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16: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为高校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广泛深入,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正视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统一性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还依然存在,更有甚者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

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工作内容庞杂,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法避免地每日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给予指导,也很难有精力去分析研究一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教训,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限于表面化,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学生的行为也疏于规范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使得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

3、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管理程序存在瑕疵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有些管理制度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冲突,有些管理规定已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现状。因为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都是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来制定的,已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制意识淡薄,在学生管理中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程序规范以及应有的保证制约机制的脱节和不衔接,以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频频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学生状告学校侵权的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

4、学生管理队伍尚不稳定,管理效益亟待提高在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专职辅导员大多采用在校本科生和外校研究生选留的办法。由于考虑今后出路等问题,不少辅导员在留校时仅把此作为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终身岗位,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考研和转行做准备,因此学生管理辅导员队伍人心尚欠稳定。同时,高校的班主任一般采用兼职的办法,人员流动和变化较大,而且他们的待遇不能从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得到解决,做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奉献,由此看来学生管理队伍尚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似乎什么都在管,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基本的素质缺乏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心理健康释疑、就业及考研指导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的来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被动地等待问题多了些,而主动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方案,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少了些;空洞的说教多了些,能真正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心理咨询等有益的工作少了些,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5、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采取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训导较多,而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较少。从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色彩不是太浓,而且不少学校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在科学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不注重

基础文明建设,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工作中容易走极端,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严,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6、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尚需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突出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而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情况来看,由于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导致不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信息闭塞,送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很少,导致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未能跟上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转变学生管理思想,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当前,我们要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少数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的观念,确立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观念;转变重教学和科研轻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树立等同的观念;要转变保姆式的观念,树立尊重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服务观念;转变学生管理是“消防队”的观念,树立学生管理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观念。我们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被教育者转变为既是被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自主活动的主体,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尊重和服务的对象。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力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合力,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

2、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

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后,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制。我们要注意体制的互动性,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相互激发工作活力和创造性;要注意体制的层次性,有利于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我们还要注意体制的整合性,有利于局部服从整体,全局指导、协调局部,发挥整个体制的凝聚力和资源整合力。具体地说,也就是学校的职能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同时要加强学院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强化竞争机制。

3、创新学生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

我们要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要依法制定管理规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特色上求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逐步形成法治化管理的育人环境。我们可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减少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无为劳动。同时还要实现学生行为管理与社会行为管理相互接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以及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4、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管理人性化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管理中的一些目标,通过自我管理等方式,变成学生自己的目标,使学生管理最终成为一种自愿。因此,我们要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管理的目的,要充分相信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权益,鼓励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因此我们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的“管理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要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提供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只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当前高校深化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职员编制减少,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专家化、学历化和职业化是学生管理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加强专家化、学者型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要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观的机会,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研究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视野、新途径和新方式。在当前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推行“导师制”,选择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通过导师们的言传身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表现形式,自然具有影响、规范学生行为的功能,它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又能就范于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从而产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效果。学生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中,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7、大力加强调研工作,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管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管理的内容在日益复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我们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教训,并深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传统的学生管理应让位于以以教育、管理为主导,指导、服务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要寓管理于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并在教育、指导和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寿国.浅议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2]张光兴.新形势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有效途径[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6).[3]刘建佳.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增刊), 2002,(9).

第二篇: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流动人口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管理是公安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该项工作对于推动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在流动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创新管理手段。

一、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够顺畅。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安、劳动、计生、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但目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缺少相互协同配合的精神,对本部门有利的事情争着去做,对应该管而“无利可图”的事情不积极主动地抓,最终形成了只有公安机关唱“独脚戏”的尴尬局面。

(二)管理队伍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主要依托社区民警和公安机关协警人员。按照“实有人口”管理的要求,大部分社区民警实际管理的“实有人口”已经远远超过1000户或3000人这一标准,有的派出所一名社区民警管理一万多人。社区民警不仅要承担常住、重点和流动人口管理,还要承担大量治安防范、调解纠纷和刑事案件等工作,管理便显得力不从心,流于形式,有时为了应付吃紧的治安形势,往往把精力投到其他立竿见影的专项斗争的硬任务中去,而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软任务”自然就缺乏有效的投入,以致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繁忙时不要”的局面,仅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没有真正下大功夫,下大力气,从而出现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得力的状态。加之协警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对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要求掌握不全面、不透彻,对如何做好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明确,忽略了登记、发证、查验、注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仍达不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目标。

(三)管理工作社会化程度不够高。一是房屋随意性出租,难以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出租房房主片面强调经济利益,放松管理,不知道承租人的人数、姓名、原籍地、工作单位,对任意留宿、借宿、转租现象不过问;二是用人单位不按规定录用流动人口。按照流动人口相关管理规定,用人单位在录用流动人口时,必须审查其身份证、劳务许可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等证件,但有些用工单位、个人置规定于不顾,随意录用,同时一些单位个人只注意经济效益,对于危害社会治安状况的情况不加检举或制止其违法行为,给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除寻求更多的经济收益外还有诸多需求,如受教育、就业培训等,而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流动人口往往采取忍让、被动接受的态度。流动人口大多居住的环境比较差,物质精神生活层面处于社会底层,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社会对于流动

人口的认可度较低,进而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感,极易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引发犯罪,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五)高危流动人口管控力度不够。近年来,高危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突出的治安问题,由于此类人群流动性、隐蔽性强,现实中大量的高危流动人口游离于公安机关的视线之外,因此要在大量的流动人口中发现和甄别高危流动人口十分困难,管控难度可想而知。“犯罪的不登记,登记的不犯罪”的现状,直接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和公安机关打击力度。

(六)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处于“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由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未被纳入公安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机制,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任务,致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未能将其摆上重要位置,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上面问一下,下面动一下,上面不问,下面不抓,导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缺乏深度、力度和制度保障。

二、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上新台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推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参与程度不断加强,维护自身权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明显增强。同时,随着社会开放性、动态性增强,管理盲区逐渐显现,流动人口服

务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比,当前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在思想认识、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突破现行体制障碍,建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专门机构。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依靠社会力量实行共同管理。建立一个由各级党政分管领导挂帅,公安、工商、城管、劳动、计生委等部门参加的相对固定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专门机构,逐步形成在党政统一领导下,以公安机关为主体,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格局。

(三)强化工作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人力和经费保障问题。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就必须有适应工作的管理队伍和管理经费。一是要保障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到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二是要将流动人口、出租屋日常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具体的经费标准和供给办法,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三是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管理服务制度,规范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在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严格落实各项服务措施,要做到“四个明确,一个到位”,即:明确服务途

径、明确服务职责、明确服务项目、明确服务人员、确保服务到位。

(四)推行“证、房、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一是加强“以证管人”力度,制定以暂住证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工商、劳动、国土资源、教育等部门把核查外来人口《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房屋租赁证》作为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子女教育等服务的前置条件,实行对办证人上网比对核查制度,使流动人口变“要我办证”为“我要办证”,提高流动人口办证率。二是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实行“以房管人”和“以业管人”措施,制定出租房屋租赁制度,分类管理、挂牌出租,对辖区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企业,由社区干部和社区民警负责,逐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明确用工单位、企业的监管义务和责任。

(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保障制度,保证流动人口生活安定。在进入城市后,往往会感到缺乏社会归属感和融入社会困难等问题,而这些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尽快实现流动人口的同城待遇,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等的就医权利、同等的就业权利、同等的失业保障、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等,促使流动人口到流入地主动登记申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流动人口到流人地管理部门主动登记申报,使其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整个城市的和谐与稳定。

(六)严密高危流动人口管控,提高精确打防控管能力。高危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效能的发挥依赖于基层基础工作的多个环节,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打防控理念,把情报信息工作置于高危流动人口管理的基础性、先导性位置,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支持决策、预测预警和引导打击、预防、控制高危人口的作用,提高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管理、精确防范与控制的能力。在实践管理工作中,社区民警对流动人口进行分层次管理,筛选和甄别出其中的高危人群,纳入高危人群管控机制,并在周围建好治安耳目,为摸排线索、侦查破案提供精确的人口基础信息。

(七)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强力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落实。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到公安机关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中,着力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体系,明确管理职责任务,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流动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第三篇: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是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塔城地区编委办公室历来重视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从2000年开始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2002年正式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微机结合起来,推行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截止目前,地直机关及所有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信息都已录入微机,大部分县(市)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也全面实行了微机化。这项工作的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办事环节,规范了管理,充分体现了政务公开、方便基层的宗旨,同时,在全地区推行《编制使用本文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通知单》制度,使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对如何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思考。

一、敢于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现代化走在全疆前列

自1997年开始,塔城地区编委办公室就率先在部分县(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了“一证、一卡、一档案、两台帐”的管理制度(一证:即《机构编制管理证》;一卡:即人员编制卡;一档案:即单位机构编制档案;两台帐:即编制台帐和人员变动台帐)。在机构编制及人员管理中,利用“证、卡、档案、台帐”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严格把关,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机构编制及人员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2000年以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在地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通知》(塔地机编字[2000]04号文件),在全地区范围内正式实施《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以及提高机构编制系统的威信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长期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的水平上,存在着很多弊端,远远不能

适应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需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了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尽快与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要求接轨,于2002年开始,实行了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为此,将《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一张表格式的台帐,内容规范为:基本信息、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核定表、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的实际配备表、编制结构表、实有人数变动情况表、职工名册等内容。使各部门、各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余缺情况形成了动态管理,做到随时掌握,随时调阅,一目了然。2003年,自治区编办将这一管理模式及我们设计的《机构编制管理台帐》的内容,向各地州推广。

二、加强管理,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编制”一词可分为“编”和“制”两大方面。“编”是指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配备职数、职能,核定编制等。严格的按照上级的规定和客观要求制定好“三定”方案,也就比较好的完成了“编”方面的工作。“制”即控制、制约、监督、惩罚等,它是“编”的继续和保障,也就是我们机构编制部门一直强调的如何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经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2年下发的“关于在地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实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各单位向组织、人事、劳动、财政、银行、公安、社会保险等部门申请人员调动、军转干部安置、学生分配、劳动工资、计划统一发放工资、核拨经费、法人登记、职工落户、刻制公章、办理职工医疗保险等凭证。2003年,在为地直机关、事业单位换发《机构编制管理证》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按实际工作岗位如实填报人员名单,从而杜绝行政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人员随意调整混用的现象。同时,我们又与地区人事部门联合下发了《塔城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管理办法》,对干部调配的原则、管理范围、调配程序、具体办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使用《编制使用通知单》的相关规定,即用人单位必须首先向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增人理由,说明所需人员岗位,任职条件等,持《机请大家支持原创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构编制管理证》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编制,对确有空编的经核准后填发《编制使用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由编制部门存查,一份交人事部门用于办理调动手续,一份交财政部门核拨工资,凡没有空编的部门和单位不论何种理由,一律不发给《编制使用通知单》,人事部门不得擅自办理调动手续,财政部门不得核拨工资,凡违反规定办理的人员,编制部门不将其列入《机构编制管理证》的管理范围。这一规定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人员的恶性增长。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具体、更规范和更有意义。并进一步规范了地直有关单位在配合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明确了组织、人事、财政、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办理人员调动、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专业军官和退役士兵安置、核拨经费、兑现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事项时,均以《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并严格审核把关。这两份文件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经过几年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全地区特别是地直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状况明显好转,基本上杜绝了乱进人、乱落编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广泛好评和充分肯定。

三、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任重而道远

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式下,要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机构编制意识。强化机构编制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及国务院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增强机构编制意识,确立依法、依纪、依规管理机构编制的理念,使机构编制理念根植于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中,提高他们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媒体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内涵,严格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办事,确保机构编制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坚决执行“三定”规定,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从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实践看,每次改革要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分不易,巩固成果更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严格加强对“三定”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维护“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不得再增设机构,已经撤、并、转的机构不得以各种形式或理由予以恢复,实行合属办公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部门不能擅自分设。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防止机构编制出现新的膨胀。

第三,要树立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作用,把好进出关口。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是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树立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作用,严格按原则办事,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努力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建立机构编制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真正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

第四,要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惩处制度。要加快机构编制立法步伐,为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要抓紧制定机构编制法,尽快“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要加大监督力度,实行刚性管理,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

规和政策文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部门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要坚决予以查处。

第四篇: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 高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1)多元性。社会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上,使人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较过去复杂,高校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明显的特点。(2)易变性。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但其人格、个性等心理因素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纷纭繁杂的大量信息中,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容易呈现易变性态势。(3)趋利性。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已形成。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追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观”,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选择时,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举棋不定,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4)个性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绪和心理都呈现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5)自主性。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1]。这些新的、多样化的特点是学生个体特质、特定的个人经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想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自由化的歧途。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交流和相互论争,又要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社会、反人类等错误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唱响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修身教育。二 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意识的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新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其成为复合型或综合型人才。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主张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大学重视对“人文”学问的传授,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提倡“科学教育人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整合”。高校肩负着造就千百万人才大军的神圣使命,是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现和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需要。创业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开展创业教育是德育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新的内容。创业教育与德育的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主要是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成才之道、社情国情,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引向深入和具体化。高校德育开展创业教育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强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促进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2]。二是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来源多元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及学生就业机制的改革,使高校学生面临着一

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就必须全面考察环境条件、自身的条件,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确定好人生的成才目标,并在人生的成长的历程里做出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高超的真假善恶判断能力,顽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增强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走入人生的歧途。三是适应学生家庭条件分化的特点,加强以特困生为代表的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条件分化加快,既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又出现了家庭条件特别优裕的学生群体及其他各种计划经济条件下少有的学生群体,如父母离异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的社会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的任务。其中做好特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个突出任务。特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无奈、自卑、封闭、冒险、失望等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矫正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预防、引导、治疗等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坚定信念;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提高承挫能力;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我,恢复自信心;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健康。三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课堂。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组织文化的熏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言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身教(主要指实践方面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则更大。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育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其成才。教育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对共同目的、任务和相互依存的认同。在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风,学生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真理。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自由空间,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精心营造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集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校园精神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对校园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又一个主要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意识、正确估量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提高网络意识,抓住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网络道德建设要具有导向性,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要建立完善管理系统,构筑网络文化。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 [2] 谭建平.高校德育应强化创业教育[J].航空教育,2002,(2).[3] 谭建平.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2,(3).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 高校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

(1)多元性。社会体制的改革,机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上,使人的思想呈现复杂多样性。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高校学生来源较过去复杂,高校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参差不齐、层次明显的特点。

(2)易变性。人的思想观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学生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但其人格、个性等心理因素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人生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纷纭繁杂的大量信息中,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容易呈现易变性态势。

(3)趋利性。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已形成。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追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观”,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就业选择时,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举棋不定,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4)个性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绪和心理都呈现丰富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5)自主性。随着年龄、资历、教育等情况的变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其主体意识也明显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了较大的自主性[1]。

这些新的、多样化的特点是学生个体特质、特定的个人经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影响形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丰富多彩的社会思想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自由化的歧途。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交流和相互论争,又要对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社会、反人类等错误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唱响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要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秀文化教育、修身教育。

三 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环境育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来自课堂。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和教育,组织文化的熏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形成了一个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言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身教(主要指实践方面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则更大。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运行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1.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育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环境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条件,它能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同时也是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内容。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促进其成才。教育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对共同目的、任务和相互依存的认同。在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风,学生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接受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真理。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一要加强管理,二要扩大教育载体,形成一个综合态势。净化政治环境,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优化成才环境,注重对学生适应性、和谐性和持续性的培养,为其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自由空间,保证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熏陶,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酿造一个“儒、雅、序、活”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精心营造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他们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意志、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表现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校园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凝集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它能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校园精神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增强师生员工对校园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是高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传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应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从而达到提升校园文化水准的目的。

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网络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腐朽落后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开启了方便之门,但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等为思想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快捷、准确、便利的手段,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又一个主要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又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信息传递更加简便、快捷。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更加体现了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意识、正确估量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冲击,提高网络意识,抓住网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网络道德建设要具有导向性,要精选内容,组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要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言行;要建立完善管理系统,构筑网络文化。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周小明,卢长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2] 谭建平.高校德育应强化创业教育[j].航空教育,2002,(2).[3] 谭建平.按“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 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2,(3).

下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朱虹霞董雯盛颖 摘要:第1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指出,积极把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乃是当前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研究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生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热情奔放,思......

    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思考新时期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思考富川瑶族自治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从业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管理,保护......

    新时期化工建设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新时期化工建设企业党建管理工作的探索和思考摘 要:企业各级党组织在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服务生产经营、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下,近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变革更是欣欣向荣,总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我......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及思考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及思考摘要: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党建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

    对新时期信访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新时期信访管理工作的思考 □ 顾亚娟 (蛟河市委党校, 吉林蛟河132500) 摘要: 经济要发展, 稳定是前提。但是, 当前大量的信访问题明显地牵扯各级政府的精力, 障碍经济的发展,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