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人道德现状的思考
关于中国人道德现状的思考
道德一词,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老子所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什么是道德呢?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易形成共识。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点,相反地,他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普列汉诺夫)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中国公民现行的道德现状如何?以我的观察,很糟糕。各种有悖人性的事情都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首先是三月份,地沟油事件,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毒性百倍于砒霜;接着,8月;河北、山西、天津等地查出百余吨含三聚氰胺奶粉 8月;南京龙虾批发商曝洗虾粉内幕:已出现四五年。龙虾食客肌肉溶解事丅件
9月;国内知名山茶油“金浩茶油”含致癌物苯并(a)芘超标 湖南质检官员称是为维持稳定一直未曝光
10月;商贩用药粉清洗稻田蟹冒充大闸蟹,被洗蟹粉洗过的普通稻田蟹和河沟蟹成了干净漂亮的大闸蟹。所谓的“洗蟹粉”其草酸含量比“洗虾粉”更高、更毒
11月;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远山乳业生产的“乳酸玉米奶”三聚氰胺超标 12月;北京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超过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官方检测数据合格率却高达97.73%。一个小学生都能发现的问题而我们的职能部门却不能发现
等等等等,这些震惊中国的食品事件,一一反映了中国人道德底线的缺失,从小婴儿到半百老人,都遭受着毒害。不单单是食品方面,还有寒人心的的挟尸要价事件,不禁我要问:中国人是怎么了?
校园里,教室里,纷飞的白纸片,白塑料袋;厕所,课桌上,令人犯恶心的涂鸦;公交车上,寥寥数人的让座;有人要恶搞红色经典电影;有人在拿雷锋的爱情大做文章;有人在骂鲁迅;有人开办了“糙女俱乐部”,在里面可以任意说脏话;有人因为妻子出走就报复社会,破坏京九铁路。我们的国人变得麻木、自私、冷漠、无情,廉耻之心在许多人那里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人们变得越来越无所顾忌。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十年“文革”对道德法则的破坏;二十年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文革”时期,黑白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人们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又互相陷害。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是这种后遗症却仍然存在着。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
导致道德堕落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一些官员的腐化和堕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风吹草动”可见其对下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但,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又在重新唤醒人们的道德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 发展 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决定了未来中国道德延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 中国 生产力飞速发展, 科学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但,其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常有发生,吃过的早餐垃圾不带出教室,厕所,桌面文化的扭曲盛行。
由于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思想与道德行动有脱节现象的出现。
中国得到的现状就处在这种状况,糟糕但在不断完善中,
第二篇:青少年道德现状与思考
青少年道德现状与思考
摘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道德现状值得堪忧,全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应当携起手来加强对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现状思考
近年来,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的青少年“道德之星”评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但是,作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阵地——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规范青少年行为的责任,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却发现,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并不容乐观,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出太多的与道德规范相悖的现象,有的甚至到了违法犯罪的程度,因此,关注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青少年道德品质下降的原因
各家庭早期教育的缺乏是造成青少年道德品质下降的首要原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太多的传统美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绝大部分青少年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知礼守法,遵章守纪”等的唠叨中长大,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们从孩子时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再加上入学后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学习,所以那时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初出生的,从小没有受过苦,生长在有吃有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里。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多数身强力壮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许多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有的从一两岁就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及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样就产生了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对孩子多的是溺爱,少的是恰当的教育引导,加之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以,少了父母“唠叨”的留守青少年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其次,复杂的社会现实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凶杀、色情、暴力、网络游戏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镜头在一些影视节目中屡见不鲜,赌博、网络游戏在青少年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讲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等不良现象也让青少年养成好逸恶劳等恶习。他们越来越只要求别人给予什么,而不求自己奉献,加上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经济也适当的宽裕,孩子们也变得“富”起来了,这些富起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更加引人深思。
第三是各种因素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法制的不健全,把太多的责任推到学校的身上,让学校不敢管;家长的不理解,把太多的指责指向老师,让老师不愿管;学生的不接受教育,把太多的蛮横丢给老师,让老师不能管。加上我们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法制意识不强,对教育的理解不够,所以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把应该耐心细致的教育变成了简单粗暴的体罚,这既伤害了学生,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更给今后学校的教育工作造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有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事例,在某中学,一个十分调皮的学生把课堂当成了自由市场,想来就来,相去就去。一次课上,该学生站起来想出教室,被上课教师拦住询问,这个同学狂妄地对老师说:“你敢打我吗?”气极的教师打了他两下,后来这个学生和他的家长竟然向老师索赔。学生的无理和家长的不理解,把老师推向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试想,今后再有这样的事出现老师还会去管这样的学生吗?
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是别的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父母要用伟大的亲情来感化孩子。有的孩子犯错误后,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让人吃惊:我的父母不爱我了,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可以想象,这种因感受不到家的亲情和温暖而把一切都看“透”了的孩子们,教育起来的难度有多大?孩子的德育教育的第一课便是教他们学会感受爱和学会去爱,也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学会去爱,他们的心灵才会更加充实,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心智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全社会要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家对“孟母三迁”的故事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有些时候,环境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有这样的感叹:我们在学校十年的教育,学生可能到社会上一天就学坏了,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了。有些时候,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性是从我们做父母那里学来的!这也让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因为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如果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得不到净化,只凭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人来,除非我们的学生永远不离开学校。
第三、加强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关键。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教育也是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所以,学校既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又要充分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平等的人格,朋友般的教育理念,运用互动的教育方法和生动活跃的教育形式,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一是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等活动,使青少年身心得到解放,心智得到启发,思想受到教育,把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容入到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二是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建党纪念日、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青少年的入学、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三是充分运用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评选“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
生”等活动,选树青少年身边的正面典型事迹;积极宣传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事迹,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激励青少年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
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情动人,持之以恒,切忌简单粗暴,一定要理智地对待孩子们的过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培育他们的良知是教育感化的关键。只有我们真正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也才会更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
第四,进一步规范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也十分重要。我国现在大多数规范没有一个可具体操作的标准,有的地方又管得过死,限制得较多,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无从着手。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而他们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将决定他们的一生,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第三篇:道德现状
中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概观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从“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人民的物质生活大大富裕了,科学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模式,更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然,也无庸讳言,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我国国民的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状况,尽管社会上仍然有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出现,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许多公仆,有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普通人民,但道德滑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退步上。一段时间以来,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败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的善良意识和德性本质,反映出干部群众的道德自省和道德愿景,也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信心比黄金更珍贵,道德的信心,正源自于主流社会更加强劲的道德呼唤和呐喊
在改革开放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中,毫无疑问,道德的历史性成就占有一席之地。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看不到30多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就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同样是错误的。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
这些年,我们身边的美德从未缺少。
最美女孩儿刁娜舍身救人,让人看到心灵的美好;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千里送薪,诠释“诚信”二字的含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带来生的希望„„最近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榜样,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像红烛一样照亮道德的天空。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从经济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过牺牲眼前的小我利益,来换取长远的更大的社会利益。但道德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不诚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轻松越过道德底线,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损失。无论是司法的模糊判断,还是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
道德没有敌人,她从来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远能给世界带去温暖,给有道德的人以内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会上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环境来促进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道德观念,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道德重建,社会转型的必然
所谓的道德问题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只存在于我们身边。
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使欧美许多国家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也迅速向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并出现普遍的道德缺失。面对经济发展空前强盛与繁荣,社会冲突与道德危机却在不断加深的现实,西方国家曾进行了长期的反思与探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耕社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土壤发生变化,但与此相适应现代都市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却低风险,守护良知却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种不正常现象。
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又不能及时完善,个人的道德焦虑也因此转变成社会性议题。道德焦虑有两个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现普遍的社会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会环境下,全社会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约束和评判机制,重建社会公德良序。
转型期社会需要新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规范。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更早经历道德危机的时代,有着许多的教训和经验。2004年,美国加州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姑娘发生车祸,另一位名叫丽莎的女子将其救出,由于丽莎没有专业施救技能,导致亚历山德拉事后瘫痪。亚历山德拉将丽莎告上法庭,称丽莎救助疏忽导致其瘫痪。最终,法院根据“好心人免责条款”,宣判因救助他人不慎导致其再受伤害应予免责。加州法院判决所依据的这个条款,在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地区并不罕见,这种条款被称为“撒玛利亚好人法”。
东方国家新加坡虽然没有“好心人免责条款”,但对于讹诈好心人者,也早有严格规定:被援助者如事后反咬一口,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
失德者不仅要受到舆论谴责,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而见义勇为者则有多项免责条款,没有了做好事的后顾之忧。正是这些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为道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扬美德,需要各种“撑腰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道德力量的国家,愚公移山矢志不移、苏武牧羊不辱使命、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每一个道德榜样都有着无穷的感召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也从未放松道德建设,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赖宁„„每一个模范都曾激起亿万国人的道德热情。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今年10月末,这样一条微博在网上迅速被网友转发,同时,还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用各大学校长、各地域代表、各领域代表等的口吻,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鼓与呼,这样的语句格式被称为“撑腰体”。“德不孤,必有邻。”除了“撑腰体”,我们也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撑腰基金”。今年3月,中国好人网发起人谈方着手筹建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为那些搀扶老人受到冤枉者提供法律和经济援助。
各种惩罚冷漠、鼓励见义勇为的“撑腰法”,目前也在讨论制定当中。加重对失德失信的惩罚,大幅提升见义勇为的奖励标准,通过司法维护道德的底线,同时让高尚的道德得到弘扬。
基于对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我国早在2001年,就正式颁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举国动员为道德“撑腰”。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维系一个国家健康稳定运行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道德建设也同样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六中全会精神凸显出文化在战略层面的意义,也为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社会应以此为契机,广泛动员、人人参与,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一定能激发起全社会向善的力量,让和谐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
34岁的上海人潘跃昀在开车的路上,碰到遭土方车碾轧的一个4岁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在这场车祸中丧生,她的右脚血肉模糊。潘跃昀毫不犹豫地带上小女孩,奔波近20公里,耗费4个小时,辗转两个医院,还垫付了数千元医药费。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联想到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潘跃昀的行为让我们感到道德的温情,给这个冬天带来许多的暖意,也让我们明白,道德是个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它不应被种种外在因素所掩盖和遮蔽。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本是贬义,最近发生的某些道德冷漠现象让我们看到,有些人过于关注别人的“瓦上霜”,而忽视自己道德上的“门前雪”;平时批评别人道德冷漠、“瓦上结霜”,但自己面对别人的危难时,却又一心想着防止被讹,让内心的道德“积雪成堆”。
很多人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救活冻僵了的蛇,蛇却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去救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这则《伊索寓言》里的故事还被选入小学课文,教育孩子做人要分清善恶,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我们曾经对此深信不疑。
其实,农夫与蛇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一个学者从车辙里救起一条快被压死的蝎子,但蝎子却一点也不“领情”,转头就在学者胳膊上狠命蜇了一下。别人都说学者太傻了,明知蝎子有毒,还要出手相救。学者却淡淡地回答说,蜇人是蝎子作为动物的天性,我救它则是出于我作为人的道德本性。
两则故事放在一起,引人深思。对性本恶劣的人,不能出手相救,甚至还要“痛打落水狗”,这似乎没错。但关键是,这给道德预设了一个很不确定的前提。善良无法写在脸上。从表面上我们不能断定被扶后反讹诈的南京老太,和卡死在栏杆无人扶的南通老太,谁更性恶;这时如果需要做一个选择,应该如何取舍?在道德面前,潘跃昀无疑做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不在道德面前预先设立标准。“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在道德的律令下,所有的人都是应该帮助的对象,这看似道德的“盲目”,却是对自己道德标准最清晰的界定:出于内心,不求回报。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像潘跃昀一样,带着“自扫门前雪”的精神扫除内心的冷漠,那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充满道德的温情。
见义勇为算得上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由于见义勇为引发的纠纷却不胜枚举,路人的“不为”或许正是来源于对见义勇为的不信任。而这类纠纷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与国民的社会道德观有关
但是,要想真正地改变社会大众对待见义勇为的态度,不仅需要更多的“武器”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更需要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大众的整体道德水平。(
第四篇:中国人的道德日记
我们的大多数中国人是有德的,但是,如果我们还不能力所能及的去多做一些好事与善事,那么,我们的德何在?何以体现我们的有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人生价值何在?
可是,现在的社会有一种不好现象,不少国人缺乏同情心,看见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看见应该给予帮助的老人、孩子及病人也无动于衷,这些人觉得他们的可怜是应该的,甚至是装出来的,并说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拿这话作理由,来隐藏自己自私自利的缺少素质修养的庸俗而又丑陋的灵魂,也是他们借此来推卸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内在表现,以及隐藏他们缺少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良知;难道他们不知道可怜之人再怎么也是弱者,也是可怜的人么?我们每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给予他们一点小小的帮助么?我们大的帮助给不了,小的应该可以做到吧?这些人当然知道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可是他们却说不,这就是这些人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缺乏素质修养的表现,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为自己庸俗而又丑陋的灵魂狡辩。这个社会之所以还不够和谐,还不够美好,就是这些人的这种缺乏素质修养的表现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人也是具有可恨之处的人,他们也就可以称之为,不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的人.......。
关于一些人不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在这里,我还是举几则例子来说明一下为好:比如,有些人靠一点关系网,富甲一方了还在吃低保,使本应受到照顾的低保户生活异常艰难,这就是为富不仁的表现;比如,有些人,有些地方看到一些应该上学了的儿童与未成年人却不管不顾,麻木不仁,视而不见,这就是不讲人性,不以人为本的表现;比如,有的医院与医生见到快要死亡却又交不起医药费的人是置之不理,任其死亡,这就是失去人性,没有良心的表现;再比如,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而不顾正义,失去原则,变得只对自己的利益负责而不对他人负责,关键时刻靠出卖他人、集体、国家甚至民族利益为生,这就是缺德(缺乏道德与修养)的表现;相信上面的几则例子大家都见到或听说过,一些报刊杂志也曾披露过,但是我觉得治理的力度还很不够,一些人的反思与反省还很不够,这些人就是不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之人。
以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现在不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我要告诫这些人一点道理,那就是,人要懂得相对强大,不能像(西方一样)贪得无厌,这样的世界才能真正走向和谐,才能真正的对自己和大家都有好处。不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是这些人失去方向所致,他们为什么会失去方向,造成的原因不止上面几点,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历史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在这里一言难尽,但是,除了金钱、权力与美女最容易使人迷失外,骄傲自满、过于的失意与疲劳等也容易使人迷失方向,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怜之人再怎么也是弱者,也是可怜的人,难道我们不需要同情弱者了么?难道我们帮助他人不等于在帮助自己么?这个世界可怜之人若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的和谐,自然,这样的一个和谐的世界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帮助他人就等于帮助自己,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希望大家都努力的去做!
2014年7月9于丰台卢沟桥。
第五篇:关于中国人安全感之思考
关于中国人的安全感之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都非常的丰富。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这么丰富的材料都没有使我们国家的人民聪明起来,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文化几乎是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了统治地位。人民长时间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自然有很多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我们国家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我国出现了一个反复的现象。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在统一国家建立以后,确切的是在董仲舒提出新儒学,受到汉武帝的认可之后,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受到专宠的待遇。但是,当封建国家受到威胁,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们先进的知识分子眼光又只看到了西方思维先进,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又被宣扬了。在儒家文化的地位的反复的过程中也使得我们的国民在思维上开始纠结,慢慢的,也习惯性的将儒家文化不当回事儿,慢慢的也都不是那么非常的认可儒家思想。改革开放30年了,国家富强了,发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民出现了很多问题,又试图将孔圣人这样的名号树立起来,希望能作为国民的一种信仰被树立起来。但是,这似乎是做不到了,毕竟思想真的还是有一定的自由。
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里,约束人的行为的东西除了法律、道德还有什么呢?但是,在现今的中国,越来越担心这个社会,没有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严重错位,绝大多数人只认钱,这个也不能责怪任何一个个人,因为整个社会的导向就是这样的。似乎只有钱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至少要有钱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有尊严的活着。于是,各种投机,各种欺骗,各种造假就如雨后春笋出现,势不可挡。就算出现了各种打击,各种抑制,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个时候道德、法律看起来都不那么起作用了,因为只要有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只要有钱,就算触犯了法律的底线也是可以解决的。钱,变得异常的重要;地位,权利变得无所不能。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度,如果我们是一个对真、善、美有追求的国家,如果诚信变成了最基本的做人的标准,那么,这样的事情就算没有过多法律的约束,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人们都很真实。如果我们的政府没有过多的权利,没有凌驾于人民尊严、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力,那么,维护正义、维护公平的就应该是法律,带给我们安全感的东西就不再是钱,不再是我们非常渴望得到的权利。
流行于我们之间的一句话:“在这个社会上生活,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现实确实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两样东西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就很难生活下去,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压力、压迫。但是,这样的价值观,社会导向是正确的么?本来富有的人就多占了整个人类 的生活资源,还要用这多出来的东西来欺负贫苦的人,这样合理么?暴力的社会不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只表现为武力,更表现在对法律法规的漠视、运用法律的漏洞谋利的行为。
暴力的社会就是混乱的社会,暴力的社会就是无序的社会,就是
黑吃黑的社会。那就更无所谓我们之前说的安全感了,那时就是人人自危,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有安全感。所以只追求金钱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追求的安全感应该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维护公平正义的也应该是法律法规,而不是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