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析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探析
摘 要 当前,我国已处于信息化发展阶段,媒体信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的脉搏动向随时随地进行着反映,然而,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这些媒体信息对青少年的成长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文章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大体介绍,同时分析其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整合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及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 教学整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1.1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词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该词最先出现方式为电视素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传向世界各国,并通过教育方面的相关机构以及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将其转变成正式的一种媒介教育。不过,虽然已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确切的概念对其定义,实质上,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变动性的内容概念,它的出现以及变化中,当初主流的思想以及特定时期下社会的脉络对其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观点以及文化背景,对媒介素养也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概念。
1.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则是诸多教育形式之一,属于一种适用于学校的公民形式教育,所开展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含有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已经步入社会的大众同样可以开展该项教育。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受众自身可以充分的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其他权利。对于小学生而言,所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以电视媒介作为主体而开展,其中包括了对广告的辨识、电视节目中的内涵与表现形态、对广告节目的真伪以及不同观点的识别等。
2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新型教学课程对其内在的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传统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前身,在媒介素养中包含了人们对诸多不同信息内容的解读功能,除去常规性的听说读写四种方式之外,媒介素养更加看重对信息进行主动获取、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对信息进行理性的制作和传播等三个方面的能力。在当前的语文能力培养价值基础之上,对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并在此发展背景之下,通过对当前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充分的应用,建立起一种具有审美功能、语文素养以及人格塑造等诸多能力培养综合为一体的教育系统。
2.2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求
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主要的通讯技术之一,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完全成为了知识内容的总称,静态形式的知识量已经无法成为人才衡量唯一的标准,更多的是对动态形式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有效的理解以及有效的使用能力。通过诸多媒介形式传播出来的文字以及信息内容,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多网络词汇和语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甚至在作文当中出现的概率正在不断的增多,这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都真实地反映出媒介对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打下的坚实烙印。
3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方式
3.1资源整合
语文的教学资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在资源整合方面,对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开展语文教学的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教学资源的双眼,对日常生活中隐性存在的诸多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尤其是大众媒介中存在的资源,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整合,让这些媒介资源为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服务。
3.2过程整合
在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其中,使得在整个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能力教学和媒介素养教育二者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也是整体课程达到有效整合的实现途径之一。教师可根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学和媒介素养的主要结合点进行寻找,例如在《荷花》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荷花就是开展整合的主要切入点,可让学生自行寻找荷花相关信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3.3能力整合
开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知识教学,而是能力教学,在对语文课程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它将语文教学课程作为了主要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使用等多方面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学生在对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对其中新加入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解读,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以及好的习惯。
4结束语
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都是基础性知识点,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事业中,存在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还需要将其进行推广,对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工作,从而将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达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军,李琼.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浅谈小学品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整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2] 张智敏.给学习点亮一盏心灵的灯――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媒介素养[J].考试(教研版),2010(4).
第二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三篇: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调查问卷
《青少年媒介情结》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是教育部《青少年媒介情结与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组,为了解我省广大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动机和行为,以及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开展此项调查。本调查问卷匿名作答,调查结果只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不会对你们产生不利影响,敬请如实回答。我们将对你们的配合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问卷共有18个选择题,请在认为合适的答案前打上“√”。如果有其他看法,请在“其他”一栏填写上意见。
1.请在以下内容中选择你的基本资料。
性别:男女
学历:初中高中大学
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所在地:城市城镇乡村
2.您经常接触的媒介有: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
3.请您从大到小按顺序排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的媒体:
A.图书B.报刊C.广播D.电视E.光盘F.网络G.手机H.Mp3(Mp4)答题线:
4.关于图书(除课本):
①你能读到的图书:A.多种B.一般C.很少D.没有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图书馆D.其它场合 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A.兴奋B.好奇C.满足D.消遣E.枯燥
5.关于报刊:
①你能读到的报刊:A.没有B.一种C.两种D.三种以上 ②阅读频率通常是:A.天天读B.经常读C.偶尔读D.从不读1
③阅读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④阅读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⑤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⑥你阅读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满足D.放松E.休闲
6.关于广播:
①你能收听到广播吗?A.不能收听B.天天收听 C.经常听 D.偶尔收听 ②收听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
D.不固定E.从不听
③收听场合通常在:A.校园B.宿舍C.家里D.其它场合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⑤你听广播时的感受是: A.兴奋B.好奇C.美好 D.放松 E.没意思
7.关于电视:
①你可以收看到电视吗?A.不能收看B.天天收看C.经常看
D.偶尔看E.从不看
②收看时长通常是: A.1小时以内 B.1-2个小时 C.2-3个小时 D.不固定 ③收看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场合④评价A.非常好B.比较好 C.一般D.差
⑤你收看电视时的感受是:A.兴奋 B.好奇 C.满足感D.放松E.没意思
8.关于网络:
①你可以上网吗?A.无法上B.天天上C.经常上D.偶尔上 ②上网时长通常是:A.1小时以内B.1-2个小时C.2-3个小时D.不固定 ③上网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网吧D.其它E.从不上 ④经常上网是:A.查阅资料B.聊天C.收发邮件
D.一般浏览E.玩游戏f.写博客G.猎奇 ⑤你上网时的感受是:A.兴奋B.有趣C.满足D.放松E.无聊
9.关于手机:
①你有手机吗?A.有B.没有
②你经常用手机吗?A.天天用B.经常用C.偶尔用
③你用手机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经常用手机是:A.通讯 B.发短信、聊天 C.玩游戏E.上网⑤你用手机时的感受是: A.方便B.好玩C.满足D.自信E.说不清
10.关于Mp3(Mp4)等:
①你有Mp3(Mp4)吗?A.有B.没有
②你玩Mp3(Mp4)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玩Mp3(Mp4)的场合通常在:A.学校B.家里C.其它地方 ④你玩Mp3(Mp4)是: A.休闲B.玩游戏 C.攀比D.丰富知识
⑤你用Mp3(Mp4)的感受是: A.时尚 B.好玩 C.自信 D.放松 E.没意思
11.关于网络游戏:
①你觉得网络游戏很有趣吗?A.有趣B.没趣
②你经常上网玩游戏吗?A.天天玩B.经常玩C.偶尔玩 ③你对游戏的评价是: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差
④你上网玩游戏时的感受是: A.兴奋 B.有趣 C.满足D.放松E.无聊
12.你能做到除正常学习利用外不接触网络和手机吗?
A.能B.不能
13.老师和家长讲过如何利用网络与手机吗?
A.讲过B.没讲过C.不用他们讲
14.你对老师和家长的观点与态度是:
A.认可并做到B.认可做不到C.不认可D.没听过
15.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吗?
A.依赖 B.不依赖(如果你选择A,请做16小题;选择B,请跳过16小题)
16.你依赖手机和网络等媒介的原因是:
A.方便B.有趣C.增长见识D.有成就感E.消遣
17.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专门如何正确运用媒介的教育活动?
A.没有B.有(如果你选择A,请做18小题;选择B,请跳过18小题)
18.你希望学校通过开设有关课程或讲座对此进行教育吗?
A.希望B.不希望
再次对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上)
1.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
2.1902年我国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
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中只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从此,“国文”科的名称见于法令。
4.北洋政府规定1922年起国民小学各科教科书一律改为白话文。胡适认为这一举措将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前了20年。
5.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6.新中国成立后,以叶圣陶为主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将国语改为“语文课本”。
7.因为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1956年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课程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8.1997年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忧思”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
9.语文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此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实践。
10.1956年的教学大纲是叙述最详细的大纲。
11.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一、语文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 重点 p29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实际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1)现代课程注意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2)现代课程注意了知识拓展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校园的语文课程、网络语文在线
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以及相互间的互相生成 三、三个维度有机融合(重点)p49
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2、“过程和方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
4、三维融合的境界
四、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全面、适度、具体、分层。尽可能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
五、教学目标的陈述: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在其《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
2、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下)
一、《急救篇》 :西汉时期的教材,为西汉元帝的史官所作。
二、《千字文》周光嗣,《三字经》王应麟,《百家姓》佚名,与《千百诗》合称“三百千千”。
三、《国语教科书》采用的是 审定制、国定制。
四、《开明国语读本》是叶圣陶编纂的影响最大的一套教材。
五、20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配套的实验教材: 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三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按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还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语文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资源,也就是那些并非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比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地点、场所、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七、影视、网络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p81 材料分析
第三章 小学语文学习
自主学习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3、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措施之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学生质疑,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
1、开设学法指导课
2、总结学习过程
3、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4、指导学生拟定并执行学习常规
5、进行学法信息交流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上)
一、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2 p111 1.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2.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3.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4.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5.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二、40年代叶圣陶与夏丏(mian)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提出“语感说”。
三、语感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p133 1.个性发展策略 2.形象思维策略 3.实践感受策略 4.情感驱动策略 5.人格塑造策略
四、讲读法 4 p140 讲读法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一个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二是讲读。
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方式 1 p143 从时间关系看,有雁形式与鱼贯式;从角色关系说,有主辅式和主从式。
六、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4 p153 1.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媒体设计
七、预习指导包括的环节:2 p155 1.提出预习要求。2.教给预习的方法。3.预习要有检查。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下)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个会写; 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会写; 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
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
1、音、形、义结合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识字、写字相结合
借鉴蒙学识字传统:
1、韵语识字的经验;
2、读书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是小学语文识字教材编排的常见形式,根据汉字规律,在音形义上把有联系的字集中在一起编排,让学生一起学习,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识字的效率,但有时也会增加学生的识字负担)
3、重视写字的经验。
教师教学发音常用方法之析出法:进行声母或韵母教学,教师先从情境图内容引出词语,再从词语中析出音节,然后从音节中析出要教的字母。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1、笔画部件分析法
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
3、形象识字法
4、形近比较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六年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多读:遍数多、数量多、品种多、强调朗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从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含义:
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句子教学方法之指导学生读懂句子: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2、抓住关联词
3、抓住句子主干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5、通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6、根据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理解句子
分段中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1、邻近段落归并法
2、重点突破法
3、整体分割法
概括段意的方法:
1、取舍法
2、摘句法(有的段落里有现成的可概括段意的句子,就摘录取用)
3、串联法
朗读指导:
首先要正确示范;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第三,提示难点;第四,读后评议。
背诵的方法:
1、理清课文的线索便于记忆
2、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
3、克服记忆的难点
4、采用尝试回忆法
5、整体法和部分法相结合
复述的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略读的方法:
1、浏览式的略读方法
2、检索式的略读方法
3、筛选式的略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变序教学就是打破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
习作教学的目标:
一、降低要求,淡化文体。(《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知识的要求提得很少,也较低。“具体明确”指的是内容;“文从字顺”指的是写文章时,用词造句通顺妥帖,语句通顺。对于文体,《语文课程标准》里只提了“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求也不具体;在阶段目标中,只笼统地提了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两种。)
二、重视情感态度
(1、强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2、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三、讲究过程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
纪实与想象:应以写纪实习作为主、写想象习作为辅。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经验。
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习作训练应遵循从说到写的顺序。
习作教学的环节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结合作文训练进行听说的方式是口头作文)
小学各学段倾听能力的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4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5~6年级):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写作能力不属于说话能力的要素)
口语交际话题的类型: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
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
1、寻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情感实际)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或多向互动
4、优化口语交际指导流程
5、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显性互动话题:是口语交际话题的一种类型,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进行训练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扮演特定交际情境中那个角色,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隐性互动话题:也是口语交际话题的一种类型,由于互动性不十分明显,双向互动往往被忽视,极容易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训练课,一人讲,大家听。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中互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
1、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2、问题解决的应用性学习的策略
3、考察、参观、访问的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策略
第七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4 p347 1.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4.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二、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内涵
p356 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是对小学生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方法。不是指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分数档案袋,而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或持续性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三、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构成 4 p356 1.设计说明 2.系列作品 3.反思记录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内容 3 p367 1.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全面 2.教学内容:知识点落实到位
3.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方法灵活多样
4.教师素养:语言准确、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
5.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多而有效;在知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一、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 4 p400 情境教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并进行的一项语文教学实验。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为儿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儿童情感,从而引起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验。
江平第二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34.00元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一 通过古今中外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概念以及其结构的理解
当今,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是: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语文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见诸于官方文件,是在清朝末年。而作为正式的课程名称是在1949年,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名称做了诠释。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包括听、说、读、写、算。这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材和网络学到的内容,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谈谈你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1、工具性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如前所述,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而言之的广义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就是语言。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思维主要依凭语言进行。当然,也有形象思维,但不占主要地位。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思维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智力的开发。而思维的发展又必须借助语言的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也就是进行思维训练,其结果必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教学语文,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掌握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4)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要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听说读写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缺乏识字、释词、阅读、概括等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及其它课本中的知识。(例:对“增加了、增加到”的理解)因此,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课程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便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增强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才干。
2、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不同,它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语文一经人们掌握和运用,也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同一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文的人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健全人格。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绝不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也不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所以说其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需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第三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是如何从“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和“知识、能力”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现在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2 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表现在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第四条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第五条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都阐明了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更好的进行学习。3 知识,能力的目标表现在
总目标的第六条到第十条充分阐明了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且学会用这些能力去获得知识。如学会普通话,能书写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二 比较建国后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你认为这些文件中哪些教学理念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并就其中一点或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条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这条很值得继承和推广。语文课程的学习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再一天半月,二十在长年累月中,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比如最基础的怎样查字典,怎样选择课外书并做好笔记等。这样无论在阅读、作文教学中,都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老师给予学生的知识是一碗水的话,那么学生在课下的自学就是遨游在整个海洋中,可见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必要。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第四节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一.认真阅读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举例说明它的编排有什么特点,你最欣赏哪个特点,为什么?
人教版教材编写宗旨是力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一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组选编的课文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生活以及展示平台等内容,都是围绕专题安排的。如第四册的第三组教材,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
二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创新和突破,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又易于学生的学,教科书由教本变成为学生的学本。如练习中的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连,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学习伙伴互相交流。其次,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语文园地里设置的我的发现这一栏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掌握汉字构字的特点。
三 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后编写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读读背背等题目,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第四册语文园地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邮票和邮票的故。
四 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识字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扩大知识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阅读方面,教科书后附选选读课文。
五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我最欣赏的是第五个特点。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学会充分利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一课结合课标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谈谈你对这课教材的理解?
第五节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一.你认为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
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四)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我真行”评比栏,“看谁写得棒”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画与写”的课程,让学生在画画的同时,为图配话,并将这些作品编成班级刊物;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小学语文学习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这三者中择一,谈谈你的理解?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因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