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

时间:2019-05-14 06:2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

第一篇: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

论文选题设计方案

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究” 选题缘由:

自从2010年九月进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始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幸跟随黄老师并在理想课的讲授过程中,建立了专题研究的意识和信念。而在后来郑航老师开设的小学道德教育课上,初步接触道德教育这方面的知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其实德育课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过的唯一的、系统的道德教育。而且这些年虽然几经改革并正努力朝着学生的生活世界转向,但德育仍停留在给学生教授德育知识上,还没有在教材中给学生呈现这个“不完美,却很复杂”的真实生活世界。然而,学生置身的确确实实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了两难选择的、不完美的社会。简单的认知如何能够应对复杂的世界?非此即彼的道德律令和社会规则如何应用于充斥着两难选择的社会生活?因此学生在接受了德育课教育之后,仍然觉得这个学习的行为没有用,或者至少是实效性比较低下。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感性思考的同时,也激发了对道德教育这块内容的强烈兴趣。继而茅塞顿开,想起黄老师在理想课上说的,以自己的兴趣点为专题研究的问题,于是,决定安下心来做这个选题。同时,黄老师建议我要做道德教育方面的专题,那么最好是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弄清楚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道德教育方法,再深化主题从中找到一个突破点做研究。在听从了黄老师的建议和指导后,我从搜集文献开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在199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本禹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是最早的一部系统深入地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之后2003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魏贤超主译的一套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其中包括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这是对科尔伯格理论翻译的最早著作。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做了研究,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界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内容、与其它理论的比较以及评价这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后期发展历史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上几乎没有涉及。于是,在考证了这些方面的情况后,在黄老师的建议下,我选择深入做这个题目的专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论文的核心概念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判断。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在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于1959年提出的。他说:这种理论之所以称为“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激发儿童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称之为“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1] 科氏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包括“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两个德育模式,即“道德两难故事法”与“公正团体法”。[1]

[1]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51 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2] 研究内容和问题:

本专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后期发展情况的清理,主要是从批判与超越、修正和发展两个角度对科尔伯格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第一个角度是对科氏理论的男性中心、认知独断和阶段线性逻辑的批评和超越;第二个角度是科尔伯格理论的三方修正,即道德领域理论、道德双面理论和新科尔伯格理论。

其次是对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德育研究、德育改革、德育课程与教学创新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探讨对我们的启发意义。研究方法的选择: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来展开对该专题的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理清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脉络,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其德育意义。早在八十年代初期陈志明的《劳伦斯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述要》和傅统先的《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学说》,李伯黍的《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点述评》等文章都是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向人们介绍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之后的教育大家们也运用同样的方法对科氏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如冯增俊的《科尔伯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评述》、《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概观》、《科尔伯格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5.道德认知发展建构观的探讨》,魏贤超的《论科尔伯格对道德教育的建构主义探讨》。这些文章不但为后来者对科尔伯格思想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提供了这种理论梳理的方法。德育理论研究的意义:

对于德育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1.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2.从未来的角度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3.从学校和德育的关系来分析,历史梳理可以给我们以借鉴,进而更好地进行学校德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4.从德育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梳理是德育理论反省自身、提升自身的一个契机。参考文献:

1、中文文献

[1]范树成.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 [J].教育研究,2003,(1):58-63.[2]朱晓宏.超越科尔伯格:美国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变革 [J].比较教育研究,2010,(1):54-58.[3]郑航.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7-11.[4]王逢贤.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 [J].中国教育学刊,1994,(6):9-12.[5]洪娟.近年来我国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J].安徽学院学报,2007,19(5):95-98.[6]高德胜.现代德育困境研究评述 [J].现代教育论丛,2000,(3):12-15.[7]王云强,郭本禹.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心理学的发展 [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3-72.[8]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况 [J].比较教育研究,1994,(5):6-8.[9]杨韶刚.从道德阶段理论到道德类型理论—西方道德认知理论的最新发展研究 [J].教育导论,2007,(5):6-9.[10]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价 [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5):52-56.[11]曹腾觉,吴瑾菁.道德认知的新视野—透视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83-86.[12]万增奎.课堂道德教育的使命 [J].教育探索,2007,(7):107-108.[13]杨韶刚,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 [J].心理学探新,2006,26(2):55-60.[14]杨韶刚.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 [J].思想理论教育,2006,(4):26-29.[15]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6]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 [美]内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美]唐纳德•里德.追随科尔伯格-自由和民主团体的实践[M].姚莉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美]约翰•马丁•里奇, 约瑟佛•L•戴维提斯.道德发展的理论[M].姜飞月 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1][美]拉瑞•P•纳希.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刘春琼, 解光夫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外文文献

[1]Darcia Narvaez , Daniel K.Lapsley.Moral identity, Moral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J].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2009,50:237-274.[2]Lawrence Kohlberg, Richard H.Hersh.Mor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Theory [J].Moral Development, 1977,16(2):53-59.[3] James R.Rest, Darcia Narvaez, Stephan J.Thoma, Muriel J.Bebeau.A Neo-Kohlbergian Approach to Morality Research [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0,29:381-396.[4] Lawrence Kohlberg.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J].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Kohlberg, 1971,28(3):205-218.[5] Sue Ellen Henry.What happens when we use Kohlberg? His troubling functionalism and the potential of pragmatism in moral education [J].educational theory, 2001,51(3):259-276.[6]Anne Colby, Lawrence Kohlberg, john Gibbs, Marcus Lieberman, Kurt Fischer, Herberlt D.Saitzstei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oral judgment[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3,48(1/2):1-124.[7]R.J.R.Blair.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ity: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path[J].cognition, 1995,57:1-29.[8] Andre Schlaefli, James R.Rest, Stephen J.Thoma.Does Moral Education Improve Moral Judgment? A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Using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5,55(3):319-352.[9] Lawrence J.Walker.Cognitive and Perspective-Taking Prerequisites for Moral Development [J].Child Development, 1980,50(1):131-139.[10]Lawrence J.Walker.The Sequentiality of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J].Child Development, 1982,53(5):1330-1336.[11] Richard N.Tsujimoto, Peter M.Nardi.A Comparison of Kohlberg's and Hogan's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 [J].Social Psychology, 1978,41(3):235-245.[12] Michael Schleifer.Moral Education and Indoctrination [J].Ethics, 1976,86(2):154-163.[13 ]Israela Ettenberg Aron.Moral Philosophy and Moral Education: A Critique of Kohlberg's Theory [J].The School Review,1977,85(2):197-217.[14]Lawrencekohlberg.Early education: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view[J].child development,1968,39(4):1013-1062.[15 ] Lawrence Kohlberg.The Claim to Moral Adequacy of a Highest Stage of Moral Judgment [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3,70(18):630-646.[16 ] Lawrence Kohlberg.Mor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A Developmental View [J].The School Review,1966,74(1):1-30.[17]Lawrence Kohlberg.A Reply to Owen Flanagan and Some Comments on the Puka-Goodpaster Exchange [J].Ethics,1982,92(3):513-528.[18] Peter Tomlinson.Political Educ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from Moral Education [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75,1(3):241-267.[19] James Res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s a Guide to Value Education: A Review of “Kohlbergian” Programs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4,44(2):241-259.[20] Dennis L.Krebs, Kathy Denton.Explanatory Limitations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to Morality [J].psychological review,2006,113(3):672-675.[21]Georg Lind.The Moral Judgment Test: Comments on Villegas’ Critique[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6,98:580-584.[22] Robert L.Campbell.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A critique of its kantian presuppositions [J].Developmental Review,1996,16(1):1-47.[23] Seyla Benhabib.The generalized and the concrete other: The Kohlberg-gillgan controversy and feminist theory[J].praxis international,1986,5(4):402-424.[24] Miltiadis Proio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moral content judgment in sport[J].moral content judgement in sport,2010,(7):189-210.[25] Andre Schlaefli, James R.Rest, Stephen J.Thoma.Does Moral Education Improve Moral Judgment? A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Using the Defining Issues Test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5,55(3):319-352.[26]Linda Klebe Trevino.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3):601-617.[27] Lawrence J.Walker.Sex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A Critical Review [J].Child Development,1984,55(3):677-691.[28] Lene Arnett Jensen..Through two lenses: A cultural–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psychology [J].Developmental Review,2008,28(3):289-315.[29] Mark B Tappan.Moral education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8,27(2):141-161.[30]Marcia Mckenzie.Seeing the Spectrum: North American Approaches to Motional,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J].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2004,69(1):79-89.

第二篇: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理论

基本概念:道德发展阶段认统治是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阶段,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一下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获得的一些对发展过程的认识。一般称为心理发展的层级理论。皮亚杰、科尔伯特、马斯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层级理论。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发展心理学家,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受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观点的影响,被称为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他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和前联邦德国的教育界的很大反响。

基本观点:科尔伯格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论法。

1、2、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三篇: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篇: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11211016 姓名:陈中华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摘 要]科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立者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道德发展这个概念,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从道德的多维视角阐释了各自的新理论。当代心理学界中影响较大的学派主要有两个,即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自皮亚杰后,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便成为其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及两种道德教育模式,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在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中,可从中获得诸多对改革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一、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要

科尔伯格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并在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儿童道德的发展,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即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赢得奖赏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文化规则中的是非善恶观念十分敏感,其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或自身的利害关系。具体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在道德上的依据就是:所谓对的,就是绝对服从权威和规则,做对就是为了避免惩罚。他们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则概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假如对自己有好处,为别人服务就是对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是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内化现行的社会规则,其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认为规则是正确的,意识到人的行为要顺从现行的社会秩序,并且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内在愿望,并遵守和执行这些规范。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阶段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是按照行为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标准的;更多的从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或者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规则。

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了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这一水平的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开始认识到法律、规则也是由人制定出来的,考虑到社会规则的相对性,同时也会考虑到民主平等以及个人的尊严等伦理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会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认识到每个人均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的评价既要考虑道德又要考虑法律,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那些强加于人的、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法则都是不公正的,应该予以拒绝。

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以一种全人类都应该遵从的普遍伦理原则为指导,不受外在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这些原则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科尔伯格认为正是个体形成的这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公正的原则,才使个体获得了生活的最大适应性。

(二)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教育模式

根据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设想,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并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他先后提出了两种道德教育的模式,即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

1.道德讨论模式。道德讨论模式主要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其基本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道德两难故事,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产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升。

2.道德公正团体模式。道德公正团体模式的目的是要在团体中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风气,创造一种公正的集体氛围。教师的任务则是在团体中推行亲社会的标准,围绕成员间的团结、关怀、责任、义务等集体标准方面提出要求,以促进个人的道德发展。

二、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科尔伯格的理论着重探讨了道德发展的认知基础,区分了事实或认知判断与道德或价值判断的不同。科尔伯格把道德现象的某些可实证性的内容,交由心理学进行实证研究,使之具有科学的形态,所以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促进道德现象研究走向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2.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科学是多种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科尔伯格的理论从道德认知方面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揭示了个体的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把道德判断和推理这样的认知问题纳入到认知心理学当中,把人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研究扩大到社会认识的范围。

3.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科学化。科尔伯格建立了儿童和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这一模型反映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道德发展阶段模型,科尔伯格提出把促进发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够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来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由此可见,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张根据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的规律来实施道德教育。我们可以看出,在道德教育科学化、系列化的过程中,简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这一道德发展阶段模型也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德育是一个贯彻人生始终的课程,在经过家庭道德教育及中小学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由于高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因此高校的道德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可以说,大学的德育不再是简单的告知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是引导学生走向完善成熟,从根本上来说它关涉到人心灵的问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虽然由儿童道德判断力发展研究引申开来,但是他所认为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及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等观点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高校道德教育目标要符合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有伦理学的依据,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定;另一方面,还必须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适应和满足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的客观需要,是确立德育目标的客观依据。科尔伯格的德育观把主体的认知发展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道德发展看作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动态结构,通过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向他们提出高于当时阶段的要求,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他认为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为其呈现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要求。它强调的以认知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道德发展观和德育目的观,对我们构建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德育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根据德育目标设置的层次性、序列型要求,高校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成熟。但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所存在的一个明显弊端是德育实践在目标、内容及整个德育体系上目标太大、要求太高,直接造成了德育内容的空洞乏味,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这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日益上升的大学生健康问题时不时感叹当代大学生价值感的缺失,并带着惊讶、痛心等复杂感情发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追索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现行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道德价值观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反映到德育观上体现了对德育观理解的多变性、多样性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制定高校德育目标时,既要有统一的规定,也要顾及德育目标在大学期间所体现的与其他层次学校的不同性。二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整体倾向。因此,高校在制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阶段要求和实施方法时,需要依据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充分照顾到大学生认知及道德感的发展特点。

学生的思维及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分阶段发展的,大学生处于青年后期(也称为成年初期),此时生理基本完全成熟,需要完成的课题是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这一时期被斯普兰格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大学生由“疾风骤雨”的青春期达到了情绪和心理的基本稳定,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但大学生虽然脱离了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承认的责任和义务,进入“心理延缓偿付期”,因此常被排斥在成人行列之外,成为“边缘人”,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因此,高校德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只有掌握了这条整体发展的链条,并运用社会心理测量的方法明确大学四年期间道德认知发展的确切阶段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认知和规划,结合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准每一阶段德育的起点和目标,并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予以提倡,必须做到,允许存在,坚决反对”等明确范畴,同时在每一层次确定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的施教内容。这样一来,德育才能真正符合高校实际,被大学生所接受。(二)高校德育教学应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自我完善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科尔伯格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就越高。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而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学生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成为主要的思维形态,这种思维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矛盾性和相对性。这时的大学生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适应变化与大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及社会经验相关。针对大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高校德育中对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引入也显得十分有意义。

实施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是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的第一要求是案例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组成。比如著名的海因兹困境。第二要求是案例必须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必须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结合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进行选择,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比如可以搜集高校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道德冲突和难题。第三要求是必须警惕无效困境和虚假情景。大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升和客观环境及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案例“源于生活,延伸于生活”,才能被学生接受,否则会使教育内容显得空洞,引不起学生共鸣,甚至可能使大学生对德育产生无用论或鄙夷的态度。其次引入这一教学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道德两难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并引发激烈的讨论,教师给予重要观点的支持和澄清。要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只有经过激烈的争论,才能引起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才能够从一步步的矛盾冲突中找差距,达到新的道德整合。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而应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自觉带领学生深人生活世界,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资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性选择和探索性活动创造和完善美好的人生。

(三)高校道德教育应树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观念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形成是在他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出现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调和的、有着积极的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使得其德育观所强调的道德发展是一种在“自知”、“真知”基础上的认知和行为协调的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学充分体现了一种反对灌输和强制的教学观,把教学的起点拉回到了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发展阶段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提供道德冲突和诱导学生进行认知重组上,把教学的主导权由社会和教师重新交给了学生及其道德生活,同时也把教学的归宿点定位于服务、刺激发展上。但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德育中,抽象的理性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对个体的优先性,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而完全漠视和取消个体进行道德反省的权利和能力,大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绝对律令”的做法,则是错误甚至是有害的。在我国的德育实践中,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的与教育对象自身

认知结构不相适应的、理想化、绝对化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和社会的权威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压力又造成了这些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道德行为的宰制,因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出现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虚假人格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简

单的单向灌输,强调个体自主道德发展,提倡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达到师生的身心参与,实现品德共进,能力增长。

参考文献:

[1]郭本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1998(3):67-73.[2]王琴.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2):50-53.[3]张建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0(2):17-18.[4]万作芳.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0(12):7-8.[5]王长乐.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J].天中学刊,1996(3):76-78.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

研究背景:核心期刊的研究,原本是信息学、图书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是用来指导情报部门及图书馆订刊的选刊工作。然而,最近几年,核心期刊研究在我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图书情报部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学术界、期刊界、科研管理及人事职称评定部门,乃至高等教育部门都已将其原本概念扩大,使之等同于质量高的期刊,等同于高质量的论文。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作者拟通过国内众多学者对核心期刊的专题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而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系统研究这个专业领域里高产的专业作者、权威的研究机构、研究的热点与现状,从而为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核心期刊提出一些理论的依据,为核心期刊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参考。目的:对1997-2006 年我国发表的有关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以了解近十年我国关于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研究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 1997-2006 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该专题的文献数量及年代变化、论文作者合作度、合作率、活跃作者、多产机构、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基金资助及研究主题变化等。调查了国内75 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对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是否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情况。结果:1.1997-2006 年核心期刊研究年文献产出概况1997-2006 十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记录536 条。文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文献量与呈直线相关关系。2.作者分析2.1 作者合作率、合作度在研究范围内,单一作者论文335 篇,占论文总数的64.2%;合著论文 191 篇,合著率为35.8%,其中2 人合著的论文113 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 59.2%,3 人合著论文51 篇,占合著论文总数的26.7%。4 人及4 人以上的合著论文共23 篇,最高由7 人合著的论文有2 篇。在本论文统计的536 篇文献中,明确标明作者的有526 篇,有10 篇作者不详,出现的作者总数共823 人,核心期刊研究作者合作度为1.5354。表明近十年核心期刊研究仍以单一作者研究为主。2.2 多产作者经过统计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得出在核心期刊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量4 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17 位。该17 位作者发文数合计为104 篇,占发文总数的20.55%。核心期刊研究领域中多产作者多为图书情报界知名专家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徐兴余发表的论文最多,其次是何荣利和钱荣贵,他们在核心期刊研究领域取得了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17 位多产作者中只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邢东田、姜晓辉及南京大学的叶继元是五大研制机构的人员。3.论文产出机构分布统计第一作者的单位,当中发表论文4 篇以上的有18 个单位,共发表论文124 篇,占总发文量的23.1%。该18 个单位均为高等院校,其中北京大学位居第一,显示出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研究上的雄厚实力,沈阳农业大学位居第二,在这里核心作者何荣利起决定性的作用,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也有11 篇文献,居第三,主要也是核心作者徐兴余发表的论文。统计表明,高等院校人才密集,科研能力较强、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水平较高,是核心期刊研究的主力军。4.论文产出地区分布统计所收集的文献中第一作者所在的地区,核心期刊研究的作者遍布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作者地域分布广泛,这表明核心期刊研究具有全国性。论文数超过10 篇的有 19 个省、市自治区,总共472 人,占文献总数的88.1%。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显示出较强的学术研究实力。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5 地区的作者发表的文章居前五位,说明以上五个地区核心期刊研究水平较高,文献生产能力较强。而文献数量在10 篇以下的地区:广西、甘肃、重庆、贵州、内蒙古、安徽、青海、山西、新疆、云南、宁夏等11

个地区,均是内陆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呈不均衡状态。5.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 1997-2006 年刊载有关核心期刊研究文献期刊共有279 种,将刊载论文数量在5 篇以上的19 种期刊进行排序,前19 钟期刊刊载的文献191 篇,占总文献的 35.6%,期刊数为总期刊数的6.8%。因此,可认为这19 种期刊是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主要期刊。位于前3 名的期刊属于情报类刊物,比较关注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情报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并列第二的为《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情报》。6.基金资助情况10 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有24 篇,基金论文率为0.045,分别来自国家、省级和高等院校。有10 篇基金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 种国家级基金。有8 篇由省级基金资助。另外还有6 篇是高等院校级基金。分析基金资助研究的课题,国家级基金资助的论文课题,主要是关于确定某学科的核心期刊的研究;省级和高等院校资助基金的论文研究的课题比较广泛,有关于核心期刊总论、核心期刊评价作用、某专科核心期刊的研究、图书馆核心期刊等主题。7.专题的研究热点分析7.11997-2006 年核心期刊研究主题分布在1997-2006 年的536 篇对核心期刊研究的论文中,关于核心期刊功用方面的研究最多,有148 篇,占总论文数的29%;其次是各学科在核心期刊方面的专科研究,有109 篇,占总论文数的20%。可见对核心期刊的功用和专科研究是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而有关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的研究仅占8%。7.2 核心期刊研究主题的年变化趋势对核心期刊研究的9 大类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按照年文献量与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近10 年研究主题呈上升趋势的是:功用、文献计量、其他;呈稳型型的是:馆藏、专科、编辑、总论、测定方法及要目总览。8 研究核心期刊功用论文作者来源统计在核心期刊的热点-有关功用的研究中,又将研究功用方面的 148 篇论文作者单位加以细分,以期探讨目前对功用研究最关注的群体。可以看出,有关编辑部作者对核心期刊功用的探讨最多,有48 篇,占功用主题研究的33%,其中以学报编辑部为多数,有35 篇;紧随其后的是高校探讨核心期刊功用的论文,有44 篇,占功用主题研究的29%;其次是图书馆的,占19%。9.75 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对硕(博)士研究生是否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75 所院校中,硕士或博士论文明确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共 56 所,占 74.7%。无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13 所,占17.3%,不详的6 所,占8%。结论:1.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对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纳入的年限长达10 年,所收集的文献齐全,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2.论文分布呈现核心效应近10 年我国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出现了一批高产作者,高产机构、高载文量期刊。其中高产机构、高载文量期刊呈现布拉德福核心分布规律,即有核心分布区。但是国内目前五大核心期刊研制机构的论文产出数量与其影响力不成正比。3.基金论文率相对较低10 年间关于核心期刊研究论文中受基金资助的有24 篇,基金论文率仅为0.045。基金论文率低,一方面说明我国各级基金管理部门对核心期刊研究方面的投入是不够重视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国内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主要是局限于作者个人的一些见解与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核心期刊研究的论文的质量有待高。4.地区分布不平衡研究发现,我国的核心期刊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状态。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科技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显示出较强的学术研究实力。江苏、山东、广东、浙江5 省市的论文排在第2~5 位,说明以上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论文生产能力较强。5.核心期刊表研制机构的研究报告少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5 个核心期刊研制机构论文产出较少。我们认为研制机构应加强对核心期刊的标准与划分、核心期刊表的制定与标准等

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制机构之间应加强学术争鸣,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核心期刊的研究评价方法拓宽学术视。6.研究热点发生变化,理论研究与测定方法的研究较少有关核心期刊论文及期刊学术价值评价及核心期刊功能变异的话题及争鸣等已经成为热点,占第1 位,特别是2001 年以后,这一类论文的数量及所占比重迅速增加,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分别占当年论文数的 24.0%、33.8%、30.2%、42.0%、41.0%、24.6%。其中,自2001 年始,核心期刊关于功用的研究论文出现巨大增幅,呈两个起伏的波浪状,分别于2002 年、2004 年达到高峰。7.正确认识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地位核心期刊具有学科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其测定方法与优秀期刊的评定方法不同,两者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也不能等同于高质量的论文。核心期刊的遴选与评定原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宜不假思索地照搬到科研管理领域来。8.核心期刊的研究对学位评定、科研评定等带来影响对75 所部属院校研究生论文的要求调查可见,硕士或博士论文明确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共56 所,占74.7%;无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院校13 所,占17.3%。可见,核心期刊对目前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上述段落为轻风论文网代写段落,经允许公开,文章均有研究生,博士以上学历撰写,各专业均有对应的写作老师 轻风论文网专注于毕业论文代写,先写后付款 本科论文300,硕士论文1500,详情咨询轻风论文网王老师Q:814952825 上述段落为轻风论文网代写段落,经允许公开,文章均有研究生,博士以上学历撰写,各专业均有对应的写作老师 轻风论文网专注于毕业论文代写,先写后付款 本科论文300,硕士论文1500,详情咨询轻风论文网王老师Q:814952825 上述段落为轻风论文网代写段落,经允许公开,文章均有研究生,博士以上学历撰写,各专业均有对应的写作老师 轻风论文网专注于毕业论文代写,先写后付款 本科论文300,硕士论文1500,详情咨询轻风论文网王老师Q:814952825 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论文中的致谢怎么写 MSN 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下载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选题设计方案题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发展及其德育意义的比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泽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教学认知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会泽县职称论文发表网-教学|认知论文选题题目 会泽县职称论文......

    话剧表演发展的理论透析及意义

    话剧表演发展的理论透析及意义 话剧表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虽几经沉浮,但却历久弥香。话剧表演与我们......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论文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2011-11-23论文题目: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自我认知”,以及自我......

    东源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新形势电子商务发展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东源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新形势|电子商务|发展论文选题题......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林业经营发展论文选题题目(5篇范文)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长子县职称论文发表-林业|经营|发展论文选题题目 长子县职称论......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5篇材料]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

    政研论文: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