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步
“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曾有人对这些问题作了形容: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等等。以云南省为例,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0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5元。如果按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人均每天不低于1美元计算,全省农民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7.3×365=2664.5元)。以资源换资本,以生态换生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正因为如此,“三农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列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日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及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2007年“两会期间”,也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关注,“三农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新内容?
1、“新”在什么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施,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对于这些全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准备把握。
第一,把握新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不少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条件都表明,只要我们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第二,把握新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个目标集中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府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必须紧紧扣住这“五新”来展开,把中央的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践中去。
第三,把握新思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新事业需要新思路,要按照“民心工程”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民意的工作思路。具体来讲,要紧紧把握“五个不仅而且”:
一是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三是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四是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五是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要谋划长远,提出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归根结底一句话,就在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
第四,把握新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 任务,为了确保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央明确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与此同时,中央还特别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对于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确保新农村建设不偏向、不跑样,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2、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05年12月 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央召开的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06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这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的认识到了新的阶段,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其特征,理解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条是首要的。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有调查显示,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考虑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考虑是村庄的规划,很少考虑农村生产的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这二条是要建设物质文明,“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除掉农民背负的三大负担:教育支出、医疗支出、住房支出; 搬掉影响农民收入的三座大山:农民的准失业状态、国内外市场机制对农民的挤压、农民贫乏的自我组织能力。
第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在农村,文明之风若不能愉悦人们的身心,腐朽的东西就会侵蚀人们的心灵。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协会获捐赠的70%来自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内地富豪的捐赠不到15%。我国先富的一部分人,要么积聚财富、要么豪赌、要么回家修祖坟,主动将自己的财富回赠社会的很少;因病、因自然灾害致贫的农民多数相信封建迷信,信仰宗教的人数超出我们的想象。
2005年秋季以来,黄河上游来水偏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东升村2队境内河岸坍塌严重,全队累计已有500多亩河滩地和承包田被毁。灾民自行护岸力不从心,多次找政府部门求助却得不到回应,一些迷信的农民便集资2000元请来和尚祭河,祈求河神“水下留田”。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 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这值得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活动中借鉴。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森林覆盖率15%以上。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80%的村庄,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路边,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为就学、就医、结婚盖房子四处奔波的农民,精神状态没有大的改变,衣冠尚且不整,村容村貌就更顾及不上了。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形式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有多样性。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山西的大寨村、河北的寺后村,都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以“下派党员干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采纳;以经济能人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浮现;以农村民间协会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出现在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评价村民自治的形式先进与否,应当以能否推动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进步为标准,应当以建设非农的先进村庄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发展、生活殷实、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主健全。“新农村”的“新”,就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以生产发展替代经济发展;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殷实;以村容整洁替代社会和谐;以乡风文明替代文化繁荣;以管理民主替代民主健全。实际上是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农村发展目标,从而使话语更朴实,目标更具体,度量更易行。再具体一点,新农村的新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可以说,这都是从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角度,对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高度概括。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农业税、缴猪:杀一头猪交一半,要自食一头猪,就必须交一头猪等),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 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西部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仍然没有实现脱贫,仍处于整体贫困之中。如2006年底云南省的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等贫困面仍达到70%以上,独龙族的贫困面则更高,达到90%以上,这些民族与东部汉族地区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能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昆明西山区沙朗乡的山砂、文山县德厚乡的三
七、富宁县洞波乡的八角为例)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 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以玉溪大营街、通海县的纳家营为例)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可持续提高。(以富宁县归朝镇的老街三寨:村在树林中,树林在村中为例)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以砚山县平远街、剥隘新镇为例)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 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全国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有效带动了“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家乐”作为中国农村革命与新经济的代表,其发展形态与模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观念与先进成分。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昆明西山区团结乡为例)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以昆明市官渡区福保乡、剥隘镇、普者黑等为例)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云南省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特殊问题 第一,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掣肘”。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瓶颈”。
第三,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是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点”。文化教育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一大症结。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规模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目前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许多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推广速度较慢。
(二)云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考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1)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4900元,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找准发展路径,一村一策。每个自然村的生产基础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但每个村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子。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去发现,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才是最好的路子。如富宁县的剥隘镇以生产“剥隘七醋”而闻名、丘北县的普者黑则以独特旅游风景而闻名、玉溪大营街则以玉溪卷烟厂为依托,大力发展纸箱、过虑咀棒等卷烟生产辅助产品而发展;丽江的大研镇、束河古镇则其山水而著世;迪庆香格里拉则以独特的藏族风情为吸引;大理周城则以其味道鲜美、肉质鲜嫩的豆腐砂锅鱼而受人称赞等等。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以剥隘镇搬迁水泥、钢筋等销售为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共有52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世居少数民族25个;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是全国各省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省份;特有少数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特点,在云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更要以民族特色取胜,没有民族特色,就会失去吸引力。要看城市现代化,可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要看现代企业,可以到玉溪卷烟厂、红河卷烟厂等现代企业。唯有民族特色,才能吸引外地游客到我们民族村寨,让他们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民族饮食、民族习俗等等。以藏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白族等生活习俗为例。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本身,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指导员来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应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而不是外来的支援者或支持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契机,加快农场发展
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生产和社会组织,其特殊就在于“非工非农”、“非军非民”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部门来讲,是个机遇,对于农垦和农场来讲更是一个大的机遇。对此,农垦和农场要抓住发展机遇:
一是要树立机遇意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优势,力争在 新农村建设中谋求新的发展。为此,要加深对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关于三农政策的新理念,关对“三农”的新的投入政策、关于体制、机制保障方面的政策。(云南省(16+1)体制:农垦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只应承担企业的义务,而不应承担政府的职能等。)
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克服不足,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农场生产力。为此,要不断营造有利于农场改革发展的环境,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解决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扩大农场职工的增收渠道,提高收入。
三、找准发展的支点,明确发展路径。每个农场都自己特定的自然、历史和市场等条件,不可能只有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宜种植的就发展种植,宜从事加工业的就发展加工业,宜从事物流业的就发展物流业,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基础的发展路子。
第二篇: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毛 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现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综治工作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认识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农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广大群众生活在忧虑当中,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许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不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稳定的社会环境都是发展生产的前提,就我县新塘乡而言,全乡人口7442人,面积8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是全省100个贫困乡之一,以苗族人口占多数,群众文化素质十分低下,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盐巴钱”的现象仍然存在,贫困导致了野蛮、愚昧,偷牛盗马、小偷小摸、酗酒闹事时有发生,群众不得安宁,影响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群众本身就穷,身边的一切物资对他们而言都是重要的,特
别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耕牛,试想,如果农村社会治安不好,正值春耕大忙之际,一农户一头耕牛被盗,破不了案,找不回耕牛,那么这农户除损失半个家产之外,拿什么去耕作,那全年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会是什么样。所以说,农村治安的好坏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农民不富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何以落实,怎么能实现。
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肩挑一方经济发展,带民奔富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清醒头脑,深刻认识自己的多重使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创造良好的农村治安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尽快富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二、找准影响本地区治安稳定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一个地方所处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存在制约稳定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如电视、报纸批露的,有的是家族、黑恶势力对村级组织的控制,无恶不作;有的是因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引起群体上访等等。就新塘乡而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地广人稀,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居住地十分边远偏僻,管理上难以控制,偷牛盗马、小偷小摸
分子专门瞄准这些村组下手,群众被偷后因路程远报案不及时,往往影响破案效果。二是百分之三十的群众居住地靠在相邻周边乡镇、周边县市边界上,双边因一些琐事(如牛马吃对方庄稼、邻居间鸡鸭丢失互相猜疑等)可能导致纠纷争吵,因属地因素使得双边家族群架事件发生。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由于该乡十分贫困,群众文化低,外出务工者往往因素质不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多是些苦力活,有的青年小伙好吃懒做,受不了重体力之苦,在外地以偷盗为主,风声一紧潜逃回家,为本地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留下祸根。从该乡摩托车被盗、群众的现代化工具如农用车、摩托车日益增多,广大农民群众交通意识又相对淡薄,“二毛手”(即没有经过正规驾驶训练的人员)驾车,无牌、无证农用“病”车载人、摩托车超载人时有发生,使交通事故有高发态势。如2004年11月25日该乡发生的一起农用车压死在校儿童事件就是因为驾驶员自学车三日后就强行上路拉石引起。四是山林水事引发的纠纷。问题的存在,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村“三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消极影响。治根才能治本,只有找出病根,才能有效治病。各地只有根据自身存在的实际,认真排查病源,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才能确保一方净土,从而使农村各项事业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一路凯歌,实现蓝图。
三、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促进新农村事业良性发展。
长期有效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没有一套有效的维稳机制是难以维持的。要在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一是抓好群众的治安防范宣传。实践证明,群众治安防范意识的高低对一个地方的治安好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破坏良好治安局面的犯罪分子,若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那么这个地方就没有犯罪分子生存的空间,那么这个地方治安就十分稳定。要抓好这项工作,坚持长期性、经常性的群众性法律法规宣传和预防犯罪宣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充分利用地方广播、张贴宣传画、场天宣传、法制宣传月宣传等手段,广泛对宪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村组进一步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会进行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提升他们的防范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村级治保会、调解委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体系中,治保会、调解委是一个不可缺的组织,他对防范、调解所在村的纠纷的力量不可忽视。如何调动好治保会、调解委的积极性,当地政法、公安派出所、村两委要做好引导,对其骨干进行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所在村各类民事纠纷的调解,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动员、吸纳当
地有影响力的退休老干部、寨老、优秀青年进入治保会、调解委对本村组纠纷进行调解。
三是搞好群防群治工作。乡村组三级共同联防是一项有效防范体系,事实证明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该乡通过实施三级联防,从过去的偷牛盗马高发乡镇到2004年、2005年偷牛盗马“零”案件发生,两年来群众满意度较高。但随着今年来该乡外出青壮年人群增多,各村组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及儿童人群,群防群治体系力量有所减弱,特别是护寨队(护寨队是无偿护寨)这一块上,由于大多数护寨队员家庭贫困,为了营生外出务工日益增多,有的村寨实际上成为一个空壳,加上派出所人员又少,难以对所辖区域进行布置,农村发案率有抬头之势。如何夯实这一基础,确保村寨稳定,本人认为在领导重视的基础上,资金支持是一个重要条件。但各地经济发展也不一样,特别是像该乡这样贫困的地区,政府除了保证正常运转外,再也拿不出资金对这项公益事业进行有效支持。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我县克度镇航龙村利用政府拨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三个一点”的方针筹集经费,每月给固定值班人员发放一定报酬的做法值得借鉴。航龙村根据本村外出务工青壮年增多,在家的都是老、弱、小的实际,对护寨队员实行有偿护寨,即在本村所在地设有治安巡逻值班室,每晚有2—3人进行夜间值班巡逻,没有值班任务由护寨人员兼顾所在居住地的安全,有事及时
与当日值班人员联系,共同防范治安事务,每月用所筹资金发给一定量的报酬。每个治安护寨队员除每月几天的值班外,其余时间可做其它工作,增加自己收入,这一做法在当地收效良好,当地村民十分满意。
四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对那些顶风作案、长期惯偷、村寨上称王称霸的“土霸王”、“痞子”等,坚决加大力度重点打击,只要他们敢露头,坚决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只有形成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才能鼓舞广大群众携手共斗犯罪分子的信心,才能杜绝各类犯罪的发生,维护一方稳定。
五是实施举报有奖制度和见义勇为有奖制度。一个地区必定警力有限,对地区发案的破案率受制约,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行的。各地应相应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基金对举报犯罪分子和见义勇为的人进行物资奖励,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
总之,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顺利实现的基础,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是广大群众的心声,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治安防控,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推动农村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第三篇: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交化是农村客运发展的一个方向,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帮助农村居民出行,提高乘车质量有很大作用。农村客运公交化是指用城市公交车运营方式改造和代替现行的农村客运班车运营方式。经营主体由个体转变为公司,经营方式由多、小、散、弱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五定六统一”管理模式,即定线、定车、定点、定时、定型;统一车型、统一标志、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票价。城乡道路旅客运输实现无缝衔接和零换乘目标,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短途农村客运实施公交化改造,是发展和提升农村客运的重大举措,是道路运输行业做好“三个服务”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瑞安市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客运事业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8年底,行政村通班车率为85.6 %。绝大多数乡镇的行政村已开通了班车,基本满足了农民最低的出行需求。尚未开通班车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山区乡镇,山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尤为突出。瑞安市短途农村客运主要由个体中巴车和微型车承担,在运营中暴露出许多弊端:一是经营主体多、小、散、弱,抗风险能力低,管理部门难于实施有效监管;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拉客、宰客、甩客、兜客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市场矛盾多,恶性竞争,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四是运力总量过剩,盈利水平不高。五是安全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大多客运线路以承包经营为主,企业往往忽视对车辆、驾驶员的动态实时安全监控,安全管理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不仅要求走得了,还要走得好、走得便捷、走得安全。农民群众内心深处强烈要求象城里人一样坐上公交车。对全市客流量较集中的短途农村客运班线实施公交化改造,开通连接城乡的公交车,让居住在城区以外的群众享受客运准时、停靠有序、安全舒适、票价合理、服务规范的客运服务,是交通部门的职责所在。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对瑞安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紧紧围绕大局,全力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二、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的范围
瑞安市现有客运班线148 条,客运车辆919 辆,其中农村客运班线39条,客运车辆369辆。农村客运是瑞安市客运班线的主体部分。对瑞安市农村客运实施公交化改造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哄而上,要在原有客运线路的股份制改造基础上,在温州市客运行业四个标准的模式上,要选择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班线优先实施公交化改造试点:一是农村班线股份制改造已经实施公车公营;二是衔接市区至中心乡镇班线;三是路况较好、途经乡镇较多、人口集中、客流量大的农村班线。对企业已经控股的且实施公司化经营可优先考虑进一步改造,对运距较远、客流量不大、路况等级低的乡镇暂不实施改造,总之要本着先行试点、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三、调整各方利益,规范和整合道路运输现有模式
运营标准统一、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无缝衔接是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的重要环节,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经营二元割断的现状是关键所在。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最大的难题是对现有资源的整合问题。一是把同一班线上的若干个体经营者的利益整合,实现公司化经营。二是企业之间的经营利益的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如何整合班线经营者的利益,如何处置挂靠营运的中巴车。外省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的依托实力雄厚的客运公司实施一次性收购,有的采取过渡兼并的方式组建公司。而瑞安市在温州市运管处的指导下,在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实施的是班线股份制改造,统一推行温州快客、温州快线、温州城乡巴士、乡村小巴等四种行业经营标准。但是,目前由于班线股份制改造还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企业还缺乏对班线经营的实际控制力,再加上一些班线个体经营者结构非常复杂,既有农民,也有下岗工人;有的纯粹是个体经营,有的是挂靠企业经营;有的是直接经过审批得到经营权,有的则几经转手得到经营权。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们时常阻挠客运市场运力、线路调整,对公交化改造、公司化经营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动辄以罢运相威胁,甚至还聚众闹事。这是公交化改造最大的阻力。
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就是要对现有的农村班线推行现有城市公交模式的经营方式,也包括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给予惠民措施。在政府制定的统一运营标准下,合理建设布局农村客运站、中途停靠站,使改造后的农村班线的线路与城市公交的线路进行有效的无缝式的衔接。
四、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的方法和步骤
瑞安市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工作可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选取好试点,精心谋划改造方案
据初步调查,瑞安市部分农村班线实施公交化改造的条件基本成熟。我们要在全市范围内深入调查研究,按上文提到的三条原则选择1至2条农村班线作为改造试点。比如瑞安至湖岭、瑞安至马屿、高楼班线,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瑞安市农村客运的基本情况,一方面要到公交化改造成功的地区学习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在深入调研和外出考察的基础上,制定瑞安市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的改造试点方案。改造方案要公开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后报请市交通主管部门批准,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实施。
第二阶段:广泛动员,全面展开宣传发动
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工作政策,对相关纳入改造的经营者进行思想发动。宣传公交化改造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企业、个体经营者主动接受公交化改造,确保社会稳定。
第三阶段:加强指导,发挥运输企业改造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营农村客运的运输企业是实施公交化改造的主体。要在交通部门的引导和推动下,要充分认识到改造的重要性,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要处理好收购和被收购者的关系,要处理好挂靠经营者的入股参股关系。企业必须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选举产生公交改造管理层,成立公交改造领导机构,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下推进公交化改造。
第四阶段:规范管理,提升经营服务理念
规范化管理是全面推进公交化营运模式的重要保证,一要对运营车辆进行评估和作价,平衡利益。二要明确股份,不能以单车一股份。三要整合优化运力资源,根据客流量确定运力投放数,运力过剩的线路要调减运力,降低消耗和成本,增加公司收入。四要逐步调整车型,根据路况和客流量选择车型,逐步淘汰不适宜车辆。五要推行“五定六统一”的公交车运营模式。六要建立公司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第五阶段:全面推广,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改造经验,对符合公交改造要求的
各农村班线要全面实施推广,特别是如塘下片区中心乡镇要纳入重点改造的范围。
五、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保障要到位。政府层面,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的优惠政策和惠民政策,如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补贴政策,超员、统一公交票价等政策。交通层面,明确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始发站点、港湾式停靠点、安全标志标线等。行业管理部门层面,对市场准入关执行把关以及运行的监督。
二是改造工作既要符合情理,又不能违背法律。改造工作方案即要符合政策要求,不能与法律法规冲突。要坚持政策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政府制定出台政策,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原则和基本方法,由企业来具体运作,经营者参与,交通部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现有营运车辆作价时,在此基础上由公司和车主双方协商确定价格。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公交化改造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三是改造过程中要防止线路炒卖。道路旅客运输班线属国家公共资源,经行业管理部门许可,经营者在许可期限内享有经营权。瑞安市个体客运经营者有限期使用经营权的观念不强,违反国家政策私下倒卖倒买线路经营权,有的班线车辆转让价格炒到50-100多万元。因此,瑞安市应结合原班线股份制改造的实际,在原有企业和经营者的已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收购或入股。
四是推进工作要保证平稳和竞争兼顾。为了加快城乡客运
公交一体化工作,同时也保证试点改造具备推广的作用,在政府的公交改造政策到位后,具体负责公交化改造的企业要在一定的期限内承诺完成,如若推诿不改的,要引入竞争企业,让改造得力、信誉好、规模强的其他运输企业进入或直接由市公交公司无条件进行经营。
五是改造工作既要由交通部门担当主力,又要上升为政府行为。农民群众的出行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公交化改造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关系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交通部门要担当主力,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社会要关心支持。
六是要对个体经营者进行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改造工作中要做到宣传开路,教育先行。要通过与经营者面对面接触,心与心交流,既要讲客运发展趋势、讲公交化改造工作的意义,也要解释公交化改造工作的方法步骤,帮助他们算经济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思想顾虑。宣传工作要广泛深入,使公交化改造工作家喻户晓,对拒不接受公交化改造的经营者形成强大舆论和经营压力。
七是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依据的法规、享受的政策、缴纳的税赋不同,导致两者在经营范围和服务方式上受到一些限制,如城市公交一般不能开
到郊区;农村客运实行的是站到站服务;两者之间票价也存在较大差别。随着中心城区向外扩张和郊区城镇建设向中心城区靠拢,中心城区与城市、农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的 以跨行公路来划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方法受到严重挑战。
八是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瑞安市交通客运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郊区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服务质量不高;部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线路重复设置,时常发生摩擦和冲突,造成运输安全隐患;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资源不能共享,造成站点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乘客换乘不便。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以上矛盾,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无论是城市公共客运,还是农村客运,其本质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出行工具。为此,政府要为大众提供一个统一开放、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要树立“大交通、大客运”的理念,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城乡客运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交通保障。
第四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3、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完善领导组织机制,强组织。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目标,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
第五篇:建设农村沼气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吴桥镇2010年沼气建设工作小结
吴桥镇认真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民生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倾心倾力打造“村风正、村庄美、村民富”新村庄。
根据年初县委县政府工作计划,给我镇安排全年新建150口沼气池任务。3月20日,我镇启动了2010年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把它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惠农富农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部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由镇里向社会公开招标有资质的建工队具体负责实施。截止到2010年12月20日以完成全部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
吴桥镇党委政府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提出针对方案,采取全宣传,大发动,多引导,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传,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行动,政府在优惠政策上重点倾斜,每口池国家给予2000元补贴,在新建选址上重点照顾,逐点逐村推进。今年,重点在吴桥村、路西村、郑庄村、周湖村等4个村启动新建工作,使用新技术,落实新机制,建设新气池。
一 干部挂点。明确一名机关干部挂点负责指导沼气池新建工作,做到经常下村指导,重点督促建工队认真施工,加快进度,经常为其排解困难,协调关系,及时汇报工作进度,让每口沼气池都顺利建设,按期完成落实,并投入使用。
二 资金保障。镇政府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镇财政实行沼气资金专款专用。对村经审核合格的沼气池,根据招标合同要求及时拨付转移资金,保障这项民心工程惠民暖民,让村民真正得实惠。
三 跟踪服务。镇政府聘请了1名沼气池技术员,每月定期下村给予技术指导,解答村民相关疑难,定期开展维护工作,确保沼气池维护有专人,保障有落实,让村民建得踏实,用得放心,建立一条长效服务机制。
存在问题,由于沼气池建成后已是深秋,气温过低,不能填料,很多就没有起用,随着开春气温逐步回升,由技术人员指导装料后,问题会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