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时间:2019-05-14 05:4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第一篇: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了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帮助企业克服当前困难,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稳中求进,进中有升,经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增加生产

(一)支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增加生产。对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10亿元、年增长20%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50亿元、年增长15%以上,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且年税金同比增长10%以上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分别按销售收入增长部分的2‰对企业给予奖励;对2012年新建工业项目投产且纳入统计的企业,投产当年工业总产值超过0.2亿元、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2万元、5万元、10万元和50万元(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二)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商务、交通、煤炭、电力、铁路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采取措施优先保证省内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牵头)。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保证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并给予利率浮动等方面的优惠(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牵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配合)。

(三)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各市地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对纳入省统计局统计口径、完成省工信委确定的年度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计划目标的市(地),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对市地政府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省统计局配合)。

二、缓解企业资金紧张

(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对地方经济贡献大,产品市场好、订单足,上下游产业带动力强,关系区域产业链安全,但流动资金出现阶段性紧张,支持后可实现较大或稳定增长的重点企业在2012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增贷款,按利息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鼓励担保机构采取降低门槛、简化担保手续方式,对发展前景好、能够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同比具有较大增长的企业提供新增担保贷款,通过提高风险补偿代偿标准的办法予以支持。引导帮助企业盘活存量,加强销售,减少库存,清欠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回笼,减少两项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五)鼓励企业向市场融资。对省工业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合作平台贷款放大8倍(含)以上的部分,放大倍数每增加1倍,给予合作平台10万元奖励;对采取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式投资本省中小企业项目的投资机构,省级财政在市县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奖励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另行给予奖励(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牵头)。

三、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六)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对由省政府组织参加在省外举办的国家级或区域性的综合型展览会和重点专业展览会的重点企业,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市县政府组织的参会、参展费用由同级政府给予补贴;对自行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展销会的企业,经审核后,省财政给予其参展柜台费用50%的补贴(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牵头)。

(七)扩大省内市场需求。对省内交通、铁路、电力、石油、水利、市政等重点工程,保障房、廉租房建设等民生改善项目,以及政府采购等,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定期发布大宗物资及机电产品设备需求信息,组织省内企业配套对接,在价格合理、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本省自行生产的产品,稳步提高省内产品采购配套比重。结合国家对农机等产品的补贴政策,由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专门用于支持农机等产业发展的办法。省内资金重点向省内配套比重大、产业链条延伸长的重点项目和企业倾斜,特别是向农机、装备行业配套倾斜。生产企业要密切跟踪省内外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市场需求和变化,主动对接,寻求更多的配套合作及合同订单,扩大市场份额。对重点工程项目新增加的政府采购物资及配件等,经审核,可按销售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采用省内产品配套的企业,经审核,按每年新增采购额的1%由供应企业计入销售成本给予奖励,对新增采购额超亿元的企业,由市地工业主管部门颁发“工业保增长贡献奖”证书予以鼓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牵头,各市地政府、省商务厅、省农委、省住建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哈尔滨铁路局、省电力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配合)。省内基本药物招标,在同质同价的前提下,优先采用省内医药企业产品(省卫生厅牵头)。

四、支持企业结构调整

(八)确保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对今年内计划投产或部分投产的省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做好政策及要素保障,确保年底前如期投产。对今年计划新建和在建的重点产业项目,要优先配置土地资源,简化程序,提高核准、备案效率,属于财政支持的资金尽快安排到位,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新增长点(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电力公司、哈尔滨铁路局和有关金融机构配合)。

(九)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国家对我省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重点推进省内钢铁、水泥、医药、食品等产业的兼并重组;积极推进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利益共享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地区间可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企业兼并重组后的财税利益分配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省国资委、省工信委牵头)。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目标管理,以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工作,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严格成本管理与控制,挖潜增效(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牵头)。

五、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对具备条件的,将学校、医院及其他供电、供暖、供水等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尽快操作实施,让企业“瘦身”,轻装前进(省国资委牵头,地方政府配合)。

(十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地方经济贡献大,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经省工信委、省地税局、省国税局审核认定,可以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征收企业“探头税”和“过头税”(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牵头,省工信委、省财政厅配合)。在确保年度内社会保险费用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连续亏损3年,拖欠税金、欠发职工工资6个月以上,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地税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在2012年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信委、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查处力度,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省减负办、省物价局牵头);严格控制涉及企业的各种评比、检查、达标、庆典、培训、评价评估等活动(省减负办、省监察厅、省人保厅牵头)。

六、服务基层解难题

(十三)开展下基层服务活动。各级政府、中省直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深入基层开展对口服务,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改进和落实定期走访、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现场办公、联审联批等工作制度和方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对下基层过程中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尽快解决;对单一部门无法解决、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由省工信委负责协调,报告省政府召开工业发展与运行联席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增长。

(十四)一企一策解决问题。根据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成五个协调组,帮助企业解决制约生产和发展的突出问题。由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组成电力保障协调组;由省工信委、省交通厅、哈尔滨铁路局组成运输保障协调组;由省金融办、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组成融资保障协调组;由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组成项目服务协调组;由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组成市场对接协调组。各协调组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一企一策解决问题。

(十五)研究落实国家政策。中省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抓紧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信贷、产业发展等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读,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上网公告,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由省金融办协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七、净化省内市场环境

(十六)净化省内市场环境。对进入我省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如地条钢、化肥、农药等),坚决依法没收取缔;对省内制假售假企业,一经发现,由工商、质监部门依法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其法定代表人3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法定代表人(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牵头)。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监察厅要加强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服务不到位、任务完成不好的要进行批评整改,对失职渎职、推诿扯皮、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要严格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努力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省监察厅牵头)。

第二篇: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意见

连政发〔2012〕1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工业是我市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举全市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社会资源,着力破解制约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难点问题,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为重点,完善县区和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2.落实政策,破解难题。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优化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把扶持工业发展和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

3.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责任单位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

二、推动工业稳定增长的措施

(一)提速扩量行动。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强化存量企业挖潜提

—1—

升,狠抓增量经济培育,助推企业开拓市场,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深化经济运行监测。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挂钩帮扶活动,各企业、项目的挂钩部门,每季度向市经信委反馈帮扶情况。市经济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结对联系县区,每月走访一次,掌握实时情况,及时解决难题。完善“日调度、旬分析、月报告”制度,对全市20强企业,每日了解最新动态;对80家行业代表性企业,每旬跟踪了解情况;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每月详实分析报告。

2.强化存量挖潜提升。市经信委会同各县区,做好现有工业企业分类指导。引导优势企业备足材料、扩大产品销售,保证满负荷运转,为全市工业发展多做贡献。对产品有市场,但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制约,目前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帮助其理清发展思路,借助外力支持,解决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活力。对不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鼓励其加大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尽快转型升级;对产品无市场、污染重、能耗高、占地多、产出少的企业,引导其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尽快盘活存量资源。

3.狠抓增量经济培育。重点跟踪推进年初确定的100个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项目,尽快实现达产达效,确保全年新增销售400亿元。促进已竣工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现实生产力。做好小微企业排查摸底工作,促进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企业。市统计局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规模企业统计。市财政、国税、地税、人社、科技、商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4.助推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对本土企业和产品的扶持,各县区、各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本市企业的产品。市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港口、住房等部门,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中,要提高本市建材、钢材等产品的采购数量和比例。市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市卫生部门在药品采购、市属国有企业在项目采购中,优先选择本市企业产品。市经信部门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点城市名优产品展

—2—

销活动,扩大我市工业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商务部门要引导企业用好省市外贸发展资金,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组织各大超市卖场集中采购地产名优消费类产品。

(二)项目推进行动。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难题,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速投产,确保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940亿元的目标任务。

1.破解一批难题项目。9月份作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难题会办月”,各县区要集中排查出一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中久拖不决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采取市、县区分级负责、联动会办形式,解决立项、规划、用地、环评报批和拆迁、资金等难点问题。市发改、经信、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要强化服务,加强协调,通力合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2.开工一批新上项目。各县区要把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扩大投资、增强后劲的当务之急,加快列入全市重点开工计划和已签约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专人办理项目报批手续。各项目审批部门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市经信部门要加快推进“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升级示范工程”,集中实施一批建设周期短、技术工艺水平高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技术改造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9月份,在全市举办“重点项目秋季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一批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

3.加快一批在建项目。各县区要抢抓项目施工的黄金季节,对在建亿元以上特别是列入全市重点建设计划的项目,逐一落实项目责任单位,成立专门班子,明确节点时间,细化工作目标,倒排工期,强势推进。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项目实地,召开现场协调会、集中会办会,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推进项目高质高效建设。市国土、金融、供电、水利等部门要做好重点项目的土地、资金、用电、用水等保障工作。

4.推进一批竣工项目。各县区对列入全市重点建设计划的123个

—3—

亿元以上计划竣工项目,要实行领导挂钩服务制度,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要求,逐个项目制定推进计划,落实挂钩责任。市重大事项督查组对县区领导挂钩服务竣工项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实行月公示、季点评。12月份,举办“全市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集中展示各县区项目建设成果。

5.储备一批后劲项目。各县区要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集聚抓产业链配套项目,围绕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抓增资扩股项目,围绕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抓技术改造项目。市商务部门要统筹协调,会同各县区谋划筛选一批重点招引的大企业、大项目。年底前,全市要储备100个重大工业项目,四县、市开发区要分别签约落实12个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三区、徐圩新区要分别签约落实10个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为工业发展增添后劲。

(三)服务保障行动。在当前工业企业遇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1.营造良好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讲解读国家、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各类政策,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使广大企业全面知晓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治理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连政发〔2012〕49号)各项规定,有涉企收费、罚款项目和权限的部门,每月要向市优化办报告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情况,定期公示。市物价局、法制办牵头,整理汇编最新涉企收费和罚款目录,明确国家、省、市三级涉企收费、罚款项目及上限、下限金额标准,向全市企业公示。

2.强化要素保障。市经信委、发改委牵头,强化煤电油运供需监测分析,完善应急协调机制和各项应急预案,及时解决突发供需矛盾,保障电煤、成品油和重要物资运输有序畅通,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新海电厂百万千瓦机组和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电力调配和监测分析,通过削峰填谷,提高用电负荷率。完善有

—4—

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的用电需求。

3.破解融资难题。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要落实有关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监管,规范企业贷款中间业务收费和代理销售业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市经信委、财政局要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和扶持,人民银行、经信委9月份牵头举办专场银企对接会,解决部分企业流动资金、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4.引导创新发展。各县区要按照要求,10月底前完成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报市经信委审核备案。市经信委要牵头组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项目调查摸底,推荐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试点示范,开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共性技术的企业信息化系列沙龙活动,为工业企业、软件企业、省市专家三方搭建桥梁,为两化融合纵深推进提供支持。

(四)政策惠企行动。要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已经或将要出台的稳增长政策,同时实施我市支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激励政策(实施期限自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所涉奖励、补助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

1.鼓励工业企业快增长、扩规模。对应税销售1000万元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的工业企业,按高于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量部分,每100万元奖励0.5万元,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销售总额首次达到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在本政策实施期间,新投产工业企业应税销售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上述政策企业按就高原则享受其中一项。

2.推进工业项目上层次、快投产。对新投产的设备投资额500万元(新兴产业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手续齐备),在12月底前竣

—5—

工投产的,按设备投资额(已支付)的10%给予补助;在2013年6月底前竣工投产的,相应按8%补助;在2013年12月底前竣工投产的,相应按6%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3.缓解工业企业担保少、融资难。设立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担保风险基金,规模为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按1:5放大,用于为示范区内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前途的工业企业进行融资担保。市财政安排10亿元财政存款规模,按照金融机构基准利率贷款季度投放余额的20%,相应调整下一季度的相关金融机构的财政存款额度。每季度由市经信委、财政局、人民银行联合确定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工业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增量扶持,鼓励金融机构按基准利率予以放贷。对市级国有担保公司负责担保的,免收手续费,担保公司可享受担保费补助、担保风险分担政策;对龙头型企业、产业链内关键企业和有较好增长前景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担保。各县区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发挥担保公司对重点企业的担保扶持作用。

4.推动工业企业促销售、拓市场。大力推广应用本地产品,对本市法人单位年内采购本市工业企业产品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和引导本地超市、商场和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加大采购本地产品。引导工业企业参加省、市组织的重要展销活动,展位费由财政给予不低于50%的补贴。

5.促进工业企业保外贸、增出口。对出口本地产品金额超过5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的工业企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出口每增加100万美元,一般贸易奖励3万元、加工贸易奖励2万元;当年出口增长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每出口增加100万美元,一般贸易奖励1.5万元、加工贸易奖励1万元。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奖励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就业、引进人才、技术创新。本条政策与第一条政策按就高原则兑现。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

—6—

员的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工作,及时解决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掌握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协调调度,研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支持我市工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全市工业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保障工业企业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企业融资问题。

(二)定期召开工业发展专题会议。市政府每季度由市长召开工业发展督查推进会,主要督查县区和部门工业发展工作推进情况;每两个月由常务副市长召开工业发展难题会办会,集中会商解决工业发展难题;每月由分管副市长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完善联动机制。市各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责任,敢于担当,加强信息沟通,主动上门服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关注工业发展,对本地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紧急和重大问题,尽快予以解决,需由上级政府协调解决的及时上报。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宣传,由市经信委牵头,通过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采访、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稳增长政策、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稳定增长的良好氛围。

附件: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24日

—7—

附件

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1.市发改委: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新建工业项目立项报批,推动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2.市经信委:监测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协调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推进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协调推进工业企业和项目融资问题。

3.市财政局:落实扶持工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为工业运行调度、项目推进、部门联动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推动政府采购优先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4.人民银行连云港市中心支行、连云港银监分局:监测分析工业信贷情况,落实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支持,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资金问题。

5.市国税局、连云港地税局:落实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6.市商务局:监测分析工业出口情况,落实支持工业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工业招商引资工作。

7.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开展重点企业紧缺技术工种培训,推动企业用工服务工作。

8.市国土资源局:落实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的政策措施,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用地指标等问题。

9.市环保局: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环评、验收等问题。10.市物价局:清理、监督各有关部门涉企收费情况。11.市法制办:清理、监督各有关部门涉企罚款情况。12.市交通运输局:推动交通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研究办理县区、企业提出的道路建设、物资运输等问题。

13.市城乡建设局: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优先

—8—

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4.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推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5.市水利局: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6.市卫生局:推动医疗卫生单位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17.市港口管理局:推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采购使用本市企业产品。

18.市国资委: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优先采购使用 本市企业产品。

19.市统计局:为工业经济监测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依据,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

20.连云港供电公司:监测分析电力供需情况,保障企业用电,加快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采购本市企业产品。

—9—

第三篇: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在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稳定、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河北省农民收入扭转连续七年徘徊局面,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但从“十五”以来总体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河北省制定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7000元,年均递增5以上。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建设和谐河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加强统筹,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农民增收制约的多重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农民全面发展

从河北情况看,当前农民数量多、资源占有率低、受教育程度低、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民增收的直接制约。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三个不协调”和“三个不同步”。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占GDP比重与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不同步。2004年河北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5.5,而农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仍高达45.9,导致农民参与GDP分配系数由五十年代的0.6降至0.3。二是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工业比重提高与城镇人口增长不同步。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2,而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仅占34.5,城镇化滞后直接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三是生产要素与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城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制约着农民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9,常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5亩;农村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6.4。

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综合考虑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立足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抓住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根本,统筹治理,重点突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在重视经济增长、重视效率、重视物质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公平、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把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知识和市场意识。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较快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那么,农民增收的领域就很难拓宽、增收的波动性就难以避免、增收的步伐就难以加快。只有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才能加快农村由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增强农民开拓增收新领域的能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近年来,河北省在农村工作中坚持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满足农民生存、安全、健康、民主和全面发展需要作为目标,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要载体,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农村经济增长、精神文明、环境优美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了农民在增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广大农民积极走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效益农业增收的路子,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壮大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农业良种和增产增效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市场意识增强,以发展民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加快了农民劳务输出步伐,使农民收入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农业内部增收势头强劲、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局面。

农民增收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要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为工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积累,农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也延缓了社会转型进程,导致了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消费水平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调整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纵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在现阶段,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仅是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

第四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安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支农力度,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投资增幅很小,推动生产发展的资本要素动力不足。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解决农业投资主体缺位,农民自身发展缺钱的问题,既是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2、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 1

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3、农民组织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近一两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个,会员总数约5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们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

4、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资料、婚丧喜庆费用、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民间婚丧喜庆费用增长,修祠堂盖宫庙,搞迷信活动等费用支出让农民日渐感到吃力。再次就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虽然农村都实行的医保,但是农民一旦生大

病,大头的医疗费用还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还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返贫。

5、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

长期的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生产条件艰苦,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仍然不断地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跳出农门,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趋势,农村“老人农业”问题突出,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既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缩小城乡差距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固然是一条主要途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必须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寻亮点,通过对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指导和推进农民增收。

1、发挥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从一定意义上看,县域经济

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造就优势,有优势才能拓展市场,有市场才能彰显效益。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也必须发挥特色优势。就我们柘荣而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县情,山地资源丰富,生态得天独厚是优势,中药材和茶叶是支柱,食用菌、畜禽、淡水养殖、竹木、反季节蔬菜等是潜力,必须围绕这些特色优势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坚决消除调整结构就是“多经少粮”的观念,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粮食生产,在做活粮食转化增值上做文章,着重培植粮食加工企业,伸长产业链条,促进种养业间、粮食加工与非农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中药材和茶叶是柘荣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推进中药材和茶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进程,在重点发展中药材和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大发展油茶、竹木、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办好山上“绿色银行”。

2、转变观念,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县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全县被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仅一家,被市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也只有区区的六家,产业化经营的起点不高,网络农户的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上规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山场、水面产权制度改革,加

快经营权流转,形成规模化、集体化生产格局,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使生产基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二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等级。要进一步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举措,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围绕主导产业、农业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使之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采取有效形式,吸引工商、民间等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并得到实惠。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梁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状况,从“强

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私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

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凝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政策引导为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已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第五篇: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朝阳产业,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促进我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不断健全配套政策措施,营造医药行业发展良好环境,提高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我省医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终端化学制剂产品占比由2015年的18%提高到22%以上。

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选择我省医药行业优势领域,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依托济南、烟台、潍坊、菏泽、淄博等医药产业密集区,着力建设医药专业性孵化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从新药发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及产业化的单元技术平台的设施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2.加强重大新药研发。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重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治疗药物,仿制一批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专利到期药品。结合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际,重点加强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关键技术、药物手性制备技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长效、缓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技术、抗体药物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技术、糖类药物结构研究及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等研究。努力构建海洋生物药物资源库,重点突破海洋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建立“发现—技术—工程—产业”链条,开发海洋创新药物,构建完整的海洋药物创新体系。

3.提高智能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医药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医药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积极采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产制造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积极推进智能示范工厂建设。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和云制造,构建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构建医药行业生产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建设“健康山东”便民惠民服务平台,推广预约挂号及其他互联网便民惠民服务应用,探索健康医疗云服务新模式,促进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改造提升传统医药产业。以齐鲁制药、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鲁抗制药等企业为骨干,不断巩固提升我省原料药发展优势。鼓励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发展与主导原料药相匹配的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原料药,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制剂产品,巩固输液剂、粉针剂、水针剂总量规模,积极调整品种结构,调减基础输液和普通片剂产量,发展治疗性输液。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制剂生产技术,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缓控释、靶向给药、透皮吸收、黏膜给药、载体给药、儿童特殊给药的新剂型和新产品。

2.大力发展新型医疗器械。以威海威高、育达医疗、百多安等企业为骨干,巩固扩大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市场,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可降解生物材料、体内植入材料、表面改性及生物功能化修饰技术、生物材料纳米制备技术等。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电监护系统、血液净化设备、消毒灭菌设备等数字诊疗产品。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加快开发体表(体内)止血材料、手术防粘连材料、生物粘合剂、功能性敷料、涂药支架、可降解缝合线等产品。形成技术和产品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大量取代进口产品。

3.积极发展现代中药。以鲁南制药、山东步长、烟台绿叶、东阿阿胶等企业为骨干,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技术应用,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桔梗、牡丹、玫瑰、西洋参、驴皮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和发展,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种植要求,提升道地药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开发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质量综合评价、现代分离纯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等技术,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产业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饮品、药酒、药妆等健康产业,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4.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医药骨干企业,加强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医药产业园区。完善园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产业链招商,引导和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促进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联合与购并,推动企业横向联合,提高产业发展一体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医药产业群。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的产业及其他养老服务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药品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促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1.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倡导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大企业改造力度,对于生产原料药和传统药物为主的企业,加快推广生物催化转化、基因工程、酶法替代化学法、管道化连续反应、高效厌氧处理等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改善原料供应结构,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原材料,从源头加强医药生产污染防治。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进节能节水节地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医药循环经济园区,推动副产物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污染物综合治理。加大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2.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用足用好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医药领域知名产品和品牌企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标准、质量水平,提升产品硬实力。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诚信典型的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安全意识与企业自律意识,提高产品、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发挥好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引领全省医药行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对品牌产品、企业的后续监管,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及时实施退出、摘牌。

3.强化药品质量管理。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鼓励企业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完善追溯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推动企业在中药材(饮片)、植入性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追溯。引导全程追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格执行温控、洁净度等生产环境标准,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仿制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一致性评价服务平台,指导我省药品生产企业对已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组织质量一致性评价,重点开展基本药物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全面提高基本药物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再予以注册。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构建医药诚信体系。加快建立医药产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我省医药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医药研发、生产和流通单位信用记录档案,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在“信用山东”网站、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予以公开。完善医药企业、单位及相关个人信用信息归集、评价、披露等管理机制和制度,改善市场诚信环境。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诚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运用媒体宣传、市场准入等手段,全面发挥信用联合奖惩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督促企业履行质量“第一责任人”义务,引导企业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诚信自律。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企业信用与商品质量保险体系,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引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主动开展守信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积极完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药品标准管理工作机制,提升质量标准研究和制(修)订能力,发挥标准对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制(修)订,制定完善符合省情的药品安全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建立高于国家和省级标准的企业标准。修订《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山东省医疗机构制剂标准》。补充制定农药、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限量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易虫蛀、易霉变、重金属易超标的道地中药材标准。结合我省医疗器械产业特点,充分发挥ISO秘书处成员单位作用,积极参与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国际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在巩固原料药出口市场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制剂药品、中药和医疗器械出口。大力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及新型制剂国际化注册进程,加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推动企业建设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的生产线,提高国际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和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我省企业在国外建设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技术资源加快新药研发。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跨国医药公司来我省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建设生产基地或引进生产新的产品。

(四)推进审评审批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规模结构与监管工作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技术队伍,按照用好存量、增量适度、专兼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人员、专职检查人员和不良反应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借助符合条件的审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仿制药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临床试验审评、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优化审评审批流程,缩短工作时限,推行行政审批全程网上办理,提高审评审批效率和质量。全面公开受理和审批相关信息,引导申请人有序研发、科学申报。积极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促进研发、制造强强联合,推进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化。支持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申请注册新药,优化药品技术转让程序,鼓励开展委托研发、生产。

(五)实施深化医改政策。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推动价格信息公开,及时应对药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及时研究分析价格不合理药品,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专项调查,或有针对性地开展价格和反垄断执法,促进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实现医保支付政策与价格调整政策相互衔接、配套联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完善和全面推进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大力推行按病种、按人头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对通过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在招标采购、临床使用、医保报销中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适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大病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启动实施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制度间的衔接,切实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

(六)强化技术支撑保障。加快生物制品检验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生物制品批签发授权,更好地服务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加强口岸药品检验所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医药外向型经济发展。建设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实验室、有源医疗器械试验室和药品安全评价实验室,着力提升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威海、淄博等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提升区域性医疗器械检验能力。加强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能力建设,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大临床试验机构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开展临床试验的积极性。支持扩大临床试验机构规模数量,适应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需要。

(七)推动产业规范发展。加强产业协同监管,建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医药企业的沟通机制,健全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提升行业自净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交流、提供信息咨询、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难点、热点问题和企业诉求,加强行业协调自律,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各类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政策制定、舆情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实施警示、约谈、告诫等措施,强化企业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及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落实企业产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主体责任。加强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四、强化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运用奖励引导、资本金注入、应用示范补助等方式,支持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具有较强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基于重大疾病治疗的创新药物品种研发、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重大产品的国际化开发,支持通用名化学药品、蛋白类生物药品、高端医疗器械诊疗设备专项等项目。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引导作用,吸引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医药行业创新产品研发、产业化建设等,扶持具有创新发展能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联盟,对在我省转移转化的重大创新药械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二)强化融资贷款支持。强化银企对接,鼓励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医药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积极对接并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型医药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着力推动医药企业到“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加快培育医药企业发债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资产支持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大力推动已上市的医药企业并购重组。支持非医药企业通过换股、定向增发等方式吸收并购医药企业,推动优质医药企业借壳上市。

(三)推广自主创新产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加大对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医药产品的认同度。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装备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鼓励三级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大型医用设备,并与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生产企业建设国产影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严格落实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政府采购项目中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原则上应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借助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我省“泰山学者”工程,重点引进国内外研发创新、技术审评、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鲁创新创业。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一批优秀医药企业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助检验检测、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技师学院等资源,打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药品医疗器械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医学类专业,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尽快建成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医学类专业点。做好职称评审工作,为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执业药师培养步伐,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健全技术支撑机构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确保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取得合理工资待遇。推动建立企业、高校院所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

下载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合集)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三大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

    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十六条措施

    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十六条措施 广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一、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一)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出口食品和农产品企业检验检疫注册、备案等......

    加强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加强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 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定陶县地税局孟海分局狠抓农村建筑业税收征管自开展“管理年”活动以来,定陶县地税局孟海征收分局紧紧围绕各项管理的内容......

    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

    1、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以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作为拉动德阳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以现代产业的发展推......

    积极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促进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合集五篇)

    积极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促进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是指税务稽查机构和税务稽查人员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税务稽查和处理过......

    苍山县实施三项工程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增长(精选5篇)

    苍山县实施三项工程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增长.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 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苍山县实施三项工程......

    促进我区地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区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财政部门围绕组织财政收入,加强税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使地方税收收入步入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性、政策性、......

    我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1制定和实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与结构调整相配套的产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