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对如何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并以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素养为本;教学设计;化学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4-0036-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新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化学教学与评价中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开篇环节,如何做好“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对广大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笔者按照“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必修模块“化学键”的教学设计为例,对此作一介绍。“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
1.1 研究知识本体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培育重点
“素养为本”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已有认识为起点,通过对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学习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知识的内化,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区别于传统教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实现从“获取知识”的终态目标转变为“素养发展”的认识过程目标[1]。化学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分阶段完成的,因此,在不同模块或不同内容的学习中,需关注学生认识方式的发展,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与知识本体的整体匹配性研究,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以及水平要求。必修“化学键”中的是“物质结构”知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学科核心观念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化学键”知识的特点,教?W中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同时兼顾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根据必修学业水平要求,发展水平主要为水平1和水平2两个等级层面。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必修模块“化学键”知识教学对学生化学
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
续表
1.2 以核心素养培育重点为导向,结合真实情景问题制定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素养为本”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建真实情景问题,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真实情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双重推进。目标制定时,应在核心素养培育重点的导向下,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的获取”转向“素养的培育”,评价目标从“知识的检测”转向“认识发展的检测”。“化学键”知识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学习过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性质后进行,因此可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上,联系所学物质制备等知识创设情景问题,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工业炼铝原料的选择,揭示物质构成微粒的不同。
(2)通过探究不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初步建立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的认识模型。
(3)通过分析工业冶炼金属的原料选择,体验化学键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评价目标]
(1)通过对工业炼铝原料选择方案的探究和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
(2)通过对NaCl与HCl形成过程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多样性的认识进阶,并认识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原因,以及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
(3)通过对工业炼Na、Mg、Al原料选择活动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价值认识水平。
1.3 以认识素养的发展为主线,设计任务型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核心知识实现认识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线索。以学生认识发展进阶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若干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领下,逐步推进学习任务。在设置学习任务时,重视学习任务对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性功能,不应停留在“知识获取”的表面上。设计问题时,关注学生的认识进阶,注意问题的驱动性、引领性和可探究性以及认识角度的丰富性,充分体现问题链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认识思路的价值功能。对“化学键”内容的教学流程设计具体如下:
1.3.1 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探究工业炼铝的原料选择。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
[教学流程1]展示工业炼铝流程及相关物质熔点(真实情境素材)→提问(引发探究问题)→设计和完成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微粒特征)。
[问题和活动线索1]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任务1问题和活动线索
1.3.2 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多样性的认识进阶,并认识微粒构成物质的过程和本质原因(微粒水平)。
[教学流程2]基于Al2O3和AlCl3熔融状态导电性的不同,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存在差异(物质水平)→基于构成微粒不同分析电解质导电条件的不同(微粒水平)→基于原子结构分析不同微粒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微粒水平)。
从开始阶段着眼于宏观层面分析物质构成微粒的不同,再从微观层面分析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存在差异的原因。
[问题和活动线索2]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任务2问题和活动线索
[学习任务3]建立化学键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教学流程3]从宏观性质分析化合物类型(熔融状态是否导电),到微观构成粒子的类型判断化合物类型(构成微粒是否为阴阳离子、是否存在离子键),再到宏观上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层面判断化合物类型(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问题和活动线索3]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任务3问题和活动线索
图1 宏微结合认识化学键与化合物
1.3.3 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化学键解释工业生产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知识的价值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教学流程4]工业生产流程展示(真实情境素材)→提问(引发探究问题)→交流讨论(运用认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和活动线索4]如表5所示。
表5 学习任务4问题和活动线索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1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创设问题链
真实问题情境是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设计中,“工业上为何不用固体Al2O3直接电解制铝?”“为何不用AlCl3溶液?解制铝?”“为何不用熔融AlCl3电解制铝?”均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想通过实验和理论进行探究。通过从实验的探究结果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从宏观辨析逐渐进入微观探究。“NaCl中Na+与Cl-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HCl中H原子与Cl原子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作用力类型是否相同?”“如何从静电作用角度分析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其本质是什么?”等这些真实的问题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和讨论交流等,在探究中体会化学知识对生产、生活的贡献,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发展价值。
2.2 以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过程,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点,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上述设计中的4个学习任务,均重视和发挥学习任务的素养导向功能。“学习任务1”突出“宏观辨识”与“实验探究”;“学习任务2”强调学科本原,突出“微观探析”,体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阶;“学科任务3”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认识角度的丰富化,突出“模型认知”素养;“学习任务4”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科知识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体现学科知识的社会价值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3 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
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是认识素养发展的直接体现。上述设计中,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微粒、化学键、元素组成以及宏观性质等多角度认识物质,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认识角度,并用框图的形式对这一认识思路显性化,实现“宏微结合”对物质进行分析。
2.4 注重“教、学、评”的一体化
教学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均需融入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上述设计中,“学习任务1”可通过认知冲突的产生与讨论诊断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学习任务2”在获取新知后,让学生从化学键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以及对微粒构成物质的微观特征进行描述,监测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学习任务3”建构认知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物质,检测学生认识角度的发展水平。“学习任务4”从学科知识的应用角度,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认识思路的发展水平。
结语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设计均应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其中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期任务,“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所作上述“化学键”的教学设计难免有不妥之处,旨在以个人不成熟之想法,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参考,以期与广大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6~48.
第二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种硫酸铜晶体的设计方案中分别用了浓硫酸、氧气和稀硫酸、H2O2和HNO3来氧化Cu制备CuSO4,从理论上考虑,原理都正确,但具体分析个案,都有优劣,即体现了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的维度;又如方案4,通过H2O2催化分解的学生实验,打破了传统认为H2O2是绿色氧化剂,没有不足之处的观念,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建立了更科学的认知意识,体现了变化观念、证据推理及实验探究的维度;再如方案5中,提到用硝酸作氧化剂,通常都认为不可行,首先是硝酸?原产物有污染,其次是会引入杂质硝酸铜,但在老师提供的信息和引导下学生科学的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且设计出可吸收NOx,使其转化为HNO3循环利用的工艺流程图,体现了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和今后教学设计的热门主题,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新的着陆点、着力点和生长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
二、教学设计要全面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有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分清层次,对于《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这一课题,笔者认为是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的综合应用。具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有Cu、H2SO4、H2O2以及HNO3的化学性质;反应原理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等;实验基础涉及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考查的化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信息来分析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尽量覆盖更多的重点知识。
三、教学策略要全面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对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接受与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化学工艺流程题是无机综合应用题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要求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捕捉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从而解决问题。因为在本节课中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关键能力的情境最为恰当,也尤为必要。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是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是全面解决知识缺陷的舞台,是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为此,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学生评价三种合成方案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合成方案,自己绘制工艺流程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更懂,才会悟,才有信心。最后的高考赏析环节,通过我真实的课堂操作,感受到学生面对陌生的高考题型,他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去突破。
以上是笔者为落实新课程标准,为促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作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曾晓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9.[2]张凯、张贤金、吴新建.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效度评析.化学教育,2017,5.[3]占慧军.高中化学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思路.人民教育,2017,3-4.
第三篇: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说课稿 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说学生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应用和歉意能力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课程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四、说教法
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确立以下教法:设定特定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以解决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适时地结合演示法、讲解法、引导法来完成教学。通过辩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等。
五、说学法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确立以下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记理论内容,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辩论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以极域电子教室控制系统为平台进行统一教学和管理。
七、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过十字路口,看红绿灯可以告诉我们交通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电视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超时的优惠活动是昨天的,今天我们知道后对我们来说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2)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设计意图]:总结问题,突破难点。通过填空、案例和列表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步骤的掌握知识点,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八、说教学反思
1.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堂需要精心的设计,有目的的取舍,学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2.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四篇:化学教师素养
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 闫莉(初中化学
巴中市初中化学484班)评论数/浏览数: 4 / 649 发表日期:
2012-10-16 15:49:15
| 优秀
1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部分。大学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结构化学知识、化学发展史知识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等是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知识中陈述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无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等构成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程序性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对上述专业知识最起码的要求应当是:正确理解并解释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每一部分知识,弄清楚各个知识点的非凡性,发掘蕴含其中的一般规律原理。不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还要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景;不仅要通晓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2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
从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来说,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基本技能。1.2.1教学设计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分析和组织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分析和组织教材的基本技能,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教学对象的评估技能。化学教师应把握心理和教育的分析和评估技能,学会利用现象、调查、座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技能。现代中学化学教师要充分吸收当代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把握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育对象和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爱好小组,爱好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非凡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爱好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教学的内容,我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聪明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聪明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技能。现代中学化学教师不仅会制作和运用传统的教具,而且还要学会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开发,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5)教学测量的评价能力。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要具备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技能,要把握各种具体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技能,利用过程性评价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和家长持续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1.2.2口头语言表达技能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普遍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削弱,而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讲授和口头语言表达应具有下列特点:描述简洁规范,重点明确突出;运用易于接受的适当的语言,不用含混不清或拼凑的语言;恰当地运用比喻或隐喻;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讲授重点不烦琐,发言注重抑扬顿挫,增强语言效果。1.3学好通用的化学学科知识
在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情势下,孤陋寡闻不适应教师职业,开阔的知识视野是教师的必然选择。1.4学好现代教育技术 知识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快节奏、高效率,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要能够把握计算机和辅助化学教学的手段。认真学习CAI设计的理论,熟练把握化学CAI设计和媒体编制以及化学课件素材的获取,这是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学好的必修课。2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刻地反思两个问题,即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为此,要求广大教师,包括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2.1知识经济教育观
网络的出现使全球化趋势加强,也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预备。教育的本质,是用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来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求我们的学生。2.2全面发展与创新教育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的学生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2.3现代教育技术观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课堂教学的革命,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追求新知。同时,还必须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2.4终身教育观
古人曾经提出这样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现代教育思想,而且要授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时代的发展过程,也是教师观念更新、素质优化的发展过程,随着课堂综合化的发展,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充分配合,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3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与新课程同行——转变教师角色,学会新的专业技能。3.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研究者。3.1.1由治理者变为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治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3.1.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那种认为教师教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爱好。3.2把握新的技能
教师应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给予、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3.2.1学会关爱
爱是教师的力量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假如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3.2.2学会理解
理解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布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学会理解,非凡要理解那些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道德败坏”等,其结果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3.2.3学会给予
主动发展的教育首先是具有选择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给予,要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这个空间绝不是“时间”,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给学生一点权利,给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3.2.4学会合作
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聪明,减轻负担;示范合作,促进成长。新课程非凡要求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3.2.5学会“IT”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首先把握信息技术。把握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必要手段,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3.2.6学会创新课程期待“创新”型的教师
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我发展。4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内容 4.1把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
化学教师的素质构成在符合一般教师素质构成的基础上,还有非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1身体语言的表达技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恰当地运用姿势、动作和表情等非言语性语言来增强口头语言的效果。素质高的教师不但口头表达顺畅流利,而且表情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充分调运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功能,上起课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重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把一堂课上“活”。4.1.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引发和维持学习活动,调整自身行为指向于学习活动的功能。学生在动机比较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活动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通过积极的正面反馈,难度适当的作业等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通过回忆旧知识,产生新问题等引发学生学习的意向,通过讨论、分组学习、动手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好,通过多奖励少惩罚,给予适当的期望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保持学生的继续学习的信心。4.1.3娴熟的课堂驾驭技能
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化学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保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课堂驾驭技能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要建立班级纪律。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社会化功能。班级纪律一旦制订就要严格遵守。②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要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避免滥用教师的权威;尽量由学生自己判定解决的问题;利用各种机会,指定某些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
③奖励学生的良好的行为表现。对某些学生好的行为表现应根据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进行及时恰当的表扬。④惩罚不当的行为表现。惩罚不当的行为是一种不得己而为之的策略,但少量、适当的惩罚对维护课堂纪律和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⑤营养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中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依靠的群体情绪状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师生建立共同的行为标准,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二是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相互表达意见的机会。4.1.4现代教育技术
每个时代都有多个时代的标志物。当今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①在熟悉信息对个人、对工作、对社会重要性的基础上,能高效地查询和获取信息。②能准确地评价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③能探求和开发有关信息。④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知识。⑤能指导学生收集、获取和使用信息等。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扩展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思维器官。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就当先行一步,把握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视听觉媒体、非凡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应当明确的是,多媒体究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的工具。教师既要认真地学习,熟练把握其操作程序,学会制作部分课件,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不要忘记,教学永远是师生双方熟悉、情意的交流过程,而且学生间的差异明显且千变万化,不能企盼凭借多媒体课件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忘记了这个基本方面,甚至让多媒体操作过程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反客为主”,教师为操作而忙,忽视了学生思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那就违于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初衷了。4.1.5准确而娴熟的实验教学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生的思想、观点、方法、知识和技能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实验,以全面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能力就成为其职业非凡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2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发展
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要求面前,生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应当了解教与学、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联,了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发展概貌,把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切切实实体现出闪耀着时代光彩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把握住三个环节,即:阅读——注重选择;体悟——善于联系;自悟——学会反思。
先说阅读——注重选择。就教育图书来说,应注重选择那些能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读物。这类读物,主要的不是向你提供教育教学知识或操作技巧,它向你展示的是新的理论视野,新的教育内涵。你从中获得的是观察教育教学的新的视角,是在全局上、整体上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思想解放、激发创造热情的力量。再说思考——善于联系。教师由于职业的原因,学习的内容广泛多样,加之工作头绪繁杂,时间紧迫,要想学有成效,学而高效,非有过硬的思考功夫不可,否则,会食而不化,学而无益。如何思考?成功学习者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善于联系。
最后说自悟——学会反思。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评价,找出得失,明确方向,从而确定新的行为选择的思维活动,教师职业的非凡性决定了他的思想、言行应当是自觉的、清醒的。否则,就难以确保其言行的“教育性”。对于成熟型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缺少的是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未形成自觉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反思的重点应指向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风格的形成。非凡要注重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剖析和熟悉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总之,素质教育对中学化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也应该会做人、会求知、会关心、会创新和会生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反作用于教师。因此广大教师务必努力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把握计算机应用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开拓创新意识,致力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