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
加强农村小学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让我们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的社会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然而只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弊端。间接经验依赖于直接经验,没有他人的直接经验,就没有我的间接经验,但如果我们一点直接经验也没有,我们便无法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我们的间接经验必须经我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小学生获取数学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学习四大领域之一。同时《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或创设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实践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农村,要么在公开课上,做做样子;要么根本就
没上。它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就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作用。
一、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而活动课正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西师版》三年级教材“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办数学小报。通过让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上网查询。以问、查、画,等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摈弃了学生最讨厌的重复巩固,反复练习,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巩固了新识。有利于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西师版四年级教材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后,设计了“节约一粒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小组合作数一
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讨论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有多少吨?可以供多少人吃一年?通过活动很好地巩固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三、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如《西师版》三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让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的重量,比如面条、味精、奶粉、洗衣服等,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这样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更加牢固地建立克与千克的实际观念。
四、实践活动能养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
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1 ∕3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3SH。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五、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西师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有趣的图形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学具,开展“拼一拼,讲一讲,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正确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对小学数学教学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关键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扎实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既落实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又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小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2、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
关键字:小学数学
活动课
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活动课一直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但因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所以就当前数学活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但又与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实用型,③动手型,3.数学实践。
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四、当前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为什么我们农村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数学能力低下,根本及不上城市的学生,究其原因是与我们平时教学方式和他们的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目前,我们的孩子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仅仅是课本的知识,大部分教师也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暇顾及选取那些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她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尽可能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有用”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掘数学发展潜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力求通过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课外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小能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生活,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二)狭小的时空阻碍着活动课开展。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碍”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
之内的活动。她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图画中的“飞白”,其广阔的时空是广大师生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塑造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共同生成”的多元开放的天地。
(三)活动课成为应试教育的“自留地”。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呀讲呀练呀,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就一点也舍不得浪费。于是,一天到晚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另外,即使不这样的做的有些教师和学校,却把数学活动课与课外兴趣小组等同起来,进行一些高难度的解题训练,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乐园。如:开展数学学科竞赛等。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既不是“双基”的补课,也不是为“竞赛”服务的拔尖训练,应该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根本宗旨,以自愿参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原则,是数学课改中的“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等子课程,是践行新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的“责任田”。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活动课内容的选取。数学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这给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再者,活动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既应结合数学教材,又不应局限于大纲要求;既要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特别要注重挖掘活动课程自身的优势,来显示学科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设计,不但有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除了围绕教学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突出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因此在选取内容时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便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自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是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数学活动课区别于数学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正确认识教师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因势利导、组织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事实上,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都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适当的帮助。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二是合理把握,因材施教。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具有显著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对同一班级、同一内容不强求一律。要采取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争取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均能有所提高。比如,允许学生起点不同,掌握程度有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等等。
3、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测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4、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
数学活动课则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活动课内容要形式多样。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目标及活动内容决定的。数学活动课以其开放的内容,较强的实践性与自主性,构成了其自身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显著差异。因此,它的活动形式、活动空间也呈现出多样性,以活动空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类: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开设拓宽知识课。它是在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数学能力的条件下,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或解疑、或化难、或加深拓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设计数图形的活动课,旨在强化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有序地观察和数出这些图形的能力,并为学习组合图形打下基础。
(2)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既富趣味性,又可强化数学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较好的数学活动。不但扑克、魔方、火柴可作为游戏的道具,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也可以担任重要角色。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对数字对联、填数字成语、病题会诊、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不要被形式所累而忽略了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
(3)开展数学竞赛。但要注意与“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区别。其形式有:书面竞赛,但要注意不要一味求难求深,应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安排一些技巧性较强的综合题、发展题;组织活动比赛,如:巧算24点比赛,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实际操作比赛,可比赛快移火柴、几何形体制作等;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征集比赛,看同年级哪个班收集的数学问题多等等。
2、社会实践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课要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与形的角度与观察周围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比如,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所在居民楼各户半年的用水量,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并作简要分析;或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正常开展,使得数学学习少了一些抽象,多了一份具体,不再是远离生活的“逻辑形式”,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因为那些现实的、有趣的、研究性的课外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思考、探索、合作、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活动中、在生活里,学生不但会“思考数学”,而且会“数学地思考”。同时,数学活动课还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他们在参与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逐步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而且,通过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数学活动的设计给广大教师一个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它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辅成,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课程体系,增强了数学课程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为乐而不为呢?
(三)引导者对活动课的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活动为形式,通过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能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扩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和学习能力;能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要积极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人们做好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打消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成为我们师生数学活动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单位:包头市东河区康复路小学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姓名:胡洁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智慧游乐场》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 :陆秀华
一、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在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让其了解数学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设想: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借助计算机教学软件生动的声像演示,创设一次到游乐场活动的情境,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穿插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主动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与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思路:
以卡通人物聪明小宝为主线,引导学生进入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流程畅顺的同时增加亲切感。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活动动机。、介绍我们的新朋友——聪明小宝。
2、(配音动画):春天到了,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今天,就让我——聪明小宝,带大家到我的“智慧游乐场”游历一番吧。不过,先提醒大家,当中会有一些关卡,运用你的数学知识努力闯关吧!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二)提出要求,明确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解决每一关得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参与活动过程。、提出过关的思考方向:(1)怎样解决?
(2)用到什么数学知识?、活动环节:
(1)关卡一:
① 屏幕演示:汽车在学校等待出发。
② 聪明小宝设题:我们上午 8 时坐车从学校出发,汽车每分钟走 900 米,8 时 30 分就能达到游乐场门口了。学校到游乐场有多远呢?
(配音:出发前先过第一关。顺利通过了,汽车才会开啊!)
③ 分组讨论,汇报。过关后动画演示:汽车出发到游乐场门口。
[运用时间、行程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关卡二:
①屏幕演示:智慧游乐场售票处。
②聪明小宝设题:我们连 3位老师共 人,游乐场集体票每人5元,老师带了300元,够不够呢?(根据班级实际填写人数)
(配音:想要进场,可要先买好门票啊。)
③分组讨论,汇报。过关后开门进入游乐场。
[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关卡三:
①动画配欢快音乐演示:游乐场平面图
(画面弹出“欢迎加本游乐场快乐之旅”,配音:在这里,你将获得无穷的乐趣。)
②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选择游乐项目。[点击该项目,出现相应过关题。]
(根据班级实际填写人数)
③聪明小宝设题:
(A)动感小火车:
a、题目:小火车绕着长80米,宽40米的长方形轨道行驶,每次会绕轨道2圈。我们玩一次,旅程有多少米?
(聪明小宝动画加配音:想玩动感小火车吗?先过关再说。)
b、分组讨论,汇报。过关的小组进行开小火车的游戏。
[运用求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环岛游湖:
a、题目:现在准备坐船游湖。每条船最多坐5人,我们师生共有 人,需要租几条船?(根据班级实际填写人数)
你认为怎样分配才合适?
b、分组讨论,汇报,说明分配的理由。全班选出最佳方案。过关后游船出发。
(聪明小宝动画加配音:坐船游湖前先分配好,就会既开心,又安全。)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初步学会设计分配方案。]
(C)参观科学馆,介绍部分中外数学家。
[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数学家了解其事迹。]
④视时间自由选择其它游乐项目(手工园、水上城堡、超级滑道、餐厅),进行过关挑战。
[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水平,进一步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关卡四:
①聪明小宝设题:从 8 时 30 分开始,同学们在游乐场里游玩了 3 小时后,就坐车回学校。应通知家长几时几分到学校接孩子?
(配音:今天的旅程到此为止了,回去之前过最后一关吧。)
②分组讨论,汇报,说明理由。过关后与聪明小宝道别。
③屏幕演示:游乐场外的春天景色图。
(聪明小宝动画加配音:同学们,再见,祝大家学习进步,快乐!)
学生也与聪明小宝道别。
(四)师生互动,进行活动评价。、本课我们运用了那些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出: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解决,只要平时多留意,你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对活动过程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评价。
六、课后实践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教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数学实践活动课,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上好数学实践课呢?我认为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活动目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拓展的范围,除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还要注重分析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到数学活动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据,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目标,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灵活而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扩大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数学故事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擦课前准备临时支起的小黑板,因用力过大,黑板仰面倒地,摔得粉碎,自己也差点闪倒,擦黑板惹出了祸,怎么办?在收拾好残局后,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刚才我把大家夏了一跳,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黑板为什么会倒呢?是因为支黑板的架子比较矮,而我擦黑板时在最上面用的劲儿大了。都是我观察不仔细惹的祸。如果我动手之前,先仔细观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下面看同学们观察得细不细„„”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了。而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空间想象解答之类的“为什么”。就这样,一次课前的事故,被教师智慧地化解为与教学目的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