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调查研究 打造科研精品
加强调查研究 打造科研精品 为全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白烨纪检组长在2008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4月9日)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地税系统科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区地税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税收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全系统税收科研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和奖励2007年全系统优秀科研调研成果和组织单位,研究部署2008年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工作。下面,我代表区局党组讲几点意见。
一、2007年全区地税系统科研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区地税系统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和“跳出税务看税务,立足全局抓税务”的治税理念,紧紧围绕“组织收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优化服务”等中心工作,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在全区地税科研工作方面,全系统的各级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以“服务税收中心工作,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税制改革”为宗旨,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区地税系统面临的新任务,针对当前地税事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心设计课题,认真开展科研调研工作,产生了一些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科研调研成果,为服务我区地税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三位一体”的科研架构为依托,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氛围日趋浓厚。在《全区地税系统“十一五”科研工作规划》的指导下,以科研所为核心,由国际税收研究会、地方税务学会和科研所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地方税收科研架构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以这一构架为依托,全区地税科研工作初步形成了“统一部署、协调配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科研运行机制。目前,一个覆盖全区地税系统、上级与下级互动、领导与群众互动,专职与兼职互补互动、部门与社会互动、各级领导重视、广大地税干部积极参与的科研网络体系已经建立。一年来,全区各级地税部门的领导高度重视科研调研工作,他们或直接牵头组织课题,或积极参与课题调研,或亲自撰写调研文章,在他们的重视和带动下,全区地税科研调研工作蓬勃开展,重视调查研究,倡导调查研究,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群众性税收科研调研氛围正逐步形成。
同时,随着国际税收研究会和地方税务学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和会员单位的发展壮大,为“内联外引”的开放式科研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一些地税系统外的税收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正在逐步参与到地方税收科研工作中来,为地税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这必将对拓宽我区地方税收科研交流渠道,促进地方税收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地税科研“精品战略”的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全区地税科研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认真落实全区地税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全区地税中心工作,认真进行科研选题,积极谋划设计调研方案,稳步推进科研“精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系统撰写的可统计的调研报告和科研文章450余篇,其中被评为优秀科研调研成果80多篇,这些调研文章或论文,是全区广大地税干部和专兼职科研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这些科研成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全区地税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在全国性的课题研究方面,我区地税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所撰写的调研报告《我区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流程协调问题的实证研究》获得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化与征管流程再造”课题一等奖。科研所与国际税收研究会共同完成的课题《电子商务下税收征管体制的创新》获得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科研所撰写的调研报告《呼和浩特市房地产税收问题的实证研究》被评为国家税务总局“房地产税收问题研究”课题优秀科研成果。国际税收研究会完成的课题《地方税制中的内外统一与税费改革问题研究》与科研所撰写的论文《新一轮税制改革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税收自治权问题研究》被评为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科研所与国际税收研究会共同完成的课题《促进我区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对策建议》获得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并代表该课题组参加年度全国科研成果交流。科研所参与撰写的调研报告《我区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获得全国税收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内蒙古国际税收研究会还被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评为“2007年全国先进研究会”。
(三)以“全区地税系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为推动,全区地税科研调研工作日渐深入。以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论文评选和各项科研课题管理、奖励制度为推动,全系统范围内的群众性科研调研氛围日益浓厚。2007年,全区各级科研部门紧密围绕我区“地方税收中心工作”,针对当前税收理论、税制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税收征管实践上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和选择科研调研课题,及时下达科研调研工作任务,扎实推进科研调研工作。2007年,全系统共组织完成调研报告或论文420余篇。经过认真评选,产生优秀科研成果80篇,5个单位被评为科研调研工作优秀组织单位。通过每年一度的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成果评选和表彰,初步构建了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和科研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全系统群众性科研调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提高全区广大地税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税干部队伍素质,促进全系统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四)以《内蒙古地税》杂志为平台,全区地方税收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广泛。《内蒙古地税》杂志不仅是对外展示内蒙古地税形象和业绩的窗口,沟通机关与基层的桥梁,更是展现和弘扬内蒙古地税文化、促进征管经验和学术交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基层发展的重要平台。2007年,《内蒙古地税》杂志在刊物容量、办刊质量和编辑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为全系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和广阔的舞台,全年共刊载各类税收科研调研文章80余篇,2007年,与《内蒙古地税》进行刊物交流和交换的全国省市区兄弟单位达到19个,在全国税务系统内刊工作会议上,《内蒙古地税》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和好评。更为可喜的是,2007年《内蒙古地税》迈出了由双月办刊到单月办刊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意味着《内蒙古地税》栏目的充实和容量的加大、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效,同时意味着《内蒙古地税》在承担全区地税系统科研调研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税收学术和征管经验交流等方面将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以“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为根本,“两会”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内蒙古国际税收研究会和地方税务学会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理论水平,积极借鉴发达省区兄弟学会(研究会)建设和业务开展等方面的经验,先后多次派出学习考察团赴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内蒙古国际税收研究会还举办了“全国部分省市区培训工作秘书长会议”,会上,内蒙古国际税收研究会“以信息化为依托,拓展纳税培训渠道”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和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内蒙古地方税务学会抓住“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有利契机,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成功地举办了30余期由系统内干部和纳税人参加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培训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2007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局党组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地税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得益于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投入,当然更得益于全系统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尤其是“两会”会长、秘书长们的辛苦付出。在此,我代表区局党组,向在座的各位代表、秘书长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的专职和兼职科研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肯定2007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距离区局党组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全区地税科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的科研调研工作还不够主动,还不是很有效,税收调研工作还不够深入,不够细致,真正有分量、有影响的科研和调研成果还很少;全区地税科研工作的针对性与全区地税工作的需求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全区地税科研工作在地区间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科研工作还比较滞后和薄弱;我们的专业科研人才还比较匮乏,科研协作渠道还比较单一,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还比较弱;课题项目管理和长效运作的科研激励制度还很单一。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落实和解决。
二、关于做好税收科研工作的体会
总结过去几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的经验,我本人认为搞好税收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和关键在于打造“科研精品”。而打造税收科研精品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把税收调研工作做实、做细、作及时、做深入、做好。调查研究是税收科研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是不断提高税收科研水平,更好地体现税收科研工作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为税制改革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金钥匙。只有不断地提高税收调研工作的质量,才能制造出更多的“科研精品”。下面围绕税收调研工作,我谈几点体会。
(一)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调研的深入上下功夫。调查和研究是有机的统一体,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寓研究于调查之中,把研究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要做到研究中有调查,调查中有研究。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伸和深化。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调查就不能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不能透过想象抓住本质。
(二)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选题立意上下功夫。选题是税收科研出精品的基本前提。在税收调研的选题上,要注重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重对税收工作中遇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调研,要“涉深水、捉活鱼”,为领导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鲜活情况和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光有好的选题还不够,还要有好的立意。立意是税收调研课题的脊梁和支柱,是调研思路的标杆和指南,是调研成果的要旨和主题,是调研成果的内核精髓。立意贵在高远,要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找“制高点”,力求高屋建瓴、寓意深远;要在全局和局部的结合上找“融合点”,力求立足局部、总揽全局;要在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上找“制胜点”,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找“最佳点”,做到立足实践、升华理论。
(三)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调查研究工作的生命力。必须把创新贯穿于税收调研工作的全过程,围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等等,投身于创新的实践。对于基层的税收调研人员而言,站位的前沿性使其在理论创新方面较实际工作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实践的近距离又使其在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方面较专门的理论工作者具有更广阔的空间。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创新,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也是创新。
(四)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思维“超越”上下功夫。实践性是税收调研的特有之义,离开实践就无所谓调查研究。但要切实提高税收调研工作水平,出“精品”,只注重实践还不够,关键是要“超越”。一要超越常规,要敢于进行创造性研究,敢于作出超常性设想,善于形成突破性思路,从而提炼出既符合经济规律、税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超越常规的独到见解。二要超越实践,善于进行升华性思维。在充分调查研究、尊重实践的基础上,要善于超越实践,进行创新思维和理性升华。要就事论理而不是就事论事,要尊重实践而不是局限于实践。要善于以实践为出发点,达到思维的“制高点”。三要超越“时空”,善于进行战略性思维,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长思维的“经纬”,要有宏观视野,善于从税收工作的战略上、全局性上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
(五)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综合缜密上下功夫。税收调研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主要在研究,解决问题主要在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和前提,综合是分析的结果和结论。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是调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过程。在税收调研工作中,对问题进行充分透彻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但立足于解决问题的缜密综合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综合往往是调研文章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结论性归纳和政策性综述。税收调研文章要体现综合缜密,就必须做到思维精密,不能出现漏洞;把握全面,防止片面;把握本质,遵循科学;把握大势,总揽全局。
(六)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定量准确上下功夫。客观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在税收调研工作中,必须既注重定性分析又注重定量分析,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定性分析要全面把握情况,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广泛收集资料,不能满足于一鳞半爪;要深入分析研究,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还要从无序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纷繁的实践中揭示出普遍规律,把凌乱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乃至随意性,而定量分析则更具客观性和规定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定量分析在税收调研中更具重要性。定量分析贵在准确。一要注意从总体上分析事物发展的数量关系,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内在联系和总体发展趋势;二要注重从性质上界定事物发展的数量界限,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度”;三要注重从比较中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关键数据,从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四要注意从科学类比中取得事物发展的可比性数据,从而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差异性。
(七)税收科研工作要想出精品,就必须在突出时效上下功夫。税收调研必须讲究时效,调研工作搞得再好,调研文章质量再高,如果错过了时机也等于做了无用功。因此,税收调研工作要在注重调研质量的前提下,突出调研时效。选择调研课题要果断快捷,调查情况要行动快捷,确立调查思路要反应快捷,研究问题要思维快捷,撰写调研文章要运笔快捷。要既好又快的做好税收调研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文章,调研人员必须持之以恒地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夫。
三、做好2008年全区地税科研工作的几点要求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自治区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在年初召开的全区地税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苗银柱局长提出,2008年全区地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税收观和“跳出税务看税务,立足全局抓税务”的治税理念,突出抓好“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优化服务”三项工作任务,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努力推动全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内蒙古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地税科研部门作为以“服务地税中心工作”为宗旨的参谋部,应该也必须为全区地税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具体地说,就是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全力打造科研精品,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税收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科学翔实的决策依据、切实可行的征管建议。
(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区地税科研工作要做好“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运用正确理论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税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与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税收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与变化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学术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避免思想上的片面性和认识上的误区,提出富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二是坚持税收科研“三个服务”的方向,积极为推动地税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作用。税收科研工作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把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把工作实践作为研究的课堂,把工作的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做到紧贴税收的改革实践去研究,抓住带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去研究,瞄准税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去研究,三是坚持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积极推动群众性税收调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科研调研工作中,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积极营造鼓励学术创新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地税干部参与税收调研的积极性,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做到在深入调研上下功夫,在“新”字上做文章,在服务地税事业发展上见成效,着力培育出更多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研究成果。
(二)立足全区经济税收发展的实际,全区地税科研工作要力争在四个方面实现新作为。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如何促进经济税收可持续发展上要有新的作为;二是在研究如何促进依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税收又快又好发展上有新的作为;三是要在研究如何推进地税征管创新,构建新型税收征管体制格局上有新的作为;四是要在研究如何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有新的作为。
(三)加强全区地税系统科研人才建设,完善健全人才队伍培训机制。针对全区地税系统专业性科研人才匮乏的实际,应大力重视非专职税收科研力量的发现、培养与建设。一是以储备、培养科研骨干为重点,建立地税科研人才库,在各盟市局推荐的基础上选拔地税科研骨干,建立档案,实现地税科研人才队伍的动态管理。二是加大对地税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地为地税科研人员和科研骨干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举办税收科研论文写作培训班,组织他们参与分类业务高级研讨班。三是结合全区地税中心工作与重点税收课题研究方向,在重大税制改革与重要税收政策调整时期,积极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聘请高等院校与社会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给科研骨干人才授课。组织科研骨干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使科研人员获取宝贵的信息、学习同行的经验,切实提高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
(四)着力构建“内联外引”的开放式地方税收科研格局,借助社会强力,打造科研精品。在目前全区地税系统科研人才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要做好全区地税科研工作,实施“精品战略”,就必须积极调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加强科研工作的内外部协作,建立开放型的大科研工作格局。一是要建立科研横向合作机制,加强科研所、“两会”与自治区地税局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共同参与课题调研工作;二是开展税务系统内部的纵向联系与合作,开展与基层多种形式的科研交流与协作,通过召开税收课题研讨会,税企座谈会和深入征管一线等形式共同开展调研,实现群众性调研与专职性调研的结合。三是要开展与社会力量研究的结合,不断加强地方税收科研工作与系统外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的联系,通过与国税、财政、发改委、工商、海关、社科联等部门与群团的密切沟通,举办税务、社会、媒体多方联动、具有区域性特色与社会影响力的涉税论坛,不断创新税收科研交流与协作的载体和形式;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研究中心、各科研单位的良好合作与交流,开展重点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将税收行政调研与科研课题调研有机结合,通过统一下达税收科研调研课题,共同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地方税收科研工作的效率,逐步建立“内联外引”的开放型地税科研格局,借助社会强力,提高科研调研成果的质量,打造科研精品,扩大地方税收科研工作的社会影响。
(五)认真部署落实2008年科研调研重点课题,圆满完成各项课题任务。2008年全区地税系统税收科研调研重点课题已经确定,希望各单位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本单位科研力量和具体实际,认真选择调研课题,切实组织好本单位的调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产生更多的科研精品,圆满完成全年科研调研工作任务。
策马望驱十万里,植松恨不入云霄。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全系统各级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再接再厉,认真做好地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调研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为全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队伍整体状况的调查研究
【内容提要】采用抽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数量状况、结构状况、课题研究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远不够理想,应予以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2.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com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论文。(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 附图 图1 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图 3.2 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 学历结构 表1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人)硕士研究生 本科 专科 中专以下总局体科所 24 11 7 5山东体科所 3 20 8 2福建体科所 1 11 1 0山西体科所 4 19 6 0广西体科所 2 4 1 0湖北体科所 1 7 3 5河北体科所 1 10 1 1辽宁体科所 2 10 8 0
3.2.2 职称结构 表2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人)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总局体科所 24 19 &nbs
p;4山东体科所 16 13 4福建体科所 6 5 2山西体科所 12 13 4广西体科所 2 5 0湖北体科所 5 6 5河北体科所 4 4 5
3.2.3 专业结构 表3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人)体育专业 理工类专业 文科类专业总局体科所 39 4 4山东体科所 30 3 0山西体科所 27 1 1广西体科所 7 0 0湖北体科所 9 6 1河北体科所 9 4 0
3.2.4 年龄结构 表4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人)30岁以下 30~50岁 50岁以上总局体科所 8 33 6山东体科所 4 22 7福建体科所 0 1l 2山西体科所 4 22 3广西体科所 7 0 0湖北体科所 2 ll 3河北体科所 4 6 3辽宁体科所 3 12
53.2.5 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表5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性别结构男性 女性总局体科所 30 17山东体科所 21 12福建体科所 11 2山西体科所 17 12广西体科所 5 2湖北体科所 10 6河北体科所 8 5辽宁体科所 11 9
3.3 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 表6 2000~2002年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量状况(项)年均数量 年均总量总局体料所 17山东体科所 2福建体科所 2山西体科所 2 33广西体科所 2湖北体科所 2河北体科所 2辽中体科所
43.4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图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3.4.1 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表7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30岁以下 30~50岁 50岁以上体科所科研人员 18.0 65.7 16.3 35岁以下 35~55岁 55岁以上体育院系教师 49.9 40.7 9.5
3.4.2 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表8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结构比较(%)研究生 本科 专科以下体育院系教师 22.7 72.4 4.8
3.4.3 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表9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体科所科研人员 42.7 42.7 14.6体育院系教师 34.9 47.1 17.9结论与建议(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参考文献】 [2] 马淑燕.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20(2).[3] 赵勇戈.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14-17.[4] 付志华.我国体育科技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38-40.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依托科研 打造自主成长的教师团队
依托科研 打造自主成长的教师团队----新华一校科研基地调研汇报
[ 录入者:雁scy | 时间:2010-11-05 13:49:58 | 浏览:239次 | 来源: | 作
者: ] 鲁昕省长视察我们学校说:“学校要重视艺术教育,希望取得更大成绩。”我们牢记鲁省长的期望,几年来不断努力,以科研工作为突破,不仅在艺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在硬件设施、内部管理、教师水平、教学成效、学生素质诸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认可,学校声誉也日益上升,影响日趋扩大。我们的策略是“依托科研工作,打造自主成长的教师团队”。
一、课题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八项课题的试验点校研究工作。有国家课题一项,“挖掘数字资源提高教学时效性”,有 12人参加。省级课题两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音乐学科校本教研研究”,其中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研究”全员参加,“音乐学科校本教研研究” 课题有8人参加。抚顺市课题“学生学习时间的自我控制”有六人参加,“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小学生自主习作的培养与策略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衔接中相关因素的研究”两项课题有各有9人参加。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还在进行,两项省级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刚刚开始不久,其他课题已提已交结题报告。以上课题除“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衔接中相关因素的研究”主持人是何莉外,其余课题主持人都是薛艳校长。
各项课题研究起止时间:
国家课题:“挖掘数字资源提高教学时效性”2007年9月-2010年12月 省级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2008年8月--2010年10月 “音乐学科校本教研研究”20067月-2009年5月 市级课题:
“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衔接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2006年3月-2008年12月。“学生学习时间的自我控制”2007年5月-2008年6月
“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小学生自主习作的培养与策略研究”2006年3月-2008年12月
“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研究”2009年12月-2012年12月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2009年12-2111年12月
二、工作反思:
1、研究工作的特色。
我校研究特色是:依托科研,促进基地教师自主成长。我们树立了一种的科研观念:以师生终生发展为本,立足校本,务实求真。制定了科研工作目标:(1)使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研究的习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建设开放人文的校本教研机制,建设完善的校本研究制度。
2、“十一五”所取得的成果。
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下,我校数学基地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新课改经验在市级会议上推广并获得省级课改先进单位,“教师专业化发展经验”及”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经验在省级会议上交流得到专家认可。校长的有关教师自主成长的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收集到《教育家思想》一书中。
3、科研骨干的作用的发挥:骨干教师真正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张娜、门平、李雪老师亲自上观摩课,平时的教科研工作中带好一个教研组做好科研专题研究,并且指导其他教师选择科研课题,提出研究策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与教师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门平所带教研组获得“雷锋号”教研组称号。
三、具体做法
(一)确定科研目标,明确教师自主成长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们确定了建设一支“有底蕴、讲奉献、有热情、讲思想、有教育、讲实效”的教师队伍为我们管理的目标,“成就学生的精彩”成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华一人不断探索,我们围绕承担的课题,在校园里留下了我们这群追梦者坚实的足迹:
围绕我们承担的课题,我们确定了建设一支“有底蕴、讲奉献、有热情、讲思想、有教育、讲实效”的教师队伍为我们管理的目标,“成就学生的精彩”成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华一人不断探索,华一的校园留下了我们这群追梦者坚实的足迹:
(二)理清科研思路------管理者与教师同行
我们要求学校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学年中,都要申报一个教科研课题,积极认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领导和教师共同研究相结合。“以教师为师,与学生同学”是我们的科研管理理念,校领导坚持深入一线教学,不但听课,还承担一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每位领导都承担市级以上的本学科的一项科研课题,与老师一起定研究目标、制定科研目标,一同展开研究,一起反思提炼总结。不仅“先之劳之”,而且使我们每一位管理者的业务素养从中得到提升,提高了科研课题工作的实效性。
(二)施加科研影响----激励教师自主成长
对教师给予人文关怀。备课、教学、辅导学生、管理班级、批改作业、听课、评课„„教师压力很大,学校注重让教师感受到学校是快乐的场所,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教师节,学校为教师送书。教师过生日学校领导亲自送生日蛋糕,教师的子女参加中考高考学校给教师一天假。教师节我们亲自为每名教师写感恩卡。组织全校教师观看电影如:《放牛班的春天》、《热血教师》并交流心得,一次次促动教师,激发了他们科研的工作热情,让教师感受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而是生命的历程,同时也是获取专业成长的过程,更是获取人生的快乐的过程。
其次是营造一种科研氛围。学校领导提出了办“自主教育”特色学校,同时把它作为学校科研的总课题立项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地运行,薛艳校长跟据“自主教育”总课题的内涵,将它分解为教师自主成长、学生自我教育两个分课题,确定了教师“养成教师读书、研究、反思的习惯”的教师培养目标,确定了“做自主学习、自主健体、会欣赏美、自主创新、自我调试、自律”的七个小主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总务处、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分别负责相关的分课题。分课题之下,又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并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让全校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具体的研究任务,都参与到符合各自特长和爱好的课题研究中。这样,既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良好氛围。
(三)引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
1、丰富底蕴 提高读书能力
学校变写业务学习笔记为师生同读书,年组教师间的读书漂流,达到师师、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目的,滋养教师的学者气。学校坚持三年开展“佳篇有约”,每周向教师推荐一篇文章,或教育教学,或有关人生真谛,如《浅根也可成大器》、《我是老师》。定期进行读书交流,这种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引导教师“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名师导航 提高学习反思能力
实际工作中,我们以“名师导航”为统领,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一方面选择了王松舟、窦桂梅等名师优秀课堂案例进行漂流;组织全校教师收看上海教科研所王杰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并组织教师反思交流。学校带领全校教师到丹东实验小学考察学习,到铁岭参加中国首届名师大会。使教师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实践的操作都受到了震撼和冲击,得到了启示。
3、实践中打磨 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努力引领教师在课堂中打磨,坚持开展“下沉三个一”活动引领教师实现自主发展:
第一是“下沉课堂共听一节课”活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听课前十分钟通知授课教师,听后会诊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及时修正,为教师教学导航。
第二是“下沉教研组”研讨活动,具体做法是:校领导按年组“一课三研两上”的上报时间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上课教师和教研组的同事们在一周内共同经历一个提升的过程。
第三是“下沉年组”,即每学期深入一个年级组,把握年组的脉搏,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学校还通过推门课、邀请课、预约课、预设与生成的观摩课,发现典型,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契机,通过语、数、英、科学、思品等学科教师定期进行知识测试,基本功演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常年坚持开展教师“九个一”实践活动:每学期上一次教研课,每与人写一篇反思,写一份案例,进行一次读书交流,做一个课件,参加一次研讨。“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基本功训练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团队的建设。
(四)科学规范管理----促进教师科研有实效
1、建立科研工作网络。我校建立了由校行政领导、专家及课题负责人组成的分层管理机构。课题负责人负责抓课题的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工作;专家负责课题论证和指导及成果的鉴定;行政领导负责课题的整体规划和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
2、建立科研制度。我们建立了个案学习创新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问题累计制度、名师导航制度,读书制度:我们除了开展教师间的“读书漂流”活动之外,每天开僻十分钟的读书时间师生一起读书,校长每月“佳片有约”给教师提供好的文章。常规抽查跟踪制度,这种制度促使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研究学习的状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作业的批改。
3、规范过程管理。抓紧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遵循如下管理流程:申报立项——计划制订——实施检查——成果总结——成果鉴定推广。其中尤其要抓紧抓实计划的制定,实施的检查、督促指导两个环节。严格教科研考核制度,凡立项的课题务必按时完成,完成与否与奖罚、晋升、资金挂钩。加强档案建设,活动有记录,课题研究达到四有“有申报表、有计划、有成果总结、有论文专辑”。
4、科学管理科研工作。
(1)集体研究和个人研究相结合。各教研组除承担学校总课题的研究任务外,还要根据各自教研组学科教学情况提出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教研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其中一部分研究任务。例如语文教研大组围绕《优化课堂训练方法》总课题,分年级研究如下: 一、二年级以《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注意力》为题进行研究;三年级以《优化段的教学》为题进行研究;
四、五年级进行《以读为本,以练为主,读写结合》为题进行研究。每位教师根据相应的年级,承担子课题的研究。
(2)是把教育科研和学校常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克服科研和常规分家脱节的倾向。例如在抓“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研究的小学生“七个小主人”能力培养操作目标,就要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贯彻《小学生守则》结合起来。
(3)是将教育科研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不分家,平时操作中,要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
(五)辛苦付出,获得丰硕科研成果
几年来的科研实践,使我们意识到,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把教师带上科研之路。
1、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大提升。几年来我校承担了市级以上课题八项,其中校长主持的课题《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衔接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在市级推广,《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自主教育德育经验在在省级会议上交流。
五年里老师的论文在国家刊物上发表五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六篇,无论质和量都名列前茅,教师参与两本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材编写,获得各级各类优秀论文十余篇。
2、学生素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科技、艺术、体育、作文、数学竞赛成绩瞩目。有11人次在全国获大奖,全校有95%以上的学生有学科、文艺、科技爱好,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⒊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经过全体教师五年不懈的努力和实践,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意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成绩斐然。学校也因此相继被评为抚顺市教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课改先进学校、辽宁省优秀家长学校、国家级人教社课题先进学校等、抚顺市德育示范小学。被命名为国家少儿科普基地,辽宁省综合实践基地校,市区数学基地校。
(四)“十二五”工作的思考:
1、课题确立方向。
在教师的自主发展方面继续探索,因为研究的领域无边无际,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学校的作用、社会的影响都在影响着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方法也会变化。打算在市级立项。想申请更高级别的研究项目。
2、发挥基地和骨干引领作用的具体策略。
引领教师文化自觉,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人文引领——唤醒教师生命发展意识.学校将精心营造有情怀的生活,涌动生命情怀的校园,充满浓浓深情和爱意的学校,积极创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分工不同,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关爱教师的生存状态,职业倦怠心理压力,增加人文关怀。
“主题阅读”引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反思引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继续倡导自主反思,是反思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态度,而成为我们教师的自觉文化,通过不断的反思实现发展的目标。
互助引领——形成教研合作文化
通过集体备课与个性化修改相结合,立足年级组强化年组教研,落实“年级组三个一活动”,“一课三研两上”、“校级集体调研课”、“校级教研公开课”“ 和谐团队奖”评比等合作引领,促进教师思维的碰撞,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聚焦课堂,提高教学质效
打造有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以教育的智慧去实施智慧的教育。
1.读书学习,转变观念,提升智慧。2.分层培训,竞赛热身,人尽其才。3.对话“有效”,多元交流,提高能力。
作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必须着眼于课堂。为此,学校将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召开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对“有效”的多维思考,多元“对话”,在思辨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共享。
(1)集体备课——与教材对话
学校积极探讨集体备课模式,提高备课质量。做到时间、地点、负责人三固定,由分管领导参与、引领的基础上,通过“教材探微”、“课例分析”、“学法指导”、“我的疑问”等步骤,完成与教材的高质量对话。(2)自主课堂——与思维对话 学校提出积极构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有效、高效学习。一是创设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也越来越高。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精心预设,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因此,要深化教学研究,扎实推进“有效教学”。加大课堂教学指导力度,本学期语文学科加强第二课时的研究力度,数学学科深化基地建设,注重数学思想渗透的研究,加强学生学习常规训练,优化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各年级均衡发展。
(3)学优倡优——与名师对话
学校以校内骨干为依托,通过 “特色课堂”“魅力课堂”,引领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思考、品悟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聆听名师的谆谆教诲,推广名师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学优倡优的良好氛围。
(4)牵手合作——与教师对话
学校有几位或十几位教师从事同一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加强教师之间对话,牵手合作,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4、课题研究工作立足校本,实现教育科研常态化。(1)优化课程建设。
首先要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科学性。继续深化数学《青苹果数学园》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力度,扩大其影响,形成特色课程。进一步完善其他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体系。
(2)完善教学评价
关注过程,注重实效,提高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效益初步构建适合我校的评价文化体系。
5、扎实学科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学科修养。
6、抓好中小衔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不断发展,追求永无止境”,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决不能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们坚信,有省市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一如既往地发挥我们全校师生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新华一校第二个五年规划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新华一校这枝绽放的花蕾,一定会在省教育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灿烂多姿!
第四篇: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定稿]
打造一支人才辈出的科研创新团队
----记农林科学院站在小浆果前沿的科研创新群体
引进,驯化,实验,转化,繁育,示范,推广……茫茫林海,蓝莓飘香,弹指一挥间,农林科学院小浆果开发团队这株杏林奇葩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动人的美丽!作为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一家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农林科学院下属团队。现有林业实验基地、农业实验基地2处,试验苗圃1处,蓝莓组培室300 ㎡,蓝莓育苗温室2,500㎡,蓝莓栽培示范试验园20亩。团队总人数15人,年龄最大60岁,最小27岁。核心成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林业经济林专业9人,园艺专业6人。团队以“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地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林业局项目4项,地区项目2项,获得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其中“蓝莓种苗快繁及繁育技术研究”和“笃斯越橘集约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二项科技成果荣获大兴安岭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蓝莓研究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了“大兴安岭蓝莓苗木繁育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在全区进行推广。科研工作要出成果,最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流的人才!小浆果开发团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在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引进了多名从事农林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平时注重成员的基本功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讲座。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让团队成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提高了能力,创新创业的精神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形式广纳人才,为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团队中有地区学科带头人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3人,第三梯队学科带头人3人。团队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石德山因为学术上的突出成绩获得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级工程师孙小环的科研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支励志、创新、高素质、严要求的科研群体正在向农林科学的高峰攀登。
团队坚持以产学研密切合作,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共同研发、技术有偿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的运行模式,发展团队建设。以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整合浆果开发研究室、化验分析室、林业、农业试验基地、超越野生浆果加工公司和林格贝公司的人才、研发设备等科技资源,以科技研发建设为核心,以建立完善实验研发基础条件共享平台、适用人才培养基地和组织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主要工作内容。与吉林农大、北京林业大学、延边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面向各基层单位阿木尔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开展了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等工作。团队从2005年开始引进蓝莓品种试验,筛选出了适合大兴安岭栽培的品种,并总结了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建立了蓝莓人工栽培示范基地。系统掌握了蓝莓瓶苗的组培快繁技术、蓝莓扦插快繁技术和蓝莓组培苗生根技术,年培育蓝莓组培苗20万株,品种有美登、北蓝、北青、黑珍珠等;2013年引种蓝靛果忍冬苗木1000株扦插进行了栽培,建立了观光棚和采穗圃,为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小浆果奠定了基础。在超越公司原料基地推广建立300亩蓝莓示范园,为松岭林业局提供技术服务,完成100亩蓝莓园种植,目前在全区推广种植蓝莓面积达3000亩;2008年开展野生蓝莓的抚育经营试验,在阿木尔、新林、韩家园林业局建立了野生蓝莓抚育经营试验示范园,总面积300公顷,2011年在全区完成了1000公顷的经营试点工作。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先后到各县、区、林业局开展《蓝莓人工栽培技术》、《蓝靛果忍冬栽培技术》、《野生蓝莓抚育经营技术》培训班,共培训4000人次以上。为农户科学种植小浆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了团队的影响力。
多年来,小浆果开发团队为大兴安岭地区小浆果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人参观过浆果团队组培室、育苗温室和栽培试验园。看到丰硕的成果、人才的崛起、有序和谐的科研环境,都为这支在科学上勇攀高峰的科研团队所折服。展望未来,小浆果开发团队将以饱满的热情,再接再厉,勇敢迎接新的挑战,发扬“求真、务实、无畏、创新”的科学精神,继往开来,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
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调查研究
江安县政府办课题组
加快沿江的开放开发,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呼应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更是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抓手。江安县地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东部,被境内38公里长江分为南北二乡,近年来依托长江岸线资源,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应依托“城、园、港”(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以江为轴,跨江联动,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调研课题的提出
(一)沿江开发是实施流域经济大整合、大提升、大发展的关键举措。大河流域一般皆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形成的“经济走廊”往往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聚集地。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4%,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以上,人口占全国的38%以上,该流域聚集了多个特大城市和大批中小城市,承载了我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农业、水能、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经济高地,是一个包括长江流域受水面积范围的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的建设,使该区域已经初显经济发展先导区的基本要件。而新一轮沿江开发将对沿江区域进行空间的科学重组和功能的重新构筑,使沿江地带资源得以优化,潜力得到深挖,设施实现共享,产业有效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的运转。同时将为城镇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供重要的保证,是营造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平台的重大举措
(二)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是推动江安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沿江区域经济的开放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外向度,参与国际分工,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收入及其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合理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确保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发展、产业竞争力和结构的提升,以及产业的集聚和资源的节约,都离不开一个可以担当核功能区域经济的率先繁荣。江安县沿江区域工业体系已自成门类,城镇较为密集,拥有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基地,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有效平台。新的历史时期,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战略的提出既具有客观必然性,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对江安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沿江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包括岸线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如何在实施沿江开发这一全新发展战略中打造特色、快人一步,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沿江各地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体到县域层面,加快沿江开发的调查研究还没有成熟的先例。近年来,江安县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全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沿江区域经济总量还很低,开放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急需向纵深推进。本文重点就江安县在新形势下,依托“城、园、港”(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战略进行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江安县沿江开发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并提出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沿江开发机制与措施。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追因法、比较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等。
(三)研究对象。选取长江上游丘区县-四川省江安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现状分析结论。
江安位于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两江三路”穿境而过。境内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具备建立大型码头的条件。从大中坝至王爷庙共38公里,具有建设各类码头条件的岸线11.3公里,正逐步发展为川南以煤、矿石、水泥、农产品等运输为主的重要口岸,成为市内仅次于宜宾的第二大货运港口。近年来,江安依托岸线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沿江区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沿江产业带初具规模,并带动全县进入了资本吸纳集聚、经济总量扩张和发展提速追赶阶段。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县城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主城区位于长江南岸,长江北岸规划区面积3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城
建设按照“打造‘两线’、构建主轴、开发新区、疏解旧城”的总体思路,围绕建成“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高起点规划城镇,高水平建设城镇,高质量管理城镇,高效益经营城镇。县城竹都大道成为川南地区最好的县级城镇主街道,竹都广场、育江广场被打造为标准的形象景观,仿古街、休闲街等工程极大的改观了旧城面貌。同时壮大乡镇场镇规模,提升开发管理水平,加强城乡环境治理,城镇经济带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城镇化率约32%,县城建成区约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8.1万人。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全县有各类注册企业1800多家,比2005年增长48%;产业门类逐渐丰富完善,全县主要有化工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竹加工业、物流业等产业门类;夏橙、林竹、蔬菜、獭兔、畜禽、中药材等农产品种养殖业日益壮大。产业规模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GDP达到40.98亿元,人均10427元,比2005年接近翻一番。发展速度在2008年跃居四川省68个丘区县第l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江安阳春工业园区临江而建,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产业支撑是“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链。园区被确定为四川省产业园区“1525”工程成长性特色园区,集聚效应正快速显现,已建和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随着项目的入驻、建设和投产,预计阳春工业园区产值2012年可突破100亿元。
交通设施日趋完善。江安县已实现100%的乡镇通硬化路,100%的村通泥结石路。现有公路总里程2160公里,其中省道50.2公里,县道94.2公里,乡道342公里,村道1673.6公里,水泥路总里程388公里。江安境内省道S307、S308、S309相互平行,和纵向贯穿江安全县的县道XQ96江石路、XQ25江红路形成江安交通的“丰”字形骨架。全县已建成乡镇客运站站点12个;县内河航道里程总长126公里(其中长江航道38公里),有客货运码头11个。拥有长江上游第一座县级长江大桥。
综上所述,近年来沿江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太小。近年来经济指标的高增长都是建立在总量较低的基础上的,2008年全县人均GDP刚过万元,在宜宾市10区县中只排第8位。二是管理体制不畅。相应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乡镇、各部门还没有形成合力,领导力度亟需加大。三是统筹规划滞后。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完成,对此项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二)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形势分析结论。
发展机遇。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一是交通区位优越。江安地处宜宾、自贡、泸州三市结合部,北接省道宜泸路、叙高路,南靠在建的宜泸渝高速公路,滨临长江黄金水道,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叙泸段航道建设工程完工后将使宜宾至重庆370公里航道全部达到3级航道标准,1000-3000吨级船队可常年昼夜通航。随着高速环线的形成、成贵铁路和渝昆铁路的修建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复苏与振兴,江安可借机“配套成渝、辐射川南”,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川南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和宜宾经济东延西引的地域性门户与进出大通道。二是园区基础夯实。阳春工业园区是宜宾市10区县唯一列入四川省产业园区“1525”工程的成长性特色园区,相继被评为“全省首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四川省首批百亿元工业园区”、“四川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秀园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荐特色园区”,园区紧临长江,要素配套,功能齐全,具备承载大工业、大项目发展能力。目前,海丰和锐公司等企业生产正常,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三是发展态势喜人。2008年,江安生产总值增幅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双双位居四川省68个丘区县第1位;今年上半年,GDP增幅继续位居全省68个丘区县第1位和59个扩权试点县第1位。工业和城镇重点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在近年内都将会有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四是政策机遇利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将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川南经济区被定位为四川省的第二大经济区,四川省委确立了川南经济区“产业互动、快速崛起”的发展战略,将在攀枝花、凉山、乐山、宜宾、泸州沿线建设沿江经济带。宜宾市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正在整合港口、综合保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作用,大力推进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今年,江安县被确定为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为我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战略目标。立足于沿江开发先行地、滨江园林城市风貌展示区、川南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把江安建成西部以化工、轻工为主导的产业基地,长江上游川南物流重要枢纽港,川南独具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四川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二级中心城市。由传统的农业县转化为工业县,县城初步建成为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到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并通过不懈努力,突破“四个百亿”:即2010年和2011年两年投资突破100亿元;2012年,阳春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00亿元;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海丰和锐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开发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从沿江乡镇实际出发,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开发时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创新机制、联动开发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促动、企业拉动,实现沿江产业群、城镇群互促互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四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沿江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和跨越式发展,按照“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成渝,辐射周边”的发展追求,依托“城、园、港”(滨江园林生态城市、百亿工业园区、长江上游重要枢纽港)建设三位一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特色服务业。重点打造“一带三中心”,即城镇功能带、重化工中心、酒类食品中心、港口经济中心。城镇功能带以沿江城区、建制镇为核心,构建功能分工明确、规模等级合理、空间布局协调的新格局,整合沿江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实现依山傍水,江城互融,塑造一流的滨江生态城市形象;重化工中心以阳春工业园区为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规模化,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成为总体实力全市领先、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省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核心部分和产业基地;酒类食品中心以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坚持政府服务引导,企业技改扩能,推进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品牌提升,努力打造川南酒乡。港口经济中心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支撑,实施联动建设,联动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区域发展带动功能的港口经济中心和现代物流良港。
(三)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布局分析结论。
江安打造沿江经济带,应努力形成“沿江工业集群-滨江城镇网络-特色农业基地-现代物流良港”的总体布局。
1.坚持园区带动,建设沿江工业集群。按照工业经济发展“1+3”思路,一个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产业链作为工业发展的产业支撑。阳春工业园区要力求满足高科技、高关联度、高投资、高辐射力项目的建设需求,坚定不移地按照建设百亿元产值工业园区的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步伐,不断优化投资发展平台和服务环境。园区年产值力争在2011年达到70亿元,2012年超过100亿元,实现“百亿工业园区”目标。发展化工产业要以海丰和锐公司为龙头,大力招商引资,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加快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年产60万吨PVC、48万吨烧碱、120万吨水泥熟料、22万千瓦热电、100万吨磷复肥、24万吨磷铵、45万吨硫酸、8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发展酒类产业要以加快建设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标志,大力推进华夏酒业、故宫酒业、宜泉酒业、新宇酒业等重点酒类企业技改扩张,力争到2010年白酒产量达到3.7万吨,酒类企业销售收入达6.8亿元以上。发展竹加工产业要以加快四川天竹纸业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县竹资源和竹工艺优势,加速竹加工业发展,尽快形成年产10万吨纸浆、10万吨竹浆牛皮纸、2万平方米竹胶合板、1000万件竹工艺品的生产能力。
2.坚持协同开发,建设滨江城镇网络。一方面,县城建设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按照“打造‘两线’、构建主轴、开发新区、疏解旧城”的总体思路,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功能完善、清新靓丽、富有文化内涵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高起点规划城镇,高水平建设城镇,高质量管理城镇,高效益经营城镇。到2012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全面加快小坝、江北新区组团开发,推动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另一方面是要以江安镇、桐梓镇、滥坝乡、怡乐镇、四面山镇等城镇组群为节点,加快与阳春工业园区和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整合,壮大场镇规模,提升开发水平,形成产业与城镇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12年,初步建成“服务县城、辐射乡村、依托产业、充满活力”的沿江城镇带。
3.坚持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利用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开发沿江的水面资源和农林生态资源,建设具有沿江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建成一批特色化、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怡乐镇、桐梓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0万亩优质绿色稻生产基地;以仁和乡、大井镇、怡乐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0万亩优质竹料基地;以四面山镇、江安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泸糯8号、泸糯9号再生高粱生产基地;以江安镇、井口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优质蔬菜基地;以桐梓镇、怡乐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以夏橙为主的甜橙基地;以滥坝乡、井口镇为重点,带动建设3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高金食品公司、斌艳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培植和扶持一批畜、禽、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建设30万头生猪、300万只家禽和3000吨水产品养殖基地;以江安镇、滥坝乡、怡乐镇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100家休闲观光农家乐。
4.坚持集聚配套,建设现代物流良港。江安境内长江岸线顺直、航道宽阔,是发展大型内外贸港口的理想地点。江安港是长江上游航道物资运输主要集散中转港之一,是川滇黔结合部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江安港的经济腹地广阔,货源充足,物流量大,同时又是阳春工业园区原材料和燃料运输的主要中转站,吞吐能力急需提高。应充分利用交通部长江航道局实行航道整治的有利机遇,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以优化港口布局和调整码头泊位技术结构为主线,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努力把江安港建成江河联运,内外货运、装卸与仓储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四)对江安县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的措施分析结论。
1.抓组织推动。江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建设四川工业先进县”的科学构想,沿江开发无疑是全县当前的一项首要战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务实加以推进。首先是要将工作重点向沿江聚焦。县委、县政府应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关于加快推进沿江开发的实施意见》,从组织领导体制、产业规划与发展目标、开发建设机制、招商引资方式、政策优惠、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和扶持力度。每年年初分解下达全县沿江开发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进度要求,并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沿江各乡镇均应成立沿江开发工作机构,加强对沿江开发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管理,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其次是要将工作力量向沿江聚合。要把一批发展有思路、工作有闯劲、干事有魄力的优秀干部配备到落实沿江开发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乡镇担任主要领导或分管负责人,可通过公选的方式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从事沿江开发的业务和服务工作,为沿江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第三是将各种资源向沿江聚集。全县土地和环保使用指标要无条件满足沿江区域的要求,水、电、路、气、房等要素建设要将沿江作为主要区域,县财政每年年初预算时要尽量向沿江地区倾斜。
2.抓科学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能保证沿江开发的有序进行。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不仅单指沿江开发这一块,而是要以沿江开发为抓手,对全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要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各功能区域共同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地制定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切实搞好规划控制,制止一切违章、违法建设。江安县实施沿江开发,应重点规划建设“三群”。一要规划建设沿江“港口群”。认真落实《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布局规划》,加大长江航道整治力度,通盘考虑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集约开发利用宜港岸线,形成以二龙口综合作业区为中心,各类专用码头与综合码头相配套的港口集群,重点建设阳春、白沙、二龙口、白土地四大物流港区。要创新港口经营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川滇黔结合部等主要货物生成地的对接,发挥与宜宾港、泸州港、乐山港的组合优势,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到2015年,江安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应达到50万标箱,2020年应达到100万标箱。二要规划建设滨江生态“城镇群”。加强沿江7个乡镇及其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依托通道建城镇,围绕产业配功能,服务人居造环境,强化县内城镇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合理的沿江城镇体系。三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群”。加快编制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托阳春工业园区化工园和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布局以重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为主的大投资量、大运输量的产业。带动发展码头仓储、配送联运、包装分拆等港口物流业,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努力建设“城、园、港”一体、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突出的港口依存产业集群。
3.抓城镇开发。城市是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快速提高人口素质、保护资源高效开发的基础平台,城市化是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系统化与网络化相结合的原则,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发展能力。首先要功能配套。根据“以人为本、洁净优先、畅通为上、功能齐全”的城市建设共性原则,建设和改善城市道路网、通信网、电力网、信息网、给排水网、供气网,提高其供给保证率和安全运行率。近期要加快实施竹都大道东段、滨江路一期和县城过境路等工程项目,并把城乡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要彰显个性。建好城市标志性建筑,展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要借助长江江景和南屏山天然绿色屏障,按照“依山显水、傍水生辉、借绿增色、融文于景”的个性化目标,体现历史古城、滨江生态的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文化含量,使商气、人气、文气融于一体。第三要壮大规模。要以更宽容的政策对待农民进城,促使农民居住向城区和副中心城镇集中,着力推动城区东部的化工厂“退城进园”,进一步扩大县城城区面积,努力打造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二级中心城市。第四要市场运作。必须树立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的城市经营新理念,在政府组织统一开发的前提下,大胆引进民间资金及其他一切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开发,解决当前大开发中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
4.抓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是沿江开发的重要平台,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快建设。全县要以阳春工业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建设“定位准确、规划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阳春工业园区战略定位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长江上游高新产业集聚区、川南物流重要枢纽港、省级“百亿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要按照集约集聚发展、产业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对园区实行功能分区,逐步打造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园,形成优势相对集中的工业集群。一是化工产业园。主体位于江安拟建长江二桥的西部,是整个园区的核心用地,规划面积13.1km²。要依托海丰和锐、四川天竹和紧临长江的优势,逐步引进品牌企业入驻开发,引导横向集中、协作配套、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以氯碱化工、磷硫化工、竹加工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二是农产品加工园。位于桐梓镇康家坝,规划面积5.3km²。要积极扶持华夏酒业等本土酒类优势企业,大力引进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努力打造“川南酒乡”。三是物流产业园。位于化工产业园与江北新城区之间,紧邻白沙多功能码头,规划面积1.6km²。应充分利用紧邻长江的优势,吸纳、整合航运企业,重点发展长江物流航运、仓储业、物流配送(邮政物流中心)等产业,逐步形成长江上游川南临港物流基地。在园区建设上,要创新园区开发理念,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办法,优先安排园区的电力、通信、道路、管网、供气、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要创新建设投入理念,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市场运作为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完善阳春开发投资公司的体制机制。要引导和促进全县公交、商贸、邮政、通讯等生活服务行业全面向园区延伸,加快推进园区安置小区学校、医院和贸易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为企业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园区管委会职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园区。
5.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打造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一要优化招商策略。围绕“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链、基地化引资策略,重点引进一批亿元和千万美元以上、技术含量高和产业链条长的项目。充分利用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建立与重点企业“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地区进行驻点招商,对瞄准的项目要紧抓不放,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二要优化招商环境。加大定向、定点招商力度,为重点企业引进和培植配套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改善资本承载环境,为各类资本无障碍落地提供条件;围绕项目落地,加大协调力度,快速解决项目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三要优化招商队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招商一线,提升招商引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企业争当招商引资主体,促进企业自主招商。四要优化招商宣传。要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渠道,突出江安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和要素特色,重点开展对江安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的宣传推介,塑造江安充分开放合作新形象。
6.抓效能建设。效能建设是打造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健全工作制度。将“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同公务员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对接挂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其次要做好靠前服务。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功能,认真执行促进决策机制科学化的“六大”机制和《提高阳春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服务效率的若干规定》,提供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开辟“快速通道”。第三要创造和谐环境。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第四要优化目标考核。把打造沿江经济特色区工作成效纳入对乡镇政府和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敢于创造性地为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风险的领导干部,给予支持和保护,特别要让勇于担当、敢于破难的干部工作上有舞台,政治上有进步,经济上有实惠。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损害环境、影响发展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问责和坚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