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

时间:2019-05-12 22:2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

第一篇: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

摘 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中,教育管理育人贯穿于“三育人”的始终,只有生动而又严格的教育管理,才能使教师的“教”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的让“服务”深入学生心中。本文阐述了在高速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关键词:信息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新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从传统的“管教约束”中走出来,不断的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找出一条适合于本校校情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并使之成才的新思路、新方法。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团学工作四年多以来,在向其他同行不断学习和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式下学生工作的“内外兼顾、管教结合、教育为主、管理约束”十六字教育管理理念。

一、信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电视、电台、报纸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村”已不在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让人与人、学校与外部世界之间仿佛近在咫尺。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其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已经以其独有的广泛性和深刻的渗透性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弥补了传统高等教育所不能涉及的空间。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使人们能实现信息共享,克服时间、地域的限制,迅速地进行相互交流与协作。同时,它作为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新的吸引力,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使得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陡然增多。在网络中,各种思想、思潮良莠并存,杂乱无章,色{学}情、暴力等文化垃圾也有了生存土壤[1],也正是由于信息尤其是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传统观念,找出一条适应新形式要求、有利于青年学生成才的管理方法。[!--empirenews.page--]

二、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各级党团部分干部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者,是教育管理的主体,青年大学生是教育管理的承受者,是教育管理的客体。加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要发挥主体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引导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调动客体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2],以达到“内外兼顾”并以内制为主的目的。

1、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过去,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规定了学生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启发学生应该做什么,着眼于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比着眼于学生头脑中价值观念的时候更多,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管理。实际上,价值观是行为规范之母。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主体价值观的确立先于行为规范的确立,二是行为规范是主体价值观的实际反映,是价值观决定行为规范。管理是一种“控制”。控制论的关键在于“中介”。管理工作必须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但不要直接去“管”,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意识,引导要比限制有效得多。学生一旦确立了“应该做什么”的信念,在实际行动中就会自动形成一种“不能做什么”的制约。管理的最佳状态是自动制约,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自控系统。这个控制系统的动力源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人的所有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驱动力[3]。

2、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作用在每一个高校中,都有各级不同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学生党支部、学生联合会、班级团支部等等,但这些组织的作用发挥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完全成为了一个机械完成任务的机构,这样一来,难免就会使学生对组织管理失去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高校管理者始终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共享、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学生的自我管理对我们整个的学生教育管理显的极为重要。[!--empirenews.page--]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我们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选好一批德才兼备、觉悟高、勤学习、肯钻研的同学作为学生干部,而不是刚愎自用,任人唯亲。这些优秀的学生干部组建的机构才能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不断适应组织的工作而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后,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策划,主管老师只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干预,当其与自己意见不相一致时,应该认真听取其本人想法,广泛征求意见(包括领导、同事和其他学生干部),若确实不合理时应给予足够充实的理由进行说服,如果自己想法欠妥,要学会自我批评。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支持。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当家作主,主观能动性当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不仅如此,这样的局面还会营造一种积极和谐、共同进步、稳步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管理过程中应管教结合,重在引导教育高校是个准社会,只所以是“准社会”,是因为它与社会上一些管制方法和手段有所不同,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以道德和法律作为公民遵规守法的准绳,没有什么折中的处理方法。而在高校中却不尽相同,虽然我们也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管理,但毕竟青年学生还在成长阶段,人格还未完全定型,还是要采取以“教育为主,管教结合”的方法。“教育为主,管教结合”这句话,我想每个管理老师都会讲,不会讲的也都听说过,但这些人中甚至包括学校的骨干管理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还未完全弄清它的内涵。根据我个人的管理实践,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1、不断加强引导教育,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这个成语我想运用在此最合适不过,只有在学生还没有违规违纪动机之前或者在其苗头初露之时,我们不断加强引导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校期间甚至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等到学生出现违规(纪)现象以后来如何如何的处理。[!--empirenews.page--]

2、从专职人员教育普及到全体教师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社会里各种层面的东西像蜂拥一般涌向学校,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学会授业、解惑,更要知道如何传道。在过去,学校一直把管理工作全面寄托于学生管理系统,其实,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跟管理层面的教师一起度过,而更多的偏向于教学一线上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下接触的时间多,交流的也自然更多,大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尊敬和崇拜,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旧观念,把引导教育的层面不断铺开。

3、重在教育,是指教育优先,而不是片面只强调疏导一味忍让退缩,姑息迁就,就易使错误深入发展,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时会扰乱正常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秩序。所以在发生危害学生公共生活准则的违纪行为时,应坚持执行学校有关纪律,进行严肃处理[4]。我们树立负面典型时一定不能心慈手软,否则我们对学生的包容就会变成纵容,当然处分学生只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在处分的同时,仍然要热情帮助违纪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错误,并让其知道处理对其的帮助和合理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四、健全的制度是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在一个国家里,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正常生活、工作的保障,同样,高校中也是如此。“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高校里青年学生都是同龄人中聪明才智的领跑者,虽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但都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只靠台面上的说理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管理是门学问,同时也是门艺术,许多管理者都抱怨“人难管,难于上青天”,但殊不知自己掌握了多少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疏导教育、管教结合等常见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姑且不谈,在此只想突出强调一点:“以制度约束人代替人管人更行之有效”。做好以制度约束人,就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要有不同的制度相对应。在学校高度上,我们要建立完备的学生管理手册;在党支部及学生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中,要有完善的学生干部(先进部门)量化考核制度及配套的奖惩制度;在班级层面上,先进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量化考核必不可少;在普通班级成员中,也要要求各班班委平时做好各种考勤和制度考核。这些考核制度一旦制定下来,学校就要督促各级成员严格执行并定期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订,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良性竞争局面,不断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empirenews.page--]“内外兼顾、管教结合、重在教育、管理约束”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笔者在学生管理工作和团学岗位几年中的工作中总结所得,在学生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我们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和钻研,如此才与能时俱进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篇: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管理的认识和理念、管理体制和制度、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队伍建设等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一、提高对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属性的认识,把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

大学生管理是一门科学,是管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管理过程实质上也是教育、引导、规范和服务的过程,既是一项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所包含的规律。大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学籍管理、行政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生活管理等,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教育与管理不能有机结合,陷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忽视或淡化了管理的教育功效的状况。

我们应正确认识管理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提高对管理的教育属性和功能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结合,真正做到把教育融于管理,以管理强化教育,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生行政管理体制亟待改进

目前,高校学生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领导分工负责制。比较普遍的是建立学生处和学生工作部,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承担学校学生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院(系)一般由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配备年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的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这在体制上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结合。

但事实上不少高校的学生处还承担着学生就业和招生的重任。众多的工作头绪,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学生工作干部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缺少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难于做细、做实,也难于实现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因此,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把招生和学生就业工作从学生处分离出来,从职能上减轻学生处的事务性工作;规模较大的高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两级管理,从管理体制上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需求。

三、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科学的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依法治理,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系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办法,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上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等的要求仍不相适应。目前执行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性文件,是国家教委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制定的,已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建立健全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是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和加快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进程。

四、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互联网广泛应用等新形势下,高校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学生管理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和交流;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生较少参与;管理手段简单生硬;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状况仍然存在,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在新形势下,我们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发挥好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动作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出台前,应该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管理的重大事项应采取听证制、公示制、投诉制,建立学生处理的申辩制和复议制等。通过管理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自律和他律,使大学生管理从学生被动机械服从转变为自觉主动遵守,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论文

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显现

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分析制度这两种主要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并不是要否定规范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注重两种制度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其有效性。

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他们不完全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而是基于自身理性进行价值认知和选择。规范性制度应是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准确的定位,保障学生完整的公民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和学生应有的行为规则和责任。所以,规范性制度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行为的基本的限定,对符合大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提出要求和对不符合的行为给予强制性处理。这类制度往往与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些义务性的内容和责任性的内容,才可以用规范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规范性制度具有“普识”性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不能让规范性制度的触角伸得太长,那样就陷入了学生管理制度设置的固有思维方式,把管理制度定位在“管住”学生,重点放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上,以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所以我们说,规范性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向内的,通过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品德和素质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或达到良好公民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除此之外,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我们应尽可能不采用规范性制度或强制性措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我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自上而下、以行政规划与管理为主的特点,学校的科层化倾向明显,层次结构划分的是权力和责任。科层制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率和作用,但作为培养人的高校,本具有效率意义的科层制最终成为束缚人们自由的限制,那么我们会将学生的生活建立在一种由科层制统治的“铁笼”里面。科层制的无情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层权力的无情扩张,进入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就呈现出对规范性制度的重视、偏向和喜爱。正如韦伯所描述的那样,科层制的激情足以压倒单个的情感。[4]更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积极引导的价值取向,激发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肯定和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动力。激励性制度可以有效地启迪、敞开学生的价值世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敞亮他们通向可能生活的价值路径,让他们面对开放的、无限沟通的社会生活空间,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价值世界,成为生活的主体。人才有基本要求,但没有一致的标准,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规范性制度加以养成,而对人才自身的发展,要通过多样的激励措施和多层面的肯定加以激发。制度或规则应该只是创设一种“教育的情景”,提供学生实践个体价值的活动场所或空间,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学生价值认识、探究和体验的能力。

以激励性制度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激励性制度的重视,要将制度从激励性功能出发,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

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引导其不同个性的激发与彰显,推动其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

二是改变管理者的工作方式,逐步弱化强制性特征,突出以服务为主的角色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渗透制度规范,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实践提高平台;

三是达成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避免制度规范性的固化趋同,帮助学生在个性可以得到张扬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自我价值。

1、制度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并努力使之健全、规范与科学。完整、成熟、合理、先进的学生管理制度,反映着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综合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境界与水平。理性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功能的特点以及制度设计的原则要求,在突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制度设计、注重制度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则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制度设计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发展取决于规则如何被理解,而不是取决于文化内容。[5]我们从这句话启发到的是,规则带给他人得以理解到的是什么,是一种限制性的价值灌输,还是一种开放性的价值引导?一般意义上,学生的行为要求与个人自身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限制向内,开放向外。通过制度激励性功能的发挥,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的引导渗透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德性的养成教育,无疑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同样,德性养成教育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德性的养成之所。[7]制度设计就是要把个人的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制度的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激励性功能,强调细化管理、量化管理,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行动的基本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保持一定的张力和维度。

2、价值实现。

当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开放、踏实、平等、尊重的内容、方式、方法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而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性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则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首先激励性制度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紧贴,可以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活世界的体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意义关联,通过追寻自身与他人、社会与自我的牵连而获得意义。关注这个“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去积极地交往、感觉、发现、理解,增进个人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个人与生活的世界之间和谐、稳定、深刻的联系。其次,激励性制度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审慎决断。生活中,我们常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价值冲突困境之中。罗宾斯说:“没有冲突,就不会有新的挑战,思考和思想的发展就失去了刺激和动力。”道德主体“只有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借着自己的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社会提供了无限可供选择的道德情境,个体的道德习惯便是借助自己一定的思维和感情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自由选择的结果”[8]。在对多元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中促进个体道德理性的发展和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全面提升。再次,激励性制度可以反复强化与训练,形成行为习惯。我们反对简单灌输和对行为的控制、强制。强调在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制度中加以认可,不断地对学生的有益行为加以增强和延伸,实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激励性制度注重学生行为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9]。激励性制度中肯定式的价值评价,必然会激发和引起学生自我行为的认识和思考,并通过对道德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循环问答,澄明价值并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

第四篇:浅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浅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日趋多元。尤其是全球化的经济环境,科技化的全球环境,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都给新时期的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尖锐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刚性管理,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现在则要运用情感教育力量,摒弃单向式灌输,建立双向式互动交流。此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这都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挑战网络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至于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信息具备丰富的内容、快捷的获取和开放的姿态等鲜明特点,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类资源和海量信息。但是,网络虚拟空间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存在。青年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这些有害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会上当受骗,或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这都为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思想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剧。

这种趋势对高等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完善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模式,适应新时期育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的教育管理产生冲击和碰撞。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冲击下,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确保育人效果,这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推进改革,不断丰富工作视角1不断丰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格局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全体教职员工要把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修养的锤炼,意志品质的磨砺,牢固占领于三尺讲台,融合于生动的校园生活,渗透于丰富的文化活动,彰显在大学生活全方位。夯实各个教育环节,把我们的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2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服务层次和水平把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把引导学生快成才、成好才作为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大服务观”的思维视角和工作视角,变枯燥的灌输教育为鲜活的渗透引导,变生硬的刚性管理为温暖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以专业化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3改革创新体制,建立学生工作良好运行机制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应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保障育人目标的完全实现。完善学校、院系学生工作二级教育管理体制。校级教育管理机构要在宏观战略发展决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集中精力,并通过指导监督、评估评价和提供服务等手段为院系自主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院系机构在享有相应责权利的基础上,在丰富内容、探索途径、有效实施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1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与实践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凝练规律、推广实践、完善调整等步骤,不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打造教育教学新平台,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丰富“四课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能力。2完善思政课建设机制,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科研等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思政课建设标准,认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三)大力倡导文化教育观,不断拓展文化育人新思路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

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主题团日、校园红歌会、“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唱响讴歌主旋律的时代最强音。2强化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利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学风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规划和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扎实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增强诚信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培育优良教风促学风,从而形成优良校风。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当代学子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读书月活动、基础文明建设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知行统一。塑造社团活动精品,激发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大力扶持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引领社会风尚。

(四)应对时代新挑战,利用媒体新平台,开辟学生工作新空间1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平台,拓展空间网络时代的信息革命,必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变革。

学生工作必须尽快而且全面地占领网络阵地,将我们的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学生工作网站群的建设力度,以鲜明的政治导向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以丰富的学业资源给予学生知识滋养,以高雅的文化内容给予学生陶冶,以健康的信息资讯开阔学生视野。2积极应答大学生新诉求,密切联系,互动交流网络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表达诉求也成了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要正视学生的愿望表达,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学生言论自由。重要的是能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便于我们深入研判,从容应对。3努力提升网络教育水平,加强监控,正确引导实行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推行网络信息周报制和热点事件反馈制。定期研判网络舆情,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群体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理,增强应对舆论热点的快速反应能力。校园网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网信息的筛选,严格封堵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域网。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掌握网络话语权,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

(五)加强培养,提升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1加强培训培养,实施内涵提升计划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提升学工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力开展调研学习和培训交流,提升学工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积极开展辅导员沙龙、“工作坊”等活动,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学生工作专项,从理论探讨、经验交流、热点透析和专题讲座等方面为学工人员构筑一个开放性、研究性、学术性的交流平台。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学工干部发展落实辅导员在职务、职称和津贴方面的政策,保证他们的合理待遇和上升通道。探索实施辅导员职级制,鼓励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同志转到教学科研岗位,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建设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学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察他们的心声和困难,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和事业激情。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与时俱进,注意总结成熟经验和典型做法,建立长效机制,务求取得实效。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都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关系新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应对措施,旨在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合新疆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促进新疆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新疆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重要意义 自身特点 应对措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围绕学生管理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管理和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在全国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这给新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应大力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促进新疆稳定及社会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

新疆高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的大家庭,由于复杂的客观环境,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教育各族学生树立“四个认同”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在行动上自觉地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边疆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更为重要。

2.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和碰撞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1]。新疆高校也不例外,在与内地高校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所以,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改进及观念的更新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新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新疆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身心健康,人格完美,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振兴新疆、发展新疆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作出自己贡献的“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更是每个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1.民族成分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为50%左右,个别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达90%。新疆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共有2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生活在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构成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

2.语言的多样性。

在新疆高校中,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各高校实行一年预科制度,开始推行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辅助于民族语言。但是,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使用民族语言,这样才能消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隔阂,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教育内容。

3.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新疆高校大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内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问题一旦出现,就要认真地及时处理。

4.思想认识的多样性。

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因此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因此,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引导这些学生逐步克服相对封闭的心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来源多样化。

随着新疆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地学生来疆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大多来自于中小城镇和农村,其民族成分又主要以汉族为主。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对新疆的情况了解不多,尤其对少数民族的情况知之甚少。有不少学生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想了解新疆的少数民族,想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虽然大家都在一个学校学习生活,但彼此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状况给学生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新疆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稳定发展。

1.推进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以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大局。

(1)以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学习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不仅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上好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在教育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地贴近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新疆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用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便于理解的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教育各民族大学生。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广泛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利用周日班会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习经验分享。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久开展。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如组织开展“促民族团结、建和谐寝室”文化节、民族歌舞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各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

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义务民族团结知识宣讲、义务支教和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4)以民、汉学生合住为平台,共建和谐向上的民族大家庭。

民、汉学生合住就是在大学校园社区推行以学院为单位,同专业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混合编排宿舍住宿生活。民、汉学生合住能够为各族学生创造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语言的机会,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各族学生学习彼此的文化习俗,提供相互了解优秀文化的平台,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进步,从而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2.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

面对新疆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开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及双语化。

从当前新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专业管理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各高校应培养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相结合的人才,为管理者创造理论学术研究发展平台,与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深造培训的机会。再者,新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又有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及思想认识。因此,配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生工作者,是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

第1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指出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骨干(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等品学兼优的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教育管理的力量[2]。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群体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尤其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存在狭隘民族意识及思想封闭的民族学生改变原有观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通过学生组织了解到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了解学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广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增强走入社会的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4.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学校学院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新疆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各种个性特质,要认真地、细致地加以对待。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建立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制定教育帮助工作计划和措施,负责抓落实,并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其次,学校和学院应加大投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1)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救助;(2)加强奖助学金评选工作,加大筹措力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真正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3)扩大民族学生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4)建立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问题专家、社会专门机构三者相结合的违纪违规学生教育转化机制;(5)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与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负责制教育,用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打开他们思想心结。通过开设问题学生学习班,进行重点教育。第三,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学生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学生所在院系要与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学生家庭,争取学生家庭与学生有更多的亲情交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教育。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则需要学生家长到学校,配合学校一起开展工作[3]。

5.优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疆高校应将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在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精神洗礼[4]。在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时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各族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使文化建设深入到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学生的公德意识;将“两课”教育与高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在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创造良好的育才成才环境;参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先辈的光荣历史,了解新疆发展历程;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广泛开展校企联合,请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学习,或兼职锻炼,或科技开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逐步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真正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赵祥伦.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田作淳,宋黎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汪建华.浅析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理念的现实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4]党意.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下载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_职教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下,近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变革更是欣欣向荣,总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我......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

    2015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点(终稿)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2015年高校学生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现将《2015年高校学生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东省教育厅 2015......

    现代职教体系下人才培养研究与思考论文

    一、我国主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我国近年来,随着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技能型、高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广泛关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

    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_职教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现就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提出......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着......

    法治化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5篇)

    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以创新为灵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席卷中国高校。法治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矛盾——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