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村干部反腐倡廉现状与对策
浅谈村干部反腐倡廉现状与对策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方针路线的重要贯彻者和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社会管理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国家权威机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现有乡镇3.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20多万个, 作为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末梢神经‛的‚村官‛队伍多达100多万人。他们肩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不可低估。
一、当前村干部腐败的主要形式
一是巧立名目,集体贪污。重复列支,虚开项目,占有并侵吞集体财产,是少数村干部贪污的惯用手法。如夏秋粮油、田间管理、积肥造林、抗旱放水、劳务输出、看护林木、计划生育、防汛抗洪、治安值班、修桥垫路等等,本来均为村干部份内工作,按规定领取的工资和奖金已作为其应得报酬,然而一些村干部们却无视上级有关部门规定,除违纪超额私发工资奖金外,又假借这些名义私分集体财物。
二是吃喝玩乐,大肆挥霍。现在,农村大多数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都不太雄厚,特别是贫困山区,集体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因此,有关部门对村一级的招待费用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但有些村干部却臵若罔闻,大搞超标准招待,大肆挥霍集体财产。极个别村干部甚至为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大胆走出去,绕道‚考察学习‛,大肆挥霍集体资金。三是胆大妄为,挪分公款。国家下拨的扶贫、救济、救灾等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国家都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程序,因此被称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但仍有一些村干部把贪婪的目光盯上这些救济款项,想方设法占为已有。特别是近年来减免农税后的退耕还林、打井窖等工程项目,也被部分乡村干部视为‚唐僧肉‛,甚至连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直补款、退耕还林款、农村低保款和‚母猪‛繁育补助费等也有村干部胆敢插手,中饱私囊,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村干部腐败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腐败犯罪认识上有误区。首先是对腐败犯罪的主体认识不清晰。这是产生腐败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根源。有些村干部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不深入,理解不全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简单地认为村干部不具备‚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因而也就与贪污犯罪无缘,甚至还戏说‚我们想贪污还轮不上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由于对法律认识的模糊不清,在村干部会不会产生腐败的问题上,将自身臵之度外,这就为产生腐败犯罪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二是教育与管理的缺失。由于上级党委对村干部教育和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村干部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农村工作。有些贫困村,由于村干部感到工作难干,报酬又不高,个别村干部还易招致打击报复,撂挑子现象比较普遍。于是在乡镇这一边,不得不被动地以放松管理、容忍‚越轨‛来换取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在村干部这一边,认为‚基层工作很辛苦,吃点占点不算啥,离‘高压线’远着呢‛,‚村官不是官,法律管不到,不捞白不捞‛。特别是村官特殊的‚农民‛身份,‚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惩戒措施对他们没有足够的震慑力。
三是法律监督不到位。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对村委会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部门。我国司法界对村官的身份认定一直存在争议,《刑法》规定的一系列惩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对村官违法乱纪行为被认定为不适应。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村干部只有在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至于在管理村里内部事务中产生的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司法机关往往很难介入。这样就造成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打击不力,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村级财务监督乏力,村民知情权落不到实处。一些村的账目不清不楚,财务混乱,白条满天飞,有的村甚至连续几年不做账,堪称‚一把烂豆子‛、‚一本糊涂账‛。与过去高层反腐中‚刑不上大夫‛相对照的就是基层‚管不住村官‛的客观现实,导致了村官腐败现象的滋生及蔓延。
四是村民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在情感上普遍持有宽容心态。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腐败犯罪的法律规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认为村干部不会发生腐败犯罪,反腐败是领导干部的事,是国家机关的事,村官不是官,也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反腐败与农村和村干部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群众对村干部平时吃点喝点拿点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着宽容的心理,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这在客观上对村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起到了纵容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腐败行为更加肆意蔓延,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大力推进村干部反腐倡廉建设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在教育的主体上,要扩大教育面。不仅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教育,也要加强对广大村民的廉政建设教育,使全体村干部和村民都懂得,加强廉政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任务,把我们的干部教育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全面充实。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法纪教育,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还要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形成廉政建设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典型示范,用模范的行为引导人。在教育的形式上,要丰富多样,实用管用。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阵地和警示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培训、参观、报纸、电视、电台、短信、墙报、演出、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使反腐倡廉建设深入人心。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带有根本性、长远性,没有良好的制度是我们过去发生各种错误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反腐倡廉建设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廉政教育要形成制度化。要把廉政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其次是具体的工作制度要完善。已有的民主生活会、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村民理财等各项制度要坚持,不够健全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制度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再次是建立健全事后处理制度。一旦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按照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严惩不贷,决不姑息。总之,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管人和制度管事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要加强监督控制。党组织、政府、纪检、村‚两委‛等各级各类组织,都是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监督机构,明确监督职责,完善监督机制,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监督和控制村干部的权力。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群众视角多方位、信息多渠道的优势,并运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手段,将村干部的权力运行臵于千万双眼睛的监督之下,促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时小心翼翼,真正做到权为民用。
四要不断创新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反腐倡廉新机制。
教育形式要有新‚突破‛。在充分利用村级党日活动、党员大会、村干部工作汇报日等时机,对广大村干部开展经常性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村干部党风廉政现状,积极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便捷、快速、高效的优势,及时制作对村干部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教育课件‛,广泛开展对村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开展结对帮困、访贫问苦等形式,加强村干部与困难群众的联系,达到‚联苦思甜保廉洁‛的功效。通过组织村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警示教育图片展,座谈讨论,开设村干部廉政论坛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使村干部时刻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通过组织村干部‚走出去‛,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等方法,拓宽村干部视野,增强村干,部发展经济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教育对象要有新‚突破‛。在坚持抓好村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的同时,通过在‚三八‛、‚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向村干部家属寄发相关党风廉政资料、组织村干部家属参加廉政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把村干部家属列入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倡导村干部家属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员、监督员、守门员与战斗员,此外,结合正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通过举办廉政文艺巡回演出,组织观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印发党风廉政宣传手册、开展‚廉政文化书法比赛‛、举办‚廉政书画展‛、‚廉政漫画展‛、建立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村级民主管理示范点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廉政教育延伸到千家万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坎山镇工农村就充分利用村宗族祠堂的悠久历史,结合本村历史上的清官以及良好品德传统来开展农村廉政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也深受村民欢迎。
教育内容要有新‚突破‛。在认真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新农村建设等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组织广大村干部学习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二个《纲要》、三部《条例》等党纪条规知识,加强对《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知识等学习培训,同时结合本镇、本村实际开展教育,努力扩大村干部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和巩固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二篇:反腐倡廉的现状与对策
反腐倡廉的现状与对策
——读《镜鉴》有感
《镜鉴》摘录的每一个真实的案例,既反映了社会现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纵观全文,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是由勤勉敬业一步步走向贪污腐败,由辉煌到毁灭,由领导干部沦为阶下囚。纵然有很多因素都将促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但从实践看,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仍然是催生腐败的罪魁祸首。
客观地讲,《镜鉴》中的主人翁们在思想上都与腐败行为做过斗争,然而他们的思想防线最终被腐败现象攻破了第一道关口,以致到后来收受他人钱财而不能自拔。实际上他们在收受他人大额钱财后有些心里的不适应,但是,他们找出了“我没有出卖企业的利益”、“钱是人家硬要送的,推也推不掉”、“这件事情不会暴露的”等等让自己心安理得实属掩耳盗铃的理由。由此可见,廉洁从业的思想防线在腐败行为的攻击下一退再退必然会身败名裂。
我认为,思想教育是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具有自我约束作用、坚定信念作用、继承优良传统、启迪心智的作用,尤其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具有提升内涵的激励作用。目前,我国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是,基本形成了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的理论指导体系;二是,基本筑起了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三是,基本形成了反腐倡廉教育的制度框架。思想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的先导,它侧重于“防范于未然”和“防微杜渐”,能起到帮助人们提高觉悟,净化心灵的作用,是整个惩防体系的重要环节。“物必自腐,而后生虫”,《镜鉴》中大量案例表明,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是从思想锐化变质开始的。他们本应在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方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就是随着职务的升迁,他们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丧失了理想信念,从而经不住权利、金钱的考验。用错权利的原因在于私欲在作祟,产生私欲的根源却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每一个领导人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利,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制度上的漏洞给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是即使是健全的制度,遇上不据规章制度办事的人,杜绝腐败也成为了一大难题。我们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是保障,是反腐倡廉的关键一环。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规。包括:《廉政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等,体现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强度。再好的制度更需要的是配合制度执行的人,各级领导务必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因为,制度和程序本身是防范风险的有力保障,也是制度设计时要达到的目的,遵循制度和程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我们不能把制度当做摆设,不能把本应由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变为个人决策。《镜鉴》中不少主人翁虽然对制度规范很清楚,但始终未能将制度落到实处,甚至有意规避程序,从中谋取私利。
除了在思想上不断净化,在制度上严格执行,我们还要在监督上下足功夫。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我们必须强化监督力度,对领导人员权利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防止权利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纪检监察部门应高度重视,除了工作八小时内的监督,还应与八小时外的监督相结合。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任何人无视党纪国法,私欲膨胀,独断专行,背离组织和制度,滥用职权,以权谋私,都会致使自己锒铛入狱,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处。在思想上,我们应该绷紧理想信念这根弦,加强党纪国法的学习,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制度上,坚决按制度办事,健全制度的执行机制,对有章不循或擅自变通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在监管上,要落到实处,明察秋毫,不让监管流于形式。
《镜鉴》中的故事告诉我们贪污腐败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三篇:村干部腐败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村干部腐败的现状及防治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推进,村级组织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随之而来,由村干部腐败问题引起的群众上访越来越频繁,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金额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村级党组织的清廉稳定,事关党的建设根基的牢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加强村干部腐败问题的监管和查处,已成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一、村干部腐败的现状
1、贪污侵占问题严重。一是贪污侵占案件数量增多。从竹山县近几年查处的各类违纪案件来看,村干部违纪案件每年都有10件以上,占全县查处的党员违纪案件的30%以上,而贪污、私分公款,侵占集体资金的案件占村干部违纪案件的70%以上。二是贪污侵占金额增大。村干部贪污、侵占金额从过去的几千元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几万元,万元以上大案增多。三是贪污资金的来源增多。村干部贪污的资金有向老百姓榨取的,有骗取国家和专项资金补助的,有虚列开支套取的,有收入不上帐截留的。
2、滥发补助现象突出。近几年,竹山县村干部年财政发放的工资人平已达6000元,而且一部分村干部还有副业,算起来收入远高于在当地的农民收入。但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仍不满足,看到村集体还有钱,不是将钱留在村上用于公益事业或储存,而是寻找种种理由给村干部发放福利待遇。有的以奖金名义发放福利;有的以工作为由,发放专项工作加班费;有的以在家招待客人为由,发放生活补助;有的以协调事务为由,发放协调费;还有的高标准发放电话费、交通费、误工费等。
3、腐败现象手段增多。有的村干部挪用公款,用于自己做生意等经营性活动;有的以各种名义虚报冒领退耕还林款;有的利用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和工程发包过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有的设账外账或小金库任意侵占、截留、私分或挥霍等;有的违反财务规定,公
款私存或转借他人获取利息;还有的财务管理混乱,坐收坐支,吃喝玩乐,随意开支;有的拉拢乡镇干部一起私分钱物。
4、监督制约力量不足。一是干部任用上不严。有的乡镇明知村干部有问题,仍然带病使用;有的村干部年纪大且长期处于一个岗位,应该调整而未调整;有的村文书任职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只是充当票据保管员。二是财政的监督弱化。乡镇经管站和财政所合并后,受人员流动影响,一些乡镇财政所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发生了流动,有的乡镇财政所以前从事农村财务的人员几乎全部调走,现有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的人员业务不精通,没有真正履行到监管的责任,对村级帐务审计不及时,有的只是充当了计财员,应付差事。三是群众监督无力。村级组织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不想让群众知道的不公开;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多为村干部的亲戚家门或心腹,唯村干部意见是从,很少真心为村民考虑;有的村干部为地方一霸,村民不敢说实话,怕遭到打击报复。
5、案件查处力度不够。当前,乡镇纪委干部大多都分管有其他方面的工作,业务不精、变动频繁,把纪委的工作当成了“副业”,真正用在纪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当少,对村干部腐败调查处理的少,少数人不愿意甚至不敢去做村干部和村级财务的监管工作。而县纪委及县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部门受人力、事务、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每年查处的案件只有少数的几件,且有时重调查轻处理,很难达到震慑村官腐败的目的。
二、防治村干部腐败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一是要强化廉政教育。充分利用乡镇会议、各级党校的平台把廉政建设纳入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廉政教育,增强村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科技、财务、法律等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村官”的综合素质,着力改变目前村干部学历偏低、财务知识不懂、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三是强化警示教育。针对村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乡镇主要领导及纪检部门要对症下药,进行警示谈话,及时提醒,敲响警钟。
2、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严格村支部、村委会干部的管理,对带病的干部、到龄干部、不合条件干部坚决不予任用。二是制定出台村干部工资福利发放管理规定。由乡镇明确村干部的工资及交通费、通讯费标准,其它经济条件好的村发放其它补助需要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报乡镇审核后才能发放。对未按规定发放的补助坚决予以追缴,并给予一定的处罚。三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强化乡镇财政所对村级财务监管职能,严格村级财务收支报账程序、审计制度和票据管理规定。
3、加强组织监督。一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督促其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二是强化村干部考核。在年终考核中组织村干部述职、述廉,并组织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全面了解村干部履职情况,由乡镇纪委为每个村干部建立一套“廉政档案”,记录平时廉洁从政情况。三是强化乡镇财政所的村级财务监管职能。配齐配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和审计。四是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组织涉农部门加强对惠农资金和项目资金的检查。
4、加强公开力度。一是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积极搭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件、电话等方式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二是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的作用。严格民主理财小组人选,加强对村级政务、财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三是强化党务、村务、事务公开,做到及时公开、真实公开,保障村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5、加强惩治力度。一是狠抓乡镇办案。配齐配强乡镇纪委队伍,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强化业务培训,消灭办案空白乡镇。二是发挥纪委协调作用,协调公检法、财政、审计等部门,形成办案合力,重点查处涉及土地补偿、惠农资金、项目资金的案件。三是搞好机关自办案件。对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县纪委抽调强兵强将,长期驻守,限时查结。
第四篇: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
权力异化被视为腐败的根本特征,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完善过程,制定并执行制度必须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永远没有完成时,进行时是常态。源于实践的制度必须透过实践活动才会使制度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极强的操作性,才能实现制度的稳定性、根本性和持续性等属性特征。紧密结合反腐败的新举措,将丰富的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从而巩固反腐败实际成果,这既要将反腐败工作实践上升固化为制度,又通过制度出台规范行为,推动源头治腐。因此,从理论上将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概括,并将其规范化转化成制度,进而将实践精神注入,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使反腐倡廉制度更加科学严密。
关键词:反腐;倡廉;对策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3
(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3
(二)腐败形式更为复杂隐蔽...............................................................................................4
(三)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犯罪...............................................................................................5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6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6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6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国际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有益借鉴...................................................7
三、反腐倡廉的对策.......................................................................................................................8
(一)思想道德防线...............................................................................................................8
(二)反腐败法治体系...........................................................................................................9
(三)权力制约和监督.........................................................................................................10 参考文献.........................................................................................................................................13
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
(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
窝案、串案是指一名官员落马而牵扯出的一系列贪腐官员的腐败案件。窝案、串案的实质是某些腐败人员为谋求私利,与他人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享和利益均沾,一旦案发,牵涉人员多、涉案金额大、影响范围广、情节比较严重。窝案串案的严重危害性体现在窝案串案成员形成了利益同盟,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更是相互包庇,使该区域的政治生态乌烟瘴气,不成体统,毫无规矩可言,更无清廉一说,大大损坏了公仆形象,破坏人民群众对官员的信心、信任以及信赖关系。
塌方式腐败是窝案串案的集中体现,更是腐败的“重灾区”,一旦曝光,引发该系统官场震荡,严重破坏政治生态,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恶劣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山西腐败窝案的明显特点是落马高官多有交集,关系盘根错节,同时,山西很多企业主和政府关系走得很近,官员一人被查便牵出一片,如山西吕梁的杜善学案和聂春玉案,均是如此。在山西省纪委相关宣教材料中,有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即省交通厅贪腐窝案,涉案人员高达 170 人,此交通系统上至副厅长、厅长,下至一些建管等事业单位负责人,已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人脉关系链条,交织点在于利益输送,其核心为少数职位级别高的领导干部,以部分干部为连接的公共点,进而形成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腐败利益共同体,提携具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互相通气和照顾彼此的利益,目的在于共同谋取私利。
窝案、串案的查处,往往揭露了通过一个案件作为查处的入手点,最终发现其他系统或区域成员也与犯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交换关系,以某个人为中心点,其他人相互掩护贪腐事实或从中获利,进而带坏一个地区、系统或单位的政治生态。窝案串案现象频发,归根到底源于用权任性,制度成为摆设,发生窝案串案的系统或部门,一般是垄断了一定的公共资源,面对利益的巨大诱惑,相关人员企图通过所谓的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典型的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使他们无法克制贪占利益之心,此外,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期的监督机制,这 些更是助长了贪腐的念头,才导致发生集体性腐败的事件,给政治生态蒙上了严重的雾霾,看不清人心,污染了官场政治。
(二)腐败形式更为复杂隐蔽
现如今,腐败案件类型多样、腐败性质尤为严重和作案手段层出不穷,腐败手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变化,演变为各种贿赂方式来达到行贿的目的,促进自身利益的达成。以往,腐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权钱交易,方式比较直接,目的比较明显。现在腐败方式趋向于智能化、多样化、复杂化与隐蔽化,以其他方式来掩盖腐败的直接事实和表面交易,这样的做法仍然没有改变腐败的本质,造成的严重后果依旧没有减弱,还是一如既往地助长腐败气焰,甚至变本加厉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不断侵蚀党群干群关系,并侵吞群众的切身利益。
例如,近年来,不少违纪违法人员不会以直接敛取财物的方式受贿,而是与他人以合作投资、委托理财、代理炒股等形式进行利益交换,借助他人的理财方式,实际上为自己谋利益,以不合法不合理的方式来使用公共权力作为回报代理人替自己谋利的事实,达到用公权谋私利的不法目的。其次,现在不少人通过第三人代为收受受贿资产,第三人包括配偶、子女、情人、朋友、亲戚或指定第三人,受贿资产也会以其他资产的形式来代替钱财进行交易,这样一来,避免腐败官员与贿赂者的明面上收受巨额财产,而是用他人名义代为接受。有的违纪违法人员选择在境外进行收受贿赂,以避人耳目,或者将赃款赃物转移到国外,甚至还有人通过各种不透明的关系,秘密取得外籍身份进行腐败犯罪。这种方式使腐败案件涉外化,为今后的资产追回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有些行贿者为了进一步拉近与官员的关系,讨好那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投其所好,一改以往直接送真金白银、名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传统做法,改为赠送名家书法字画、翡翠玉石或名贵瓷器等各类奇珍异宝,或者有人直接送原石,让受贿官员进行鉴定进而收入囊中,一些贪腐官员可能并不完全是艺术品的真正爱好者,而是看重其收藏价值、收受途径的隐蔽性和出事易于推脱责任,故意混淆受贿本质、人情往来与兴趣爱好的界限,利用制度缺陷进行腐败,在官场上一度引发“雅贿”现象。“雅贿”现象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官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领导干部的用权领域,出现了腐败的另外一种新形式,即为官不为现象。为官不为,指的是官员在为政期间不作为,是一种庸官懒政的现象,其危害性比乱作为后果不差多少,它是一种隐性的腐败形式,其弊端正在逐渐显现,显现后果表现为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伤害民心,削弱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与支持。为官不为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危害和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潜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后果,与乱作为相比,更难引起当政者的警惕之心,一旦等问题浮出水面,可能已经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如果把腐败比作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明显硬伤,那么为官不为则是党和政府肌体内的潜伏病菌。
(三)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犯罪
腐败官员不仅自身腐败,还伙同家庭成员一并受贿,造成家庭成员集体参与腐败的犯罪事实,或者家人借着领导干部的名头实行受贿等违规违纪之实。有人将此种现象描述为为官者之所以无法保持清正廉洁,极有可能是由于家人喜爱奢侈所致。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公布的被查处的 100 多名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中,至少有 80 人的违纪违规行为涉及亲属、家属和他的工作人员,比例高达 80%,其中亲属作为干扰因素或者是直接参与受贿导致官员腐败案例占据了官员落马事件中极大的比重,这是一种权力递延现象。而导致权力递延现象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领导直接递延权力给家庭成员,没有形成权为民所用,而是权为“自己人”所用。二是领导的亲属、子女利用领导的职务影响进行谋利,完全是“扯虎皮做大旗”。三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拉近与领导的关系,给领导及其家人贿赂来逢迎、依附于贪腐官员,放肆借权谋利,使权力发生递延。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是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新时期腐败发生的新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系的构建,不但能够形成系统化的廉政体系,还能推动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事关我国实施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以及能否取得反腐败实效的关键步骤,在制度建设的领域以及各部分环节中,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并推进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权力方面取得成效,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具现实意义。毋庸讳言,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工作,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是构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应有之义。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具有预防和惩治的双重功能,不仅能够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来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和土壤,而且能够依照制度来惩罚和治理腐败行为,实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推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堵住制度的漏洞和缺陷,防止出现制度空隙,让别有用心之人拥有可乘之机。反腐倡廉制度如果存在漏洞,就会给权力以设租和寻租的条件,给腐败以生存发展的空间,给腐败行为以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极大可能会助长腐败的蔓延之势,延缓反腐倡廉的工作进程,阻碍我国实现有效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的根本目标,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更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和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
为了在权力主体、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方面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着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想在惩罚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要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形成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从打击腐败到治理腐败到惩防并举,再到预防腐败,使反腐倡廉法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国际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有益借鉴
统观多年来国内外反腐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制度建设是基于反腐败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而来,同时也是立足我国反腐败发展实际、着眼未来发展规划提出来的,顺应了反腐败实践要求和全体人民共同反腐的坚定决心,赋予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丰富的科学涵义,使之具有生动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败成果制度化,没有将适应反腐形势需求的实际措施规范化,那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廉政经验将无法得到继承和发展,更不可能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腐败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概言之,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遏制腐败和治理腐败,把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和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
三、反腐倡廉的对策
(一)思想道德防线
1.加强信念宗旨教育,增强公仆意识
历史经验证明,一旦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就会导致思想防线失守,行为失范,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避免出现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恶劣后果。增强宗旨意识,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做到克己奉公、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只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才能防止思想决堤、侵害领导干部的灵魂进而损害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严,行为必会失范,进而导致与群众离心离德,人心背离。腐败就是人心背离的典型现象,因此,坚定不移地反腐败是顺应人心、顺应民意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从思想和品德上筑牢防线,在实际行动上防微杜渐,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成为头脑清醒、政治明白的好官员。只有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公仆意识常驻领导干部之心。
2.剖析违规违纪案件,加强警示教育
深入剖析违纪违法案件,用身边事、身边人进行教育,才能加深对领导干部的警醒,才能从更深层次对比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检验自身是否存在理想信念懈怠,为官是否不作为或乱作为,是否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家庭成员是否暗自收受贿赂物品和资产等细节,可起到反省自己,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观察,自觉约束用权行为。也可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警示身边的人,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析理,使警示教育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和针对性。此外,参观服刑人员生活和劳动场景,通读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从心灵深处警示自己,以反面典型为镜,在思想上警醒起来,在行为上自觉起来,谨小慎微,守住权力底线。
(二)反腐败法治体系
1.建立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监控公共权力者财产状况的强有力措施,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此项制度应针对的对象是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申报内容和申报依据均按照法律规定,并接受监督与检查。正是这项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制度,以公开公职人员资产状况的方式,将公职权力的运行与其公职人员经济利益的获取与状况途径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无疑增大了权力寻租的难度,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增强政府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也为预防腐败、惩治腐败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迄今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但伴随着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已进入实践探索中。从最初的提案到纳入五年立法计划,从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到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从地区试行到正式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规定》,之后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以正式成文的形式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这一系列探索实践证明,财产申报制度具有极强的反腐功能。如实行财产申报,就必须囊括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本人收入,家庭成员的资产及从业情况等细节,当公职人员获得某项不正当收益时,将无法呈现在申报材料中,必会以各种方式进行隐瞒和掩护,有关机构即可发现其贪污受贿的证据,进行查处。此外,当发现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合法收入时,也可对照其申报材料内容进行审查,或要求其立即申报财产收入明细账,如无法说明其财产来源,可进行询问审查。干部财产的“申报、核实、公示、监督、问责”都是干部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的应有之义,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是一项非常重大的预防腐败的制度安排,最终目的是便于人民监督,把反腐败彻底带到公开透明的领域,这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2.建立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
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全部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行政机关,监察内容是行政活动,监察的目的在于监督公职人员正确履行自身职权。主要是一种内部监督,针对行政责任和行政活动,不仅对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政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察,而且还可以针对用公权谋私利的行为进行举报和纠正。审计针对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活动,包括资金、资产和资源,采取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方式进行监督。
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作为政府自身监督的重要手段,分别从权力的规范运行和公共财政状况两方面发挥着监督政府依法依规履行自身职能的作用。行政监督侧重对权力运作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的监督,规约政府行为,防止公权力不当运行,从而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和公民的权利造成侵害。审计则从财务的角度起着监督政府的作用,监督政府机关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律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许可范围内使用政府预算履行职能,二者彼此协调既规范了权力运行,防止政府权力超出边界引发违规违纪事件,又规范了政府内部的正常运行,防止公共财政浪费。
要想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制度,筑牢反腐的监督之网,必须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发挥监察职能,将行政监察活动规范化。在监督监察部分,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并将其纳入制度规范内,同时增加监督监察的公开透明度,明确和充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审计方面,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实现审计的全覆盖。行政监察与审计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在预防腐败和揭露腐败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建立健全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使之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有益补充,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监督合力。
(三)权力制约和监督
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简政放权,意味着将权力限制在必要的公共领域,合理配置权力关系,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落实政府的供给性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激发社会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意义在于释放市场潜力,有效治理腐败,让市场真正成为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场域,削减腐败的机会空间。近两年,国家大幅度地进行减少行政审批,在某些领域,放宽了权限,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领域,限制权 力也是其重要特征。从历年来的违规违纪案例当中发现,越是权力集中的领域,腐败往往越容易发生,审批权集中的环节,不仅仅是严格把关行政事项的审核批准,有时候会造成相反效果,易造成领导干部给他人设置难度障碍,以便从中收取“方便”之利。因而,简政放权,不仅在于行政事务的改革创新,而且给民众带来便利。
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将利用互联网+充实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繁杂事项,坚决清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合理文件,去除不必要的审批步骤,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简政放权不是简单放权,取消和下方一批审批事项不在于数量的减少,必须得重视简政放权的效果和质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干预,真正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要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逐项公开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对已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务,要严肃纪律、彻底放、放到位、及时纠正明放暗留、变相审批、弄虚作假等行为,不给寻租腐败提供机会。
放权的同时还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减权放权的同时,必须以刚性的制度来管权限权,不留给权力滥用的空间,不留给以公权谋私利的机会,不留给腐败钻制度的空隙,防范腐败,健全不能腐的机制。
2.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确保权力责任统一
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确保权力责任统一,确保权力的科学配置,有权无责必定导致腐败,有责无权无法使责任发挥最大效用,必须使权力与责任对等,这样才不会失衡,导致腐败和混乱无序的状态。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转化政府职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途径。权力清单必须明确法定权力,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授权不乱为;厘清权力界限,真正做到权力不越位、不缺位;规范权力运行,真正做到依法用权,严以用权。设立权力的清单的目的在于划定政府的职责边界,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职尽责,实现履职有法,问责有据,也有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克服庸政懒政。责任清单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只有科学划分和明确界定责任界限,理出详细的责任清单,明确职责范围,提出落实及强化责任追究的具体要求,才能使落实更加清晰明确、有据可循。设立责任清单,就是要让各级政府部门增强责任意识,更加谨慎对待手中的权力,更加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责任清单指出必须干什么,一旦不作为、乱作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各级政府主动做好该做的事,而不是只当被动的“守夜人”。理清上述权责清单,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具有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李辉.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李翔.反腐败法律体系构建的中国路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刘杰.中国式廉政:道路与模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5]倪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评价机制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6]唐贤秋.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王杰.科学治理腐败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8]王学俭.立德树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第五篇:村干部现状调研与思考
村干部现状调研与思考
2008年9月,我作为XX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分配到了XX县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我也转正进入了公务员行业,但我始终是从村级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我非常感谢培养我的XX村支部、村委,对于村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现状,我有以下调研报告。
一、村级干部工作现状
第一、工作付出与家庭收入差距大。长期以来,村支书、村主任工作补贴为400元/月,今年上半年起村支书、主任提高到1000元/月。现在农村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种粮直补、新农合、退耕还林、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每项工作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完成一项任务通常要压缩到几天内,从早晨5、6点钟开始工作到半夜是常有的事,而且最累的还是由于各村组别多,村民居住分散,每次下村登记数据、宣传政策等工作量非常大,经常是一天跑下来,覆盖不了几个组,两三天才能跑完,因此,村干部要从事另外的工作就很困难,主要是时间上不允许,随时要到市、县、镇参加各种会议,所以一般都是配偶挣钱养家或者照顾家庭,而配偶偶尔也会发牢骚引发家庭矛盾,工作与家庭不能兼顾,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
第二,基层工作问题复杂,红脸白脸轮番上阵。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XX村支书R书记是建国以来XX县第五位全国劳模,45岁左右,他在村上的地位较高,一般的村民都比较听他话;村主任G主任是位35岁左右的女村干部,她性格泼辣作风大胆,干起工作来毫不含糊,工作上的难啃硬骨头她总是先上,坚持原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她却是村支书的最佳拍挡、得力助手。每次无论开展什么工作,宣传什么政策,总有个别人在村里制造不和谐声音,跟村干部对着干,G主任总是做先锋,同村民把问题摊开来谈,什么君子小人的方法都会用上,有时候跟村民的关系也搞得相当紧张,但是这些白脸的角色她愿意唱,最后总有R书记做她的后盾,让R书记唱红脸,既维护了他在村上的地位,又利于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这些手段都是开展基层工作必不可少而又行之有效的。
第三,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生活开展困难。现在村上基本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且各村几乎都欠有外债,这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兴办公益事业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导致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村上老党员反映很久都没有开展一次党组织生活,主要问题就是村集体没有活动经费,开展一次党组织生活至少要解决烟、茶和午餐问题,但就是这样村上也难以负担,所以党组织生活很难按时开展。2006年,XX村某成功人士曾出资将村上老党员组织到XX开展党组织生活,但毕竟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发展村集体收入。
二、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增强政策观念,提高农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党对农村的领导,主要是方针、政策的领导,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策水平往往决定一个地方的工作水平。要善于用政策凝聚人心,把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善于用政策推动工作,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观念增强了,政策水平提高了,党的农村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第三,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规范村干部依法行政行为。农村干部的一切权力都由法律规定的,要根据职权法定,权责统一的要求,以法律为依据,严格规范村干部的依法行政行为;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要实行财务公开,实施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村必须设立专职会计、出纳,各自履行职责,并相互制约,防止村干部个人搞自收自支,杜绝白条、虚报、重报;凡村里重大举措必须经村集体讨论,彻底改变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要对离任的村主要干部在任期间经济运行情况实施审计,从而规范干部行为。
因此,我们要建立选拔任用机制,切实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严肃执纪,对于那些以权谋私、索拿卡要、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干部要坚决查处,以保持农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