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这次没有考好的,接着努力。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了,以后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所以不要气馁,上课要好好听,不要说话,有些同学脸皮真厚,说几遍人家照样我行我素。课下也要拿出点时间看看,做做题,找规律,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自己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多思考下,要善于总结。
总体来看,这套卷子不难,以基础题为主,许多题咱发的优化探究那本习题册上也有类似的,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但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所以看下你们的笔记。
1、这个题给了六个甲骨文文字,我们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吧,都是什么什么的农具吧,农具的先进也表明着农业的发达,所以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我们也知道在商周时期,随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只应用到酒器、礼器等方面了,在农具上的应用很少很少,可以说在文明时代的初期,耒耜普遍应用到农业也不见怪了。
2、这个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我们在第一课不就讲了三大特点吗?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本题的材料出自《晋书》,魏晋南北朝的晋,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之小农经济社会了。而你们还选大规模简单协作,一是它不是三大特点之一,二是它是奴隶社会下的耕作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这书上也有的,所以看书认真点。本材料的关键两句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力。”就是说好的收成不在你有多少土地可耕,而是看你下的功夫到了没有。所以它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就是要高投入才有差不多的收入。
3、《耕织图-耕图》,上面有一人一牛和水田。但不要一味的从图上得到全部信息,还要看图的解说分析吧。你们光从图上看到的就选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我问问你们,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春秋末年开始出现吧,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开始普及推广了吧。西汉是有二牛抬杠,东汉时期有了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还有,你们选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我来问问你们,唐朝时在哪发明了曲辕犁?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吧,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江东已经可以说算南方了,而且书上还说了适合用于水田,唐朝时人家都在水田用这个犁耕作了,那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了吗?经济重心南移的那三个阶段好好看看理解一下。材料上还有一句话你们注意了没有,大意就是说这个耕织图虽是南宋作品,康熙命人重画,这个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说明在清代时主要的耕作方式也是铁犁牛耕。那么牛耕从产生到清康熙年间,大家可以粗略算下,都有两千多年了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选项里的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还是老一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4、这个图是北宋末年东京城的示意图,里面有两处错误。咱看看里面给的问题:咱学农耕时代的城市时分析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唐朝的长安城,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东京城。通过分析咱们知道,长安城的市坊是严格分离的,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白天你一地去做生意,晚上你要回到另一地睡觉,而且到了晚上不许再做生意了,你就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在家睡觉吧,没什么事情就不要乱跑,你可以乱跑,不过当心巡城的把你抓起来。而且城市里还专门设了市长或市令来管理,总之你做生意我要管着。但是到了北宋呢,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限制,我可以在住宅区做生意呀,多方便不用来回的跑。晚上也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通宵达旦的做买卖,照常有客人来光顾。所以,夜市在北宋的城市里是有的。关于这个彩瓷作坊,咱学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课里,明明白白的写着,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所以,除非有人玩穿越,不然你在北宋东京城里是看不到彩瓷作坊的。关于瓦子,这个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知识点。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阶层的兴起,许多人闲着没事干,又没玉米棒子啃,怎么办?有些人就开了这么些娱乐场所,即所谓的瓦舍勾栏。所以你要生活在北宋,在东京城闲着没事干,你也是可以去天桥下听说书的,也可以喝喝茶唠唠嗑,看看表演杂技的。关于这个徽商会馆,咱书上也有吧,首先问一下,商帮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明清时期吧。商帮做生意在当时一些大的城里都有根据地呀。所以在北宋你是看不到徽商会馆的。
5、这个题要注意“宋朝的黄金时代”,还要注意那四个字“商业革命”,咱在初中历史上也学过吧,北宋商业的繁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说咱好好看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其它三项。所以,你们要多注意某个事件的时间段,这样好分析背景不是。
6、这个题,你们选扬一益二的多吗,咱讲课时说过,扬一益二是说唐中期以后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而苏湖熟,天下足则是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这个题我在讲汉代四个经济区时就说过的,可能你们忘了。我说过,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哪个经济区?书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话,是山西经济区吧。这个题出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呀,人家首先问你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一块,成都平原上吧,所以答案出来了。
8、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在咱学的古代农耕经济时,咱知道小农经济下,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社会够稳定,没有什么苛政和天灾人祸,他们还是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不会轻易出来造反。所以,选项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日子就是稳定。
9、这个题咱只关注六个字,粉彩和珐琅彩,上课讲过的,它们是清朝才有的彩瓷。所以根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古墓不早于清代呀。
10、两个信息:一是图,二是图的标题《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太小;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工商税都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开手工工场和做生意的多呀,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这个题考查的是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有5个句子,让你填到上面的空里,和语文的天空题差不多。有四个朝代,让你填这四个朝代的纺织技术都有哪些。西周,教材上就有,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教材上没有,但讲过的,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朝,教材上有,出现缂丝技术和“通经断纬”手法;元朝,书上也有,棉织技术革新。
12、这个题,关键词,康熙年间,还有那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人家问解读不正确的是?我们知道康熙年间也是在封建社会呀,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念就会存在着,咱也知道,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很有名,这书上也有吧。
13、这个题对的比率高些。16——18世纪,美洲大陆是关键话语。新地名出现,而且后缀都是欧洲的国家,说明这些国家占领了美洲的这些地方呀,就是选项的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4、这个题对的比率也很高。赞美郑和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张班是指,张骞和班超呀,一个西汉出使西域,一个东汉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出使西域。哥麦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是指麦哲伦呀,他的船队开辟了环球航线。问题是想让你先说出对联中的麦是谁,说来了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再指出他开辟的环球航线是哪条。就是那条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后,又进入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国的那个选项。
15、17世纪,还有,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这个题,注意时间,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我们先想想,英国在17世纪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个世纪里,英国分别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看看选项,有那个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以那个《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在下两个世纪里,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答案出来了吧。
16、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谁革封建制度的命,答曰: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资本主义都有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7世纪后期,荷兰衰败的原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人家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工业基础却很薄弱。英国为了打击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此后,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而英国呢,人家的工业基础好,搞商业贸易比荷兰更有优势。
18、这个题,注意第一个说法,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孕育”什么意思,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可取。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首先看这个时间段,1913至1921年,看到这个时间我们应该想到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么原因应该记记吧,虽然西方在1914至1918年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无瑕东顾,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不意味着外来经济控制消除;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没有终结。
20、这个题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它们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它们一方面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防止封建官僚的反对,另一反面它们也具有革命性。
21、从1934年后和外部原因可以看出,那个资金少、技术弱是内部原因呀,用排除法做。
22、时间段1927年到1936年,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给你们说过的,这段时期的影响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23、1913年,章太炎的征婚广告。虽然民国政府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出,他还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24、以前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现在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25、你们选错肯定就是第一问没有理解好,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之门,这个句子说的对呀,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就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近代化之门,那80年代肯定是已经开启了呀,所以那个已经的说法是对的,所以,这个题的答案都是对的。
第二篇: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只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抓好学生的落实工作,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学科组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涵盖了必修一到五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
二
试卷分析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4、8、12、16题,其中第8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2题出错的选择题30小题共6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58分,最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
低分18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7、9、15、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最高10分,最低0分,平均分6,31题,10分 悉,不能正确分析概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15分,最低0分,平均分8,择题32题,16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3分,最低0分,平均分4,程中答案俗语太多,33题,14分
得分率是百分之二十点九 不能准确答出历史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第四篇: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 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 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8、9、15、18、位 21、22题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
26题,19分 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
六 括史料,不会从材料
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
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题27题,13分 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 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语太多,28题,18分 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九 专业术语和标准知
识点
三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 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第五篇:2013—201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题的梯度明显,如材料题28题的第二、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维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查的重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西方民主制度等重要知识,这些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历次考试的热点。考点分布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题部分 3、4、6、8题均是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一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考查,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这两个概念学生普遍掌握的不够深入。11、12题的错误率较高,反映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到位。
15题错误率较高反映了课程标准“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一要求在学习中关注的不够。17、18、19则反映了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理解不够透彻。
2、主观题部分
第26题第一问分析:本文题目设置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也反映出较多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概念混淆,特别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第二,本题第二小问的答案隐藏在选择题第六题的选项当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试卷上的有效信息。说明学生阅读、搜集、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第二问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得分率较高,第二小问得分率较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回到“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措施。具体到本题,即要求回答,明太祖和清雍正时期的政治措施。因此回答“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均不得分。二是学生对于“内阁制”与“军机处”两个机构的关系与内容分辨不清。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相似知识点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和分析。第三问分析:本题有大部分学生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当作“演变趋势”。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抽象的历史术语的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有待加强。
第27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阅读量适中,虽是文言文,较容易理解,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基本内容的识记以及对制度背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题,得分情况较好,失分的学生都将选官标准的演变答成选官制度的演变。第(2)题,多数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失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按照要求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尽管部分学生归纳得很到位。在引用材料时不加选择的摘抄原文。第(3)题,存在问题较多,失分的学生基本上答不出科举制的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兴起。另外学生分不清原因和影响,有的学生将科举制的影响作为原因来回答。
第28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认识和理解,试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不高。评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答上第(1)题第一问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或君主立宪政体,但第二问答的普遍不好,失分较多,不太理解“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该答些什么,尤其是“两党政治的发展”大都答不上。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只要答上“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都可以得2分,第二问答得不太理想,有答“最高法院”的或“司法机构”,还有答“议会”的,答“议会”给1分。第(3)题较简单,由于材料三基本说出答案,所以学生大都能答出来,得4分,较差的也会得2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本次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最多,最难理解的部分,难度最大。历史概念理论性比较强,只有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可多补充相关史料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3、考试中的错别字问题,如“群县制”“君主专治”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本来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大大减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用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出现书写错误也属正常,建议可以进行课堂一分钟默写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书写机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在讲课中注意引入做材料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锻炼学生的材料意识。还应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基础知识应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