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06: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第一篇: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转]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种变相的征地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种变相的征地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关于土地问题我在前年做过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这是从总体方面来讨论的。今天专门来讨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和小产权房的问题,包括8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城市土地与农村宅基地的不同

集体建设用地大部分是宅基地,而矛盾最鲜明的也是在这一块,其他的没有多大问题。

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几个不同的特征:第一个是跟城市的房产比较起来,农村宅基地的取得方式不同。城市是通过市场化取得的,政府通过招、拍、挂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建了房子卖给居民,产权也转移了,使用权也转移了,这是商品化交易的过程。农村则是集体划拨,是无偿的。这个无偿划拨虽然满足了农民平等的住房需求,但是想用这办法来控制宅基地的目的却没有达到。既然是“不要白不要”,农民就想多要,想收回多占和不用的宅基地是不可能的。第二个是城市的房屋都商品化了,没有什么限制:中国人可以买,外国人也可以买;城里人可以买,乡下人也可以买。而在农村,它基本上是不能让城里人买,只允许农村居民之间买卖,所以商品化的程度很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原来也是实行住房分配制,那时的城市房屋破烂得很,后来一商品化,城市马上就发展起来了,城市漂亮了,住房也好了。第三个是取得的数量不同。城里人的房子,可以买一套也可以买几套。农村规定只能是一户一宅,但是一户多宅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保护耕地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第四个就是决策主体和所有者主体不一样。城市里的土地,政府是所有者,也是决策主体。但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主体是村集体,而能不能取得宅基地却要政府部门批准。农村宅基地和农用地的差别也很大。农用地可以主张权利,但是宅基地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所以农村宅基地出了不少问题,而且寻租现象大量发生。

第二个问题:小产权房的法律困境

政府规定了一系列关于宅基地的管制办法———不准城里人买,不准农村人卖给城里人或转让给城里人。政府的管制执法有两种,一是行政执法,二是法院审理。行政执法,由国土资源部执行。国土资源部设了土地监察司,在各地设立了土地监察办公室,去年搞了土地执法大检查。法院审理的农民之间的宅基地官司有很多案例;但是在农民和市民之间土地交易的官司,审理的案子很少,但是影响非常大。我这里有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北京房山区的青龙头村,和城里的一个建设开发公司合作,盖了138套别墅。结果被遥感卫星发现以后,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规划办公室进行了执法检查。最后把138套中的85套给拆除了,并且对相应的人员作了处分。但是这以后,“小产权”房的问题并没有禁止住。因为首先这条法律本身有着很大的争议,其次圈占土地的利益太大,冒着杀头的危险也有人要干;还有查处的概率和处罚力度都不够。法院判决的一个最重要的案例就是宋庄画家村。许多画家买了农民的房子建起了画家村,由于画家村起来以后变成了北京市的艺术园区,所以村里就想把园区重新规划。这时土地升值了,一位农民就想反悔,就把买他房的画家告上了法院。法院的一审判决:画家是45000块钱买的一个院落,法院判决农民赔他9万块钱,这9万块钱是对他添建的那些损失的补偿。二审再判的时候,给画家赔得了18万,大概是占到了这个房子升值后收益的70%。村里面也做了一些安排使画家们能够继续留下来。这个案例的判决说明了现在法律的尴尬,判这个案例实际上是在考虑土地的增值收益到底属于谁?按照现在的法律来判就是应该属于这个农民。但是增值收益又是怎么来的?是画家在画家村里聚集使得这个地方兴起了一大批与原来农业无关的产业,比如画材画笔、绘画装裱、绘画拍卖、绘画交易等等,才使这个地方发展起来的。事实上,最后的判决主要收益还是归了画家。这个案例如果判了画家败诉,画家们一走,那么画家村没有了,这个以此为基础的开发区也就完了。

第三个问题:“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种变相的征地

对于宅基地的争夺一直是非常激烈的。前期是政府征地,结果征地的名声太坏,所以现在各地方政府变了个法———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那么城乡统筹到底是什么?我做了些调查。这里提供两个例子来说明,城乡统筹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征地。我去了重庆的九龙坡,这是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先走一步的实验点;看了天津开发区———华明示范镇。前一个,可以说改革是失败了。因为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政府征地以后,搞了个1000亩的博士园,其中200亩已经建成了。在这1000亩地里设计了140个蔬菜大棚,然后两个大棚之间建一座博士小楼,50万元———名义上为租,实际上是卖。最后大概是有人把此事反映给总理,这个试验就放下来了。天津开发区,它完全是财政包干的一个试验,把12个村的1.2万亩土地拿出3900亩盖楼,让农民上楼,一个农民平均37平方米。其余的地全部变成国有土地。市政府拿了4000亩,区政府2000亩,镇政府2000亩。大家可以看到综合城乡统筹是个什么。其实第二个案例中,它的实质完全是在现存法律之内的。就工作本身来说,两个地方都做得比较细,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所有的城乡统筹的方式都是变相征地。因为前一段的征地太落伍、太露骨,那么现在的城乡统筹只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住房问题,却并没有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和发展权。因为所有置换出来的土地都实现了国有化,都被政府拿走,农民既丧失了处置权和使用权,也没有了收益权。前者是强征,而后者就是用一些好的远景把农民的地给拿走。

第四个问题:应让土地成为农民公共信托的资产

在目前的利益格局下,政府不可能真正兼顾城市和农民的利益。即使没有官员的寻租和腐败问题,都不可能兼顾农民的利益。为什么呢?城市要扩大,要地,还要钱、要融资。城市取得土地目的不是一个———不仅是要地,而且还要钱。所以城市不光是要把土地拿走,还要把收益拿走,这是现在城乡统筹的一个关键问题。真正的城乡统筹,我认为就应该划清一个界限:就是把土地给城市,用于城市建设;但是应该把收益留给农民。解决了这个问题,城乡统筹是没问题的,现有的作法剥夺了农民的参与权和发展权。天津开发区,政府从开发行借了25亿,把房子盖起来。但是卖不出去,钱回不来。预计有38亿的收益,现在只有2800万,所以农民的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只有让土地作为农民公共信托的资产,农民作为受益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城乡统筹中存在着这样两个口号,一个是“宅基地换房”,一个是“以土地换社保”,这两个口号全部都是有问题的。“宅基地换房”是保障了农民的住房权利,而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权利。而“以土地换社保”是以农民的财产权利换农民的公民权利。因为社会保障,比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是人们的基本公民权利。但是现在是农民把土地交出来才给你公民权,这是荒唐的,这没有任何平等可言。

第五个问题:土地级差收益的归属决定城市化的道路

其实对于宅基地,农民和基层有很多的创造,而这些创造基本上走出了一条解决宅基地问题的路子。我这里有两个案例。一个案例是北京的郑各庄。它是一个村社合一的体制,村里办了很多企业,最后留下来的是一个建筑企业。这个建筑企业现在有二级资质,可以承办奥运工程。村里边的土地,通过了村民和村、村和企业的一系列合作把地交由公司运作。现在村里有宅基地1050亩,用了250亩盖了60多幢楼,不到30%是村里的人住,人均是70平方米。再一部分是给村里和企业里的员工和村里的大学中学小学的老师们按成本价买的,然后有45%左右是按照商品房卖了,卖了23亿多。这23亿就作为企业发展的资金,现在是每一亩地企业给村里5000块钱的租金,这5000块钱就成了村里的共同信托基金的收益,由全村人共同享受,而且村民的福利状况可能比一些城里人还好。土地的资本化过程完全是村里自己做起来的。它创造了现在商品房开发的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旧村改造都是通过政府拆迁,开发商建设,农民搬迁上楼。这样农民就丧失了土地,收益也没了,与政府的纠纷、与开发商的纠纷不断。但是自己开发、自己建设,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它打破了现行国有土地垄断供应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和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从而创造了新的模式。而现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政府供应国有土地,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生产建设和生产经营,政府垄断了土地增值收益,开发商获得超额利润,农民的权益被剥夺。而郑各庄创造出一种不同的模式,利用的是盘活宅基地,建设的主体是村社企业,开发的部分商品房对外销售,收益全部留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个郑各庄的建筑企业公司具有了“集体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性质。所以说他走出了一条十七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的路子。

还有一个案例是深圳的“城中村”。深圳的城中村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社区———城中村有3.5万栋楼,1.2亿平方米,住了深圳人口中的520万人。而它完全是在宅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中,政府四次限制,农民却四次抢建。先是建两、三层楼;后盖到了四、五层,七、八层;现在盖到了12层、15层以上,带电梯了。底下一层都是商家店铺,各种各样的服务产品都有。人们,特别是打工仔在这里能生存,因为租金便宜,一室一厅的房子是600-800块钱,两个人吃饭15块钱可以吃饱吃好。所以打工仔能够生存,深圳才能有今天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市政府是要撤除城中村、改造城中村。为了限制城中村还曾经出台了《深圳私房租赁条例》———就是凡是登记了的、取得了产权的才能租,否则不能租。但是那么多人去深圳,要房子住,廉租屋市场供给和需求都是大量的,城中村就提供这样的供给。城中村,创造了另外一个经验,就是廉租房不仅是政府可以供给的,其实市场也是可以供给的。如果深圳还要再盖一亿多平方米的廉租屋,得花多少钱?当然,城中村有它的问题,它的楼房密度很大,消防、治安都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了这些问题要去想应该怎么解决,而不是去取缔它或是占它的利益。就这些农民创造出来的经验看,我觉得有几点我们要讨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主动参与和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正在成为一个共识。改革初期,土地价值没有显现,而现在显现了,那么农民自然要参与这块收益。政府是要限制它还是要引导它?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实际上土地级差收益的归属问题决定了城市化的道路问题。主流观点认为,土地级差收益的上升,是城市化带来的,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但是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本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没有农民自主的产业发展,没有人口的聚集,政府的本钱从什么地方来?因此,如果没有农民的土地权利这只鸡,哪里来的政府基础设施这个蛋?所以说土地级差收益归属问题决定了城市化的道路。归政府,就是走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也就是官员的城市化道路;归农民,就是走农民自主的城市化道路。

第六个问题:小产权房的几种方式

“小产权”房,实际是农民争夺和实施财产权、发展权的博弈。首先,“小产权”房,是相对于“大产权”房来的。“大产权”房就是城里的商品房。商品房的权利是充分的,价格也是市场的。但是“小产权”房,权利是受限制的,价格也是受限制的,所以称“小产权”房。政府的管制,使“小产权”房有两个概念,它有宽的定义和窄的定义:宽的定义是农村所有的房屋都是“小产权”房,因为政府禁止农民将自己的房子卖给城里人。还有一个窄的概念就是农村盖的商品房,不包括农民自己住的那一块。从“小产权”房开发建设的状况来看,开发建设从前面提到几个例子可以看到至少有三种方式:一是自主开发的建设方式,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村庄供给建设用地,由村庄企业开发建设,如郑各庄那样,前提是有资金和建设能力;第二种是村民个人或者村集体雇请施工队来建设,然后出租和出售,如深圳“城中村”这种状况。二是合作开发,就是由村庄和外部企业合作,村庄向企业出租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外部企业出资开发建设。一方面满足村民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其实青龙头就是这么个方式,不过失败了。重庆九龙坡有个陶家村也是采取这种模式。企业每年给一亩地一千斤稻谷的租金,去年稻谷的租金是九毛钱一斤,今年是一块钱一斤。它现在已经开发建设起来,引进了30多个企业,今年的产值达到了一亿多元。三是由开发商开发的,就是由村集体把建设用地一次性地出让给开发商,并承诺办理房产证,换得农民上楼和一次性的补偿,农民住进了楼,也就失去了土地。这个和政府征地、城乡统筹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这种方式是有问题的,而前两种方式从现在来看都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子。现在农民们也有经验了,我们在天津开发区做调查的时候,有个村支书,政府想用他的地建葡萄园,但是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他不卖掉地上的设施(水井等),他要投资入股。

第七个问题:小产权房为什么越限越多

“小产权”房实际上是在城市住房商品化后发展起来的。以前城市的住宅是公房,在商品化以后的几年之间,城市的住房大为改善,1978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现在是平均26.1平方米。房地产的发展使城市周边的地价升值,刺激了城市周边房地产的开发。在这个情况下,由于现有的所谓“合法”的开发方式———政府征地,给农民30倍的赔偿,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使得开发商的利润大增———从2007年到2009年增加了48.4%的利润。也因为这样才撬动了“小产权”房的发展,因为一方面农村有土地,另一方面是地价不高———“小产权”房的地价只是“大产权”房的1/2或1/3;更重要的是,它有市场———很多农民进城以后需要住房,但是高价房租不起,那么“小产权”就是他们的乐园。目前,全国“小产权”房的面积达66亿平方米,“大产权”房是120亿平方米。在深圳,城中村的住房面积占深圳全部住宅的49%。通州区是北京市“小产权”房集中的地区,有人说通州的“小产权”房占全部住房面积超过了50%。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虽然严厉限制,但是“小产权”房却蓬勃发展,禁而不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这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律上的产权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看谁有产权实施和控制的能力。“小产权房”的实施能力由什么所决定?我觉得有那么几点:第一,产权的实施一个是由产权制度是否公正决定的。我们现在的产权制度可以说不符合这个条件。限制和取缔“小产权”房的规定是对农民不合理的剥夺和限制,缺乏合理的基础。因而在限制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阻力和反抗。第二,地权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传统地权规则的适应。其实在乡土社会,这个问题是更清楚的。传统的规则,你是不是违反了?事实上咱们现在的规定违反了过去的规定,甚至连集体产权的规定都没有维护。传统的规则必然随时都在起自己的作用,成为正式产权制度发生作用的依据和条件。

第八个问题:建立利益相容的机制

从法理上讲,农民出卖“小产权”房和他出卖粮食、蔬菜是一个道理———市场交易。那为什么要限制呢?这背后有一个不同———农民出售粮食、蔬菜是农民和农民竞争;而农民出卖“小产权”房是农民和开发商竞争。农民的“小产权”房实际上是动了开发商的奶酪,而开发商的背后是政府,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我想讲的是改革的办法。土地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那么政府之所以提出要对“小产权”房进行限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保护耕地。我认为,保护耕地的前提之下,应放开“小产权”房的市场。实际上,目前政府的保护耕地政策是失败的,它没有达到利益相容,而是造成了许多利益矛盾。耕地问题上的一个利益冲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冲突,冲突在土地的规划和土地的计划指标上;另一个是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冲突,冲突在耕地上。按道理说土地保护是农民最想做的事情,农民也最有办法保护。而现在是农民不保护它,不光是因为“小产权”房,农村荒废的土地有的是,为什么呢?因为农民耕种粮食收益很低。农民不保护,地方政府不保护,开发商更不保护,只有中央政府保护,但是又没有办法保护,最没有办法的人最要保护耕地,最有办法的人却不保护耕地,这样的局面怎么去解决?就要想办法使政策让各方可以利益相容,有意愿去保护耕地。这是政策调整的很重要的方面。先找到粮产区集中的地方———黑龙江、吉林等地来保护,其他地方由地方政府去保护。不是现在这样强硬的办法,而是如何使种粮的收益达到平均收益的水平。怎么能够使得种地能达到平均收益水平?需要建立一个耕地保护的基金。通过补贴、提高粮价来提高收益。而保护基金人人有份,因为人人都要吃粮。按照成本承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来解决问题,不光是农民要承担,城市和发达地区,也要按照人口平均分担一部分保护基金使其建立起来。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一个是可以向购房者收取一定的土地使用费,作为集体的共同基金;一个是国家对农民和集体建房者要收取相应的税收,建立房产物业税,把它留给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对现在的法律进行一些修改。

第二篇:县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调查研究报告

**县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调查研究报告

**县发改委

一、**县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统筹城乡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县委、县政府以“三化”工作为中心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局面。2010年**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6.84亿元,比2005年增长92.9%,年均递增17.8%。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县非常注重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园区化,崛起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以“有园无界、科技兴园”的理念规划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成功引进了江西东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整体开发建设**农业科技园核心区,成为引领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2)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县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持续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5211元上升到2010年的11487元,年均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534元上升到2010年的3710元,年均增长7.9%。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累计完成投入22228.44万元,拆迁旧危民房68.09万平方米,新建新式民居2285套27.42万平方米。

(3)农村设施环境有较大改善。县内全面实现县到镇通水泥路,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部分村组 通水泥路。大力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公共医疗实现了全覆盖。

(4)科学统筹规划思路。**县确定以城关镇历市镇为统筹发展试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层面进行探索;以城北新区、历市镇修建、历市镇百乐排、老城镇中塅、老城镇丁坊、岿美山镇古地、天九镇黄金湾、龙塘镇洪洲、鹅公集镇、岭北镇梅香等十区为先行示范区的“一镇十区”的试点格局。

2、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2009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小康实现程度仅为42.54%。全面建设小康难点仍然在农村。一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较低。2010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1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7%。二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人均纯收入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差距逐步扩大。三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过大,农村城镇化水平低。2009年**县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达62.4%。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虽然逐年提高,但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仍比较低,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并没有因为覆盖率的大幅提升而得到相应的改善,农村医疗室和卫生人员仍相当缺乏,增长缓慢。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一是收入分配差异扩大。近年来,**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仍在继续扩大,城乡居 民收入比呈扩大趋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而2005年为2.1:1。随着城乡收入分配不公日趋严重,基尼系数出现了扩大趋势,说明**县收入分配有不合理的成份。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水平飞速提高,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将进一步凸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重而道远。

(3)资金、土地要素资源短缺。统筹城乡发展是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向农村,仅靠农业内部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市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障碍。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地方提供巨大的财政支撑,2010年我县仅民生类支出就达3.5亿元,而全县财政总收入仅4.2亿元,我县在更深层次方面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遭遇资金短缺瓶颈;实现居住社区化、产业集聚化、土地集约化等要求涉及土地流转、宅基地再分配以及土地征收等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涉及到土地供给短缺问题。

二、**县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省、市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

1、政策方面。截止2010年,我县乡镇客运通车率100%,行政村客源通车率80%;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各镇公立医院实现了完全覆盖,行政村卫生室达标率8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83%;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0%。我县已符合关于省发改委发布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应具备的条件,但未列入省试点县,希望上级根据情况给予考虑。

2、资金方面。统筹城乡发展上涉及项目资金的争取以及农户对在操作财产性收入上政策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希望 上级能给以一定的资金帮助。

三、**县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思路与模式

1、基本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农村工作转型发展,坚持把建设城乡统筹新型社区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的具体抓手,以住宅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大力推进居住社区化、产业集聚化、资产资本化、土地集约化、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新路。

2、规划布局。构建“一镇十区”的试点格局,即:以历市镇为统筹发展试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层面进行探索;紧扣城乡结合部、集镇、园区、中心社区等重点区域,以城北新区、历市镇修建、历市镇百乐排、老城镇中塅、老城镇丁坊、岿美山镇古地、天九镇黄金湾、龙塘镇洪洲、鹅公集镇、岭北镇梅香等十区为先行示范区,进行运作机制方面的探索,引导和组织农民有序向社区(中心村)、园区、集镇和县城集中,产业向社区园区集聚。

3、总体目标。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为突破口,实现示范区城乡体制机制基本接轨,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在全面推广成功经验后,力争今后五年全县年均城镇化率递增4.3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以上,社区居住率达到30%以上。

3、运转机制。转变以往农村社区建设的政府主导模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农民主体多元参与的新型运作 模式。

(1)城郊结合综合发展型。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城乡结合部商业服务型社区。

(2)中心镇辐射带动型。实施引农造镇工程,引导农民有序向集镇转移集中,建设引农造镇型社区。

(3)大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型。实施联村联组建社区,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设施,建设新型中心社区。

(4)多园合一综合发展型。以生态工业园、农业科技园、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物流产业园、教育园五大园区为依托,就近科学规划廉租房、公租房和农民社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多园合一综合发展型社区。

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分析

1、科学制定了方案。制定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试行意见》,同时,制定了10个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模式以及具体办法,是全县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今后政策体系方向。

(1)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的确权政策。通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使农民和集体组织对农村产权拥有合法支配权,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2)制定农村产权流转政策。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 地集约化,实现产业规模经营,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3)完善金融服务“三农”政策。涉农金融部门要做好开展确权发证后林地、耕地、果园、农村集体土地、农村房屋等农村资产的抵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工作。要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社区居民融资,为其提供贷款担保。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逾期贷款过渡缓冲基金,分担涉农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

(4)制定完善农民进社区、进镇入城的优惠政策。区分原有宅基地和农村承包地的“双退”、“单退”和“双不退”的情况,在入住社区、进镇入城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5)制定城乡教育发展政策。着力调整城乡教育布局,促进农村中学向县城集中、农村小学向集镇集中、农村幼儿园向社区集中,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抓好送教下乡活动,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使进镇入城的农民子女在教育方面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政策。

(6)建立一元化的户籍管理政策。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户为单位,按照进镇入城的农户自愿改变户籍性质的原则,选择农业或非农业户口进行登记。随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元化登记管理。

(7)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 的原则,进镇入城的且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民在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保障、民政优待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政策。

(8)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设立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资金,在县财政年初一般预算支出预算数中,按不低于4%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在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中,在县实得部分中按季以8%的标准进行计提专项资金;在省、市返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按季以50%的标准进行计提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城乡统筹示范区完善城市功能、示范镇提质扩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9)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选择历市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探索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乡镇在土地规划、村镇建设、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批权和乡镇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五、统筹城乡发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城乡统筹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督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工作人员从有关部门抽调,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镇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要落实各镇规划所、土管所人员编制,配齐配强人员力量,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监督管理。定期进行了督促检查,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点节点问题。通过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等方法,对工作进展跟踪督办,定期考核。要把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工作推进落实情况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实绩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对工作实施进度快、成效好的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消极、履职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篇: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工作汇报材料(格式)

**省**县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工作

汇报材料

**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县长:***

2009年5月 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非常感谢您们一行莅临*县检查指导工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县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所,义务教育初中?所,在校学生?人;义务教育小学?所。在校学生?人。据统计,2006年全县?名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中,有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2007年全县?名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中,有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2008年全县?名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中,有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2009年全县?名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中,有农民工随迁子女?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二、项目推进情况

(一)实施四项行动,全面推进就学公平均等

1.大力实施名校嫁接行动。

2.大力实施共享蓝天行动。

3.大力实施绿色通道行动。

4.大力实施特色创建行动。

(二)启动四项工程,全面推进资源均衡配置

1.启动了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2.启动了信息化共享工程。

3.启动了标准化建设工程。

4.启动了教师终生培训体系。

(三)完善四项机制,全面推进管理机制创新

1.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完善办学行为规范机制。

3.完善优良师资配备机制。

4.完善组织领导和督导机制。

(四)增强四项关爱,全面推进教育关爱实效

1.建立关爱档案管理。

2.完善关爱网络体系。

3.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4.落实关爱活动实效。

三、项目成效

(一)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

(二)组织开展“农民工随迁子女” 关爱工程。

(三)新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义务教育。

(四)大力实施“育才助困”工程。

(五)大力开展帮扶活动。

(六)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七)大力开展特色创建活动。

四、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推进城区学校征地扩容进程。二是建立完善随迁子女培养关爱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四是进一步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第四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总体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在向国家申报的《******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已将我区列为******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区第十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作为我区重点发展四大战略之一。为科学有序地推进我区城市化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临空经济区为目标,以***************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旅游休闲、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大胆探索全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途径,引导和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和 有益尝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要围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充分运用国家给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在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键环节,积极创建新体制、新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城乡一体、工农平等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2.坚持全面统筹,协同共进。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一、二、三产业调整,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妥善处理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配套等相关关系,实现产业和各类要素的有效集聚,统筹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3.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以近郊城市化、“双核”、“三城一市镇”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最终带动实现全域城市化。

4.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组织实施和政策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合作医疗、新型户籍管理等规章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挖掘城乡土地及空间资源的潜在价值,加快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科学统筹城乡要素,促使“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

1.近期目标。到2011年末,全区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3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0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3元,增长17.3%。

2.中期目标。到2015年末,基本建立符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求的体制、机制,全面优化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全区综合实力在******市15个县市区中跻身“第一集团”行列。

——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100%的村级组织转变为社区组织,8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年均增 长31.6%。

——一、二、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48。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年均增长28.9%;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16%;农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增长6.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年均增长16%。

——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15%。——近郊基本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超过70%,城镇人口突破40万。

——新建、改建道路达到700公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

3.长期目标。到2020年,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全区城市化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农民进入城区或新城新市镇工作和生活。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任务(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围绕“东北亚空港城,大******新中心”的建设,以*****城和*****建设为重点,按照全域城市化规划理念和功能区规划要求,着眼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编制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科教文化卫生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各项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详规相融合配套,形成科学指导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框架。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实现产业聚集和城区、城镇扩张。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综合管理。

2.突出城乡规划重点。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完善新城新市镇发展规划体系和“三城一市镇”总体规划,制定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新城新市镇承载能力。以建设物流商贸中心、会展商务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为重点,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工、会展、商贸、都市农业、旅游、休闲观光作为新城新市镇的主导产业,构建区域新型城乡形态。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做好新型社区、居民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3.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以“三产互动,城乡互融,共同发展”为思路,明确功能分区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发展物流商贸、会展商务、休闲旅游、物流配套加工、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大产业,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4.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坚持走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道路,大力发展物流配套加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优势,着力打造新型战略性产业,为园区内的企业兼并、优化重组创造条件,形成产业集聚。完成雪松经济开发区南部8平方公里拓展区基本建设,引进新兴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东北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沙河新城新兴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临空型现代物流及以物流为主体的新兴工业产业,加快姚千唐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低碳绿色新型产业示范园。进一步扶持林盛电力电气和沙河钢管产业集群企业,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促进服务业均衡发展。推进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按照“一轴一线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全力推进会展商务、物流商贸、旅游休闲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奥园国际新城、恒大名都、中体奥林匹克 花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倾力打造******国际会展中心集聚区,建成功能完备、服务一流、全国领先的会展商务中心。加快国药物流、中邮物流等项目投入运营和******五洲国际商贸城、中储东北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倾力打造东北物流集散区,建成东北知名的物流商贸中心。以临空国际城、体育度假区、乡村休闲区“一城两区”为发展空间,加快临空生态总部、国家体育产业、国际会议度假、国家乡村旅游四大基础建设,倾力打造大******中央休闲区,建成东北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种类、多层次的商品住宅,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地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全面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农村日用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2015年,规划调整建设商贸农贸市场12个,其中改造市场6个,新建市场6个,极大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物资文化生活需求。

6.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将*****农业经济区打造成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为一体的新型示范区。利用东部山区林果资源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市政管网全面对接,不断提高配套保障能力,构建一体化新型城乡发展新格局,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7.加大融资力度,全力推进村屯拆迁改造,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积极争取村屯改造、土地整理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国家政策性融资贷款,力争融资45.6亿元,为村屯拆迁改造提供可靠资金保障。2011年力争完成**、**、**、**、**街道的16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306户、7618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155亩;2012-2015年完成79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25486户、78841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43518亩;2016-2020年完成55个自然村屯改造任务,实现18101户、52496人集中居住,整理土地28528亩。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城镇化。

8.构建畅通的城乡交通网。优化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以“九纵”“五横”城区道路为骨架,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城区与******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构成一体化连接,加快国道、省道建设与配套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一市镇”道路,确保乡村公路通行顺畅,构建全域城乡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四环路、**产业大道、**路、**线、**线、**线等新路建设,**线、**线、**线、**线、**线等路段的改扩建。构建全域城乡交通顺畅的道路骨架,完善城乡环型干道路网规划和修建,不断提升******的道路交通枢纽地位。到2015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030公里,其中高速45公里,干线113公里,县道215公里,乡道190公里,村道467公里。公路密度131.7公里/百平方公里。

9.加快标准统一的城乡供水、排水、供电体系建设。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市水务集团开发合作,加快供水工程建设,利用**输水管线及长白水厂向苏东水源地供水,满足“一轴地区”、“机场路沿线”和“*****园”等地区供水需求。完成为临空国际城配套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厂建设,满足临空经济区发展需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供水体系,提高农村居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到2013年全区141个村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科学预测污水排放量,同步规划排水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对污水无害化处理,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灌区和*****的景观化改造。做好全域电力规划,2011年改造5条66千伏高压线,力争增容10万千伏安;2013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66千伏变电所2座,改造10条66千伏高压线路;2015年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完成*****国际城热源厂的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0.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体制,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监管体系。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三年绿化家园”活动,到2013年农村完成人工造林5.8万亩,清荒1.5万亩。创建国家生态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合整治,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在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围绕生态区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现代物流业、新型能源业,做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到2015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90%以上,农村使用清洁能源比重达到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1.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加快向基层和农村延伸覆盖,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

1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城乡中小学、幼教布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 件。加强教师培训,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把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投入,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向农村覆盖。

13.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区医护人员,特别是各类医疗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实施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一体化管理,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54个,到2012年全区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逐步提高新农合医疗补助标准和新农合医药费报销比例,完成城乡群众大病求助体系建设,全面解决贫困群体治病难问题。加快计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1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图书室、科普教育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文化娱乐、动漫、体育等产业化发展新机制,满足城乡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到2015年,每个街道确保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图书馆、一个健身中心。

15.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加强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农民科技培训与科技普及,加快推进乡村科技活动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五)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16.加强城乡劳动就业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加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到2015年,农村适龄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17.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标准,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努力营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健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启动公共租赁房建设,帮助农民解决好进城就业的后顾之忧,引导农民向城区、城镇转移。同时要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城乡低保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低保政策的相统一。逐步提高农村6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

18.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单位录用的人员、进城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收入稳定的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同时要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到2015年,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六)推进体制改革,实施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9.赋予机构编制自主权。对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在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内,自行确定内设机构名称、机构数量、领导职数、人员数额、工资待遇,并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20.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档案封存、全员聘用、依岗定薪、竞争上岗、能者高薪的选人用人机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行政府雇员机制。逐步实行灵活的薪酬制度,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重点向优秀科技人员、有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2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的新模式,打破制约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2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转换等方式,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好佟沟、永乐、王纲、林盛4个土地流转市场试点工作;在特定区域内,鼓励和支持经营大户和大企业规模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园艺,提高土地收益。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流转登记管理新机制,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解决好同区域邻地差价问题,切实落实土地被征用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23.完善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调控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影响全局性的重点问题。

2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加强经营管理,增加信贷额度、还贷期限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建立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25.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管委会、*****管委会、*****区管委会的职能作用。理顺各部门职能关系,调整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 行政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实现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农村下移,推动部门职能由城市建设和管理向更加关注农村建设和服务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搭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平台等,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2011年为“试点起步阶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国家新型工业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决定率先在全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六个一体化”,确定以土地流转、土地置换、村屯改造、户籍改革、保险保障、金融服务等为试点课题,明确试点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强化政策措施,着力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着力做好统筹城乡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二)2012-2013年为“重点突破阶段”

在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的同时,围绕实现城乡等值化目标,着力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新农村和新社区建设、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 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三)2014-2015年为“整体推进阶段”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推进办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2016-2020年为“全面达标阶段”

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进程,圆满成功各项工作目标,全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全面形成,全域实现城市化。

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主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全区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小组下设城乡规划工作组、城乡产业工作组、城乡基建工作组、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和综合办。综合办设在发改局,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国家、省、市交办的各项改革工作任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工作组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明确到2015年和2020年奋斗目标,制定统 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完成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工作目标。

1.城乡规划工作组。成员单位:区规土局、村屯改造办、和17个街道办事处。完成全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2.城乡产业工作组。成员单位:经信局、外经贸局(招商中心)、服务业局、中小企业局、农林局、新农办、农机总站、旅游局、安监局、粮食局、供销联社。完成编制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成员单位:建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分局、供电局、自来水公司、村改办、拆迁办。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供水、排水、供电及生态区建设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4.城乡公共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卫生局、科技局、文体局、教育局、计生局、广电中心。完成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5.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组。成员单位:区总工会、人社局、民政局、房产局、残联。完成城乡就业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及拆动迁安置补偿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6.城乡社会管理工作组。成员单位:财政局、公安分局、行政执法分局、审计局及各金融部门。完成城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与全区统筹城乡改革相配套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7.综合办。成员单位:区委办、政府办、发改局、考核办。由发改局负责协调、编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将各部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协调整个城乡统筹改革的具体工作。(三)形成改革合力

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在区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日常工作由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工作组、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建立横向纵向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四)加强督促检查

要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改革试验推进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督促考核。要建立相应的统计评价制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机制,把 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认真抓好落实。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做好宣传和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总结宣传试验的成果和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第五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静观镇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7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耕地面积31712亩,农民人均耕地0.65亩,5个村党委,10个党总支,70个党支部。

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7.09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3.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1元,比去年增加1366元。拥有电力11.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程控电话5000余部,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1个,综合农贸市场1个,面积6900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以花木种植为主导产业,年花木销售收入达2亿元,XX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XX年8月被xx市确定为城镇建设中心镇、百强镇、商贸中心镇,XX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

按照这次调研安排,主要汇报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

超前规划:依据xx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和xx区的“一极两区”发展战略,借助“一线八点”重点项目的实施,整合花木生态资源,大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花卉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建筑房地产业、加工农业、生态工业五大经济支柱,强力推进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四大重点工作,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生产要素按“点—轴—片”模式辐射聚集,培育“一群二带三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一个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逐步打造和构建集花卉林木、绿色食品的研究、开发、培育、种植、销售、培训、科学教育、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与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二个特色景观特质轴带”—华莹山绿色生态保护带与江东花木景观带。“三个经济特色区”即:中南部经济结合发展区(包括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低山丘陵特色粮经作物与畜禽养殖区;山过林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小米生产基地、苗木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城镇发展区、山地生态工业园区、特色腊梅生产基地、花卉苗圃种植基地、“桃源人家”、美丽乡村、重庆农谷、多彩园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生态保护与森林休闲探秘旅游区。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原则,促进城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主要模式: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力争更多的农民从祖祖辈辈传承的耕作土地中解放出来,放心、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转移安置,以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如重庆农谷。业主主导型:也就是政府协调,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等,以此突破“传统型农业”束缚,引导农民向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得实惠,如乡村嘉年华。专家主导型:也就是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栽植示范,带动和影响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步伐,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如台湾农民创业园中的专家创业园。农民自发型:如万全村、天星村的新农村建设等。

效果明显:通过采取以上几种模式,镇村干部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截止2012年10月底,农村承包耕地流转进一步提速,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进一步提高;高新花卉品种不断涌现,园区向周边群众辐射进一步加快;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务工成为园区及周边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户均年收入普遍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如素心村、万全村、双塘村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5000元。

(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我镇以江东花木产业带“一线八点”中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多彩园艺为重点,强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花卉苗圃种植、特色腊梅、优质林果、静观小米生产等四大基地,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到目前为止:花卉苗木种植达3.8万亩,优质林果面积500亩,腊梅花种植面积2200亩,静观小米种植面积达1000亩。

主导产业存在的问题:

1.花卉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花卉品种结构尚欠合理,花卉生产小而全,其产品没有特色,规格难以统一,数量难以形成规模。据统计,目前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中常规绿化苗木占40%,草坪占25%,档次较高的观叶植物、盆花、桩头盆景仅占4%,大树、高规格的少,小、中苗多。

2.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我镇乃至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供销网络和一个大型的花卉交易市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形成了分散经营的局面,使花卉产业还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全镇花木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虽有1000多户,但这种传统松散型的产业类型处于无序竟争状态,如果花卉销售形势好,花农产品销售就有保证,收入就稳定;若是当年产品滞销,花农就要受压级压价之苦发,利益将受到损害。

3.花卉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花农靠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花卉,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由于存在着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镇花木常规品种多,名、优、特品种少,花卉产品的附加值低。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镇花卉产业经营起步较晚,政府每年用于发花卉业的资金分散,不利于专业化、集约化的花卉生产,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制约花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在花卉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花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欠缺,这样极大制约了静观花木产业的产业升级。

6.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昧,围绕花木产业的旅游观光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静观花木产业的发展和静观经济发展。

建议:

第一、扩大花卉规模。按照突出特色、品种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在种植规模、花木特色、产品档次和布局上下功夫。争取到2012年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到40000亩,产值达3亿元。

第二、优化花木结构。在发展花木生产的同时,在我们传统蟠扎精品上、在花卉产品上、在室内观赏植物等方面作适当调整,使我镇高中低档结构及花卉、苗木结构趋于合理。

第三、注重开拓市场,建立完善的花木市场营销体系。开拓花木营销市场,一要培育花木营销龙头企业,二要大量建立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三要组织对广大花木经纪人队伍引导。目前我镇有花木企业52家,收入超过千万的有12家,有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9个,有近380人经纪人活跃在花卉生产和经营中,XX年花卉经纪人队伍实现花卉销售收入15000多万元,为静观的花卉发展经纪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经纪人在花卉营销中作用,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并通过行业协会的成立加强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和管理,使花卉经纪人在我镇花卉营销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要加大力度扶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一方面让企业找市场、闯市场、占市场,另一方面让市场引导企业搞好花木产业发展,培养、组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素质的花木经纪人。

第四、塑造花木品牌。虽然静观有中国花木之乡这一块金字招牌,但是静观花木的品牌并未真正树立。因此,全镇上下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打天下,要在宣传力度、花木精品、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多下功夫,把静观花木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花木品牌。

第五、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市政绿化和园林景观绿化正朝着大规格、高档次、“鲜香花”方向发展,静观花卉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产出附加值,花卉研发中心科研示范基地规模和成果正在显现。

第六、提高花木效益。我镇花木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花木的观赏、生态旅游等各方面的功能,拉长花卉产业的效益链,提高花木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花农的经济收入。

二、土地流转及征地撤迁中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截止2012年10月底,我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600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0.4%,涉及农户3592户,按流转形式分:转包900亩,出租4700亩;按流转对象分:种养加大户900亩,专业合作组织500亩,农业企业2700亩,一般农户900亩,其他600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00亩,其中:蔬菜200亩,水果300亩,花木4200亩。征地撤迁907亩,297户,786人。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事关静观发展大局的重点土地流转及征地项目,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全力以赴,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奠定了本镇目前较好的发展基础

存在的问题:

(一)部份村社干部思想观念尚未转变,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不能正确引导村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有序流转。

(二)部份群众对现阶段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认为流转就是土地买卖,把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混为一谈,对业主进行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持怀疑态度。

(三)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政策不够完善,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因个别满天要价,使之实施难度大。

(四)法律、法规对耕地流转限制紧,上级工作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与耕地用途矛盾越来越突出,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

(五)政策机制与社会保障不相适应。一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三是土地成片流转难,适度规模经营等重点项目推进十分困难。四是部分农民恋土情重,生怕土地流转后生活无保障。

(六)涉及占地群众最关心撤迁安置类住房建设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建设和安置成本高,投资者或基层政府压力大;二是选址、规划、设计、审批等手续申办十分繁琐,程序复杂,与急需安置群众迫切要求矛盾突出。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管,搞好服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迫在眉切。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监管工作,切实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二是要组建以“两个中心、一个服务站”为运作模式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即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和合同纠纷调处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区、镇、村三级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逐步摆脱政府负责实施土地流转的局面,实现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借以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区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和镇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构,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

(二)加强扶持,提供保障,不断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空间。一是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二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扩大规模,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四是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产业,扩大板块规模,增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吸引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乡村公路:全镇有乡村公路133.72公里,纳入xx区交通局维修补助的公路66.06公里,通村率100%,通社率76.77%。已硬化的道路9.275公里(三静路2.16公里、大石至水鸭2.375公里、森禾路0.9公里、秀富路0.3公里、农业园区路3.54公里)。社级整治公路75公里,已动工硬化公路17.955公里。国家投入资金1832.69万元,集体投入资金50万元,个人直接集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000余个。

生产便道、水利情况:整治硬化生产便道118公里;小ⅱ型水库7座,安全蓄水量175万立方米,浇灌面积4500亩;提灌站27处,2190千瓦,灌溉面积3000亩;山坪塘374口,安全蓄水量1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XX亩;镇级沟渠56公里,村级沟渠150公里;河道83.5公里。

人畜安全饮用水:解决了中华、素心、大坪、塔坪4个村、79个社、农户2500户、8000余人的人畜饮用水,共投入资金380余万元。

土地整治:共2个行政村、14个社(和目村12个社、吉安村2个社),整治面积325.5h㎡。完成田间便道建设0.8m宽的24.24㎞、1.5m宽的0.9㎞,修建蓄水池22口,维修山平塘3口,新修排水沟5.43㎞,惠及814户、2296人。

(二)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镇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等全面达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进入高中、本(专)科学校学习,各类职业教育、经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村级图书室、老年文艺宣传队等文化体育事业正在起步。广播电视线路光纤改造全面结束,低音喇叭进村、闭路电视入户等指标大幅度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新农合等卫生事业开展正常,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新建农村便民超市(店)16个,建垃圾圈(站)522个,其中:垃圾场1个,农村生活垃圾简单化处理率95%,生生活污水简单化处理率51%,畜禽养殖场粪便、废水简单化处理率96%。

(三)经济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五条基本原则,构筑五大支撑体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全镇工农协调发展,城乡互动共进。

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抓发展这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构筑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镇村支撑体系,协调打造提升“一线八点”中镇内四点功能,聚集生产要素。二是构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体系,打造以重庆农谷、美丽乡村、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为重点“碚金”公路沿线花卉走廊,全力培育花木产业;全力打造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休闲旅游业、覆盖最广加工农业和生态工业产业。三是构筑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努力增强能源、水利、小城镇防洪、污水处理、乡村公路、生产便道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四是全面落实市、区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额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五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农村土地、财政、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改革政策,有序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我镇现有建筑企业10个,完成产值93876万,收入90776万元,劳动力数量8000人,工资收入12129万元;工业企业30个,产值11250万元,收入10900万元,劳动力1743人,工资收入1517万元。

招商引资:共有23个招商项目,协议投资16.6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035亿元,其中:工业4个,到位资金1100万元;基础设施7个,到位资金2800万元;旅游项目6个,到位资金5900万元;农业项目2个,到位资金500万元;房产项目4个,到位资金10050万元。

由于我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市、区、镇也进行了大量投入,镇级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配套资金,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筹资筹劳,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欠帐太多,在建设速度、规模上仍然与中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缺乏统筹规划,由于资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未及时得到落实。因此,希望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镇政府有能力和信心,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造福于人民。

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始终是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将继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竭尽全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发展战略,继续拓展优势,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早日实现将静观建设成为重庆花都、宜居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行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下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全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当前,浙江省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破除......

    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0-12-26 11:12: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中广网重庆12月26日消息(记者刘湛)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xxxx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

    xxxx2012-2015年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实施方案 (讨论稿)为加快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意见》(xxx发„2010‟10号)《xxxx国民经......

    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

    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加强城乡统筹

    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同城化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

    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