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农业规划
永修县“十一五”(2006--2010)
农业发展规划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今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随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之首,其中“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制定出台,为推动我县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为进一步分析我县农业和农村形势,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省、市、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现拟定“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计划(2001--2005)我县农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通过依靠政策、项目实施带动、加快科技进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粮食产业逐步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经济作物朝特色规模方向发展,畜牧业朝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五年间,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项目,累计推广优质稻190万亩。2005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46.4万亩,粮食总产量35925万斤。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0.5万亩,产量8925万斤;中一晚播种面积 20.9万亩,产量16720万斤;二晚播种面积 10.7万亩,产量8560万斤;杂粮播种面积4.3万亩,产量1720万斤。棉花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籽棉5500万斤。果业面积累计达8万亩,总产量达到8万吨。生猪饲养量28万头,出栏16万头;家禽饲养量330 万羽,出笼220万羽;肉牛饲养量1.3万头,出栏0.5万头。农业总产值达10.5亿元,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08元。已形成了“二大特色农业板块”和“五个优质畜禽养殖小区”的产业格局。“二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沿105、316国道,以易家河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柘林镇-江上乡-云山集团-滩溪镇-梅棠镇-白槎镇-虬津镇-八角岭-燕坊镇等乡镇,建立以柑桔、早熟梨种植为主的特色果业板块;发挥我县靠近南昌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在虬津镇-艾城镇-涂埠镇-九合乡等乡镇,建立优质蔬菜产业板块。“五个优质畜禽养殖小区”即大力发展以恒丰永恒昌养猪场为龙头的万头良种猪养殖小区;以吴城“滨湖水牛养殖场”为龙头的万头良种牛养殖小区;以江上“梦真兔业”为龙头的十万只肉兔养殖小区;以燕坊土鸡养殖场为龙头的十万羽肉鸡养殖小区;以三角水禽厂为龙头的百万羽肉鸭养殖小区。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较为薄弱,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2006年我们建立了乡镇动植物防疫体系,但由于时间短、人员素质不一等原因,工作机制、考核办法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仍然比较薄弱。加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以及气候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重大动植物疫病时有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市场管理仍须加强。近几年来,由于受原油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价格偏高,上涨过快,供应 偏紧,农业生产成本剧增,农民意见较大。与此同时,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资市场管理仍须加强,执法力度尚须继续加大。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三农”工作任重道远。由于近年农业连续增产、基数较高,纯农业这一块的增收潜力有限,增收空间不大,加上价格和气候不确定因素,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增收渠道较窄,增收形势不容乐观,搞好“三农”的工作任重道远。
二、“十一五”(2006--2010)规划
“十一五”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这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再创永修农业新辉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两大主题,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战略决策,围绕县委提出的“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永修”的发展口号,找准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学会反弹琵琶抓“三农”,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普及农业实用科技,着力实施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富裕、和谐、平安永修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1、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要做到一稳定(面积)、一主攻(单产)、一增加(总产)、三提高(优质品率、复种指数、农业科技应用面积)。至“十一五”期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6.8万亩左右。水稻面积42.2万亩,其中早稻10.5万亩,中稻21万亩,二晚10.7万亩;旱粮面积稳定在4.6万亩左右。粮食单产在2005年385公斤的基础上,“十一五”期末达到450公斤,其中稻谷平均单产达到465公斤以上;粮食总产期末达到41410万斤。
2、经济作物生产:“十一五”期间全县优质棉面积稳定在11万亩,总产22万担,大力推广优质棉,优质率达100%。油料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油菜面积稳定在18.5万亩以上;油料总产达到8050万斤,年平均递增3%,其中油菜籽总产达6475万斤以上。早熟梨面积达到5万亩,计划发展省级认定的无公害早熟梨基地2个。蔬菜总面积稳定在8万亩,无公害蔬菜发展到5万亩,其中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
3、畜牧业生产:要着力发展规模经营,力争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到总出栏量的90%以上;要进一步提高畜禽良种率,三元杂交猪达到85%;要努力夯实良繁体系,提高自繁自养水平。到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36万头,平均增长6%;家禽出笼300万羽,年均增长4%;山羊饲养2万头,年均增长2%;肉牛饲养3万头,年均增长3%;肉类总产2.8万吨,年均增长5.4%。
4、植物保护:“十一五”期间,努力完善和健全植保体系,构建好“县植保站—乡(镇)植保员—村查虫员--组示范户”的四级植保公益服务网络;在全县已建有4个病虫区域测报站的基础上,争取再建2个“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进村入户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让病虫情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泛的途径传递到每个农民手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5、土壤肥料:全面实施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的“沃土工程”,提高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末力争我县耕地质量整体上提高一个等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技术入户率100%。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作物品质,减少施肥环境污染。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健全施肥服务体系,保障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工作经费。建立完善县级土壤肥料检测室1个,购置速测专用车1部。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县财政要确保专 5 项资金测土配方施肥费15万元。全面实施节水农业技术,推行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减少农用灌溉水的浪费。
6、农村能源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县户用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到2万户,平均每年新增2000户;沼气热水器推广30户,累计达到200户;中小型沼气池累计达到6处;农村省柴节能炉灶普及率保持100%,综合热效率在25%以上,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立示范户1000户,示范村10个,示范乡2个。大力发展太阳能,在全县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7、农民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平均培训2500人,转移2450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人,转移就业11280人。继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年培训核心农户50户,辐射带动农户500户;累计受益农户2500户,受益农民10000人。积极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年培养科技带头人15人,受益农户7500户;累计培养科技带头人75人,受益农户38500户,受益农民150000人。
8、农业标准化工作:“十一五”期间,抓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争创1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无公害蔬菜、早熟梨、柑桔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县级监测检验体系,强化检测手段,最终实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全程检测监控。争取用五年时间,完成县、乡(镇)二级农业市场信 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入户率,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服务的网络化。
9、加大开放型农业工作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出口加工区落户九江和南昌后花园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永修的区位优势,全面挖掘永修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在永修投资创业。围绕增强永修农业发展后劲这一主题,切实做好开放型农业这篇“文章”,引进一批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强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拓展我县农业发展空间,伸延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我县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再创永修农业发展的新辉煌。
(三)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与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再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工作的新佳绩。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重点,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切实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建立粮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和完善土地流转办法,扶持规模大户生产,引导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鼓励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规划,确保基本农田比例占耕地总面积85%。搞好内部结构调整,合理布局,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和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四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抓好指导性计划面积的落实,组织好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供应,帮助基层和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2、巩固提升传统经济作物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作物生产要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提升地方特色产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当年增收、长效增收”的指导思想。既要做优棉花、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又要做大早熟梨、无公害蔬菜、有机柑桔等特色经济作物。要按照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要求,建好优质棉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杂交棉,普及“双低”优质油菜,推广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做大做强两大优势产业。与此同时,把早熟梨作为我县经济作物发展的一个重点,加快发展速度,推广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赣北早熟梨标准化栽培管理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提高产量、提高品质,尽快把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大力发展规模经营,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农民增收“后劲在畜”的战略构想,围 绕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实施“四化推一化”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为此,要着力加大五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和特色畜牧小区以及工厂化养殖,推广“猪沼果”等为主的生态养殖模式。二是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提高自繁自养水平,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县一级种猪场,扩大二级种猪场的规模,抓好人工授精站建设。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做好强制免疫、检疫、消毒工作,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建立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动物防疫水平。四是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益。五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和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4、扎实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通过农业基础项目的实施,加快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重要保障,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
5、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逐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实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监测网络,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实行“公司+农户+标准化”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农民增收和生态建设这个中心,将生态家园和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能源品位和商品率,因地制宜,改革燃料和燃具结构,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和利用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努力增加户用沼气池的保有量。推广普及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棉、茶、林、渔)等生态模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7、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创造劳动财富。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大力培养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造就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组织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幸福和谐的美好明天。
8、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四项制度”,抓好“八个方面”的整治,防止农民隐性负担的反弹。继续加大对农村财务和“一事一议”的规范化管理,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在农业执法上,重点要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三、2020年农业发展水平
到2020年全县农作物的优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种植业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农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粮食生产以优质专用粮为主,品种品质全部优化。特色产业明显调优调强,以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为主,80%以上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环评认证,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农民综合素质将极大提高,90%以上农产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80%,沼气池普及率达90%以上,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永修县农业局
第二篇:曲靖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曲靖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依据《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此规划。
一、发展成就和环境条件
(1)“十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成就。“十五”期间是全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为加快全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5年市内生产总值为402亿元,较2000年增88.7%,年递增13.5%;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39亿元,较2000年增长54%,年递增9%;其中种植业、渔业产值达55.5亿元,较2000年增长54.4%,年递增率达9.1%。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粮油总产创历史记录。“十五”末累计产粮976.46万吨,较“九五”增长4.9%,平均年递增0.9%;平均单产274.3公斤,平均增长3%,年递增率为0.6%;其中: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2万吨,增长4.8%,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民人均有粮393公斤。“十五”累计油料总产32.69万吨,较“九五”增长80%,年递增12.5%。其中:2005年油料总产8.16万吨,增长42.2%。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市粮经比由78.5:21.5提高到2005的59:41,粮经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果产量15.8万吨,增长192%;蚕茧产量7640吨,增长46.7%;蔬菜80万亩,产量111.84万吨,分别增长70%、增长87%;水产品产量29700吨,产值2.52亿元,分别增长39.2%、93.5%。
——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8元,增长42%,平均年递增7.3%。
——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主要推广了9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措施,选育出曲辰系列、靖单系列、宣黄单系列等玉米新品种9个,靖粳系列、合靖系列等水稻新品种10个、靖麦系列小麦新品种2个,引进和选育农作物新品种21个,获农业科技成果奖50项,其中:省厅级30项、市级20项。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由“九五”末的70%提高到85%。农业科技培训上,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103人,辐射带动5万多户农户;培训绿色证书人员12.17万人,提前五年实现每10户农民有一名持有绿色证书的致富能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市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24个,所有制涵盖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合作、联营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其中非公经济企业占90%。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有6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2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共带动75万余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总农户的60%。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明显提高。全市累计申报了4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4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1个有机食品认证。获无公害农产品 2 基地认定证书的有45个、23个产品已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个有机食品获日本AFAS认证证书。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农业机械总值达88463.8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77101.6万瓦特。拥有拖拉机2993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2492台, 机动脱粒机12551台;农用排灌机械8433台;联合收获机44台,机动割晒机173台。年机耕面积89万亩,机耙面积73万亩,机播面积4万亩,机收面积6万亩,机电排灌面积43万亩,机械加工农产品437.69万吨,农机运输91928万吨公里。
——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成效明显。加强承包土地管理,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农村税务改革,取消农业税、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强化审计监督和财务公开;指导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十一五”是我市农业发展重要机遇期
①政策环境: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二是中央出台“两减免四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对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意义重大;三是全市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创新了发展思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载体;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利于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我市特色农产品优势提供有利保证;五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初步具备,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六是全市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在项目配套、税收优惠、流动资金贷款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 3 经营发展,为全市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四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名特优新优势农产品的竞争;五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竞争,加快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③社会环境:一是广大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三是全社会已形成关心、支持、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科技环境:一是全市拥有综合素质较强的科研队伍,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了保障;二是农科推广体系逐步健全,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四是一大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 4 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农业生产总量稳步增长。到2010年,种植业、渔业总产值达74亿元,年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其中:粮油种子27亿元、薯类17亿元、茧丝绸5亿元、蔬菜水产花卉22亿元、水果3亿元。全市粮食播种710万亩,粮食总产达210万吨。其中:水稻80万亩,总产36.7万吨;玉米210万亩,产量81万吨;马铃薯220万亩,产鲜薯330万吨;油料70万亩,产量10万吨;蔬菜100万亩(含复种),产量200万吨,产值18亿元(商品蔬菜基地50万亩,产量120万吨);水产品产量3.2万吨,实现渔业产值3亿元;花卉:鲜切花0.3万亩,盆花30万盆,药用花卉15万亩,实现产值1亿元;桑园20万亩,年产鲜茧1.6万吨;水果30万亩,产量11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263900万瓦特,拖拉机45000台,农机作业收入9.2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农业排灌上,农田栽种作物的灌溉保证率达到70%以上,旱地水浇作物灌溉保证率达到40%;在科技覆盖率上,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在结构调整上,有45%的土地用于发展经济作物,实现粮经比例的合理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发展。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0个以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0个;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5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劳务产业基本形成。全市户均转移输出一名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突破140万人,年均新增6万人;年均培训20万人;农民转移就业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总收入突破110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加100元,到2010年达到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三、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使之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显著提高我市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种子粮油产业
宣威、会泽、富源、罗平、马龙等山区半山区以发展优质旱粮为主,条件好的地方搞好玉米制种、繁种;坝区主要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和玉米、水稻制种、繁种。
1、优质水稻布局。2010年,全市优质稻发展到60万亩以上,占水稻的75%以上,产量达到29万吨,产值6亿元。以陆良、麒麟、沾益三县(区)为重点,建成3个生产规模10万亩以上的基地县。陆良15万亩、麒麟11万亩、沾益10万亩。中部的陆良、麒麟、沾益坝区以优质粳稻为主;南部的师宗、罗平、富源的部分低热河谷区以发展优质杂交水稻为主。陆良、麒麟、沾益三县(区)为优质水稻良种繁种区。
2、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布局。2010年,全市种植优质专用饲料玉米180万亩,占玉米的85%以上,产量达73万吨,产值10亿元。以北部的宣威、6 会泽,沾益、南部的富源、罗平、马龙山区半山区以发展优质专用饲料玉米为主,建成4个种植规模25万亩以上的基地县。其中:宣威60万亩、会泽25万亩、富源25万亩、罗平25万亩。会泽、宣威、陆良、罗平、麒麟为杂交玉米制种繁种区。
3、优质“双低”油菜。到2010年双低油菜种植达到60万亩以上,占油料的85%以上,产量达到9万吨,产值2.7亿元。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油菜籽芥酸酸、硫苷含量达标率在95%以上,深加工比例达70%以上。把曲靖建成全省最大的植物食用油生产基地。
4、优质杂粮。到2010年优质啤酒饲料大麦种植达到50万亩以上,占大麦的85%以上;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1.3亿元。建成三个种植规模10万亩以上的啤酒大麦基地县,其中沾益15万亩、马龙13万亩、宣威12万亩;优质豆类以麒麟、陆良、宣威、富源、师宗为主;优质小杂粮(荞麦)以会泽、马龙、沾益为主。
——薯类产业
2010年,全市优质马铃薯种植190万亩,占马铃薯的90%(其中:大春薯160万亩,秋冬薯30万亩);产鲜薯300万吨,产值15亿元;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达到17%以上;平均单产1580公斤/亩;商品率达到60%以上。大春马铃薯以宣威、会泽、富源、沾益、马龙为主,发展加工型马铃薯;秋冬马铃薯以陆良、宣威、师宗、富源、会泽部分条件较好的坝区、低热河谷槽区为主,发展菜用型马铃薯。种植魔芋15万亩,总产鲜芋3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特色魔芋以富源为重点,面积达10万亩以上,带动宣威、罗平、会泽、沾益发展。
——茧丝绸产业
2010年,全市桑园达20万亩,年产鲜茧1600万公斤,蚕茧农业产值达3.2亿元。充分利用“东蚕西移”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茧丝质量和蚕桑产业的竞争力。在陆良、麒麟、沾益、师宗四县(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蔬菜水产花卉产业
1、蔬菜。到2010年商品蔬菜(含水生蔬菜)50万亩(不含复种),蔬菜产量160万吨,产值16亿元。规模化生产达到蔬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商品率达85%以上。坚持无公害发展方向,重点组织实施好“5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实施好10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以宣威、师宗、马龙、沾益为重点);5万亩浅水藕生产基地等三个基地建设。蔬菜生产以中部的麒麟、陆良、沾益,南部的师宗,北部的宣威为重点,其中把麒麟、陆良建成三个规模上10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其中:陆良浅水藕基地3.5万亩、麒麟浅水藕基地1.5万亩)。
2、食用菌。2010年,建成生产规模达15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双抱蘑菇、珍稀、反季节食用菌栽培,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食用菌生产以马龙、陆良、宣威、师宗为重点,其中:马龙65万平方米、陆良35万平方米、师宗30万平方米、宣威20万平方米。
3、优质生姜。2010年,种植生姜18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提纯小黄姜品种品质,以小黄姜的开发和低硫姜的生产加工为重点,抓好脱毒姜种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强与省农科院生 8 物所的合作,采用生姜组培,解决姜瘟病及病毒病的防治难题。主要布局在罗平、师宗、富源、宣威、会泽,重点以罗平小黄姜种植为主,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
4、渔业发展。2010年,水产品产量3.2万吨,产值3.2亿元,良种覆盖率达90%,渔民人均收入7000元。加强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和水产品种苗基地建设;执行国家渔业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渔业保护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促进渔业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和开发渔业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水产品品质的提高。重点以麒麟、陆良、沾益坝子池塘养殖为主,发展库区养殖、江河特色鱼类养殖和扶持山区、半山区稻田养鱼。
6、鲜切花、盆花及药用花卉。鲜切花、盆花以麒麟、沾益为主,发展出口创汇型高档鲜切花品种和盆花品种;药用花卉以沾益、马龙、会泽为主,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农民增收快的新型药用花卉品种。
——水果产业
到2010年,水果种植3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优质果品率提高到70%,总产值达2.2亿元。以东盟为市场,建立一批温带早熟特色水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出口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改造一批老林果基地,新建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质梨和鲜食桃,布局在会泽、陆良、麒麟、师宗;优质早熟苹果布局在陆良、沾益、麒麟等县(区);石榴、猕猴桃布局在会泽。
四、主要发展措施
9(1)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全市农业部门肩负的重要职责,各级农业(机)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市“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认真抓好“万元增收”计划的落实,切实帮助基层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市“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科技作用的发挥,基础建设是保证。主要围绕40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节约灌溉水,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坝区以治旱治涝为主,积极开展田间沟渠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山区以治旱治坡为主,突出坡改梯、平整土地,加深耕作层,培肥地力。加大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大力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渔业行政执法体系完善,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保护防疫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水平。
(3)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和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粮食品质和优质粮所占的比重,做优做强粮食作物。主要抓好四大粮食作物生产:一是 10 玉米优质化生产,走优质专用加工饲料玉米区域化和流通市场化的路子;二是水稻以发展优质粳稻为重点,扩大杂交优质稻种植;三是马铃薯以发展加工型和菜用型脱毒薯为重点的区域化种植;四是大麦以优质啤饲大麦为发展重点。把粮食生产、转化、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与发展畜牧业和其它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统一的原则,做大做强马铃薯、蔬菜水产、蚕桑、油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魔芋、生姜、万寿菊、花卉、水果、食用菌等新兴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建设“双六”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扩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措施来抓,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冬大豆、油菜等特色作物和冬闲田养殖。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加快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引进和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实现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加强良种基地建设,力争把曲靖建设成为引领云南良种发展的龙头,西南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繁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2、加速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一是调整农业研发推广的方向 11 与重点。重点在配方施肥、土壤耕作层保护、培肥地力、节水灌溉、播种质量、密度及作物中耕管理、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农机化示范工程和植物保护工程、水生动物保护工程上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二是以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配套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和应用。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及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工程。五是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建设项目,完善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强蚕桑、水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开发力度,提高品质和效益。一是对新建桑园、果园要采取高标准、高品质和高效益的栽培管理方法;二是加大中低产蚕园、果园改造速度,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三是不断完善和推广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总体生产水平。
4、开展好特色水产品的引进开发、土著鱼研究开发、稻田养鱼、精养高产养等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1、强化标准化生产。按照24个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严格实施,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相关的质量认证和产品安全标识制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突出抓好对农药、兽药、渔药残留和饲料的安全卫生监测,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2、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以省级检测中心为依托,由市县组成,到2010年建成1个市级、9个县级、50个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
3、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设1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后,实现农产品产量提高10—15%,优质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0—30%。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率分别达到30%、5%和0.5%。
(7)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按层次规划市场类别,围绕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发展专业批发市场,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网络。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科技资源,解决目前农业部门在产前、产中服务多而产后服务少的被动局面,做到 “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8)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
一是要抓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二是要提高耕地利用率;三是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四是要抓好田间灌溉节水;五是要增施有机肥料,科学施用化肥;六是要科学合理使用良种;七是要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
(9)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不断创新农机发展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围绕全市六大主导农业产业 13 发展,加大农机研究推广力度,把重点放在主要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障上来;加大对购买农业机械的投入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加大农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作业水平,使农机使用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大农机安全监理力度,维护农机作业秩序,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10)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带动功能。加大对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双六”工程建设,实现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做好做亮。围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选出几个有市场占有率、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进行培养,促进品牌向名牌、省内名牌、国内外名牌转化。从科技支撑、市场、政策等环节着力推进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引导、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11)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产业
我市劳务产业发展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劳务经济已经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一是要抓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外出务工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村劳动力的自觉愿望和行动;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依托培训基地多渠道培训 14 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用工需求,做到输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三是建立劳务基地,壮大劳务产业队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门路和渠道;四是大力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以劳动就业服务组织为主渠道,每个县(市)区再培育发展1-2个社会力量兴办、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中介组织,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需要;五是做好维权服务。这是已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稳得住、能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各职能部门在转移输出前要简化手续,搞好培训。转移后,要跟踪服务,协调各方解决农民工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发挥政府驻外机构的作用,把他们逐步建成农民工之家,还要采取政策支持的办法,组织在职干部带队搞好农民工管理服务。
(12)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提高土地承包纠纷调处能力。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改革农村统计报表体系,建立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调查台帐。以贯彻落实新会计制度为基础,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村经济审计监督。三是以农村财务“双代管电算化”试点和全面推广为契机,全面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四是按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地程序,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五是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六是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严厉打击制 15 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产品、农资产品和农机产品市场安全。
“十一五”期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眼光,牢牢地把握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发展机遇,正确运用有利条件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三篇:尉氏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尉氏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迈向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因此,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展望未来美好蓝图,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制定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对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到2004年底,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1.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自2001年到2004年平均递增6.1。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8.7亿元,年均递增2.9,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500元,年均增长4.5。粮食面积128.12万亩,总产达到414461吨,年均增长-0.2,油料总产63551吨,平均增长-4.6,棉花18925吨,年均增长-7.1,瓜类总产374759吨,平均增长-4.9,蔬菜总产613338吨,平均增产8.5,水果总产71468吨,平均递增20.6。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县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02.01万亩,其中棉花37.7万亩,花生23.3万亩,瓜菜34万亩,果树6.5万亩。其他油菜、芝麻等5万亩。全县优质农作物面积达到113.8万亩,其中优质小麦35万亩,优质棉花23.8万亩,优质花生15.4万亩,高蛋白大豆、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8.2万亩,优质瓜菜27.1万亩,优质水果4.3万亩,优质农作物所占比重达到49.5。二是保护地栽培和高效设施农业成效显著。全县共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5000亩,平均亩效益5000元以上。发展双膜覆盖、地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近60万亩,亩产值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面积达40万亩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截止目前,我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数已达到10个,总面积6.495万亩,年产无公害农产品突破20万吨。四是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优势农作物面积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庄头、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西部沙区为主的10万亩地膜花生及万亩小杂果种植区,以南曹、蔡庄、朱曲、洧川等乡镇为主的3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和1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区等四大种植格局。
(二)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一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市场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县建成大中小农产品交易市场60多个,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12个,一个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各类中介组织为纽带,以田间地头零星市场为补充的多层次、开放型农产品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为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县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尉氏农网”,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电话,并与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尉农短信”群发系统,向县农村工作领导组成员、全县515个行政村的支书和农村经纪人发送有价值的短信。截止目前,尉氏农网日平均浏览量80余次,热线电话去年共解答咨询问题1570余个,初步形成了“尉农短信”、农民热线、网上咨询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手段,构建了我县信息服务棚架。三是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按照自助、自主、平等、自愿的原则,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保护功能。目前我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5家,加入农户4396户,成员户均直接纯收入7012元。全县农民经纪人达320人,去年向省内外大中城市销售西瓜10.8万吨,树苗800万株,蔬菜37万吨,生猪27万头,蛋品3.8万吨,获利400万元。
(三)“五个一”工程初见成效
这两年,我们通过实施“学好一手特技,练好一张口才,建好一个站点,带动一个基地,创出一个好效益”的“五个一”工程,达到了农业科技人员到户、农业科技到田、技术要领到位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棚架。截止目前,我们已在全县建服务站点54个,技术服务基地49个,面积21500亩。“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开创了新形式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途径,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的种植业调整工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
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加快
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
(二)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县要重点在粮食、棉花、花生、高效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农业生产总值按每年8的速度递增,力争达到49.6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力争达到3350元。
1、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面积85万亩,玉米面积22万亩,杂粮面积12.3万亩。
2、经济作物达到103.8万亩左右,其中棉花38万亩,花生25万亩,西瓜12万亩,蔬菜28.8万亩。
3、果树面积稳定在7.1万亩左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4、绿色食品农业面积将达到1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无公害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主要建设以下重点项目:
1、在县城建成一个“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庭”,总投资30万元。
2、在全县17个乡镇每镇成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每个合作社扶持15万元左右,共需投资260万元。
3、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会计核算中心,总投资约35万元,主要用于办公
设备的购置。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全县建立12个农产品
量安全监测网点,其中县城主要农贸市场5个,乡级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共需资金200万元。
5、发展农村家用沼气建设2万座推广项目。2000万
6、构建农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7、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8、10万亩优质玉米示范推广项目。150万9、10万亩无公害西瓜基地。300万10、5万亩无公害大桃基地。600万11、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400万
1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万
13、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建设项目。30.8万
四、完成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
(一)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推进技术进步。
1、品种更新
品种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今后五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向品种要效益。小麦全部建成优质专用小麦,淘汰目前的落后品种。
2、品质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和国际市场接轨和北京为首的大中城市“市场准入、厂场挂钩”制度的实施,在我县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方向迈进已势在必行。“十一五”期间,我们一方面将加快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并按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加快标准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农作物100实现无公害。
3、技术创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大力推广一批具有明显增产增值增效的适用农作物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科技含量,增强农作物竞争力。
4、知识求新
计划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力度培训农民科技人员。
(1)对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对全系统具有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次,更新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能适应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2)结合农业部开展的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
(二)、以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营造组织优势。
目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有效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重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1、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组建形式上由种养大户、专业市场或运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并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让农民真正享受农民专业经济协会的收益分配权。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户、经纪人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三)、以建立现代营销体系为重点,构建农产品流通优势。
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更重要地体现在农产品流通销售方面,因此加快建设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将是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
1、集中精力建设和完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如庄头乡歇马营综合贸易市场、张市镇大桃批发市场、大营乡花生批发市场等,并带动中小型农贸市场若干处,以市场来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搞活流通。
2、积极发展一批规范化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测,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优势。
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今后五年将集中精力建设3-5个现代化集镇试点,使剩余农民进入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小城镇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减少农业人口。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要鼓励、扶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入流通企业或周边的小城镇、城市企业务工经商,一方面增加他们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增加留在当地的农业人口的收入。
3、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业,建设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将一部分农民转移到流通行业中。
4、加快农村运输业的发展,当前农村客运、出租、货运市场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开拓农村运输业市场,运输业畅通了,农副产品流通则快,农村经济发达程度则越强。
第四篇: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是指城市化地区的,紧密依托城市、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由于都市农业得益于城市相对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科技的支持,加之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先进的形式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发展“创汇农业”到发展“三高农业”,进而快步走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使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向着更复杂、更独特、更富有都市气息的多目标、多功能系统转变。虽然我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等,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我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其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主体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了由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转变为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由大田加简易设施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厂化、园区化的生产方式;由“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为“公司+科研+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十五”期间,通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我市农业逐渐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花卉 五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占比重较大(见图1-1)。
2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五”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年4月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特别是2005年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明确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深圳市农业产业化实现了七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体系创新。通过调整,我市农业生产摆脱了比较效益低下的传统结构,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水产、水果和花卉为支柱,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二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我市农业企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企业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基本形式,涌现了一批如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集团有限公司、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天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果菜贸易公司、旭联海洋生物养殖有限公司、水产公司、永桦农产品有限公司、科普特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龙达实业有限公司、寰通农产品有限公司、园林集团、源兴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现了农业投入机制创新。全市农业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已经形成:一是政府投资;二是大型工商企业积极投资农业领域;三是个体私营企业独资、入股参与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的也逐年增多; 四是出现了外引内联跨区域投资兴办农业企业的良好态势。四是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创新。全市农业企业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根据香港市场和本地需求调整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创汇型农业商品生产。五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创新。深圳较早地
根据深圳和香港两个市场对鲜活产品的需求,在企业中实行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形式,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六是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总营业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其中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
3科技型农业不断发展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农业已逐渐萎缩,深圳农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我市农业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高科技型的种子种苗工程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龙岗区坪山碧岭建立了研发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研究;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立了市超级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创世纪公司在坪地高桥建立了国内首个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研发中心,其研发成果(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在我国黄河流域等产棉区广泛推广,同时推广到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深圳市农科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深圳建立了太空育种基地,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的花卉种子已升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禽流感植物可饲性疫苗研究;此外,“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已建成了光明维生种苗工厂等。高科技型种子种苗已逐渐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产业。
4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十五”期间,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道路,投资建设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到200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建成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经过五年建设,深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已成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此外,深圳河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科普特大鹏高新农业园区建设已开始启动。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始终坚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构筑全国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向生产、零售领域两头延伸,建设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个交易平台,努力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
2001年,深圳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几年来,按照农业部试点工作的要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为基础,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为突破口,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确立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绿色深圳的战略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具有深圳特色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民心,全社会对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平方米。
2.4.1 优势
区位优势: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地处广东省南部,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深圳背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城市群,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人口达二千多万,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完善,由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盐田港构成的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深圳和香港的距离。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我市鲜活产品出口带来极大方便,形成了发展创汇农业的巨大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陆海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经济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市、区和街道政府的财力和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提高,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
市场优势: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早的引进市场机制,为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口岸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农产品市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陆、空三栖口岸体系,拥有市场销售额和销售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同行榜首的深圳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以及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较发达的批发市场体系,进出口贸易额较大,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
土地流转优势:我市各区已完成了农村城市化,实现了从农民变居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转变,土地所有权属性的转变,为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化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政策、机制优势:我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政策、机制相对灵活,有利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劣势
农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由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我市农业土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严重制约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滑
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城市和工业废水排入水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虽然有关部门在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建设、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用地自身环境仍然相当脆弱,加上土地资源紧缺,林业用地受到侵蚀,出现森林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森林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危害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当前,我市都市农业生产正在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提高,对从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相应地带动深圳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农业实际生产中,劳动者多为外来工,业务水平低,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于适应都市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
农产品流通体系
市场是连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为实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需要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设,有效调控。
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高层次的、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流通中心市场;对区域专业化生产显著,规模比较大的区域,建设、完善相应产品的产地集散市场;扶持流通企业和大户;配套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畅顺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真正形成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产业化、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
网上流通: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建立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市场、科技信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为我市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体系
在政策措施上,应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措施,鼓励农业科技的推广服务活动,对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的集体与个人给予实质性的奖励,营造出良好的科技推广服务氛围。同时,政府在财政资金上,对维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给予大力的支持与保障。
在硬件建设上,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平台,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施。
在人才体系上,引进、构建一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
在农业产学研合作上,充分利用市属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与生物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按照深圳都市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形成多节点、网络化、分布式的农业科研模式。
建设市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农业科技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全市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工作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用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组织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重大农业标准化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研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的保鲜、贮运、深加工技术,从而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绿色方向发展,提高全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建立市、区二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都市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深圳市各区、街道,同时涉及到农业、发改、国土、规划、财政、城管、水务、环保、旅游、科技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指导协调全市都市农业发展。为此建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各涉农部门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
农林渔业局负责全市都市农业的规划制订、工作协调、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发改局负责将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安排一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财政局具体负责都市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对都市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平衡和资金安排;水务局做好都市农业的水利规划及实施工作;环保局对工业和城市废弃物对农业的污染进行检测,对都市农业园区、基地的土壤、水源进行检验、检测,治理和保护其生态环境;旅游局配合农林渔业局开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工作;科技局对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三)增加投入,提高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
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圳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
变化,二、三产业占了经济的绝大部分,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日益完善,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稳步发展。目前现代化进程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为非农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工业、城市发展提出了反哺的要求。从财力上看,我市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多予,就是要逐步完善政府、外资、企业、个体“四轮齐转”的农业投入体系,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少取,要尽量减轻农业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的负担;放活,对于我市农业来说,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建议政府采取灵活机动的机制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深圳工业化发展过程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设立。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会,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深圳率先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0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速分别达到30%、24.2%和29.3%。未来五年,深圳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面发展
第五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新世纪之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继续发挥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
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到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四年增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万吨粮食、万吨果品、万吨蔬菜、万吨肉类和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以上。、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到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所占比重为.和.。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年:调整到:,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万亩,优质抗虫棉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以上。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
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万家,农业生产基地万亩,/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以上的农产品、/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以上。到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家,亿元以上的家,亿元以上的家,有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科教兴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提高到,科技贡献率达到了,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全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处,示范带动农户多万户。农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农业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到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亿美元,比年增长近一倍,蔬菜、水产、禽肉、花生制品进入全省十大骨干出口商品行列,有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多家。“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农村劳务输出多万人,创收多亿元。、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亿元,基本完成了黄河某省段堤防建设、“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和座大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初步治理了条骨干河道,解决了多万农村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到年底,全省水库总库容多亿立方米,各类供水工程年均供水能力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多万亩。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多万亩,建成沿海防潮堤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作业面积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农村用电量.亿千瓦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村通公路,.的村通电话,.的村用上了自来水。、市场体系和流通方式进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多处,其中功能比较齐全、带动作用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多处。农民兴办的流通组织已达.万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化水平的农民运销队伍已发展到万人,年销售额达多亿元,占全省农产品总销售额的。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增加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人均消费支出元,年均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达广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年的.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台,电冰.台,摩托车辆,比年分别增加.台、.台、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扶贫县全部脱贫,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
“九五”期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困难和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全省上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保持了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九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