然类节目,受众
群体为爱好科普知识的人群。年龄涵盖范围较广。
青岛地区公交频道——公交乘坐者为受众。
主要广播媒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汽车生活广播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音体广播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
第四篇:关于交通广播的媒介分析
关于未来交通广播的发展分析
随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不得不承认,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媒体的竞争力正在慢慢地被各种新媒体所削弱,而想要继续把广播做大做强,除了努力巩固广播的固有优势之外,还必须注入新的理念,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发展之路。
一、媒体融合: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多种传播方式并行的数字化网络时代,广播正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广播媒体开始向交互性、服务性以及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1.广播与电视的合作
电视的问世,普及和发展,让曾经红火的广播日薄西山,也让它在媒体市场中的生存举步维艰。广播节目可视化,为处于尴尬地位的广播媒体,带来了一丝生机。广播作为一种非视觉媒介,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下,需要向“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可视化并不是单纯地将广播节目变成电视节目,而是在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的前提下,力求让广播和电视这两种传统媒体共同发展。广播媒体可视化,既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策略。2.广播与网络的合作
互联网在带给广播等传统媒体巨大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制作技术和信息来源。比如,如今随着网络和移动无限通讯技术的发展,广播可以在无线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发回现场报道,提高广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内容的真实感。另外,网络广播的出现,使传统电台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结合起来,突破广播单一收听、线性传播的局面,实现共享和点播,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进一步实现了广播多媒体化的传播形式。3.广播与新媒体的合作
与新媒体的合作使广播更加丰富和立体,包括手机媒体、移动媒体和户外媒体等等。在新的信息时代,广播媒体正在转变思想:以分众化为基本理念,朝互动性和服务性的方向发展。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广播不仅开始与新媒体合作,也逐步尝试与其他传统媒体相融合,实现了广播作为单一声音媒体向多媒体形态的转变。实现多媒体功能,这也是媒体融合的主要特点,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车时代:带给交通广播的缕缕曙光
美国的广播业业曾经一度陷入低迷,后来却又重新崛起。当时在美国广播界里诞生了一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而在今天的中国,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车轮子拯救广播”的神话再次上演。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给交通广播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生命周期,并形成了独特的“交通广播现象”。据媒介调查公司尼尔森媒介研究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个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作为移动收听市场特别是出租车收听市场,近些年来一直是广播发展的主战场。随着不断飞速增长的私家车保有量,杭城现在的“车上一族”数量相当可观。作为一种弹性媒体,广播完全可以按照人们的日常需求为他们安排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服务。交通的发展,培育了新一代的广播听众。
1.播报权威交通讯息,满足大众出行需求首先,服务是交通广播的第一特性。虽然,广播节目本身就具有服务的功能,但是这种服务是广义上的服务。新闻咨询是服务,娱乐大众是服务,但交通节目的服务是有针对性的服务,强调的是实用性。其次,交通节目提供给受众的应该是实用的信息,所以在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移动人群所需要的,要选择特定对象在特定时空中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发布。比如上下班高峰时间,路况自然是移动人群所急需的,他需要及时获悉哪条路通畅哪条路塞车,而这些恰恰是交通节目所独享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独家的优势资源。
2.组建专业信息团队,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因为一部分出租车司机的热心支持,每天通过出租车团队了解的交通信息量大约在几百到几千条,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信息来源。另外,节目在各交警大队中设立节目通讯员岗位,目前栏目通讯员网络覆盖全省各个交警支队、大队和中队,每天可从奋战在交管第一线的交通警察手中收回数百条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并通过专业民警的点评做出温馨的提醒。这些专业信息团队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广播交通节目发挥它实时传播的优势,因为实时才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作用于路上,更作用于心灵让主持人角色化、性格化,在枯燥的路况信息播报中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关怀。让交通广播不仅作用于路上,更作用于心灵。交通广播的主要听众是车上群体,因而如何在小小的车厢内解决司机和乘客的烦躁情绪显得格外重要。除了新闻、信息外,可以适当地多增加些娱乐类、文学类、音乐类的节目内容,这不仅可以提高收听率,也使司机和乘客的身心得到愉悦,让单调枯燥的车内氛围变得活泼、轻松和温馨。除此之外,搭建服务平台也是动态的交通广播走进听众的必要途径。比如前几年杭州交通之声推出的《我的汽车有话说》就是一档关于汽车消费的投诉节目,用热线沟通消费者和服务 单位,为有车一族提供一个倾诉的平台和沟通的机会。
三、树立品牌:张扬个性化凸显专业性为了让听众更容易识别和接受广播频率,广播节目就需要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建立有认知度、亲和力以及能体现自己媒体理念的品牌体系,包括宣传语、节目名称、节目包装、主持风格等等。通过数据调查发现,一个广播频率只要有10%左右叫得响的名牌栏目,就可以成为“号召品牌”,把整个频率带动起来。听众找这个频率就是听这个栏目,所谓专业频率的不可替代性,突出体现重点栏目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只有精心打造广播频率的品牌优势,才能使交通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截止2010年底,杭州市区的汽车保有量已达69.15万辆。近三年,杭州多了近29万辆车,汽车保有量猛增70%。这表明广播的车上收听市场十分广扩。在为交通广播节目的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通广播才能稳步前行,并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媒介事件背景分析
危机的共性要素——不确定性、紧迫性、威胁性、潜在伤害性。
危机管理不单是事件处理,而是对组织威胁性生存环境的修复和改造 危机诱因有两大类:一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组织内部管理不善
一个组织遇到了危机,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集中报道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这常常是组织在危机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
背景分析
2011年,在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不少引人关注、受人热议的媒介事件。例如会理县PS丑闻事件、“7.23”甬温动车事件、北京电梯事件。就这些事件本身来看,毋庸置疑,它们都是负面的新闻,都对政府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去挽救危机,重新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政府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会理县PS时间发生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会理县会与丑闻相伴,永世不得翻身,但会理县政府却用出色的危机公关平息了这场危机。与之相反,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7.23事故后的发言不当使得这一事件雪上加霜。从这个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的出现,被普遍认为发生在2003年。当时因为政府封锁SARS信息,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但这也让政府意识到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言人制度,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2003年9月22日,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课在北京开课,当时来自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等66个部委的100多名新闻发言人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理论。此后5年,国新办组织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迅速开展起来,省,市,县,县一级部门甚至部门内部的科室都被要求学习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着这否意为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新闻制度、危机公关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在现在中国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遭人诟病的媒介事件。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遵循勇于担原则,积极主动,反应迅速。新闻发言人所要学的不仅仅是打发面对记者,更是应该学会如何与舆论打交道 学会三不原则——不直接拒绝,不仓促表态,不无可奉告,并有选择的公开事实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去考虑危机公关,即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这就要求危机处理者在时间紧迫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整合、配置相对匮乏的人、财、物资源,理顺扭曲的沟通系统。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选择合适的新闻发言人,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进而改变危机情境并使之恢复常态。有效地危机公关,可以使危机预警更加充分,是危机管理更加有效率,使协调互动、整合资源得到保障,也是重新认知平衡和价值体系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