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州市椒江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台州市椒江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初稿,供讨论)
“十二五”是椒江建设发展新平台、提升总体竞争力和实现更高标小康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谋求科学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而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是奏响这一主旋律的最强音。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推进全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基础和现实问题
1、发展背景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科技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部署,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央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科院建院60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世界范围来 看,科技对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暖振兴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历次经济危机。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国内看,金融危机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大重要启示是,加强科技支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科技在国家、地区、城市间发展竞争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真正转型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那么其竞争力就不可能得到质的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椒江作为台州中心城市的主城区,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酝酿、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型国家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联动和我省“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总战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台沿海产业带开发等多重叠加机遇,充分把握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是发挥科学技术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支撑作用的重要前提。
2、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两创”战略,各项科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经济科技综合实力提升。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科技事业高强度投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区连续5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第三次通过省科技强区复评。“十一五”末,我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位,比“十五”末上升*位。
(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全区共有各类科技机构**个,比2005年增加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个,其中省级研发中心**家,市级研发中心**家,海正集团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全国**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地方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全社会科技活动人员**人,比2005年增加了**%,其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人,比2005年增加了**%。
(3)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高于同期生产总值**百分点。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本级科技经费支出达**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争取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资金支持近**万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为**亿元,占当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为**%,企业已成为科技活动投入的主体。(4)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推进。截止2010年,医化产业和缝制设备两大支柱产业建立了省级区域创新平台。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也取得较大的进展,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了华东船舶设计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与浙工大化机研究所共建了化工机械研究所,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在椒江设立了办事处,中科院合肥分院自动化所在椒江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台州市盐碱地绿化研究所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台州(上海)科技园已经成功入驻,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经开工建设。
(5)创新主体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有**个项目列入国家攻关引导项目,**个项目列入国家“863”专项,**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全区共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项,台州市级科技进步奖**项,共有**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区共申请专利**项,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项。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区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椒江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明显,化学原料药已成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缝制设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已上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区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7家。其中海正集团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
3、现实问题
在充分认识科技发展现有基础和认清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科技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存在的现实问题。
(1)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椒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与投资拉动,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制约全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全区可供用地只能满足当地用地需求的40%左右;供水紧张和频繁拉闸限电,导致企业和部分居民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致使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亟待转变。
──民营经济体制优势减弱。改革开放30年来,椒江民营经济先后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小本经营到股份合作制的积极改造,再到规模培育、集群发展、企业上市的跨越腾飞,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新的发展期后,椒江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渐减弱,而来自市场、资源、环境等的“压力”非常之大,家族制管理模式、自主创新活力等问题也越发显现,“压力” 和挑战前所未有。
──科技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在吸引科技资源区位优势原本就不明显的背景下,一方面一些大城市凭借其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对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周边区域也都越来越重视集聚科技资源,特别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使椒江吸引优势科技资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引智聚才成本日益加大。椒江区是台州市的中心城区,土地等要素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发机构进入、科技人才入户的成本不断上升,导致椒江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的难度日益加大。
(2)当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在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和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椒江长期处于较落后状态,风险投资机制尚待完善,这些都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椒江城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具有“大企业偏少,小企业偏多,中型企业实力偏弱,制造能力有余,科研实力不足,中低端产业发达,高端产业欠缺”的经济特征,难以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突破。目前,椒江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化和电子信息领域,由于医化行业发展曾经造成环境污染且这种污染至今未彻底消除,区域产业政策及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升级缺乏技术人才支撑。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而技术创新则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人才难以留住已经成为椒江企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据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高管介绍,他所在企业的发展曾得益于聘用国有同行企业的技术人员,目前他们却深受国内其他同行挖角的困扰,所在企业基本找不出工龄3年以上的一线技工。以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等三类人才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弱,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习惯于被动模仿或者依赖外部技术力量解决自身的技术需求。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重规模扩大轻质量提高轻科技含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科技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加强。我区技术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以技术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尚未建立,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创业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机制、科技企业的孵化器运作模式处在谋划探索之中,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尚未显现,以科技咨询业为主导的科技服务体系很不健全。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建设“五区”为战略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谋求科学发展为主线,突出科技进步和高端人才的支撑作用,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奋力推进椒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 中心任务,将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区科技工作的突出位臵,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要遵循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大力集聚和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培育具有“临界质量”的研发团队,增强主要产业或行业的创新能级,形成具有椒江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4)倡导合作,开放集成。要树立通过合作参与竞争的理念,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开放合作、联合创新的发展道路。既要立足本地实际,更要充分集成区内外研发力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金”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嫁接、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等多种途径,不断积累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3、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 “十二五”全区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倾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科技强市(区、县)前列。
──主导产业技术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家,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家;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明显增加。
──社会及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区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超过**%,年均增长**%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以上。
──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有新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的比例达到**%;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企业科技创新载体3**家,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家,引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以上。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较显著。科技在城区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作用 明显加强,科技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用显著。
──全区公民科技素质有明显提高。全区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达到**%,每万人拥有专业科技人员超过**人。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其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贯彻指导思想,围绕总体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施三大工程,促进三大战略性转变”,具体是:以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工程,促进经济发展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以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工程,促进创新模式从模仿创新向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向结合的模式转变;以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工程,促进科技扶持从鼓励产品开发项目向营造创新发展环境转变。
(二)主要任务
1、实施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工程
围绕我区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智能传感、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超前谋划、突出重点、内联外引,培育椒江产业发展新引擎。
──全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新兴产业调整的重大机遇,以高端研发团队、国际知名企业和新兴领域国际发明专利为重点,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力争落实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的战略 性新兴产业项目。
──大力实施产业化示范项目。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应用项目推进和新产品研发,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力扶持,加快推进海正生物材料公司的聚乳酸产业化项目、椒光集团LED节能路灯研发产业化项目等相关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促进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完善高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充分利用椒江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建立由财政资金引导的风险投资基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2)加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继续发挥医化、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等重点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与升级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全区中小企业技术应用的扶持力度。
──推进高端化技术改造。落实有关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使企业质量品种、节能减排、装备水平、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新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内涵式发展。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注重培育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以及差异化的优势品牌。争取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拥有发明专利**项,力争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取得突破。──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应用。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力度不足,技术知识的需求与供给联系不紧密,科研机构研发未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等特点,实施创新券(Innovation Vouchers)制度,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与椒江中小企业对接。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应用扶持基金,力争100家以上中小企业获得资助,产生出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促进信息化标准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广泛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持具备较强行业优势的企业积极争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行业区域标准,以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竞争力。
(3)推广节能生态环保技术。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打造生态城区。
──鼓励企业循环低碳发展。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能耗水耗低、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高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积极使用太阳能产品、新型墙体材料等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和雨水资源化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等节水节能的新技术。严格执行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加快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环保生态城区建设。加快城乡生态化步伐,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等绿色系列示范活动。开展城区生态监控技术,污水、污泥集中处理与在线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建立重大污染预警机制。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河流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自净能 力。
(4)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集成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
──加强物流产业科技支撑。借助特色产业优势,依托海门港物流中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服务手段,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加强现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依托台州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包括科技中介咨询、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工程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远程教育、数码娱乐、数字家庭等信息平台的示范建设,提高全区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5)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重点领域,从保障农产品安全、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支柱产业,重点扶持结构调整、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推进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抓好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种养科技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 建设,推广优质农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形成政府公益型推广机构、农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技中介公司等各类推广服务组织相互协作的格局,提高推广服务效率。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有效模式,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浅海滩涂。积极推进海洋渔业科学化开发、产业化生产,重点发展深水养殖业,进一步抓好大陈岛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和人工鱼礁建设。
2、实施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工程
椒江经济已进入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技术创新的模式也将相应地改变。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以激发企业及其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1)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创造出具有竞争力产品必不可少的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研发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构,扶持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
──注重科技创新临界能级。重点抓好省、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 发中心建设,提升技术研发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的能级,促进研发的“临界”效果。
──深化研发中心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内部改革,在弹性工作制、分配等方面开展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制度创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2)发挥产业集群创新效应。依托医化、缝制设备、家用电器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促进产业集群成为技术创新的发源地。
──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层次。以缝制设备和化学原料药两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为基地,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
──联合共建共用技术平台。促进现有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大力推进多家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信息、实验、检测等共用技术平台。
──构建产业集群学习园区。加大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使产业集群成为学习园区,提倡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引进全球文化,开阔员工视野。
(3)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新体制。椒江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是从模仿起步的,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又以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无力组建研发机构,制约椒江主要产业发展的众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要努力构建以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研究实体为基础,以政府主导、政府和企业合作联动为核心,以投资多元化为基本特色的共 性技术研发的新体制。
──制定共性技术研发计划。制定和实施共性技术研发的专项计划,对与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要组织重点攻关。
──合理安排共性技术产权。对于公共产品属性强的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可采用政府收购的方式,对与专有技术相结合紧密的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可由政府授予企业,政府保留一定的强制推广权。
(4)发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共性技术研发是R&D投资领域中的“死亡谷”,各国或地区的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都给予积极的支持。
──提供科技发展公共产品。采取有效措施成建制地从外地引进科研院所,增加椒江科技资源的总量。依托上海(台州)科技研发园,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为椒江科技经济发展服务。
──矫正科技投入市场失灵。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一些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战略性项目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矫正科学与技术研究中的短期行为。
3、实施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工程
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方式和政策选择上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营造公平竞争、高效运作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延续创造条件。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 内容,科技主管部门要把保护知识产权的状况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
──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各种方式,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公众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和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组织知识产权规则培训。适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需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使企业、科研单位都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熟悉知识产权法规,了解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人员。
──加强知识产权指导管理。指导和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对具备申请专利条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时申请专利,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计划项目与有关人员签订保密合同,建立保密制度,落实保密责任。
──深入开展保护专项行动。采取专项整治与经常查处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法,查处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专利行为,净化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各方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引导支持行业协会组建。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行业协会,对按照政府模式运作的行业协会进行重组,以真正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以及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作用。
(2)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机构、专利代理和群众科技组织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健全技术成果市场体系。积极推动技术市场发展,以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为目的,发挥网上技术市场和各类科技信息网站的作用,为企业开展科技交流,进行技术、成果、专利等交易搭建服务平台。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区、街道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系统,创造条件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开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企业诊断、技术经纪人等服务,并努力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深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整合特派员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整体功能,组织引导其将服务范围由龙头企业和典型示范户向面上延伸,实行高位嫁接,互联互动,平衡推进。
──建立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打通科技成果与资本结合的通道,使科技成果的发明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科技资源评价体系。转变科技成果现有的评价机制,实现由政府组织评价向由中介机构来承担转变。
(3)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和人文教育,鼓励各类形式的科普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普及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以学科学、用科学为主题,以科普图片展、科普讲座、专家咨询、科普大蓬车进社区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科技知识下乡进村入场所活动。选择群众最为关心、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宣传普及,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学科学、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 向,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良好风尚。
──发挥科普示范基地作用。依托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加强民众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理念教育。提高科普场所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居民区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创建一批科普型示范社区。
──发展壮大科普旅游产业。把科普与旅游、环保、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开拓科普产业发展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科普产业形成和发展。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区科技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提高科技决策、组织和协调水平;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抓好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科技信息服务等职能工作;调动各街道、镇的积极性,完善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决策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各种科技投融
资的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到2015年,区财政科技支出达到同级财政支出的**%以上;加强与国家、省、市的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资金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运 用担保、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区内外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健全广纳人才的政策措施,激励和吸引科技人才落户我区,特别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构建引进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交流制度,形成社会化科技人才网络;增强科技人员市场竞争意识,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加大优秀科技人才宣传和奖励力度,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二种资源二个市场,开展全方位、宽渠道、多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技术市场建设,鼓励技术成果的交易和本地转化。创新科技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共建示范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服务于我区科技发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科技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对科技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科技企业、科技产品等的宣传,形成全区上下关注科技、依靠科技和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台州市椒江区青少年宫汇报材料
台州市椒江区青少年宫汇报材料
椒江区青少年宫
(2007年6月10日)
椒江区青少年宫始建于1986年5月4日,于2004年5月进行改扩建,目前占地21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90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用房21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培训、活动、实践于一体的校外教育基地,曾多次被评为“浙江省校外教育先进集体”。
2004年以来,我们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区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面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的宗旨,精心策划、力求实效,不断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现将我宫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改善环境,健全机制,增强服务青少年能力
2004年,在椒江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团委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力争将青少年宫改扩建列入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改扩建总体工程中,使青少年宫得以在原址改扩建。2005年初,椒江区青少年宫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大大增加,教育功能大大增强,青少年宫整体面貌焕然一新。1
为创造更利于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环境,适应新时期青少年素质提升的需要,我们按照《浙江省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积极向上级团委、地方政府请求拨款改善宫内硬件设施,在团省委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宫设备得到较大程度的添置更新。
在硬件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我们大力加强青少年宫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狠抓制度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青少年宫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全宫工作有秩序、办事有依据的良好局面,为有效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狠抓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和教师队伍素质。工作人员实行周学习夜、年培训周活动,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教师则实行聘任制,每年按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不称职者坚决解聘。
二、强化培训,丰富活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课外培训是青少年宫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科学设置培训项目,提高培训教育质量,把学员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全宫共设有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四大类10余个专业的培训班,学员屡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学员的艺术
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校外实践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另一重要手段。我们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以满足未成年人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我们的常规活动主要有三项,分别是春节中小学生书画现场表演大赛、元宵节有奖猜灯谜和六一文艺汇演。另外,结合主题教育和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行动,“八荣八耻”文艺演出,围棋、象棋比赛,“国庆见闻”征文比赛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健康的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拓展服务青少年领域
为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接受培训,我们发挥青少年宫阵地和师资的优势,先后创办了“青少年艺术俱乐部”、“小明星艺术团”、“青少年书画装裱实践基地”等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艺术骨干。联合《台州晚报》创办椒江小记者站,选拔优秀学生免费参加小记者培训班,通过外聘老师和记者讲授新闻写作知识,累计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养小记者1000多名。2006年,开通椒江青少年宫在线网站,并在全区23所学校设立青少年通讯分站,现共有通讯员300余名,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共同建设维护青少年宫在线网站。
另外,我们广泛整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以两种思路开展
“流动青少年宫”工作,以实现为更多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的目标。一是请进来,分别联合相关部门和不同的中小学校,尤其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利用青少年宫已有的阵地设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禁毒教育、科普展览、科技知识讲座、游园活动等;二是送出去,整合各学校和青少年宫的师资力量,将活动培训送到社区、农村,丰富青少年学生假日生活。
四、坚持公益性,落实扶持政策,关爱留守儿童
我们始终坚持公益性,认真履行社会职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求变,主动出击,以优质服务和趣味活动吸引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我们突出以“三免”体现公益性。一是免费开放羽毛球室、乒乓球室等青少年课余文化活动场地;二是免费对民工子弟开展多项培训;三是免费开展各类活动。
针对“留守孩子”不断增多的实际,我们按照团区委的要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今年5月,首先在下陈街道启动“快乐与你同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受到街道和学校领导的欢迎。6月,以文艺汇演、现场作画、游园、球类比赛、小记者优秀作品及数码摄影作品网络上传等形式,开展“手拉手,共成长”留守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弟关爱活动。
此外,针对民工子弟实施“同在蓝天下,你我共成长”关爱计划,开展读书周活动,多次向东门民工子弟小学赠送各类学习用品等近1000套。
五、加强宫际交流,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努力搭建宫际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外教育工作水平,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到安徽蚌埠、宁波、温岭等青少年宫进行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更新办宫理念,提升教育水平,强化服务功能。邀请华东校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及部分宫主任到我宫检查指导工作。通过宫际交流这个平台,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出色完成校外教育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椒江区青少年宫已经走过了21年的光辉历程。2006年是建宫20周年,团省委副书记徐旭专程赶来参加宫庆活动,时任团省委书记赵一德寄来“育人为本,寓教于乐”的亲笔题词表示祝贺。2006年,台州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宫召开,台州团市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在团区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发„2004‟8号文件精神,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台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和重大项目
台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和重大项目
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总量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8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5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结构逐步优化。金融、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其中金融业发展尤为突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职业培训、中介咨询、文化娱乐、会展、社区服务等都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布局渐趋合理。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椒江、路桥等地已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新型专业市场、总部基地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城市服务业逐渐向农村延伸,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地位明显提升。2009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09年,服务业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58.37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6.8%,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38.3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6.5%。
总体上看,“十一五”我市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不少积极的变化,但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占比有待提高。二是结构有待优化。三是发展不够平衡。四是企业规模偏小。
值此步入“十二五”之际,台州服务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服务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国内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从台州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处于人均GDP5000至8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服务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为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发展,推进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突出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互动,加快推动台州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有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互促共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到2015年,争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以上。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提高到55%左右。空间发展目标。逐步构建“一核引领、两翼拓展、多极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吸纳就业目标。到2015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5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40%,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空间布局:
以台州城市群架构为依托,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产业特征以及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以台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临海、温岭两市为两翼,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县为重要增长极的“一核引领、两翼拓展、多极支撑”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
“一核”的范围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台州经济开发区组成的中心城区,是台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是市域内服务产业最为集中、层次最高、具有中心城市标志性功能的发展空间,对市域范围的服务业发展起引领、辐射作用。重点构筑金融集聚区、核心商务区、商贸会展区、产业服务区以及生态休闲区,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两翼”拓展
临海发挥历史文化和港口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港口物流、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全力打造台州北翼服务业中心。温岭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商贸市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信息,全力打造台州南翼服务业中心。
——“多极”支撑
玉环依托大麦屿港和玉环新城建设,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现代商贸。天台、仙居发挥山水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和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三门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和海岛旅游。
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市场、科技信息、休闲旅游、房地产、商务服务、家庭服务等八大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步伐,优化发展模式。
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对外金融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风险创业(基金)市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快构建政府性项目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大力推动民营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加快构建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创投、租赁、典当等多业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格局。扩大村镇银行试点,推动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金融总部大楼建设。
现代物流。全面构建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两大平台”,着力打造货运配载和多式联运、港口国际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城乡物流配送和物流信息应用 等“五大体系”。重点发展公路物流、港口物流、铁路物流,培育发展钢材、粮食、医化、汽车等专业物流。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山鹰物流、天天物流、江南物流、陆通物流等向“第三方”物流转型。重点推进台州市物流园区、葭沚物流园区、大麦屿物流园区、台州头门港物流园区、温岭市公路物流中心、台州市瓯华医化物流配送中心、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商贸市场。大力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以连锁经营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精品店、专业店等。鼓励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理念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鼓励以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的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加快生产服务型商贸业发展,根据产业特点和城市特色,重点发展一批生活资料市场的集聚区;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和提升一批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重点推进台州银泰百货城、路桥小商品市场改造工程、台州市机电五金城东扩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路桥西市场园区一期工程、中国汽车用品市场等前期项目。
科技信息。围绕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玉环省级汽摩配分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加快科技中介、知识产权中介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大力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的网络服务、软件业和计算机系统集成。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全力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积极推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大与中科院、长三角清华研究院的合作,启动运行浙大台州研究院自动控制等三个研究所,联合浙大和浙工大建立农机研究所。重点推进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椒江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黄岩模具博览中心项目前期工作。休闲旅游。凸显我市的山海资源优势和人文自然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的区域合作,促进旅游
和休闲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整合现有各种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要素的联手合作。打造“佛宗仙境、曙光台州”品牌,扩大国内外的知名度。重点推进台州绿心生态休闲旅游区、天台山风景旅游区、神仙居风景旅游区、临海古城文化旅游区、温岭长屿-方山世界地质公园、大陈岛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房地产结构,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适度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建立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住宅房产品质,完善社区购物、娱乐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加强农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引导农民集中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多层住宅小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重点推进浙能绿城城市综合体、新明半岛等项目建设。
商务服务。培育经济鉴证、法律事务、咨询、知识产权、信用、仲裁、评估、质量检验等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对人员资格、机构资质、执业行为、执业道德、竞争行为、服务质量等监督功能。培育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有特色的商务服务机构,引进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分支机构落户台州创业服务园,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温岭市总部经济基地建设。
家庭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服务。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兴办家政服务项目,创立服务品牌,形成规范有序的家政服务市场。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快台州绿意·怡和山庄、黄岩颐天休养乐园项目前期。
重点举措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创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选准发展重点,立足发展基础,坚持集约节约,完善保障措施,突出特色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新型专业市场、总部经济、创业服务、文化创意等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扶持,鼓励、引导服务业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招商活动中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重点推介。
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点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服务业综合实力、发展后劲和发展层次,在建项目抓进度,新批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充实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争取更多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列入省重点。建立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加强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协调,密切跟踪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责任到位。
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品牌创建。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品牌响、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服务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企业商标注册量,大力发展和培育省级名牌,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保护和发展“老字号”与知名商号。推行服务标准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
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导企业根据业务流程分工,实施制造环节和生产性服务环节的主辅分离,发展专业性的物流、金融、研发设计、培训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拓市场,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增强市服务业办的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全市服务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责任制、报告制度、考核制度。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规范服务业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服务业各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自律。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
加大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土地供应方面,调整用地结构,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加快中心城区、县城“退二进三”,增加服务业用地储备和供应。财政扶持方面,在市财政每年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基础上,根据财政状况及服务业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税费优惠方面,加快研究出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惠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集聚区和集聚区内的企业、机构,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水电价格以及各项收费政策。□
第四篇:医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医院发展与建设的竞争焦点,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人才兴院、服务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专科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骨科、外二科、内三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1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广西区内、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1
DR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4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外二科购置弹道碎石仪、内三科增配血液透析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医教科、护理部每年组
织医护人员进行专科、专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制定完善《关于论文奖励的规定》《关于科研管理的规定》,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给予奖励,对有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者,将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科研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调动全院卫技人员积极性,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及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2011年1月
第五篇: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共1字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背景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效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县“十一五”科普工作规划》、《关于印发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 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了科技研发费和科技创新基金,确保了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根据“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实用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评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获得国家专利46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238 项,有效地促进了三次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工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医药、机械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的大工业园区格局。目前,全县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户,产值达22500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统筹城乡科技发展行动、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全省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专项行动,—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几年来,全县共推广新品种426个,新技术186项,建基地78个,科技示范户12万户。三是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35个,经费36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一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共有科技人才109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18人,中级职称3307人,初级职称4588人,其他2539人。在这些人员中,教学人员6703人,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农业技术人员620人,其他人员1761人。二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主体地位,先后与四川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大学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传授科技知识,开展疑难诊断。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他们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建立起一个高中低搭配、洋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的“金字塔”型服务网络,为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几年来,全县科技特派员共建立各类示范基地42个,举办培训班300余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000余人(次),带动近50000户农户发家致富。
4、科普宣传工作的显示度不断提升。我县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县。近几年来,广安市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将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放在我县开展,每次活动都效果明显,领导满意,群众欢迎。我县科普工作正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做到了每场科普宣传工作四有,即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演示,有专家讲座,有主要宣传内容的展板、挂图,有重点推广产品送给当地群众。
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制度,加强专利执法工作,认真受理、调解专利纠纷投诉,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定期与县工商、公安、文体、新华书店、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清查行动,几年来,共查处盗版书籍余册,盗版影碟近5000盘,调解专利侵权纠纷3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建县时间短,科技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科技人才匮乏。二是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研发基础力量薄弱。全县没有综合性大学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
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五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六是农技推广体系缺失,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以引进推广、再创改进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谐建设,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三次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广大农民技术推广运用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4、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全面推进科技健康发展。
5、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6、以人为本原则。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高学识、高技术的科技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涵养人才“洼地”,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7、普及推广原则。整合全县科普力量,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领域,建立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体系与格局,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科技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总体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消化和再创改进能力,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主要目标
1、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2、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到2015年,全县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执法、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和拥有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30%以上。
4、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围绕全县三次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研发运用重大关键技术,为三次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为现代工业提供科技支撑。机械、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中等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较大发展。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年新推广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
二是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大力引进推广粮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业新品种,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大幅提升农业良种覆盖率。以规模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带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引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6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20家,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5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到2015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四川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示范区;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文体、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把建设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的丘区强县。
5、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县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显著增加。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6、崇尚科学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工作机制与培训体系,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鼓励研发创新,弘扬首创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成果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烈氛围。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工业科学技术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大项目提升工业科技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建材。推广高档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建材技术和产品。研究、引进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余热利用等核心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机械加工。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积极支持弹簧、钜力弹簧、恒立机械等一批机械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摩托车、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产品数控生产技术。坚持依托重庆,面向全国,大力建设机械工业配套基地。
3、生物技术。依托科伦、中药饮片厂、特曲的技术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县医药、酿造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4、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无菌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引进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济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建材、养殖、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再现碧水蓝天,打造洁美家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农业科学技术
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农业“种子工程”为带动,以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水果、优质蔬菜和优质蚕桑及林业等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白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洁美农村”,促进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快推进五大农业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加强共性生态农业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生态高效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大农业高新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疫苗)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2)农业信息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信箱”用户,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3)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氨基酸、有机酸、糖醇、辅酶和维生素产品。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4)农业设施工程技术。开发设施农业人工环境控制及配套技术、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研制推广设施农业专用膜、可降解膜和水果套袋等农用新材料。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5)农业环境控制及资源替代技术。推广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剂及土壤改良剂,推广可降解农用膜。研究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减量精准施肥技术、高效缓释肥产品。引进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引进发展集约化养殖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畜禽废弃物臭气生物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沼气发电、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综合防制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性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评价。
2、大力实施“五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和应用现代农业设施,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争取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扩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团队,使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向农村大量聚集,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00人次,积极探索制定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
(2)“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切实完善 “科技110”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联动的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为农业增效和服务民生畅通科技信息“绿色通道”。
(3)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努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核心技术。二是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引进动植物超级种、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富营养安全肉制品、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三是大力构建产业链。争取启动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统筹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围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聚集城乡创新要素,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县场经营机制,切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三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中心的技术孵化、示范、培训、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使园区成为区域农业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广范围、大幅度地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5)丘区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针对丘陵地区资源少、人口多的特征,广泛开展“两类培训”。一是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以及与大中城县产业转移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6)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生物修复、城郊河道生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等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争取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县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推广应用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三)第三产业技术
1、旅游。加大信息技术、电子模拟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游乐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旅游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商贸和金融。大力引进推广商贸、金融业的信息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贸、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断研究、推广信息网络保密技术,确保金融信息安全,推动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数控生产技术,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多媒体网络为重点,拓展宽带信息平台,推广数字电视、第三代通信技术,继续推进农村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广播电视乡村通工程。
(四)其它类技术
1、交通及城建。大力推广公路柔性路面废料利用、农村公路康耐土壤稳定剂运用技术,发展城县照明节能、新型墙体建材、标准化施工技术。研发公路设计软件和工程造价预算软件。完善全县交通管理自动化和交通水陆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城县建设软科学研究,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促进城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教育。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积极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思想教育和科技素质培养,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成人教育中广泛普及宣传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坚持用科技成果典型教育激励群众,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意识与推广使用科技的良好习惯。
3、人口与健康。积极发展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新技术,推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指导优生优育。紧紧围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振兴中医四大重点,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广射线诊疗技术、脑瘤切除术、早期肝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心脏手术、重症烧伤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
4、软科学。着眼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围绕法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效率、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管理手段与对策研究,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效率,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点科技开发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工程
1、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根据“工业强县”和“农业富民”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奖励力度,注重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积极推动企(县)校合作,建立企(县)校合作奖励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和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我县创新创业。
2、企业创新主体示范工程。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领示范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并保持逐年增长。运用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支持2—3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到2015年,使全县2/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所联合研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联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星火富民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试点示范、科普培训、科技扶贫、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着力推动县、县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粮油丰产工程。优化集成先进实用的节能增效粮油生产技术,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等农作物“五良”配套技术,为实现全县粮食丰产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技中心的运作模式,努力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充分发挥孵化带动功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心育苗技术,扩大试点范围,发展科技分园区,开展“科技兴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促进大面积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源泉”。
5、信息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搞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商品市场局域网及网上销售系统,建立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网站。
6、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组织形式、推广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企业、农村、社区中大力普及科技思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社区科普阵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组织科技工作者、行业带头人组建科技富民讲师团,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培训,为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使全县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劳动力达到初、中级农民技术员水平,学校、社区、企业等科技知识普及率达85%以上。
7、广渝科技合作工程。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两地产业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广渝科技合作交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实现互动共赢。
8、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建设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突出推动科技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再创改进,大力构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2、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成果交易和转化平台。制定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企业和农村两个买方市场,营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投资环境,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进一步建好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成果孵化、示范带动的支撑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三)努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带动,大力扶持发展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科技示范基地,培育骨干产业集群,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支撑条件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干部考核。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科技工作,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2、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发展专家大院,充分激发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1、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科技研发费支出达到规定要求。
3、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鼓励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县场上县。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县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可引进人才信息数据库”、“籍在外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县科技成果交流门户网”,建立和拓宽研发机构与转化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交易转化。加大向上与对外的项目争取力度,完善科技项目监管新办法、新途径,强化项目数据库管理,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努力提高骨干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创新战略,着力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不断推动科技持续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力实施名特优品牌战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鼓励研发人员申报专利,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表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县科技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