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黄河的治理学案
回族约有1/3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居室里面忌放猪皮、猪鬃等制品。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
《黄河的治理》学案
总第9学案2课时使用主备:辅备:
八年班姓名备时:2012年9月26日学时:2012年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特征。2.理解黄河的“地上河”和“凌汛”及治理。
预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黄河的治理
1.黄河的源流概况(P48)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曲折东流,注入,河道呈巨大的“”字形,全长5464km,全程流经个省市和、、、四大地形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2.黄河河段划分及特点
阅读课本P48《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线。
内蒙古自治区的以上为上游,至为中游,以下为下游。上游: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多峡谷,落差大,资源丰富。
中游:因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原,河流多泥沙。多泥沙的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支离破碎;中游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河”。3.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P49——50)
成因:当黄河流入华北平原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沉积于河床,使河
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
危害:易决口,泛滥成灾,形成区。4.黄河凌讯(P51)
(1)凌汛——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2)出现凌汛的河段:上游刘家峡至包头,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处。
(3)原因: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季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
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4)措施:采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5.“母亲河”的奉献(P48课文及图2.32)
(1)塑造平原: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
“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和平原。
(2)蕴藏水能:黄河上中游蕴藏丰富的资源,陆续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和水电站。6.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的表现:
上游:主要表现为草地退化、严重、凌汛;中游:主要问题是流失严重;
下游:因形成“地上河”,两岸河堤有决口的危险。(2)措施:
上游: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建设,兴修水库,植树种草;
中游: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下游:加固大堤,兴修分洪、蓄洪工程。
二、达标检测
1.读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图所示的黄河景观,出现在()
A.黄河源头B.黄河上游C.黄河中游D.黄河下游(2)形成该图所示景观的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D.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 2.黄河源头和入海口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甘肃省、河南省B.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C.青海省、山东省D.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 3.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②支流较多③缺少植被保护 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⑤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④⑤
三、师生总结
1.黄河的源流概况 2.黄河河段划分及特点 3.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4.黄河凌讯 5.“母亲河”的奉献 6.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9我的信念 课型:自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学法指导:以自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要努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并读一读。
盛名()报酬()奢望()呵责()猝然()蹂躏()粗糙()弥漫()
★请用楷书把上面的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下列的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用这些词语试着造句或写段话。蹂躏: 造句: 奢望: 造句: 问心无愧: 造句: 迷醉: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居里夫人的情况,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可用一个四字短语)?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可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默读课文,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梳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坚忍不拔宗旨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信心沉醉于科学之美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环境自由
安静安静
时间
不谋利
自由工作
克制目标
坚忍不拔
信心
科学之美勤奋努力
2、通过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
B读后讨论 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你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1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讲究现实,是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是肯定的。因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他们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从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2、探究质疑:“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世界的优美”不是只自然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只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研究物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3、居里夫人对“蚕正在结茧”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轻巧夺冠31
4、“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同上)
5、文中“奢望”可以换成“希望”吗?为什么?(第一提案29)
6、“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中的“这种权益”指的是什么?
7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说“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可接着却说“孤独的过着求学的岁月”,“坐在简陋的书房里艰辛地研究”,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典点25)
课堂小结: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灵,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甘于寂寞淡薄名利;温和沉静兴趣多样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现身精神,把探讨真理当作自己的天职,此外,科学工作需要自由、宁静和时间、坚忍不拔、勤奋努力。
4.回读课文,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或喜欢的一段或一句抄在读书笔记上,谢谢你的体会。
同学们当这堂课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吧,请将你的所得记录下来,等日后你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三.拓展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得到很多。()⑵ 大醉,多用于比喻。()
⑶ 迷恋,陶醉。()⑷ 比喻督促。()
3、选词境空。
⑴ 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着我,正如蚕被_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鞭策。鞭答)
⑵ 我的推一
,是在一个自由国家 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希望。奢望)
⑶ 因为在24岁以前,找一直居住在被
和
的波兰。(蹂躏、占领)
4、居里夫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却两次获得诺贝尔金,写出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第一提案29)
巩固提高:
在居里的帮助下,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搬进了自己的实验仪器。实验证明,铀射线与化合物的含铀量成正比;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她认为,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是量子的一个特性。可是,为什么别的化学元素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呢?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不,应该检查已知的所有化学物质。不久,钍元素的射线就被她发现了。居里夫人把这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在检验铀沥青矿石的时候,一种奇异的现象使居里夫人惊愕不已:测量表明,这里有一种比纯铀强大得多的放射性。这是为什么呢?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唤!一定!居里夫人这样判断着,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居里。居里也感到这一发现的重要,决定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同自己的妻子合作,捕捉这个未知的放射性元素。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理科博士学院报告,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很强的两种元素的一种,为纪念玛丽的祖国,取名为“钋”紧接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又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为“镭”。
1、读拼音,写汉字。一定是有一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在向人们召 huàn _____ 2、解释词语:惊愕不已:
3、“其强度可以准确测量”一句中的“其”是指____
4、与“难道这只是一种偶然吗?”一句句意相同的是()A、这只是一种偶然;B、这不是一种偶然;C、这是不是一种偶然呢?
5、“玛丽找到了理化学校一间十分简陋的棚屋。”句中“十分简陋的棚屋”的作用是:
⑴。
⑵。
6、居里夫人“开始像一位打猎的神枪手一样,钻进元素世界的丛林,忘怀一切地要猎捕新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贡献。
8、居里夫人具有
的思想品质。
9、文中三个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生动描写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句子是:
1
1、具有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品质的科学家还有谁?你能举出一两个来吗?
〖答案〗 1唤2使人非常惊讶
3、铀射线
4、B
5、⑴ 玛丽工作环境简陋
⑵ 突出她的伟大发现更加可贵
6、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居里夫人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状态
7、她发现了两个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8、为科学而奋斗终生热爱祖国。
9、表现居里夫人的疑惑与思考,且承上启下。10、开始像一位打猎„„放射性物质 1
1、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考点链接:
1.依次在下列语句中的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濛,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A.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B.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2006扬州)课题:论语十则
课型:教读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读背诵《论语》十则。
3、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以及《论语》的一般知识。
4、掌握文言虚词“而”与“之”的基本用法,重点实词的用法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
5、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
学习重点:
目标2、4 学法指导: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自己把握不好的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注音,参考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课堂上问老师或者同学讨论。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查阅资料,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参考课下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课文大意,不懂得地方做出标记,课堂问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确定了世界上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名第一位?他又有怎样伟大的思想体系呢?他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十则。
二、找一找,说一说。
三、读一读,议一议。(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
1、找一名同学读。
2、老师范读
3、齐声读
4、老师纠正。
5、个别同学读
四、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个别字的解释。
2、一名同学一句,疏通文意。同学补充,老师点拨。
五、找出本文中出现的“而”与“之”,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六、大声读课文,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一、问题研讨
1、《论语》十则里有的是探求知态度的,有的是谈学习方法的,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分别找出来。(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中华一题33)
2、《论语》里有许多成语至今我们仍然运用着,找一找本文里有多少成语,你理解他们的意义及用法吗?(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老师点拨确定)
3、学一学,用一用。
《论语》里边有许多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下边老师举几个例子,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做才对
i.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空着就交上来了;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们呢?
ii.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别人,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他应该怎样要求自己呢?
iii.你觉得自己哪几条做得还不够,今后应该怎样
二、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语句中“而”的不同用法。(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
(5)任重而道远()
(5)择其善者而从之()(作业本29)
3、记住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文章,做后边的练习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未知者。
(1)翻译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 其()斯()之谓与(3)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产生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附练习题答案:
1、贫穷而不谄媚猥琐,富贵而不骄奢淫逸,怎么样?
2、若:如
好:喜爱
其:大概、恐怕
斯:这
3、切磋琢磨
四、中考链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2、《论语》中论述“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 就能早日实现。
4、孔文子被称为“文”的原因是:----------。(2006年中考题)(2006安徽课改)《论语》四则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中华一题34 :
课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时间: 执笔:贾树林 审核: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课前准备
1、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2、分组活动,各组按照选定的方向,组员分工合作,深入周围的世界,寻找生活中语文的足迹,获得对语文的直接体验。
3、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报告、图片展览、网页、动画、幻灯片、相声、小册子等等)○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1、各小组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和自我评价。
2、投票评选“最受欢迎成果”。
3、教师评价。
4、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分组展开讨论 a、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 b、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
c、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钱(前)途无量”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 小结;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在此基础上引入写作练习。
五、写作实践(课内1课时)
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课内完成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写作实践。如;“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中学到了语文等等
第三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案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第四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我国河流的特点。
2.运用我国内外流河分布图,说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
3.能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说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4.使学生了解长江、黄河水文特征、及其治理与开发。
重点、难点:
1.我国主要河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掌握住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展示挂图“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众多的河湖,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板书 第三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30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分布”,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和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
2.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
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板书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2.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3.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P48阅读材料《退田还湖》,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等解答。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
第一,教材结合图2.34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5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
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小结:略
板书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P52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
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小结:略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党岘中学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人:冯胜明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导学案编号:81LS0012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知识目标】
1、回顾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掌握所学的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知识点训练题】第6课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忻、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汽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汽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2、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答:口号:自强、求富。影响:(1)是一次失败的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汽的政治团体是强学会,它的机关报是《中外纪闻》。
2、1898年,戊戌变法。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在此又称“百日维新”。为变法面甘愿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谭嗣同,后袁世凯出卖维新汽。主持变法的是光绪帝。强烈反对变法的是慈禧太后。
第8课辛亥革命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是: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孙中山推举为总理)。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
4、中国同盟会于何时何地成立?政治纲领和成立的意义是什么?答: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意义: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6、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主要领导人是谁?有什么历史意义?答:时间:1911年。领导人:孙中山。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第9课新文化运动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2、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年底,又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3、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答: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20题,60分)
1、在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A “师夷长技”B “自强”和“求富C “民主”和“科学 D “扶清灭洋”
2、有“状元实业家"美称的近代企业家是,他创办的民族企业是()A、张之洞汉阳铁厂B、李鸿章开平矿务局C、张謇大生纱厂D、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3、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是()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4、严复译述的(),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A、《海国图志》 B、《泰西水利》 C、《天演论》D、《论法的精神》
5、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
义等事情,这一地点应该是()
A、广东广州B、江苏南京C、日本东京D、湖北武昌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
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7、小明坐火车去旅游,当火车走到八达岭的长城脚下时,他看到铁路沿
途青龙桥的站台上有一座雕像,注视着前方的京张铁路,你认为这座雕像是()。
A、詹天佑B、张謇C、严复D、魏源
8、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礼教攻击最为猛烈的是()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
9、京师大学堂设立的时间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鸦片战争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0、《申报》创办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世纪70年代上海B、19世纪80年代北京 C、19世纪90年代天津D、20世纪初年南京
11、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和地点是()
A、1896年北京B、1896年 上海C、1905年 北京D、1905年上海
12、在日常交往中,人们称呼“先生”或“君”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
13、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A、李鸿章B、左宗棠C、张之洞D、康有为14、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A、林则徐、魏源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D、孙中山、黄兴
1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
这次革命()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6、翻开古书,满纸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我们今天读起来晦涩难懂。最早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
17、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时间和地点是()
A、1897年 北京B、1898年 天津C、1898年 南京D、1897年 上海
18、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A、西服B、中山装C、长袍马褂D、休闲装
19、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20、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和废止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A、唐太宗光绪帝B、唐太宗宣统帝
C、隋炀帝宣统帝D、隋炀帝光绪帝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犹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
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1)、材料一至材料四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派别的思想?(6分)(2)、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各个派别的主张分别是什么?(6分)
(3)、材料一的派别为了实现目的,分别创建了哪些企业?(军用、民用各写两个)(8分)(4)、材料二中派别掀起的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影响是什么?(8分)
⑸、材料三是这一派别领导革命的旗帜,是什么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什么政权?这场革命有什么积极的影响?(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