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应用网络媒体的网民迅速增加,特别是青年学生成为网络应用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用户已突破1亿,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90%,而其中在校大学生又占绝大多数。接触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频繁的媒介行为之一。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接受丰富的信息,学习先进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扩大了交流。毫无疑问,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功能优越、影响强大而又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传播媒体,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缺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应用的素质和能力,以致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许多忙乱,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目共睹。所以,客观认识网络媒体,把握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而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总体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大多数人对网络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表现出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他们认同网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同时也对参与网络媒介的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调查所反映出的许多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欠缺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
1.有不少学生对网络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大多数人承认网络媒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会受到网络的左右;许多人肯定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对网络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网络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许多学生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说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同文化关系方面的理性思考还有所欠缺,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认识。
2.许多学生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也不愿花精力深入思考网络传播的内容。很多人对网络媒体的应用多处在低水平、浅层次,使用网络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优势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服务。
3.大学生网络媒介道德和政策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生在对待消极、不良、色情等信息的接受和传播问题上没有比较明确的价值标准。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甚至一无所知。
4.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滞后。长久以来,人们所认知的网络与教育的关系,仅停留在如何在教学的情境中使用网络媒介,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 1的,教学的对象也仅限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缺乏自行探索发现知识的空间,网络媒介素养的理念还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二、大学生应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作为接触网络媒介较为频繁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网络媒介的基本知识
网络媒介是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媒体,又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文化娱乐工具,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方面的知识,要充分运用和驾驭网络媒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与网络有关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
技术因素在网络媒体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虽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其技术门槛不断降低,进入网络比较容易了,但个人在使用网络时还是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因为技术正在使大众媒介、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软硬件形成一个凝聚在一起的行为,以至于某个人要在现今的社会上得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越来越依赖于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另一方面,网络加入到大众媒介后,最与众不同的是将一部分信息传播权力分给受众的同时也将一部分传播技术的使用权转移给了受众,也就是说,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得益于受众的主动参与,这就促使人们必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传播知识。无论在行为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网络媒介受众始终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式的影响。
2.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
网络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了规范人们的网络传播行为,各国都已经或正在出台一系列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正在进一步完善。自觉遵守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合理进行网络信息的传播交流,这些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网络媒介素养。
作为一个网民来说,最基本的是要懂得自己在网络媒体应用中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特别要有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意识,处理好网络传播中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如发表权问题、数字化复制权问题、作品信息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问题、媒体之间的侵权问题、网络著作权纠纷的管辖问题等。
3.网络交流的道德观念
媒介道德问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也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是人类传播手段的重大进步,如果凭借网络技术接受甚至传播不良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侵扰或破坏,那就是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这种情况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一些青少年会滥用自己的自由而忽视社会道德伦理的存在,利用网络的人机对话方式,在缺乏监督、约束、自律的情况下,接受、制造、发布、传播一些低级、庸俗、黄色、虚假的信息,在网上寻找情感交流的对象,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其结果是既危害了自己,又毒害了他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道德观念的教育,应该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是先进的传媒技术,就越需要构建适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型道德观念体系,以保证技术永远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4.网络媒体的应用能力
网络媒体是一种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大学的媒介与信息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网络媒体的应用能力,包括利用网络媒体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等。其中,传播信息的能力处于传统媒介素养能力的核心。现在,除了传统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网页、动画,建立个人的数据库资源,都成为培养个人的传播信息能力的重要方面。
从本质来讲,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全面开放性的媒介空间,在这里任何信息都可以得到传播与共享。但是过度的网络依存,频繁的信息更新,会使网民感到眼花缘乱,对所接触到的信息缺乏起码的条理化和逻辑整理能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积极地培养网民正确的“网络需要”观,适时、适度使用网络,适需、适量接触信息。不仅教育他们吸收网络中的信息知识,如网络新闻专题和网络新闻杂志提供的内容;而且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网络工具使用技术,善于利用自己的思想整合信息,做到“去粗取精”。
5.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海洋,它的博大精深包容了各种信息、多元文化的共存,同时也造成了泥沙俱下的情况,会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删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自发状态下的媒介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教育,使其网络媒介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导大学生们认清网络中多元信息的本质,清醒地面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避免被那些貌似不具有价值倾向的“中立’信息迷惑,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优化信息。要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生存,懂得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自觉审视网络站点,从网站的社会属性、技术力量、信息内容以及策划设计等各个方面综合考查,来评价一个网站的权威性、可靠性。通过这种有意识的网络素养培育,使之具备基本的判断、辨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与人们生活须臾不可分,特别在大学里,接触网络媒介更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
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和应用,对网络媒介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就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广大学生正确理解、积极享用网络媒体,培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全面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网络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来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达到如下目的和作用:
①建立对网络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学习如何理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意义,辨识网络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和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②发展关于网络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性质和功能的较为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网络提供的信息不是为某一受众特别设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对网络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网络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中获得真正的益处。
③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它所提供的信息有很多是不被主流社会意识所接受的负面信息。网络素养教育就要不断地列举评论这些负面信息,强化它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信息的免疫能力。
④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学生进入网络应该选择安全健康的网站和网页,谨慎点击某些链接,如果链接有自动广告交换条的网站,均无安全性可言。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信息公布在网络上。
⑤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网络用户在互联网活动中可以创造和传播自己的信息,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络人际关系,是一个用户成熟的标志。
⑥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成长。学生应该了解网络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网络满足自己正当的需求,以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网络素养教育应该使学生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
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为了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应该说这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中主要是应用技术的传授,缺少与媒体有关的人文和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应该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
(2)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与网络素养教育相适应的观念,掌握和提高应用网络媒介的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教师才能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只有教师率先垂范,才能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3)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
网络素养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过程,不是靠外部势力强制发展的,所以要激发教育对象内在认知结构发展变化而主动要求向更高阶段发展。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基本上处于一种任意状态,他们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对外来的信息影响拒绝和接受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4)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网络媒体已经逐步应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各种学科教育中都有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利用的因素,要善于从其他学科教育中寻找网络素养教育的因素,在进行其他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的穿插渗透网络素养教育,拓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渠道。
(5)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网络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途径。许多学校在网上开办“红色网站”,将各种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有益的信息移置到网络上,把政治理论课搬上网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双向交流活动,靠对等信息流解决矛盾,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所以,要以“进网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脉络,着力于构建网络内外思想教育工作结合的教育框架,使学校教育工作实现从灌输正面信息为主向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正面信息并重的方式转变。
(6)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种媒介,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十分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技术力量,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有着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络媒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平台、各种文化BBS、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页、百花齐放的师生个人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在扩大视野,丰富信息,加强对话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鲜活的、丰富的物质载体。因此,应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用丰富多彩的基于网络媒介的校园文化,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冠文,于健.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7).[2]蔡骐.论媒介认识能力的构建与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1,(5)
[3]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4]曾凡彬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
[DB/OL]..cn/o/2004-10-***970s.shtml
附注:张潇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播 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地址: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邮编:73007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hangxiao73081@126.com
第二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沦落为媒介的奴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学校”。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媒介的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更应该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素养教育具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在开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需要特别注意其内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受众认知更新、媒介批评、没接到的法律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和受众观,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中: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分为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媒体的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不断地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类必须设法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条件,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危机及其处理方法,自己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机会、方式等。
监视环境的功能在动物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如拉斯韦尔在文章中所说,在动物界,往往指派某些成员担任群体的“哨兵”,一旦四周出现变化,就发出警报。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的这种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social radar)。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就是媒介报道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
2.协调解释功能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的各部分、各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里,那么协调关系就体现在言论和新闻评析中。用德弗勒的话说:“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这里的“联系”,即通过言论和深度报道的评析,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把媒介比作“桥梁”、“纽带”,即指媒介具有联系社会、协调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协调关系就侧重在意见沟通。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仅客观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评论、分析和解释。否则,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人们将无所适从,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
大众媒介在协调关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其传播的广泛性,使意见能在社会的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3.教育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过去,传递文化的职责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媒介所承担。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媒介内容具有某种教育意义或目的,既可以通过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文艺娱乐性信息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狭义上指媒介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如报刊图书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及时段中的教育节目。4.娱乐功能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补充,即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此前的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也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内容,大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或以娱乐为手段以达到其他功能。其目的在于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逃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休闲娱乐,相比之下,大众媒介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
媒介的娱乐功能具有发泄情绪的替代性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媒介无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情绪发泄渠道。
这一功能过去常被忽视,就普通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媒介的一大初衷就在于放松、娱乐身心,媒介的大量内容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制作的。
5.劝服功能
传播的劝服功能与其他传播功能相比,其侧重点并不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传布某种资讯,而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和利益为动机,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一基本观念或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播者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以宣传诱导为目的的劝服传播被广泛使用。
但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劝服传播所能达致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该功能实现与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6.社会整合功能
媒介事件类型:
1.庆典或仪式:加冕、葬礼、阅兵式、春晚……
2.征服:阿波罗号登月、神
五、神
六、神七……
3.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1数接本201120404151陈星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信息素养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迎接
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强化内容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立足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点。它不是超前教育观念,而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1当代大学生传统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素养被认为是一种读、写与理解所必须的基本能力,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素养是借助书写在日常生活中行使职责的一种能力,即读写技能与签名能力,而传统的大学素养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意义上的素养教育内涵将面临新的挑战。
2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形成了信息素养的各种不同定义或描述。狭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
目前使用最多、传播较广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所给出的,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
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本质和特征,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又称情报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意识术语在情报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以及以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
复杂的信息边界,要求学生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以信息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环境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教育科研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学校,以此为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加强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在传统的图书文献采访基础上,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
3.2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最初源于文献检索技能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服务的,一直作为教辅机构存在,图书馆的传统教育职能是以图书馆利用为目的。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快速增长,每一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经超越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而扩及更广的概念———知识管理,不再只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而且包括信息的利用与处理(表1)。图书馆将凭借其在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人才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3构建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国外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六教学法”,将信息
素养教育分为:(1)定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什么;(2)搜寻策略———我们如何发现信息;(3)获取信息———我们找到了何种信息;(4)使用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5)整合信息———如何将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创新;(6)评价———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思想也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架构应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图书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等技能培训、创新信息与知识的出版和媒体呈现等。
3.4创建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图书馆馆员在课程规划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还未被广泛接受,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实际上,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专业课教师的伙伴,这是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如何批判的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应该与教师合作,协助教师进行课程单元的设计,将信息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同步提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将为不同的高校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课程设计及对学生信息技能进行评价的依据,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均等的信息素养教育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4.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规划中
高等学校应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划。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除专门培养一批专职教师外,还要大力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使其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
4.2加大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
2002年元月,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在此之前举行过4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文献检索课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加大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的比重。其次,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信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贴近专业,要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促进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并且应把原来只停留在本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向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文献检索中进行扩展,注意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检索技能的教育对所学的任何学科进行某一方面的钻研。
4.3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在不断的使用信息过程中认知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环境,长期的文献积累和文献的序化努力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基础设施地位,也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因此当前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使其立足培养现代人才,立足于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中心。此外应加强高等学校整体信息环境的改善,将学生置信息“场”中,改善网络运行状况,并尽可能将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5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因素很多,而且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可喜的是,现在大中小学校都在研究和实践信息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很多的评价标准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相信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将来,大学生都会拥有优秀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方法的研
究[EB].http:∥edu329.51.net/lun-liu.htm,2002.[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
研究成果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3]李太平.信息教育———论纲[EB].http:∥/xxhlt/lt21.htm,2002.[4]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
国高教研究,2000,[4]严丽.信息素质析义[J].情报资料工作,2003,2,[5]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第四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五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 学
院:测 绘 工 程 专
业:测 绘 工 程
班
级:1420501-Z 组成成员:
姓名: 李阳靖
学号: 201420050138 姓名: 王 敏
学号: 201420050108 姓名: 王 赟
学号: 201420050128
2016年6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实践背景
依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几个能力出发,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还涉及到三个层面,分别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三个层面侧重点各不相同,能力模式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侧重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那么,新媒介素养又应该怎样来阐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新媒体技术。然而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与业界各有看法。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64.29%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介是在于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介,另外有7.14%的受访者认为跟互联网有关的就是新媒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十分的模糊,况且在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定义。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每一种媒介技术都提升人的某种功能,使之前的某种媒介技术过时,再现以前的某种旧媒介并推进到足够的程度,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对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使部分媒介技术过时,把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推进到足够的程度,并相互补足,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P2P,B2C、网上大学等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或者冲击本身就胜过了其承载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强化了非集中化的趋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新媒体是依托技术发展,实现多媒体融合,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并与之互动的传播载体。很显然,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电视较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当相对互联网技术却算不上新媒体,而互联网技术却吸收了之前媒体的形式,互为补充,这样的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改变着。况且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不能仅仅成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涉及到传播模式,受众的互动模式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是一场产业性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以及机遇,要想有一个使之有效的定义必定是一件难题。所以本调查报道只是谈及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以及外在的传播载体。
所以,本调查组认为新媒介素养相对于媒介素养来说,同样可以互为补充。新媒介素养依然离不开媒介素养所拥有的三个层面和主要内容。但是新媒体素养的侧重点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人们面对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以及云技术等新形式的信息辨别、发展、创造的过程,主要研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模式,整个过程都基于人们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二、调查实践目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的世界,众多国家、地区的人民正在组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地球村”。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地区的产业格局、生活方式因为互联网、智能机的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伦敦的新时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以飞快的速度在瞬间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新便利。然而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是,在技术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些不和谐事件的发生。技术本身无利害,但是技术的操作者、市场经济的特性、媒介自身所带有的特性让这一“新”技术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如何在技术面前保持应有的理性,发挥新媒介积极健康的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强大的生产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改变原先陈旧老套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必须把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课程教育当中,必须通过新媒体技术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改变之前单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体系,积极的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三观养成,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向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数字化生存。
三、调查实践主题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第一,大众媒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把关人理论还是议程设置、又或者新闻框架理论,都指向大众媒介在报道社会事实时那双背后无形的手,都指向有关控制的存在。大众媒介由于其对舆论的走向的影响以及对事实选择性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周边世界的看法,严重的还可能带偏某些人的三观,对于那些依靠大众媒介来了解世界的人更是影响巨大。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力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味的相信大众媒介,没有批判、理解的能力,对于民主社会必定会是一个大的灾难,无法想象。媒介素养教育有望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改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接收,能够正确的利用媒介,获取正确的媒介信息,并延伸为发展信息的能力。
第二,新媒介技术带来新模式的变革的现状需要。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之前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息,每个人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从而使公共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张图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抵达任意角落,如果这张图片涉及种族歧视或者政府权力的滥用,又或者图片本身携带的是植入性病毒,前者会使人们在没有了解相关背景的非理性状态下开启暴民状态,人们会群起攻之,而这张图片仅有可能是一张合成图片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否处于一种被愚弄的状态。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人们能够正确的处理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主要基于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认知,思维方式偏向感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其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传播角色导致了大学生心里情感的“虚拟异化”。
五、调查对象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全体学生
六、调查实践形式
形式:网络问卷调查(100份—问卷网)
七、调查实践目标
(一)初期目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介与日俱增,所以媒介素养也成了当代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也是主要力量,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应从主要人员入手。
(二)中期目标
开展好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坏的媒介素养对当代社会的危害,从而从深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好的媒介素养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终期目标
使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不随外面的坏境而改变,从而达到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我们都能理智的,冷静的分清事物的好坏,在自己远离其害的同时,做好一个好的传播者,践行者。
八、调查流程及人员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具体包括调查问卷题目的确定,活动计划及活动安排。
具体人员安排:
C同学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 制定走访调查问卷表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会议记录的提纲,题目,进行整理,做成word文档(包括排版等工作)
B同学在问卷网上生成网上问卷
C同学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同时帮助A,B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后续工作是拍摄照片
3、确定走访对象,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的合理均匀分配
具体人员安排:
确认走访对象后,就每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走访,这部分工作由三个人就个人社会资源进行平均分配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完成调查报告。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网上问卷的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做成word文档; B同学完成调查报告;
C同学查找资料,对A和B同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考核,并改正。
5、资料整理,装订,打印工作。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按原定计划各小组领取调查问卷分头行动,走访寝室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回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召开总结会议
(三)活动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寻访小组统计数据,召开总结大会,进行分析讨论。
【实践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东华理工大学学生群体。问卷主要问及学生对于媒体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学生对于媒体作出的反映、互动程度。
【调查结果】 1,认知程度。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主要问及的是对于媒体信息真实度的认知。在问及媒介类型时,互联网的选项达91.94%,依次是电视、广播、报纸、书刊、影像带。在问及是否辨别过媒体信息真实性时,[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项达75.81%,[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项达46.77%,[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 项达45.16%,[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项达22.5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媒体的真实性有的认知,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载体或者外在形式却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即能够基本的辨别媒体信息真实性,但还不能完全辨别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2,接触程度
(1)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作用,在大学生阶段,接触新媒介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有95.16%的学生使用手机,80.65%的学生使用电脑,58.06%的学生接触电视,12.9%的学生接触广播。在问及最喜欢的媒介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比例最高,达79.03%,手机等移动设备每天使用的比例达到87.1%,传统媒体报刊、广播每天使用的比例仅有1.61%,几乎不使用达41.94%和46.77%,完全不使用达6.45%,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有接触传统媒介,但比例不高,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新媒介。
(2)对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
调查发现,互联网以快捷居所有选项的榜首,在互联网选项中,感兴趣的内容居高的是新闻板块,第二是影视娱乐板块,分别达72.56%和67.74%。在问及您认为新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有哪些中,传播信息得分最高,平均综合得分达6.76,居第二的是倡导思想理念,平均综合得分为5.08,最低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只有2.68分。在大学生眼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同,传播信息还是首要功能,折射出我们对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还没有全面的认知。
(3)接触的目的和动机
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总和为3小时的比例达56.45%,对媒介的依赖度为依赖的比例达58.06%,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17.14%,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介存在着普遍的依赖现象,且接触时间较长。我们看到,在目的和动机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与人交流和获取新闻,比例高达77.42%和75.81%,休闲娱乐达74.19%,消磨时间达59.68%,大学生接触新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趋向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满足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也兼顾休闲娱乐,目的不再单一。
3,反映、互动程度
(1)媒介内容的选择
调查显示,66.13%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时会选择的比例是29.03%,较少和一般不会的只有1.61%、3.2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明大学生对媒体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青少年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是充满自信的,当然问题是,他们的正确判断是否真的“正确”。在问及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可信时,选择完全可信的比例低至0.00%,72.58%的大学生选择部分可信,1.6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信。同样在对于新媒介给予的信息,您是否会全部采用项,87.1%的大学生选择部分采用,这表明当今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可信度略有偏高,但还没有盲目到完全可信的状态。
(2)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中,新媒介对于您平时生活的影响如何项,8.06%选择了影响重大,50%选择了影响较大,40.32%选择一般,调查显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他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人际交往方式,与此相关的是认为互联网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知识的来源问题,虽然新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长,但是在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它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曾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他改变了人们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考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兴趣结构,与之前的学生群体相比,大学生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实行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专业学习,且他们更愿意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来实现生活的便利,同时,众多的网上社区成为思想起源的地方,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思想交流的新形势。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热爱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当今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一,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完全取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道德素质,并未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给当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题和挑战。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网络技术的普及,宣告传统全知型、全能型“把关人”时代的终结和“全民把关”新世纪的到来。在这场颠覆和超越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把关人”来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公德以及网络秩序。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网络服务商要加强行业自律之外,职业“把关人”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变监督为主向引导和监督并重转变,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把关服务。更关键的是,普通网民要树立“自我把关”的意识,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真正体现网络传播者的把关作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这既是网络时代赋予普通公众的一项权利,亦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网民对媒介的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几乎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信息来源,获取信息成为人们行动的基础,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人们不但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有害,2006年的“网络暴民”现象便是生动的例子。因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事实上构成了媒介认知能力的核心。
(二)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能力
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性意味着我们要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和无用的媒介行为和信息。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意识,主要体现在网民对媒介的意识形态及传播内容的批评,这种批评是公众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其意识形态功能入手,从而建构公众的批判意识和觉悟。因此,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伴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技术升级,媒介文化也在不断变革,这两者的平行发展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网民运用媒介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发展。信息时代,网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网民的个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乃至人格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实践方式之一。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媒介,把媒介素养落实到个体观看行为和使用行为上,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把媒介素养与其他素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教授把媒介素养教育归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三种基本的途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就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简述为以下两点:
(1)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生的基本课程
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是~个社会化的全过程。对于在校学生,要指导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种思想是与当今世界上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大陆的前面。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理论上,每一位网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2)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升网民素养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主动式媒介消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网民离开学校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通过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将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内容的大量涌入,由“网络暴民”现象生发的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已经变得紧迫而严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维护网民与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调查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状态参与到人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式的跨越。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舆论场所,人们缺乏实际空间的种种考虑,可以较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行成虚拟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从而主导网络中的议题走向,又由于当今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更倾向于新媒体带来的种种便利,况且对于网络中的意见处于难以判定的状态,这都给高校如何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当今大学生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在变化发展的形势下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管理部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行负责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课程规划中
2000年,上海团市委在《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报告中专门研究了青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且采用了定量方法得出结论:青年“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与此相同的是,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一,对特定的信息难以有正确的选择和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设置相关通识课程,重视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高校在制定相关课程的同时要考虑到,抬升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尊重每位受众,使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注重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正如“在每一次媒介教师的国际集会上,每一个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必须树立观念,不是单数的媒介教育,而是复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媒介教育。
(二)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克服三种不良心态
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就在于新媒体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隐密性强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在。当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新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这给高校舆论引导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样积极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要改变之前用传统媒介管理学生的做法,要克服盲目排斥、畏惧、漠视的心态,要重视并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建设,积极主动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科学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管理带来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并且有关事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会发生几何效应。如果高校不能科学的应对学生的舆论工作,一味的堵学生言论,将丧失工作的主动权,事态的发展极有可能超出管控的范围。所以,高校要科学的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在源头上开展舆论建设,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四)利用新媒介的独有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这一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在认知上明显不足,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林爱兵曾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政府一定的控制,但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形成了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的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传媒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说道“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将是我们在未来面临的难题。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后备力量,是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用户,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如何使用新媒介技术,如何选择、理解、运用、发展和创造新媒介,都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教育认知当中,要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小学生应该了解、学习的课程,大学生、成年人也应该了解、学习并会运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要利用新媒介独有的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要有意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传播载体向大学生们传播和普及大众传播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话题中来,让他们讨论新闻、了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