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时间:2019-05-14 07: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第一篇: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

政治

(党史、党建、毛思、中特(邓、三、观)、马克思原理、时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讲话、重庆各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在重庆的各次讲话))

一、党史时间轴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1927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

1927-1937 土地革命

1937-1945 抗日时期

1945-1949 解放战争 1949—1956 过渡时期 1949-1952底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21世纪中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1966 十年建设

1966-1976 十年文革

1978以后

改革开放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一次彻底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1920年春,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

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4.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主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5.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7.1926年,北伐战争,对象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8.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共产党有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变。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

9.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陕甘苏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结束。10.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1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结束,国共合作抗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8月,洛川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13.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指导思想。1942年2月—1945年4月,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会议阐明了中国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批评了党的错误思想,阐明了党的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批评与自我批评。

14.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同国民党和谈。

15.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的著名战役: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战役。

二、党的建设理论(党建)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中共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基本路线: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中共十六大党章指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成为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组织建设(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党的纪律:主要包括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基本原则;党的各种重要法规;地方各级党组织制定的具体条例、制度和规定;国家所颁布的宪法、法律、法令等。

胡锦涛把党的纪律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军队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五个方面。除此之外,根据纪律范围所调整的关系不同,党的纪律还包括:宣传纪律、人事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等。

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的团结统一,认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党的党员:党是由党员按一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体,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基础。申请入党条件: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党员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责之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

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发展;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全面评价毛泽东思想;十五大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历程:

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21)至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和中期(1927年八七会议至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 成熟时期——土地革命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产物,它的全部内容都是以事实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党的根本思想和工作作风,是毛泽东总结的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根本方法。

独立自主: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占据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的内在的根本要求。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根本原则。

四、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体系的形成阶段:

理论奠基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 创立和初步形成阶段:十二大----十五大 发展和深化阶段:十五大----十六大 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十六大到现在

体系的主要特色: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开放性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历史根据——正反两面历史经验的总结;

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的本质(南方谈话提出)和根本任务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十三大提出)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必须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4、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必须坚持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盲目性。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原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但其包含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以僵化的观点来看待。)(5)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做到三点:首先,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其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意四点: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其次,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再次,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最后,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重要观点。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内涵——政治体制是根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所谓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改变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弊端;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再次,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三,科学认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国防建设理论:

国防建设指导思想——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其次,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最后,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完善国家动员机制,建设强大后备力量——首先,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动员机制;其次,实行预备役制度,做好民兵工作,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

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首先,重视国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其次以爱国主义为中心进行国防教育;最后,以学习国防知识和基础军事理论为国防教育基本内容。

军队建设理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首先,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其次,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最后,加强军队革命化建设。

(10)“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历史历程:

第一阶段——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确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第二阶段——“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使第一次明确提出,同年12月列入我国宪法,“一国两制”思想正式形成。“一国两制”思想一开始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第三阶段——“一国两制”思想的发展(1984年邓小平指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同样适用于香港问题)。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11)外交战略和外交思想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独立自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12)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当合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个方面的工作。

五、马克思主义原理(近两年考得较少)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六、时政(自己搜索18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及重庆近年来的会议精神了解)

第二部分

法律

(法理学、宪法学、主要实体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主要程序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仲裁法))第一章、法理学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创立法的方式:制定、认可);(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特征:(1)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2)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与义务)。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客体主要分为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法律的追溯力:由称法的溯及既往效力,是指新颁布的法律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能否适用。如果适用,即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即无溯及力。我国一般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法治:指以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特征:(1)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2)一种民主基础上的制度模式;(3)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4)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

法治的基本精神: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权利本位 我国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分为:宪法部门、行政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民商法部门、经济法部门和社会法部门。

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合宪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立法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提付表决、搁置、终止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通过的方式:公开表决、秘密表决)、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实施:法的遵守(守法)—守法主体分三类:公民;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法的执行(执法);法的适用(司法)——我国法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法的解释:立法解释(指所有依法有权制定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机关,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的解释)、行政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驶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法律责任:免除条件:(1)失效免责;(2)自首或立功;(3)不起诉和协议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5)补救免责。

实现方式:制裁、补救、强制 法律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章、宪法学

一、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与宪政: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已法治为基石,有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其主要特征:(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

两者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宪法的分类:(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分: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2)按宪法有无严格的创制机关和程序分:刚性宪法、柔性宪法;(3)按宪法机关或主体的不同划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民定宪法。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的权利,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方面的义务。

三、我国的国体、政体和结构形式

国体: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形式是一种民主的代表制。结构形式:单一制。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监察机关。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民主集中的原则、法治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权;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它在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大从代表中选举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其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职权: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国家立法权;国家重要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国家主席: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权: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地位: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职权:1.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权力;2.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3.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和监督权;4.管理权(包括对国防、民族、民政、文教、经济、华侨、外交等各项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管理权既包括对社会共同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又包括对社会的服务,对全国行政人员进行任免和奖惩的权力。);5.行政区域划分权;6.紧急状态宣布权,国务院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7.其他职权。人民法院

地位: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权是国家赋予法院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组成: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为: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军事法院的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又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制度: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3.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4.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5.各民族公民都由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检察院

地位: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实施。组成:人民检察院的组成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利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它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人民检察院在检察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3.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第三章、主要实体法

一、行政法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治原则、行政公正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效率原则

行政主体: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又称“被授权的组织”)。

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拘束力、公定力、确定力、执行力

(一)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原则:1.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公正、公开原则;3.一事不再罚原则;4.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5.保障权利原则;6.职能分离原则。行政处罚的种类:

人身自由罚 财产罚 行为罚(能力罚)声誉罚 行政拘留 罚款、没收财物 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或执照 警告(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的组织;受委托的组织。行政处罚的适用:不处罚的情形有:(1)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为两年,在违法行为发生两年后,无论何时发现这一违法行为,都不能给予行政处罚。

(二)行政强制

行政强制的内涵: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2)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具体包含:(1)加处罚款或滞纳金;(2)划拨存款、汇款;(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财物;(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5)代履行;(6)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三)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受委托行政机关。行政许可事项: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前给予当事人就重要事实表示意见的机会,通过公开、公正、民主的方式达到行政目的的程序。听证分为依职权的听证和依申请的听证。

行政复议(书上109页)

行政赔偿中不予赔偿的情形:(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3)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行政赔偿请求人分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种。

二、民法

1、民法总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3)无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监护人的设立有四种方式: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委托监护、遗嘱监护。代理的分类: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委托代理

2、物权法

物权法: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的效力:追及效力、优先效力、排他效力

物权的变动原则: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手段,动物产权以占用和交付为公示手段。其中交付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变)。

财产所有物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3、合同法 合同: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形式:口头、书面、推定 订立合同的一般程序:要约、承诺 合同的效力:

(1)效力待定的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2.无权代理人以他人名义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

(2)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1.显失公平的合同;2.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3.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3)无效合同: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终止的原因:1.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2.合同解除;3.债务相互抵消;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5.债务人免除债务;6.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4、婚姻法

结婚的条件: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年龄。

结婚禁止条件:禁止近亲结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

无效婚姻: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到军人的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离婚时的过错赔偿制度:下列情况,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5、继承法

遗产的范围: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主要指各种票据、证券及履行标的为财产的债权等。丧失遗产权的情形:1.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2.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3.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继承人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遗嘱的形式: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6、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而产生的权利,又称智力成果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三、刑法

刑罚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行相当原则 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犯罪的构成: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危害作为(作为与不作为)、危害结果、危害作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实施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的人,任何犯罪都有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疏忽大意过失、过于自信过失)刑事责任年龄:(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人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完全、限制、无刑事责任能力。

未完成罪: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相对于犯罪完成形态,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条件:主观条件——共同犯罪意愿;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主体要件——两个或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犯罪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刑罚: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只能独立使用,不能附加使用;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的驱逐出境),附加刑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死刑不适用的种类:(1)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2)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3)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老人,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四、经济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1)采取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2)强制交易行为;(3)滥用行政权力强制交易行为;(4)商业贿赂行为;(5)虚假宣传行为;(6)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7)压价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8)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9)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0)诋毁商业信誉的行为;(11)串通勾结投标行为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的权利、人格尊严权、监督权 经营者的义务:(1)遵守法律和履行合同义务;(2)接受监督的义务;(3)保护消费者安全的义务;(4)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5)出具凭证或单据的义务;(6)保证质量的义务;(7)承担责任的义务;(8)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义务;(9)保护消费者信息的义务 争议的解决途径:(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依法诚意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产品质量法 建设工程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但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范围,适用《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应符合的要求:(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标准;(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功能,但对产品本身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3)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情况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

4、劳动制度法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休息休假:每周至少休息1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节假日放假;实行带薪年假制度(工作满1年不满10年,5天年假;满10年不满20年,10天年假;满20年以上,15天年假)工资:工作日150%,周末200%;法定节假日300% 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5、个人所得税法:以个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素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五、商法

1、公司法

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组织结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人数50人以下。

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设立的,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分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设立方式为:发起设立、募集设立

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2、合伙企业法 合伙企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设立合伙企业的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合伙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有书面合伙协议(合伙协议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3)由合伙人认缴或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 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个人独资企业法

个人独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主体。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由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个人独资企业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投资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如果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在申请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应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保险法 保险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互助性、损益性 保险法的特征:社会性、技术性、强制性、国际性

保险合同的特征:双务有偿合同、要式合同、附合合同、保障性合同、诚信合同 保险合同的分类: 根据保险合同标的划分 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 根据合同的实施形式划分 强制保险合同、自愿保险合同 根据保险人的责任次序划分 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 根据保险人的人数划分 但保险合同、复保险合同

5、票据法 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种类、签发、转让及票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其特征为:强制性、技术性、国际统一性

第四章

主要程序法

一、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1)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2)起诉不停止原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原则;(3)审理行政案件一般不适用调解的原则(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4)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原则

行政诉讼的受案的范围: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的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适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利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社会保险待遇的;

(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的: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的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调节行为意见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9)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行政诉讼判决的分类: 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撤销判决 主要证据不足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的;明显不当的。履行判决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变更判决 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确认判决 1.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2.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的原则: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同等与对等的原则;法院调解的原则;辩论的原则;处分原则;检查监督的原则;支持起诉的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1)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民事实体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房产纠纷、合同纠纷、侵害名誉权等

(2)因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等

(3)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的非诉案件(4)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

(5)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三、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形式职权的原则;(3)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5)各民族人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6)犯罪嫌疑人 有权获得辩护原则;(7)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原则;(8)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的原则;(9)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10)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性色素的原则。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强制措施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回避的适用人员: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中的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其中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监察委员会决定。

辩护人的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辩护的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审判程序的种类: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

四、仲裁法

仲裁的特征: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保密性、效率性与经济性、独立性 仲裁的适用范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但下列纠纷不能仲裁:(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公平原则;独立冲裁原则

仲裁法的基本制度:协议仲裁制度;或裁火审制度;一裁终局制度;回避制度;不公开审理制度;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事由:1.没有仲裁协议的;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法法定程序的;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由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第三部分

经济

第一章 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构成市场的要素: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

市场主体:总体分为买方和卖方,具体分为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商品消费者、有财务分配权的政府管理机关。市场客体:作为交换对象的各种商品,分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技术、信息、管理才能、服务、专利等)市场行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 市场秩序:保证市场行为规范化的条件。市场行为规范化是保证市场交易进行、市场参与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

1、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咋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资源配置由市场导向决定。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挥的产物。

市场经济的特征: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主体化;企业产权商品化;市场体系完备化;交易过程规范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竞争规律(竞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供求规律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市场机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其核心是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它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2)供求机制。在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竞争是构成市场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力的灵魂。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和展开的标志是优胜劣汰。(4)风险机制。破产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信息传递、利益分配、外向开拓。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2)建立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公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1.赖以生存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社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

2.运行的目的不同。社的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资的目的是为资本家赚取利润。

3.分配方式不同。社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4.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程度不同。资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大,社有助于宏观调控的实现。

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法人)制。

现代企业制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为核心,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指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中,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类市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作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实现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有利于企业搞好生产和资本运营,成为市场主体;有利于国家事项宏观调控。包括一般商品市场(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市场规则: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题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市场运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大体分为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机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国民所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外净要素收入(NF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减掉外国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GNP=GDP+NFP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国民收入(NI):一国国民所有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和,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与政府补贴的差额)。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个人得到的收入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可以支配、用于消费或储蓄的个人收入。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NNP=GNP—折旧;NI=NNP—间接税净额; PI=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以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为起点,最后形成各经济主体的原始收入。包括: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家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再分配的原因:1.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2.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3.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再分配的途径: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杠杆 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体现着个人消费品非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旨在按劳分配并坚持其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采取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各种分配方式。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占据主导地位,效率的提高决定着公平的程度,效率优先的原则是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护、照顾或救助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都是由现金保障、实物保障、服务保障三项举措构成。其特征为:强制性、公平性、全民性、最低保障性。其功能为: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促进国民福利。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持社会再生产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

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应当履行的起码社会保障职责,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对象: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城乡贫困者。社会保险: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普遍性、强制性、互济性、储蓄性、补偿性等特征,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来强制执行。内容为五险(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高层次的保障举措,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包含:社会补贴、职业福利、社会服务三个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概述 宏观调控的目标:增加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凯恩斯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物价稳定(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手段,直接对每个微观经济单位实施调控的方式。)和间接调控(政府综合运用计划、经济、法律、行政及舆论等手段,通过市场中介的作用调节和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也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间接调控为主。具体表现为:直接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管理为主;微观管理为主转为宏观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主转为经济管理为主;指令性计划为主转为指导性计划为主。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舆论(文化)手段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收入政策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入: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包括:税(税收)、利(利润)、债(公债: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费(费用)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的社会福利等支出,如卫生保健支出、收入保障支出、退伍军人福利、失业救济和各种补贴等。它是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动为目的而作的货币性支出。转移支付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被看作是政府转移支付。)

财政预算:政府当年的税收与支出之间的差额叫做预算余额。预算余额为零叫做预算平衡,为正数叫做预算盈余,为负数叫做预算赤字。赤字财政是政府增加支出而没有相应地增加税收或减少税收而没有相应地减少支出。

财政政策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适用时期:经济衰退时 适用时期:经济过热时

主要措施: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减少税收 主要措施:直接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补贴和转移支付,增税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需求

3、货币与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手段: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业务市场、利率及利率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适用时期:经济萧条时 适用时期:通货膨胀时

主要措施: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加容易。政策工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低央行再贴现率;发行货币;降低利率。主要措施: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通过减少流通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通货膨胀: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种类: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又指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通货膨胀的治理

紧缩的货币政策 主要包括出售政府债券、直接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紧缩的财政政策 主要包括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谋求预算平衡等 其他政策 主要包括价格、工资管制、结构调整、收入指数化等

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政府可以废除现行币制,发行新币

4、产业政策

基本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政府以市场为中介(包括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实施产业政策,让产业政策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5、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

偏紧的收入分配政策会抑制当地投资需求,造成相应的资产价格下跌;偏松的收入分配政策会刺激当地投资需求,支持资产价格上升。收入分配政策手段:(1)从收入方面进行调节(通过税收等形式);(2)从支出方面调节(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支出等)

6、扩大内需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

扩大内需政策: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消费政策:国家权衡某一时期国民经济综合状况和矛盾特点,根据市场经济原则,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的经济目标,而作出的决策选择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热点消费。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1.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2.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4.社会主义国家适应国际形势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对外贸易、对外资本交流、对外技术交流、国际劳动合作(作用:缓解就业压力,并为国家赚取外汇;吸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带动商品的出口;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旅游业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区域。特区是窗口,是个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技术窗口”作用 由于政策优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容易些。

“知识的窗口”作用 特区为吸引外国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生产知识等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场所。

“管理的窗口”作用 特区引进的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区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全面提高内地的管理水平,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 让人们从外面向内看我们,通过特区了解我们的对外政策,特别是港、澳、台同胞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方针政策。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是指实行特殊开放政策的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在吸收创办特区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建、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这是我过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同时还规定,经批准,在这些城市可以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体执行经济特区规定的外商投资所享受的优惠待遇。

3、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市区划出一块明显的地界,集中举办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出口贸易等对外开放事业的区域。

保税区: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设立的处于国境内、海关境外的特殊区域。它有明显的界限和完善的隔离措施,是一种封闭性综合性的对外开放区域。

4、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

1992年,在边境省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开辟了黑河、珲春等13个城市;1992年7月,进一步开放了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城市

5、沿主要交通线地带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到内地,有南往北,由东倒西逐步开展的。

6、自由贸易区

在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

2013年8也,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2015年3月24日,广州、天津、福建自贸区方案通过,我国自贸区扩展为4个。

7、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2014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的精神。

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2.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3.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4.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与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引进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下新的贸易格局与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

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1)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2)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处理好对外开放的几个重要关系:(1)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利益的关系;(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3)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公文处理、常用公文写作、事务公文写作)第一章

公文知识与公文规范

一、公文基础知识

法定公文:又称通用公文,指在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普遍通行适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

专用公文:指局限在一定的工作部门和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根据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公文。事务公文:又称业务文书或日用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非正式文件的统称,如计划、总结、简报、报表等。

公文的特点:政治性、法定性(有法定的作者、有法定权威和效力、有法定的制发程序)、时效性(包含时代性、及时性、效用的期限性)、规范性

公文的作用:领导指导作用、处理公务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凭证依据作用、规范言行作用 公文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朴实、庄重 公文的类别:

按适用范围划分 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按公文来源划分 收文、发文

按行文方向划分 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按性质作用划分 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按涉密程度划分 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 按办文时限要求分 特急件、加急件、平件 紧急电报分为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二、公文规范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将版心内的公文格式各要素划分为:版头、主体和版记三部分。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以上的部分成为版头;公文首页红色分隔线(不含)以下、公文末页首条分隔线(不含)以上的部分称为主体;公文末页首条分隔线以下、末条分隔线以上的部分称为版记。页码位于版心外。

版头: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版头中的分隔线 主体:(1)标题;(2)主送机关;(3)正文;(4)附件说明;(5)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6)附注;(7)附件 版记:版记中的分隔线、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公文的特定格式:信函格式、命令(令)格式、纪要格式

公文的行文关系:机关之间公文的授受关系,它是依据机关组织体系和职权范围来确定的。通常分为隶属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平行关系、不相隶属关系四种。

公文的行文方向:根据行文关系和有关规定,行为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个方向。上行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也包括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文。下行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属机关的行文,也包括上级业务部门向下级业务部门的行文。平行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同属政府系统的两个省人民政府之间,同属某市政府的两个同级部门之间,或者不相隶属的某工厂与某学校之间的行文,都属于平行文。

行文方式:一般分为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越级行文、直达行文、直接行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上行文可分别采用逐级行文、多级行文和越级行文三种方式;下行文可分别采用逐级行文、多级行文和直达行文三种方式;平行文采用直接行文方式。公文的行文规则:(1)注重实效:行文应当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按职权范围行文。(3)按隶属关系行文。(4)一般应逐级行文。(5)正确认定主送机关与抄送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得抄送下级机关。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6)联合行文。(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厅)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上下级机关不可联合行文。

第二章

公文处理

一、公文拟制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

1、草拟与会签

草拟:也称拟稿,即起草公文,它是形成文件的首要环节。拟稿的工作内容较复杂,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多。

会签:也成会稿,是持草拟的公文与有关部门会上审稿。所拟的公文,如内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机关部门的职权范围,主办单位在文稿送审前应该主动与有关部门会商审定,共同签发。

2、审核与签发

审核:也称核稿,即在撰拟的文稿送交领导签发之前,对其所作的全面检查和修改。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室(厅)进行审核。审核是对文件内容、表述和体式等方面所作的全面审改,是关系到文件质量的关键环节。签发:发文机关负责人对文稿审定后批注发文意见并签署自己名字的过程。签发是制文阶段的最后决定性环节。文稿经机关负责人签发后,稿本的性质有了质的改变,由原来的草稿变成了定稿。

机关单位负责人既不可随意越权签发,也不可草率签发,要根据文件内容和行文方向确定。《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22条规定,公文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党委、政府的办公室(厅)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作同意。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二、公文办理

公文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涉密公文的传递和整理归档。

收文办理:对收到的公文进行签收、登记、初审、承办、传阅、催办、答复等过程,可分为收进阶段和阅办阶段两个部分。其中承办是重点环节。发文办理:主要程序有复核、登记、印制、核发。

涉密公文的传递: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城市机要文件交换站或收发件机要收发人员进行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整理归档: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的,在履行所兼职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归档。

三、公文管理

1、公文管理:对公文的发布、传达、复制、汇编、保管、定密、解密、归档、撤销、废止、清退和销毁等一系列工作的管理。

2、公文管理的原则:统一渠道,集中管理;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强协作,多方配合;严格保密,确保安全。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29条规定,党政机关公文由文秘部门或专人统一管理。设立党委(党组)的县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

3、公文的定密与解密: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绝密级公文应当由专人管理。公文的密级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决定。

4、公文的印发、复制与汇编:

复制和汇编机密级、绝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绝密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名称、日期。汇编本的密级按照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5、公文的清退与销毁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经整理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需要清退的公文有:绝密公文,有重大错漏的公文,被明令撤销的公文,仅供征求意见或审阅的公文,未经本人审阅的领导人的讲话稿,其他由发文机关指定清退的公文等。不具备归档和保存价值的公文,经批准后可以撤销。销毁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确保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私自销毁、留存涉密公文。

6、公文的撤销与废止 公文的撤销与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7、公文的立户申请

新设立的机关应当向本级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列为发文单位,机关合并或者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章

常用公文写作

一、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的特点:指挥、决定性;约束、规范性;严肃、重要性

决定的种类:指挥性决定、知照性决定、奖惩性决定、更改性决定 决定的写法: 标题 通常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及文种组成完全式标题,有时也可以事由与文种组成省略式标题。题注 凡会议通过的决定,应采用题注形式,即在标题下一行表明该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会议通过,并用圆括号括上。主送机关 通常应该标注主送机关,但若属于普发性决定,接受面广,可省略主送机关。正文 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二、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是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较广泛的公文。

意见的特点:行文的多向性、作用的多样性、作者的广泛性 意见的种类:

按行文方向划分 上行、下行、平行 按内容与作用划分 请批性意见、批示性意见、建议性意见 意见的写法: 标题 一般采用完全式标题,也可采用省略发文机关名称的省略式标题。若意见较多,可在文种前加上“几点”、“若干”等字样。主送机关 应表明主送机关。正文 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通常在开头和主体之间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作为过渡。结语可以采用“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执行”、“以上意见,请予考虑”、“以上意见仅作参考”,也可正文完结就结束全文,不用结语。

意见因为行文方向不同应采取不同的语气和词语表达。指示性意见应用严肃、肯定的,略带指令式的语气和相关的词语表达。建议性意见应采用平和、中肯、商量式的语气及相应测词语表达。

三、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通知是最常见的党政机关公文,属于下行文,少数通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平行发送。通知的特点:适用范围广(应用内容广泛、使用单位广泛、受文或传达对象广泛)、使用频率高、种类较多、时效性强(办理期限、有效期限)。

通知的种类:规定性通知、布置性通知、告知性通知、批转性通知、转发性通知、发布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通知的写法: 标题 一般采用完全式标题,即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有的通知,如事项性通知和任免通知,也可省略发文机关名称。批转性、转发性通知的标题中,“批转”、“转发”前不加“关于”二字,其他通知的事由之前,应加“关于”二字。主送机关 应标注主送机关。经批准在传媒上登载或播发的通知可省略。正文 由于种类较多,正文的写作方法也不尽一致,但统一的内在模式都是|“凭”、“事”、“断”三层内涵。正文的结尾比较灵活,可以用执行要求结尾,也可在事项结束后另起一行“特此通知”结尾。

四、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通报的特点:典型性、及时性、教育性 通报的种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 通报的写法: 标题 一般采用完全式标题,也可采取省略发文机关名称的、由事由和文种构成的标题形式。主送机关 一般应标注主送机关,普发性或公开发布(含张贴)的通报通常予以省略。正文 表彰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的结构大体相同,即一般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情况概述;第二层是分析原因、性质、意义或教育;第三层主要写明表彰或处理决定、办法或措施;第四层是提出希望、号召或要求。情况通报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主要介绍通报的信息情况;第二层是要求。

五、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告的特点:制约性、广泛性(内容的广泛性、使用单位的广泛性、公布形式的广泛性)、专业性、通俗性

通告的种类:规定性通告、事项性通告(周知性通告)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不同点 公告 通告 发布机关 一般由国家权力机关、行政领导机关、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职能部门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单位发布,其他机关、团体、单位无权发布 制发单位具有广泛性,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制发

内容特点 宣布的是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而且其内容大都是已经发生或确定的,是事后告知,具有重大性和很强的告知性 涉及的事项有大有小,多用于事前制定某些规定与要求,让有关方面和广大公众遵照执行或知晓,具有预设性和很强的制约性 适用范围 面向国内外,知晓范围更广泛 限制在国内一定范围内,甚至限制于某些单位和场所,知晓范围相对狭小 发布方式 通过大众传媒发布,不公开张贴 可大众传媒发布,也可公开张贴

通告的写法: 标题 大体有三种:1.完全式标题;2.发文机关+文种;3.仅用“通告”二字(主要在大众传媒上公布时适用,不宜用于张贴)正文 1.通告缘由(用“特通告如下”过渡);2.通告事项;3.结束语(一般应另起一行用“特此通告”或“此告”等语句结束全文。有时也可省略结束语)

六、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的特点:综合性、事后性、单向性、陈述性 报告的种类: 从性质上划分 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从内容上划分 汇报工作的报告、反映情况的报告、回复性报告、报送文件的报告 报告的写法: 标题 应采用完全式标题,以示礼貌和庄重。也可使用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主送机关 应标注主送机关。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直接上级),可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但不抄送下级机关 正文 1.报告缘由;2.报告事项;3.报告结语(结束时,应根据情况或用一小段文字交代有关未尽事宜,或用公文专用语如“特此报告”等结尾。报送文件的报告,正文写作较简单,用一句话将行文原因、事项和结尾的内容都包含进去。

七、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请示的特点:祈请性、期复性、单一性(必须一文一事,主送机关只能写一个)请示的种类:请求审批事项的请示、请求给予帮助的请示、请求给予指示的请示 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不同点 请示 报告 行文目的 有所恳求,要求上级机关批复 下情上达,不要求批复 行文内容 主要写带有迫切性、需要上级机关明确指示或批准的事项,行文只能一文一事 着眼于汇报或反映情况,可一文一事,也可一文多事 行文时间 必须在事前行文,不允许“先斩后奏” 主要是事后行文,也可根据情况在事中、事前行文(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或开展工作、活动的打算等)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 主送机关一般只有一个,特殊情况下(如受两个上级机关双重领导)可主送两个上级机关(通常在两个上级机关名称前加“并报”二字)请示的写法: 标题 应采用完全式标题,以示礼貌和庄重。也可使用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主送机关 应标注主送机关,且只应写一个主送机关(直接上级机关)。可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但不得抄送下级机关。正文 请示缘由、请示事项、请示结语(一般来说,请示批准可用“如无不妥,请批准”、“当否,请批复”、“请予审批”等;请求指示,可用“请指示”等。请示的结束语,应在请示事项结束后,另起一行。

八、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批复的特点:单一性、指示性、时限性被动性

批复与批示的区别:批复是《条例》规定 党政公文文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时专用的下行公文;批示是机关领导人对下级机关来文(含请示、报告等和其他事务文书或材料)所批注的处理意见,不是法定公文文种。批复的写法: 标题 多采用完全式标题,有时也采用省略发文机关的标题。与其他文种标题不同的是,批复标题事由部分较长。其事由部分的写作主要有:一般公文标题的写作形式;批复意见+批复内容;批复意见+批复内容+批复对象 主送机关 应标送主送机关,主送机关就是请示的发文机关。正文 批复引据:通常按先后顺序引述下级机关请示标题和发文字号,后缀“收悉”等表明收到并已阅知的词语,作为批复的起因和根据,然后以“现就xx事项批复如下”或“线批复如下”等过渡语句引出下文。

批复内容:主要阐述上级机关的批复意见。结束语:在批复内容中包含了结束全文的意思,可不用结束语。如加结束语,宜在批复内容结束后,另起一行,以“特此批复”“此复”等语句结束。

九、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函的特点:平行性、商洽性、简易性

函的种类:商洽涵、请批函、询问函、答复函 函的写法: 标题 一般使用完全式标题,即发函机关名称+事由(联系事项)+文种 主送机关 应标注主送机关,因为是公文,不应像普通信函的称谓那样加敬语。正文 致函事由:主要应阐明行函的原因、目的和依据。致函事项:主要应阐明商洽、请求批准、询问的具体事项和答复的具体意见。致函结语:根据函的种类和行函的实际内容而定。商洽、询问函结束语多用“特此函商(询)敬请函复” “请即函复” 等;请求批准函多用“以上请求,望批准” “请审查批准”等;答复函多用“特此函复” “此复”等。函的结束语通常要提行另写。在行文过程中以表达结束,可不用结束语。

十、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纪要的特点:纪实性、概括性、指导性

纪要的种类:决策性纪要、协调性纪要、研讨性纪要

纪要一般不向其他机关、单位发送,只发向本机关领导人、直属部门和下级机关、单位。纪要的写法: 标题 通常由“会议名称+文种”构成。纪要不标注主送机关,也不加盖印章。正文 会议概况:决策性、研究性会议纪要一般应在正文开头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列席人、主持人、会期、主要议题、议程、会议指导思想及主要成果、基本评价等内容;协调性会议纪要的开头要写明会议的目的和任务,以引起下文。议定事项:决策性和协调性会议纪要在这一部分应逐条写明会议讨论和议定事项,一般应分条列出。研究性会议纪要在这一部分主要写研讨情况。

结束语:一般的纪要不用结束语,议定事项写完就结束;有的纪要需要提出希望、要求,可用希望、要求作结束语。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不同点 纪要 会议记录 性质 法定公文 机关单位内部用于记录会议发言和会议情况的事务文书

内容侧重点 侧重记载的,是会议达成的一致认识,是会议内容的重点反映 会议发言和相关情况的原始记录,基本上是有言必录 外在格式 有比较统一、固定的公文格式 一般由机关单位自定,没有统一、固定格式。发布方式 作为正式公文,要按公文程序制发 仅作为机关、单位的资料保存,不对外发布

第四章

事务公文写作

一、会议记录:开会时,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会议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所形成的书面材料。

会议记录的作用:凭据作用、素材作用、文献作用

会议记录的写法:会议记录是会议的实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第二部分是记录会议的内容(两种记录方式:简要记录、详细记录)。

重要的会议记录都应在记录末尾的右下方签上主持人和记录人的名字,以示负责。会议结束,记录完毕,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散会”二字。如果中途休会,亦需注明“休会”二字。

做会议记录应注意的问题:要记得全面;要记得准确;要记得详尽。

二、简报:由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编发,用来反映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一种简要报道。简报是一种内部文书,兼向上级反映情况和向所属单位、兄弟单位通报情况的作用。但简报不是法定公文,对上级不能代表“报告”,对下级不能代表“通知”、“指示”。简报的作用:反映情况、指导工作、互通信息 简报的特点:反应快、篇幅短、信息量大 简报的种类: 按时间分 长期简报、短期简报 按用途分 汇报性简报、总结性简报、报道性简报、动态性简报、介绍性简报 按内容分 工作简报、动态简报、会议简报 简报的写法: 报头 报头排在简报的第一页上方,约占全页的1/3的面积。组成要素:简报名称、简报期号、编发单位、印发日期、提醒事项、分隔线 报体 标题:不像公文有固定写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力求生动、形象、简明醒目、揭示主题。一般有四种写法:直述式、提问式、比拟式、补充式。正文:分为导语(四种写法:概述式、提问式、描述式、结论式)、主体、结束语。报尾 在正文的下面,划两条平行横线,在这两条线内标注发送范围、对象。末行注明本期印发份数,以备考查。

三、计划:机关、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学习、生产等任务,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作出的设想、打算和安排的文书。

计划三要素:目标(完成计划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措施(实现计划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保证)、步骤(实施计划的时间安排和行动程序)计划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 综合性计划、专题计划、简要的计划、详细计划

按范围划分 国家计划、系统计划、地区计划、部门计划、科室计划、个人计划 按性质划分 军事计划、工作计划、维修计划、会议计划 按效力划分 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按时间划分 长期计划、近期计划、临时性计划 按书写形式划分 条文式计划、表格式计划

计划的作用:1.增强行动自觉性,减少盲目性;2.督促和检查行动执行情况的客观依据 制定计划的原则:1.要调查研究;2.要切实可行;3.要具体明确;4.叙述简洁、扼要、具体、明确、少议论,切记描写和抒情。

计划的写法:一个完整的计划包含标题、正文、文尾三部分。标题 一般由制定单位的名称、计划时限、计划的性质组成。正文 包含前言、主体内容(任务、指标和要求;步骤与措施;完成时间;执行计划的希望与有关事项)、结束语。落款 一般应写清制定计划的单位和日期。

四、总结:人们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研究、评价并作出书面结论的一种文体。

总结的作用:1.深化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2.加强工作指导的有效性;3.促进经验、信息的交流。

总结的特征:实践性、过程性、证明性、理论性 总结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 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 按时间划分 定期性(年度、季度、月度)总结、以工作周期为阶段的总结 按范围划分 全面总结、专题总结、地区总结、单位总结、部门总结、个人总结 按功能划分 汇报性总结(综合性的工作总结、专题性的工作总结)经验性总结(综合性的经验总结、专题性的经验总结)总结的撰写: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标题 陈述式标题(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

论断式标题(由正、副连个标题组成。正标题:概括总结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副标题:单位名称+内容范围+时间+文种)概括式标题 正文 由前言、主体、结束语组成。落款 包括署名和日期。单位总结的署名,一般写于标题中和标题下,也有的随另文发送,总结上不署名。个人总结的署名,一般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五、述职报告:任职者向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群众所作的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的报告。述职报告的分类:1.任职者代表机关或某一部门的述职报告(署名一般应在报告人的前面冠以机关或部门的名称及报告人职务。)2.任职者个人的述职报告(属于个人的述职报告,只能使用个人名义,其报告由报告人自己负责。)

述职报告的特点:1.内容必须真实;2.内容必须全面而又有所侧重;3.认识必须深刻;4.语言必须朴实。

述职报告的格式:分为标题、正文、署名、日期四个部分。标题:两种形式——述职报告;提炼内容+述职报告 正文:1.开头,即导言部分;2.履职与成绩部分(核心);3.不足与教训部分;4.今后打算与意见部分。

六、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研究成果所撰写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应用文书。调查报告的作用:提供决策依据、交流工作经验、开发深层信息

调查报告的特点:强烈的针对性、反映问题的客观性、对面上工作的指导性 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范围分 专题调查报告、综合调查报告

根据反映问题的性质划分 社会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考察史实调查报告

根据发挥效用分 研究性调查报告、新闻性调查报告、事务性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 标题 一般有说明式、提问式、正副标题式三种。正文 前言:即调查报告的引语、导语。写前言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统领全文。主体:调查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或对导语中概括的新发现、新经验进行具体的展开与说明。结尾:要写得简短、有力、自然。落款 要署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均可置于正文之后的右下方,也可置于标题下。如需注明日期,则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七、规章制度: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制定并公布,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遵守的一种具有法规性和约束力的文书。规章制度的特点:约束性、条款性、严密性 规章制度的种类:法规性规章制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包括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规范性规章制度(包括章程、制度、守则、通则、准则、规则等)、公约性规章制度(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约定俗成、自觉遵守类文书。包括公约、须知等)。规章制度的写法: 标题 一般由单位名称、内容范围、文种三个要素构成,如果所制度的规章制度是试行或暂行的,要在文种前加上“试行”或“暂行”。题注 在标题下,用圆括号注明发布日晚、发布机关名称;有的还注明通过条例的会议名称和日期 正文 正文是规章制度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条款式。

八、贺词:在重大节日、喜庆仪式、隆重典礼、重大活动成功或胜利之时,用来表示祝贺的礼仪性文稿。

贺词的特点:祝贺性、电信性 贺词的写法: 标题 一般写“贺信”、“贺电”,有时在文种前加上给谁的贺信或贺电,还有的要写明被祝贺的事由。称谓 写祝贺的对象名称。居左顶格书写,末尾用冒号。正文 开头:写祝贺事由和表达祝贺愿望。主体:写贺信贺电的主要内容,即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对方所取得的成就、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和重大意义。结语:写祝愿、鼓励、希望之类的话。

署名和日期 将祝贺者的名称和时间落于文末右下方。

九、感谢信:受到他人关怀、支持、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向对方表示谢意和敬意而写的书信。感谢信除具有表达感谢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表扬意义。感谢信可以寄给对方,还可以采取公之于众的张贴方式或在大众传媒上发表。感谢信的写法: 标题 在首页上居中标明“感谢信”或“致xxxx的感谢信” 称谓 标题下居左顶格书写被感谢的单位、组织名称或个人姓名。正文 首先,写明为何事向对方表示感谢。其次,重点突出对方的关怀、支持、帮助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再次,热情赞扬对方的难能可贵之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并表达由衷的谢意以及向对方学习的态度和决心。最后结束语一般写“此致敬礼”等表示敬意和谢意的话语。署名和日期 在右下方写明单位名称(加盖公章)或个人姓名,在署名下一行写发信的年、月、日。

十、慰问信:组织或个人向他人表示慰问、鼓励的专用书信。慰问信可以直接寄给对方,也可登报。

慰问信的写法: 标题 两种:1.“慰问信”;2.加上慰问的对象和信的种类 称谓 标题下居左顶格书写,写全称。如果对象多,要一一写进去。称谓前面一般需加“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字,以示尊重。称谓后加冒号。正文 三方面:1.简要叙述因何事向对方写慰问信。2.详细叙述对方的业绩或所遭受的困难。3.结合当前形式,提出希望、号召或对慰问对象予以鼓励。最后写结束语,结束语一般是祝愿或鼓励的话。

署名和日期 在右下方写明慰问单位名称(加盖公章)或个人姓名,在署名下一行写年、月、日。

第五部分

道德与事业单位

一、道德

道德的特征:社会性、阶级性、共同性、继承性、实践性

道德的主要职能:认识职能、调节职能、教育职能

道德的社会作用:1.促进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对阶级社会的政治生活起重要作用;

4.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交往。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集体主义有三个层次:基本层——义利兼顾; 普遍层——先公后私; 最高层——无私奉献。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1.9.20)社会公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家庭美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事业单位

1、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依法设立、从事公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的特征:提供公共服务、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经费来源的国家化、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

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满足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缺陷、节制政府失灵、防止契约失效、弥补志愿不足

现有事业单位的分类:

按性质和特点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按照资金的来源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

2、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功绩制(工作实绩、贡献)、依法管

3、人事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

范围: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

内容:德、能、勤、绩(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考核等级: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聘期考核的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次。

4、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实施: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

5、聘用合同的分类:短期、中期、长期、项目合同

6、事业单位岗位: 管理岗位:10级

专业技术:13级。高级1-7(1级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中级8-

10、初级11-13 工勤技能岗位、特设岗位

回避制度: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处分的种类及期限: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等级或撤职(24个月)、开除

第二篇:2018重庆《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第一章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呈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管理主体包括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管理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

②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等; 管理内部环境:组织性质、人员状况。管理环境包括动态和稳态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必要环节

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机会、时间、信息等。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两个方面)①一般性和特殊性

②科学性:按照客观规律、规范要求、运用科学方法来进行 艺术性:实践性(对“度”的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重要依据)

管理目标是特定组织和群体成员的共同部分,不是个人的;

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

具有先进性和现实可能性;又需一定的弹性。

管理的目标性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

3、管理具有组织性(核心要素)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体现: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行使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管理的组织性使得管理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合起所需资源;使得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贯彻组织的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使得管理能够按照有序和规范的途径运行。

4、管理具有创新性(重要途径)——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

管理的创新性来源于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三、管理的职能 一些学者的描述:

20世纪初期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50年代孔次——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20世纪30年代古利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

1、计划(首要职能)

①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②制定业务决策

③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

①设计组织:机构设计(组织的部门)、结构设计(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②人员配备:适当的工作由适当的人承担;

③组织变革

3、领导

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包括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4、控制(承上启下)

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5、管理职能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20世纪60年代: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

现代管理中重视协调职能——协调是管理活动所力图要实现的根本宗旨。计划:确定目标,开发分计划,制定实施途径;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四、管理的类型

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

非公共领域——企业构成了其主要组织形式;

1、公共管理

含义: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根本目标);

②以公共组织为依托(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权力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具有运用和运行的合法性;具有权威的约束性。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公共利益只有一项;

⑤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

含义:企业管理是为实现单个个体利益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实现经济效益);

②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③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④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五、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结论如下(10种角色,三个方面):

①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六、管理者的类型

按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作业人员);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与管理职能

按领域分类——综合、专业(开发、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

七、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八、管理环境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一方面,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造成威胁。

环境分为三大类: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

(1)一般环境(五个方面): 政治——社会制度、政策、方针等;

社会文化——某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经济——宏观(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变化情况等)微观(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技术——国家对技术的支持政策等;

自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资源状况等。

(2)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组织环境的变动特性:不确定性、复杂性; 管理模式类型:①直线管理模式;

②科层系统:

③直线—参谋系统;

④矩阵系统;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前5千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

前2千年以前,古巴比伦——《汉穆拉比大法典》;

前370年,希腊哲学家色诺芬:“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工作得最好”

前284年,古罗马的连续授权制度——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15世纪形成了领导体制、流水作业、人事和成本控制等管理方式——威尼斯兵工厂;

16世纪意大利马基埃维利——《王子》,提出四项领导原则: 得到群众拥护,权威来自群众;维持组织的内聚力; 具备求生存的意志力;崇尚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儒家管理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道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

法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法治”——“法”、“术”、“势”

商家管理思想:范蠡“积著之理”、白圭“治生之学”

二、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8世纪中期,亚当•斯密(英)——《国富论》,阐述劳动分工的作用;

罗伯特•欧文(英)——工人是“有生机器”,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

查尔斯•巴贝奇(英)——《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科学管理的启蒙者;

19世纪下半叶,亨利•普尔(美)——强调管理专业化。

三、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美),《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①作业管理: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工作定额原理;

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②组织管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其他代表人物:

乔治•巴斯(美)——是泰勒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

亨利•甘特(美)——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工效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亨利•福特(美)——1913年借助于传送带建立了世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装配线。

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贡献——a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打破传统观念,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b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在实践中运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c创造和发展了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工资制等。局限——a把人当作“经济人”;

b只重视个人作用,忽略人的集体行为; c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因素;

d仅解决个别具体工作效率问题,没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

2、古典组织理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过于侧重基层作业基础,是侧重于整体协调和控制。

①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欧洲管理学先驱)管理思想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6种): a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b商业活动(采购、销售、交换等); c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等); d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

e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和核算等); f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一般原则(14种):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命令、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集中(权力)、等级链与“跳板原则”、秩序、公平、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②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德,“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明确的分工;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理性 的人员关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四、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澳):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1945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主要内容——a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d存在着“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可以导致组织成员有较佳的成绩。

2、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美):《经理的职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

主要内容——a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b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c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五、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过程学派——是由法约尔管理思想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孔次和西里尔•奥唐奈

基本观点:管理是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五个职能;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2、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赫兹伯格、布莱克、穆顿

基本观点:探索人类行为规律,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参与管理。

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特里斯特(英)基本观点: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主要倾向于研究工业工程学,包括人机工程研究。

4、决策理论学派——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基本观点:决策包括提出决策理由、找出方案、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等过程;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以满意为准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卡斯特

基本观点:组织是由人、物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主题;组织内部的子系统包括目标和准则、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等。

6、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

代表人物:伯法《现代生产管理》

基本观点:管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各种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广泛应用计算机。

7、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美形成的

代表人物:卢桑斯(美)《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基本观点:权变理论强调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强调环境变量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8、经验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戴尔、德鲁克

基本观点: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

六、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1、目标管理——1954年德鲁克(美)在《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把“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转化成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

三个步骤: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评价目标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菲根堡姆博士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首次提出

步骤:对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育;

使员工充分了解市场;

建立明确的质量基准,质量评测制度、激励机制;

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者”的形象,消除同开发者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建立一套明确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培训。

3、绩效管理理论——“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奖励考核

4、知识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

“职位权威”开始被“知识权威”取代,工作方式从“服从命令”向“主动学习”转变,组

织结构则从命令链转向网络化

第二章

决策

一、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实施过程的体现,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含义: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并对其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包括:决策主体(灵魂和核心)——参与决策的领导者、参谋者、决策的执行者;

决策客体——决策对象、决策环境;

决策理论和方法——减少和避免决策结果的偏差与失误;

决策信息(前提和基础)——决策主体掌握充分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决策; 决策结果(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决策的特征: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战略性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等;

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原则性特征。战术性决策:包括管理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其目标具体,问题单一;

具有微观性、局部性、区域性、阶段性特征。

2、按决策问题的重复问题程度——程序化决策:例行、常规、定型化、重复性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例外问题。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4、按参与决策的决策主体——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5、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6、按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追踪决策

7、按决策涉及时间的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8、按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9、按决策思维的方法——直觉决策、经验决策、推理决策 10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开关式决策、旋钮式决策

三、决策的原则

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四、决策的基本步骤

问题发现和诊断——确定目标(基本前提)——拟定备选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

五、决策的主要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盈亏平衡点: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风险决策中,概率的表现形式有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保守法(小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冒险法(大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折中法: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算出各种方案的折中收益值,然后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预测

一、预测

1、含义:就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2、程序: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评价预测结果——编

写预测报告。

3、预测的主要方法

①定性预测方法(又称经验判断法):

——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

德尔菲法:是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

②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分析计算法、统计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又称历史延伸法、外推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式;

因果预测法:是根据各有关因素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因

果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比如回归分析法。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以点代面,以偏

概全;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

3、近因效应: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的影响作用。

注: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近因效应一般在熟悉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易出现首因效应,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易出现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自觉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现为:保全自己利益、权宜之计、模仿与服从、缺乏自信。

5、定型效应:在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的固定形象,使人产生偏见,“有色眼镜”看人。

6、反衬效应:指人们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的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指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一些常见的:乐队效应(群体意见为个人左右)、黄灯效应(找借口拖延)、新闻效应(对新闻信息积极反应)、颂歌效应(报喜不报忧)等。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1、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引起压力的原因:生活事件、挫折、心理冲突、不合理的认识。

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趋避冲突(想达某目标又不想付某代价,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矛盾冲突)

双趋冲突(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双避冲突(两种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其一)。

2、逆反心理: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

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收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自我价值时进行保护引起反向的反应;

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3、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

根据塞赖的压力反应理论,承受压力过程包括:惊恐阶段、抗拒阶段、力竭阶段。

4、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决策风险的大小、决策时间的压力大小、决策失败后的回旋余地大小、决策目标的多少及其相互的冲突程度、决策环境的变化程度、决策者对处理同类问题经验的多少、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

1、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包括两人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

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2、优点:提供更完整的信息;产生更多方案;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提高决策合法性。

3、缺点:消耗时间长;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4、头脑风暴法——1939年奥斯本(美)首先提出,“开动脑筋、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12人为宜,会议可以考虑利用圆桌,使人感到人人平等;

二、参与决策(民主决策形式)——是削弱和制衡集权式领导的手段

1、含义: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并影响决策。

2、流程:定义问题和列出时间表——确定决策者与核准者——找个领导人——召开正式决策会议。

三、群体决策的基本择案原则 完全一致(一票否决)、商议一致(补偿交换投票)、多数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等级决定程序(由最高等级者定夺); 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按偏好次序打分)、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正负表决法(对某一方案投赞成或反对)。计划

一、计划

1、含义: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

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2、计划与决策:

区别——决策是选择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延续;两者相互渗透。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1、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5年以上)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共5种)

和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2、计划的意义:是一种协调过程;可减小不确定性;可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的活动;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3、计划的作用:为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为有效筹集和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为检查、考核和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三、计划的编制

估量机会(起点)——确定工作目标——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与选择

方案(关键)——拟定备用或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按照“近细远粗”原则,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逐步向后移动。从时间上,适用于制定长期计划;从内容上,适用于产品品种比较稳定的生产与销售计划以及物资供应计划的制定。

1、制订程序:按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的计划——找出差距,了解存在问题——调整和修订——将计划期向后移动,并制定出第二个计划期的计划。

2、计划修正因素: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客观条件的变化;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3、优点:更切合实际;使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强了计划的弹性。

第三章

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既是管理的载体又是管理的工具,同时也是执行组织计划的重要手段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包括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要素。

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是人,同时也包括各种物质及非物质资源,特定的规则因素。

一、组织

1、含义:静态——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的协同行动的有机整体,如政府、军队等。

动态——指围绕一定的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结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的管理行为或过程。

组织是静态的有机整体或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的组织行为或过程的有机统一。

2、特征:目标的一致性(包括价值目标、层次目标、阶段目标);

原则的统一性(基本依据和规则标准,规范性体现);

资源的整合性(基础)

活动的协作性、结构的系统性、属性上的双重性、形式上的结构清晰性和设计模型化、边界上的开放性和封闭性。

3、类型:正式组织——适用于组织目标明确、组织环境稳定、目标实现周期长且工作难度大的事业单位或工商企业。

非正式组织——成因:利益型、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亲缘型等;

作用:积极型、消极型、中立型、破坏型等; 塞利士(美):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

道尔顿: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

机械式组织——适于组织环境稳定、竞争不太激烈、生产稳定有序、生产技术成数的组织。

有机式组织——适于组织环境变化快、竞争激烈、产品更换快、组织规模较小的组织。

4、功能:整合功能(核心)、凝聚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

对于一个特定组织,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战略目标和环境状况。

二、组织设计

1、原则:目标一致性、分工协作、精简高效、权责对等、动态适应。

2、内容:职能与职位的分析与设计;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分析及设计;决策系统的设计; 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规划。

3、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环境、战略、技术、组织结构。

三、人员配备

1、含义: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考评和培训,并创造条件推动其发展的管理活动。

2、过程:根据组织内外环境或条件制定目标和计划;

制定组织计划,建立组织结构,确定和预测现在或将来所需人员; 确定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和发展方案。

3、原则:经济效益~、任人唯贤~、因事择人~、量才适用~、制度规范~、促进发展~。

5、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

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

6、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

制定选聘计划——进行职务分析——发布招聘信息——搜集相关信息——测试与筛选——正式聘用人员。

7、组织人员的考评方法

有自我评价法、业绩表评估法、民意测验法、目标考评法、专家评估法、排队法等。

8、组织人员的培训的内容

包括态度培训、技能技巧、应知应会的知识。

四、组织结构

1、结构类型:

直线型组织结构:单线式组织;

职能型组织结构: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管理;

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于产品品类多、销售范围广的大型企业,如跨国或地区企业; 距阵型组织结构——适于需要集中各专业人员完成项目或任务;

虚拟网络型组织结构——自身资源少、业务不稳定、管理信息系统发达的中小组织。

2、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特点:

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多元化、分立化。

五、组织文化

1、含义:组织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2、特征:无形性、实践性、独特性、传承性、可塑性。

3、结构:物质层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制度层文化——约束和规范,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精神层文化——核心和灵魂。

4、类型:

河野义弘的组织文化类型——活力型、独裁活力型、官僚型、僵化型、独裁僵化型;

迪尔和肯尼迪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

科特尔和赫斯科特型——强力型、策略合理型、灵活适应型。

5、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

6、内容:显性内容——组织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隐性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还包括组织的美学意识、组织心理、组织的管理思维方式等。组织文化的塑造: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强化人员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六、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1、组织变革的含义:是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的根本性重构或再设计。

早期组织变革理论家Lewin将组织变革过程分成3个阶段:解冻、变革行动、再冻结;

组织变革的动因: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领导层的忧患意识、科技的飞速发展;

2、类型:综合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技术主导型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以任务为基础的变革;

2、组织创新的路径:

战略先导型组织创新、技术诱导型组织创新、市场压力型组织创新。

第四章

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1、含义:领导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管理者是正式组织被任命的,具有法定权力区进行奖惩; 领导者可能是被正式组织任命,也可能只是群体内自然产生的; 有效的管理者也是有效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1、构成要素:权力或影响力(权力是领导的首要构成要素);对人的理解和激励;营造组织气氛,构建组织文化。

2、领导者的基础性权力: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3、领导者用权的原则:合法、公正、民主、例外。

三、领导艺术与权术的区别——特征:创造性、应变性、综合性。

两者的目的不同、两者的实施标准不同、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两者的实际效果不同。

四、权力的构成(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

职务权力: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

个人权力: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领导者用权应遵循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民主原则、例外原则。

五、领导者素质

1、领导者素质特征:综合性、时代性(与时俱进)、动态性、层次性(罗伯特•卡次提出领导者需

要三种:概念能力、人际能力、技术能力);

2、领导者素质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被称为领导者特性理论或领导者品质理论,“伟人论”;

3、公共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性假设和领导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X—Y理论——麦格雷戈,1957年《企业中的人性方面》提出

X理论:人天生懒惰;不愿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反对变革;缺乏理智。

Y理论:人要求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指挥和控制;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激励。

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四种假设——沙因(美)

“理性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二、领导风格理论:

1、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斯托根梯和沙特尔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提出

低结构低关怀

结构维度: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

低结构高关怀

角色的倾向程度。

高结构低关怀

关怀维度: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点和情感程度。

高结构高关怀(效果最好)

2、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管理方格》提出 1.1贫乏型:领导者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 9.1任务型:只注重任务;

1.9乡村俱乐部型:高度注重下属需求,不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5.5中庸型:不偏重人,也不偏重生产任务,缺乏革新;

9.9团队型:对人对生产都注重(效果最好)。

3、领导风格理论——勒温根据领导者控制的力度和影响度提出 专制型:强制性命令;

民主型:依赖下属参与(效果最好); 自由放任型:给下属高度的独立性。

4、领导风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在《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提出

领导决策,下属执行;

领导决策,下属执行,但有一定的解释义务;

领导决策,且须对下属所提问题进行回答;

领导提交决策的设想,下属讨论修改;

领导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策;

领导规定界限,在限定内,下属作出决策;

领导允许下属在规定的范围内行驶职权。

三、领导权变理论,也称领导情景理论

1、菲德勒权变理论——菲德勒(美)

三种情景因素: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两种基本风格:关系取向;任务取向;

三种情景因素组成的八种不同环境:

两种途径:一是替换领导者,选用适应新情境的领导者; 二是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2、情境领导理论——赫塞和布兰查德(美)命令型:(高任务——低关系)说服型:(高任务——高关系)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

3、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

支持型、参与型、指令型、成就型。

4、领导替代理论——斯蒂文•克尔和约翰•杰迈尔提出

现实中有时存在一种环境:领导毫无存在的必要,或者几乎没什么影响,是因为环境中出现了领导替代物。

①下属经过专业培训,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②任务属重复性或程序化的;

③组织自身:一个具备了完备详细的规章制度的组织。

四、激励理论

1、激励的含义:指针对人的各种需要而给予适当满足,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指引行为向特定目标的一个过程。包括需要、努力和组织的目标三个关键因素。

2、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1943年《人的动机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赫兹伯格(美),1959年提出

满意的对立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是没有不满意;

3、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维克多•弗罗姆,1964年《工作与激励》

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成绩。

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美)

作出成绩并取得报酬时,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也关心其相对量。

强化理论——斯金纳(美)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一种外部刺激达到强化的目标,包括正、负强化。

4、激励技巧

了解人的真正需要,预见和引导人的行为、激发人们积极性

五、沟通

1、含义: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2、特点: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口头和书面;身体语言。

3、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获取信息。

4、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信息联结的各个部分——编码(把所传递的信息转发为信号形式)——渠道(媒介)——译码(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收到的信息进行阐释)——接收者(信息的客体)——反馈(指将自己的感受、评价向发送者反映)。

5、流向:横向沟通——在内部同级层次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

纵向沟通——在等级组织中,按上下级隶属关系所进行的信息沟通。

6、沟通网络(结构形式):

正式沟通:

链式沟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沟通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遗失或失真)、环式沟通(两端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闭环的信息沟通形态,组织的集中化程度和领导人的预测程度都较低,信息流动渠道不多,组织成员具有比较一致的满意度,组织士气比较高)、Y式沟通(集中化程度比较高,解决问题速度快,但易造成信息的曲解或失真,影响组织员工的士气,阻碍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轮式沟通(组织的集中化程度非常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很快,但组织成员的满意度低,适合于加强组织控制、要求决策效率高而快的组织)

全通道式沟通(开放式的,组织的集中化程度较低,士气高昂,具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但易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有时会影响工作效率);

非正式沟通:由组织成员自行选择途径进行,其特点是比较灵活方便,信息交流速度快;但信息容易被夸大或曲解。

7、网络时代的沟通

网络对管理沟通的影响:在沟通方向上打破传统沟通的界限;使沟通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更为自由灵活;为沟通网络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

特征:沟通流程扁平化、沟通模式透明化、沟通活动互动化、沟通对象个性化

网络沟通的方式:网站、电子邮件、BBS等。沟通方式的选择一般主要依据人的主观而定。

8、、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障碍因素: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

克服:正确对待、培养“听”、创造信任环境、缩短传递连、加强上下、平行沟通。

9、冲突与谈判:

冲突产生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处理办法: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

谈判包括零和谈判和双赢谈判。管理者实现有效的谈判坚持以下原则:

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了解谈判对手、抱着诚意开始谈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章

控制

一、控制

1、含义: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况动态适应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

2、主要目标:限制偏差的扩大;适应环境的变化。

3、必要性: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性

二、控制的基本条件、特点与功能

1、基本条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建立专门履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2、特点:具有整体性、具有动态性、是作为人的控制并主要由人来控制、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3、功能:监督、纠偏、协调、激励。

三、控制的类型

1、根据控制活动的性质: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活动的进程阶段: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3、根据控制信息的类型: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4、根据控制的手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适度性;

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

控制过程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

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控制过程

一、制定控制标准(起点)

1、实质和要求

实质:控制标准是控制目标的表现形式,是测定实际工作绩效的基础;

要求:简明性、适用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前瞻性。

2、过程和方法

过程:确立控制对象、选择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标准;

方法:统计计算法—统计标准;经验估计法—经验标准;工程方法—工程标准。

二、衡量实际工作(第二步)

1、确定适宜的衡量方式:项目、方法(观察、报表和报告、抽样调查、召开会议)、频度、主体;

(需要衡量什么、如何衡量、间隔多久进行衡量、由谁来衡量)。

2、要求:以系统检查为主、定期进行、制度保证、抓住重点。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可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作业信息;

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

三、鉴定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最后一步)

1、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偏差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

原因: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组织的方针和策略、调整计划、管理不佳。

2、确定矫正措施实施的对象

组织进行的活动、衡量的标准、指导活动的计划。

3、选择适当的矫正措施

常用的纠偏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法律手段; 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法

1、预算的种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2、预算的危险倾向:预算过繁、目标置换、效能低下

3、编制可变预算

4、零基预算法——“日落法”

5、项目预算法——“规划—计划—预算”

二、非预算控制法

1、实地视察法:视察是一种最古老、最直接的控制方法,其基本作用在于获得第一手信息;

2、报告制度法:通过采用对组织项目活动全面、系统的定期报告方式来进行 控制;

3、比率分析控制法:对组织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不同指标之间的比率分析,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组织的财务和人事控制;

4、会计审计控制法:是运用总分类账、明细账、往来账以及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所反映的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控制;

5、统计控制法:统计数据控制法和统计概率控制法

6、计划评审技术法: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路线,并围绕关键路线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第六章

创 新

一、创新及其作用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十一五规划”指出,要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1、含义:阿罗斯•熊彼特(美),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

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认为创新就是新思想到行动;

我国学者王德中认为:创新一般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新的思想为指导,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手段,并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周三多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①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基础和延续;

② 维持是为了给创新提供平台和条件,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③ 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依托和动力;

④ 有维持无创新则会陷入僵化和倒退,无维持有创新则会陷入混乱和变动不定。创造是创新的核心;研发有助于创新;模仿是创新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形式之一;

3、创新的类别

① 从创新的规模及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②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③ 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④ 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⑤ 从创新内容看: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

4、创新的特征

创造性、风险性、效益性、动态性、时效性、综合性

5、创新的作用

① 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 ② 是提高效率之途; ③ 是获得高效益之法; ④ 是加强管理之路;

⑤ 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二、创新职能的内容

1、目标创新:即管理创新目标,对管理活动期先导性作用,设定要求包括可实现性、协调性、经济性;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特征——技术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效益的非独占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高风险性、技术创新的系统性。

包括技术推动型创新和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

3、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

选择适合自身的企业制度形式; 建立创新制度体系; 保证制度创新的目标。

4、组织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方式包括兼并、分割、创新全新组织;

企业价值观的演变——①最大利润价值观②委托管理价值观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随着企业价值观的演变,企业的工作方式也经历了演变——工作专业化时期、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工作丰富化及特征再设计时期、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

5、环境创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管理创新应注意: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管理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管理创新贵在新、贵在超越,而不是生搬硬套;

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员工,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是指管理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 展新局面的思维活动。

2、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

目标——动机和动力;

意志——保证因素;

兴趣——引导作用;

情感——心理基础;

3、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灵活性、艺术性、探索性。

二、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4、作用:①是一切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源泉;

②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③可以开辟管理活动的新局面

5、意义:①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②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者确定创新思维的聚焦方向;

③知识和经验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

三、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1、创新的过程:寻找机会——提出构想——采取行动——持之以恒。

2、创新的组织要求“

① 正确理解和扮演创新“管理者”角色;

② 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创新文化的保障); ③ 制定弹性工作计划(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④ 正确对待失败;

⑤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⑥ 处理好维持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开拓进取,又要求实稳健)。

第七章

管理方法

一、管理方法概述

1、含义:事实施管理活动,完成管理任务,达成管理目标的方式、手段、形式和程序。

2、分类:①按管理对象需要的层次以及管理者运用权力的不同:

刚性管理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柔性管理方法——传播方法、情感方法、心理方法;

②按管理对象范围: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微观管理方法;

③按管理对象性质:人事管理方法、物质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

④按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二、管理工具的含义及类别

1、含义:是指管理主体实现特定目的或履行特定职责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机制、策略等;

2、管理工具的分类:

二分模式:按权力特征分为规制类和非规制类,按资源特征分为开支性工具和非开支性工具;

三分模式:常见分为志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

四分模式:常见分为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和系统变化工具。

三、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1、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管理辩证法:管理活动的联系管、运动观、变化观、发展观;

管理认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

管理文化:指组织的全体人员在组织活动中共同凝结而成的理想信念、行为

方式和行动标准,是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源;

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

管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组织是人造系统的一种,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信息论——是组织进行决策、制定正确计划必不可少的依据,是进行、建立良好秩序不可缺少的手段,是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能不可缺少的工具;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如何调节和控制复杂的系统,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运行。

2、刚柔管理的综合运用

刚柔管理的区别——刚性管理的基础是组织权威,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全力,适用于追求低层次需求的员工,低创造性、衡量标准容易量化的工作;

——柔性管理的基础是员工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依靠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适于高层次需求和革新。各自的优缺点:略

两者综合运用: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润滑剂”。一个组织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柔性管理为主,则完全取决于组织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性质以及组织的文化传统。

3、管理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是管理工具研究的最基本的主题和归宿

管理工具选择——基本要素:结构、文化;

完整的要素:目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和意识形态;

工具效力评价——主要是效果、效率、公平、回应;

工具优化组合——可以取长补短,避免单个工具应用的片面性。

四、刚性管理方法

1、法律方法:指管理主体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司法、仲裁等法律活动,调整各种关系,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立法、司法、准司法三种;

特点: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预防性; 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节管理因素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行政方法: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法定职权,运用决定、命令、指示、指导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的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强制、行政指示、行政指导等;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层次性、针对性;

作用: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可以增加管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3、经济方法: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形式包括预算(政治性很强)、税收、信贷(最灵活、有效的)、价格、工资、奖金等; 特点: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平等性。

五、柔性管理方法

1、传播方法:指管理主体通过管理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从而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的方法;

形式包括新闻发布会、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游说策动、政务信息公开;

作用:传递信息、培养积极的态度、产生期望的行为;

运用:注重双向性(传递、反馈)、体现共享性、突出快速性、确保真实性。

2、情感方法:以情感与员工联系和沟通,满足员工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以提高管理效果的方法,其核心是激发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情感双向交流;

形式包括尊重、信任、关怀等;

作用: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是发扬中国优秀管理传统的继承、是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调动管理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运用:关心生活,温暖心理、发端于心,热诚待人、相互理解,顺畅沟通、开诚布公,倾听意见。

3、心理方法: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人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

形式包括暗示与期待、培训等。

六、具体的管理工具

1、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国家直接服务;

2、志愿性工具:市场、家庭与社区、志愿组织;

3、混合性工具:信息与劝导、政府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用者付费。

第八章

管理绩效

一、管理成本

1、管理成本:(科斯首先提出)是指组织为了获得管理这一特有的稀缺性资源,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马歇尔在1890年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生产有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2、管理成本理论主要组成部分(科斯提出)

内部的组织成本:构建正式组织结构框架所需的成本、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的运行成本;

外部的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指组织主体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交易所付出的代价; 谈判成本——指组织在契约谈判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 履约成本——指组织监督交易合同履行所造成的资源支出。

管理的机会成本:用来衡量放弃其他选择而导致的潜在损失。

委托代理成本:监督激励成本——激励成本包括测量代理人努力程度的费用、测量报酬数量的费用以及使报酬与努力程度相联系的费用等;监督成本包括制定有关约束规则的费用、监督交易者执行约束规则的费用以及对监督对象进行惩罚的费用等; 承诺成本——在承诺中损害利益的经济赔偿;

剩余损失——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偏差导致委托人的福利受到损失。

3、管理成本的变动及其原因

组织规模——组织规模扩大,外部交易成本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增加; 产权制度——股东分散,外部交易成本较小、内部组织成本降低、监督激励成本和承诺成本增加;

组织环境——市场的竞争性与外部交易成本呈正比,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委托代理成本呈反比,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的竞争都会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组织结构——直线型组织减少外部交易成本、增加内部组织成本,刚性组织结构减少内部组织成本,增加外部交易成本,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组织文化、管理者才能

二、管理效率(选择管理方式的根本方式)

1、含义:指管理者从事管理劳动的效用性的效率(一定的管理成本可以取得的管理受益).;

2、特征:多重化——主要表现在管理效率的构成因素、形成条件和社会作用上;

集约化——表现在智力、信息和科技方面,从粗放到集约就是提高效率的过程;

综合化——主要表现在效率责任、效率关系和效能上。

3、影响因素:产权、管理过程、管理方式和管理者;

4、控制途径:①进行产权改革,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②通过引导和改变人的行为,使其向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③提高管理密度和强度,增强管理过程的力度;

④完善市场结构,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者。

三、管理绩效的评价

1、绩效评价的标准

绩效: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方式和结果的总和。管理绩效:是组织发展各项管理功能的业绩、成果和效率的总和表现。管理绩效评价: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做出的概括性评价,一个比较以便形成客观最优的控制决策的过程。

制定绩效评价标准——内容: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设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类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

确定绩效指标原则: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动态与静态~、相对性与系统性~、可预测性原则;

绩效评价标准设定:基本标准——是指对某个被考核对象而言期望达到的水平;

卓越标准——对被考核对象未做要求和期望但是可以达到的。

2、绩效评价的程序

制定绩效计划——持续沟通——实施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绩效改进指导

3、、绩效评价方法 比较法:

排序法(直接排序法和交替排序法)是将员工按工作绩效从好到坏的顺序进行排列;

配对比较法将所有评价对象一一进行相互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排出名次,即两两比 较,然后排序,用于选择最佳员工比较有效;

人物比较法是所有人与某一个特定的人即所谓的“标准人物”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是评价的依据更为客观;

强制分配法是要求评价者将不同绩效水平的员工按百分比分类,评价人数少不适用。量表法:

等级择一法是指在事先规定各等级标准的基础上,由考评人员根据考评对象的实际状况对属于某一等级作出决定;

行为锚定量表法是将传统的业绩测评表和关键事件标准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规范化的绩效评价方法,以等级分值量表为基本工具,辅之以关键事件行为和事件描述,然后分级逐一对人员绩效进行评价; 行为对照表法(又称普洛夫斯特法)评价者先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描述员工行为的量表,将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与表中的描述进行对照,找出准确描述员工行为的陈述,评价者选定的项目不论多少都不会影响评价的结果,此法不适合于对员工提供建议、反馈指导; 行为观察量表法是在行为锚定量表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它是通过指出员工表现各种行为的频率来评价员工的绩效,此法能够向员工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

综合尺度量表法是将结果导向量表法与行为导向量表法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

3、评价后的修正

评价结果的分析: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信度是指绩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效度是指绩效评价所获取信息及结果与需要评价的真正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

确定绩效偏差;

评价后的纠正措施:改进实际绩效、调整绩效目标;

四、管理绩效的改进

1、绩效不良的原因

外部环境的不稳定;

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政府治理和监管力度不够、董事会功能弱化、监事会未充分发挥;

管理观念的落后

2、绩效改进的目标

明确工作绩效差距(方法包括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查明差距产生的原因(个人条件、心理条件、组织内外部环境)、改进工作绩效管理的方式(预防性与制止性方式、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组织变革与人事调整)、发现与解决绩效管理中的矛盾(矛盾包括员工自我矛盾、主管自我矛盾、组织目标矛盾)。

3、绩效改进的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减少偏差)步骤——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精益思想:(减少浪费)步骤——识别创造价值的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活动的顺序;

使活动流动;

让客户在整个流程中拉动产品或服务;

持续改进,让流程尽善尽美。

约束理论:(减少约束)步骤——识别约束、突破约束流程能力、让其他流程与约束流程同步、提升约束力、重复上述步骤

五、绩效改进的策略

1、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重点放在各级主管人员之上

2、通过公布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绩效改进的实施

绩效改进方案一定要有实际操作性,要有行动步骤;

绩效改进方案要符合“SMART”原则;

绩效改进方案可以与计划目标制定相结合,也可独立制定;

绩效改进方案的形成可以多样,但关键是要控制过程,给员工以指导。

第九章

战略管理 第一节

战略管理概述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

1、定义:最初由安索夫在1976年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中提出;

是指在制定、实施与评价具有全局性、指导性与纲领性的组织目标、方针与计划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策略、技术与手段以实现长远目标的过程。

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评价 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是整个战略的灵魂)、战略目标(是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战略重点(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具有层次性)、战略阶段、战略对策(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多重性、灵活性)。

2、战略管理特征: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长远性的管理过程;是一门决策的科学与艺术。

二、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1、战略管理的演进发展

三个阶段:长期规划时代(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消费者需求向高质量、有档次、多品种方向转变;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国际化;企业的行为受到规范和约束。

战略规划时代(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实施机动灵活的战略,是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战略管理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三部曲—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2、战略管理的传统学派——明兹伯格

设计学派(内外部环境协调)、计划学派(理论和实践结合)、定位学派(行业的稳定性)、企业家学派(强调个性化领导能力)、认识学派(认识风格差异性)、学习学派(在学习过程中制定)、权力学派(权力是战略制定的核心)、文化学派(强调集体思维)、环境学派(强调外部环境)、结构学派(将各派综合)第二节

组织战略

一、组织战略含义

1、含义: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的涉及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等内容的总体行动计划。

构成要素:战略愿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二、组织战略的领导(把握与处理好以下关系):

战略目标与实现能力的统一; 外部机会与内部能力的匹配; 眼前生存与未来发展的互动; 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衔接; 战略刚性与战略柔性的兼容。

三、组织战略的层次

1、组织总体战略

是组织的战略总纲,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战略;

2、事业部战略

为总体战略服务,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层战略

是组织各职能部门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

一、战略分析(战略环境分析)

1、组织外部环境分析:机遇和威胁 组织内部条件分析:优势与弱势

2、战略SWOT分析——安德鲁斯在《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

SO战略:(优势—机会)

WO战略:(弱势—机会)

ST战略:(优势—威胁)

WT战略:(弱势—威胁)

二、战略制定

1、战略制定的内容:

确定组织使命与目标、进行战略选择。

2、战略制定的一般程序:

识别和鉴定组织现行的战略——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评估组织自身素质——准备战略方案——评价和比较战略方案——确定战略方案。

3、战略制定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上下结合法、战略小组法。

三、战略评价

1、战略评价的一般原则

一致性原则、合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原则;

2、影响战略评价的基本因素

战略评价者的价值观与行为偏好;

战略评价者所采取的工具与方法;

战略评价者掌握的信息与资料;

战略评价者的时效性限制。

3、战略评价过程

对每个方案与外部环境适应程度评价;

确定每个方案对组织提出的要求;

分析每个方案本身的一致性;

分析每个方案的风险与困难。

四、战略实施

1、战略实施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结构追随战略、文化适应战略、资源围绕战略。

2、战略实施的类型

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

3、战略实施的原则

坚持目标的原则、适度合理性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权变原则。

五、战略控制

1、战略控制的要素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2、战略控制的类型

避免型控制、跟踪型控制、开关型控制、后馈型控制;

战略控制的方式:事前控制、事后控制、随时控制。

3、战略控制的作用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是组织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能力与效率的高低又是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组织战略实施的控制与评价可为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反馈。

4、战略控制的原则

确保目标原则、适度控制原则、适时控制原则、优先控制原则、例外控制原则、适宜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信息反馈原则。第四节

战略管理的问题

一、问题:战略意识不强;

组织结构滞后;

战略实施刚性;

评估机制缺失;

组织战略管理能力欠缺;

战略规划脱离实际;

组织战略实施不力。

二、战略管理的改进

树立组织愿景、强化组织战略管理观念、提高组织战略管理能力、做好战略管理的宣传工作、明确组织战略重点、保证组织战略有效实施、保持战略控制。

第三篇:《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重点知识汇总

1、政府统计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2、政府统计的特征:实施主体是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实施、具有强制性、统计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3、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信息、咨询、监督。

4、政府统计的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

5、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6、统计法的特点:调整对象具有他特殊性和复杂性,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7、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统计法》。该法经过1996年5月15日、2009年6月27日两次修订,于2010年1月1日实施。

8、统计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9、地方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地方性法规。

10、统计行政规章: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11、统计法的作用:

(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二)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1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1)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实行统计领导。

2)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计管理和公布。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

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

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2)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

3)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13、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

14、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计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15、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经费管理上基本上是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16、我国最早的统计法始见于周朝。

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统计法律,是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统计法》,该法于1938年修正公布。

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

重点知识汇总

1、政府统计调查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三大类。

2、政府统计调查特点:义务性、强制性。

3、面见统计调查特点:自愿性、盈利性。

4、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三类。

5、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系统内:与本部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单位及部门的派出机构

省级及省级以下与部门对口设立的管理机构

国家级集团公司所属企业

6、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矛盾。

7、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8、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

9、统计标准包含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

10、统计调查方法有: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

11、搜集、整理统计材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12、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为数逢0和6 的年份;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分别在为数逢3和8的年份。

13、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14、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仍能够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

15、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未出示的,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调查。

16、统计调查证件的种类: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工作证、普查员证和普查指导员证。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资料包括:原始统计资料、汇总资料、有关说明、分析材料、统计报告等。

2、统计资料的特点: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

3、统计资料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

4、统计资料的管理,是指对统计资料进行存储、登记、审核、调整、归档、发布等工作的总称。

5、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应当及时公开、公布、供特惠公众查询。

6、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7、对统计资料的审核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2)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对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8、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应包括政府统计工作中形成的所有统计资料、具体包括统计台账、原始统计报表、汇总统计资料、电子介质的统计资料,以及统计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所有文件。

9、保管统计资料机构的职责

1)及时、全面地收集在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资料和文件

2)将统计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入库,随时检查,不得受损

3)按照规定,向查阅和使用者提供统计资料

4)将具有归档性质的统计资料移交相关部门

10、统计机构提供统计资料的目的:

1)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2)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1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12、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除了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资料需要保密以外,其他的统计资料都应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13、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要求:

1)发布统计资料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

2)发布统计资料的载体应该是公开的、大众的、官方的、方便查找的。

14、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1)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2)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15、统计资料的公布程序主要有:统计资料的核定、审批和备案

17、审批程序

对于绝密、机密和秘密统计资料,非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对外发表。

秘密级的,一般由确定该资料密级的单位批准,综合性统计数字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备案 费秘密的统计资料,在国家以法定形式公布前,有关单位如果需要发表,须征得该资料的管理部门同意,综合性统计数字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同意。

18、统计数据公布的方式: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报刊登载、网站登载、新闻发布会等。

19、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20、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

21、商业秘密的法律要件: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22、侵犯商业秘密的方式: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非法取得商业秘密后,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项商业秘密;

3)合同的乙方当事人或者本企业的技术人员违反约定,违反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知道前述的违法行为,而又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23、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2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1)直接标明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虽未直接表明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但是通过已表明的地址、编码等相关信息可以识别或者推断其身份的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资料;

3)可以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汇总资料。

25、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的资料有:

国家秘密统计资料、商业秘密、个人信息、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重点知识总结

1、政府统计机构分: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

2、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统计局、及派出的调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3、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置统计工作岗位,即要安排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但具体是配备专职还是兼职统计人员,可以由乡、镇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统计工作的任务量确定。

4、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也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

5、统计人员的职权:

1)统计人员具有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2)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

具有上报统计资料义务的有关统计调查对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和个人。

3)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

4)统计人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当有关人员提供的统计资料不真实、不准确时,统计人员有权要求其改正,有关人员应当如实改正。此外,统计人员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

6、统计人员的职责

1)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

2)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3)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必须依法出示工作证件。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颁发的工作证件

7、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1)统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忠诚统计,乐于奉献

(2)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3)依法统计,严守秘密

(4)公正透明,服务社会

2)统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1)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评聘制度;

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设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

统计专业技术职务包括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2)统计人员应该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8、2004年6月,国务院将“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规范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并审定为行政许可项目。国家统计局颁布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开始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2007年4月,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于200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9、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

2)有利于规范对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

3)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10、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行为人承担的是一次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则无需具备统计从业资格和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11、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12、根据《行政许可法》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有关规定,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程序主要有:申请、受理、审查和决定。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形成侵害的行为。

2、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

1)统计违法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统计违法行为是行为人有过错的行为;

3)统计违法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

3、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1)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此行为的基本特点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2)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构成此项违法行为的前提是提供统计资料的要求必须是政府统计机构的合法要求,催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常用的有电话催报、文书催报、网络催报等。

3)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规定期限届满后是否进行答复、行为人主管过错类型不影响此项违法行为的成立。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一般商业调查,不构成此项违法行为。

5)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包含核查或检查对象。

6)迟报统计资料;

7)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8)利用虚假统计资料片区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本项违法行为的主体为单位或个人,但本行为的主体并不一定是制作虚假统计资料的主体,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片区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也构成统计违法行为。

9)自行修改统计资料;具体表现是指违法行为主体违反规定的权限、程序和要求、擅自修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10)编造虚假统计数据;违法行为主体: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

11)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2)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统计人员的行为:指利用权力、对依法履职或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采取撤职、降级、调离岗位、经济处罚等。

13)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修改后《统计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施了统计行政问责制,强化了领导人员在统计上的法律义务。

14)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违法行为的主体: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5)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违法行为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6)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强令、授意、胁迫、诱导等方式。

17)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及其统计人员。

18)违法公布统计资料;对于依法应当公布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予以公布。

19)泄露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20)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

21)泄露国家秘密;

22)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

23)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对《统计法》的重要补充,于2009年5月1日开始施行。

24)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25)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26)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27)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4、统计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5、统计法律责任的特征:

1)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

3)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

4)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统计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两种。

6、行政法律责任:

统计行政法律责任主要包括:统计行政处罚、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另外,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也属于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通报、批评教育一般也可以列入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

(一)统计行政处罚:是指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

特点: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不适用于民事违法和统计犯罪,不同于民事处罚和形式处罚

原则:统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的原则、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

种类:①警告

②罚款

③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④责令停产停业

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⑥行政拘留

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1)警告(属申诫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规范行为的谴责和警示,其目的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一种精神上的惩戒。

1)违反《统计法》的行为: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

第一、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第二、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第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第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第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第六、迟报统计资料;

第七、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2)违反《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行为:企业事业组织、个体经营户 第一、拒绝或者妨碍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 第二、提供虚假或者不完整的经济普查资料;

第三、未按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

3)违反《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行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户 第一、拒绝或者妨碍普查办公室、普查人员依法进行调查; 第二、提供虚假后者不完整的农业普查资料;

第三、未按时提供与农业普查有关的资料,经催报后仍未提供; 第四、拒绝、推诿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农业普查依法检查;

第五、在接受农业普查执法检查时,转移、隐匿、篡改、毁弃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普查表、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2)罚款(属财产罚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强迫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货币。罚款针对作为对象的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个体经营户使用,适用于以上警告使用的三种情况。

(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处分:行政机关对本机关违法的工作人员,或行政监督机关对股价工作人员施行的行政制裁措施。只针对国家公务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适用,一般以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为前提,监督机关对国家各类公务员的违法或者失职行为,可以直接给与撤职一下的行政处分。处分是一种内部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既不能要求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只能通过申诉程序解决。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是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行政领导或者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部门规章。

适用情况:

(1)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适用。

第一、地方、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员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二、强令、授意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有关机构、人员拒报、虚报、瞒报或者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三、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四、对揭发、检举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五、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严重失实的统计数据,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者发现后不予纠正,造成不良或者严重后果的。

第一、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虚报、瞒报或者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二、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 第三、故意拖延或者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第四、在实施统计调查活动中明知统计数据不实,不履行职责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五、违反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公布统计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六、泄露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七、泄露统计调查对象个人、家庭资料和商业秘密,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损毁、灭失的。

作为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违法行为,其直属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可以给予处分:

第一、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第二、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三、拒报统计资料的、第四、屡次迟报统计资料;

第五、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

此外,还有一种违法违纪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主体,即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行为。(2)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决定机关。处分的最终决定机关是违法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者是监察机关。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本机关外的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三)通报

(1)特点:由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通报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2)通报主要适用于以下统计违法行为:

第一、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

第二、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三、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四、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的。

第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的; 第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 第三、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四、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的; 第五、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 第六、违法公布统计资料的;

第七、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

第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第一、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第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第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第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第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普查对象违反《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情况的;

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的

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四)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除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外,对其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由作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和予以晋升职务的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检查机关取消其上述获得的奖励。

(五)批评教育

适用对象是特定的,即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或者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资料的个人,其实施机关也是特定的,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7、刑事法律责任

(1)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机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行为,故意后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统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5)利用统计调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重点知识总结

1、统计监督检查的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检察机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统计监督检查是使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2、统计监督检查的特征:

1)统计监督检查是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的;

2)统计监督检查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

3)统计监督检查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

为了防止滥用检查权,保障被监督检查对象的合法权益,监督检查机关必须按照法定权限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3、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1)根据监督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监督检查和临时监督检查;

2)根据监督检查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监督检查和重点抽查;

3)根据监督检查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合监督检查和单独监督检查。

4、办理统计行政处罚案件查处程序:立案、调查、处理、结案。

5、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有明确的行为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经初步审查,有违反《统计法》的行为,情节较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

3)按照职责与分工规定,属于管辖范围内的。

6、调查取证是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中最实质性的工作阶段。

案件的调查工作应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案件的违法事实;

2)被调查人的有关情况; 3)证据材料。

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立案的依据、统计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处理意见、调查组成人员及报告时间等。

7、告知:统计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8、听证:统计执法检查机关在作出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二万元以上的罚款,对公民处以二千元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9、启动统计执法中的听证程序应同时满足以下连个条件:

1)对单位罚款超过了一定数额;

2)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10、有关听证程序的具体规定

1)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2)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3)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11、处理:被处罚单位在接到处罚通知后,如果既不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拒不执行的,由查处机关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1、结案: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及时办理案件结案手续:

1)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的;

2)免于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的;

3)经复议机关复议,复议决定执行完毕的;

4)经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裁定执行完毕的。

12、行政复议

统计行政复议的特征:

1)统计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活动;

2)统计行政复议是上级统计行政机关对下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的层级监督的活动; 3)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4)统计行政复议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而启动; 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3、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有如下具体统计行政行为:

1)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等。2)行政不作为。

3)被认为行政侵权、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行为。统计行政复议管辖权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申请人既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复议权利由申请人选择。

2)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其复议管辖权属于它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一般为本级人民政府。

3)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其他调查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在该派出机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出的调查机构即调查总队中申请行政复议。

4)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果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14、统计行政复议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和执行。

15、统计行政复议的申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16、决定: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行政复议中的和解、调解制度。

17、统计行政诉讼的特点:

1)统计行政诉讼的双方当事人中,被告只能是行使统计行政权力、作出引起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执法机关,即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2)统计行政诉讼索要解决的是统计行政争议;

3)统计行政诉讼的起因是相对人对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不服,持有异议,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4)统计行政诉讼是再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

18、统计行政诉讼的范围

引起统计行政诉讼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有三类: 一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主要是警告、罚款等。二是统计执法机关的不作为行为;

三是统计执法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19、统计行政执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和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的原则; 4)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6)辩论的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8)人民法院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原则。20、统计行政诉讼的管辖

1)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该统计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2)经过行政复议后,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仍不服的,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3)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或者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经过行政复议后仍不服的,由国家统计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诉讼案件。

21、做好统计行政应诉工作;

1)确定应诉人员;

2)认真研究起诉书副本; 3)提交答辩状; 4)到庭应诉;

5)对一审判决及时作出反应。

22、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的;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一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一下的罚款。

个体工商户有本条第一款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一下的罚款。

第四篇:2010年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题库6-10

2010年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

(六)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式机制

B.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C.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D.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

2.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列选项中能直接体现这一宗旨的是()。

A.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芯片问世

B.诚实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C.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召开

D.我国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减轻农村负担

3.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的批准某事项应使用()。

A.请示

B.报告

C.通报

D.函

4.英国学者李约瑟在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的从公元 l 世纪到 18 世纪由中国传 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特别指出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表明我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①代表着全人类经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时取得的成就

②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③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④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选项中,能直接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A.APEC 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

B.我国边远地区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C.我国健儿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D.中国 《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在美发表

6.刁某近几年纠合一伙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窜作案,多次抢劫,打伤 10 多人,抢劫赃款数额高达人民币 20多万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刁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执法严格性

7.中国要解决本国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又要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其关键是()。

A.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

B.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 C.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9.国家教委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

A.平等关系

B.不相隶属的关系

C.业务指导关系

D.隶属关系

10.下列内容在规范性文件中均应包括的是()。

A.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

B.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通报日期

C.标题、主送机关、正文

D.标题、制发机关、成立时间

11.中学生李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与同伴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影响了电影的正常放映。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后把他们送到了派出所,民警对他们进行了法制教育和治安处罚。李某及其同伴的行为属于()。

A.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扰乱公共秩序行为

D.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12.专业性强的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可采用()。

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考作制

13.市场信号主要是指()。

A.竞争信号

B.价格信号

C.供给信号

D.需求信号

14.()对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A.代理人自己

B.被代理人

C.代理人和被代理人

D.第三人

1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D.氧气、二氧化碳

16.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B.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形成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D.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某省军区向该省各市、县人民政府行文时可制发()。

A.命令(令)

B.函

C.指示

D.通知

18.政党监督的主体除了党委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外,还有()。

A.党的宣传部门

B.党的基层组织

C.党的组织部门

D.党的领导集团

19.21 世纪的国际竞争是多方面的,而且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

A.综合国力的竞争

B.经济实力的竞争

C.科技实力的竞争

D.人才的竞争

20.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采用的原则是()。

A.属地主义原则

B.只采用属人主义原则

C.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永恒发展的规律

2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D.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

2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A.指导方针

B.基本方针

C.战略方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4.以汇票、支票等依法可以质押的权利出质作为债权担保的质押方式是()。

A.权利质押

B.动产质押

C.抵押

D.留置

25.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D.哲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26.上行文是指()。

A.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领导、领导机关报送的文件

B.向所属被领导机关或组织发出的文件

C.向一切比本机关级别层次高的机关发出的文件

D.向一切比本机关级别层次低的机关发出的文件

27.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决定时,要说明作出决定的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这是行政程序的()制度。

A.辩论

B.通知

C.说明理由

D.资讯公开

28.根据()规定,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予赔偿。

A.《行政法》

B.《行政诉讼法》

C.《宪法》

D.《国家赔偿法》

29.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写为()。

A.1995 年4 月15日

B.九五年四月十五月

C.1995 年四月十五日

D.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日

30.要约和承诺是()要经过的两个主要步骤。

A.申请专利

B.注册商标

C.履行债务

D.订立合同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

A.“一边倒”

B.“反霸权主义”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2.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有()。

A.不得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

B.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盈利性的经营活动

C.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

D.不能组织或者参加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3.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负责。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中共中央委员会

4.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宏观经济调控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5.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

A.授权性行政主权

B.内部行政主体

C.职权性行政主体

D.外部行政主体

6.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作用,主要有()。

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7.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A.拒绝执行

B.停止执行

C.变通执行

D.退回上级国家机关

8.关于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是()。

A.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9.我国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中,由()构成津贴制作为工资的补充形式。

A.地区津贴

B.法定津贴

C.岗位津贴

D.工龄津贴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在于()。

A.它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C.它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D.它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11.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群众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12.行政领导者的群众素质应该做到:优良能力结构,“三才”合一。这里说的 “三才”是()。

A.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B.善断的帅才

C.多谋的智囊型人才

D.长于执行的将才

13.我国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特点是()。

A.公务员的义务同时又都是权利

B.公务员享有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某些权利

C.公务员的义务因公职而受到一定限制

D.公务员的义务与其职业道德规范有密切联系

14.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资料,它必须()。

A.以科学分析为手段

B.以叙述、描写为主

C.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D.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15.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16.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17.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是各种权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完备的科学体系,一般有以下构件()。

A.中枢系统

B.咨询系统

C.信息系统

D.执行系统

18.下列哪些情况下公务员不得辞职?()

A.涉及重要机密不满解密期 B.正在接受审查 C.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五年 D.工作不称职连续两年

1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源与流的关系

B.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直接经验可靠,间接经验不可靠

D.直接经验不可靠,间接经验可靠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表现在()。

A.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

B.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个体经营自主权

C.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D.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党派团体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

2.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市场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不会充分存在的,这只是一种理论抽象或假设,因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

3.行政指导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

4.作为一种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国家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

(√)

5.虽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不宜或不必对国外公开,只限在国内公开发布的公文,被称之为内部使用的公文。

()6.现阶段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根本目标是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朋友。

()

8.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是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因而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

()

9.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安全制度。

(√)

10.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

(√)

11.行政征收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

()

12.宪法的实质在于:它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

13.我国的地产市场是土地所有权的出让市场。

()

14.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

15.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是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受到公务员侵犯而制定的一种制度。

()

16.行政立法是立法性质和司法性质的有机结合。

()

17.认为神主宰世界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

18.当社会的总供给大于社会的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政府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

19.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其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是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

20.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

()

2010年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

(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A.人民民主

B.国家民主

C.党内民主

D.集体民主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到 2020 年比2000 年翻两番。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际生产总值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统筹兼顾

B.综合平衡

C.一分为二

D.齐头并进

4.行政责任是基于()关系而发生的。

A.行政

B.行政法律

C.法律

D.其他

5.下列()不属于国家赔偿的方式。

A.金钱赔偿

B.返还财产

C.恢复原状

D.公开道歉、恢复名誉

6.行政案件的审判权由()独立行使。

A.人民法院

B.审判员

C.合议庭

D.审判委员会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下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国家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称为

()。

A.法的遵守

B.法的适用

C.法的解释

D.法的宣传

10.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以事实为根据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D.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11.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采用的原则是()。

A.属地主义原则

B.属地主义与属人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C.只采用属人主义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12.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13.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就是()。

A.一切从理论出发 B.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C.使主观意志得到发现

D.调和主观思想和客观实现

14.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境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客体、主体、客体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15.刑事制裁是()对犯罪分子实施的刑罚。

A.国家机关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16.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律关系的主体。

A.不能成为

B.可以成为

C.部分可以成为

D.必然成为

17.当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政府应采取的货币政策是()。

A.均衡的货币政策

B.紧缩的货币政策

C.宽松的货币政策

D.适中的货币政策

18.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市公安局

B.区治安联防队

C.区公安分局

D.李某

19.下列不属于推定的 “首长”的是()。

A.委员会副主任

B.审计署副审计长

C.省工商局副局长

D.镇长

20.在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时宜采取()。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政策手段

D.行政手段

21.下列哪种强制措施不是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A.取保候审

B.罚款

C.监视居住

D.逮捕

22.下列()属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A.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B.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

C.酗酒的人犯罪

D.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时犯罪

23.决定法的本质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

B.社会经济基础

C.党的政策

D.全体社会的共同意志

2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

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26.国务院组成机构不包括()。

A.国务院办公厅

B.国家各部委

C.审计署

D.国家文物局

27.下列不属于垂直管理的部门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海关

C.纪委

D.法院

28.政府机构的主体是()。

A.领导机构

B.办公、办事机构

C.职能机构

D.派出机构

29.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为原判刑期以上,()以下。但是不能少于()。

A.六年

两年

B.五年

一年

C.三年

一年

D.两年

半年

30.下列可以成为私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空气

B.文物

C.矿山

D.假药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l.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三大发现是()。

A.牛顿的力学

B.细胞学说的创立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2.目前中国已基本建立起救灾机制体系,包括()。

A.应急响应机制

B.灾害预报机制

C.紧急救援机制

D.灾后灾民救济机制

3.法律效力是指()。

A.对人的效力

B.对物的效力

C.时间上的效力

D.空间上的效力

4.属于危险犯的犯罪有()。

A.破坏交通设施罪

B.爆炸罪

C.绑架罪

D.杀人罪

5.民族自治区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

A.地方性法规

B.行政法规

C.单行条例

D.自治条例

6.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能产生更大的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通过()配置资源。

A.企业管理机制

B.等价变换机制

C.竞争机制

D.信息机制

7.行政处分的主要形式有()。

A.警告

B.罚款

C.降级

D.拘留

8.法的基本特征包括()。

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C.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D.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9.下列事项必须在会议纪要的正文部分予记述的有()。

A.会议的名称与文种

B.会议的基本情况

C.会议的希望要求和发出号召

D.会议讨论与决定的问题

10.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包括()。

A.财产关系

B.人际关系

C.人身关系

D.利益关系

11.行政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包括()。

A.行为的主体合法

B.行为主体有产生、变更或消灭某种行政法律关系的意图

C.行为主体在客观上有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职责的行为

D.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和形式

12.1935年遵义会议解决的最迫切的问题是()。

A.思想路线问题

B.组织问题

C.军事问题

D.政治路线问题

13.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论点是()。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意识的产生是纯生理的过程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4.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

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A.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D.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6.同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相比较,我国当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C.坚持统一管理理念

D.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1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8.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下面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

C.哲学思想

D.文艺思想

19.阶级()。

A.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必将消亡

C.是阶级社会的创造者

D.实质上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20.债的发生根据主要有如下几类()。

A.合同

B.侵权行为

C.不当得利

D.无因管理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

2.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肯定了人的意志和思想动机的作用。

()

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机关。

()

4.只有法律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其他社会规范不规定。

()

5.我国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

()

6.乡、民族乡、镇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

(√)

7.我国公务员中,领导成员的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

8.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

(√)

9.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党派团体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

10.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具体模式却是完全相同的。

()

11.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与社会性质没有关系。

()

12.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完全竞争市场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不会充分存在的,这只是一种理论抽象或假设,因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

13.合同是债得以产生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法律事实。

(√)

14.法律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

()

15.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16.行政处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前提。

()

17.防止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18.全国人大代表的人身受特别保护,在其担任代表期间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20.我国行政体系的外部监督,是“自律”或“本体”监督。()

2010年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

(八)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 均不得分。)

1.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的说法,意思就是“让 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A.物质性收入

B.精神财富

C.财产性收入

D.固定收入

2.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 “五化”深 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这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A.工业化

B.城镇化

C.国际化

D.信息化

3.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可持续发展

D.构建和谐社会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6.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7.党的十七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基本要求是(),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

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B.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C.以人为本

发展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

D.发展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

8.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所使用的文种是()。

A.布告

B.通告

C.公告

D.通知

9.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有()。

A.议论、描写、说明

B.议论、说明

C.议论、叙述、说明

D.抒情、说明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物质的东西。”这个观点是()的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1.在今年年初我国南方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工作中,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使人员伤亡和人民群众经济损失得以显著减轻,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

A.以经济为中心

B.依法加强管理

C.分级负责

D.以人为本

12.行政确认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以()等形式出现。

A.许可证

B.执照

C.技术鉴定书

D.律师证

13.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A.24小时

B.三个月

C.六个月

D.十二个月

14.()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A.平时考核的结果

B.定期考核的结果

C.工作成绩

D.工作能力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要()。

A.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B.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素质

C.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D.培育 “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在我国商标注册的有效期是()。

A.5年

B.10 年

C.15年

D.20 年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

A.2005年 1月 1日

B.2005 年4 月 27 日C.2005 年 10 月1 日D.2006年 1月 1 日

1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

D.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19.王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张某,王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哪一原则?()

A.自愿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公平原则

20.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时间进行讯问。

A.24小时

B.48小时

C.12小时

D.72小时

21.根据我国《民事通则》的规定,当事人身体受到伤害,向法院提出诉讼的诉讼时效为()。

A.1年

B.2 年

C.3 年

D.5年

2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这里的 “国情”主 要是指()。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国家的阶级性质

C.经济基础的性质

D.历史特点和传统习惯

23.公文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

B.正文

C.作者

D.印章或签署

24.如今,我国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B.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D.全国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7.事物的肯定方面是()。

A.保持事物的存在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的正确方面

D.促使事物转化的方面

28.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是它的()。

A.革命性特征

B.科学性特征

C.党派性特征

D.实践性特征

29.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0.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

B.完善市场体系

C.实行政企分开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 “两个没有变”,它们是()。

A.基本国情没有变

B.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国家性质没有变

D.国家政体没有变

2.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人脑的机能

C.人脑的属性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A.庸俗的唯物主义

B.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的唯物主义

D.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4.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

A.国家机关

B.社会组织

C.人民群众

D.新闻媒体

5.法律上保护人身权有以下方式()。

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批评教育

6.公务员的工资包括()。

A.基本工资

B.津贴

C.补贴

D.奖金

7.商标权具有()。

A.时间性

B.特殊性

C.专有性

D.地域性

8.公文结尾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主要有()。

A.专用术语殿后

B.介绍制发公文的内容及背景

C.强调重申式

D.交代施行时间或处罚措施

9.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有()。

A.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B.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

C.全国绿化委员会

D.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

1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1.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12.知识产权具有()的特征。

A.专业化

B.时间性

C.地域性

D.预见性

13.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世界是上帝创造的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D.理在气先

14.有关债的终止,正确的说法是()。

A.债务人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债当然要消灭

B.公民死亡以人终止也是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之一

C.债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债的关系消灭

D.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并不一定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15.债的担保方式包括()。

A.保证

B.抵押

C.预付款

D.定金

16.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

A.申请人

B.证人

C.被申请人

D.复议中的第三人

17.唯物辩证法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D.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18.公务员录用的前提条件是()。

A.35岁以下

B.职位出现空缺(或者编制未满、空编)

C.大专以上学历

D.空缺职位所需资格条件

1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主要是()。

A.保障职能

B.参数调节职能

C.直接配置资源职能

D.间接配置资源职能

20.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为()。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B.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C.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D.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西部大开发要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认真吸取国内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2.生产力高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也是唯一尺度。

()

3.玩忽职守只能由过失构成。

(√)

4.党组织决定重要问题,可以表决,也可以不表决。

()

5.电子计算机的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和软件三部分。

(√)

6.各国的行政法一般都有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

7.档案主要是从公文转化而来的,今天的档案是昨天的公文。

(√)

8.统战工作的组织管理是由党内和党外两个部分构成的。

(√)

9.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而犯的过失,不得被免职。

(√)

10.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行政权力。

(√)

11.由下级机关制发的法律和规章,规范范围内的上级机关可以不受其约束。()

12.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就是不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

13.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

(√)

14.政策性投资也叫竞争性投资。

()

15.行政监察机关也能受理国家公务员的申诉和控告。

(√)16.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 “中体西用”。

()

1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也可能负刑事责任。

(√)

18.通报、通报批评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形式,不属于党纪处分。

(√)

19.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把社会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20.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010年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

(九)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 均不得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 大会作了题为()的报告。

A.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C.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促进和谐社会而努力

2.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 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 机关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

3.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A.国家职能

B.政府职能

C.立法职能

D.司法职能

4.甲、乙两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甲按约给付乙方4万元定金后,乙企业违约。甲企业依法有权要求乙企业给付()。

A.8万元

B.2万元

C.4 万元

D.6万元

5.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

A.承包制

B.公司制

C.租赁制

D.股份制

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状态

B.源泉和动力

C.方向和途径

D.内因和外因

7.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A.起决定性作用

B.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

C.与实践共同起决定性作用

D.起补充实践检验的作用

8.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9.下列刑罚中,不属于附加刑的是()。

A.管制

B.罚金

C.剥夺政治权利

D.没收财产

10.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事实

D.法律关系内容

11.我国的编制工作采取()领导体制。

A.归口管理

B.统筹统分

C.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D.各管各的 12.公务员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分别任副科、副处()。

A.一年以上

B.二年以上

C.三年以上

D.四年以上

13.公务员受警告处分的时间为()。

A.五个月

B.六个月

C.八个月

D.十个月

14.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 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A.死刑

B.城旦春

C.迁刑

D.笞一百

15.公司制企业的两种主要类型是()。

A.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

B.合伙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C.合伙制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6.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劳动是公民的()。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义务

D.职责

17.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经济杠杆,提高税率通常要()。

A.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B.抑制投资,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

C.刺激消费

D.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

18.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A.必须是支付债务的货币

B.必须是现实货币

C.必须用金属货币

D.必须代表一定的社会劳动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是有广泛代表性的()。

A.行政决策组织

B.统一战线组织

C.咨询组织

D.行政监察组织

20.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学会 “弹钢琴”,这种说法指的是()。

A.领导者要全面地看问题

B.领导者要集中精力于领导和决策工作

C.领导者应该是懂行的专家

D.领导者应该具有开放型的性格

21.在我国,就行政监督方式的类型而言,行政复议制度主要是一种()。

A.合理性监督

B.合法性监督

C.事前监督

D.适宜性监督

22.“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这一说法是指()。

A.政府应该强化集权

B.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决策,而不是执行

C.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组织的建设

D.政府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导航员

23.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基层政权的范畴?()

A.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

B.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

C.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D.县人民政府

24.公文中的词语应()。

A.含义确切

B.韵味无穷

C.可圈可点

D.色彩丰富

25.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C.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D.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26.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于()召开。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武汉

27.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望厦条约》

28.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29.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

A.巴甫洛夫

B.弗洛伊德

C.弗鲁姆

D.卢因

30.人类社会第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是()。

A.打制石器

B.钻木取火

C.发明弓箭

D.制作陶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

A.物

B.非物质财富

C.行为

D.法律事件

2.立法程序分为()。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讨论

C.法律的通过

D.法律的公布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什么是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规律的特点有()。

A.可创造性

B.普遍性

C.重复性

D.客观性

5.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法律制裁的有()。

A.某私企职员王某侵占单位资金,被单位开除

B.林某因骑车不慎,撞伤他人,被法庭判决赔偿300元

C.常某因违约被仲裁机构裁定赔偿对方当事人损失约10万元

D.周某因生活作风问题严重被开除党籍

6.由该级该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A.县政府组成人员

B.省政府组成人员

C.国务院组成人员

D.国务院总理

7.矛盾双方是()的关系。

A.毫不相干

B.对立

C.统一

D.从属

8.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A.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B.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C.优化产业结构,平衡经济发展

D.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

A.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自然观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D.建立在各门科学之上的 “科学的科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是()。

A.黑格尔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

B.康德的认识论的合理思想

C.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基本内核”

D.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合理思想

11.可用来发布规章的文件有()。

A.命令

B.决定

C.通知

D.通告

12.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包括()。

A.一般监督

B.政党监督

C.专门监督

D.权力机关监督

13.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A.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B.合理利用

C.批判地继承

D.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1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物质性

B.检验真理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能动性

15.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

A.发生

B.终止

C.变更

D.消灭

16.在下行文中提出执行要求时,要使受文者不折不扣执行文件,应写作()。

A.参照执行

B.遵照执行

C.参酌执行

D.按照执行

17.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C.政企分开

D.管理科学

18.物权一般分为()。

A.所有权

B.用益物权

C.担保物权

D.占有

19.现阶段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

20.债发生的根据主要有()。

A.合同之债

B.不当得利之债

C.无因管理之债

D.侵权之债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

2.错误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

3.真理的特性是它的客观性。

(√)

4.检验真理需要实践,还需要逻辑证明,因此,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

6.社会主义承认社会价值,否认个人价值。

()

7.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

()

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完全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10.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

()

11.行政诉讼中只能采用合议制审判方式。

(√)

12.凡是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都能申请行政复议,凡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也都能提起行政诉讼。

()

13.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14.一般来说,管理的事务越复杂,管理的幅度就应越小。

(√)15.国际上对培养行政人员的通常要求是 “专通结合,以专为主”。

(√)

16.解除降级行政处分即意味着恢复原级别。

()

17.行政领导不得在事业单位兼任实职或名誉职务。

()

18.行政决策就是指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其一的过程。

()

19.罢免政府组成人员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最基本方式之一。(√)

20.确立文章主题必须材料先行。

(√)

2010年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

(十)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错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 均不得分。)

1.中共十七大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一致同意将()写入党章。

A.科学发展观

B.自主创新

C.改革创新

D.和谐发展

2.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指出.()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改革开放

B.市场经济

C.和谐发展

D.科技创新

3.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由成为目的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4.从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来看,()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A.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B.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C.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D.“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意识的本质是()。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8.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9.专业性强的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可采用()。

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考任制

10.当前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是()。

A.人大及其常委会 B.人大常委会、政协

C.政协、审计机关

D.人大常委会及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11.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12.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

A.复议判决

B.复议决定

C.复议裁定

D.复议仲裁

13.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抚优

D.社会福利

14.有关贪污罪、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渎职罪的条件应由下列哪个机关直接受理?()

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国家司法行政机关

15.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A.都有的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16.政府机构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

A.业务关系

B.协作关系

C.平列关系

D.从属关系

17.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该是()。

A.政策指导法,法律约束政策,两者相辅相成B.政策高于并不大于法,法必须服从政策

C.法高于大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

D.政策和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18.《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A.5日

B.10 日

C.15日

D.20 日

19.“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问是不能存在的”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B.主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0.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包括()。

A.政治监督

B.法律监督

C.对行政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

D.市场监督

21.在我国,()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A.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走共同富裕之路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2.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党制度是()。

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2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对抗的矛盾和非对抗的矛盾

24.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原因是()。

A.他们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他们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

C.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D.他们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25.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C.生产方式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D.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 26.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 报应,因此放弃了杀害行为。甲的行为属于()。

A.杀人中止

B.杀人未遂

C.杀人预备

D.不构成犯罪

27.下列权利中不属于人格权的为()。

A.名誉权

B.亲属权

C.姓名权

D.肖像权

28.()是所有权中带有根本性的一项权利。

A.占有

B.处分

C.收益

D.使用

29.度是指()。

A.事物的规模、程序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B.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D.事物保持自己存在的方面

3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会议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

A.集思广益

B.沟通信息,协调关系

C.节省经费

D.实现群众参与

2.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做到()。

A.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正确处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

C.警惕和防止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D.更主要是防止 “左”的错误

3.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有()。

A.选任制

B.考任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2008 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新增加的国家法定节日有

()。

A.重阳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6.“人生其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

A.唯物主义的说法

B.唯心主义的说法

C.辩证法的说法

D.形而上学的说法

7.当代宪法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宪法在配置国家权力方面的发展趋势?()

A.行政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扩大

C.议会主权

D.地方自治

8.下列行为中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的有()。

A.立遗嘱

B.赠与

C.无权代理的追认

D.放弃继承

9.科学是生产力,其意是说()。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

C.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包括一切生产力

10.下列论断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D.人为自然界立法

11.小丽是陈某的养女。在 22岁时准备与其结识半年的男朋友结婚。陈某以小丽岁数小、与男朋友认识时间太短等为由,不同意两人结婚,并禁止他们来往。从此,陈某只要发现 小丽与男朋友来往,就对她拳脚相加,而且不允许她周末外出。小丽忍无可忍,向当地法 院提起诉讼。该法院根据我国 《刑法》第 257条第l 款的规定(即“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判处陈某拘役2个月。根据该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法院所引用的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属于任意性法律规则

B.该刑法条款对小丽的起诉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作用

C.法院在该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D.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不需要运用价值导引的思考方式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13.撰拟文稿的一般程序包括()。

A.构思

B.安排结构

C.拟定提纲

D.正式书写

14.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

A.回避价格风险的功能 B.形成合理价格的功能

C.平抑市场的功能

D.有利于市场供求和价格的稳定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

A.市场体系

B.现代企业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收入分配制度

16.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

A.世界的本质

B.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17.适用假释,必须不是累犯以及因()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A.杀人、抢劫

B.绑架

C.爆炸

D.强奸

18.关于省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的任免,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免

B.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C.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D.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由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免

19.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A.犯罪预备地在我国,但犯罪行为实施地及结果地均不在我国

B.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C.行为地不在我国,但结果地在我国

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我国

20.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A.它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

B.它贯穿于社会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起点

C.它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D.它规定着各派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我国的地产市场是土地所有权的出让市场。

()

2.政府职能实际上是由各级政府国家公务员的工作来实施的,因此,国家公务员是实际上的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

()

3.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分析和判断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客观依据。(√)

4.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

5.“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这一现象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6.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

7.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

()

8.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

9.决定建立联合国的会议是雅尔塔会议。

(√)

10.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

11.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12.一个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意味着实现了市场经济。

()

13.西欧国家为了在美苏两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干 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14.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国家是美国。

(√)

15.公文写作必须及时迅速,把握时机,适应机关行政管理需要;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16.市场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关系。

(√)

17.市场经济是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讲的都是资源配置问题。

()

18.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可能分离,而法人的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是同时存在的。(√)19.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民,也必须具有行为能力。

(20.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可以是我国某些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第五篇:2013年重庆《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A、破除迷信B、解放思想 C、理论联系实际D、密切联系群众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是(B)

A、有法必依B、有法可依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D)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A)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4、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B)

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

5、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A)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C)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B)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C)

A、开始萌芽B、初步形成C、达到成熟D、继续发展

9、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C)

10、在赤道上空的定点同步轨道上,等距离分(D)颗通信卫星可实现全球通信。

A、1B、2C、3D、4

1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A)

A、行政关系B、外部行政关系 C、行政法律关系D、行政管理法律关系

12、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公立学校有权招收学生并对受教育者实施行政管理,因此公立学校属于(D)

A、国家行政机关B、派出行政机关 C、法律法规授权组织D、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13、在行政法上,责令改正行为属于(D)

A、行政处罚B、行政指导C、行政裁决D、行政命令

14、江南公司货运船被当地政府征用截流洪水而损坏。为此,该公司可以申请(A)

A、行政赔偿B、司法 赔偿C、行政补偿D、民事补偿

15、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纠纷一般发生在(C)

A、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B、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

C、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D、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

16、(D)是秘书部门(或综合部门)、相关业务部门以需要办理的来文提出处置办理意见,供机关领导人作处置决定时参考。A拟定B批办C 承办D登记

17、在所有的公文文种中,命令(令)最具权威性和强制性,一经发出,其下级机关必须坚决、无条件地遵照执行,不允许出现偏差或作变通处理,这是命令特点的哪一类(D)

A 内容的权威性B 制发机关的规定性C 文体的简明性D 行文的权威性

18、以下请示结束语说法错误的有(D)

A以上请示妥否,请批示B特此请示,请批复C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准贯彻执行D妥否,请函复

19、用于向无隶属关系的有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的函是(B)A告知函B 请示批准函C 询问函D 商洽函 20、计划的“三要素”是(A)

A目标措施步骤B 说明叙述议论C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切事物

C、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D、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2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A)。

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客观规律D、实践客体

决问题D 方法、步骤、安排

21、调查报告的主体一般采用(B)的表达方式

A 叙述议论B 说明议论C 叙述说明D 议论 描写

22、医疗费的使用也不能吃“大锅饭”是简报标题常见的方法的哪一类(D)

A直述法B 提问法C复式法D 形象法

2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

25、“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是(D)的一种观点。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社会学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6、“张

三、李

四、王五都是人”,表明(B)。

A、任何个别都是一般B、个别完全包括在一般之中 C、一般包括在个别之中D、一般就是个别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体是指(A)。

A、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总和B、物质世界的一

29、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的原因是(A)。A、他们掌握了国家政权B、他们掌握了宣传工具 C、他们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D、他们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74、在说明的具体形式中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总体性、概括性的介绍解说是(C)。

A、解说B、界说C、概说D、总说

75、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文件是(D)。

A、极密文件B、秘密文件C、机密文件D、绝密文件 76、决定与决议的主要不同在于(C)。A、规范性B、领导指导性C、生成程序D、时效性

33、促进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D)

A、经济稳定增长B、充分就业C、国际收支平衡D、经济结构优化

34、当代许多国家管理宏观经济最常用的措施是(C)

A、收入分配政策B、货币政策C、产业政策D、财政政策

35、在主我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资源与劳动者的结合是通过(C)实现的。

A、企业B、政府C、市场D、交换

36、供求机制的核心是(A)

A、供求决定价格机制B、价格调节供求机制C、通过价格实现平衡机制D、竞争和供求共同决定机制

37、一个国家的力量,首先是指(A)

A、经济实力B、军事实力C、政治实力D、外交实力

38、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依靠(A)来保证实施。

A、国家强制力B、社会舆论C、自觉遵守D、政党的力量

39、根据法律渊源的含义,我们可以把法律分为(A)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B、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

C、宪法、民法、刑法、商法D、宪法、法律、行政法、条例等

40、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D)原则。

A、立法B、宪法C、守法D、法律适用

41、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B)

A、社会性B、阶级性C、规范性D、强制性

4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D)

A、基本法律B、特别行政区法C、行政法规D、除基本法律外的法律

43、在我国,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A)

A、国务院B、全国人大C、国务院各部委局D、全国人大常委

4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B)

A、公民B、人民C、人民代表大会D、中央人民政府

45、某市人民政府向该市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事项用(A)。A、报告B、请示C、议案D、函

46、党的机关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用(C)。

A、公告B、通告C、公报D、布告

47、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用(C)。

A、指示B、决定C、意见D、通知

48、公文的成文时间通常是(A)。

A、领导签发时间B、完成草稿时间C、印发时间D、用印时间

49、一件公文同其他公文相区别的最强的专指性标识是(A)。A、文种B、标题C、主题词D、发文字号 50、同时向三个层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时的行文方式属于(C)。A、逐级行文B、越级行文C、多级行文D、直接行文

二、多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包括(BD)

A、税收政策B、财政收入政策C、分配政策D、财政支出政策

2、市场机制是(ABD)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A、价值规律B、供求规律C、垄断规律D、竞争规律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BE)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4.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BCDE)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D.汽车尾气的大量

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C)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8、下列选项中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有(AD)

A、交通局发布《桥道收费管理办法》B、教育局向李某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C、农业局与张某签订《粮食收购合同》D、税务局向孙某送达《个人所得税缴费通知》 E、公安局与第三建筑公司签订《住宅建设合同书》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ADE)

A.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与被处罚人之间形成的关系 B.劳动局购买办公设备与商场之间形成的关系 C.劳动局建办公楼与建筑公司之间形成的关系 D.劳动局发放岗位津贴与本局职工之间形成的关系 E.劳动局登记检查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10.我国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BCE)

A.国务院各部委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人民政府E.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ABC)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谦虚谨慎E.艰苦奋斗 12.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BCDE)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E.团结合作1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E)A.个人服从组织B.少数服从多数C.局部服从全局D.下级服从上级E.全党服从中央

14、常州A区居民贾某长期居住在南京鼓楼区,2003年1月因涉嫌酒后肇事被长宁市闸北区公安分局拘留。现贾某想提起行政诉讼,对该案有管辖权的法院是(DE)

A、常州A区基层人民法院B、南京鼓楼区基层人民法院 C、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D、长宁市公安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E、长宁市闸北区公

安分局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15、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ABCD)。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B、宏观经济调控 C、调节社会分配D、维护市场秩序

16、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资料,它必须(ACD)。

A、以科学分析为手段B、以叙述、描写为主 C、以客观事实为基础D、以传递信息为目的17、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AC)。

A、授权性行政主权B、内部行政主体 C、职权性行政主体D、外部行政主体

18、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19、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ABD)。

20、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D、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20、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AB)。

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有统一没有斗争

三、判断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对)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3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通过肯定之肯定的规律而实现的。(错)

4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错)5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后面的阐述忘了(对)6前面说了很多,反正说到我国是多元制的国家.(错)

7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很可变资本,不变和可变的概念。8剩余价值的概念 9法律体系

10司法的基本要求包括正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等内容(对)

11俄国布尔什维党人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对)

12违约行为是产生刑事法律责任.(错)

13.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那道,具体浪个说的我记不清了(对)

14.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对)

15.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对)

16.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17.中共三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正式合作。错

18.中共八大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19.党的公文一共13种。错

20.公民从出生起就具有民事权利。(对)21.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不超过5个。(对)

22.党的公文特有的文种?

23.机关任免、聘用干部用命令和通知。(对)24.函适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错)25.请示种可以含报告内容。(错)

26.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和人体内三大调节系统。(对)27.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实现形式。(对)

28.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错)29.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斯大林模式(对)30.国体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用何种方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错)

31.法治是以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

国家的方略.(对)

32.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纪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对)

33.简报是法定公文,对上级能代表“报告”.对下级能代表“通知”“指示”(错)

34.公民是具有中国国籍的社会法人.(错)

35.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对)36.科学发展观以GDP为唯一的政绩标准。(错)37.机关应用文比其它应用文行文格式更加灵活自由(错)

38.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是作用相当的两种公文。(对)

39.机关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处理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一定惯用体式的文书。(对)40.函有时可以用来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错)

41.《办法》规定:会议记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对)42.定稿是经过审核、签发或会议正式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制作公文正本的标准依据,已具备正式公文的法定效力。(对)

43.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津程序提请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有关事项的议案是一种法定行政公文,它与人民代表的议案以及组织议案,可视为同一文种。(错)

44.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所作的“决议”不是法定公文,只能视为一种事务文书。(错)

45.通知是现行公文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公文,主要用于下行,有时还可用于平行(对)

46.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错)47.激光是一种自然光。(错)

48.蛋白质和水是构成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性质。(对)49.宇宙发端于大爆炸。(错)

50.世界将进入复合能源时代。(对)51.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对)

5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收分配的基本形式。(对)53.市场经济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因而可以不需要计划和其他调节手段。(错)

54.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对)

55.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罢工的自由。(错)

下载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重庆《综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常识(重点知识记忆) 1、认为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一并向复议机关提出对该项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

    重庆-一季度事业单位公招综合基础知识-2009

    2009年重庆市一季度事业单位公招综合基础知识试题2009年重庆市一季度事业单位公招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post]2009年重庆市一季度事业单位公招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回忆版) 由朋友......

    综合基础知识

    8337是指2013年3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会指出的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进行系统阐述时提出的发展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建成”、“三个......

    2010综合基础知识

    2010 年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套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规模的是。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政府职能C.中国共产党D.全国政协2.下列词语中,属于公文表态词语的......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考试 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90分钟,满分100分。㈠ 《综合基......

    综合基础知识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90 分钟,主要为客观性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公文......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必须掌握重点知识归纳

    中公医疗卫生网对生理学各章节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做了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这些要求的点去有重点地复习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生理学。 9. 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受器的一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