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现代林业 推动左门乡林业更快、更好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林业 推动左门乡林业更快、更好发展
左门林业站 周兴明
根据乡党委、政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为推动我乡林业建设,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寻求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实现我乡林业更快、更好和科学发展。本人深入各村,采取看现场、听汇报、走访林农等形式,分别深入到部分村组和林农家中,就我乡林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深切地感受到林改后,我乡林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处在一个重要关键发展时期,发展现代林业,是广大群众普遍强烈的愿望与期待。现就有关情况
报告如下:
一、我乡林业发展的主要成绩与经验
左门乡位于姚安县西北部,地处大理州、楚雄州、祥云县、大姚县、姚安县“两州三县”结合部,距县城44公里,全乡辖地面积197.3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委员会、47个村民小组、1128户,总人口4619人,彝族人口4223人,占总人口的91.4%。现有林业有地面积225471亩,占国土面积的79.1%。有林地面积221742亩。全乡境内地势中间高,东西低,山高箐深坡陡,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1515米,平均海拔2400米,立体气候强,年平均气温13.3℃,霜期125天,年降雨量1100mm,是个典型的高寒冷凉民族贫困乡。
(一)森林资源管护的经验
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及制度
乡、村两级都相应设有管理机构,并有完善的制度,两级之间相互监督工作,各天保员与林业站都签有管护合同,林业站办公室对其实行不定期、不定时抽查,对不履行合同内义务条款的,将作出相应处理,每月一次考核。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乡林业工作者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生态林业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高对当前全乡林业形势的进一步认识,充分发挥林业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并认真分析解决好当前林业工作中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一切阻障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3、实行挂点包村负责制
林业站职工每2人一组挂点一个村委会,负责挂点村涉及林业的一切工作,并制定出相关奖惩措施,按照谁挂点谁负责的原则,其村林业工作成效显著与否,与其挂点人员挂勾作为年终考核奖惩依据。
4、掌握林农心理,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核桃种植等惠民项目,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调动林农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5、狠抓落实去冬今春森林防火工作
全站职工按照挂点包村的形式,深入村组进行《森林法》、《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宣传,每年不少于5场次,每年发放户主通知书1400多份,放映DVD碟片进行防火宣传10场次以上,广播宣传35场次以上,书写永久性标语70多条,临时性标语250多条,召开森林防火会议100场次以上,到教学点进行森林防火知识讲座10场次以上,参与人员5000多人次,防火期间每月在全乡范围进行一次火灾隐患排查,火灾隐患排出率达100%,宣传面达100%。对重点地段、山头有专人看管,天保员每天巡山不少于2次。
6、抓好资源林政管理工作
每年采伐指标下达后,都按照“木材采伐,依法采伐,八定八统一”的原则办理采伐手续,并对整个采伐过程进行认真检查监督,对无证采伐和少批多砍人员进行教育处理,同时加强行政执法力度,从严从重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设置举报有奖制度,鼓励群众提供案件线索。
7、结合新农村建设之机,做好农村能源推广工作
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村组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村能源的宣传发动推广工作,转变群众的思想,改变劳作方式,以点带面,全乡普遍推广,特别是针对左门乡大部分处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情况,制定出多项优惠政策,使群众接受沼汽等新燃料和节柴灶,目前全乡已建设沼汽池192口,安装节能灶68眼。
8、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服务好林农
林权改革工作是近几年来林业工作中的重点工作,是对林业
生产力进行的一次改革,只有搞好这次改革,才能使林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从2007年2月份起,我乡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任务进行分解到各职工,职工下到各村长期住扎,成立四个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现已确权到户47个村民小组,1023户,面积20多万亩,宗地7609宗,制证1874本,完成全乡任务的98.8%。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高长,经济林果业迅猛发展,森林覆盖率大幅增长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退耕还林、核桃种植、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等项目的实施,全乡林农护林、造林的积极性高长,林农真正做到了“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每年新增核桃、栏桉、板栗等经济林果10万多株,经济林果发展势头良好,许多荒山如今都已变成幽幽清山,森林覆盖率也从原来的46.7%上升到60%以上。
2、保持连续20年无火警、火灾发生的好成绩
由于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宣传到位,措施扎实有力,20年来已无任何火灾发生。
3、滥伐、盗伐、无证运输等林政案件有所减少
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从严、从重处罚,有力的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无证运输案件平均每年下降2起,毁林开荒平均下降3起,滥伐林木下隆1起,盗伐林木下降1起,总平
均每年下降林政案件7起,下降率20%.4、巩固了林业产业乡经济支柱的核心地位
通过以上惠农政策项目的实施,群众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200多元,全乡增加财政收入480多万元,林业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长期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
二、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
调研发现,我乡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来之不易,为现代林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经济基础,但总体上看,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生态建设上看:左门虽然无山不绿,但森林的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有的地方还比较脆弱,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侵袭能力不足;村庄、道路、河流绿化水平不高;大面积的低产林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矿山开采对生态造成严重威胁;机关和学校绿化管理得不到保证。森林生态建设仍需加强。
二是从产业建设上看:左门林业产业纵向比有发展,但横向与其它发展较好的山区乡镇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林业产值总量小,林产加工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和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核桃和野生菌都只有产出环节,初加工都不是很多,而其它地区已打造出自已的品牌,如“大姚三台核桃”,发展林业工业任务艰巨。
三是从保护管理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
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森林资源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加上基层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运滥挖等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
四是从体制和机制上看: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根深蒂固,现行的有关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投入不足、贷款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家实行粮食补贴,山区林农得到的补贴和实惠很少。林业发展的机制还不活,社会办林业、林业办社会的总体格局尚未形成,同时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组建林业要素市场,实现资产评估、风险抵押等规范性政策措施出台势在必行。再加上人们对林业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存在着“山已绿、树到户、林业部门管秩序”的片面认识,林业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少数村委会领导对林业发展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弱化,没有把林业纳入农业生态建设、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五是从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看:我乡林业机构健全,队伍力量过得硬,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森林经营的理念还没深入人心,同时林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与新形势下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思路与对策
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
装、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就是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发展现代林业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左门乡林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只要全乡上下苦干,使左门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州的典型典范,是完全有可能的。建设现代林业,其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林业为抓手,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林业工业和提升森林质量为突破口,全面打造左门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森林保护管理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林业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促使林业资源增长、财政增收、生态增优、林业增效,实现左门林业大乡向林业强乡的跨越,加速左门林业崛起。
第一,要更新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新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林业建设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森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的标志。在我们这个地区,没有森林谈不上生态,没有林业的发展,生态之乡就没有根基。就左门当前生态状况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在生态体系建设上要着力
对公路沿线村庄和居民点开展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对山场裸露地段补缺补差,封山禁育,恢复原生植被,建设左门生态长廊。
第二,要加快发展,确立山区“大开发”的新思路
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放在首位,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再次促进保护。林业要紧紧围绕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两大目标抓现代林业的发展,要运用现代林业理论,通过科学的森林经营,搞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林分质量的提高,同时要引进立体种植复合型经营模式,林、果、药、菜、苗、菌六业并举,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多渠道着力增加群众的收入。在产业体系建设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不破坏森林资源为前提,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林产工业,大力发展核桃和野生食用菌产业,并进一步做好初、深加工,实现林业产品产业化。
第三,深化改革,创新林业“大动脉”的新机制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要立足农村改革发展,以林改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林业体制,增强现代林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组建林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及时为林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满足林农在科技、市场、信息、技能培训、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出台配套改革所需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林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三是组建林业要素市场,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
转中介机构的建设,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四,开发开放,实现林业“大产业”的新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扶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增强开发开放的意识,拓宽途径,走林业大产业之路。一要加快林业示范区建设步伐。林业产业要向着集中、聚集,最终走上产业化、工业化。立足“两大产业”,即核桃产业和野生食用菌加工业,积极推行林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扶持协会引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品牌化,生产终端产品,打造自主品牌,真正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链的延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蒿桐、油茶等生物质能源,同时要将“林业牧业”、“林业农业”、“林业药业”等开放型的产业发展起来,进而形成全面开放的大林业产业。三要加快林业基地建设步伐。林业基地是培育森林资源的基础,是林产加工业的根本。要围绕“两大基地”,扎实推进经济林基地野生食用菌基地建设步伐,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第五,要强化领导,优化服务,构建林业建设的新平台
要把现代林业建设作为我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研究和解决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破解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难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林业队伍的素质,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证。要优
化服务,为现代林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重庆日报讯(记者 商宇)日前,市委就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巴山春早,重庆花开。3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给重庆直辖10周年带来了最好的“礼包”。总书记指出了重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三大定位和一大目标:“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通知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就重庆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重庆直辖以来特别是过去一年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发展的“三大定位”,科学确立了重庆发展的“一大目标”,明确提出了新阶段重庆需完成好的“四大任务”,并语重心长地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增强“三种意识”的工作要求,为重庆新阶段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兴直辖市的高度重视和对重庆人民的亲切关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和纲领,是推动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前十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基础上奋力开创“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局面,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讲话》精神领会好、把握好、运用好,切实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准确把握《讲话》精神实质,特别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总体部署和对领导干部增强“三种意识”的要求,力求学懂弄通、学深学透。要在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紧紧围绕“314”的总体部署,按照“率先”和“加快”要求,坚持把各地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置于“314”的总体部署下来谋划、来推进,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措施,使科学思路和各项措施真正起到推动工作、寻求突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实在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为新时期重庆勾画了一幅发展蓝图,提出了“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的发展方向。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重庆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率先改革创新。同时,还要求所有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大兴创业兴业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探索创新之风,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干工作。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更多就业政策,帮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完善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抓好民心工程,将帮扶政策落到实处。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使我县干部群众感到压力大、责任重,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自强自立,加快发展,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要借助重庆是西部和长江上游的“窗口”、“龙头”地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巫溪发展。同时,要正视差距,真抓实干,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山区支柱产业,为共同建设和谐富裕巫溪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 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6月14日至15日,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张家口市蔚县召开。会上,4个设区市和10个县(市、区)就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汇报发言。今天,本报选取部分发言,摘要刊发。
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孙万勇
近年来,石家庄市制定实施了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机制建设,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直21个相关部门一把手共同组成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二是建立项目跟踪督导机制,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三是建立项目招商机制,一方面利用国际化平台宣传推介我市的项目,同时,自2006年以来,连续6年每年举办以文企联姻为主要形式的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四是建立考核机制,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内容。
二、以动漫和现代传媒为引领,带动六大产业板块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市培育并形成了“现代传媒、印刷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民俗产品、文化市场”等六大文化产业板块,并把现代传媒和动漫游戏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成效显著。目前,我市现代传媒产业总收入和动漫业年产值均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稳居第一方阵。
三、打造孵化培育平台,助推文化企业快速壮大
结合省会高校资源多、智力密集的优势,努力打造“创产学研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搭建文化要素聚集平台,着力孵化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有效解决了文化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短缺、规模较小、硬件薄弱、布局分散等瓶颈问题。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最优环境
瞄准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目标,研究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从资金、土地、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占华
张家口市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一、顶层设计、扎实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按照全市确定的滑雪温泉、草原风情、葡萄(酒)品游、民俗精品、历史文化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我们精心谋划了153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1041亿元。其中,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7个,实施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65个。
二、特点鲜明、氛围浓厚,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形成大势
一是政策激励,龙头带动。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8个文件,各县区也相继制定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对接北京,优势凸显。连续在北京举办了重点招商项目发布会、与中央直属企业战略合作对接恳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今年,继“大好河山张家口、欢乐迎春嘉年华”之后,又隆重推出“大好河山张家口、欢乐消夏嘉年华”。三是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兼任,确定了市级领导“一对一”分包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市级财政每年拨付5000万元文化旅游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5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传承项
目扶持资金和艺术创作生产基金。四是氛围浓厚,投资多元。市委、市政府做强硬环境、做优软环境,强势推进文化发展。年初,召开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千人表彰大会”,158个先进集体和68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目前,在市、县(区)积极谋划、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央企、国企、合资企业主动投资文化产业,大量私企也纷纷加入到文化产业发展大军中。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险峰
近年来,承德市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总目标,围绕山庄外庙、坝上森林草原、金山岭长城三大精品板块,努力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一、精心谋划,全力推动
我们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对接,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休闲健身和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目前,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多媒体风情歌舞诗《帝苑梦华》、丰宁大汗行宫等8个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并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准确定位,多措并举
一是找准城市发展新定位,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互动。市委、市政府把以文化为支撑的旅游服务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主导产业,大力推动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二是全力保护文化根脉,擦亮承德旅游“金字招牌”。我们按照国家确定的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要求,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本体保护列为“一号工程”,还原古城风貌,恢复历史风韵,提升城市价值。三是强化党委政府主导,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工程,由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落实,建立起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主管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项目推动机制。四是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大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区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了重大项目策划
实施“文化立市”战略
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于山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工业文化特色,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抓特色,明确一个好思路。坚持一地一品,大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突出、特色产业和县域文化产业逐步兴起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促融合,选准一条好路径。促进文化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休闲功能;促进文化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文化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活力。
三、重引导,搭建一个好平台。扶持民营文化经济,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组织项目推介招商,通过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和参加深圳文博会等不断加大推介招商力度。推动银企对接合作,分别与中国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四、强筋骨,推出一批好项目。目前,我市储备文化产业项目143个,计划总投资1748.43亿元。一批落地项目已取得良好效益,并将在今年继续谋划启动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巩固提升一批。
五、塑环境,健全一套好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文化立市”领导小组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二是加大投入,从2008年起每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00万元,各县(市)区也根据财政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三是政策支持,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
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四是量化考核,已连续两年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县级党政班子实绩考核目标。
打文化牌 走特色路
蔚县县委书记 王志军
蔚县提出并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整合文化资源,确立主攻方向,主打剪纸、民俗、古建、生态“四张牌”,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引领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打剪纸牌,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搭建平台,使蔚县成为世界剪纸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推进创新,通过内容、技术、业态创新,使剪纸种类增多、样式革新、功能延伸、市场拓展。二是打民俗牌,以专业化的途径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组织化的方式培强民俗产业,以规模化的效应提升年节文化,变“无形文化”为“有形产业”。三是打古建牌,通过实施工程推动、申报冠名牵动、打造基地带动,变“文化包袱”为“文化财富”。四是打生态牌,增加景区内涵,编制精品线路,提升景区档次,变“自然资源”为“文化产品”。
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品牌打造
迁西县县委书记 白春明
近年来,我县将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一是抓定位,强化思路引领。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三次产业发展之中,构建产品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要素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二是抓特色,强化品牌打造。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灵山、秀水、长城、栗香”的资源优势,打造板栗文化品牌、长城文化品牌、水韵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三是抓关键,强化项目带动。把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硬支撑,以重大项目的突破带动文化产业整体提升。四是抓推进,强化工作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发挥人才作用,狠抓宣传推介等。
一是“创意+品牌”,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另一方面,借脑引智,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16所高校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二是“项目+市场”,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坚持用推动项目形式推动文化产业,用市场运作的形式来运作文化产业,引导建立了一批大型雕塑集团和文化产业聚集区。三是“宣传+效益”,县域文化产业凸显倍增效应。我县通过举办雕刻艺术节、旅游文化周、元宵文化周、古北岳祭祀大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广邀媒体,全方位宣传曲阳文化产业。
近年来,新乐市委、市政府坚持文化兴市战略,深入推进“经济强市、魅力新城、文化胜地、和谐家园”建设,着力打造“文明之源”、“创意之城”、“旅游新区”三张文化名片,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是坚持文化与历史引领,倾力塑造“文明之源”。通过做研究,传文明史增影响力;办节会,交天下友扬地方名;搞开发,打文化牌唱经济戏。二是坚持文化与市场对接,激情打造“创意之城”。坚持以聚集增效,做大做强创意产业;以技术取胜,做大做强印刷业;以精品立业,做大做强石雕产业。三是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心培育“旅游新区”。精心打造以根脉文化旅游产品为支撑点,以动漫文化旅游产品为重要增长点,以休闲、度假、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为培养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做好保护传承文章,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资源调研组,建立健全沙河市文化资源台账和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制度,成立了民间手工艺协会、手织布协会、剪纸协会、织绣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促使文化产业接地气添活力。二是做好龙头企业文章,对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种类各筛选1-2家成长性强的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提升文化产业辐射力带动力。三是做好园区和市场文章,大力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市场建设,助推文化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四是做好融合对接文章,大力发展以玻璃文化创意和玻璃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扩实力增效益。五是做好项目谋划文章,高标准建立文化产业项
目库,谋划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做大规模 拓展领域
永年县县委书记 杜树杰
近年来,县委、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工作突破。
一是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持续增长的投资机制。二是园区拉动,做大文化产业规模。依托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极文化、古赵文化等,谋划建立了广府生态文化园区、佛山文化旅游景区、朱山文化创意园,近年来已累计实施文化产业项目36个,完成项目投资12亿元。三是品牌带动,提升文化产业影响。抓好300年太极传承,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高奏500年民族神韵,打响中国吹歌第一品牌;展示2000年文字变迁,擎起“中华摩崖石刻鼻祖”历史品牌。四是链条牵动,拓展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县内500多名太极拳师办校授拳;大力开发太极系列产品和具有地域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太极养生菜系。
自觉做到“十抓”:抓规划,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抓内容,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创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打造。抓渠道,在用好现有渠道的同时大力拓展新渠道,推动内容与渠道的结合。抓融合,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抓项目,立足促进融合、培育品牌、长远发展谋划实施项目。抓企业,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培育催生更多的中小文化企业。抓市场,积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抓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抓机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落实机制、考核奖惩机制。抓环境,大力营造“领导重视”的政务环境、“成本最低”的政策环境、“效率最高”的服务环境。会议强调,要把县域摆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分类指导,突出特色,聚集发展,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四篇:现代林业发展思路的探讨
现代林业发展思路的探讨
摘要: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森林这一关系全球生态状况,关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在人类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党和政府审时度势,200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本文来源于课件之家 http://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林业建设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决定》,就是要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要树立正确的观点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1.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就是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造子孙孽”,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即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就是要改变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实现“天人合一”。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导致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的过程,表现为矛盾与对抗的过程。没有这种冲突,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繁荣和文明,同样,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君子以人合天,而不强天以从人。”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用新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实现山川秀美,推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实现经济人、社会人和自然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新的社会形态。
2、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本文原创网站为课件之家 http:// 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
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谋求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调整生态建设发展战略。
3、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用经济的办法和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森林提供的生态效益比其物质产品效益要大得多。据专家核算,北京市的森林生态效益是林木自身价值的13.3倍(1999年)。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测算也表明,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于其自身的经济价值10倍以上。生态建设的社会经济特性,决定了这种公共服务产品难以像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可以通过一般的产品市场交易,获取收益,因此,生态建设缺乏动力机制。完全依靠政府投人,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投资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资效益高。必须采取经济办法,“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生态经济》,莱斯特.R.布朗),使生态成本进入产品价格,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破坏资源生态的制约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然资源账户体系、绿色价格与投资评估体系、环境资源价值体系等环境经济制度,形成生态产品及服务投人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业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生态建设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建立各种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存、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社会性很强的事业。从建设投入上看,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他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人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对造林的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我国人口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大,人为破坏资源的因素多,生态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机构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难以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全体公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政府在生态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态建设。转换国有森工企业经营体制,发挥国有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5.总结。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要更好的协调林业的社会公益职能与私人生产的利益关系,更多的通过利益诱导,而不是利益限制,实现保护和发展资源的目的。使森林培育业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保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解决经营林业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其次,要规范市场行为,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建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国有林经营管理制度、森林采伐监督制度、林权变更登记公示制度、外资造林保护制度、造林工程招投标制度、林业工程规划、施工、监理队伍的资质制度、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制度、森林旅游服务市场管理制度、森林认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抵押贷款制度等;第三,要规范政府行为,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建设现代法治政府。以贯彻《宪法》和《行政许可法》为重点,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从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程序、职权范围及其责任义务,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行为。参考文献 [1] 罗啸天,杭桂林.加快林业发展 推动生态建设再上信念台阶.内蒙古林业,2004.[2] 赵芳.浅议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安徽林业,2004.[3] 周生贤.论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国林业,2004.[4] 于明.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水利天地,
第五篇:乡农牧林业发展思路
乡2011年农牧业 生产科技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共鄂托克前旗七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鄂托克前旗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二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技工作的安排部署,以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加速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牧业科技产业化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经济贡献率和提高农牧业科技普及率为主要目标。依靠推广普及农牧业适用科学技术,促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经济增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11年全乡业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到2011年总产值达到5055.6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5.80元、其中:第一产业1887.74元、第二产业67.95元、第三产业72.59元、劳务输出147.53元。科技对农牧业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种植业方面:在2011年全乡水浇地总面积稳定在1.3万亩左右,其中产粮作物种植面积1.28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994.7吨以上;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50亩;以巴西菇为主的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示范种植面积20亩;以草料基地苜蓿为主的优良牧草种植加大单产;自然改良草场为保持天然麻黄草、甘草等野药草和雪鸡、野鸡、野猪等野畜的保护,种植业良种化率实现全覆盖。坚持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效益,走现代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路子。
养殖业方面:科学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庄园示范户、在原有两座养殖小区基础上新建养殖小区两座、在2011年养殖示范户达到45户。以加大家禽养殖存栏达到7万羽、出栏9万羽;2011年全乡牲畜饲养总量稳定在14.7万头只左右,出栏率达62%以上,深入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牲畜良种率达到60%;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推广普及限时放牧、羔羊育肥出栏生产经营模式。
林业方面:继续实施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与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交通要道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林碱产业结合起来。引进和推广红柳树种植技术,推行戈壁种红柳树促庄园养殖,引进和
推广核桃、红枣、桃子、油桃、红柳、苁蓉等嫁接技术促造林,全面发展种养殖业;引进推广苗圃种植管护等技术创建以后造林工作基础。2011年完成1100亩造林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水利建设方面:构建水资源供给、利用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用水保障体系。协调管理自流水和井水、坚持农牧民低价用水保障。修建谢依提水渠、解决阿奇布拉克耕地灌溉问题。在冬天冻坏的引水管地点维修好保证农牧民安全饮水。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方面: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在2011年全乡转移剩余劳动力达到2021人(其中农村人口达到1872人)、创收422万元(其中农村人口创收229万元、全乡人均收入147.53元)。
三、农牧业科技实施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性技术
根据现代农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支撑的要求,“十二五”中,重点围绕全乡农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确定6个重点实施领域和24项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关键性技术进行安排部署。
(一)新能源利用方面
支持并配合我乡草场采矿的矿家、取得他们用本地职工的优惠增加当区牧民收入。
(二)种植业方面
1、推广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推广普及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技术。
3、推广普及高效、标准化与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
4、推广普及区域化优势农作物节本增效和高产低耗栽培技术。
5、推广普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及防灾、减灾技术。
6、推广普及在戈壁红柳树栽培综合利用技术。
(三)养殖业方面
1、推广普及以草定畜、划区轮牧、限时放牧技术。
2、推广普及配种,羔羊育肥出栏的养殖技术。
3、推广普及奶牛改良育育肥技术。
4、推进牦牛、克尔克孜羊现有品种选育提质工程。
5推广普及家禽规模化养殖技术。
6、加快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四)生态建设方面
1、加快沙化区植被保护、治理、优化开发及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的研究。
2、推广普及优质速生丰产林营造和节水造林技术。
3、建设大型培育种苗基地。
4、戈壁上试种红柳树。
(五)水利建设方面
1、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2、推广普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3、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节水技术的研究。
4、加快水环境保护与无河流域生态建设。
(六)农畜产品加工方面
1、推广普及巴西菇种植、采割、加工技术。
2、推广普及蔬菜、水果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
3、加快不同类型乳类产品生产关键性技术研究。
4、推广普及牲畜饲草料加工、配制技术。
四、支撑条件
(一)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与环境优化工程
1、充分利用我乡现有未就人才资源,加强农牧业科技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强对科技带头人和乡土人才的培养,在农牧业重点产业领域,选拔和培养行业技术人才。
2、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吸纳社会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和退休科技人员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中心,按乡村化运作,在全乡开展有偿科技服务。
3、加强科普宣传。加快农牧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科普设施和科普基地建设。实施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应用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
1、发挥科技人员,科技网络技术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对外发布、邀请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科技讲座或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农牧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
2、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吸纳高层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和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加快农牧业优化建设,建立农畜产品上市场服务网络,市、乡、村三级合作,实施企业进村工程。
3、积极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科技合作,广泛利用周边地区的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于我乡农牧业生产。
(三)实施农村牧区科技推广示范工程。
1、加强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建设,完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
2、深化种子种苗优良品种培育工程,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供应率、普及率。
3、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机制,选派科技特派员与原单位脱钩1-2年,待遇不变,深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推广普及农牧业生产技术。壮
大基层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强对规模经营乡内农牧民的实用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科学素质。
(四)完善农牧业科技八大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市、乡、村三级适用科技人才队伍,以技术、资金入股或承包的方式开展科技推广与服务,建设好八方面的科技服务体系: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饲草料深加工服务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农牧业政策性安全保障体系。
(五)实施品牌战略工程
加大对我乡现有绿色性畜牦牛、克尔克孜羊的挂牌工作,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实现良好的品牌效应带动作用,继续打造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