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09年04月10日 星期五 05:39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文化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教师来讲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对策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理由
㈠ 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班级行为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㈡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大写的人。因此,我们正在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那种生硬刻板的灌输教育。因为我们的班主任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去影响、熏陶、教化学生才会取得实效,只有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等多向生命交互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自由地发展。《新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作为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为了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班级文化,我们强调要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参与班级文化环境的策划,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
(三)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
3、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中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综上所述,文化是班级之根,是班级发展之源。为了切实优化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乐园”,我们提出了《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挖掘班级潜力,提高班级凝聚力,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二、。P1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思考过、尝试过,有过感悟,有过教训,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呢?我根据校情、班情,及农村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㈠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载体
1、保持教室卫生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地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督促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证教室窗明几净,以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全班同学长期的努力,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等不良行为作斗争。从中培养了学生文明的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2、创新墙饰
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开垦”了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
传统的班级布置整齐划一,缺乏活力和特色。新课程标准下的班级布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自己来布置这“共同的”家,例如,在本学期我们班级里开展了一次“文明用语伴我行”的班会活动,我就把布置现场活动的任务交给了班级了热爱美术的学生,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想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好点子,我让班干部在去收集整理,最后按同学们的方案来布置好教室,很多同学亲自动手参与,他们看着自己打扮出来的教室格外高兴,这样即开动了他们的脑袋,有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对于班级的黑板报,我力求每期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新闻采集,文字编辑,版面设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定期进行班级黑板报的展评活动,这样使黑板报成为学生们施展才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倾吐心声,掘取知识的“宝库”。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看报的积极性,构建了班级物质文化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环境要体现如下特点:
①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②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
③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任翁地位。
④要经常更新一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3、创设图书角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是使学生到达知识希望彼岸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小小的书柜 里面放满了我从学校图书馆里为他们借的书和学生们自己捐献出来的心爱的图书。书柜旁边的墙壁上挂着班级自订的报刊杂志。各班的图书角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图书外借登记、图书整理的工作。每当课间或自修课时,学生们就可以向“图书角”管理人员借阅图书。图书角的图书定期更换,一般为半个学期更换一次,更换时把前一期的图书都还掉。这样就可促使同学们抓紧时间,在更换之前把所爱的图书都看遍。借书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来借,比如我班的陈建江同学因为小学时父母离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品行也不够好,有“自弃”现象,对他的教育也一直是我很头痛的一个问题,但我发现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爱看书,于是我就有意识的为他借来一本《感悟母爱》,之后渐渐的感觉到了他的一些变化,于是我针对他的心理变化不停的为他变换着书刊,可喜的是,一年下来,他的进步也非常大。不能不说书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创编班报
众多实践证明,让学生编写小报不仅能让他们施展各自的才华,倾诉自己的心声,更能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同学们去摄取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规定每月一期,以回家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或几人合作或自编一张“班报”。每期的班报主题由学生商议决定。两年来,我班的学生编出了许多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班报。主要有:科技小报、漫画报、环保小报、安全小报、成语小报、英语小报、数学小报等。编报过程中,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
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 P2 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一个不修边幅,解襟敞怀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他差不多。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公室里都装有衣帽镜,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看看自己的装束符合不符合一个教师的标准。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㈡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班主任也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且形式和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面对班集体的宝贵时间,更是班主任倡导、融进班级文化的主渠道。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确定每次班会的主题对班级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要尽可能的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行为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班中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现象,部分学生对家长生活的艰辛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父母的沟通较少,我开展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如果只就事论事,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不深刻,这天恰好是“母亲节”,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亲情的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节俭。这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添上靓丽一笔。
2、开展文体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校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班中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操比赛、运动会、艺术节、诗歌朗诵会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多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培养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
3、开展评比和竞赛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文明学生”,在班级中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助人为乐奖”“特长奖”“博览奖”等,树立典型。评选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放大后进生的点点滴滴,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4、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历实践中,才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及时引领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习劳动技能,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活动,如“科技百品制作”、“学会表扬别人”等,让学生充分拓展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玩中学,学中玩”,让全班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一技之长。
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开展班级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还是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班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订出周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措施扎实、操作有力,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班级行为文化活动,首先活动必须要有价值,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或寓娱乐于活动之中,或寓求知于活动之中,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还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老方式、旧内容。
㈢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方面,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而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是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定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广泛听取每一名学生的意见,在由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还应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 P3 谐统一。这样才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与激励作用的共同发挥。
2、竞争上岗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竞争上岗,通过自荐、推荐、民主评议产生,让学生民主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例如,我任教的801班在健全 “班干部”机构的同时,设立了“值日班长”、“值周班长”、“电教员”、“图书管理员”、“环保小卫士”、“好人好事记录员”、“普通话督导员”等班级管理岗位,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竞选lun岗。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是他们积极进取的活力与源泉。
3、完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竞争
对于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班级都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口头表扬还不够,利用奖品,盖上学校的大红章,开学初可以一次性准备好,到了要奖励时只要签上学生的姓名、事迹和日期就行。奖励要按照公平、公开、全面、全体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例如:801的俞建萍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她待人诚恳,关心班级,几个学期以来,她总时默默无闻帮助他人,学期末,全班同学一致提议她为“好人好事积极分子”。
4、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由于班级管理采用了“社会化”管理,因此,学生在班上的行为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这种社会影响出现负作用时,我们在奖励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处罚措施,加以强制性纠正,即当学生犯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时,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比如唱歌、背诵课文、讲一位名人的故事、写心理报告、打扫卫生等。
我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仅注意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使制度更加人性化,可实行性。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制定班规是容易的,谁都可以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学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培养创新精神这三方面深入,丰富班级精神文化。
1、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更像个大朋友,会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真心,从而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我们的做法是:
① 走近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抛去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渴望。
② 理解教师 班内和网上设立班主任信箱,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想对老师提出建议和要求,都可用书信形式投入信箱,事无巨细,班主任都给予答复。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老师。
③ 善待错误 在班级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点错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利用心理置换法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采取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批评的方式、语言、时空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待不同类型的同学,要有不同的衡量尺度;对待有缺陷的同学,要采取宽容、帮助的态度;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同样,当教师犯了错误时,也应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④ 优化评价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它不仅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我们改革现有用语生硬、简单僵化,缺乏感染力的评价模式,构建 P4 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多元评价的体系。主要采取内差异评价的方式,将评比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而开展评价。
2、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但是我认为首先语言、行为的交流才有心灵的交流。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危机等问题。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班级中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要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我自己则帮助他交了班费及其他的活动费。我要求每一个同学担负起保持教室卫生清洁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里看到纸屑我都会弯腰拾起。如此这般的耳闻目染,怎么不能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灵沟通呢?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虽然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虽然有的学生在老师眼里看来是不循规蹈矩的,不听话的,喜欢自作主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等等,但是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学生能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而造就出会观察、会思考、能独立面对困境、能独立生存的新一代人才。
三、成效与反思
㈠ 主要成效
班级文化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是“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在研究课题的带动下,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学生行为有了明确的向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形中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发奋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班级中更是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就是文化的沉积、导向与规范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而,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每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催化剂。例如,遇到一些和其他班级的对抗性的活动,比如:拔河、运动会,全班同学更是空前的齐心。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集体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班级集体显得有吸引力。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强度。
3、增加了学校生活的吸引力
我们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活动的日子,学生到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是春游、秋游、到农场劳动实践这种老生常谈的活动,也永远是学生盼望的。和谐的班级文化也让学生们更爱上学校,更热忠于接受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班级是他们的快乐的家,而同学、老师是可爱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
4、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树立班主任的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一个班主任要想带好一个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班主任的“威信”。很难想象,一个班主任站在全班学生面前,学生根本无视他的存在,这样的班主任能带好班级。威信大致可分为三类: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权力的威信令人畏,叫人不敢违;能力的威信令人敬,使人不能违;情感的威信令人亲,让人不愿违。我们认为班主任应该多拥有“情感和能力的威信”,少用点“权力的威信”。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㈡ 几点思考
P5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地方: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① 鲜明的特色。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没有特色,则不能称其为文化。让班级成员走进教室中能深切的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班!让其他人走进教室感觉耳目一新。凸现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并以此产生陶冶和教育作用。这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鲜明的特色来自于班级成员,来自于班级成员的情趣和追求,来自于班级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创造。
② 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每个班作为一个集体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否则一切行动就只是盲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悬挂、张贴班级的理想和目标,让班级成员时时能见到,时时以自醒、自勉,唤起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目标和理想要具体、简洁,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我们更趋向于二者的结合。如在教室前面高悬班训——经班级成员集体讨论、制定,一以贯之,不轻易改变;在教室后面或其他明显位置悬挂近期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定期更改。
③ 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毕竟是学生读书养性的地方,必须要有些书卷气和艺术氛围。
④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设置班级留言板,互助栏、才艺展示区等等。在留言板上同学间、师生间可以交流思想情感,互助栏中大家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帮助,才艺展示区里同学们展现个人才华,活跃班级文化。
⑤ 忌铺张、浮华、凌乱。分散班级成员注意力,无助雅致、健康、向上的心性养成。
2、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要创建班级行为文化,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成功地建立班级文化,则要求班主任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更高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亲合力;第三、还要知识渊博,并尽可能地多才多艺;第四、能高瞻远瞩,着眼全局,有整个学段的意识;第五、头脑灵活,点子多。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班主任,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要民主平等。班级管理的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必须通过班级成员的集体讨论。制度是用来管理一个集体的,也是用来服务一个集体的。应不应该制定制度、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怎么保证制度得以实施,这些问题,大家说了算,才叫民主。制度是大家定的,也是用来规范和服务大家的,执行起来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在讨论制度过程中,班级成员会对制度制定的目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制度的执行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制度的深刻性、贯彻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制度是针对班集体每一个成员的,不能因身份或其他原因出现任何的差异——这就是制度的平等。一位班主任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们班有一条规章制度:任何人在教室中不能说脏话。有一次,他在向学生叙述一件事情时,无意中带出一个词:他妈的。当时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反映,他也继续把该说的事情说完。下周一班会时间,他拿着一篇检讨书来到班上,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查,然后把检讨书贴到墙上。此后,讲脏话的现象在他们班几乎绝迹。这就是平等的力量。
4、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进行班级环境治理和班级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培养一种班级精神。没有班级精神作指导,离开班级精神建设,班级环境布置再漂亮也是华而不实,班级制度制定的再规范也是一纸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3、《教育文化学》 郑金洲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利用强化作用 加强班级管理》 方晓会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3
5、《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 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6、《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赵国祥
7、《创新教育理念铸就新型校园文化》 栾国荣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0
第二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已经好几年。在这几年中,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农村初中学生。教学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几类学生是我从来没有教过的:
一、公务员的子女,二、教师的子女,三、有钱人的子女,四、老板的子女,五、当地政府领导的子女。因为他们都城里较好的学校去了。班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类学生:一是留守儿童,二是单亲子女,三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四是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五是大学校不要开除回来的学生等。面对此种情况,许多老师都感头痛,教学不知道从何入手,讲难的,学生听不懂;讲简单的,无法应对考试,特别是教新教材后,发现大量的探索与研究问题让许多老师无从下手,学校的硬软件又不能与时俱进,怎么办呢?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图形的展开);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
一个数学教师,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总结,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需用的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认为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就是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和数学本身的实际,使教学的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对自己有意义的,是与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的。所谓挑战就是指设制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有挑战性,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如一道题解答完毕,接着便问,谁还有其它创新解法?这便能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所谓变化就是说,当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时,当学生过度兴备时,教师要能及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或猜想,或观察,或听讲,或思考,或操作,或自学,或讨论,或演算,或小组竞赛„„从而将学生拉回到正常的教学中来。最后,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也 能吸引学生专注地学习。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是还能想办法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需要,效果会更加持久而巨大。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农村中学,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何谓愉快教学呢?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愉快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学生,还会让他们对其产生信任感。二是精心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与本堂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成绩。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使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其乐无穷。例如讲“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解说,即“勾
三、股
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三是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9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做一做:
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纸对折。看看线段OA和线段OB是否重合?要求分组讨论,哪组得到的结论多,又科学,就给予操行加分:
探索发现问题:
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得到了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可以找到线段的中点,然后再过中点 作出垂线。但是有的同学却用圆规同样取到了相同的效果,并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垂线上任取一点,连结两个端点得到的两条线段长度相等,由此得出性质,对折过程中还发现他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也找到了。推翻了我想让同学们用度量法平分线段,再引导学生去发现他的性质和定理的想法。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后得出的的结论,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记忆深刻,也不容易忘记。而我们则应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激励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四)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及地区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因为情趣原因而影响学习的学生,我们还要了解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开导,引导他们走出低谷。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新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评价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面对此种情况,对于我们许多农村教师来说,这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摒弃过时的传统教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用心感受,常思考,多研究,多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在课改的潮流中扬起乘风破浪的风帆,为社会主义数学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初探
周明艳
【摘要】:新课标下的英语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但农村初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口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初中进行口语教学的有效平台是课堂。本文就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效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策略。【关键词】: 农村 英语 口语教学 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英语口语教学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口语教学。对于很多农村初中生来说,英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科目,英语口语学习也存在很多问题, 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既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的.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等方面探讨当前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教学建议与大家磋商。
一、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自身存在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的数量还不是很足,质量不是不高.尤其是农村中学尚有相当数量英语教师不符合学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领会新课程理念,不重视教改。(2)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新教材,对现行英语牛津教材的理解片面化,教学方法不当,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3)我国农村仍有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由于教学设施落后,仍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学生自身存在制约英语学习的因素
学生问题也是导致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却各不相同:有的小学有正规的英语教学;有些小学英语被当成副科,教学流于形式;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口头交际能力等很差;还有的小学没有条件开设英语课。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进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2)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比较多长期与父母分, 缺失必要的父爱或母爱,因此这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再加上本身见识少、知识面因而导致交际能力、理解力、接受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比较差,阻碍其英语学习的效率。(3)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自学能力差。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策略:
鉴于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换句话说,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面对学生,紧紧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在思想教育上和教学教育上双管齐下,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标。笔者根据多年在农村执教的教学经验, 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
说明了教师的水平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广泛阅读各种英语报刊和文学作品等来为自己“充电”,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要求.2.加强钻研,认真备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每单元都以对话形式出现,口语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相当重要位置。交际教学法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只有开口,才能学好,开口是中学生学英语要过的第一关。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代,如果在中小学时代都没受过语言技能等方面的严格训练,白白浪费了青少年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优势。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要通过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培养而实现。⑴课前开展Free Talk,Daily Talk学生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秩事,内心感受,或朗读英语诗,唱英语歌,出谜语题,大家开动脑筋,临场发挥,进行有趣的热线形式的 ask and answer,或放一段学生自己的英语录音。Talk带给学生想说英语,会说英语,说好英语的动力,得以轻松、主动地用英语交流思想情感,提供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⑵韩礼德(Hallidays)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doing”的形式,而不是“knowing”的形式,也就是说,对语言来说,口语永远是第一性的,口语交际的信息含量和重要程度是书面表达方式所不能取而代之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尝试着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由表现口语技能,可以模拟“交际”场面,如看病、购物、找工作面试等,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从固定的座位上起来演示,从而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动中学,学中动,课堂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用英语教学,增加英语课上使用英语的比例,是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上课时出现看窗外、做小动作,趴在桌上等个别行为,教师正可用这一特定的情况来组织英语口语会话交际活动: Would you like to play Ping Pong with me after school? Have you got a red pen ?这样转坏事为好事,使大部分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在课堂用语的反复使用中巩固。
4.课外活动能展现个人才能,发挥潜力,发展智力。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相联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大量交际活动中学英语,在交际活动中获得和提高交际能力。平时视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布置口语交际活动作为Homework来完成,这样学生参与率高,兴致也高:要求学生彼此询问住处、电话号码、业余爱好、生日时间等,每人次至少有6位同学的信息,并作英语笔录,第二天向老师、组长口头汇报结果。同时,可以解决课堂上学生多时间少的矛盾,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增进友谊、提高交际能力。
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赛、主题班会,开展英语角、唱英语歌、校园广播、庆节日一台戏等也是很好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借东西、打电话、道歉、答谢等。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某些天赋和潜能,教师应当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英语,从而锻炼和提高口语运用能力。
四、结语
总之,虽然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形式比较严峻,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充分认识农村中学英语现状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003.128 [2] 杨玉林等,《英语教育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4.186.[3] 学科评价课题组.《中小学外语教学》[J].2004—1—2.[4] 郭丽,“口语测试调查、分析、建议”,《外语界》[J],2003—2.[5] [6] 英语教研室,2003年沙县中考英语成绩质量分析[Z],沙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秉承 “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加强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辛勤的智慧,捕捉意念淡薄学生心灵火花,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农村 初中地理教学 现状 对策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存在的怪现象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 ;许多农村中学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随意减少地理课的课时,为所谓的“主 ” 科让路,以中考科目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现在乡镇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些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二、当前农村地理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城市与农村素质差异决定对地理等非会考学科的定位
由于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决定他们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由于城市或城镇人员普遍经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学历普遍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学历的获得的层面的农村人员,他们对一些非会考学科的态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也是同步受到相关影响,城市的学校对非会考学科教学质量都有明确的富有激励的考核内容,但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农村学校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的不作为决定地理学科是游击队体制
随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台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农村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再一次拉大与城镇的差距。有些乡镇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还有现在农村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追求片面升学的恶果
当前社会、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最直接莫过于成绩排第几,省重点有多少,在种种不该有的原因下,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只学好会考学科,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是用心去学习地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识,出现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高中老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应试生。
三、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实实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会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跟从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推动各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
除了主管部门的改革外,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盘活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也中提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盘活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在对身边的地方性资源进行考察后,我发现我们身边的莲花山旅游区的教学资源丰富,于是,把课本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并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探究实践,用身边的地理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教授地质、岩层、交通、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莲花山旅游区内进行实地学习,对一些岩石的纹理进行解释,对风蚀效果进行说明等,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能够活用,特别有成就感。教师还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让学生不但学以致用,而且更热爱自然,增进爱国情感。地理教学的堂上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结语
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之下,充分发掘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力支撑,盘活地理学习的实质,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实效性,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芳芳.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3(03)
[2] 李宝堂.浅谈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3] 吴育忠.中学新课程下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2)
[4] 李敏,蒋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02)
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2005年11月7日,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
报告从对项城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河南省重点扩权市,辖3乡12镇6个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逾100万人。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7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市”。1995年以来先后有7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付集镇、城郊乡、南顿镇)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百强文化站”;5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南顿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个乡镇(贾岭镇、官会镇)被命名为“河南省艺术之乡”、2个乡镇(孙店镇、李寨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站”;2个村(秣陵镇陶湾村、孙店镇解堂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孙店镇汝阳刘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特色村”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农民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工作位于周口市各县市前列,有些地方在河南省也比较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认识逐步提高。官会镇、孙店镇、贾岭镇、南顿镇、李寨镇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孙店文化站、官会文化站功能齐全,设施完整,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官会、南顿、李寨、秣陵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成为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越来越丰富,亮点逐步呈现。如举办“官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孙店农民书画大赛”、“贾岭民间唢呐大赛”、秣陵、南顿的广场文化活动等,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逐步高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孙店镇祁桥村组织了自己的老年秧歌队,村里有什么喜事,秧歌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号的,有划旱船的,非常热闹。村民王
秀英大妈兴奋地告诉我们,祁桥行政村老年秧歌队开始时只有几个人,现已发展到30多人。她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有几个秧歌队的队员也说:参加秧歌队后,感觉不光身体好了,而且精神也好了,多年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一下子好多了。”四是有关职能部门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市文化局大力实施“2131工程”,每年为群众放电影6000场以上,为群众送戏300场以上,送图书2000余册,市广电局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市体育局送的体育器材,为繁荣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李寨镇一位村民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市15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但只有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站址(孙店镇文化站);有2个站在200平方米以下(李寨镇、官会镇);和乡政府一块办公的文化站有12个。可以说,多数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有站无址或因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拆毁或被挪作他用,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乡镇宣传橱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同时,乡镇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如:文化站、科技辅导站、广播站、体育活动中心、计生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等,各自为政,造成农村宝贵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分散,无疑是一种浪费。
2、农村文化队伍严重缺乏。在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多数文化专干因年龄原因下岗分流,文化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年轻一代能接班、愿接班的还很少,农村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新配备的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甚至完全外行,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文化干部不能专职专用,乡镇文化干部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规定的“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应高于当地财政增长速度的1—2个百分点”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我市大部分乡镇难以全面落实。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整体上看是资金投入欠缺,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经费。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在15个乡镇文化站中,年拨款5000元以上的只有1个站(李寨镇文化站),其余则多是只发工资,没有活动经费。可以说,机构改革后,乡镇经费非常紧缺,近80%的文化站至今还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没有象样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4、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唯一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古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一位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很喜欢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现代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如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室。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推开以后,特产税取消,牧业税征收标准降低,取消了屠宰税和“三提五统”,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职能部门,如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也因经费紧张,没有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爱莫能助。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省委提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项城这几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项城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与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的有机结合,在于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各乡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指标,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经费投入。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0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3亿元实施送书下乡和流动舞台配发工程。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黄淮四市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倾斜支持黄淮四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下乡工程”,“要倾斜支持黄淮四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配套资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乡镇政府自筹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目前情况,建设一个乡镇标准文化站需要30万元左右,改造一个标准文化大院(利用村委会办公室)约需要6万元。借国家、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遇,改造维修和兴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按每年新建打造5个文化站,100个文化大院的速度,利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今年我们申报了5个乡镇文化站新建、改建项目(贾岭、李寨、官会、南顿、秣陵),国家将为每个乡镇补助12万元,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支付。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三)注重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同时作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城基层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上级的扶持,以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使全市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要坚持以着力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切实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文艺团体要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要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文化部门要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协调下,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
(四)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必须要把“政府”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办成群众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是我们迫在眉睫而又必需切实完成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