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德育小课题
师生交往的有效性研究方案
执笔人:尚星
课题研究的背景:
师生交往的有效性研究是重新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需要,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品德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因此,在校构建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也成为班主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人们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它社会活动,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同样具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道德行为。
其次,师生交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二十一世纪,人们将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适应这种挑战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今天的少年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必须参与到国内外激烈竞争中去。因此,通过师生交往,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竞争,打好心理素质的素质。
再次,师生交往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而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去塑造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产生积极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师生交往中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创设师生有效交往的空间的研究。2.改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3.校园中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研究。4.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方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1申报阶段(2016年3月-5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1.2准备阶段(2016年6月):钻研有关追问的理论,阅读教育专著,研究名师的教学案例,观摩教学实录,接受新的教学观念的洗礼,提升新的教学理念。1.3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7年12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1.4总结阶段:(2018年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2.方法的选择:
2.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并在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验证。
2.2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利用网络交流等形式。2.3行动研究法。通过互助、案例研讨等形式,分析归纳研究交往形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
2.4观察法。搜集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交往时的一些资料,对观察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2.5个案研究法。对少数几个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对一个或几个同年级班级当作一个组群进行研究,对品德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交往时的各种现象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相关论文一篇。2.研究报告。
第二篇:“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个人中心论”盛行的时代,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所有的人为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却忘了,没有人该为你受累痛苦,所有人为你做的只是因为爱你。人最容易养成,切最容易忽视,却对人生和生命危害最大的习惯是习惯了受惠而忘记了感恩。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人,越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人,人越容易产生埋怨和怪罪心理和情绪,越容易忘记尊敬和感激,越容易吹毛求疵,越容易求全责备。不知道感恩却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的人,都是已养成了最大不良习惯的人。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迎来了初中第一个暑假,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过得十分充实,也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我们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恩之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帮助父母做家务。
2、从内心上关心,体谅父母。
3、从自己做起,树立一种对父母付出的一种感激之情。
4、由己推人,树立一种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父母把你带来人世间,当你第一次说话叫的是“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最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娘》中,片尾曲是这样唱的——“你的眉头一皱,我就来到人间,从此我给你带来辛劳无边。”当我听到这句实在平凡却又表现出无限感情的歌词时,心头猛地一颤,有种幸福,有种苦涩,更多的那是一种感恩的情感。“百善孝为先”,伟人毛泽东在1919年10月8日,即其母亲逝世后的第三天写了一篇四言诗的长篇《祭母文》他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为人处世的博爱,以及在旧社会妇女受到压抑“有志未申”的抱憾,他说:“养育之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祝福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从心理上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学生的感恩的情怀的伟大,在学习生活之中,要多多明白和懂得感恩。懂得知足。
初一五班 苏佳琪 2017.8.20
第三篇:德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德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最基本的要求。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确定的课题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课题所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2、针对九月份的班队会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要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本月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的故事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3.作为班主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针对十月份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成为效国之才。
4、以升旗仪式和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具体措施:
1、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促使学生的德育素质整体提高。
2、加强班集体建设,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班风班纪的基础。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4、密切家校间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基本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降低德育工作起点和重心。以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本原则,使我班德育工作富有新的特色。
第四篇:大班级小课题幼小衔接
大班级小课题《大班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园大班教研团队进行了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已进行尾声,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小学的平滑过渡。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学期初已经开展了课间游戏跳绳、踢毽子、整理书包等生活上自理能力方面的接轨,也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习惯的培养,现阶段我们主要以参观小学、快速计算、混班交新友、独立喝水娃等三大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2、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3、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4、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研究的内容
参观小学、快速计算、混班交新友、独立喝水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大班幼儿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成果
在五、六月份,孩子们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生活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大班孩子们通过参观小学,体验生活,让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第二,孩子通过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絮的生活;第三,通过混班交新友活动,让他们与同年龄不同班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沟通、合作中学会与他人交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体验交往的快乐,萌发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第四,加强独立喝水锻炼,通过模拟小学生用水壶习惯,第一周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喝水,第二周,努力做到主动自己喝水。在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开展幼小衔接各活动并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在这次课题探究中,我们注重幼儿生活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过程中,促进发展从中获得了快乐和知识。
第五篇:班级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班级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郭菁华
根据学校阅读教学计划,我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经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了解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另外班内还有图书角,图书角内的图书是同学们捐献的,由同学担任图书管理和借阅工作,每周五为借阅日。
二、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为此,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朗读比赛,参赛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中的一段进行重点练习后当众朗读,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3、我们还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