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产局渔业经济半年发展情况汇报
水产局2013年上半年渔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水产局渔业经济半年发展情况汇报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小区建设,推进枝江由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跨越,渔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渔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渔业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上半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97万亩,同比增加2200亩。完成精养鱼池改造9000亩,占计划的90%。全市累计水产品总产量3.79万吨,同比增长3200吨,增9.2%,占全年计划的48.8%。主要品种鲢、鳙、鲫、鳊、草、青、鲤,占总产量的90%,优质鱼比例达到83.6%。水产品外销3.3万吨,外销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15.8%。水产业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年计划的47.4%。其中,渔业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9.7%;渔业工业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38.1%;渔业流通及服务业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32.9%。上半年全市渔民人均现金收入6500元。
(二)市场水产品价格情况。
六月底水产品价格行情
品种
规格
价格
上月价格
环比
上年同期价格
同比
斤/尾
元/斤
元/斤
±%
元/斤
±% 鲢鱼
2.30
2.80
-8.00
2.80
-17.90。
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下降幅度在8%-25%。下半年渔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大幅影响全年渔业生产支出。
(四)上半年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根据上述,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出现了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质量安全可靠、市场运行稳定的良好态势。上半年鱼价总体较去年同期降幅较大,平均下降15%左右,由于销售量有限,影响渔业产值有限。鱼用生产资料、人工、物流价格成本增加。
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8.2%;水产业总产值31亿元,增加4亿元,增长14.8%,其中渔业产值15亿元,同比增加2亿元,增长15.4%;预计全年渔民人均纯收入到达13500元,比上年增加1700元,同比增14.4%。
二、上半年渔业生产工作及主要特点
(一)渔业科技服务成效显著,有效提升全市渔民养殖水平。一是扎实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上半年,全市累计开展春季渔业专题技术培训30场次,培训渔民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套),发放健康养殖日志6500余册,编印发放《枝江水产》等技术资料6期1.5万余份,确保全市每户渔民至少有一人参加培训。二是完成日常技术服务工作的巡回指导、测水养鱼、病害诊疗及技术咨询等便民服务120次,帮助渔民减少损失2000万元。三是积极开展“送科技、送物资”下乡活动。及时筹措资金采购水质快速分析盒140套560盒,并分发至各乡镇(街办)140户渔业科技示范户手中。四是抓好春投春放和苗种生产工作。全市投放鱼种1.25万吨,鱼种投放早、规格大、质量好,优质鱼放养面积大。五是大力推广“80:20” 高产高效养殖、“18221”、“两鲌”(黑尾鲌、翘嘴红鲌)养殖、“鱼鳖混养”、淡水小龙虾野生寄养、生物肥及微生态制剂等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年新增效益4000万元。
(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继续抓好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上半年我市有9000余亩鱼池清淤整修,占全年鱼池改造任务的90%。二是抓好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渔民利用闲时大搞渔业基础建设,搞好沟渠整修、堤坝加固、设施维修和各种基地建设,整修道路4千米,沟渠整修 5000米,鱼池清塘1.8万亩,为全年渔业生产夯实基础。
(三)示范基地创建和项目建设加快创新,逐渐增强渔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做好杨林湖养殖专业合作社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双认”养殖基地准备工作以及百里洲八亩健康养殖示范场复查准备工作。二是准备好天丰长江土著鱼类良种场创建省级水产苗种良种场等申报材料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复查资料。三是为验收“菜篮子”项目和水产板块项目准备材料和现场。四是为三江渔业有限公司落户枝江董市牵线搭桥,为湘宜公司与毛湖淌加工厂合作牵线搭桥。五是抓好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农业(水产)生产项目争取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项目争取情况。在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下向省政府分管省长、省财政厅分管厅长、省水产局局长作专题汇报,并得到肯定支持。积极聘请省资质部门制作规划评审资料;联系省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六是积极推进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七是扎实开展各镇(街办)家庭渔场宣传工作,组织30亩以上水面的养殖户积极申报家庭渔场。
(四)水产品加工业飞速发展,逐步形成现代渔业产业化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出口型水产品加工,重点是斑点叉尾鮰,鲟鱼籽酱等加工出口;二是大力发展大宗水产品加工包装冷鲜鱼、鱼糜、鱼糕、鱼丸、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三是推进精深加工,充分利用低价值产品和加工下脚料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技术改造和新品研发,新增鱼糜、胶原蛋白、鱼粉、发酵蛋白等生产线和设备124台套,达产后,可利用鱼类加固体废弃物3万吨,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天润天泽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的“鲟鱼繁养与精深加工”项目和覃姐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新址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上半年,水产品工成品总量4380吨,加工产值1.3亿元。
(五)渔业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有效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抓好了长江禁渔工作。认真做好长江禁渔宣传。积极组织长江巡查。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出动执法船30次,巡查了全市所有禁渔江段。查处非法捕捞案件8起,有效打击了长江非法捕鱼行为。二是开展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结合长江禁渔工作的启动,成功举办枝江市第六届“增殖长江渔业资源,努力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投放“四大家鱼”苗种150万尾。
(六)渔业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有效保障渔业生产安全。进一步完成了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了水产品投入品的管理。重点加强了对水产苗种的监管。不断规范了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了水产品质量监管水品。同时,落实了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了渔业安全措施,确保了“平安渔业”的顺利推进。
(七)渔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进渔业组织化快速发展。截止上半年,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22家,注册总资本达3730万元,社员2800户。合作社积极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每年为渔民筹集生产资金2.5亿元,提供无公害饲料5万吨。帮助渔民销售鲜鱼6万吨,每吨售价高出外地鱼1000元左右。外销鱼价比市场鱼价高0.2元/斤。助民增收6000多万元。
(八)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加快推进全市水产健康养殖步伐。继续推行城区内的主要超市及乡镇(街办)的农产品市场挂牌监督。大力推进健康养殖,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水产投入品监管。
第二篇:畜牧水产局学习型党组织汇报
畜牧水产局机关支部学习型党组织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以“推进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为抓手,健全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有效开展了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我局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共5名党员,4位干部职工,活动开展以来,畜牧水产局领导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开展了全局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局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争创工作。
(一)明确意义,加强领导。
首先对全局党员进行了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党员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和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总要求。把党建理论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结合起来,在党组织内和党员中营造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确立在实践中以学习创新促进发展,切实增强了全局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其次经贸局机关支部成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由局长赵德森同志任组长,白静、贾飞为成员,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确保我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正常进行和有效开展。
(二)科学实施,有序开展
畜牧水产局机关支部召开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后,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小组,并由领导小组负责先后召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动员会,制订了集体、个人《学习计划》、《畜牧水产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畜牧水产局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工作方案》,同时选定畜牧水产局会议室为定点学习活动场所,配备使用书籍,为新来的同事配备了电脑、办公桌,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教育。
(三)内容充实,载体完善 为了确保学习不浮于表面,不走过场,不搞形势,我局确立了“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的学习理念,不断充实学习内容,一是广泛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深化了对党情、世情的认识,增强了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性。二是改进了学习方式,完善了载体建设。开展以“爱学习、爱读书”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充分利用好党员学习活动室,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提高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三是选树典型,强化示范效应,注重宣传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发挥先进典型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表率和幅射作用,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学习,争创一流的积极性,促进全局学习型党组织的形成。
(四)健全机制,确保成效
1.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学习制度,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党员个人自学制度,交流制度,鼓励党员认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在党员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党员有关学习参与情况及学习成效与其自身考核和考评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学习,促使“有学习制度、有学习阵地、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有学习效果”等“五有”学习保障措施得到落实。
3.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物价局的实际情况,有学习场所、电脑、书籍、学习碟片等各种学习器材。
4.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机制。学习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工作实践上,通过集体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将学习成果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注重实效,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明显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提高,具体来说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攻艰克难,做好资金向上争取工作。
二是重点谋划,推进项目落实。
三、存在问题 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和自觉性,仅限于参加组织安排的学习活动;二是学习不够深入,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现象。
四、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管委会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在提高认识、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上狠下功夫,不断深化和拓展经贸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推进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一是充分发挥局党组的带动作用。局党组带头领着学,其他党员干部跟着学,形成全局一起学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自上而下逐级指导,自下而上层层反馈,双向互动的学习气氛。不断向省、市畜牧水产局学习先进理念,为名镇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多做贡献。同时,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提出指导意见,以供企业参考。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为景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是进一步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效果。根据的通知要求,联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学习宣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深认识和理解。结合实际,继续加大对有关畜牧水产的课题研究和理论研讨。加大对全局学习创新成果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着力抓好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完善学习措施,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下去。建立完善局
党组学习制度,在全局上下形成以局党组组为龙头、从上至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和各科室对照学,相互学的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学习机制。
第三篇:低碳经济助推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
“低碳经济”助推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发展
2010-5-27 17:36 新华网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山东省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紧抓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强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现代渔业示范区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积极作为,为实施国家战略建功勋。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项目东靠渤海湾,西连东营飞机场,北临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接广利港,交通便利,风景宜人。区内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地热资源,在示范区建设中,现代渔业示范区坚持突出“生态高效、综合开发、产业富民”的特色,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现代渔业示范区内6万亩海参养殖区坚持灌排分离,进区海水经过沉淀、净化后进入海参养殖池塘,而后养殖虾蟹、卤虫,养殖尾水提取溴素,制取原盐,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充分发挥区位、地理、资源优势,在搞好水产养殖的同时,积极开发风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在前期引进大唐风电项目的基础上,在示范区骨干道路附近预留出近4000亩土地用于支持风电项目的引进,目前正与多个风电企业进行接洽,商谈入区事宜。在计划8000万元新汇集团商务中心项目中,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开发温泉度假项目,初步形成了地上、地表、地下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形成了各类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第四篇:2009年农林渔业经济工作汇报
2009年农林渔业经济工作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2009年农林渔业经济工作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及明年工作思路作个简要汇报:
一、2009年农林渔业经济工作总体情况
2009年1-3季度全区农业总产值3.4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农业增加值1.4501亿元。全区蔬菜种植面积6822亩,同比减少13.8%,蔬菜产量23755吨,同比减少15.6%;全区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4.2532万头、8.540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4.5%、6.1%;全区活鸡饲养量、上市量、出口量分别为234万只、169万只、22万只,同比分别减少15.5%、20.7%、51.1%;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268万亩,同比减少0.7%,水产品总产量3170吨,同比减少7.9%,水产品出口量673吨,同比增加50.2%。
二、前三季度农业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值有增明显的回升。前三季度全区农业总产值3.4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这与经济形势回暖的大趋一致。
二、农业产量仍呈下降趋势。蔬菜产量、活鸡上市量、水产品产量减产明显,分别同比减少15.6%、20.7%、7.9%,其中海洋捕捞量减产明显,同比减少16.7%。但是生猪养殖正在呈现回升态势,全区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存栏量分别同比增加4.5%、6.1%、2.2%。
三是农业出口量有降有升。活鸡出口量仍大幅下降,同比减 少51.1%,而水产品出口量出现较好上升势头,同比增长9.4%。
四是高科技农业有了新的进展,高新农业将成为新的经济亮点。龙岗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传统种植型、生产型的农业已经逐步退出了舞台,而以高科技、生态型的现代农业将成为农业的主要内容。今年,我区碧岭农科园在继超级杂交水稻项目后,在第三季度成功引进小桐子生物柴油项目,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我区海洋生物产业取得新进展,产业园区工程建设顺利,即将在高交会期间举行揭牌和签约仪式,美国工程院士王兆凯率领的微藻提取生物柴油项目成功落户产业园,与SPF南美白对虾家系选育及生产推广、虾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清洁化生产技术开发等项目签订了入园协议,倪家赞院士主持的“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利用8000万元现有仪器设备与产业园共建中试平台,清华大学“海洋生物技术工程中心”等项目已有明确入园意向。创世纪转基因抗虫棉取得多项专利,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主产棉区的转基因棉育种研究基地;百绿生物科技公司应用染色体杂交技术成功培育了“豌豆-玉米”“高梁-水稻”等新物种。我区一大批高科技农业项目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第五篇:十二五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烟台市渔业经济发展规划
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烟台是渔业大市,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渔业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全市渔业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渔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渔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是烟台渔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渔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抢占先机,积极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渔业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一、产业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大力实施科技、标准化、龙头、外向四大带动战略,发展名优高效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远洋渔业等支柱产业,加快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8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26亿元,水产品产值186亿元,占全市大农业产值31.2%;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渔业总产值、水产品产值、水产品产量、出口创汇均居全省第二位,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渔村经济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出口创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位与资源优势凸现。烟台地处黄、渤二海,海岸线长909公里,占全省1/4多,对应海域面积2.6 万平方公里,是全市陆域面积的2倍,近海分布有500m2以上的基岩岛屿72个。拥有商港10个,群众渔港37个。周边分布着莱州湾渔场、烟威渔场和连青石渔场,沿海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烟台海参、烟台鲍鱼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三疣梭子蟹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海珍品驰名中外。
(二)名优高效养殖发展迅猛。海水养殖模式呈现多样化、立体式格局,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166万亩,产量106万吨,实现产值104亿元。“十一五”期间,根据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大近海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压缩市区海域养殖规模,重点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近海海珍品养殖、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等名优高效增养殖。以莱州、海阳、蓬莱、龙口为代表的名贵鱼养殖发展到2.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220万平方米,年产名贵活鱼3万吨,产值22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基地;以牟平、芝罘、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海参增养殖,发展到25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45亿元。全市深水大网箱发展到355个,海上普通网箱总数达到6000个,产量4000吨,实现产值2.5亿元。
(三)苗种产业规模壮大。水产苗种产业集中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4处,育苗企业540家,育苗水体51万立方米,年产各类苗种2000多亿单位,实现产值1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大菱鲆、扇贝苗种生产基地。
(四)水产加工业国际化程度高。培育10大渔业出口创汇企业,规划建设了七大水产加工园区,其中烟台开发区大季家水产工业园被农业部认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水产加工示范基地。水产加工业的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水产加工企业423家,实现产值180亿元,其中36家渔业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积极组织渔业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目前与我市开展水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0多个,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4家。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约占全国的1/9强,占全市大农业出口额的近一半。
(五)渔业科技力量雄厚。驻烟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拥有东方海洋、莱州明波、天源水产等一批科研与生产一体化渔业龙头企业。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成功突破圆斑、条斑星鲽和半滑舌鳎等鲆鲽鳎类、金乌贼、石斑鱼等20个水产新品种育苗关并实现产业化,全市可养殖的名优水产苗种近50个。科技部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和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相继在我市建立,企业的科技内涵和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目前,12个国家“863”项目在我市实施,2个国家“十一五”重大(水产)科技支撑项目和1个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分别在我市开发区和长岛落户。全市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
(六)渔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建成蓬莱、牟平养马岛中心渔港,长岛中心渔港、莱州三山岛渔港、龙口渔港的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形成中心渔港与一二级渔港相配合的渔港新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5处、海洋环境监测站7处,为渔业生产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仍面临许多挑战,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益提高与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与当前渔业科技水平不相适应,现代渔业建设要求与当前薄弱的渔业支撑体系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渔业发展空间逐步压缩。随着渤海油气田开发、国际渔业协定的实施,海洋捕捞作业空间缩小;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工业、旅游、港口等用海与日俱增,近岸滩涂养殖、近海海水养殖空间被挤占的程度将进一步加大。深海水域未有效开发,筏式、底播、工厂化等养殖水平尚未充分发挥。
2、发展层次亟待提升。一是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导致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海水养殖病害时有发生,对渔业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二是总体利用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的矛盾。依托浅海和陆基发展的渔业开发利用空间几近饱和,深海养殖发展滞后,休闲渔业资源开发深度不足,部分岸段出现海水养殖、海洋旅游、港口开发相互争夺现象。
3、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和业户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组织生产,违规使用禁用药现象时有发生,苗种生产与供应、水产品生产与销售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4、生态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海洋环境压力增大,海水污染、赤潮、绿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海洋生态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以建设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以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在全市基本构建起生态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全市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目标
以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战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发展生态优质高效渔业的要求,调整优化渔业结构,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做强养殖、捕捞、加工、苗种四大产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水产苗种繁育和远洋渔业四大基地,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
渔业经济目标:到2015年,渔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8.7%;其中水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1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90万吨。到2020年,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科技发展目标:通过科技进步,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药物、保健食品、海洋微藻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引进新品种10个和培育良种20个,促进渔业向更高目标迈进。“十二五”末期,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捕捞渔船控制在6200艘以内,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在50%的工厂化养殖单位推广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技术;无公害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30家,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40万亩,认定产品230个。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控,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产品出口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植龙头企业
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促进我市水产品对外贸易,水产品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
渔民增收目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广先进技术和名优高效品种,持续增加渔民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期末达到2万元。
(三)发展方向
1、做强养殖业,打造全国海珍品增养殖基地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推行健康养殖,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供给;积极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积极扩大对虾、大菱鲆、半滑舌鳎等高效品种规模,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1个产值过50亿元,2个产值过20亿元,3个产值过10亿元的品种。
优化养殖布局养殖布局,建设全国最佳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加快海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广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模式。严格实行养殖许可管理,重点规划布局海珍品、浅海贝类、藻类、海水鱼类、虾蟹类、滩涂贝类等6大养殖产业带20种优势水产品建设。到2015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109万吨。
——海珍品底播增养殖。在长岛、龙口、蓬莱、莱州、开发区、芝罘区、牟平区建设规模化海珍品生态养殖示范基地30万亩。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重点发展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等海珍品。
——筏式养殖。由浅海向深海延伸,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浅海贝类70万亩,在莱州、龙口、长岛、蓬莱、牟平区等传统贝类养殖区,调整布局结构,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增加效益,重点推广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杂交栉孔扇贝、“中科红”杂交海湾扇贝和三倍体牡蛎等优良品种。藻类5万亩,在长岛、蓬莱等地,推广海带新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深海养殖10万亩,在适宜水域开发新的养殖空间,不断研究探讨深海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和方法,扩展渔业发展新空间。
——名贵鱼养殖。向集约化循环水发展,在莱州、蓬莱、海阳、牟平、龙口、开发区等地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110万平方米,推广全封闭和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微生物制剂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继续搞好现有的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等品种,引进新品种,实现养鱼品种多样化。
——池塘养殖。向立体生态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实施标准化池塘整治改造工程10万亩。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采用池塘鱼虾、蟹贝混养、网箱养殖等模式,提高产量和效益。
——滩涂养殖。向生态高效护养发展,在海阳、莱州、牟平、莱阳市,合理利用滩涂18万亩,增加适养品种,搞好贝类底播增殖。
2、做优捕捞业,建成全国远洋渔业基地
加快调整捕捞结构和作业方式,开发新渔具、新渔法,运用保鲜保活技术,提高捕捞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培植壮大远洋渔业船队。重点开发国际公海资源,加强远洋渔业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推动远洋渔船改造升级,积极发展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专业鱿鱼钓等。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超低温金枪鱼围网、大型拖网加工船等。蓬莱京鲁投资4.5亿元,建造10艘远洋鱿鱼钓船。以中水烟渔公司、蓬莱京鲁、北京远洋为龙头,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间合作。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拓展海外渔业领域。以中水烟渔公司为依托,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北方远洋渔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捕捞产量达到77万吨,远洋渔船发展到7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
3、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逐步恢复渔业资源
在北部海域打造生态增殖型人工鱼礁产业带,重点建设8大人工鱼礁群和3个省级海洋牧场,大面积建设人工藻场,营造海底森林。推进莱州、招远、龙口、牟平海洋牧场示范工程和长岛百万亩海底森林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长岛、牟平区、龙口,投资4.5亿元建设9个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加大增殖放流工作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以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套子湾、四十里湾、长山列岛6个渔业增殖功能区为依托,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增加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重点搞好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以及鲆鲽类和恋礁性鱼类等品种的增殖放流。到“十二五”末,投入资金1.5亿元,增殖放流各种苗种达到20亿单位,每年为渔民增加收入1.2亿元。做好现有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海阳、招远、莱山区、莱阳、长岛、牟平,投资2.1亿元建设7个海洋及渔业资源保护区。
4、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巩固来进料加工,扩大本地养殖产品加工出口。加大新技术开发,利用现代生物、工程、信息等技术装备加工业,以海珍品和大宗产品的深度利用为重点,进行水产即食食品、模拟食品、医药、保健品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开发区、招远、蓬莱、长岛、牟平区、龙口建设6处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外向型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推进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广应用国家水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90%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
5、做强苗种业,建成全国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严格执行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积极培育优质健康苗种。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以及规模化育苗企业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运用人工选育、提纯复壮、杂交育种及生物工程育种等新技术,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新品系。在开发区、莱州、海阳建立鲆蝶鱼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长岛建立贝类苗种产业区,在蓬莱、莱州、牟平建立海参苗种产业区,在蓬莱、牟平建立海带苗种产业区,建成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供应基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到20处,全市年育苗能力达到3000亿单位以上,产值突破20亿元。
6、做亮休闲渔业,建成北方著名的休闲渔业示范点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开拓渔业休闲娱乐功能,积极打造渔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渔乡风情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重点培育度假别墅和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十二五”末,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发展到35处。深度挖掘渔俗文化、海岛文化,全力打造“渔家乐”、“渔灯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品牌。优化渔港旅游功能,以重点渔港为平台,配套建设具有渔业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渔人码头”,开发设施渔业旅游观光项目,提升渔业发展的品位和档次。
7、拓展渔业服务业,打造现代渔业服务基地
借助水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和交通便利等优势,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在全市重点渔区、渔港和水产品区域集散地,配套建设高标准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渔业流通业态,做大金枪鱼交易中心和中元冷链物流中心。
加快烟台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东方海洋、蓬莱京鲁、烟台安德、烟台大辰食品等水产物流保税仓库功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
构建渔技推广和苗种繁育体系,围绕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转化。构建渔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政务平台和商务平台建设,扩大渔业信息覆盖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渔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水产品市场多元化。
8、整合科技优势,创建全国渔业高新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
整合渔业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渔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治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以东方海洋为依托的国家级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藻遗传育种中心、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实验室、中俄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以开发区天源水产为依托的大菱鲆工程技术中心;以海阳黄海水产为依托的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以莱州明波水产为依托的半滑舌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建设牟平区姜格庄镇云溪现代渔业经济园区,龙口、崆峒岛现代渔业经济园区,招远、莱阳、开发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海阳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栖霞市万亩标准化池塘开发工程。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力量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主攻海洋生物高新技术,重点突破鱼类、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着力开发海洋药物、保健食品。集中培植海洋生物育苗与养殖技术研发中心、企业中试基地,支持东方海洋、明波水产、天源水产、黄海水产等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发海洋药物和保健品,重点推进海洋胶原蛋白、活性蛋白、海藻胶囊、海参肽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积极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联合科研院所,建设国家“863计划”、渔业科技示范和中试基地,加快渔业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积极推进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高效饵料生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完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十二五”末,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
(二)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新品种研究与开发力度,每年引进2-3个国外优良新品种,对引进和研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推广前景的水产优良品种进行奖励扶持。集中科技资源优势,努力突破海参杂交、牡蛎四倍体、石斑鱼、真海鞘等名特优水产育苗繁育技术。搞好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培育选育,建立系统完善的优良品种资源库、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选育繁育中心。建设现代化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程度,投资5800万元,在东方海洋、海阳、开发区、招远、长岛建设5处引育种中心,在芝罘区、蓬莱、牟平区、龙口建设4处原良种场。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实施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搞好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严格执行渔药和饲料使用、亲本检疫、生产日志、水质检测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病害防治和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建立例行检测、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扩大对外开放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提高渔业竞争力。加强国际间和地区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渔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通过举办渔业论坛和渔业品牌推介等活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围绕打造品牌企业,加快东方海洋、京鲁渔业、鲁星食品、水星食品等加工骨干龙头和天源水产、黄海水产、明波水产等养殖骨干龙头的发展步伐。坚持发展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并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将东方海洋的“东方海洋牌”、天源水产的“蓬莱阁牌”、黄海水产的“绿色海洋牌”等一批水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内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和服务名牌,支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认定,推出更多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色品牌和著名商标。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6.7亿元建设海阳、开发区、牟平、龙口、招远、莱阳、芝罘、莱山、长岛等12个渔港。投资1亿元建设长岛油污染监控中心,逐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投资1.4亿元建设3个入海河口生态治理工程,构建全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系统,提升海洋环保与社会服务业水平。建设和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技术研究等系统,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病害检疫、病害测报和防治网络。投资1800万元建设市、县两级水产品质检中心,开展水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对水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管,年抽检水产品和苗种300个样品,合格率逐年上升,期末达到97%以上。
(六)增强渔业管理能力,建立现代渔业新秩序。加强渔业行政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渔业行政执法和技术体系。加强海洋捕捞许可、船网工具控制、伏季休渔制度、水域滩涂养殖、水产苗种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生产、水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执法,维护现代渔业发展秩序。加强渔政执法舰艇和巡航装备建设,投资5680万元建造11艘渔业执法船舶,提高执法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地方渔业协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渔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搞好行业服务,广泛开展渔业生产与信息交流,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经营规模。
(七)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渔业保障能力。加大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渔港建设、渔业龙头企业、渔业资源修复、原良种培育、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远洋渔业等重点项目。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和渔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上市,提高渔业建设的融资能力。组织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研究养殖水域生态补偿办法,切实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碳汇渔业补偿机制,在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对贝藻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碳汇渔业进行补贴,促进低碳绿色海洋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