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4 06:1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 〕64 号),启动实施“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

专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村镇,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乡村清洁、村镇规划、宜居住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生态建设平台,大力培育农村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住宅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推进“ 厕所革命” 与乡村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以及典型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35 项重点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 年度第一批指南发布10 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性研究任务方向4 个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任务方向6 个。项目实施周期为2018 年1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

一、基础性研究类

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 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 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 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1 套; 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 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 个; 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 套; 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1 套; 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6 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 套以上; 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 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 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 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构建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 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 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 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1 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 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 套,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体系1 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 套; 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1 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环境保护策略; 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 套,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 套。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3.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 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重构的脉络规律; 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突破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 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 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

考核指标: 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类型谱系、驱动力分析、数字化模拟的基础数据库各1 个;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 套; 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1 套;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1 套; 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3 套以上; 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3 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 个以上。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4.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内容: 探索适宜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研究极端天气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损伤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 开展强震下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 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蔓延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蔓延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 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

考核指标: 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3 套; 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2 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 套; 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 套; 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 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 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2 套。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 5.乡村“ 厕所革命” 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厕所革命” 是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强调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 厕所革命”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 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无水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 梳理并总结“ 厕所革命” 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共厕所,实现厕所革命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考核指标: 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5 类以上,配套设备产品20 台(套); 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技术4 项; 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 以上; 户用厕所示范用户1000 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 人; 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 项; 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15 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 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 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烟气净化技术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 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 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无害化; 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考核指标: 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4 套; 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4 套和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日处理20-30 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 构建村镇生活垃圾环境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1 套,提出村镇垃圾处理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规范、指南不少于5 项。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及蓄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装备,研发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装置及建筑构件化集热部件,建立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辅助能源系统耦合设计、调控及评价方法; 研究村镇级微型分布式供能技术和装备,建立村镇供暖分布式能源开发模式及适用性评价方法,开发适用乡村用能特点的微型热电联供装备; 研究电热直接转换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户式与集中供暖、蓄热、供配电及智能控制成套技术和产品,研究系统和产品测评方法,完善相关技术体系; 研究低品位能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村镇供暖专用热泵系统和产品,提出热泵及地热供暖适宜性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 研究村镇建筑用能系统有机整合与效率提升技术,研发高效供暖及多功能集成装置、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

考核指标: 提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或蓄热集热装置5 项,供暖费用不高于当地天燃气供暖热价; 开发电热直接转换供暖相关装置和系统共5 项,电热转化率不低于95%,蓄热装置可实现全谷电运行; 开发低品位能供暖装置或系统5 项,系统供暖季节能效系数不低于2.8; 开发多能互补或高效供热装置或系统5 项,热效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不低于25%; 提出不同地区开发用能模式5 套,开发村镇集中供能成套装备或热电联供装置5 项;提出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各1 套,完成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经济分析报告5 部,技术指南5 部; 实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5 项以上。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基于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影响和村镇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县域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技术,建立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迁移规律并研判村镇人口变动趋势,研发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技术,建立村镇规模等级体系变动和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模型; 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动力、约束机制和变化态势,分析村镇功能类型、城-镇-村功能关系及演化路径,研制村镇职能类型识别方法,获得村镇综合效能评估和整体功能提升技术; 基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及空间扩展趋势研究,研发村镇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和评价系统,研制县域村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扩展模拟技术; 开发多要素干预下的多目标村镇发展模拟系统和智能化决策管控平台,在典型地区开展村镇发展评价和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研发县域村镇发展动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发展潜力评价、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村镇功能识别和综合效能评估等指标体系、模型15 套; 研制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开发边界划定、村镇功能提升、综合支撑体系建构等技术方法、导则5 套; 研制多要素干预下村镇发展模拟、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多目标智能化管控等系统4 套; 建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综合功能提升等技术应用与示范区5个。执行期限:2018-2022 年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乡村住宅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对乡村住宅复合功能的需求; 研究功能可变、部品可换、维护便捷的乡村住宅长寿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提升乡村住宅品质; 研究乡村住宅模块化快速设计建造技术体系,适应村镇宜居住宅对高效、低价、集约建造的需求; 研究乡村住宅施工建造适宜性小型化成套装置装备及配套工法,解决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机械化、智能化、小型化程度低的问题; 研究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 系统的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信息平台,适应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 建立具有融合特征的典型区域代表性宜居乡村住宅建筑体系及绿色、宜居、安全的设计指标体系3 项; 建立农村住宅耐久性设计和产品体系,研发新型长寿命建筑产品体系不少于3 项,编制技术导则3 套; 建立适宜快速建造的住宅建造体系3 项,完成模块化产品库1 项; 研制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度高的村镇住宅施工适宜性装备5 项,配套施工工法2 套; 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 系统乡村住宅便携式管理平台; 编制标准图集不少于5 套; 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 项,建设面积总计不少于1.5 万平方米。

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

研究内容: 研究地方低品位原材料、大宗固废(农业剩余物、河湖淤泥、建筑废弃物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 研究村镇传统建材(石材、木材、竹材、生土基材料等)性能优化、产品升级换代、与新型建材的复合应用技术; 研究绿色民居室内外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适应村镇传统民居改造、修复、保护的特色功能材料与技术; 研发产品预制化、模块化技术与适宜工艺装备,适应村镇绿色民居住宅产业化发展趋势; 研究制定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建材标准与应用技术规程规范; 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地暖节能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 开展典型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材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建筑与环境协调化发展。

考核指标: 突破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5 项以上; 形成一批充分利用地方低品位原材料的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0 项以上; 编制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规范性技术文件10 项以上; 建立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示范基地、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10个以上; 示范推广建筑面积超过1 万平米。

执行期限:2018-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第二篇:2.“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

“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了推动我国村镇领域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

专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村镇,以建设绿色宜居村镇为导向,重点突破乡村清洁、村镇规划、宜居住宅、绿色建材、清洁能源等方面关键技术,构建基础研究平台、智慧乡村平台、生态建设平台,大力培育农村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住宅产业、— 1 —

传统文化产业等发展新动能,促进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发展。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性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以及典型综合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35项重点任务。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18指南发布10个任务方向,其中基础性研究任务方向4个、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任务方向6个。国拨经费概算约3.73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一、基础性研究类

1.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系统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不同村镇聚落体系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求机理,研究建立分析和识别模型;开展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跟踪与水环境模拟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村镇的关键环境胁迫因子和环境影响机理;开展村镇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揭示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对村镇建设的约束性影响,构建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开展基于多目标耦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研究,研发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模拟系统平台;选择典型村镇,开展村镇建设承载力测算系统运用示范,针对村镇承载力状态与宜居村镇建设要求,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宜居村镇绿色生态建设模式,从空间管制、生态廊道构建、河流与湖库保护等方面 — 2 —

提出承载力提升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包括村镇建设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1套;形成村镇典型污染物输移过程分析方法1套,建立水环境模拟模型1个;形成村镇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各1套;提交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可视化平台1套;建立村镇聚落类型的绿色生态建设模式6套,提出宜居村镇承载力提升方案4套以上;编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类型及特征,构建产村(镇)融合模式,推导绿色宜居村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建管结合的绿色宜居村镇典型管理模式,探究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探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研究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方法,构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需求,构建开放共享模式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探索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创新机制和建设模式;研究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住宅建造技术清单并提出配套技术标准及指标参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宜居村镇产村镇融合经济模型1套,提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模型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与监督办法;制定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1套,开发节能减排技术体系1套,开发基于供排水一体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1套,开发生态修复技术体系1套;提出绿色宜居村镇基础设施配建指标1套,提出能源发展战略,提出环境保护策略;建立绿色村镇住宅设计建造技术清单1套,建立建造技术数据库1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村镇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

研究内容:研究村镇聚落形成与演化过程及阶段特征,揭示村镇聚落体系发展与衍化的脉络规律;研究村镇聚落体系结构关系与类型识别技术,创新我国村镇聚落类型谱系与数字模拟展示技术;研究构建村镇聚落发展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村镇聚落变化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村镇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索不同类型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镇聚落转型发展的数字模拟系统。

考核指标:建构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类型谱系、驱动力分析、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各1个; — 4 —

提出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过程分析、类型谱系识别、变化监测、全息展示、动力分析以及空间重构和数字化模拟的技术方法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驱动力分析、变化监测、发展影响评价以及空间重构模拟模型各1套;提出村镇聚落空间动力转型与空间重构理论各1套;编制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类型谱系图集3套以上;提出我国典型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示范建立村镇聚落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全息展示平台3个以上,聚落有机更新与发展的监测与数字化模拟示范平台3个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地域性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与适宜性防灾减灾体系 研究内容:探索适宜性高性能村镇建筑结构新材料和新体系,开展结构主要构件和节点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模拟,建立新型高性能村镇建筑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极端天气地质条件下村镇建筑洪水作用分析模型,开展洪水对村镇建筑冲刷和破坏机理研究,建立适宜性防洪减灾技术;开展村镇建筑精细化动力行为的多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村镇建筑地震损伤演化机理与抗倒塌设计方法;开展村镇特色建筑火灾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村镇建筑火灾发展机理,提出适宜性防火理论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灾害动态监测方法,以及针对各种数据源、不同传感器、大数据量遥感影像的快速综合

处理技术,提出时空一体化村镇建筑灾害采集和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建立多灾种灾害信息分析与管理的综合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村镇建筑地震、火灾、洪水等主要灾害场模型不少于3套;结合地域性村镇建筑特色,提出适宜性村镇建筑新材料不少于2种、村镇建筑抗灾新体系不少于3套;建立村镇建筑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不少于2套;完成村镇建筑抗灾分析数值仿真分析平台不少于3套,包括高效抗震计算平台、考虑风速的火灾分析平台、洪灾破坏仿真平台等;建立村镇建筑时空一体化防灾监测理论体系,完成村镇建筑灾害监测系统和评估系统不少于2套。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类 5.乡村厕所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涉及厕所污染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利用等过程的生态链工程,开展物质、能量系统、污染物处理、污水回用的闭路循环技术研发。以因地制宜系统开发厕所建设实用性技术体系为导向,重点开发黑水、黄水、褐水处理和污水回用、节水和节能技术,集成具有卫生、节水或污水再生利用功能的厕所系统建设及改造提升技术;着重在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易维 — 6 —

护、高效率的处理技术,集成具有卫生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厕所系统,实现无水冲式厕所及排泄物处理关键技术产业化;梳理并总结厕所建设共性技术,建立健全技术装备制造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设备与成套化装备,集成环保、节水、节能型户用与公共厕所,实现厕所建设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发集成不同类型厕所10种以上,配套设备产品20台(套);研发黑水、黄水、褐水分离及污水处理回用技术4项;厕所系统用水与传统水冲厕所相比节水60%以上;户用厕所示范用户1000户以上,接受度评价覆盖人口累计1000人;构建厕所产品选型决策系统1项;对新型厕所技术进行实际综合测试评估15次。编制技术标准、导则或指南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村镇有机垃圾快速定向腐殖化与恶臭气体控制技术装备,实现有机垃圾就地肥料化;研发村镇垃圾高效热解气化与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突破村镇生活垃圾就地减量能源化;研发生活垃圾干式厌氧发酵与可燃气提纯净化技术装备,实现有机生活垃圾清洁燃料化;研发村镇生活垃圾及其残余物低成本无害化填埋与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实现生活垃圾

及其残余物无害化;针对我国不同村镇特性、垃圾特性,研究垃圾分质高值化处理与污染净化技术模式,构建村镇垃圾就地处理标准体系构建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技术和装备在乡村的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适宜村镇原生垃圾、陈腐垃圾高值化处理、二次污染控制成套技术、装备4套;提出不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利用模式不少于4套和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日处理20-50 吨垃圾高值化处理工程示范,垃圾就地处理率不低于90%,吨投资及处理成本不高于当地垃圾处理费用;构建村镇生活垃圾环境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1套,提出村镇垃圾处理技术、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规范、指南不少于5项。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及蓄热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和装备,研发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装置及建筑构件化集热部件,建立太阳能供暖系统与辅助能源系统耦合设计、调控及评价方法;研究村镇级微型分布式供能技术和装备,建立村镇供暖分布式能源开发模式及适用性评价方法,开发适用乡村用能特点的微型热电联供装备;研究电热直接转换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户式与集中供暖、蓄热、供配电及智能控制成套技术和产品,研究系统和产品测评方法,— 8 —

完善相关技术体系;研究低品位能供暖技术和装备,开发村镇供暖专用热泵系统和产品,提出热泵及地热供暖适宜性研究方法,建立相关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村镇建筑用能系统有机整合与效率提升技术,研发高效供暖及多功能集成装置、多能互补系统和模块化高效供热热源及用热末端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暖系统或蓄热集热装置5项,供暖费用不高于当地天燃气供暖热价;开发电热直接转换供暖相关装置和系统共5项,电热转化率不低于95%,蓄热装置可实现全谷电运行;开发低品位能供暖装置或系统5项,系统供暖季节能效系数不低于2.8;开发多能互补或高效供热装置或系统5项,热效率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不低于25%;提出不同地区开发用能模式5套,开发村镇集中供能成套装备或热电联供装置5项;提出村镇低成本、清洁能源供暖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各1套,完成清洁能源供暖技术经济分析报告5部,技术指南5部;实施单项技术应用示范5项以上。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县域村镇空间发展智能化管控与功能提升规划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影响和村镇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县域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技术,建立村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分析城镇化

背景下人口迁移规律并研判村镇人口变动趋势,研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技术,建立村镇规模等级体系变动和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模型;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动力、约束机制和变化态势,分析村镇功能类型、城—镇—村功能关系及演化路径,研制村镇职能类型识别方法,获得村镇综合效能评估和整体功能提升技术;基于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及空间扩展趋势研究,研发村镇空间扩展的适宜性评价技术和评价系统,研制县域村镇开发边界划定和空间扩展模拟技术;开发多要素干预下的多目标村镇发展模拟和智能化决策管控技术,在典型地区开展村镇发展评价和规划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县域村镇发展动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发展潜力评价、人口变化分析预测、村镇功能识别和综合效能评估等指标体系、模型15套;研制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开发边界划定、村镇功能提升、综合支撑体系建构等技术方法、导则5套;研发多要素干预下村镇发展模拟、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多目标智能化管控等技术4项;建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优化、综合功能提升等技术应用与示范区5个。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乡村住宅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适应农村生活、生产、生态融合对乡村住宅复合功能的需求;研究功能可变、部品可换、维护便捷的乡村住宅长寿命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提升乡村住宅品质;研究乡村装配式住宅建造技术体系,开发本土性低成本被动式节能集成系统,适应村镇宜居住宅对高效、低价、集约建造的需求;研究乡村住宅施工建造适宜性小型化成套装置装备及配套工法,解决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机械化、智能化、小型化程度低的问题;研究建立基于轻量化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GIS/BIM)系统的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信息平台,适应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融合特征的典型区域代表性宜居乡村住宅建筑体系及绿色、宜居、安全的设计指标体系3项;建立农村住宅耐久性设计和产品体系,研发新型长寿命建筑产品体系不少于3项,编制技术导则3套;建立适宜快速建造的住宅建造体系3项,完成部品部件产品库1项;研制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度高的村镇住宅施工适宜性装备5项,配套施工工法2套;建立基于轻量化GIS/BIM系统乡村住宅便携式管理平台;编制标准图集不少于5套;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建设面积总计不少于1.5万平方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村镇生态建筑材料研究与部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地方低品位原材料、大宗固废(农业剩余物、河湖淤泥、建筑废弃物等)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村镇传统建材(石材、木材、竹材、生土基材料等)性能优化、产品升级换代、与新型建材的复合应用技术;研究绿色民居室内外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研发适应村镇传统民居保护、修复、改造、加固的特色功能材料与技术;研发产品预制化、模块化技术与适宜工艺装备,适应村镇绿色民居住宅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生态与特色村镇适宜绿色建材标准与应用技术规程规范;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地暖节能配套材料及应用技术;开展典型村镇绿色民居建筑用材研究与集成示范,推进材料结构一体化、建筑与环境协调化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建材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5项以上;形成一批充分利用地方低品位原材料的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40项以上;编制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规范性技术文件10项以上;建立村镇绿色民居适宜建筑材料示范基地、中试线与示范生产线10个以上;示范推广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

3.鼓励基础研究类项目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

4.鼓励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基地开展研究。

第三篇:湖北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

2016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

1.1

高速光电子器件及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1.2

各应用领域特种光纤开发;

1.3

千兆光接入智慧家庭网关设备研发;

1.4

下一代超大容量路由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发;1.5

低成本大容量城域网光传输系统的研究;

1.6

5G移动通信关键器件及设备研发;1.7

工业级万瓦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 1.8

用于电子制造领域的超快激光复合加工、精细微加工技术、设备与服务平台研发;

1.9

新型LED封装及系统集成技术;

1.10 用于TFT-LCD、OLED等显示面板的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

1.11 高端红外光电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与制备;

1.12 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传感器件研发;

1.13 光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系统安全、周界监控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1.14 新型压电常数测试仪器开发;

二、高技术服务业

2.1

基于北斗的智能终端及核心芯片开发; 2.2

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数据存储、整理、分析处理、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2.3

面向重点行业的质量追溯云平台开发; 2.4

基于大数据的全球智慧城市评估;

2.5

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开发; 2.6

开放式地理空间信息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7

基于云架构的视频结构化分析关键技术研发 2.8

无人机监控系统研发; 2.9

智能物流配送平台开发;

三、新材料

3.1

高硅电工钢的开发及应用;

3.2

基于核电、高铁、海洋工程等关键领域应用的高端焊材开发;

3.3

高铬耐蚀耐磨合金的开发及应用

3.4

信息显示电子盖板玻璃核心关键技术开发; 3.5

高纯度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 3.6

高强度硫系红外玻璃研制;

3.7

超薄玻璃强化与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3.8

高效多晶硅关键技术、工艺研究; 3.9

高性能光电子薄膜技术与材料研究; 3.10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行业应用研究;

3.11

高端环保PVC热稳定剂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 3.12

环境友好型路面降噪技术及材料研究; 3.13

功能性防腐涂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14

新型轻量化锯片基体及关键技术研发; 3.15

环保型快速降解钻井液技术研究; 3.16

高效散热铝合金母排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3.17

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材料、技术与装置开发;

3.18 纳米纤维素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3.19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3.20

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3.21 装配式建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四、新能源

4.1

智能电网、智能电表和智能用能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

4.2

大尺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研究; 4.3

碳纳米复合材料高效能源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4.4

分布式光伏供电与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4.5

核能安全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五、新能源汽车

5.1 高性能动力电池及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5.2 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 5.3

超轻量化新能源客车开发;

5.4

全承载纯电动城市客车开发;

5.5

新能源车PTC加热器关键技术研究;

5.6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研究开发;

5.7

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等)研究开发;

六、交通

6.1

汽车整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工艺研究; 6.2

城市轨道交通专项技术研究; 6.3

特种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6.4

水运重大事故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技术; 6.5

多功能远洋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研究; 6.6

汽车零部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七、先进制造

7.1

工业机器人和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高自动化程度生产线及装备开发;

7.2 关键智能部件研发(高端嵌入式可编程控制系统、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振动电机、数控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精密测试仪器等); 7.3

增材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 7.4

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制造创新应用; 7.5

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7.6

高速、高精度、高难度材料制造技术与设备;

7.7

大型水工机械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八、畜禽

8.1

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发

8.2

种猪高效精细化育繁关键技术研发

8.3

中小体型优质肉鸭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

8.4

大型规模化猪场无抗饲养关键技术研发

8.5

功能性饲料产品研发

8.6

新型安全、高效兽药产品研发

8.7

畜禽重要疫病诊断试剂及新型疫苗研制

8.8

冷鲜鸭分割制品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8.9

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加工及品质保持关键技术研发

8.10 蛋品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1 畜禽副产物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2 桑蚕高效生态种养与蚕茧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8.13

中华蜜蜂蜂蜜高值化产品研发

九、粮食

9.1

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籼稻新品种培育

9.2

优质高产两系粳稻新品种选育

9.3

适宜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育

9.4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5

薯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6

优质小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研发

9.7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发

9.8

鄂产小麦粉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9.9

粮食作物及副产物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

十、水产

10.1

特色水产(小龙虾、黄鳝等)良种选育繁育关键技术研发

10.2

高性能甲壳素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0.3

稻-渔耦合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10.4

渔类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10.5

防治鱼类重大疾病植物源新药创制

10.6

淡水鱼提质加工与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一、棉油蔬

11.1

适宜机械化生产早熟短季棉新品种选育

11.2

优质、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生产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11.3

油料脂质功能产品创制与应用

11.4

油料饼粕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1.5

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产品研发

11.6

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 发

11.7

高山蔬菜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1.8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关键技术研发

11.9

魔芋飞粉改性材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林果茶

12.1

园林植物新优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

12.2

用材树种木材缺陷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3

速生丰产人工林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2.4

林产品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5

优质多抗果树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2.6

果树省力、生态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12.7

柑橘采后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发

12.8

柑桔精深加工工艺及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9

机采茶鲜叶适制性及配套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0 茶叶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11 油茶良种选育、高效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2 天然提取物和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三、农业其他

13.1 湖北智慧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运维与资源整合应用

13.2

富硒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3.3

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13.4

新型多功能农药、肥料缓释剂研发

13.5

多功能粮油生产设备(装备)研发

13.6

苎麻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3.7

非洲和东南亚引进的主要农作物资源创新与应用

十四、新药创制与生物制造

14.1 化学药物的手性合成关键技术研究;

14.2 醋酸阿比特龙、环氧孕酮、他达拉非、硫酸普拉睾酮钠片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14.3 中药新药小儿宣肺止咳糖浆、新型婴幼儿腹泻剂的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4 D-泛内酯、肌酸、羧甲司坦、磷霉素氨丁三醇合成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5 一氧化氮供体与阿霉素-阿杜丁联用在耐药肿瘤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14.6 酮基还原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开发;

14.7 临床短缺急救药尿激酶工艺升级改造及尿源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

14.8 阿卡他定原料及滴眼液、新一代沙坦类降压药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4.9 联合疫苗产业化、非动物源氨基酸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4.10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黄体酮原料药制备、系列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关键技术研究;

14.11 抗肿瘤药替莫唑胺和注射用替莫唑胺关键技术研究;

14.12 西格列汀酶法、透明质酸的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14.13 干法粉碎-酶解发酵-逆流提取薯蓣皂素关键技术研发;

14.14 盐酸缬更昔洛韦原料及片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15 基于天然产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库设计生产及应用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16 酵母多糖分离纯化与综合利用、微生物油脂高产菌筛选关键技术研发;

十五、中药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

15.1 湖北优势药材地乌、药用植物白、娑罗子(天师栗)的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5.2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制备及临床前关键技术研究; 15.3 富硒蛹虫草硒蛋白提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5.4 大别山区道地药材桔梗、射干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5 健脾生血颗粒、活血消瘿片、小儿蒿芩等中药配方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6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抗脂肪肝、抗肝癌的复方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7 黄连饮片炮制、生物法高效提取黄姜皂素的关键技术研究;

十六、大健康产业

16.1 临床全数字PET医疗装备、新型消化道内窥镜、可穿戴心脏健康监护与预警系统、高端输液隔膜胶塞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6.2 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16.3 高敏感性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试剂盒关键技术研发;

16.4 基于靶向肽高灵敏度核素标记工艺的新型肿瘤检测、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关键技术研发; 16.5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的研发; 16.6 以干细胞分化为基础的3D肝脏打印、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种植支架关键技术研究;

16.7 保护移植器官的具备移动监测与远程诊治功能的肝脏携氧灌注技术、自体脂肪干细胞诱导生成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B细胞的调控关键技术研发;

16.8 构建脊柱外科教、产、研新模式—“互联网+”信息化复合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医院试点示范研究;

十七、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17.1 低碳高氮废水处置、自然水体总氮控制、有机废水深度处理、钢铁有色等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7.2 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全天候监测和精细防控、天然劣质地下水原位修复、水生态点源治理、光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草甘膦废水关键技术开发

17.3 城市有机废水的污泥低温碳化及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17.4 长江中游水体水温和关键水质参数的遥感协同反演技术研究;

17.5 大气灰霾及水体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设备集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7.6 工业窑炉烟气 PM2.5净化减排、焦化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高硫高灰分燃煤烟气SO2、PM2.5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7 焊接烟气多污染协同治理及装备、多孔纳米纤维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研发;

17.8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多功能复合土壤修复改良剂关键技术研究;

17.9 大冶矿区重金属污染废弃地能源植物修复、危害型石膏矿山安全管控与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10 泥水盾构工程施工废浆零排放工艺及成套设备、地质灾害(滑坡、塌陷)防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17.11 绿色建筑屋顶防渗节能、磷石膏制备节能绿色保温砖道路基层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17.12 医疗废塑料回收再生、废弃液晶面板、废旧轮胎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7.13 再生铅锑锡富集综合回收利用、“城市矿产”破碎分选及精细化清洁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7.14 黄姜皂素清洁生产、麻纤维生物脱胶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甲壳素纳米纤维绿色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十八、特色资源开发

18.1 利用合成氨尾气生产高纯LNG关键技术研究;18.2 深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8.3 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制;

18.4 复杂地质磷矿、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18.5 以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磷酸脲、萃取法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关键技术研究;18.6 焦炉气甲烷化复合功能型催化剂、新型常温胶磷矿正浮选捕收剂的开发;18.7 黄磷及下游产品生产过程硫和磷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十九、公共安全保障

19.1 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9.2 武汉城市圈地面沉降(塌陷)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19.3 消防抢险特勤的自主惯性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 19.4 电梯集群运行安全监控及事故防范技术研究;

第四篇: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8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 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指南

“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当前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种苗繁育、营造林、加工利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绿色发展,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专项以“保障木材供给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速生用材、珍贵用材、工业原料等树种为对象,开展产量和质量形成机理研究、资源培育和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资源加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到2020年,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年增加木材蓄积量1.42亿m3,年新增木材供应量9500万m3,进口依存度降低到45%和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万亿元提供科技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共设计部署14项重点任务,包括主要用材林树种产量和质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及遗传学基础、人工林重大灾害的成灾机理和调控机制、木材材质改良的生物学与化学基础3项基础研究任务;主要速生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工业原料林高效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竹资源高效培育与产业链增值关键技术研究、人工林资源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木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等7项共性关键技术任务;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增值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区域速丰林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南方竹产区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4项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其中,基础研究重点解决林业资源培育和高效加工的基础理论问题,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关键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制约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在此基础上,融合已有技术成果,按照区域特色和典型林种进行全产业链集成示范。

上述14项任务共设置26个项目。

专项实施周期五年,任务内容设置根据国家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2016拟先期启动其中9个项目。1.基础研究

1.1 林木次生生长的分子调控和环境胁迫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速生用材、珍贵用材等树种连年次生生长决定木材产量的问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点研究树木次生分生组织的启动与活性的调控机制,揭示树木次生生长和发育机理;研究环境胁迫下林木生长、发育主要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鉴定环境适应性关键基因,明确平衡生长与抗逆调控机制;鉴定调控树木木质部分化的主要因子,并解析其功能;揭示不同树木次生生长特征的基因组学基础,为实现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鉴定树木分生组织启动、分生活性关键调控因子2—3个,主要次生生长调控因子3—5个,明确其作用机制,提出树木生长发育状态诊断基因2—3个;确定树木生长和响应逆境胁迫的关键调控途径和代谢途径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确定平衡次生生长与抗逆关键调控因子2—3个,揭示其作用机制。【预期性指标】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

研究内容:围绕主要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等人工林生产力形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研究主要林木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分析人工林类型与结构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机理,探索不同人工林对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与特征,揭示经营管理措施对典型人工林地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平衡的区域结构优化机制并提出调控对策。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系统揭示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及珍贵用材树种生产力形成与分配的生理生态及环境控制机制,明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过程及其对结构与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规律,阐明经营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地力维持的影响机制;建立长期固定实验研究样区10—15个。【预期性指标】提出人工林区域发展及经营战略报告1—2份;发表高质量SCI论文40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关键技术研究

2.1 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速生、丰产、优质杉木高效培育目标,研究不同杉木产区的遗传、立地、密度、混交、林龄效应及模拟系统,构建不同轮伐期杉木速生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形成的遗传、立地与密度控制技术,提出中心产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红心材、无节材等杉木林分质量提升经营措施效应,建立杉木高值化装饰材培育技术;研究杉木清林方式、连栽、密度控制措施对林地土壤肥力、林分碳储量的影响,提出杉木健康可持续经营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开发杉木速生材、大径材、装饰材培育技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林分大径材出材率提高15%;在江西、湖南、福建、广西、贵州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杨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杨树良种壮苗率低及大径材缺乏问题,研究杨树节水节肥苗木培育措施,提出杨树良种壮苗繁育技术;研究不同产区杨树品种选配与立地、密度及干形调控技术,构建杨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高密度栽培、短轮伐、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建立杨树纤维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杨树冠型控制、空间结构调控等技术,揭示林农互作机制,提出杨树农林复合经营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杨树大径材、纤维材培育技术模式2—3项,提出优质苗木繁育技术2—3个,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升15%以上;在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区域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6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研制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桉树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桉树中小径材价值低廉、经营低效及地力退化问题,研究桉树大径材优良品系栽培的立地评价与选择、密度调控及轮伐期优化等技术,构建桉树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高纤维纸浆材高效培育技术、抚育经营模式及最佳轮伐期的确定,建立桉树高纤维纸浆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研究桉树平衡施肥、植被管理及多代经营技术,提出桉树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实现桉树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桉树大径材、高纤维纸浆材等培育技术模式6种以上,提出桉树平衡施肥和地力维护组合模式2种以上,集成技术模式应用提升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15%以上;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区建立苗木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以上,制修订技术标准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南方主要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地区珍贵用材树种高效培育技术难题,重点研究柚木、楠木、西南桦、椿木以及降香黄檀等其它珍贵树种高效培育技术研究,解决体胚发生、组培快繁、轻基质容器育苗、无性系与立地匹配、密度控制与无节材培育、营养诊断与精准施肥、可持续经营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营养、水分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心材形成和心材质量调控技术,提出南方珍贵用材树种精细化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为实现南方珍贵用材树种地域化、品系化、繁育产业化和经营可持续化的大径级无节良材的高效培育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构建南方珍贵树种大径材、心材形成等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和模式10个,技术与模式应用实现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20%,林分质量提高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30%以上;建立繁育基地3000亩以上,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以上;建立8个南方珍贵树种培育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营建试验示范林5000亩以上。【预期性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研制高效培育和良种快繁技术标准10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木材工业节能降耗与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木制品生产过程中能耗高、加工效率低、材料损耗高等技术难题,以及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爆燃和产品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等风险控制,以杉、松、杨、桉等主要速生用材树种木材,以及柚木、樟木等珍贵树种木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木材节能备料与质量控制、木制品节材加工技术与装备、木质材料表面绿色装饰、人造板生产安全与污染减控、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制造、木质家居材料健康安全性能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提高木材产品的生产效率、环保性能和产品价值,提高工业生产安全等级,为传统木材工业实现节能、节材、环保、安全的技术升级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木质部件异形拼接节材加工、木材表面化学调色、VOCs减量化和粉尘防爆等关键技术,创制新型快干水性漆、无甲醛绿色木材胶黏剂、含污废水净化和木质粉尘防爆装置等8项新产品,形成木质基材及中间产品质量控制等5条示范生产线;提高木质基材干燥效率15%以上,降低产品生产能耗8%以上,实现节材15%以上。【预期性指标】从木质原料到制造到产品使用的各个环节,构建资源节约、能耗降低、产品环保、生产安全、人居健康的技术创新链;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以上,研制标准10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人工林非木质林产资源高质化利用技术创新 研究内容:围绕人工林非木质资源利用率低、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以人工林树叶、树皮、分泌物、提取物等为对象,研究非木质资源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林源活性物高效提取与修饰新技术,研发工业木本油脂利用、松脂绿色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植物多酚及植物多糖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制系列新产品,加强非木质林产品标准体系研究,实现非木质林产资源增值增效利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10项,开发形成收集、分类和储存技术与装备2—3项(套),突破非木质林产资源高效提取技术,林源活性成分提取率提高20%;攻克非木质林产资源功能化修饰技术,非木质林业资源产品增值200%,非木质林产品深加工率提高20%;创制深加工产品5种以上。【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8项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件;构建非木质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技术和标准体系。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技术集成与示范

3.1.竹资源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在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竹资源分布区,针对毛竹、慈竹、硬头黄等材用竹种,集成竹林结构调控、水肥管理、机械采收等竹林培育关键技术,构建竹林可持续高效培育技术体系;针对毛竹、雷竹、绿竹、麻竹等笋用竹林,集成竹林养分精准管理、功能性竹笋培育、地力维护、病虫害生物防治、机械化探测与采收等笋用竹林培育技术,构建笋用竹林的高质培育技术体系;集成竹子容器苗培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构建竹苗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集成竹笋保鲜、安全控制、有效成分分离和提取等关键技术,构建竹笋规模化环保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材单元自动化生产、分级,自动组坯和连续压制等技术,构建重组竹、竹复合管、竹集成材等竹质工程材料连续化生产技术体系;集成竹子机械采伐、柔性竹单元加工、低能耗环保层积复合、成套设备开发、产品性能检测及互联网低碳营销等关键技术,构建特色竹产品节能低耗环保型全产业链创新驱动模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设竹子种苗繁育基地8—10个,年产优质竹苗2000万株;建设材用竹林高效培育示范林10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15%以上;研发材用竹林高效培育技术模式3—5个,辐射面积500万亩;建设笋用竹林高质培育示范林5万亩,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建立竹笋分级高效利用标准化评价体系和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体系,形成竹笋食品规模化生产线3—4条,年生产能力5000吨;建立竹材不同单元加工推广基地5个,创建年产2—5万立方米生产能力的竹质工程材料中试生产线10条。【预期性指标】发表论文30篇以上,申请专利30件,研制标准15项。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第五篇:2019健康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

2019健康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1.心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动脉瘤、外周血管病等心血管疾病,开展适合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2.眼病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眼底病变、黄斑病变等常见视网膜疾病,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视神经相关疾病,以及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眼眶病等重要眼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精准治疗新方法和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新途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损伤后功能外观完整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眼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3.中医辨证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慢性肝病、风湿免疫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重要常见疑难疾病以及机体亚健康状态,开展符合中医辨证科学内涵的证候诊断技术研究及亚健康状态的微观辨证研究,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采用中医药新方案、新技术开展临床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中医药辨证(微观辨证)或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案、新技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改善症状、体征或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的不良反应,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4.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及出生缺陷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早孕期自然流产的防治,重大胎儿疾病宫内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辅助生殖技术,重大出生缺陷筛查、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诊治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常见生殖功能障碍的诊治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提供质控标准,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5.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鼻咽癌、脑肿瘤等常见、高发恶性肿瘤,研究能使确诊时间明显前移或其他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复发转移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包括基于影像学、内镜、分子标志物以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消融治疗、手术治疗等筛查、诊治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有效率,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6.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重点研究新型诊治与干预技术和方法;开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预防和降低严重并发症的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7.精神、神经及脑血管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神经发育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退行性病变、难治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重大精神与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开展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提高识别和诊断水平,增强疗效,降低毒副反应。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神经心理、神经影像、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介入、神经微创等关键技术方面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8.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区霍乱、出血热、登革热、流感、感染性腹泻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开展临床诊治新技术研究,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耐药菌感染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新突发传染病快速智能诊断和病原分析新技术研究,提出疾病防控策略和方案。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防控新指标、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或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

9.耳鼻喉及口腔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先天性、迟发性、进行性儿童耳聋,老年性耳聋,耳鸣,先天性耳畸形等不同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针对喉神经麻痹、环杓关节病变及声带息肉等重大嗓音疾病,以及常见的颞下颌关节疾病、颌面部发育畸形、无牙颌种植牙、颌面部损伤后的组织缺损,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等口腔颌面重大疾病和牙周病引起的牙龈退缩和牙槽骨等疾病,开展明显提高疗效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究。考核指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0.肾脏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重大肾脏疾病,开展早期诊断、智能快速诊断和治疗新技术、预后处置技术研究;开展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急性排斥预警诊断和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整体预后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1.儿童常见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感染、恶性肿瘤、器官功能障碍等儿童常见疾病,针对颅脑损伤、颈部及脊髓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及骨骼损伤等儿童多发严重创伤和创伤性凝血病、创伤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开展快速准确智能诊断新方法研究和精准、疗效明显的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2.老年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衰弱症、肌少症、老年营养不良、失能等老年综合征,开展早期诊断方法、精准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好转率或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3.妇科常见多发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受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等常见、多发妇科疾病,开展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新方法研究。实施目标: 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提交1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应用于临床且适宜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要求明显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疗效明显高于现有诊治方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

14.免疫与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白血病、淋巴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以及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优化免疫和基因治疗方案(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建立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明显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相较于传统疗法,要求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治疗靶位、靶序列、抗体有效部位基因序列、细胞株、细胞与基因扩增技术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等。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5.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技术研究及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并结合临床转化应用要求,针对心血管疾病、血液病、骨与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不孕不育、重要器官退行性病变及脏器功能衰竭等,针对与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衰老技术,在经评估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或临床研究(研究需在具备开展临床研究条件的机构开展)。依法依规开展干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实施目标:针对上述疾病,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一定的临床研究,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等主要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提供相关研究报告等;提供相关种子细胞和用于鉴定和质量控制的标志物;建立干细胞或其衍生物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涉及药物开发的项目,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医工信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16.细胞(基因)储存、制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配套产品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申报项目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针对重大高发疾病、难治性疾病、罕见病、遗传性疾病等,围绕细胞与免疫治疗临床转化及相关药物开发需求,依法依规开展细胞(基因)储存、制备、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培养基、培养设备等配套产品开发。实施目标: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过程规范、安全有效,具备细胞(基因)制备和各类基因载体生产的条件,符合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及相关技术临床使用需求,确立自主研发产品的优势,成本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明显下降。相关技术及产品应在细胞治疗临床使用及药物开发过程当中得到实际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

17.候选药物研究与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基于新靶点、新技术、新策略发现新化合物或新活性物质,在具备一定研究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开展药效学研究,进行药代特性和安全性早期评价。实施目标:获得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经成药性评价的的候选药物,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海洋药物等,明确阐明成药性特征,经评估生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基本明确,为后续规范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奠定基础。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18.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前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19.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0.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1.新型生物药物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2.中药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临床急需且与西药相比优势较大的中药创新药物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优先支持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实施目标:现代医学适应症明确,生产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或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其中,开展临床研究的项目要求企业牵头。

23.智能化制药装备开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化学制药过程、生物制药过程、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装备,体现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并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实施目标:智能化制药新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在制药领域示范应用5家企业以上,明显提升制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能耗和三废均减少5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24.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工程创新研究,实现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制造过程重构、替代和强化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应用,实现绿色、安全、节能、高效生产。实施目标:建立节能、绿色、高效的制药新工艺和新技术。制药工艺符合国际制药行业的最新标准,三废排放和产品成本显著下降,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USP及EP最新要求。经技术提升后,单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提高30%以上。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25.先进医学影像设备及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高端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开展基于医学影像(含病理图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早期精准诊断分析技术和系统开发。实施目标:研制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光声及激光扫描内窥镜系统、新型电阻抗成像系统等;研发融合医学影像精确诊断、放化疗计划与疗效评估的智能化系统、病理图像智能诊断分析系统、新型早期筛查与监测分析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软件著作权。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6.智慧医疗与养老技术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医养结合等需求,研发面向老年人群和慢性高发疾病监测、监护和管理的新型低功耗生物医学传感器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康复、治疗、疾病预防、行为与认知干预技术、器械及系统。针对用户的关键生命体征监测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健康状况评估,研究非接触式、连续性、便捷化监测智能终端,实现智能感知或识别用户的事件状态、活动能力、活动规律和趋势判断。研究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快速响应技术,实现自动分级分类和针对用户的差异化和针对性服务。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医养结合的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和装置、智能化健康和行为监测管理平台和系统,构建物联网智能健康养老监护应用服务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究成果在多个省内社区或养老机构示范应用。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7.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医学检测仪器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大高发慢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和试剂盒、医学检测仪器及快速诊断系统(POCT);研究可实现快速、即时、高灵敏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新型标志物检测技术、医用质谱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高灵敏度无创生化指标快速检测系统、医学检测试剂和仪器;研制新型免疫类和分子诊断类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检测新方法和仪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8.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及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心脏瓣膜及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皮肤、可控降解心、脑血管及腔内支架、植入式骨科产品、牙种植体、骨诱导修复材料、糖尿病治疗产品、载药缓释医疗产品、新型植入式电磁治疗、调理产品等高端植入性产品;研发新型的介入诊断、治疗等产品;研究植、介入产品表/界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入/介入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

29.手术、康复及专科医用机器人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和集成医用机器人技术,开展运动、视觉、听觉的捕获、控制、协调和反馈分析技术研究;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技术、机械臂运动控制和定位技术、协调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等研究;开展运动意图识别、人机交互、外骨骼柔性控制、不同适应症运动模式优化、手术控制和伺服反馈等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制手术规划和实时精准导航一体化的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制智能康复机器人、医用外骨骼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智能助行系统等。研制骨科、心脑血管、神经、口腔、眼科、护理抽血和麻醉科等各种专科用的智能医疗机器人产品。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的项目。30.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和相对高频的罕见病,面向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研发基于DNA算法、进化算法、免疫算法等生物计算、认知计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方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基于疾病知识库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可分别单独立项。实施目标:研制开发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1个,实现智能辅助诊断、智能辅助问诊、智能辅助分诊、智能辅助治疗等决策支持,辅助决策支持准确率不低于90%。系统在不少于5个医疗机构(其中一半以上需为地市以上三级医院)开展验证并推广。研制开发多学科远程联合会诊系统1个,提供跨终端、跨学科、跨系统的远程协作、智能会诊等应用服务,形成专科化、智能化区域联合诊治中心和跨医院协作网络,接入数量不少于30家。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成果惠及广大百姓,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鼓励以创新团队、创新联盟等形式开展研究。申报主体:企业牵头,产学研、医工信结合。

下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