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五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A卷)
命题人:张玉军 审题人:白晓芳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4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小路)人以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史记·河渠书》记载,某项水利工程兴修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灵渠
C.井渠
D.郑国渠
3.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4.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①“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②“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③“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④“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6.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
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7.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闭性和落后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8.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9.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0.“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
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
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会馆。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发展的结果 C.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D.会馆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1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现象反映的是
A.殖民贸易 B.民间贸易 C.朝贡贸易 D.官民贸易 13.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 2
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4.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D.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1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A处所占比例较高,其重要原因是()
A.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全国性抵制洋货运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6.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的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中国民众的抵抗日货运动 17.以下为“列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出中国近代()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薄弱 B.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C.外国资本的实力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双重压迫
18.据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在()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6~1949年 19.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0.“红色大军千千万,深翻土地突击战,冲天干劲如猛虎,铁锨飞舞似闪电。寒风凛冽汗满面,手中血泡磨成串,保证质量深二尺,超过定额驾火箭”。这首新中国民谣反映的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21. 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三大万岁”是右倾错误造成的
C.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不满情绪
22.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④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自2010年7月以来,根据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他于2004年2月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工作,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一书记》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极大地轰动,沈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而我们对凤阳县小岗村的了解,主要是因为它最早()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这成为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源头 D.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26.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纠正“左”倾错误方针
C.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 D.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27.1984年3月24 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企业可以自主支配所生产的产品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 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粮补机补肥补补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29.《春天的故事》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C、国企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30. 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的男装款式是()
31.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该现象反映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习俗变化
32.《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此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A.19世纪中后期 B.20世纪初 C.20世纪50年代 D.21世纪初 33.1879年李鸿章在北塘海口炮台,经大沽、机器局东局、紫竹林至天津间架设了60公里的电报线。此举()
A.开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B.方便了无线电报业务的开展 C.实现了中国电信业的近代化 D.为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提供了方便 34.迪亚士是近代最早走向远洋探险的航海家之一。他最远到达了()
A.美洲 B.非洲最南端 C.印度 D.中国 35.右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
36.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早期殖民活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 用主要现在()
①加速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④为欧洲手工工场掳掠了大量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美国作家斯塔尔1907年在其著作中说到“凡是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这些罪行包括 ①掠夺 ②屠戮 ③建立工厂 ④不平等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15世纪末,教皇以穿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附近的子午线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两半球内新发现的土地分别划归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欧洲国家。这两个国家是()A.葡萄牙和西班牙 B.法国和英国 C.荷兰和英国 D.法国和荷兰
39.“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A.飞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汽船的发明 D.火车的发明
40.贝尔试图说服某个著名作家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言拒绝。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电灯 B.电话 C.汽车 D.电影放映机
4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③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到图4所列文物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图1铁兵器 B.图2陶罐
C.图3青花瓷
D.图4铜壶
43.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 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4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菲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45题 16 分,第46题 18 分,共36分
45.(16分)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欧洲的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了丰厚利润。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其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2分)
材料二 下图为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发明方面的主要成果
(2)请说出以上四项交通工具的发明者。(4分)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所处的地位。(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地位形成的最主要原因。(2分)
(4)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跨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46.(18分)经济济结构是否合理,是社会经济能否稳步发展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材料二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 7
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三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女红失业”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 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3)针对材料四毛泽东所述经济状况,新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措施?据材料五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结构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两次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A卷 1.B 2.D 3.A 4.C 5.B 6.B 7.A 8.D 9.C 10.D 11.D 12.C 13.B 14.A 15.D 16.C 17.C 18.D 19.B 20.C 21.B 22.A 23.C 24.D 25.A 26.C 27.C 28.A 29.B 30.B 31.D 32.A 33.D 34.B 35.A 36.A 37.C 38.A 39.D 40.B 41.C 42.C 43.C 44.A
B卷 1.B 2.C 3.C 4.A 5.D 6.A 7.C 8.B 9.B 10.A 11.D 12.C 13.D 14.C 15.B 16.A 17.D 18.C 19.C 20.D 21.B 22.C 23.B 24.A 25.C 26.D 27.A 28.C 29.C 30.A 31.B 32.B 33.D 34.A 35.D 36.B 37.A 38.C 39.A 40.A 41.D 42.C 43.D 44.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45.(16分)
(1)① 事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分)② 意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2)发明者:①汽船:富尔顿。(1分)②火车:史蒂芬孙。(1分)③汽车:戴姆勒、本茨(1分,任答一个)。④飞机:莱特兄弟。(1分)
(3)① 地位:世界工厂。(2分)② 原因: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2分)(4)重大影响: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2分)46.(18分)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2分)
(2)特点: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少;行业分布:主要是发展轻工业;技术支撑: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位(3)措施:编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分)
变化: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二次变化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8分)
第二篇:高一历史2013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沈氏农书》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应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岭南地区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政府在发掘该国国君坟墓的基础上,建成了南越博物馆,参观该馆你可能:
A.看到有成熟的青瓷B.了解到当时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C.能看到少量的青铜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
3.右图所示工具为水排,有关其出现时期、动力及用途,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西汉—人力—播种B.曹魏—人力—灌溉、排涝
C.唐朝—水力—灌溉D.东汉—水力—冶铁
4.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某一城市的商馆的广场上,美
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这个城市应当是
A.上海B.北京C.南京D.广州
5.明清时徽商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主要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D.商帮势力崛起
7.下列言论中,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舍本逐末,贤者所非。”D.“我中原„百产丰盈,并不籍资夷货”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文化交流D.地主阶级衰落
9.“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从中可得出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建立殖民霸权之势 11.19世纪是百货公司的世纪:“从街上望去,便宜的商品堆积如山,前面有‘大减价’的巨牌,吸引每个过路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导致人口大量增加B.消费观念变化消费时代到来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冲突
C.工厂制的普遍推行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13.“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
发货一样。”下列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发明是
A.蒸汽机B.火车C.电话D.指南针
14.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企业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
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国家袭断资本主义产生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15.1896年首届奥运会于在雅典举行,当时可能见到的现象有
①运动员休息室电灯通明②运动服使用人造纤维面料③各国代表团乘坐
飞机参赛④运动员获得的荣誉可以通过长途电话与家人分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后又因印度茶叶的竞争和外商控制价格,最终“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生态环境被破坏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
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南京条约》后上海对外通商,逐步向近代转变。下列能体现上海近代
化的企业是①江南制造总局②轮船招商局③发昌机器厂④贻来牟机器磨坊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8.汉阳铁厂将建成时,张之洞上奏:“地球东半面凡属亚洲界内,中国之
外,自日本以及南洋各国各岛暨印度皆无铁厂„„中国创成此举便可收回利
权。各省局、厂、商所需,既已甚广”材料表明张之洞:
①力图创建亚洲最大铁厂②主张中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主张抵制外
国的经济侵略④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重大贡献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
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 1914年为16
万元。”对此理解正确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自然经济
B.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20.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
221.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工业---农业
1956年1958年1960年1962年1964年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D.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2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我们也
做了一些错事”为此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3.1979年春,习仲勋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
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4.“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药你苦”、“煤
超疯”等词汇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强法制建设,打击市场投机行为②坚持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③
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产品的市场供给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5.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开放区 ④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⑤沿边
开放城镇⑥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⑤⑥C.③①②⑤④⑥D.②④⑤①③⑥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
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
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
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大盛魁(晋商)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
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意在警示其后人不忘当年创
业之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
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
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什么生产方式?结合材料概括其特点。(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
观因素。(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
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27.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
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
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1)概述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3分)
材料二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政府对这次
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其中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张裕酿酒
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2分)
材料三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4)如果上海世博会设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展台,请你为宋代城市设计一段解说词(2分)。
28.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才得以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这时发展的因素。(4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2分)
(4)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工业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2分)
(5)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2分)
(6)右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1分)
29.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1)“一五”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分)
(2)“二五”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2分)
(3)“六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六五”计划期间,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5分)
(4)“八五”期间我国提出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分)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分)
第三篇: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只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抓好学生的落实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学科组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涵盖了必修一到五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二
试卷分析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4、8、12、16题,其中第8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2题出错的选择题30小题共6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58分,最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
低分18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7、9、15、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最高10分,最低0分,平均分6,31题,10分 悉,不能正确分析概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15分,最低0分,平均分8,择题32题,16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3分,最低0分,平均分4,程中答案俗语太多,33题,14分
得分率是百分之二十点九 不能准确答出历史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第五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8、9、15、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
26题,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
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
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题27题,13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语太多,28题,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九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
识点
三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