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草养鱼高产高效技术
种草养鱼高产高效技术
摘要: 总结了种草养鱼技术,包括池塘条件、种草、鱼种放养、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治、适时捕捞等内容,以期指导养殖户提高种草养鱼技术,增加养殖效益,并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
关键词:种草;养鱼;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S9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1-0319-01
近年来,水产养殖饲料价格大幅上涨,养殖成本增加,姜堰市养殖户在水产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对养殖模式进行调整,实施了种草养鱼,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现将种草养鱼高产高效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1池塘条件
池塘设置在进排水方便的地方,池底平坦,池埂坚实不漏水,水深1.8~2.5 m。池塘要清淤,池底淤泥厚度保持在15~20 cm;检修加固池埂,防止漏水和鱼类逃逸;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是池塘留水10 cm,用生石灰1 800 kg/hm2对水化浆全池泼洒,生石灰清塘既能杀死野生杂鱼、病菌和敌害生物,又具有施肥作用[1],还起增加池水钙的含量、改善水质、改良土质、疏松淤泥的作用。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注水。
2种草
种草养鱼,每年可产草300 t/hm2。10月初开始种植黑麦草,翌年气温逐渐升高到鱼类开始摄食时,牧草长势旺盛即可收割投喂,可连续收割3次。4月,黑麦草成熟后将土壤耕翻,种植苏丹草,8月底至9月初结束。可充分利用十边地、休闲荒芜地、池埂或农田种草,但种草前一定要施足基肥。在2季种草前应对土壤施肥,每收割1次后对牧草追施1次无机肥料,以促进牧草快速生长,营养丰富,有利于草鱼摄食后的消化与吸收,从而促进草鱼生长[2]。
3鱼种放养
放养自育鱼种。由于池塘放养草鱼密度较大,青饲料投喂量大,草鱼排泄量大,容易引起水质变坏。因此,从保持水体生态环境角度,鲢鳙鱼放养密度要适当大一些。规格为0.5~0.8kg/尾的草鱼鱼种放养密度为3 000尾/hm2,规格为0.15~0.25 kg/尾的草鱼鱼种放养密度为2 250尾/hm2;规格为10~20 kg/尾的鲫鱼鱼种放养密度为9 000尾/hm2;规格为0.1~0.5 kg/尾的鲢鳙鱼(3∶1)鱼种放养密度为6 000尾/hm2。鱼种要在放养前用4%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鱼种入塘前要试水[3]。
4水质调控
在放养初期,池塘水位应保持在1.5~1.8 m;夏季高温季节,池塘保持最高水位。日常生产中要始终保持池水水质清新,控制水体透明度在30~40 cm。池塘要配备水泵,4―9月每隔20 d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 cm。每隔25 d左右用生石灰225~300 kg/hm2化浆趁热全池泼洒1次,既能起到消毒水体的作用,又可使池水呈微碱性,提高并保持pH值在7.5~8.5;也可以用漂白粉1 g/m3全池泼洒,可保持池水溶解氧含量在5 mg/L以上。池塘中应配备增氧机,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每天应利用晴天中午时间开机增氧2~3 h。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浮头及时开,连绵阴雨天气半夜开(阴天清晨开);晴天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以达到最佳增氧效果。
5饲料投喂
设置自动投饵机进行投喂,初期投喂时要对鱼类进行驯化,其方法是:驯化投喂前,需饿食2 d,养成鱼类强烈摄食的欲望有利于驯化的成功;合理选择新鲜适口的颗粒饲料,按正常日投喂量的25%作为驯化期间的日投喂量,每天分4次投喂(约2 h投喂1次),每次投喂30~40 min;经过3~5 d的驯化,鱼类一听到自动投饵机声响即到食场摄食,甚至浮出水面抢食,观察鱼类摄食情况与生长状况。在距离自动投饵机20 m以外的地方设置投草框,一是防止青饲料被风吹满塘,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二是充分利用青饲料,防止浪费[4];三是便于及时捞取剩饵残渣。青饲料投喂量要根据草鱼摄食情况而定,以每天有少许残剩为好,对残渣、剩料要及时捞出。
6病害防治
注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除清塘、鱼种浸洗消毒、水体消毒外,可定期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等药物挂篓、挂袋预防鱼病[5-6]。每天坚持巡塘2~3次,注意观察鱼类摄食、活动、生长情况以及池水变化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
7适时捕捞
由于草鱼和鲢鳙鱼耐氧能力低,特别是高温季节,如不及时捕捞上市则极易引起缺氧、浮头、泛塘[7-8]。一旦市场上有价格、销路好,应及时将能达到上市规格的草鱼和鲢鳙鱼捕捞上市,一方面可以回笼投资,另一方面可降低池塘的载鱼量,有利于小规格草鱼及其他鱼类生长。参考文献
[1] 刘庆营.春季种草养鱼技术介绍[J].渔业致富指南,2008(8):24.[2] 汪为均,张喜富.种草养鱼技术要点[J].科学养鱼,2007(9):16-17.[3] 牛瑞海.种草养鱼高产高效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8):15-16.[4] 李兴辉.提高种草养鱼的效益[J].水产养殖,2009(11):34-35.[5] 张喜富,汪为均.种草养鱼的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22-23.[6] 许书芹.荒碱废旧窑场种草养鱼高效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14):25-26.[7] 肖贻茂.种草与配合饲料结合的高效养鱼模式[J].养殖与饲料,2003(5):24-25.[8] 宋长太.种草养鱼的关键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2(7):31.
第二篇:山塘高产高效养鱼技术探析
山塘高产高效养鱼技术探析
摘 要:基于我国的渔业养殖质量照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相对较低,且由于缺少实效性较高的鱼类养殖技术等,所实施的山塘养鱼质量以及效率始终较低。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我国的山区渔业发展质量,就需要对多种有效的养鱼技术进行深入的探析。本文将对山塘高产高效养鱼技术加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山塘;高产;高效;养鱼技术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山塘养鱼产量、质量以及经济收益的提升,进而大幅度减少生产资金投入量,就需要对各地方区域的渔业实际生产情况以及山塘特点等进行合理的明晰以及掌握,并通过将之与多种有效的经验相互结合的方式,创设出一套完善的类似于鱼类混养等养殖模式。
一、优化养殖环境
基于山塘通常距离村庄较远,且建设时间较为久远,极易存在基础塌陷以及渗漏等问题,其中也多存在大量的淤泥以及杂物等,同时,随着山塘水面不断降低,以及黄泥水进入等问题的产生,使得山塘中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差,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所以,想要有效提升山塘养鱼质量,就需要对鱼类的养殖环境实施合理的优化以及改革。
具体措施为:第一,挖掘环山沟以及洪水排放口等,以降低山洪等自然因素对鱼类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二,对堤基实施合理的加固加高操作,以促进山塘的肥水保护质量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防洪防涝效果;第三,将山塘中多余的淤泥以及杂物等,清理干净,并使得塘中水的深度始终为2到3米左右,以提升山塘的储水量;第四,依照山塘周边的地理环境以及山塘的实际情况等,将其中占地较大的山塘划分为多个大小合适的鱼类养殖区,且使得每个养殖区面积保持在5到10亩或者10到20亩之间为最佳;第五,实施高质量的塘闸以及塘口建设工作,有利于提升灌溉效率、排水质量以及鱼类的养殖质量等;第六,就分有灌溉任务的山塘,于干旱时节也应注重使其水深保持为1m上下。
二、扩增饲料以及肥料来源渠道
首先,进行有效的禽、鱼以及畜等的统一养殖,有助于促进山塘的整体空间利用率提升,其中,通过对鱼类、畜牧类以及禽类生物等实施共同养殖的方式,可以将经由禽类以及畜牧类生物产生的粪便等物质,作为鱼类以及果树类生物的养料,且也可以通过合理应用果树枝叶的方式,促进山塘水的有机物质量增加,同时,可将草等直接置于鱼类养殖区域内供鱼类食用。
其次,在合理利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各类生物的实际养殖数量进行科学控制,有利于促进山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有助于促进鱼类的整体生长发育质量以及鱼类产量提升。通常而言,应于养殖区域的每亩地域中养殖5到8头猪或者150到200只禽类等为最佳。
最后,也应注重对相应区域内的饲料以及肥料等进行充分利用,例如,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且可以依照现实的养殖生产环境以及条件等,对各种类型的商品饲料以及化肥等进行科学应用,使其可以有利于提升鱼类养殖质量,有助于促进山塘养鱼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
三、优化品种结构
第一,应对传统的山塘养鱼模式以及习惯等进行合理优化,并依照具体的山塘养殖条件、环境以及肥料、饲料来源等,合理调配山塘养鱼的质量以及种类结构等,同时注重科学应用养殖密度调控以及多品类混合养殖的方式。第二,进行畜牧、鱼以及禽类的统一养殖,需要将淤泥作为主要的饲料以及肥料来源,并注重实施高质量的罗非鱼养殖。其中,在实施罗非鱼养殖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将其与其他品种进行混合饲养,通常情况下,一亩内投放的鱼苗应包括:鲮鱼1000到1500尾左右以及罗非鱼2200到3000尾左右等。第三,在青饲料量较足的山塘中,应注重实施高质量的草鱼养殖。且应以一亩250到300尾0.15到0.3公斤的草鱼为最佳。
四、合理施肥
在实施饲料施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养殖区域的气候、水质以及鱼类的生命活动现象等进行充分考量,并严格遵循时间、施肥量等规律实施具体的施肥操作。
于1月到4月之间,基于水中温度相对较低,鱼体积相对较小,因此,所施用的肥料可以包括:青料以及畜牧类等的粪便,并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麸皮等精饲料的方式,使得山塘中?~类可以吸收更充分的营养。
于5月到9月之间,鱼类的生长速度会大幅度提升,因此,其对于饲料的需求也会随着增加,单纯的对其进行青料以及粪肥饲喂已经无法良好地满足鱼类的实际发育需求,因此,需要适当的对其施加玉米粉等精饲料,同时,对养殖区域的鱼类实施合理的育肥操作,且以日为单位,对养殖区内鱼类饲喂的饲料总量应为所有鱼类总重的百分之40到80左右,同时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定时、适量、频次等原则。
五、促进水质管理质量提升
通常来讲,自进入5月起,就需要对山塘养殖区域实施以5到7天为单位地冲水处理;于7月到9月之间,以3到5天为单位,实施冲水处理,并将其中的存水排出,将新鲜的水注入其中,其中,排注量普遍为10到20cm左右,并应于冲水操作结束以后,实施有效的追肥处理操作。同时,应以15天为单位,对每亩养殖区域的1m深处,利用30斤的生石灰实施全塘范围内的泼洒操作,有利于促进山塘水整体质量的提升。
此外,也应注重对鱼类实施高质量的疾病预防、治理工作,其中,需要严格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原则。例如,可以于鱼苗投放的5到7天以前,对山塘实施有效的杂物、淤泥等物质的清理工作,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药物施用等,有助于促进鱼类的整体抗病性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有效促进山塘养鱼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进而大幅度提升鱼类的收获产量,就需要重视对高产高效的养鱼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以及分析,并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应用的方式,使得鱼类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对于维护相应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韵桐,高光明.用科洋生物鱼肥在广西水库山塘养鱼的效果(下)[J].科学养鱼,2017(12):79.[2]黄德生,蒋兴艺.科学养鱼出效益――记广西合浦县石湾镇清水村委养鱼大户易智[J].渔业致富指南,2014(08):15.作者简介:韦领英(1975-10-),大专,三江县水产畜牧兽医局,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助理兽医师)。
第三篇:池塘高效养鱼技术
池塘养鱼增产的关键技术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一、将不同习性和不同生态位鱼类进行混养
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鱼、鲫鱼、罗非鱼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生活习性不同的不同鱼种混养在同一池塘中,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所处的生态位不同,能够相互配合,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效地改善了池塘的环境条件。
二、同种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
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而且,还可以合理地进行高密度养殖,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三、轮捕轮放
即一次放足鱼种,饲养一个时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再适当补充鱼种。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池塘单位水体始终保持适宜的密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鱼产量。
四、加强管理
1.水质管理与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关键技术以及日常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水质管理与调控技术。水质一般要求微碱性(pH7-8.5),硬度适中,透明度30cm左右,溶氧量3-6mg/L。放养前应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药物杀灭病虫害。
控制池水颜色是水质管理与调控的最直接和直观的指标。所以,观察水色是日常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豆绿色或茶褐色的水色是好水色,其早晚水色有变化,是一个良好的综合性指标,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而这些藻类是鱼类最喜食的优质饵料。如果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确保这种良好的水质,就需要根据水色的变化来适时适量地施肥或注入新水,排出陈水。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2.投饵
投饵也是日常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一般要求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和保障质量,同时,密切注视和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
五、放养规格大小适宜的鱼种
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较佳生长阶段、当地气候条件、养殖技术水平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中国通常采用的鱼种规格为草鱼100g-500g,青鱼500g-800g,鲢50g-300g,鳙50g-500g、鲮鱼15g-50g,鲤鱼15g-50g,鳊或鲂15g-50g,鲫15g左右。
六、实施生态养殖
将水产养殖与畜禽饲养、养虫、种菜等相结合,实施综合经营,以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废弃物、节约能源、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篇: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
池塘循环微流水高产养鱼技术
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市东坎特种水产养殖场应用循环微流水池塘养鱼,获得了比普通池塘养鱼产量增加一倍以上的高效益。循环微流水养鱼是在人工控制的水体中,进行集约化高密度的强化养殖,它具有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效益高、商品率高等优点。循环微流水养鱼一般比常规养鱼增产50%左右,高的可达一倍以上,且流水养鱼池塘流出的水,仍可用于灌溉农田,做到一水多用,节约水资源。
微流水池塘的建造
1、基本条件
进行循环微流水养鱼的池塘,池底面高应该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免影响水的有效循环。池塘水的深度不低于1.8米,最好保持在2-2.5米,池塘边坡度不可少于1:1.5,最好是在1:1.8-1:2,以避免流水引起滑坡或坍塌。
2、循环通管的设置
循环通管的安装设置,应根据池塘的形状、排列的方式(单排、双排或多排)以及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其基本要求是尽量使池塘的水面部分可以流动和交换,减少死水面积。根据测定,长方形的鱼池,循环通管应设置在鱼池长边,进出水口对角设置,用水泥管或水泥砖石砌管道,出水口高于进水口,出水口离水面5-10厘米,进口在水下70厘米。通管的内径为30厘米。进水口和出水口都必须用密眼鱼苗网片包扎严实,以免流水时跑鱼。
3、水泵的安装
动力及水泵设置在池的一端,或装在进水口的一端,或装在出水口的一端。这样只要开动水泵抽或灌,全部流水池的水位就会依次顺序流动,从而形成微循环流水。水泵动力最好能做到柴油机、电机双配套,避免因停电使流水变成死水。
微流水池鱼的饲管
1、水体交换
池塘内水体每天交换循环量一般占池塘总水量的1/10-1/7,池塘中上层水体溶氧饱和时间的长短,对鱼的摄食影响较大,1天内12-18时之间水中溶氧量最高,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池塘水体循环交换效果最好。一般池塘面积为2-4亩,每天水体交换量为200-400立方米。因此,选用1台2.2千瓦、口径16.7厘米的潜水泵,每天抽3-5小时,可以有效地改善池塘水体溶解氧分布状况,活化池塘水质,为所饲养的鱼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2、鱼种培育
每667m2池塘放养寸片(夏花)1.5-2万尾,肥水下塘。投饲坚持“四定”,精心喂养,通过微流水调节和改善水质,促进浮游生物繁殖,满足鱼类快速生长的需要,为鱼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鱼类对饵料的利用率。这样鱼种出塘规格一般都能达到18厘米左右,每667m2可净产鱼种500千克。
3、成鱼饲养
池塘微流水循环饲养成鱼,放养品种应以吃食性鱼种如建鲤、罗非鱼、淡水白鲳等为主养鱼,每667m2水面积放养体重80-100克的优质鱼种2500尾左右。投喂颗粒饲料,投饵坚持“四定”,注意鱼病的防治,精心饲养管理。由于池水经常呈微流状态,水体溶氧量分布均匀,一般不会发生浮头,饵料利用率和转化率高,一般情况下单产比普通池塘高1倍左右。
第五篇:高产高效措施
高产高效措施
一、优化技术方案,快速安全过断层。
提前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会诊,针对现场条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抓好工作面过断层的管理,过断层前技术上超前分析,提前切出剖面,加强过断层期间的技术指导;顶帮难于控制时及时注高分子材料进行加固;突出抓好放炮管理,杜绝煤机硬割岩石及放炮损坏支架或液压管路等问题的发生;加强过断层期间的生产组织,各工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平行作业,减少循环时间,提高日循环个数;加强过断层期间的机电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二、提高工作面安装质量,加强老化设备的维修力度,保证日常检修时间,减少机电设备故障。
工作面回撤设备上井后逐一进行检修,确保设备完好率达到要求。工作面安装后严格进行验收,尤其液压支架、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为工作面保产稳产打好基础。协调好各采煤区队的生产情况,保证日常的设备检修时间充足。
三、加强工作面动态推进管理,协调好各工作面推采进度。针对各工作面现场情况,及时调配各工作面的生产进度,避免出现“三同时”情况,根据每月计划,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协调好各工作面的推进度,保证稳产、均产。
四、抓好放煤管理,提高回收率
加强3325面、3321面的放煤管理,每班安排专人负责检查放煤情况,切实把顶煤放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