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小学生骑车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浅析中小学生骑车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广大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心智还不成熟,在自行骑车的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而家长也因自行为经济方便,是短途代步的最佳交通工具,其速度不是很快,比较适合学生骑行,而为自己的孩子配备了自行车,假如在学生上放学时在学校附近观察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辆自行车,甚至一些未满12周岁的学生,只要认为自己学生了骑自行车也敢骑车上路。然而自行车在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重心高、稳定性差、无防护设备、安全性差等缺点,因此在道路通行中,一直处于交通弱者地位,由学生骑行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也不少。如何预防及降低学生骑自行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才能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其自身的防护能力,保障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避免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当今学生骑车上路现状
1、学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自行车驾驶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不需任何机关考核发证,所以人们对关于自行车上路行驶的交通法规知之甚少,学生就更是如此,城里的学生耳濡目染,对城市道路交通法规略知一二还经常会违反,农村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知道自己骑车的方向就是目的地,他们在骑车时是凭感觉,凭兴趣,凭自己
那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在骑车的,而他们的许多参与交通行为都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
2、学生骑车行为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骑行自行车的行为也不同。男同学胆大喜欢骑飞车,见空就抢道;女同学胆小怕摔,遇到情况骑车不稳;而刚刚拥有自行车,年龄尚小的学生们,其好奇心、好胜心都强,在骑行自行车时敢飞车、敢抢道、敢路上追逐打闹,什么都敢,完全不考虑其危险行为带来的危险后果。
3、上学一窝蜂,放学一锅粥。学生们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骑车方式,上学时生怕迟到而骑的飞快;下午放学时,学生们结束了紧张学习,心情放松,就会成群结队打打闹闹;而晚上,上完自习后大街小巷车辆稀少,他们就会几人有说有笑地并行骑车。
4、气候与道路条件有不同时的骑车状况。在道路宽阔、车辆较少时,学生骑车易产生麻痹大意,思想不集中的状况;而道路狭窄、车辆拥挤时,学生骑车又难免会紧张不安,车车就会摇摇晃晃产生不安全因素;在城镇集市等地方人车秩序较乱,学生在骑自行车时就会胡乱穿插,毫无秩序可言;冬天遇到冰雪路面,学生掌握平衡能力不够容易摔倒;遇到道路不平、或有泥沙时,哪里平整就走哪里;遇到雨天,学生骑车会因披着雨披、撑着伞而视线不清等等状况层出不穷。
二、引起学生骑自行车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1、学生交通行为盲目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虽然中小学生大部— 2 —
分都会在学校接受交通安全教育,但放学、放假后他们也会贪图方便,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冒险心理驱使着他们,他们就会将道路交通安全抛之脑后,明知违规也偏要穿越隔离护栏、与车辆赛跑、追车扒车,骑车追逐、嬉戏、并行;明知危险,却硬是见缝就钻,在不能拐弯的路口突然调头,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骑车撒把等等,这些学生的盲目交通参与行为极易诱发道路交通事故。
2、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不清楚、不明白,侥幸心理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学生在骑行自行车过程中往往会对机动车抱有一种“反正你不敢碰我”的侥幸心理,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却不会主动注意交通安全,嬉笑打闹,互相追逐,勾肩搭臂,不给机动车让行,甚至故意与机动车争道抢行,此时若机动车贸然超车,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3、学生违法驾乘电动车、摩托车,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家家户户都有摩托或电动车,未成年的学生偷骑摩托车、电动车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未成年的学生骑上摩托车或电动车后,往往是不戴安全头盔就搭载朋友、同学,甚至超速超员,开到最快速度,风驰电掣,觉得这样才“威风”。殊不知他们的冒险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对无证驾驶、不遵守交通法规,等违法行为带来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对机动车的行驶特点似懂非懂,骑行时横穿乱窜,导致其他司机猝不及防,安全隐患层出不穷,极易为自身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4、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或过于宠溺,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近年来,— 3 —
学生们节假日结伴骑车外出旅游的情况也有所增多,从繁重学习生活中轻松一下,本无可非议,但在路上嬉笑打闹等造成交通事故却是个血淋淋的教训。但不少学生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都认为放学、放假后就该让孩子放松一下。因而在孩子的假期里,家长们只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而对他们外出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忘记叮嘱或不够强调。而在节假日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会结伴骑车外出,在路上不是快速骑行就是相互追逐。甚至有些家在公路附近居住的中小学生,还在公路上学骑自行车甚至偷骑家中的摩托车、电动车。由于孩子们思维方式简单,辨别能力、平衡能力差,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容易紧张把不准方向,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而家长往往等事故发生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叮嘱孩子注意安全。
5、对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存在死角。当前学校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定教师是否合格,因而在许多学校不重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不够深入,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在教学任务不重,学生放假前的一点时间来进行片断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学校放假后就成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就变成了空白和死角,放松了放假期间对学生的管理。加之大多数执勤民警存在这样一个认识,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常对他们的查纠力度较大,处罚较严,而学生在有交通违法行为时则采取批评教育的宽容态度,很少受到实质性的处罚,导致一些学生对道路交通安全不重视,继续着他们的不良交通— 4 —
行为,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预防学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在骑行自行车时通常体重大于自行车本身的重量,在骑行过程中存在着重心高、稳定性差等问题;车轮与地面是两点支撑并且接触面较小,之所以称之为自行车,是因为它要靠骑车人自身的体力与平衡能力来向前行驶;在骑行过程中对骑车人没有任何防护设备,与机动车相遇发生事故时处于弱势状态。因此,人们在骑自行车上路时,尤其是学生在上路时,一定要做到严格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及时检查自行车车况,随时注意观察机动车的往来动态,切实作到谨慎骑行。预防学生骑行自行车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根本的是要从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入手采取应对措施。
1、从源头抓起,提高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交警部门要主动联系教育部门促使其牵头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范畴,学校要使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常态化和程序化,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制度,不搞一阵风活动,使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每到学生暑假、寒假前,交警部门要督促、协助学校抓节假期间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放假前要给学生上好假前安全课,教育学生们在节假期间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放假期间,要联合学校在街头、集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做一个遵守交通法规的文明市民是光荣的,违反交通法规、错误的交通行为是可耻的,切实增强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2、建立学生放假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档案。由交警部门牵头,协助配合学校建立学生放假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档案,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在放假期间每天的交通参与情况、家长监督意见、学生间互相监督意见等表格,放假前将表格发放到每名学生的手中,假期结束后,表格收回根据各自的表现汇总存档,从中树立优秀典型,并由交警部门和学校共同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也根据其心理特点,各个向其说明其错误的交通参与行为的危害性,并写出保证书,真正认识到错误交通违法行为的为自身和他人带来的危险,保证在以后的交通参与中不再做出类似上的行为。
3、制作一份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要求家长要当好孩子的楷模。交警部门与学校联手制作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确保每位学生把信带回家,让家长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孩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节假期结束后,由学生家长在公开信上签上该学生在节假期间表现情况,而后交到学校存档。学生的寒暑假,因为假期长,家长对孩子的管束有可能放松,但对于学生假期的交通安全问题一定不能放松,人身安全无小事,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不能绝对不能迁就孩子,在这方面要对孩子严格管理、多加教育。然而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城市和农村两个极端,在城市里,大多数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们大小事情都要靠家长的局面,如果家长没有告诉他们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他们就不知道在面临危险时,这些孩子显得非常脆弱,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而在农村,学生的家长因生计问题对孩子的安全很少去关— 6 —
注,孩子放假了,离开学校后就几乎没有了约束,对交通安全知识严重缺乏的孩子安全问题非常令人担心。孩子能够平安快乐的成长是作家长的最大心愿,所以在交通安全这方面,家长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观点,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只要发现孩子有忽视交通安全的苗头就一定要杜绝,时刻对孩子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他们在骑车时的安全意识,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
4、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交通参与行为。通过地方电台、电视台,在每天黄金时段向广大中小学生宣传如何参与交通才能更好的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倡导全体学生提高道德、文明素质,坚决抛弃交通陋习,争做文明市民;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我做起,为文明交通建设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教育广大中、小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克服乱穿红灯、乱穿马路等不良文明行为,养成文明行走、文明行车、文明乘车的良好习惯,从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有针对性地宣传与中小学生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播出一些涉及学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交通事故事例,由交警部门协助媒体对构成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刻提醒广大中、小学生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5、加大学生违法查纠力度,规范学生日常交通违法行为。基层交警部门要改变民警对学生骑车交通违法行为所采取的宽容态度,在民警的日常执法行为中,对存在交通违法行为的学生,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不能只对当事人当面进行教育,还要与其所在的学
校老师和家长取得联系,从家庭、学校、警方三方面入手,一起努力,扭转一些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交通习惯;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不论是家长违法还是学生,都要坚持“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坚持从严查纠态势,该罚款的罚款,该曝光的一定曝光,当然在处理涉及学生的交通违法行为时也要讲究策略,说清道理,依法办事。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广大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问题,涉及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刻不容缓。作为基层交警部门,一定要积极联系辖区内的各学校,构建学校、家庭、交警相互关联的交通安全教育平台,积极探索预防涉及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新思路,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第二篇: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引发信访的原因及方法
文章标题: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引发信访的原因及方法
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解决群众信访案件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这其中因为交通事故处理引起的信访案件是重中之重,也是令各级领导和办案人员头疼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的类型
(一)因肇事逃逸而引发的信访案件。
(二)因民事赔偿引发的信访案件。
(三)因民警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甚至失职引发的信访案件。
二、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
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逃逸事故增多是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由于事故赔偿金额提高、数额大,下岗人员从事营运和经济困难,贷款买车跑运输的人逐年增多,加之交通运输业“门槛过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一些驾驶人员道德素质低,道路交通逃逸事故越来越多,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往往由于证据不足,肇事嫌疑人不能确认,案件不能及时侦破,致使事故责任认定困难,民事赔偿不易解决,容易引起受害当事人或其亲属的上访。逃逸事故增多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首要原因。
(二)相关配套法规的滞后是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重要原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与实施,为交通事故的调处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滞后或不完善,成为道路交通事故信访案件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是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还未出台,未能发挥作用;二是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约束力不强,投保率不高;三是对医疗救治缺乏有效地约束和监督,由于受利益驱动,医院在救治伤员时存在故意抬高救治费用的问题,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给理赔增加了难度;四是对法院调解判决道路交通事故没有专门规定,事故处理程序结束后与进入司法程序衔接不紧,一些疑难案件法院不愿受理。
(三)公民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但法律知识或缺,是造成交通事故上访问题增多的又一原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普遍增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比以往更加明显和强烈。但一方面又存在法律知识欠缺,不懂法的问题,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不愿意打官司,把信访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加之媒体的盲目或有意炒作,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催化了信访人的上访欲望。
三、解决道路交通事故信访问题的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信访问题,具有突发性、长期性、矛盾集中性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也就是说,道路交通事故信访问题因道路交通事故的突然发生和调处不当而可能产生,因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期存在而不可避免,矛盾一般都集中在赔偿问题上,调解和处理比较困难,非某一个部门能单独有效解决,必须从转变观念、建立有效机制、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源头治理与问题督办解决相结合。
(一)抓“根本”,切实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道路交通事故信访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道路交通事故,只有抓好了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事故信访问题。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化管理职能,建立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新机制,形成政府牵头,相关单位、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彻底改变政府重视不够(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协调支持不够,公安交管部门单打一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部门都应重视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工作上支持,在财力上舍得投资,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或开一两次会议就万事大吉;二是严把机动车入户、检审验和驾驶员培训发证关,对不符合入户条件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入户,检审验不合格的车辆一律不能上路行驶,培训不合格、道德品质不好的驾驶员一律不发证,不准驾驶机动车,从源头把好预防事故关;三是深入开展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宣传工作,把《道路交通安全法》纳入国家普法教育内容之中,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四是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灯控等设施,有效治理隐患点段,建设良好道路交通环境;五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针,加强路面巡逻监控力度,严厉打击机动车辆超员、超载、超速、酒后驾驶、农用车、低速汽车载人、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有效杜绝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六要加强对逃逸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信息搜集处理,提高对逃逸事故处理的效率。
(二)立“法规”,尽快建立和完善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调解处理事故的重要依据,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困难就多。要积极推进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工作,以扭转因法律法规滞后对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带来的不利
第三篇:浅谈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浅谈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
上饶支队七大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购买机动车数量、申请办理驾驶证人员数量便大幅增加,使得道路交通形势日益严峻,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并日益复杂,部分交通事故当事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堵路闹事”等方式胁迫交警部门和政府,成为交警部门和政府“头疼”的问题。因此,如何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更多地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高度重视。
一、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主要形式
(一)事故赔付不到位引发的矛盾纠纷。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天降横祸,受害方家人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唯想通过经济补偿来安慰受伤的心灵,这在情理上是能够理解的。然而受到事故责任划分以及当事人赔付能力及办案程序和时限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受害人方不可能得到及时、足额的赔付,便迁怒并责怪办案部门、办案人员,或前往当事对方的单位或家里闹事,由此引发矛盾纠纷。这类矛盾可以说是当前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最主要的矛盾。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交通事故发生
后,群众最为关切的是交警大队结合证据材料对事故依法下达的责任认定。交警所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稍有偏颇或瑕疵,当事人必定会紧抓不放,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来;还有少数当事人由于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知之甚少甚至无知,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或者主观臆想,自认为交警执法不公,产生对交警的不满,由此无端地围攻交警部门、刁难执法人员,甚至散发传单、上网发帖,借此利用公共舆论来浑水摸鱼。
(三)交通逃逸案件久侦未破引发的矛盾纠纷。在突发道路交通事故后,交通肇事者的逃跑,致使事故中受害方的赔付特别是急救费用、安葬费用等无法实现,同时肇事方逃跑在不特定时间内无法归案,这给受害方情感上也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一旦交通逃逸案发生且久侦未破,我交警部门将面对交通事故受害人巨大的压力,稍有不慎,极易酿成当事人围攻、拦路上访等群体性违法行为。
二、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矛盾纠纷的原因分析
从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矛盾纠纷来看,除了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主政治大气候外,很大部分事故纠纷是以增加经济赔偿为目的,事故中受害方家属认为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动不动就“狮子大开口”,或者在别有用心之人的怂恿下通过“闹事”等形式,向政府、向交警部门及事故另一方当事人等施加压力,浑水摸鱼,最终达到经济目的。同时我们还要从主观和客观二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方面原因:一方面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是引发
矛盾的主因。人的身体突然受到严重损伤、生命权在事故中瞬间消失等,最易造成家属的情感和情绪的突变,对社会或当事者不满,甚至不能控制自我,极易激化矛盾,出现“逢死必闹”、“大闹才能快速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害方的经济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因而诱发社会矛盾,特别是有的事故车保险过期或没有保险、家庭又极为困难,高额医疗费、赔偿额难于支付,尤其是死亡、伤人造成严重后遗症的事故,又不能得到应有赔偿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升级。
(二)主观方面原因:1.交警大队极少数民警的事故处理业务不精,或者面对疑难复杂事故现场处置不当,或者没有及时有效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或者缺乏群众思想工作经验、面对受害事故当事人的疑问无法有效答复,因而不能有效地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2.除法律上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原因外,与受害方法治观念淡薄,对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险赔付标准等法律法规的知之甚少,对国家政策的缺乏了解而盲目要价有关,也与人们的思想习惯、社会养成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三、关于防范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极大地提高公安交通警察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修养。交警系统要从科技练兵、加强计算机等高科技知识的学习中,切实提高公安交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交管工作的专业水平,尽心尽力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公正公平做好每一次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要开展职业思想道德教育,调动广大民警争先创优的工作积
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公安交警队伍的基本素质,最主要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尽量让交通事故当事人双方都表示满意,有效化解事故处理中的各种矛盾。
(二)齐抓共管,尽力有效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没有道路交通事故就没有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作为交通管理部门要改变观念,要从重视事故处理转移到重视事故预防上来;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是过失违法犯罪,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缺乏了解是发生交通事故的最普遍原因,因此,希望政府要主导抓好全民的交通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交警、教育、宣传、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要协同作战,勇于担责,齐心协力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因势利导,辩证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职能弱化,给群众形成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交通事故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是责任认定、善后赔偿纠纷,是个人、群体与执法单位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这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要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却走向了唯利是图的极端。在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中,一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权益人身上也存在这种问题,他们常常“狮子大开口”,提出远超法律限额的赔偿要求,达不到目的便无理取闹。对于这类人,坚决不能为了所谓的“大局稳定”而作无原则的退让,防止形成“小闹小好、大闹大好”的恶劣民风,否则今后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更加举步唯艰。要辩证处理道路交
通事故引发的聚众闹事事件,做到思想教育、政策引导和依法惩处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交通事故调处环境。
(四)相互配合,建立交通事故处理的协作机制。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到各行各业。一是需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好卫生、财政、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二是必须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的工作机制,尽力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1、会同司法行政、法院和信访部门,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使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服务前移,让当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尽快达成赔偿协议,更好的解决交通事故当事人之间的损害赔偿纠纷,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会同人民法院建立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及时、公正、高效审理交通事故案件,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司法调解效率,有效防范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信访、上访案件的发生。三是尝试公路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快速处理和保险理赔服务中心建设,与保险公司联合办公,积极推进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拓展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和简易程序处理的适用范围。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化解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发的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第四篇: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及对策
一、2004年全县道路交通事故主要特点:
二、2004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机动车驾驶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行车中盲目自信或心存侥幸。部分个体驾驶员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挣钱驾驶老旧破车、病车上路,缺少定期维护和保养,超负荷运转,疲劳驾驶,超载超速行驶,强超强会,违法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更车道等现象是机动车发生事故的主要隐患。
三是周未车辆人员外出频繁,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造成事故在周未时多发。另某些乡镇的赶集日也是事故高发日期。
四是机动三轮、农用车辆、摩托车无证驾驶、无牌上路、违章载人的现象突出,很多农民驾驶员驾驶技术生疏,不了解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就驾车上路,行车中对交通情况观察不够,预见性差,遇有情况时又不能采取得力措施,是造成农用车辆发生事故,甚至于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原因。
五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是公路和城镇道路上及新建公路上安全设施不齐全,道路通行能力差,部分路段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多。
三、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五进”工作,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效应,在抚松电视台有线频道和无线频道黄金时段,插播“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警示录”;二是制作“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宣传图板,由宣教人员在车站、广场、学校、厂企、村庄巡回展出;三是因地制宜,利用各个中小学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踊跃参加道路交通安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在抚松大街、香江路上增设醒目的安全标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出行车辆和过往群众感知交通安全。
(二)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协调配合力度。认真对全县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分析排查,找出事故多发点、段及道路上的安全隐患,增设交通警示标志,规范标志标线。公安交警、公路、交通、工商等部门加强配合,共同制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对道路安全实施标本兼治,并抓好落实。
(三)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路面交通管理。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加大交通违章查纠力度。在积极推进公路巡警勤务制度改革的同时,继续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实行跨区联勤制度和民警管段、管片责任制等警务机制改革,提高路面管控能力和民警管事率,建立科学、高效、文明的交通勤务机制。
(四)继续加大“三超”和“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近两年来,我县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尤其是二轮摩托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对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大。加大对“三超”、“三无”车辆的治理力度,始终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是扭转“三超”、“三无”车辆交通事故率高发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抓住事故发生的突出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个体户和21——40岁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二是合理调整勤务部署,加强对重点路段的管理,提高巡逻密度,减少事故的发生;三是合理安排管理时间,加强对重点日期、重点时段的管理,减少事故多发时段的交通事故。
(六)加大对马路市场和事故黑点的整治力度。交警、公路、交通、工商和有关乡镇密切配合,限期对马路市场和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七)继续加大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驾驶员安全教育新路子,加强对新驾驶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考核不合格的驾驶人员,不许发放驾驶证,绝不放一个不合格驾驶员上路。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关于全市中小学生道路
关于全市中小学生道路
交通安全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
2005年6月,在前市委书记鄂忠齐的安排部署下,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对全市市直、乡镇中小学生道路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了我市学校交通安全的底数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依据此报告,我市2005年8月21日印发《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规定》有八章具体内容,在部门责任、车辆管理、道路建设、宣传教育、事故责任和奖惩等方面有了新的规范性标准,具有严格的遵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制定方案,9月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市范围的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
此后,全市各部门在市综治办的统一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了经常性的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中共排查全市走读学生2095人,教师125人,接送中小学生客车79台。发宣传单2万张,受教育人4万余人次。交警大队结合交通安全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进行交通安全法规教育,讲解安全法规310课时,受教育学生2.5万人次。交警队开展道路安全执法检查230余次,查处和纠正违法行为168起,停驶车辆8台,划定停车泊位25处。市区各学校周边均设立了醒目的交通限行标志。市运管站针对超员和运力不足的问题增加班车150台次。市公路养护部门排查出路况差的乡间险要路段75处,修整75处1.2万延长米,增设了标志牌、警示牌29块,保证了接送中小学生车辆的行车安全。通过整治,超速、超员、抢客和客 -1-
货混载等危及学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11、21”双城特大交通事故后,我市各部门更是以此为警钟,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努力克服困难,改善交通安全状况,加强整治工作力度,确保我市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经过长期的集中整治,中小学校周边交通环境得到规范治理,消除了事故隐患,师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达到了学校、家长、学生和单位四满意;转变了职能部门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工作局面,形成了管理工作合力,保证了整治工作的长期效果;打击和惩治了违法违规营运行为,整肃了交通营运市场秩序,有效遏制了非客运车辆运载学生和超员载客现象;发动社会群众,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教育舆论氛围。去年全年无涉及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在进行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宣教机制,长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确保持之以恒。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发布公告,公示举报电话,发动学校、家长、学生、社会群众力量对违规营运行为监督举报。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把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中来,每年年初签订责任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严格奖惩,确保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道路交通安全长抓不懈、长治久安。
近一时期,我市根据进入冬季交通安全工作需要和市委、市政府的专门部署,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多次召开安监、教育、运管、公安交警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动向,研究科学的管理措施。现已拟定了《全市学校交通管理责任状》,正在征
求意见,准备落实。
总体看,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交通安全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农村学校合并后,学生的通行难度加大,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增开专门接送中小学生上下学的车辆、车次少、超员载客和非客运车辆运载学生等实际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虽然我市城区学校周边交通警示限行、限速标志物已经设立,但乡镇学校受资金制约无法落实到位;三是学校与营运者责任区间的有序衔接还不够明确。
下一阶段,市综治办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协调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继续抓紧抓好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穆棱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涉及师生安全的交通事故;对市区中小学校周边交通环境进一步规范和治理;协调城管部门在五中、艺校校门前、桥下铺设减速带;在市区和乡镇各学校周边增设减速标志牌,规范停车泊位,进一步保证全市师生的交通安全;由教育、运管、交警和营运者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管理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一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和治安灾害事故,各部门确保协调一致、反应迅速、救治及时,处置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