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罗永长1
加快劳务输出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劳务输出逐年增多,一批批农民放下锄头,离开田头,走出大山,融入城市,走南闯北,务工经商,从传统的种养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不但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而且也改善了自身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组织、引导从而加快农村劳务输出,就成为当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既十分重要又极为紧迫的任务。我就我乡当前农村劳务输出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就如何引导农村劳务输出提出了几项对策。
一、凤岭乡农村劳务输出的现状
一是外出劳动力越来越多,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外出劳动力3000人,其中常年外出占1000人;2007年外出劳动力3200万个,其中常年外出1400人;2008年外出劳动力3500人,其中常年外出1800人,2009年将达到3800人左右,外出劳动力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呈现以下特点:
(一)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外出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0.1%,到2009年达到56.3%,上升16.2个百分点。
(二)常年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半数以上。2006年常年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30%,2007年占43.8%,2008年占51.4%,到2009年达到62.3%。
(三)外出劳动力多数为青壮年。据初步统计,外出劳动力中青壮年比重在80%以上。
二是外出劳务收入越来越多。2006年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为1251万元,到2007年达到1389万元,2008年为1497万元,劳务收入逐年递增。
三是劳务收入占农民所得的比重越来越大。2006年农村人口人均劳务收入为602.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的34.2%;2007年为862.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的46.3%;2008年为114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的51.4%,2009年人均劳务收入为163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692元的60.8%,且人均劳务收入的增幅远远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2007年比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04%,人均劳务收入增幅达12.1%,2008年与2007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8%,人均劳务收入增幅达5.1%。个别村劳务收入超过其他各业所得的总和,于河村2008年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
四是劳务输出情况极为不平衡。由于各村之间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导致外出劳动力情况也很不平衡。如经济最不发达的村输出人数多,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输出人数较少,可见穷到思变,经济条件越差,越希望走出去闯荡,经济条件越好,则易安于现状。
二、凤岭乡农村劳务输出的特点
一是劳务输出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转变。原先劳务输出主要集中在从事建筑业,现在农村劳务输出已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领域。我乡已形成劳务输出的特色行业、特色乡镇和专业村。
二是劳务输出的方式从盲目无序向有序性方向转变。刚开始劳务输出是较盲目的,近年来通过报纸、电视、亲友介绍等途径,劳务输出趋向有序。
三是劳务输出的时间由临时性、季节性向固定性、常年性转变。以往农民都只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返乡务农,打工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充,近年来,许多农民干脆将家里农田转包或转让,自己一心一意在外打工经商挣钱。从近3年劳动力外出情况来看,常年外出的都超过30%。
四是劳务输出的层次从纯体力型向知识技术型方向转变。过去劳务输出以体力劳动为主,现在有绿证或经过技能培训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就容易成为劳务市场的“抢手货”。
五是劳务输出的地域从周边地区逐步向覆盖全国转变,但出国劳务仍为数不多或者为零。
三、农村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我乡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外出劳动力比例依然偏低。
二是外出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外出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比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高,但受过职中、职校专业教育的比例极少。
三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逐年增多,土地抛荒现象也随之加剧。
四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逐年增多,农村计划生育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
五是由于缺乏信息,缺少服务,农村外出劳动力依然存在无序盲流现象,增加了自身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六是外出劳动力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我乡外出劳动力中大多以打工为生,据调查,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工资能不能及时拿到手。同时,外出劳动力还常常饱受城里的歧视,一同外出的子女在上学、入托方面也困难重重。
七是随着劳务输出的增多,一部分能人跑到外面打工经商,其中就有村两委干部。因而基层组织建设受到一定冲击。且青壮年外出增多,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对本地经济发展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八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逐渐增多,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对当地社会治安也有不良影响。
四、促进我乡农村劳务输出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引导。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真正抓紧抓好。劳务产业是我乡确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要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摆在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根据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审时度势,不断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网络,将全程跟踪服务纳入目标管理,做到“主要工作有人管,日常工作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干”。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破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心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同时应提倡和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和带领劳动力外出挣钱,推动农村劳动力积极有序地输出。
(二)统一思想认识,推动劳务输出。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务输出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作用。对经济欠发达的龙泉而言,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就是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劳务输出。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部分的近一半来源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劳务输出还有利于农村人才培养,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三)抓好教育培训,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不仅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我乡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展农民工的规范化培训和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工参加技能鉴定,掌握竞争就业的本领,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尽可能提高社会对我乡培训人才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实现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对有务工经验,务工经历的农民开展等级和岗位资质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搞好常规性引导培训的同时,可以送人出去到公司、企业中培训,通过有针对性地本地培训和异地培训,促进劳务人员稳定输出。
树立劳务品牌,在培育劳务品牌上下功夫,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要求,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培育一批瓦工村,电焊村,提高技能型人员输出比例,使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工种分散型向市场需求量大、劳务收入较高的行业集中,实现劳务输出由“散兵游勇”向“集团军”、“品牌军”转变,劳务品牌是劳务输出工作的助推器,抓培训立足于培育自己的劳务品牌。
在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上下功夫,以政府有组织输出培训为主,做到就地培训为主,输前培训和组织输出后的岗前培训为主,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又要注重法律、法规、安全卫生、道德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素质,由普通劳务向特色劳务转移,打造自己的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抓基地建设,搭建劳务平台,拓宽输出渠道
劳务基地是劳务产业发展的依托,是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基础,把劳务基地建设好,是创出劳务经济高效能的主要因素。我乡坚持“巩固、提高、发展”的原则,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巩固发展老基地,开辟建设新基地,搭建劳务平台。加强与劳务基地的信息联络,拓宽输出渠道,提高输出质量。充分抓住在务工点务工的有志青年,开展务工创业的能人带动作用,拓宽务工基地,通过务工能人带动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巩固和发展劳务基地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输出稳固率,培养一代“见过世面,受过锻炼,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劳动者这一 目标,以劳务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外向型劳务输出为主线,以构筑立足县内,辐射全面的劳务输出基地网络为目标,不断加强劳务基地建设,拓宽输出渠道和领域。
(五)培养经纪人队伍,促进劳务输出
树立抓劳务经济人队伍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把培养培育劳务经济人队伍建设放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高度对待。我乡经纪人队伍还很薄弱,整体素质不高,仍处在今天有活就输出,明天没活就收兵的状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若有若无。针对这种现状,乡党委政府决定,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先从领导抓起,领导充当培育经济人队伍的“先锋官”,要求每名党委成员发展培育一名劳务经纪人,劳务工作队每名队员发展培育一名劳务经纪人。从村组抓起,关心劳务经纪人的生产生活,积极协调解决经纪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能人抓起,充分发挥资金实力雄厚,对外联系广泛,吸纳劳动力多的企业老板作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从劳务中介组织和中介人抓起,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劳务组织和中介人组织输出达到一定规模的,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市场化运作转变。
(六)注重跟踪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按照做好劳务人员输前组织,输中管理,输后服务的要求,加大劳务产业信息库建设投入,搞好建档立卡工作,做到一人一卡,一村一册,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务工人员情况,为跟踪服务打好基础。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确保“输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切实提高输出稳固率,在重视做好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跟踪管理服务,协调处理劳动纠纷,帮助解决务工人员实际困难,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务 工环境。
第二篇:发展高效农业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论坛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 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新沂市新安镇高效农业发展论坛形成的共识
高效农业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这次论坛的举办,初步形成我镇高效农业发展共识:
一、推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镇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目标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建设规模、建设速度还有明显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
(一)、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少数镇发展高效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发展高效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高效种植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温室蔬菜种植明显好于常规种植业。近年来,虽然在特色蔬菜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龙头企业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 1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四)、资源要素的整合还不够集中。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分散使用,很难整合使用。农业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加大了创名牌和扩市场的难度。土地流转难,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特别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技术服务与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二、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我镇发展高效农业的做法,留给了我们较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功方向,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已经来临。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效农业建设,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狠招子,全面营造高效农业建设的舆论氛围,全方位推进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会议部署、媒体宣传、现场示范、典型引路等多种途径,全面营造发展高效农业浓烈的舆论氛围,充分迸发广大干群发展高效农业的激情、豪情和热情。
(二)、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大全面扶持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因此,要使高效农业出成绩、见效益,必须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增加投入。要创新投入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在财政给予必要扶持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通过干部创业、全民创业等到手段,不断吸引本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富余资本进军高效农业,支持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内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资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农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三)、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积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要求,不断加大科技兴农、科技增收工作力度,坚持农业技术引进推广与创新及科研开发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重点推广一批高效农业优良品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和一批先进高效适用新技术,特别要在轻型高效栽培、高效立体种养、畜禽集约化高效养殖、肥药高效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上下大功夫,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四)、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市场是高效农业建设的根本,是高效农业建设的龙头,要高度重视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从组织、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建设高效农业市场的合力。市场建设要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在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上建市场;要面向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销售,搞活流通建市场;要围绕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拓市场。要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创建特色专业市场。有了市场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五)、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提升产业化水平。农副产
品精深加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重点围绕本地特色化、规模化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三资”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镇高效农业发展,应紧紧围绕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园区带动、彰显特色、项目支撑、多元投入,努力在高效农业规模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镇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有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放在深度开发上,进一步做深、做细高效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二)、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培植城北万亩蔬菜基地核心区建设,重点建设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官庄奶牛场、恒旺养殖等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5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5000亩以上。
(三)、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发展新优势。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会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立项、论证、申报工作,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
破。
(四)、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坚持定点招商与流动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同时,广泛组织村企挂钩、村企互动活动,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建设。
(五)、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重点扶持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对申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行奖励等各项政策扶持,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及国家级1家以上。依托现有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优做长产业链,力争每年新增1个大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新机制。制定出台农业招商引资的专项激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单位引进农业生产、流通、服务性项目的积极性。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并视可用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用于扶持高效农业建设。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对各类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政策扶持。出台优惠措施,鼓励镇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高效农业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全镇高效农业的加快发展。
第三篇: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梧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基本情况
梧州市食用菌产业从2003年起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食用菌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之一。形成了以茯苓,香菇,双胞蘑菇种植为主,多品种补充,专业户带动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市人工栽培食用菌面积稳定在135—140万平方米,产量约1.3万吨,其中茯苓和蘑菇各占5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他分别为平菇,香菇,草菇和木耳等常规品种,近年来鹿角灵芝在藤县的种植成功,成为我市又一特色品种。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一)食用菌发展形势较好,以逐步形成本地特色之一。各县(市,区)出现了蘑菇生产
专业村,镇。如蒙山文圩镇每年蘑菇生产面积约5万平方米,占全县蘑菇生产面积的70%以上,初步成为蒙山县冬种蘑菇专业镇。其中的文圩村蘑菇种植面积达3.5万平方米,占全镇蘑菇种植面积的58%。成为蒙山县冬种蘑菇的一个专业村。苍梧县沙头镇的平菇,双胞蘑菇栽培;芩溪市茯苓栽培也培植了多个专业户经销常年生产,藤县近年发展起来的鹿角灵芝也是专业户带动的。
(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芩溪重点抓好茯苓栽培示范区,以推广松树根栽培为主。蒙山,苍梧抓好蘑菇栽培示范区,主要种植双胞蘑菇新品种,并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新技术。蒙山县通过招商引资规模化地开展香菇产业的发展。藤县通过试种示范,开发出“鹿角灵芝”特色新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发展生产。各地的示范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食用菌菌种生产规范有序,稳步发展。我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成规模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广西蒙山真菌实验厂和芩溪市农业菌种厂,近年来在农业部门的扶持下和指导下,生产经营规范有序,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辐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辐射区内邻近县市,优良的品种还销往湖南,广东等省。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收入。芩溪和蒙山分别成立由市(县)政府,农业局及各镇领导组
成的食用菌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县)食用菌生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技术组,督察组和销售组,分别负责做好食用菌生产的组织发动,技术指导,检查督促和产品流通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把食用菌生产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同时,各镇党委,政府也成立相应的食用菌生产工作组,分赴各村(社区)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食用菌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各级农业部门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民搞好食用菌生产。此外,还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备资金增加对食用菌开发投入,以保证食用菌开发的必要经费投入,并积极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入到食用菌生产中去。对在我市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外地客商及企业,要切实帮助做好有关协调工作,充分保护盒激励企业,客商及农民开发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二)建立高标准食用菌栽培示范区。以群众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村为重点,以历年食
用菌种植大户为典型,培育食用菌栽培示范小区的发展。如芩溪市重点抓了诚谏,梨木,三堡茯苓栽培示范区和糯垌镇古兰村,归义镇保太村蘑菇栽培示范区均建设高标准栽培大棚5000平方米,引进栽培双胞蘑菇,并推广应用二次发酵栽培技术;藤县建设2000平方米的标准大棚开发鹿角灵芝的生产。
(三)推广科学实用的生产技术。如芩溪市茯苓栽培以推广松树根栽培为主,该法变废为
宝,比椴木栽培法省工省料,产量提高15—20%,结苓时间为2—3年,芩溪市农业
菌种厂生产的玉米粒种可接种2兜木根,而木条种一般接种1兜木根;在栽培季节上,现在可以进行全年种植。在蘑菇,平菇,香菇,木耳等的生产方面,实行“在栽培棚室建设上,力求简易实用,减少投入;栽培品种上,以双胞蘑菇为主,适当增加平菇,香菇,木耳等栽培规模;在栽培技术推广上,双胞蘑菇栽培全面采用二次发酵栽培技术,并重点抓好菌种培育,栽培料选择,灭菌防病和出菇管理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的方案。
(四)规范经纪人队伍的服务行为,强化服务功能。随着我市食用菌不断发展,对经纪人
队伍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经纪人队伍的服务行为,强化其服务功能,对经纪人的服务实行规范化要求:一是菌种的供应上,坚决制止恶意竞争,确保菌种质量,实行统一的菌种价格,二是建立了菌种供应与技术服务挂钩制度,明确了凡是提高菌种的经纪人,要无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销售服务。三是在服务程序上,必须实行全程合同,档案式服务,明确各方责任。
(五)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各地每年都根据食用菌栽培的季节特点,在各种食用菌种植
前,组织技术人员和生产专业户进行集中培训,如2009年按照广西科技兴菌行动要求,全市普遍开展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大培训,对近百名技术人员和专业户进行了培训。局统计,全市近五年举办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197期,培训人员1562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2676份。各级农业部门还结合“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发布有关食用菌信息1620条。促进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
(六)加大对生产专业户和对食用菌进行初加工的扶持。通过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促进面
上生产的发展。苍梧县沙头镇的李栢杨专业户,2006年以来,在梧州市和苍梧县农业部门的扶持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镇,村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芩溪市糯垌镇古兰村的余炳昌从事盐帻菇加工已有7年多历史。2007年依靠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扶持和技术指导,扩建加工厂房至400平方米,大量收购村民种植的蘑菇,对所收蘑菇进行初加工,他自己已赚了钱,也解决了菇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当地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用菌的发展。除了茯苓,其他食用菌的生产前期投
资大,虽然市,县农业部门多方筹借资金扶持食用菌生产,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很多农户由于资金限制不能扩大生产规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食用菌生产普遍受材料制约。我市的食用菌栽培以茯苓,平菇,香菇,木耳等品种,群众基础较好,但其主要原料中平菇的原料,棉籽壳,木屑等本地较缺,需从外地购进,增加了成本;香菇,木耳由于多年种植原料消耗较多,造成原料紧缺;茯苓的原料受森林资源的限制,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下一步措施
(一)加大培植龙头企业的力度。近几年来,市政府每年都划出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加
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导食用菌专业户做大做强,优先栽培食用菌龙头企业,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食用菌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完善,对
食用菌产业服务也将得到加强。
(三)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全市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食用菌
生产技术的大力宣传,大培训,大推广,推进我市生产技术的提升;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普及,全面优化我市食用菌品种结构,形成新的地方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文来源:菇讯网 http:///
官方论坛:菇讯论坛http://bbs.mushroomnews.net/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总结
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引导带动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致富增收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发改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通过采取谋项目、争资金、送政策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帮扶方案
2013年以来我局把实施“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作为局重点工作,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案,确定了以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农村产业转变为中心,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政策深入为辅助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一改变,一翻新,一深入,一明显”,即“农村面貌改变,农业产业格局翻新,三农政策深入,农民致富增收明显”。活动方案进一步确定了包抓领导,包抓人员,工作任务和工作日程,层层深入,层层细化,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为帮扶致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调查摸底,找准切入点
我局分包乡村地处陕沪高速沿线的西湾村和王家楼村(王家楼为美丽乡村包扶),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运输、外出务工等为主,其中以种植、养殖居多。在调查了两村基本情况之后,领导班子因地制宜确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一)基础设施。在充分走访查看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交通、饮水、住房、防灾减灾等基础难题,积极协调农业、交通、水利解决乡村道路、饮水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难题。
(二)种植业。在原有种植作物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意愿,引导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产业,通过对土壤土质的了解,帮助找到适合种植的特色产品,并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等项目为契机,积极帮助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扶持。
(三)养殖业。与当地地质水文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村发展生猪养殖,蛋鸡肉鸡养殖,布尔山羊养殖及特种养殖等,组织养殖大户开展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促使所包养殖户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养殖道路。并以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为指导,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扶持,不断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产业。
(四)劳务输出方面。鼓励部分帮带群众把目光放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相关技能,提高素质,为其提供相关的劳务信息和招工信息,进城务工,增加收入。
(五)个体经营方面。根据经营类别,发挥党员自身优势,帮助收集相关致富信息。
三、措施得力,千方百计促增收
一是联包结对,共谋发展。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及庆七一等活动,局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及各股室股长深入包扶村,听取镇村两委汇报,实际了解基层存在的困难难题。组织召开座谈会,与村组党员干部及群众共同探讨发展之路,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为包扶村经济发展出点子、想对策、某项目,并将村民的意见汇总总结,及时确定工作人员,安排工作日程,确定解决时限,确保帮扶工作做到实处,做出实效。同时部分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致富对子,深入困难群众家里,实际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为困难群众如何脱贫致富谋划出路,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当下的吃住问题。结合我局以工代赈工作,2013年争取国家投资661万元,修建基本农田200亩,新修河堤1.5公里。新修及改造乡村道路20.5公里,恢复道路2公里,桥梁5座176.6延米,建设独立桥梁1座148延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支持道路硬化、景观建设等项目。
二是宣讲政策,输入技能。为了进一步使基层群众了解政策,掌握致富技能,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三农”实际,认真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政策方面的
变化,宣传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并组织编写了惠农项目问答手册,使群众了解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和惠农项目申报程序;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科技上门,技术到家服务工作,结合当地群众种植、养殖项目,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联系市农业局、畜牧中心专家开展能民技能讲座,让发展种植养殖的群众和有心发展种养殖的群众掌握技能,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引导培植,壮大产业。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养殖种植项目,利用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标准化养殖政策等,积极协调,谋求扶持。2013年为我县大鲵养殖、食用菌种植和油茶种植等项目争取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国家扶持资金220万元,争取标准化养殖项目国家资金50万元。引导白浪同富合作社群众发展蛋鸡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1123.82万元,吸引就业群众40多人。通过培植引导,不断壮大农村产业,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活动是县委、县政府“惠民、利民、为民”的重大举措,更是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与包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群众得到有效帮扶,从而推进包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70户,人
口1830人,耕地2100亩,村两委成员10 名,党小组9个,党员38人,村民代表32人。近年来,XXX村针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把发展蔬菜种植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该村坚持把发展蔬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党支部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来抓,充分利用广播、公告、明白纸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深刻领会到发展蔬菜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绝经,调动群众认可、支持、参与蔬菜种植的积极性。
2、工作上大胆探索。在发展蔬菜过程中,该村坚持高标准、高规划,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强迫,不脱离农村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运用“4+2”工作法,科学解决规划、占地、发展方式等重要问题,每个环节经党员、村民代表充分讨论、逐人签字,使蔬菜发展在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愿的格局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13、规划上着眼长远。在蔬菜发展中与坚持与村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配套跟进,按照“规划思维超前,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 “三个一体化”:即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投资资金50万元,修建道路3公里,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40眼,疏浚路沟2000米;投资50万元用上了地埋线,形成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格局,为蔬菜基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发展上服务支撑。在发展蔬菜中为保证发展蔬菜旺盛生命力,该村依托现有的蔬菜种植优势,成立了蔬菜种植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为蔬菜种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成立原阳县黄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组织蔬菜种植的实施,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投资80万元,建成了占地80000平方米的富民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同时由蔬菜种植合作社牵头,与XXX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确保了种殖户的后顾之忧。及时提供蔬菜的品种、肥料、农药信息,通报蔬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帮助群众规
避市场风险。提供全程疫病监测服务,邀请省、市、县蔬菜专家对种殖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种殖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发展蔬菜中该村用足用好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发展蔬菜种植户,优先解决用地,租金为现行市场最低标准。同时明确规定,凡来该村投资从事蔬菜种殖的农户,除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为菜农提供5000元的启动、3000元的发展资金,并可在贷款、生产经营、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群众发展蔬菜创造基础条件。
二、取的成效
1、探索了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加强党支部对蔬菜种植的领导,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统筹难题,架起了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致富的新桥梁,把党支部活动渗透到蔬菜发展的各个环节,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政府“包”不了、村组“统”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在蔬菜种植中,群众有了困难,党支部出面帮助克服,党员出面协调解决,打造了“党建服务蔬菜发展、蔬菜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搭建了创先争优的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种植
蔬菜、出售优质无公害产品、维护产品品牌声誉,做到新技术党员带头学、新品种党员带头试、新设施党员带头用,营造了党员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结对帮扶活动中,党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00多条,传授技术10多项,解决各种疑难问题100多个。
三是开辟了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该村通过党支部协调资金5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30多座,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辐射周边村及邻乡3000农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8000亩、大棚温室500座,而且带动了蔬菜运输、流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领域,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成为XXX的重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该村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先进党支部”、“原阳县五好村党支部”、“原阳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
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全县一流的高标准蔬菜温棚,总占地200余亩,所需整地及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大棚建设正在施工。基地建成后,年可生产蔬菜100万公斤,实现利润1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