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中心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实践中心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学校最重要的产品应该是课程,而学生则是课程的用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质量严重落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高职实践中心课程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深入扎实地推进实践中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实践中心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 实践课程 教学设计 理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79-02
基金项目:安徽省卓越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2013z_ljh060)和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研究与实践”(2014zdjy170)。
一、研究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就在于它精确瞄准社会所需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熟悉职业以及操作和动手能力,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常说的“首岗适应”能力。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理货岗位“仓库理货作业环节”为例,研究实践中心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在物流仓储、商贸流通等企业的调研与亲历,并且访谈相关理货员工,在分析物流商贸类企业理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确定理货作业环节的主要职业技能标准为:(1)根据入库单、出库单正确检查与核对货物信息;(2)准确制作残损品报告单;(3)合理、科学地安排货物存放方式;(4)准确制作理货清单;(5)准确分拣并分类集中出库货物等。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根基础”,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工作”的正确认识。从分析学生和合格职业人的差异出发,技能学习本质上就是把合格职业人的“技能点”细化,通过逐步弥补这种“差异”,让学生学会这些“差异”的“技能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偶尔做正确一件事”到“一百遍正确地做一件事”的成长过程。
二、研究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
根据已经确定的理货岗位职业技能标准,通过分析理货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对理货岗位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学习活动,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即“听得懂、不会做”问题。
以“仓库理货作业环节”为例,设计“理货操作学习活动”如下。
1.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真实的仓库环境,让学生充当理货员进行实习,使学生学会仓库理货作业流程,能够独立完成仓库理货作业操作,掌握仓库理货单证缮制和审核。
2.活动准备
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化物流实训室
实训货物:若干品种、类型、数量的货物。
实训设备:托盘等
空白单据:残损单、理货单、出库货物交接单等
学生分组:若干
实习时间:6学时
3.具体任务
需要编制、提供完整的案例情境,例如,一批货物需要入库、出库,要求理货员完成如下工作任务:A接收;B制作残损单;C拣出货物、正确堆码;D制作理货清单;E残损包装的拆装与重新包装;F理货过程信息化操作。
4.操作过程与活动记录
5.活动评价
学生理货岗位职业技能评价的方式采用三方评价体制。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权重分别为30%、30%、40%。考评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为优秀。
三、校企协同创设学习性岗位,开展企业岗位实践
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理货岗位职业技能,初步了解理货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但是,学生在模拟环境下所习得的职业技能还不能等同于工作能力,还需要顶岗实践锻炼。在模拟环境下偶尔能够做对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在真实工作岗位上正确地做无数遍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协同创设学习性岗位,让学生在企业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实践。通过物流企业“学习性岗位”建设,逐步将企业生产岗位转换成合适的“学习性岗位”,实现企业岗位的教育教学功能,把毕业生艰苦的后成熟期内所学的内容提前到大学的顶岗课程学习阶段来进行系统工作技能训练,培养综合工作素养,有效地促进从学生到工作的过渡。
下面就是理货顶岗的教学设计――企业岗位实践操作指南。
1.岗位工作目标
在仓储企业理货员岗位上,让学生充当理货员,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理货作业流程,会进行理货作业操作,掌握仓储理货单证缮制与审核,能够正确地制作残损单和理货清单,能够正确地拣出货物并正确堆码,熟练进行残损包装的拆装与重新包装,能够熟练地进行理货过程信息化操作。
实现岗位工作目标,关键是要将物流企业理货这个生产性工作任务经过教学设计,转换成学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2.工作任务
仓储企业现有一批包装规格长宽高50*40*30CM的货物56箱要入库,其中有一个包装有损毁,该包装内装有8个货物,需要拆装后,将8个货物重新包装后把货物拣选出来,放置在出货区等待出货。
3.工作要求
①在货物入库前,仓储理货员为其办理接收手续。包括核对货物的名称、品种、数量、规格、等级、型号以及重量等;
②制作残损单;
③利用学习过的托盘货物堆积模型,将55箱货物堆码在指定区域的托盘上;
④制作理货清单;
⑤将破损的包装拆装后,掏出8个货物,重新包装后将货物拣选出来,放置在出货区域;
⑥理货过程中的包装计量单位转换的信息化操作。
4.工作过程(略)
5.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的方式采用三方评价体制,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企业师傅评价权重分别为25%、25%、50%。考评满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为优秀。学生企业理货岗位工作评价表如下:
四、开展检查评估,进行总结与反思
学生企业理货顶岗工作评价,主要包括知识运用评价、工作行为评价、工作表现评价与工作态度评价等。知识运用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理货工作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及掌握运用程度进行评价,强调熟练运用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工作行为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企业理货顶岗期间、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对学生理货工作中的动作准确性、协调性、有效性、系统性、创新性及自动化程度等进行评价。工作表现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是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状态下,学生在理货岗位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与表现,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
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理货工作完成情况,正确地分析自己的理货工作能力和理货工作程式化、全面性、整合性,认识自己发现理货工作问题并使用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造性处理的水平。
学生理货顶岗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开展的积极的反思。在完成理货顶岗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还有什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运用工作过程中的事例解释理货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自主地对这些未知产生出好奇心、探究欲、琢磨劲。进而,渴望获得新知,进行资料搜集,试图解决。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正是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学生在项目活动与顶岗实践过程中,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并尝试着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对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对突然出现的危难如何应对、对事物现象背后本质的思考等,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多样化方法手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体验和人生感悟,从而产生创造性活动,知识正是在如此这样的运用过程中转化成为智慧。
第二篇:基于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基于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能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基于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二是围绕学生进行合理高效的课程项目管理。二者科学合理的安排,方能确保设计课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课程项目管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通过设计项目完成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这类课程通常被称为“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的项目设计,掌握并灵活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是此类课程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项目设计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而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果。以项目设计为主的课堂教学,其侧重点及内容、方法与步骤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实践更加趋于真实,通过教学实践,颇受学生欢迎。下面笔者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加以分析阐述。
(一)案例解析
以项目设计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中,案例解析与介绍是关键环节。因学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设计理论、方法与步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成功的案例分析,详尽地介绍设计的程序、方法、步骤及涉及到的关键性专业理论知识。案例解析包括理论阐述、设计解析与小组讨论三个步骤。
第一,理论阐述是设计课程的开始,也是基础阶段。教师应结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简要、精炼地阐述所涉及的理论,让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之前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至于在设计时茫然下笔、不知所措。
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进行理论阐述时,应包含各空间设计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及常规流线布局形式等。在这部分理论讲解中,可将整个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空间,如起居室、卧室、书房等进行分开讲解,使学生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但并不是指教师将所有的空间功能全部阐述完毕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听课及接收状态进行分讲。
第二,设计分析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对于设计作品要有分辨优劣设计的能力,这是项目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学中用来进行分析的作品应有优劣之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分析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不成功的案例,结合前面的理论阐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挑选出不合理之处,下一位学生的观点不能与上一位学生的观点雷同,直到所有学生都对此案例无异议为止,并且让学生记住这些设计的不足,在将来的设计中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之后再让学生观察优秀的设计案例,与前者相比较,说出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应该如何借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以启发式为主,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初步理论知识与设计分析相结合,学会评价设计作品的好坏,以建立自己的设计审美及评判标准。
第三,小组讨论是最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之间碰撞出设计火花的关键环节。第一步是情感归纳,可将平时兴趣相投的学生分为一组,因居住空间设计任务不太繁重,因此,小组以三人左右为宜。志同道合的学生在沟通协商时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有利于日后设计进程的顺利展开。第二步是空间归纳,即将小组成员集中围坐成一桌,方便讨论。
前期学生组合结束后进入关键环节。首先,教师应将设计项目进行总体介绍,包括用户需求、住宅面积、户型尺寸、现场照片等详尽资料。其次,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开始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分别参与到每一组的讨论中,以推进每组的讨论进程。再次,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成员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公开陈述。这是模拟项目投标过程中的讲标程序,既锻炼了学生的陈述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也加深了小组成员对方案内容的印象,使得研究内容能够更加深入人心,为日后的深化设计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模式可以迅速让学生投入到课堂设计中,同时通过项目明确成员各自的任务,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大胆发挥自我想象力,发表个人意见,并使学生初步接触团队合作设计模式。
以案例解析作为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问题:
1.熟悉项目内容,了解设计任务,知道设计程序及预测最终设计效果。
2.初步熟悉小组合作模式及明确自我设计任务。
3.锻炼独立思考与勇于表达自我意见的思维模式,同时使学生自我表述能力及独立设计能力得到锻炼。
(二)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进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让学生对设计课程先建立理论体系,通过教师讲解及成功案例图片分析介绍,被动式灌输给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模式可以使知识体系较为完善,并且容易得到拓展与延伸。但是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性为主,传统教学模式获得教学成果较慢。如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往往不需要十分深奥的长篇理论知识,设计者只需掌握相关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就可在短期内进行初步方案设计,这样的设计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而以设计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正是按照项目进程安排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对于关键知识点的深入研究。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就是按照客户需求研究――设计任务分析――空间设计――用户沟通――完善设计的流程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技能完全按照项目的流程来进行,虽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依据设计流程依然可以掌握相关知识,快速完成实际项目。
(三)材料市场与施工工地调研考察
在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中,材料市场的调研非常重要。这里的材料调研主要指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材料,包括天花板、墙面、地面的基础材料与饰面材料等。根据项目设计内容,进行实地材料市场调研,可以使学生快速直观地认识材料,使得项目设计更加完善与合理。对施工工地的考查、直接了解相关施工工艺,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更加真实可信,而非天马行空、任意想象。
以上提到的案例解析、教学进程、材料市场与施工工地调研考察,是以项目为中心课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任一环节都将失去该教学模式的特色,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项目管理
教学过程中,课程项目进展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由于各组成员能力不同,会产生小组进展速度不一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体进度;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及其他外援方式,使设计项目产生大量抄袭现象,失去原创设计的意义;临近结束,学生突击完成设计任务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适当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缓解。
(一)确立设计节点与定点汇报
初次设计进程应由教师掌握学生的设计节奏,结合教学学时确定设计节点,并明确规定在每个设计节点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以及所应提交的设计内容。经小组讨论协商后,确定本小组在该设计节点所提交的设计内容,并选派成员进行阶段性汇报。汇报是全班统一进行,一方面确保班级整体设计统一,不至于最后突击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点汇报使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成员合作管理
除了对项目进程进行管理之外,对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应进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某些学生过于懒散,做事拖拉影响项目进度。
2.小组成员实力相差过大,会使某些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出现能者多劳,工作量不平衡的现象。
3.某些学生主动性不强,能力较弱,在小组中滥竽充数。
4.小组成员关系生疏,沟通时易产生分歧。
针对以上问题,在分组之初教师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平日相互熟悉或住在同一寝室的学生宜分为一组,这样便于沟通,确保项目完成时间。
2.小组成员应根据个人专业水平自行成组,不至于出现成员之间专业水准相差悬殊,使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无事可做,从而失去学习机会。
3.小组成员目标应一致,大家为同一目标而努力,以确保设计项目顺利进行。
总之,成员合作管理的关键就是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对设计项目产生兴趣,保有激情,以确保设计任务顺利进行。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与学生沟通,做到对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与设计目标熟悉掌握,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结语
当今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存在着设计能力不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与实际设计项目严重脱节等问题。以项目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是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实际动手设计能力,以符合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果前期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也能进行相应的改革,则今后设计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脱轨的现象会大为改进。
(注: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居住空间设计》的探究性学习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2015-2-012)
参考文献:
[1]李洪海,高炳学.以项目为中心的设计课程管理[J].艺术与设计,2010(4).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文娜)
第三篇: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开发的实践,系统探讨了网络课程教学
评价的教育功能、理论墓础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原则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为代表的当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它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教育形式。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的基本载体是网络课程。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不小。无论是高教司组织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制作的网络课程,还是现在已经使用和正在制作之中的网络课程,从网络课程的形式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从网络课程的质量来看,可谓是鱼龙混杂,良秀不齐。对此,笔者认为值得探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网络课程在开发制作过程中忽视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用。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从教学评价设计方面促进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价设计是网络课程必要的组成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反馈的枢纽,是检验网络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示灯,具有强大的功能。
一、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教育功能
(一)概念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教学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因而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系列可行可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网络课程的(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l、目标导向功能
在制订评价标准和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注意评价方式和测试题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使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保持和谐一致。换句话说,就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向着学习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
2、反馈调节功能
“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来判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布卢姆B.S.Bloom)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以便于师生调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反馈,深化自我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及时获得有关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3、强化激励功能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肯定的评价一
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通过测试评价,学生的进步会得到教师和自己的承认,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强化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度的焦虑则可以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好。
4、提高教学功能
测验和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测试和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可以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将与之相关的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内容以测试题的形式出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评价从传统的“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评价思想的重大转折,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促使我们认识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教育评 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考核,更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淘汰,更是为了教育和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评价目的的科学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之上。因此,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在吸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精华的基础上,又注人了新鲜血液,其中影响颇大的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加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一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能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测试评价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测试评价时,重点应放在学生如何有效自我评价、如何与环境、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上,从学习态度、相互作用与交流、资源利用等多维度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注重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后现代主义给网络课程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从上述网络课程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评价注重结果,即学生的考试成绩。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表征,而是属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又可以被重新建构。因此,其价值取向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侧重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反馈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三、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多样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l.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变化。从布卢姆关于认知教学目标的分类和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照关系中知道:对于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达到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中要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运用题等多种类型的测试题目来考察不同目标层次的学习内容。
2、以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为评价的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复制的。如果把这视为学习的有意义的目标,那么就需要评价知识建构的智能过程,而不是重做或重说。知识的建构需要 高级的思维。因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评价高级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评价他们正在学习什么。应该在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学习意义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评价他们如何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和解决相关问题。
3、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评价标准。
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就是坚持评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只要坚持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标准,就能做到以评价促发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智能,弥补弱项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二)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网络教学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在线测试系统,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同时它既可以现场记分,定量评价,又可以定性评价,并且可控性强,反馈及时有效,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骤,通过多次测试、评价反馈达到自己理想学习效果。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我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也为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提供了平台,就是通E一mail和在线学习论坛来交流评价。总之我们只要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主张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网络教学的出卿酗项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的评价时,通过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扮演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师、软件专家、建构主义设计专家等不同角色,着重评价他们基于模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各个小组展示小组成果,着重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研过程中的整理分析数据、成员分工协作、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小组成果的完成与展示,来评价他们的数理逻辑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言语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我们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更是刚刚起步。笔者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网络课程评价设计的有一些浅薄的认识,所述主要是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应该依据怎样的评价设计理论,遵循怎样的评价设计原则,达到怎样的评价教育功能。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还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规模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不断提炼和修订,从而保证网络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大批精品网络课程的出现和网络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
第四篇:《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会展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朱海滔.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人才瓶颈凸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7).
[3] 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1(33).
第五篇:职业汉语课程本体研究及教学实践
职业汉语课程本体研究及教学实践
摘要:职业汉语课程应与大学语文课程相互补充,职业汉语课程要更注重实用性,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上都有突破创新。
关键词:职业汉语 教学内容 方法 考核
引言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部分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取而代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亟需重新审视自身承载的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当前,改革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引进ZHC,开设相应的职业汉语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分工,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职业汉语的相关内容。职业汉语课程强调突出其工具性及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立足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化大学生阅读的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必须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哲理性,总目标应该放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上,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智慧人生教育,即以审美的方式解读人生与社会。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建立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职业汉语相关课程为渗透性、应用性课程体系,二者各有分工,互相补充。
首先,职业汉语教材要加大日常应用文的比例。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人物介绍、信息复述、倾听交谈、求职应聘);文字表述能力训练(汉字应用、词语应用、句子应用、语言运用);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归纳理解、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日常交往、科技应用、商务交流、工作实务)。这样的内容设计,兼顾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选择、组织案例作为课程内容,就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展开合作等活动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估。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其中第一部分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及日常交流与表达。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为职业模块,是指职场中的阅读与写作,主要包括对一些职场常用应用文的书写格式、语言规范等的操练,如各种公文、求职简历及工作总结等。
第三部分为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拓展职业汉语能力的应用,可以设置多种课内外活动项目,进行综合练习,如设置模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等。
二、教学方法的突破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其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它注重于现实的必需性和意识的表达。它服务于人们的职业活动,以沟通和协调为主要使用目的,最终促使职业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众多的职业技能中,母语的运用能力既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通用能力,也是人的能力集合中一个关键性的核心能力,也叫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包括听说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几个部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职业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设法摒弃以往教学的弊端,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有顺序、有阶段地进行教学。同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的教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由以老师“填鸭式”灌输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讨论、游戏、竞赛为主,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转让给学生。如让学生开展“汉字纠错”比赛,看哪一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多的错别字;让学生讨论某篇阅读短文有多少种阐释方式;就某一具体案例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
(2)增加实践活动。该部分内容应采用课外形式,如让学生到校外某地方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比较准确地觉察到学生与人交流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对不足之处的学习。
(3)采集现实中的职场片段,让学生模拟再现职场情境。把学生放在切切实实的职场环境中,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查找不足。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力求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做如下改革:
(一)关注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成绩。注重对学生学习素养、学习习惯等内容的考核和评定,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能激励学生培养自身汉语交际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课堂内外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30%。
(二)增加对学生聆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可弥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缺少对聆听和口语能力考查的缺憾。对聆听能力可以这样考核:老师(或多媒体)朗诵一段对话,让学生陈述这段对话中甲乙两方究竟讨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或者概括一下其中一方的主要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考核:围绕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展开论述,并把论述限定在一定时间之内,以此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两项考核可以分别占总成绩的30%。
(三)考核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素质,该部分可采用试卷考核方式,题目类型要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ZHC)保持一致,从而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接轨,但可适当压缩题目数量,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40%。
(四)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笔答和口试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文化修养。这门课程应该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须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吸取前人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营养。课程要使大学生通过体悟经典作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真善美的体验中,培养生活的高雅情趣。语
【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Z129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北科技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RW2013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