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 刘翠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家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我同样经历,烦恼痛苦的程度甚至超过你们。如今我已是过来人了。孩子上大二了。回顾我对孩子的教育史,反思自我的学习成长过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一、我的故事
我是老师,我的学历达到了研究生水平。我一直喜欢读书学习,不断思考探究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疑难和困惑。大家在想孩子有我这样一个当老师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妈妈,家庭一定很和谐,孩子一定很优秀,对吧?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家庭生活并非风调雨顺,我的孩子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优秀出色。我们知道,家长最受孩子折腾的时段是孩子从上初二到高二这段时期。那段时光,我们夫妻接收到了儿子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人生大礼包,经受了他的百般折磨打击,常常变得无助而又无奈,甚至彻夜难眠,我们的白发添了许多,脸上皱纹增了不少。尤其儿子高中阶段,我们像惊弓之鸟,时刻处在恐惧担忧的焦虑状态,我们担忧什么常常就会发生什么。就在孩子上初二时迷上了网络,有一天逃课没去上学,我找了他班主任沟通情况,结果孩子知道了我找班主任这件事,他就坚决不去上学了,他自尊心很强,谁劝他都不去上学。最后我给他办了休学。在家呆了一学期,然后复读了初二。这是初中时期的叛逆。升入高中高一第一学期正常,第二学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上有压力,变得有点厌学,再加上我们对他的高期望,严要求,最终把他逼进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网吧,逐渐他又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不仅是逃课,甚至不参加全校性的考试。到高二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常去网吧,有时夜不归宿,有一年春节连着四天在网吧度日,我们发动亲友第四天晚上把他找回来。按照父母正常的忍耐心应把他狠狠打一顿才解恨,但我们忍住了,没打没骂他,让他在舅舅家呆了一晚,次日回家我们再耐心询问讲道理。最让我们们无法接受的事是有一天从网吧回来竟然提出要退学,不去上学了。他可能是受到早恋的打击了,他不跟我们说一字,只是特别厌恶到学校。我从他的QQ空间寻到了一点蛛丝马迹。之所以逃课上网,与失恋也有关,之所以要辍学,一是他自尊心强,逃课加失恋,让他无勇气再去面对同学和老师;二是他受外面结识的朋友的影响,要么去职校上学个手艺,要么早早步入社会挣钱养活自己,以上表现说穿了还是逃避现实。这个决定把我们吓坏了,也愁死了。无奈先给他请假一星期来调整。最后,我这样跟他说,如果你不上完高中,去上职校,中途转过,同学老师问你,二中不好好上怎么会到这学校来?你怎么回答,怎么面对他们?现在去打工,我们是坚决不允许的。但你要想好,突然转学,你原来的老师同学怎么看你,会认为你肯定做了什么事。如果你并没有做什么见不了人的事,为什么要逃避呢?男子汉在哪儿跌倒,就应从哪儿爬起来,否则永远会被人瞧不起的。听了这番话,想了很久,他才决定继续上学。在孩子特别逆反的这段过程中,我们夫妻俩向许多亲友咨询过孩子的问题如何解决,都没得到很好的答案。我自己学到的那些教育理念用在孩子身上有时管用,多数时候无用,孩子总是出尔反尔,谎话连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夫妻俩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我对孩子放得宽一些,我爱人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甚至把他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把他这一生没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大的分歧,常常为此争吵不休。我知道这是教育孩子的一大忌讳,但我说服不了他。加之两人生活习惯不是很匹配,家中矛盾重重,乱成一锅粥,谁都在痛苦烦恼之中。甚至俩人因孩子的事当孩子的面吵架,火气很足,要么冷战。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另一大忌讳。到孩子高考结束后,我们还是有口舌之争,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互不相让。后来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了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我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二、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我想我经历的这些在座的家长或许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受到。我说这么多最终的目的是想要分享一些我改变自我快乐成长的经验。
孩子考大学走了,大家会问考了什么样的大学,根据前面孩子的状况应该能预料到孩子考不到多好的大学,他只考了个二本,学的美术,是学前教育。算他运气好,分数都刚能上线。孩子走了,我们轻松了,心情也渐渐好起来了。但孩子高考前的那段经历不堪回首,我始终没搞明白孩子的状况为什么那么严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时常追问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况且作为一个教育者,还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及其家长,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约上一起吃饭聊天,我了解到张掖有部分心理学爱好者在办培训班,我很好奇地参加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将近一年的时间,跟着这班朋友姐妹们参加了各种心理方面的培训学习,一年下来花了近上万块钱的培训费,但觉得很值,在一次次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收获颇多。通过各种的培训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找回了自信,我心中的许多谜团终于得到了解答。之所以孩子在前面出现了那么多状况,问题的成因有许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的思维模式,是我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事,是我后天所受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制约着我,以前我所坚信的我的理念大多都错了,孩子的叛逆逃学,我与爱人的各种矛盾都证明了我曾经的错误。即前面我所说到的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我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必须改正我的错误了,改变我的思维模式,改变教育理念,从家庭做起,改变和老公的相处沟通模式,改变对老公的看法,学会认同他,接纳他,包容他,像朋友似的友好相处,多发现他的亮点,多表扬他鼓励他,而不是讽刺他打击他,一味地埋怨指责。渐渐地与老公相处越来越融洽和谐;我也由此改变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每次与孩子打电话,传递给他爱和自主,让他学会自己做主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学会自立,学会交往,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首先改善了我的家庭环境,调和了我和爱人以及爱人家族间的关系,大家族相处的更融洽了,同时也协调了我和娘家姊妹兄弟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单位上,更是与同事们相处得快乐自在,工作起来顺心顺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越来越顺畅有效了。我发现我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如果我再早几年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我会较好的处理好我的家庭问题和孩子问题,我就少受那么多的折磨,也让孩子少走些弯路。但现在也为时不晚,也还来得及,我已经从爱人和孩子身上看到了变化。我还可以把我学到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工作中,使更多的人受益。
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刘玉玲,是她引领我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门,接着又参加了于亚英老师张萍老师举办的心灵成长小组培训活动,在她们的智慧引领和真诚鼓励下,又参加全国知名的亲子培训师吴成刚老师的亲子培训课程,获得了资格证书;后来又参加了兰州举办的“力量之源”,讲师是包剑英,那次培训学习更是受益匪浅。回到家中,首先尝试与爱人孩子友好的沟通,我发现,我改变了,家里的气场也变得格外融洽温馨,到处充满着爱的气息,感觉真的很好。
令我欣喜的是我的工作环境也在发生悄无声息的变化,自从我接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培训学习,学校得知这一情况,也开始重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期有我联络几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分别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辅导,这学期又依次搞了家长的、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
总结以上,我的改变,家庭的改变,都源于我找对了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场所,这种收获甚至超过了几年的大学生活所学到的知识。也印证了心理学上所提到的两个观点:我是因,世界是果;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我也由此总结到一点心得:学历高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所有当老师的也不一定就会当家长。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弊病有问题,但那是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们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都很清楚,中国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非常爱孩子。怎样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是需要培训和学习的。所以我们提倡的理念是: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三、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还想强调的一个理念,是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关系大于教育。现在的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夫妻俩人都会淡化情感的互动交流,而是以孩子为生活的主题,尤其在孩子上学期间,一切围绕孩子转,这样就错了位,亲子关系远远大于夫妻关系,各类矛盾和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常常让我们束手无策。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自己也深深意识到,我的原生家庭在我身上复制带来的悲剧,我在家中比较强势,总爱自作主张,老公也有相似特点,只是没我严重,老觉得我与他性格不合,看不惯他的生活习惯,我不能很好处理协调夫妻间的关系,我们的对话已形成了一种难以修善的僵化模式,所以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改变原有家庭中形成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与爱人和谐相处了,孩子的许多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夫妻关系和谐了,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充满着浓浓爱意的成长环境。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在家庭关系中,最忌讳的是猜忌,怀疑,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与孩子之间,一旦产生了不信任,时刻处在担忧和恐惧之中,这样不但降低了自己的能量,也降低了对方的能量,关系就会处于恶化状态。因此,好的念头,高的能量级应是信任二字。夫妻之间一定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处才能长久和谐,这样对孩子也是很好的示范。对孩子任何时候也应该是信任鼓励,传递正面的能量。心理学上说担心其实是一种诅咒,越是担心越会朝那个方向发展,我已深有体会。根据吸引力法则,心里想什么就会来什么,这是一种负面的心理能量。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讳。
四、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一起成长。
我们都很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很爱自己的孩子,请问诸位,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我们真的会爱吗?真的具备了爱的智慧和能力吗?我们发现,在处理夫妻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一 看到对方的不良习惯时,总想改变他,看到他做事的不好行为时,总是恨铁不成钢,也想改变他,其实我们发现最终谁也改变不了对方。最后只有改变自己。同样,对待孩子也是如此的心态,常常是适得其反。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我是因,世界是果;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孩子好比一棵树苗,老师是园丁,家长是农夫,家庭环境是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孩子的心就是重要的“树根”,地面以上的树枝树干部分,老师会在学校修剪移接,而地面以下的“树根”就靠我们家长去维护。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陪伴、呵护,需要我们适时的浇灌、施肥,如何有效的陪伴、呵护、施肥及浇灌,是随孩子的成长不断需要学习的。夫妻相处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困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陆续解决了这些人生课题时,才能成长我们自己,所以说,我们真的爱孩子,应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家长:“做驾驶员容易还是做父母容易?”大家都知道,做驾驶员容易。可是做驾驶员都得先发书学习,参加培训,考试发证才能当。当父母的却什么都不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家长不重视学习,有的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去打牌,去喝酒,听家庭教育报告他都不干。我告诉大家,当公务员、当领导是为革命作贡献,把孩子培养成人同样是为党和国家作贡献!搞房地产、经商是挣大钱,把孩子培养好了,一样是挣钱!你挣钱再多,孩子没人管学坏了,你照样快乐不起来!
一个合格家长不是与生俱来的,成为“智慧家长”更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
第二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一)丁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而《改变父母 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通过品读《改变父母 改变孩子》,我是受益匪浅。主要>收获有:
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甚至是终身的责任人,一辈子你都要做示范,一辈子你都有责任为你的孩子、为你的孙子、为你家族的人做出一个榜样。我们需要教育,需要激浊扬清,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是每个大人的责任。需要我们谨记:处处当孩子的榜样。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 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有时候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的,就等什么时候它的“聪明花”能开。它或许有一天会突飞猛进,一鸣惊人。
要改变孩子,有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啊!丝毫勉强不得。这就需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孩子,才会同情孩子,才会感同身受,为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许多时候是因为不理解而导致关系紧张,导致各种极端的情绪,导致仇恨,导致自暴自弃。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尽到责任,帮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在他个人做了选择之后,有时候要帮他承担这种风险,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各种风险的,你能不能帮助他,尤其是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成长不太顺利的时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更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在小学阶段,对父母来说学业上的压力还比较少,但是到了初中,你不要看有的孩子他学得那么好学得那么轻松,我的孩子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差,其实这个时候恰恰就是父母有>勇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有勇气,哪怕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你也能够支持他,也能够让他活得比较从容,比较有信心这点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还没有说上几句就急了,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常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家长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静地分析问题,一定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你骂他打他,反而会冲淡它对错误的认识;你宽容他,他反而人会心怀愧疚,会极力反省并改正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二):一生的父母 永远的改变
张青云
去年年底,张文质老师在深圳举办“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我跑去聆听讲座,很荣幸地获赠张老师的最新力作《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时值寒假,我隆重地推荐给班上的学生家长们阅读,并在返回老家时,选择它为本人春节的唯一携带陪伴用书。
这是一本所有已为人父母的人或即将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孩子还刚刚只有一二岁的年轻父母们,真可以算做是文质老师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一份最好的应时>礼物了。别的不说,光只听听书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让你砰然心动了。
全书就象是聆听张老师的一个稍长讲座一样,围绕着当今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大问题娓娓而谈,可以分有四个部分: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八条戒律也是八个人文常识。我个人归纳为相应的四点:父母的责任、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成全孩子、八条具体的常识。与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后面简称为《慢》)不同的是,这里是讲好父母,而《慢》是讲好教师、好学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一生的责任,一生的改变
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作为一个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一直都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条”饱含了一个父亲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勇气与信念、责任与抗争。同时,面对教师群体,他也是极力主张每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观念。在《慢》一书中,他说“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专业方面的优势,又有工作上的便利。„„那么,无论你对‘本职工作’的过分投入还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的忽略与让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你个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补偿子女教育失败的苦涩与沉重”。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呈现为“一根筋”、“一只眼”的应试框架下,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做到尽心尽责,那么教育一个孩子的核心责任,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掌握在我们父母自己的手里。“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张老师说: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教育孩子也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与每一个学生走进一所学校,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一样,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父母。但父母其实也跟孩子一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无论是当年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传染性,容易被继承,由此父母们要想把这一生的事业经营好,成为一个优秀的好父母,其关键就在于父母们要能够不断地改变,以无限的责任心和耐心,一点一滴地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质与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一个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责任,行一生的改变,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发展。
陪伴就是最好的改变
为人父母要改变的方面可以说有很多很多,比如,改变我们的成才观、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张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为虚无空渺的东西。我以为,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孩子女,构成为一个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爷爷奶奶和小孩子女这两个支点,最重要的第三个点“爸爸妈妈”却相隔在那遥远得无从想象的异地,日夜奔忙在电话的那一头,这样一个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为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的危险所在。“下班的路应当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饭”“每天和孩子说说话”„„这种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的家长,是在与未来作一场豪赌”,“无论你在哪里谋生,一定要带上孩子”这些令人心碎的劝告,既是一个教育学者的殷切期盼与呼吁,又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儿童需要安全与保护,才能去冒险;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他在著作《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指出:“父母有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陪伴对孩子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长时间放在托儿所的父母往往为自己找理由说,与孩子在一块儿的时间少而精比简单地整天与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可能会试图从远处回来与孩子保持见面。可是路途遥远的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孩子非常明确:你在那儿就是在那儿,如果你不在,那就是离开了。除了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来关注孩子以外,出现在他们身旁,以一种:‘你在那儿,就在他们面前,随时可以过来’的安全感围绕着他们。„„有时,正是那些职业或事业型的父母们不愿花点时间承担一些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有趣的是,‘支持儿童’一词成了一个父母离异和离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语。可是,支持孩子并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钱的问题 给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成人可以信赖,可以指望一直他们身旁。”
在我们的一生中,童年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不断地回到童年汲取力量。“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要求,毫无疑问,对于今天许多家庭而言,构成为一个残酷而严峻的挑战。但从教育角度,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就是我们为人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最好的改变。
成全孩子的生命发展
张文质老师在《慢》一书中讲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说: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生命发展。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张老师指出:父母们所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关键期,用最为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只手”的教育变为“两只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变为培养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么是关键期?文质老师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一个成长的关键期。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0~6岁、7~13岁这两个重要的阶段就可以算做是关键期;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行为的发生处起始处。“一个不当或错误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及时进行教育,效果最为明显”。
文质老师所讲的这个“关键期”理论,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我前一段时间阅读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发现阿德勒也有类似的表述。他说:“人在四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统一的思维和精神与肉体的合作。在六岁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型,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无独有偶,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也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儿活动的适应及其与别人相处的适应就给他的心智的生活定下了基调。当他看着别人做些什么事,而且尝试着去理解、去做别人鼓励他设法去做的事时,他可能的活动范围就无限地扩大了。心智生活的轮廓形式,就这样在人生最初的四五年中形成了。”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最初五六年,真的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还小,什么都不知道,爷爷奶奶帮着带带没有什么问题,就算有什么不良习惯,未来的时间还长,有的是时间改正等等。而现在我们发现我们错过了。
“把0~6岁的孩子教育好了,后面的教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就会比较顺利。”为人父母,就是要以无限的爱,一点一点地努力坚持,用无限的耐心抓住这样的关键期教育好孩子,要以存而不论的态度,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以温和而严格、义正词婉的方式管教孩子,成就孩子的一生,否则,孩子早期教育的迷失,就会变成我们一辈子无尽的麻烦。
当然,张老师在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具体的做法以及其他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比如他提到的八条人文常识、从“手>对手”到“肩并肩”等等,都是非常让人受启发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错觉,俨然张老师就坐于身前,聆听着他那富有激情的如诗一般充满了无限魅力的话语,我为其中无处不在的深厚而赤诚的教育情怀所感动,并一次次地为老师深遂的思考和真知灼见所折服。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感到女儿也在身边,她紧紧地看着我,而我则很惭愧很愧疚,脸上火辣辣的。女儿今年22岁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是有着很多很多的无知与过错的。说实在话,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从头再来做一次她的爸爸。我相信,这一次我肯定做得要比以前要好。
2014-2-14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三)苗迎春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张文质教授的家教心得《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令人诧异的是张老师事业出色、工作忙碌,但对于孩子却万般柔情,对孩子那细腻的情感感人至深。
捧起这本书,看到《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的题目,我就深有感触。女儿小笛是我一手带大,对她的疼爱自不必说。但在学本领方面,我对她却是严格要求,“决不心软”。
早在2006年的10月份,纬一路小学的校园里正在排练舞蹈。我家小笛跳舞时面无表情,有几次被老师点名批评,最后甚至老师对她下达了要淘汰她的最后“通牒”。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也很无奈,在台下千叮咛,万嘱咐,要面带微笑,动作有力度,可一到舞台上她就忘一干二净。我思索着问题的症结,却得不到答案。最后还是舞蹈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老师说了很多,其中有几句话像锤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头。老师说,孩子缺少笑容也许和生活的环境有关,也许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就很少笑,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很严肃了。老师的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沉思。小笛五岁学习舞蹈,这段时间,我本着对她的“负责”,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她的舞蹈课一星期两次,一次两个小时。在她上课的两个小时,我都是寸步不离,生怕她不够认真。为了让他认识到练功要认真、专心、动作到位,我总是坐在与舞蹈厅一层玻璃之隔的家长休息凳上,目不转睛,表情严肃地看着她。每当她与我的目光对接的一刹那,我总能记得,我用眼睛告诉她的是:老老实实地练吧,决不能偷懒!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一直在诸多压力下学习舞蹈,她心里不轻松,脸上怎么会有笑容呢?当我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做法不够妥当时,孩子已经受我“摧残”一年多了。我决定立刻改变对孩子的这种态度。
生活中,我要求自己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让她感觉到自由、放松。我还把孩子练习舞蹈当成了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她跳舞时,我总是拿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既学习了知识,又打发了时光。有时我们母女目光交汇的一刹那,总是我笑容最灿烂的时候。在后来的日子里,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地练习舞蹈,她在我的目光中还总能找在鼓励与赞赏,所以跳舞的时候她一直在笑。我想对孩子多一点微笑的道理不仅仅适合于练习舞蹈,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地方。看来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有道理。
第三篇: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希望父母在让孩子改变前先改变自己,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父母是孩子成功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推脱给学校,也不能辞职不干。一日为父,终生为师!
问题父母远比问题孩子多,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必须首先改变!
接近一年艰辛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已经完稿,给书起名也是很费神的事。我反复研究完成的书稿,全部是帮助父母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家庭教育行为,这两个大的改变,可以用三段话进行概括:
(1)父母是孩子成功的第一责任人,不能将责任推脱给学校,也不能辞职,更不能退休。一日为父,终生为师!
(2)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得多,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必须首先改变!
(3)孩子的改变,一定是自我的改变,绝不是他人能够改变的。真正的教育是让生命觉醒!必须首先改变!
孩子在一天一天地长大,父母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然直。于是,父母就有所忽视学习,或者缺少系统性的学习。父母对家庭教育没有形成观点和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而父母对这方面的基本理论不掌握,试问怎么能应对变化发展了的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又怎么能适应生命成长中孩子的教育?
一个志存高远的孩子,能够踏踏实实地走人生的路,父母还用担心他将来是否会成功吗?大气必成大器!
可见,孩子被社会接纳,被公众认同的优秀品质,不是书本能学会的,不是靠学校说教,而是靠家庭教育潜移默化,依靠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所以说,只要各位父母把家庭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即使我们不能给孩子渊博的知识,也肯定能给孩子良好的品德;我们不一定能把他培养成硕士、博士,但是肯定能培养出不让父母失望的孩子。
我们有理由说: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父母的学习至关重要!家庭对子女有正确的期待至关重要!
第四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作者总是用一句很简短的语言作为开篇,但是却是直插内心深处,让人为之一颤,并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第五篇:《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