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二年级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好习惯伴我行
课题实施的主导思想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效益的日益扩大,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决定在本年级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年级的德育课题,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礼仪、走向社会实践礼仪,来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我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一、“课题”德育目标:
通过“细化目标、突出重点、实践体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德育策略,开展礼仪教育,普及礼仪知识。设想通过强化训练与检查反馈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消除现行德育与学生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体师生掌握各种礼仪知识与技能,不断增强礼仪意识,培养优秀的礼仪品质,促使全体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的途径,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活乐园。
1、培养礼仪意识:使学生知道礼仪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才是一个道德高尚、文明的人。
2、培养礼仪情感:激发学生对礼仪的认同感,知道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不断强化礼仪的成就感,感受到礼仪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实践礼仪。
3、培养礼仪技能: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礼仪规范,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通过反复的实践,掌握交往技能,成为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4、培养礼仪品质:通过反复、长期的礼仪行为训练,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在交往实践中自如地表现出得体的礼仪品质。
(一)文明礼仪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安排
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本活动的重点,让所有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强化学生的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品行得到提高。
1、以“文明礼仪”的标准为主要内容,利用晨间活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渠道对学生加强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并以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的查漏补缺。
2、组织学生观看青少年文明礼仪影视教材。
3、大力倡导礼貌使用用语“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别客气”。
4、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校园环境。在班级开辟文明礼仪宣传阵地,创设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5、每周进行相关礼仪教育强化训练与检查,并及时反馈,作为评比文明班的依据之一。
(二)学生礼仪教育基本内容
1、见面礼仪:
(1)遇见校领导、老师主动敬礼打招呼“您好”或“老师好”;碰到学校员工、遇到同学打招呼“您好”或点头微笑。
(2)碰到外校老师来学校主动欢迎:“老师好。”
(3)遇见其他客人、家长来校时主动欢迎:“您好。”
2、上课礼仪:
(1)课前两分钟准备好学习用品,摆放有序,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2)去功能教室上课,课前两分钟出教室排队,等候老师到来,做到“静、齐、快”;走队列时要“快、轻、直”,不得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3)在给老师行上课、下课行礼时,立正站直注视老师,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后能够及时整理自己的抽屉,使之保持干净、整洁。
(4)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并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读姿,学会做笔记。
(5)上课迟到在教室门口立正,进门前喊报告,方可入内。
课间礼仪
(1)讲文明话、普通话;不讲土话、脏话。
(2)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追逐、奔跑、推搡和打闹等。
(3)文明轻声交谈,不尖叫、怪叫、大声嚷嚷。
(4)讲究清洁卫生,不乱吐痰、乱扔杂物、随地滚。
(5)认真做好该做的事,不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6)开展文明安全的课间活动,不做不安全的游戏。
(三)“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宣传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文明礼仪常识,让文明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1、组织学生出好一期“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黑板报。
2、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中队竞赛活动。
3、组织学生出刊好一次“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手抄报。
二年级组
2011年10月27日
第二篇: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师永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学生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留守儿童增多,给学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受社会影响较大,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更使学生的成长出现教育空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缺乏了解及有针对性的研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感,导致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效益低下,结合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实践,我们觉得对中学生的现状,特点及研究对策日益重要和紧迫。
(一)学生现状令人担忧:当今社会,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单亲孩子,父母离异日益增多,导致学生心灵扭曲,缺少关爱,极易走上极端.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有人管教,是极让人担忧的一群学生。
(二)社会影响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如今的社会,错综复杂,各种媒体的宣传良莠不一,学生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影响,也使我们对学生现状感到担忧。
二、研究目标
课题内涵界定主要是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具体研究,争取
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法,使学生管理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学生现状.、学生现状的形成原因.、学生特点,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4、如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及评价体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如何进行引导及改变.
7、学生良好习惯及品德养成的原因分析.
8、活动内容序列:
留守学生情况调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针对性去接触部分问题学生,找出形成原因。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专题活动调研法、行动调研法和教育 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序列中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等。
具体操作规程:
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日常观察等方法,客观 分析当前中学生的现状、原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相关问题。
第二步,采用观察法、问题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文献 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学习借鉴外校先进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目标,确定学生现状的调查、学生特点的研究及对策的综合评估方法.
第三步,创新各种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我校调查活动序列中的各阶段各主题通过调研法、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每次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学生的现状及特点以及对作正确的评价.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 2017 年1 月到 2017年12 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7 年1月份 –6月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 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 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 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学生现状分年级阶段编制 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 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 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7 年7 月-2017年 10月、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 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学生情况的调查.
4、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5、在校内针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总结表彰.
6、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 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 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 品质的形成。
第三阶段 总结拓展阶段(2017年 11 月 –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 结实验成果。、重点进行学生状况的研究和对策。、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发挥市级示 范性学校的作用,将研究成果向县内外其他中小学推广,不 断扩大辐射面积,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 力,促进我县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的和谐发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为了确保本 究取得成效,课题小组要切实执照计划安排扎实开展活动。在研究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办法提高研究水平。各阶段、各年级研究小组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好合理安排,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或实验报告交课题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和有效指导,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六、预期成果形式
1、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2、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的调查报告。
3、学生心理情况调查。
4、学生现状对策及研究报告。
第三篇: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范围、组织与管理
1、课题的研究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郑耿洪
副 组 长:李景清、缪爱容
成员:张太山、李育红、曾彩珍
3、成员职责分工:
郑耿洪 :负责课题的总体工作。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主持课题研究的会议和活动,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课题研究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等。
李景清、缪爱容:具体分管课题的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安排、总结。对课题研究进行宣传、报道、课题开展的记录,收集资料、与县课题研究组联系,传递信息、资料等。
张太山:负责为课题研究提供后勤保障。
李育红:负责课题在六年级开展、研究。
曾彩珍:负责课题在五年级开展、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界对学校德育各校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呈持续加强态势,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中共中央办公厅与2010年初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方法、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是现在、今后德育工作仍然面对的严峻问题和真实情况,因此,寻找和研究适合新时期的德育方法工作 1
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了解进一步增多,随之而突显出来的中国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让人担忧,有些甚至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政治口号喊的多,行为规范培养少,力度小。提高国民素质,就要从基本道德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四、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5、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小公民。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方面。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学生的习惯培养分为纵横两个方面:
(一)纵向上,按照年龄结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层面。
低年级(一、二年级):从入学开始,重点研究习惯的早期指导和养成方法、策略、途径。(从他律到自觉)
中年级(三、四年级):在初步养成习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良好习惯自动化的方法和途径,解决个案的难点问题。(从自觉到自动)
高年级(五、六年级):在小学生良好习惯达到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更广领域内的良好习惯养成,为小学、初中衔接做好习惯上的准备。同时关注心理品质与习惯的相互作用。(从自动到自由)
(二)横向上,按照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方面分为三大层面。
1、生活习惯(卫生意识、体育锻炼、劳动、安全、环保、消费习惯等)。
2、学习习惯(学习卫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3、交往习惯(行为意识、社会公德、文明礼仪、待人处世等)。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师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对策。
2、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个人)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典型经验。
4、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七、课题管理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和谐德育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办公室设在教导处,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动作程序。
(2)制度保障:
例会保障制度: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
(3)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各实验班级每学期上二节实验课,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每学年撰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4)经费保障:
除了每年为实验班级统一征订实验教材外,从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中争取一定数额的课题实验补助经费,各实验主体要保证教材使用和课题实验的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前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
做好立项申请,健全机构和管理制度,课题组编制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组织,配备实验教师等有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9月,为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课题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4、上报实验课题申报书,并做好本阶段的资料档案建立、总结工作,撰写专题实验论文及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月为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在全校实施课题研究。
2、各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且落到实处。
3、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课题指导并进行课题中期评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学校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与其他学校互相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14年1月----2015年7月为实验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系统地总结课题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
3、形成体系上报县课题组,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使之推广。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
3、课题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4、课题研究汇总资料;
5、课题研究论文。
第四篇: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范文]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主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德育生活化的界定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生活化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体验,并由此调整道德认知结构,改进原有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驱使道德内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整个实践研究做到德育内容依据现实生活制定,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理论依据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活动教学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上述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实践上,我们主要可以开展下列研究: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的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都做到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通过主动参与,摘到“桃子”。
(二)德育生活化的系列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
因此,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个德育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各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伪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各自形成系列,然后
将每个年级段的系列活动进行组合,每个德育内容形成一个专项活动系列,然后汇总形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整体系列活动设计。
1、活动时间编排的研究
活动的时间编排旨在突出德育活动时效性的序列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契机,突出时效性,及时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为主。
(2)一月一重点教育
一月一重点教育是指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列,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一月一重点,的基本设想为:九月,爱学习,遵守纪律教育十月: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热爱科学教育十二月:良好意志品格教育一、二月热爱人民教育三月,文明礼貌教育
四月;集体主义教育五月: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六月: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七月: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3)常规性教育
常规性教育是指根据学校实际;利用一些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常规性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基本程序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行自我反省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它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
(1)体验动情。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保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2)交流明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同龄儿童之间的智力启;发最容易被接受,学生道德认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们思想的碰撞。‘因此在学生活动体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自省内化。道德认知深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哉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
(4)外化践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在生活中
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最后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3、生活化德育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集体活动,或小队活动,或个体活动,因“效”制宜,结合进行。
(1)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主要有;教师或学生表演式、描述式、红领巾电视台录像播放式、生活情境录音播放式等,它的缺点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间接性,优点是教育的时效性强。依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形式的教育活动。
①优秀人物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品德同化
②引导角色换位,激发道德情感
③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④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据,提高道德认识。
⑤根据现有问题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⑥利用电视等直观媒体进行情境感染,激发学生道德,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⑦引导学生自我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
⑧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隐性测试,检测学生的自觉主动行为,驱使学生道德内化。
(2)设计真实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六、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
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9——2010.10)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10——2011.7)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1.7——2011.9)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
八、研究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科研单位的领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将每期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研究组成员都成立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进行实施。
第五篇:《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代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我校1995-1997年期间,部分班级就德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过实验性尝试,首次编印《沙河中学学生手册》,形成了学生德育目标量化考核方案。在此基础上,1997年秋季,全校性开展德育目标量化考核试验,学生德育目标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特别是1998年2月针对探索德育实效性修订了《沙河中学学生手册》,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组织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经验的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等,组成德育科研小组。1998年5月19日确立《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全校学生和部分兄弟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调查,分年级探讨德育实效性研究,着重从起始年级开始,选初2000级1班(好班)和高2000级2班(差班)对比,2000级1班(好班)和高2000级3班(差班)对比,在四个班级分别着重进行“道德品质培养”、“行为习惯训练”、“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辅导”。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验,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考虑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点滴开始,重实际效果,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但由于人员变动(有的主研人员退休、调动)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常开展研究。现经天城教研室同意,继续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增强师生双向沟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则,德育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初、高中学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措施,促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证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四)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方式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式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实并不到位,人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智育,还没有包括道德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使得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其实成人的成熟与经验,只能具有辅导与指导性,但绝不能代替儿童来做决定,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的权利。因此,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实效。
(五)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规律,寻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积极参与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心理诊断与辅导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三、研究内容
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所以,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我们感到:学生的德育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德育途径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要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德育贵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运动式的,也不能只满足于搞几项大型的活动,更不应该只是形式上、内容上的新花样。德育工作要讲求实效,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来自于操作的优化。从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操作方案,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在课题组各主研和参研人员制订初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设计评价指标和问卷调查的题目。准备实验课。
(二).实施阶段:
1、问卷调查(前测):2000年9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访谈对象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测试后进行统计检验。
2、实施方案确立:2000年10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确立方案。
3、实验实施阶段:2000年11月到2002年12月,时间二年(两个学年)。实验对象选:沙河中学高2003级和初2003级。
4、问卷调查(后测):2002年9月进行,并进行统计检验。
(三).总结阶段:2002年9月到12月据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