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去黄埔军校调研有感 刘健
黄埔军校调研有感
虽然这次旅程经厉些许挫折(在讨论是否去广州还是到惠州、车费以及分组等等琐细的问题竟还出现分歧),也许是没考虑到每位组员的个人想法,导致分歧难以避免,这在以后应该需要注意的。但还是顺利完成了使命,虽然班上大多同学都在惠州本地,也正是这样我们觉得我们需要一个不一样的短程旅行来充实自己。
同样,去广州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来时虽查过攻略例似的东西,但大家都挺彷徨。在找路与问路间,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城市找到自己的方向,偌大的广州,该往哪走?你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方便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商量来共同解决(火车还是汽车、地铁还是公交、坐船还是BRT直达、是否吃饭„„)。
在船上,大家兴奋的不得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突然“„&„”——用白话说的脏话,回头看原是一个游客在拍一位坐在渔船的老人。老人的愤怒也许是老渔民原本宁静的生活被破坏而诉说自己的不满而已吧。”
黄埔军校,如今成为了军事禁地和旅游景点的集合,可以看到到处的小贩和骑着自行车的军人,穿着威武的军装到商店买香烟。和纪念馆内陈诉的红色历史相比是如此的天翻地覆。自行车在公路上响起“框框”的呻吟,想到我们的军人能否守卫国家还是一个问题,突然记起老师说过一个军官在钓鱼岛问题上说过:“中国人一人一个口水都能把日本人淹死„„”但庆幸的是遇见了和我们怀着同样目的的大学生来到此观看黄埔的历史。也许或许我们太着急了吧,在照了许多相片以作纪念而还没认认真真的读完和了解黄埔历史的意义-这是现代的快节奏?还是浮躁?我不知道。就是觉得我们匆匆的来然后匆匆的走了
其实这次最有趣的莫过于与陌生人的邂逅。或许遇过不一样的人和事,才是旅行的意义
他们都回去了,而我和另一个决定在这里再“玩”一下。夜晚的广州真的很漂亮,在灯光的陪衬下愈发的耀眼,但不知灯光下还有多少为生活而奋斗的人穿梭在这座城市....这是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吧些许和旧中国的抗战史有些相似。
——刘健
10月22号于广州黄埔军校
第二篇:参观黄埔军校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有感
7月5日的上午,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感受一下那种历史的气息,和革命先烈们的那种舍身为国的精神。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而被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联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由于当时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向来非常重视教育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军事名将,有徐向前、陈庚,林彪、叶剑英、聂荣臻、许光达、陶铸、巾帼英雄赵一曼等,连周恩来当时也是在黄埔军校里面任教。
在军校门口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写着“陆军军官学校”,门的两旁则写着孙中山的两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站在黄埔军校的前面,给我的感觉是是朴素而严肃。它没有城楼高厦,只有一些陈旧的建筑和少许补修之后较现代的楼房建筑:矮房,屋瓦,狭窄的道路等;没有给人花园式的赏心悦目,却只有古树,古建筑的典雅和肃穆。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革命前辈们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身肩救国救民的使命,编写并改变着历史。
走在展厅中,看着上面的图片资料和一些以前军校学员门用过的物品,一种历史的沉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听着导游小姐的讲解,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黄埔军校的情景。一群心怀救国救民的伟大目标的学院,挤在这个小学堂里,一丝不苟地学习各种军事和文化知识。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生怕错过一个字,一个词。而在训练场上,夏天留着热汗,冬天抵受着严寒,但意志一直没有动摇过,仍然坚定地训练着。心怀远大志向,才能风雨无阻地前行。正如我们所看的“认识职场”培训视频中所讲的一样。我们要正确的目标,才能在事业人生中坚定地前行。乌龟能赛跑赢了兔子,就是因为它找准了目标。其实道理应用到每个领域都是一样适用的。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这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但是由于军校的经费非常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试想一下,在冬天只盖一张薄薄的毛毯是什么样的感觉。把这个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或许我们公司给予我们的没有某些公司那么好,能提供的条件没他们那么的优越,但是公司的条件相比于其他大部分的公司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要学会满足。在以前条件这么差,黄埔军校的学院都能忍受,并且成为一位位伟大的军事人才。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反而做得比以前的前辈先烈们还差?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奋发。
另外,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中,有一位伟人不能忽略。就是当时的国民党财政部长,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先生。在许多人的认识中,想起黄埔军校,就是想起孙中山先生,很少人会想起廖仲恺先生。在当时,廖仲恺先生对黄埔军校的创建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廖仲恺先生一直都为黄埔军校筹措资金,甚至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钱都挪用了。军校的运作,没有了钱是不行的。所以说,廖仲恺先生是黄埔军校的关键人物。再次放到我们的工作中来谈。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多,大部分都是干着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人们不了解他。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员工的参与,公司的运作才能顺利进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重要的。工作无轻重。
游完黄埔军校,感受良多。每个人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个人努力必不可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公司的成功贡献一分力量。
第三篇:观黄埔军校有感
观黄埔学校有感
————谢阿旋
“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军政教导队第二次外出游玩,也很感谢学院给予这次难得的机会,同志们兴致勃勃的搭校车到一个伟大的革命遗址——黄埔军校。
驶出校门时,天气格外晴朗,春风送爽,仿佛在热烈的欢迎我们的到黄埔军校一游,然而,因为有些队员会晕车,同志们为了这些队员分散注意力,一路上随着与车辆擦肩而过的呼呼声,热情洋洋地引吭高歌,我的内心不由得为我们的此行此举感到欣慰与自豪,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都愿意兑现“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承诺。
踏入黄埔,望着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此次向黄埔军校进军,心中百感交集,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浮,时而平静,时而喧嚣。在导游的指引下,来到一幢幢灿黄灿黄的平房,一旁标匾著着,“孙中山故居”,几个字体发出别样的光线,非常醒目,敬爱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我们日盼夜盼,终于盼到您了,只可惜“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只能与心中崇拜的英雄在记忆的走道上一睹风采。也罢,孙中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是永恒不朽,万世彪炳的,我们不应为英雄的光荣牺牲过分遗憾而堕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其光辉岁月用以标榜自己,激励自己,磨练自身,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尽情地体验一下先驱的居所,自觉地在这种别样的气氛熏陶一下,更进一步的接近他们,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他们身上撷取闪烁的英魂,倾注自己底气不足的身躯里,万分的振作起来。
孙中山的故居至今仍保留的很好,崭新,优雅,静逸,传统式的,室内摆设了一些有关他的慈祥相片,动人肺腑,铁骨铮铮的信函,以及当时的军事设备革命尚未成功时,已成为培养军人的重点基地,他们在孙中山形影不离的陪伴与领导下,无怨的,坚强地接受着常人未能体验的艰苦训练,狂风暴雨,严寒酷暑,日月星辰下,他们坚持不懈。严肃认真,流血不流泪。
今日,我们身穿着军装,以不同的身份在学院的代表们夫人陪伴下,一一见证了这些历史事迹,此时感触很深,当在风雨来袭时,我们一个个撑起雨伞时,哪些是最可爱的人却在风雨的敲击下,身躯得到锤炼,灵魂得到升华。当我们舒适的在课室里接受老师的辅导时,我们又在抱怨什么呢?与他们常年累月的煎熬相比,我们这一年军事化军训又何足挂齿?
转眼中午已到,临行时沉重的心唤醒了我的思考,我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收获而喜悦?还是为这一代人的幸福成长而感动?不可置疑,我们必须自觉发扬黄埔精神,长江后浪推前浪,踏上归途,我们举目向黄埔军校望去,这片视线里。充满了希望的光辉。
第四篇:观黄埔军校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有感
今年7月2日,集团公司组织了全集团的党员及预备党员参观了位于广州黄埔区的“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
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对全体师生演讲中说:中国革命13年,只得到一个空名,是完全失败了。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军做准备,学校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仔细参观了设在馆内的《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等多个展室。大家通过参观,缅怀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
历程,大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这也是我们集团公司所有党员首次一起参加党组织的生活,意义特别深远。我们热情高涨地听了导游的讲解,参观学习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事迹,更加坚定了我要做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决心。
历史已成为了过去,但军校却将这段历史永远的保留下来,军校的革命的精神已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当前,我们还处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书向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第五篇:刘健先进材料
刘健同志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
刘健同志,女,197
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仁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股长。刘健同志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廉洁自律,表现出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曾多次被市局、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该同志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一、危急时刻,带病坚守。5月12日,刘健同志本来已请好假准备次日到川医看病做手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她意识到在这样危难的关头,作为局机关的联络中枢,责任重大,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没有多余的思考和权衡,她在职责与病情面前,毅然选择了承担责任,并主动请缨负责地震当日的联络与通讯。
二、尽职尽责,抗震救灾。作为局机关办公室主任,刘健同志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联络员、协调员、服务员和信息员的作用,作好指令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全局上下全力以赴投入战斗。及时传达上级和县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火速制发局机关抗震救灾工作方案,按时按要求上报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工作信息,树立部门形象。在此期间,宣传报道局机关抗震救灾工作信息被市局采用4篇,省局采用1篇,采用率100%。作为局机关抗震救灾后勤值班组的主要工作人员,认真安排好值班人员,以身作则,严格落实好值班制度,确保局机关24小时通讯畅通。特别是在地震当日晚上,通信网络几近瘫痪,万人空巷,露宿街头,面临不可预知的危险,该同志仍然两度返回办公室,想方设法保证机关通讯畅通。作为食品安全协调监察股股长,该同志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立足仁寿实际,积极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及时制定抗震救灾和高考中考期间确保食品安全,严防衍生食源性病患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关心他人,争做志愿。刘健同志积极响应团县委的号召,投身志愿者行动,到县骨科医院照料、陪护从德阳、北川来的受灾群众。她既以能够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为受灾群众做点事,照顾他们,关心他们,安慰他们而感到欣慰,又因自己要同时兼顾工作、家庭,能够抽出来的时间太少太少,自己所做的太微不足道而感到愧疚。该局全体志愿者因尽力、踏实、热忱的态度和行动获得了组织者的赞许。
刘健同志在此次抗震救灾这个关键时刻能够舍身忘我,坚守岗位,不怕牺牲,充分发挥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一名基层国家公务员的本色。
二OO八年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