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李伟
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
摘 要:本文基于北京市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确定了媒介素养教学的目标,并在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对媒介素养的教学方案进行了设计、实施与评价、反思。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案设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教学设计
李伟,女,硕士,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究院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10号TCL大厦4层(100120)
***
010-59301004
Research to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us of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this article fixed the teaching goals of media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ploration teaching model,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we had designed the teaching program,carried its 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This article is for purpose of through systemly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he practice, makes some foundational exploration to the media literacy teaching domain for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of Beijing,Media literacy,Status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一)媒介素养
对于媒介素养,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美国媒介素养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义:“媒介素养”可以被定义为以各种形式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大众传播信息的能力。按照1992年美国媒体研究中心的界定,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能积极地利用媒介、制造媒介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这种能力或素质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媒介的认知即有关媒介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本研究综合各家观点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媒介素养:
[1]1.知识层面,媒介素养需要在了解各种媒介及其特性的基础上,了解各类传媒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品性、思想理念、营销方式和基本主张等。
2.能力层面,媒介素养包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批判使用能力,以及制作媒体信息和传播媒体信息的能力,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有主体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3.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对媒介信息是现实的建构要有清醒的认识,养成对信息的批判意识,不盲目听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性。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备媒介道德。
(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媒介素养为终极目标的教育。通俗的讲,就是教育人们如何具备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2]。
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的概念是英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经过60多年的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面的概念。媒介素养教育科目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等部分地区渐兴渐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3]。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为媒介素养教育定下明确定义:媒介教育指的是对于现代传播媒介的研究和教学,它具有独特而专门的知识范围,作用跟利用传媒达至其他教育目标有所区别(Y Lee,Y.L.A.,1997)。
二、媒介素养教学方案设计
(一)前期分析及目标确定 1.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理性消费教育、媒介辨别、质疑能力和意识等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及目标的重点。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很强的学习自主性,且学生在走进媒体素养教育的课堂之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媒体信息和经验,因此要成功地完成媒介素养教学,应该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2.学习者分析
本课程教学方案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上实施,因此对其学习者进行了分析。调查问卷从感觉通道、学习方式偏爱、认知方式、角色偏爱、学习动机等角度调查了学生的特征。通过分析,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如下:
表1:学习者的特征
类别
水平视觉
感觉通道偏爱
听觉 触觉
是否渴望得到及时鼓励
非常渴望
人数 37 15 6 34
百分比(%)
63.8 25.9 10.3 58.6
有点渴望 不渴望 无所谓 听老师讲课
学习方式偏爱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面对面
协作学习方式偏爱
课程平台 手机短信 电子邮件 修得学分
学习动机
感兴趣 有需要 1 2 23 27 8 49 6 1 2 2 28 28
36.2 1.7 3.4 39.7 46.6 13.8 84.5 10.3 1.7 3.4 3.4 48.3 48.3 由表1可知,分别有63.8%和25.9%的学生偏爱感觉和听觉,偏爱触觉的学生占少数,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料时,应该以提供文字、视频为主。近2/3的学生非常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及时鼓励,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学习方式方面,39.7%的学生喜欢听老师讲课,46.6%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13.8%的学生喜欢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这说明,听课和自学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喜欢面对面的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安排了网络平台上的协作学习,也组织了课堂内外的小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选修此门课程的原因是有需要和感兴趣,这说明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是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给此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对于在协作学习中的角色,喜欢做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人数比例基本为1:1;认知方式上讲,沉思型、冲动型,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整体型、系列型的比例分布都较为均匀,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认知方式较为中立。
3.学习目标体系确定
(1)媒介认知及获取:能够了解和认识各种媒介的性质、功能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
(2)媒介分析:能够用审美的、文学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媒体信息。(3)媒介评估:能够将媒体信息和我们的经验联系起来对其准确性、品质公正性和客观性做出评价[4],能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质疑,批判性看待和评价媒介信息。对媒体的商业属性、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并有培养自己对媒介进行质疑的习惯的意识。
(4)媒介制作:能够使用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利用各种技术创意、编辑制作、发布媒体信息的能力。结合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结论,此次媒介素养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媒介质疑、分析、评估能力和意识,更好地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即“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
(二)制定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很多,如案例教学法、师生集体对话法、价值澄清法等,其中,某些教学策略在传授媒介知识方面效果显著,而另一些策略则在培养能力、端正态度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鉴于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保障媒介素养教学的质量。我们非常认同杜忠峰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学方法的观点: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要尊重学生思维,尊重学习者的个别经验的理解与诠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归属,竭力将平等、民主等概念融入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判的准则。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主题,选择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课堂面授与课程教学平台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以下教学活动方案是面向学生设计的,因此在表述的时候都以学生作为动作的发起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种教学支持如下:教师事先将学生异质分组;教师在讨论区设置各种讨论主题供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需要不断提供教学资源给学生参考;教师需要适当的参与并引导学生讨论;教师要及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要参与如下三个教学模块。1.媒介认知与获取模块
1)目标
[5]☆ 正确认识各种媒介的性质功能;客观评价每种媒介的优点和局限; ☆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媒介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学习方法
☆ 小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法。
3)学习过程
☆ 熟悉并掌握每种学习方法;
☆ 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教师事先将学生异质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中每人选择一种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以及互联网),通过文献调研,获取对其性质和功能的正确理解,并完整、客观地评价媒介的优点和局限。2.媒介分析与评估模块
1)目标
☆ 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同一主题信息;
☆ 能够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理解媒介信息; ☆ 能够理性的、客观地分析影片、电视剧等媒介产品。
2)学习方法
☆ 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诱导启发法; ☆ 媒介文本分析方法;Blog日志法。
3)学习过程
☆ 从以下三个新闻事件中任选一个(或选择一个自己或同学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就此主题从不同媒介(报纸、电视、网络等)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有无不同之处?存在哪些不同?
看法。刘德华粉丝事件。北师大美女总裁事件。陈晓旭出家事件等。
从影响媒介运行的主要因素,如政府、广告商、消费者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 自己任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查看其中营造的场景,是否与现实不同?哪些地方不同?这部影片或电视剧隐含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文化思想,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价这部影片或电视剧所反映的问题。影片或电视剧什么地方能体现媒介的商业取向? 3.媒介制作模块
1)目标:
☆ 学会各种媒介制作的方法,如概念图、网页制作、音频视频编缉等; ☆ 学会利用博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
☆ 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媒介信息,提高学生的媒介传播能力和影响媒介的能力。
2)学习方法
参与式学习方法;体验式学习法;主题探究法。3)学习过程
☆ 进行一种影响媒介的活动,如针对某个数码产品的不足,从自己的主页中对其进行评价。
☆ 选择一种媒介(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利用任何媒介与媒介信息发布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 任选一项本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用各种方式(如ppt、网页、概念图等)等制作出来。
三、媒介素养教学方案的实施、评价与反思
(一)实施
1.通知发布。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的公告栏发布公告,告知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活动方案。
2.前测。利用设计好的“媒介素养教学实践前测问卷”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前测。3.实施课程,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每周,教师发布适当的的教学资源,按照教学活动方案,制定合适的讨论主题供大家讨论,参与讨论过程并记录和指导,完成相应教学活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引导和监控。学生根据教学活动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平台非实时讨论,提交作业,完成学习任务。
4.后测。利用设计好的“媒介素养教学实践后测问卷”,获取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学及其方案的反馈。
5.发布优秀学习成果。教师收集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如文档、教学方案、网页等,发布在教学资源区供大家日后参考。
(二)评价
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主要靠学习者。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反思、质疑、制作等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记日志、建立档案袋等方式来促进学习者自我反思。评价的实质、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应以这种质性评价方式为主[6]。
因此,本教学实验的评价包括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前后T检验和行为观察。总的来讲,教学方式符合了课程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吻合。课程的内容体系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比较具体,符合媒介素养课程的特点,满足了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需求,并能达到相应内容模块的教学目标。课程活动的描述清晰、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设计,能够长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思路较清晰。
(三)反思
通过对教学的观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经过反思,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和改进建议。
1.在平台上,小组讨论不如班级讨论热烈、深度也不及后者。虽然在老师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引导下,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讨论交流,如果辅以现实中的讨论效果更好。2.教学实施时间较短,效果受到一些影响,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及各种意识的建立都需要一段时间。
3.教学活动方案中指定讨论的几个热门事件并不都是学生心目中的热门,不同的学生关注点不同,应该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4.教学方案实施难度较大。由于处于公共课这样一个平台上,协作学习实施起来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克服更多的困难。
最后,课程平台有些地方设计的不足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缺少新帖子提示,本人发布的帖子被回复的提示等,影响了讨论效果,影响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因此,建议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就上述方面的问题做出改进。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教育领域,与信息素养教育尚有一定区别,只有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http://www.xiexiebang.com(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2]高兵.电视暴力与媒介教育探究[D].暨南大学,2003年,p33 [3]宋小卫摘译.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J].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4)
[4]章炯凯.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p17-18 [5]杜钟峰.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今传媒,2006,(8)
[6]宋新芳.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与路向探索[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Elizabeth Thoman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Feb 1999;56, 5;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g.50 [8]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critical consumer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Fall 2003;73, 3;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g.309 [9] Duncan, Barry Orbit.Media Literacy: Essential Survival Skill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2005;35, 2;CBCA Education pg.2 [10]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 [M](second edition)published by Sage Publication,2001.[11]Art Silver blatt.Media Literacy 1995 Praeger,p21 [12]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13]何刚.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第二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 学
院:测 绘 工 程 专
业:测 绘 工 程
班
级:1420501-Z 组成成员:
姓名: 李阳靖
学号: 201420050138 姓名: 王 敏
学号: 201420050108 姓名: 王 赟
学号: 201420050128
2016年6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实践背景
依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几个能力出发,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还涉及到三个层面,分别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三个层面侧重点各不相同,能力模式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侧重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那么,新媒介素养又应该怎样来阐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新媒体技术。然而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与业界各有看法。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64.29%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介是在于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介,另外有7.14%的受访者认为跟互联网有关的就是新媒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十分的模糊,况且在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定义。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每一种媒介技术都提升人的某种功能,使之前的某种媒介技术过时,再现以前的某种旧媒介并推进到足够的程度,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对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使部分媒介技术过时,把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推进到足够的程度,并相互补足,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P2P,B2C、网上大学等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或者冲击本身就胜过了其承载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强化了非集中化的趋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新媒体是依托技术发展,实现多媒体融合,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并与之互动的传播载体。很显然,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电视较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当相对互联网技术却算不上新媒体,而互联网技术却吸收了之前媒体的形式,互为补充,这样的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改变着。况且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不能仅仅成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涉及到传播模式,受众的互动模式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是一场产业性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以及机遇,要想有一个使之有效的定义必定是一件难题。所以本调查报道只是谈及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以及外在的传播载体。
所以,本调查组认为新媒介素养相对于媒介素养来说,同样可以互为补充。新媒介素养依然离不开媒介素养所拥有的三个层面和主要内容。但是新媒体素养的侧重点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人们面对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以及云技术等新形式的信息辨别、发展、创造的过程,主要研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模式,整个过程都基于人们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二、调查实践目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的世界,众多国家、地区的人民正在组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地球村”。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地区的产业格局、生活方式因为互联网、智能机的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伦敦的新时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以飞快的速度在瞬间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新便利。然而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是,在技术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些不和谐事件的发生。技术本身无利害,但是技术的操作者、市场经济的特性、媒介自身所带有的特性让这一“新”技术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如何在技术面前保持应有的理性,发挥新媒介积极健康的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强大的生产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改变原先陈旧老套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必须把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课程教育当中,必须通过新媒体技术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改变之前单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体系,积极的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三观养成,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向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数字化生存。
三、调查实践主题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第一,大众媒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把关人理论还是议程设置、又或者新闻框架理论,都指向大众媒介在报道社会事实时那双背后无形的手,都指向有关控制的存在。大众媒介由于其对舆论的走向的影响以及对事实选择性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周边世界的看法,严重的还可能带偏某些人的三观,对于那些依靠大众媒介来了解世界的人更是影响巨大。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力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味的相信大众媒介,没有批判、理解的能力,对于民主社会必定会是一个大的灾难,无法想象。媒介素养教育有望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改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接收,能够正确的利用媒介,获取正确的媒介信息,并延伸为发展信息的能力。
第二,新媒介技术带来新模式的变革的现状需要。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之前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息,每个人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从而使公共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张图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抵达任意角落,如果这张图片涉及种族歧视或者政府权力的滥用,又或者图片本身携带的是植入性病毒,前者会使人们在没有了解相关背景的非理性状态下开启暴民状态,人们会群起攻之,而这张图片仅有可能是一张合成图片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否处于一种被愚弄的状态。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人们能够正确的处理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主要基于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认知,思维方式偏向感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其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传播角色导致了大学生心里情感的“虚拟异化”。
五、调查对象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全体学生
六、调查实践形式
形式:网络问卷调查(100份—问卷网)
七、调查实践目标
(一)初期目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介与日俱增,所以媒介素养也成了当代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也是主要力量,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应从主要人员入手。
(二)中期目标
开展好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坏的媒介素养对当代社会的危害,从而从深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好的媒介素养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终期目标
使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不随外面的坏境而改变,从而达到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我们都能理智的,冷静的分清事物的好坏,在自己远离其害的同时,做好一个好的传播者,践行者。
八、调查流程及人员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具体包括调查问卷题目的确定,活动计划及活动安排。
具体人员安排:
C同学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 制定走访调查问卷表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会议记录的提纲,题目,进行整理,做成word文档(包括排版等工作)
B同学在问卷网上生成网上问卷
C同学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同时帮助A,B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后续工作是拍摄照片
3、确定走访对象,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的合理均匀分配
具体人员安排:
确认走访对象后,就每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走访,这部分工作由三个人就个人社会资源进行平均分配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完成调查报告。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网上问卷的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做成word文档; B同学完成调查报告;
C同学查找资料,对A和B同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考核,并改正。
5、资料整理,装订,打印工作。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按原定计划各小组领取调查问卷分头行动,走访寝室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回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召开总结会议
(三)活动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寻访小组统计数据,召开总结大会,进行分析讨论。
【实践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东华理工大学学生群体。问卷主要问及学生对于媒体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学生对于媒体作出的反映、互动程度。
【调查结果】 1,认知程度。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主要问及的是对于媒体信息真实度的认知。在问及媒介类型时,互联网的选项达91.94%,依次是电视、广播、报纸、书刊、影像带。在问及是否辨别过媒体信息真实性时,[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项达75.81%,[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项达46.77%,[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 项达45.16%,[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项达22.5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媒体的真实性有的认知,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载体或者外在形式却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即能够基本的辨别媒体信息真实性,但还不能完全辨别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2,接触程度
(1)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作用,在大学生阶段,接触新媒介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有95.16%的学生使用手机,80.65%的学生使用电脑,58.06%的学生接触电视,12.9%的学生接触广播。在问及最喜欢的媒介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比例最高,达79.03%,手机等移动设备每天使用的比例达到87.1%,传统媒体报刊、广播每天使用的比例仅有1.61%,几乎不使用达41.94%和46.77%,完全不使用达6.45%,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有接触传统媒介,但比例不高,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新媒介。
(2)对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
调查发现,互联网以快捷居所有选项的榜首,在互联网选项中,感兴趣的内容居高的是新闻板块,第二是影视娱乐板块,分别达72.56%和67.74%。在问及您认为新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有哪些中,传播信息得分最高,平均综合得分达6.76,居第二的是倡导思想理念,平均综合得分为5.08,最低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只有2.68分。在大学生眼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同,传播信息还是首要功能,折射出我们对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还没有全面的认知。
(3)接触的目的和动机
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总和为3小时的比例达56.45%,对媒介的依赖度为依赖的比例达58.06%,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17.14%,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介存在着普遍的依赖现象,且接触时间较长。我们看到,在目的和动机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与人交流和获取新闻,比例高达77.42%和75.81%,休闲娱乐达74.19%,消磨时间达59.68%,大学生接触新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趋向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满足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也兼顾休闲娱乐,目的不再单一。
3,反映、互动程度
(1)媒介内容的选择
调查显示,66.13%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时会选择的比例是29.03%,较少和一般不会的只有1.61%、3.2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明大学生对媒体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青少年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是充满自信的,当然问题是,他们的正确判断是否真的“正确”。在问及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可信时,选择完全可信的比例低至0.00%,72.58%的大学生选择部分可信,1.6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信。同样在对于新媒介给予的信息,您是否会全部采用项,87.1%的大学生选择部分采用,这表明当今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可信度略有偏高,但还没有盲目到完全可信的状态。
(2)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中,新媒介对于您平时生活的影响如何项,8.06%选择了影响重大,50%选择了影响较大,40.32%选择一般,调查显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他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人际交往方式,与此相关的是认为互联网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知识的来源问题,虽然新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长,但是在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它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曾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他改变了人们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考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兴趣结构,与之前的学生群体相比,大学生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实行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专业学习,且他们更愿意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来实现生活的便利,同时,众多的网上社区成为思想起源的地方,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思想交流的新形势。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热爱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当今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一,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完全取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道德素质,并未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给当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题和挑战。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网络技术的普及,宣告传统全知型、全能型“把关人”时代的终结和“全民把关”新世纪的到来。在这场颠覆和超越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把关人”来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公德以及网络秩序。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网络服务商要加强行业自律之外,职业“把关人”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变监督为主向引导和监督并重转变,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把关服务。更关键的是,普通网民要树立“自我把关”的意识,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真正体现网络传播者的把关作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这既是网络时代赋予普通公众的一项权利,亦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网民对媒介的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几乎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信息来源,获取信息成为人们行动的基础,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人们不但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有害,2006年的“网络暴民”现象便是生动的例子。因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事实上构成了媒介认知能力的核心。
(二)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能力
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性意味着我们要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和无用的媒介行为和信息。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意识,主要体现在网民对媒介的意识形态及传播内容的批评,这种批评是公众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其意识形态功能入手,从而建构公众的批判意识和觉悟。因此,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伴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技术升级,媒介文化也在不断变革,这两者的平行发展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网民运用媒介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发展。信息时代,网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网民的个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乃至人格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实践方式之一。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媒介,把媒介素养落实到个体观看行为和使用行为上,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把媒介素养与其他素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教授把媒介素养教育归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三种基本的途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就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简述为以下两点:
(1)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生的基本课程
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是~个社会化的全过程。对于在校学生,要指导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种思想是与当今世界上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大陆的前面。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理论上,每一位网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2)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升网民素养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主动式媒介消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网民离开学校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通过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将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内容的大量涌入,由“网络暴民”现象生发的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已经变得紧迫而严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维护网民与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调查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状态参与到人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式的跨越。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舆论场所,人们缺乏实际空间的种种考虑,可以较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行成虚拟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从而主导网络中的议题走向,又由于当今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更倾向于新媒体带来的种种便利,况且对于网络中的意见处于难以判定的状态,这都给高校如何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当今大学生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在变化发展的形势下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管理部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行负责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课程规划中
2000年,上海团市委在《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报告中专门研究了青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且采用了定量方法得出结论:青年“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与此相同的是,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一,对特定的信息难以有正确的选择和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设置相关通识课程,重视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高校在制定相关课程的同时要考虑到,抬升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尊重每位受众,使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注重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正如“在每一次媒介教师的国际集会上,每一个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必须树立观念,不是单数的媒介教育,而是复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媒介教育。
(二)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克服三种不良心态
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就在于新媒体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隐密性强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在。当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新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这给高校舆论引导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样积极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要改变之前用传统媒介管理学生的做法,要克服盲目排斥、畏惧、漠视的心态,要重视并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建设,积极主动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科学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管理带来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并且有关事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会发生几何效应。如果高校不能科学的应对学生的舆论工作,一味的堵学生言论,将丧失工作的主动权,事态的发展极有可能超出管控的范围。所以,高校要科学的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在源头上开展舆论建设,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四)利用新媒介的独有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这一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在认知上明显不足,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林爱兵曾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政府一定的控制,但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形成了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的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传媒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说道“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将是我们在未来面临的难题。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后备力量,是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用户,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如何使用新媒介技术,如何选择、理解、运用、发展和创造新媒介,都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教育认知当中,要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小学生应该了解、学习的课程,大学生、成年人也应该了解、学习并会运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要利用新媒介独有的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要有意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传播载体向大学生们传播和普及大众传播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话题中来,让他们讨论新闻、了解媒介。
第三篇: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实践
一、甘肃某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二、兰州市榆中农村受众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三、榆中县中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四、兰州市民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调查结束每人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形式可仿照上海高校报告,内容自己写,根据研究结果和写作水平,作为期末成绩)
第四篇: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之我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沦落为媒介的奴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学校”。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媒介的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更应该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素养教育具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在开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需要特别注意其内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受众认知更新、媒介批评、没接到的法律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和受众观,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中: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分为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媒体的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不断地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类必须设法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条件,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危机及其处理方法,自己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机会、方式等。
监视环境的功能在动物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如拉斯韦尔在文章中所说,在动物界,往往指派某些成员担任群体的“哨兵”,一旦四周出现变化,就发出警报。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的这种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social radar)。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就是媒介报道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
2.协调解释功能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的各部分、各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里,那么协调关系就体现在言论和新闻评析中。用德弗勒的话说:“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这里的“联系”,即通过言论和深度报道的评析,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把媒介比作“桥梁”、“纽带”,即指媒介具有联系社会、协调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协调关系就侧重在意见沟通。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仅客观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评论、分析和解释。否则,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人们将无所适从,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
大众媒介在协调关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其传播的广泛性,使意见能在社会的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3.教育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过去,传递文化的职责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媒介所承担。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媒介内容具有某种教育意义或目的,既可以通过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文艺娱乐性信息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狭义上指媒介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如报刊图书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及时段中的教育节目。4.娱乐功能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补充,即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此前的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也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内容,大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或以娱乐为手段以达到其他功能。其目的在于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逃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休闲娱乐,相比之下,大众媒介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
媒介的娱乐功能具有发泄情绪的替代性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媒介无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情绪发泄渠道。
这一功能过去常被忽视,就普通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媒介的一大初衷就在于放松、娱乐身心,媒介的大量内容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制作的。
5.劝服功能
传播的劝服功能与其他传播功能相比,其侧重点并不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传布某种资讯,而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和利益为动机,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一基本观念或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播者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以宣传诱导为目的的劝服传播被广泛使用。
但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劝服传播所能达致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该功能实现与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6.社会整合功能
媒介事件类型:
1.庆典或仪式:加冕、葬礼、阅兵式、春晚……
2.征服:阿波罗号登月、神
五、神
六、神七……
3.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五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融入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媒介素养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性思辨能力以及学习和生活方式。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手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同时要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功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工作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新媒体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国进入到一个平民话语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宣传上的天然优势,“去中心化”现象由此突显,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多种路径发表个人言论,表达个人的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各种情绪。每一种观点和情绪都有可能逐步演化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思辨和斗争。青年学生正值青春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新信息比较敏感。在形式上,新媒体呈现的思想、语言、行动、情绪上的“自由”表达,往往给学生造成话语权上的错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无所不能的自我”,缩小甚至无视了舆论传播的要求和边界,降低了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传播信息的筛查和辨析能力;在内容上,多元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播工具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到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无处不在,传播手段无孔不入,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党建、生活方式、工作态度、政治信仰等方方面面;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迷醉着大学生的心灵,其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
2.新媒体视域下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作为一种自媒体,传播主体具有大众化、自由化、独立化的特点。互联网与移动网络无线终端的无障碍嫁接,使海量的微信息、微视频得以随时、随地、随人无障碍地游走与传播,传播者的独立话语权和个体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前,青年学生没有时间去识别和思考,“快餐文化”和“标题文化”成为青年学生学习、阅读的主流形式,不求甚解的碎片化思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取代了完整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学习,严谨的理论架构逐步被肢解,严密的逻辑思维逐步被打乱,年轻一代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里逐步变得被动、迟钝、懒散和懈怠,理性思维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
3.新媒体视域下虚拟信息的飞速传播冲击着大学生到学习生活方式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科学进步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为100%的“贴身依赖物品”。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冲击着社会原有的井然秩序: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正在被“微交往”替代;沟通亲情和友情的会面正在被“微视频”替代;表达意见或建议的意见箱正在被“微申诉”替代;学校里,教学任务的下达、学习要求的提出、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流程正在被“微循环”所替代。高校校园里“外卖控”“颈椎凸”们正在增多,青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学习状态令人堪忧。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大学教育,贵在自立。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是目前集成度最高的学习工具,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是多维立体的开放、互动、共享学习的平台,能实现自我主导的个性化学习。因此,高校必须掌握好网络舆论场的主动权,重疏忌堵,从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鼓励帮助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自我成长,不断完善。
1.更新教育理念,把第一课堂的思政课讲“新”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当代大学生已经是“95后”,甚至是“00后”,网络接触率基本达到100%。高校必须正视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思政课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向“主导”角色转变,要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培养”转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强化思政课堂教学在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提高正向思辨能力,确保第一课堂发挥出第一位的教育影响力。
2.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把形势政策和舆论宣传课讲“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马列,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准确解读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高屋建瓴地剖析当今国际社会的形势、政策和的本质,大张旗鼓地传播正能量,展示新闻媒体敢于直面矛盾、正视问题的洞察力和气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精细剖析多元化思潮的利弊,客观真实地比较东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教育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与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机结合,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发挥政策宣讲工作的感召力。
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主题教育班会课讲“活”
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是严肃的,但教育形式应当丰富多彩、新颖活泼、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主题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阵地。要运用网络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图像传播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等新型课程形式,发挥其覆盖面广、开放性强、无边界、低成本、知识容量大、传播路径宽的特点,把主题教育的形式办“活”;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的自我教育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班会课程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把教育内容教“活”。高质量的主题班会课,能深化师生感情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传递班级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团队正能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多措并举,突出文化育人功效,把教育阵地做“大”
大学生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平台多样、形式新颖、阵地众多等特点,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影响力大。要高度重视高校第二课堂的四大主流育人阵地:“青马工程”阵地、学生社团阵地、校园文化阵地、班团活动阵地,重构高校的媒介平台,将新媒体主动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阵地、学习阵地、活动阵地,搭建新媒体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阵地。在抓党建、团建、“青马工程”、网上党校(团校)等工作时,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两微一端”。要针对各类社团的不同特点,把社团活动的教育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到每一个育人阵地、延伸到育人工作的每一根末梢。要突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营造育人环境。利用新媒体,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形成有持续影响力的校园育人品牌,使学生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