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专题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
(一)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2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6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10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314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718①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6、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2、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2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9、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3、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4、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 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 ②当时的知觉任务
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有无坚定目的 ③个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526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2、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2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2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25、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26、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27、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2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9、想象:
930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37、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38、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9、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40、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1、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3、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44、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334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53、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54、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55、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56、兴趣的分类: 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②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57、兴趣的品质: ①兴趣的广度 ②兴趣的中心 ③兴趣的稳定性 ④兴趣的效能
58、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
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59、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③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60、有关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738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7、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 ②学校教育 ③同伴群体 ④社会实践 ⑤自我教育 ⑥社会文化因素
68、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9、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70、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70、荣格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 ①现实型 ②研究型 ③艺术型 ④社会型 ⑤企业型 ⑥常规型
72、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 ②社会文化因素 ③家庭因素 ④学校教育因素 ⑤个人主观因素
73、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74、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①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评价的。②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他人也在努力。③控制群体规模,使得更多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
142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8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
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 ⑤测验法 ⑥教育经验总结法 ⑦产品分析法
85、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教育性原则 ③发展性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系统性原则
86、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
8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教学者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任务: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任务: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任务: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546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9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③学生观: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98、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与条件: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条件:
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
②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首先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9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 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950-
第二篇: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 ②阶段性 ③不平衡性 ④互补性 ⑤个体差异性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 不一刀切,一锅煮 抓关键期 长善救失 因材施教
1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7、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8、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③教师的在职培训 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3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5、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6、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7、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9、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50、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
5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5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需要。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8、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60、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61、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62、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3、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4、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整体性原则 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5、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6、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7、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8、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9、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7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内容 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3、德育的途径:
①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班主任工作
74、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75、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 德育目标 ②德育内容
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
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③建立德育基地 ④创办业余党校
77、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8、班级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④矫正功能
79、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0、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8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2、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 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9、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9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9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9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5、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系统性 ④综合性 ⑤可验证性
96、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伦理原则
97、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8、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9、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资料 ③制定研究计划 ④收集研究资料 ⑤分析研究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100、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
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10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研究法 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2、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4、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7、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08、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10、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
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2)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11、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3、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 ②模像直观 ③言语直观
114、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5、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11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11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118、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120、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1、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类:
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2、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 ②补充功能 ③替代功能
123、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 ②夸张 ③拟人化 ④典型化
124、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 ②丰富性 ③生动性 ④现实性 ⑤新颖性 ⑥深刻性
125、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6、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7、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8、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9、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30、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3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132、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3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4、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
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 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5、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
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36、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②动机功能 ③组织功能 ④信号功能 ⑤健康功能
137、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
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138、自我防御机制有 ①压抑 ②否认 ③置换 ④文饰 ⑤投射 ⑥代偿 ⑦升华
139、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140、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
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141、动机斗争分为四类: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142、意志的品质: ①自觉性 ②果断性 ③自制性 ④坚韧性
143、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4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① 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求知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45、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
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第三篇:2012安徽省造价员考试基础知识重点(必考)
第一章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规与制度 §1.1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批准开工报告的建筑工程,不再领取施工许可证; 申请施工许可证应具备的条件: 已办理建筑工程用地批准手续;
在城市规划区里的建筑工程,已取得规划许可证; 需要拆迁的,其拆迁进度符合施工要求; 已经确定建筑施工单位;
有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有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 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施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建设单位应自领取许可证之日起3个月内开工,延期以两次为限,每次不超过3个月。既不开工又不申请延期或延期超时的,许可证自动废止。
在建工程因故中止施工的,建设单位应自中止施工之日起1个月内,向发证机关报告,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
批准开工的建筑工程因故不能按期开工超过6个月的,应重新办理开工报告批准手续。建筑工程发包
(1)发包方式。建筑工程依法实行招标发包,对不适于招标发包的可以直接发包。(2)禁止行为。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建筑工程承包 联合承包:联合承包的各方对承包合同承担连带责任,并应按资质等级低的单位的业务许可范围承揽工程;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
工程分包:除总承包合同已约定的分包外,须经建设单位认可;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总承包合同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分包合同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禁止行为。转包、肢解分包、不具备资质条件、分包商再分包。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施工现场安全有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建筑施工企业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合同法
合同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合同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合法的原则 招投标法(结合第七章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价款的确定)1.招标方式: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2.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3.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20日。
4.联合投标。由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承担连带责任。
5.开标应当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从筹建到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工程费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及其他相关费用。§1.2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建设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资格管理 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初始注册:自执业资格证书签发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注册申请,初始注册有效期为四年; 延续注册:应在注册有效期满30日前申请延续注册,有效期为四年; 变更注册:变更注册后延续原注册有效期; 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申请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注册的; 未达到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合格标准的;
前一个注册期内工作业绩达不到规定标准或未办理暂停执业手续而脱离工程造价业务岗位的; 受刑事处罚、刑事处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因工程造价业务活动受刑事处罚,自刑事处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五年的; 因前项规定以外原因受刑事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三年的; 被吊销注册证书,自被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三年的;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准注册被撤销,自被撤销注册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三年的;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注册的其他情形。
继续教育,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一注册有效期各为60学时。造价员从业资格制度
《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原则每3年检验1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验证不合格或注销证书和专用章: 无工作业绩;
脱离工程造价业务岗位的; 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的; 在建设工程造价活动中有不良记录的;
涂改《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和转借专用章的;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以造价员名义从业的;
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30小时/3年;
二、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等级分为甲级和乙级 第二章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的组成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的组成
单项工程:在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中,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 单位(子单位)工程:指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按单项工程的构成,可将其分解为建筑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 分部(子分部)工程:按专业性质、建筑部位确定。
分项工程:一般按主要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型等进行划分。建设工程项目的分类
按建筑性质划分: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和恢复项目; 按投资作用划分: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 按项目的投资效益划分: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
按项目的投资来源划分:政府投资项目(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
工程项目建设程序是指工程项目从策划、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工作顺序。1.项目投资决策审批——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1)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
(2)非政府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2.实施阶段工作内容:
(1)工程设计:1)初步设计2)技术设计3)施工图设计(2)建设准备(3)施工安装(4)生产准备
3.交付使用阶段工作内容
竣工验收备案:建设单位应当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造价、质量、进度),最终实现项目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类型:①业主方项目管理②工程总承包方项目管理③设计方项目管理④施工方项目管理⑤供货方项目管理
3.施工方项目管理目标体系(QCDSE目标体系):施工质量(Quality)、成本(Cost)、工期(Delivery)、安全和现场标准化(Safety)、环境保护(Enivironment)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1)合同管理(2)组织协调(3)目标控制(4)风险管理(5)信息管理(6)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在项目实施阶段要做到“三同时”:主体工程与环保措施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2.2 建设工程目标管理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
主要方法:网络计划法、S曲线法、香蕉曲线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其他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
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计划是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成本控制能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而成本核算又是成本计划是否实现的最后检查,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又是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的依据;成本分析为成本考核提供依据,也为未来的成本预测与编制成本计划指明方向;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目标责任制的保证和手段。成本控制:包括计划预控、过程控制和纠偏控制三个环节;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比率法等。§2.3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 损失的不确定性。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按风险来源划分: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 按风险涉及的当事人划分
业主的风险:三类: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承包商的风险:三类:决策错误风险、缔约和履约风险、责任风险
按风险可否管理划分。可分为可管理风险和不可管理风险。按风险影响范围划分:局部风险和总体风险。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1)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初始风险清单法、流程图法等。项目风险识别的最主要成果是风险清单。(2)风险分析与评估(3)风险应对策略的决策(4)风险对策的实施(5)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风险回避 风险自留 风险控制
风险转移: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
第三章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 §3.1 合同概述 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形式:书面合同、口头合同、其他形式。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合同订立的程序: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3、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合同的效力
合同成立的判断依据是承诺是否生效;
效力待定合同——指合同已经成立,但合同效力能否产生尚不能确定的合同。包括: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无权代理人代定的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一般为无效合同,但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A.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B.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
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有:A.因重大误解订立的;B.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合同的履行
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履行的一般规定:
★价款或报酬不明确问题的处理方法:按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的,按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的,按原价格执行。
履行地点不明确问题的处理方法;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履行期限不明确问题的处理方法;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随时要求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履行方式不明确问题的处理方法;按有利于实施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问题的处理方法;由履行义务一方承担。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A.债务已经按约定履行;B.合同解除;C.债务相互抵消;D.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E.债权人免除债务;F.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G.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期限为五年,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继续履行。首选方式 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
合同争议的解决
和解、调解(民间调解、仲裁机构调解、法庭调解)、仲裁、诉讼。§3.3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总承包合同管理
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计价模式及其选择 建设工程合同计价模式
建设工程合同计价模式按计价方式不同,建设工程合同可以划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酬金合同三大类。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组成协议书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件包括:①施工合同协议书②中标通知书③投标书及其附件④施工合同专用条款⑤施工合同通用条款⑥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⑦图纸⑧工程量清单⑨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 通用条款
专用条款
附件 :“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发包人提供材料设备一览表”、“房屋建筑工程保修书”。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关造价的条款
招标工程的合同价款依据中标通知书中的中标价格,非招标工程依据工程预算书在协议书内约定;
可调价格合同中,合同价款的调整因素包括:A.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变化影响合同价款;B.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价格调整;C.一周内非承包人原因停水、停电、停气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D.双方约定的其他因素。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争议的解决办法 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管理(了解)
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最典型和最全面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管理(了解)
(一)建设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合同管理
(二)建设工程施工劳务分包合同管理
第四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
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重要的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人”写成“丫”对比。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MA(智龄)37.IQ(智商)= ——-——*100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第五篇:最新2021-2022教师招聘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复习知识点高频必考重点总结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
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八、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九、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
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
②阶段性
不一刀切,一锅煮
③不平衡性
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
长善救失
⑤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1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
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
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
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6、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学会共同生活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事④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
(1)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
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
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
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25、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28、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
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
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6、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47、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
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
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
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
因材施教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4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49、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①学年教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
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③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方法适当⑤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57、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②口头作业③书面作业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58、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59、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0、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1、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3、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4、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5、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6、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67、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德育内容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
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①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作
71、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选好学习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
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
7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
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③建立德育基地④创办业余党校
74、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5、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的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
76、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78、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9、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
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①权威型②民主型③放任型
86、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⑥建立学生档案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⑨个别教育工作⑩班会活动的组织⑪偶发事件的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①社会实践活动②学科活动③科技活动④文学艺术活动⑤体育活动⑥社会公益活动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别活动
9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②自主性③灵活性④实践性⑤广泛性
9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2、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②科学性③系统性④综合性⑤可验证性
9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伦理原则
9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6、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②查阅文献资料③制定研究计划④收集研究资料⑤分析研究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
98、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99、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研究法⑤观察法⑥调查法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0、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4、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5、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
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3)
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06、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7、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08、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
联系: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
区别: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09、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112、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13、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
11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方法。
11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
116、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7、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
118、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1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0、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1、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替代功能
122、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②夸张③拟人化④典型化
123、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②丰富性③生动性④现实性⑤新颖性⑥深刻性
124、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5、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6、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7、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8、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29、思维的类型:
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3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
131、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3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13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4、情绪的分类:
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13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⑤健康功能
136、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
137、自我防御机制有:
①压抑②否认③置换④文饰⑤投射⑥代偿⑦升华
138、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139、意志的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40、动机斗争分为四类: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141、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
14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4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
①
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44、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
145、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146、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
147、兴趣的分类: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②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148、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广度②兴趣的中心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趣的效能
14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150、能力的分类:
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151、有关智力的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②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
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52、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IQ=MA(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
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100+15(X-
X)/SD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53、智力测验的标准:
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15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
155、能力的培养:
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56、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
157、人格的结构:
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5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
159、良好性格的培养:
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6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161、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
(1)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
(2)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3)
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
(4)
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162、荣格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
①现实型②研究型③艺术型④社会型⑤企业型⑥常规型
16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
164、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165、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
①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评价的。
②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他人也在努力。
③控制群体规模,使得更多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
166、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它有四个特征:①自愿性②利他性③无偿性④损失性
167、责任分散效应:
是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加,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168、侵犯行为:
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它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
169、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70、从众的类型:①真从众②权宜从众③不从众
171、影响从众的因素:
(1)
个体的特点:①年龄与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儿童比成人更易从众。②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了解的越多,就越不易从众。③个性特征,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
(2)
群体因素:①群体的一致性强,群体人数的增加和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群体成员的从众倾向就会增强。②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从众。
(3)
刺激物因素: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就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②刺激物的内容如果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较易从众。
172、服从:
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
①命令者的权威性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③情境压力
17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17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德国的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7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⑥教育经验总结法⑦产品分析法
176、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系统性原则
177、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
17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1)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教学者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
(2)
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7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任务: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任务: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任务: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意义:它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80、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
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差异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智力的性别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30为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
181、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②冲动型和沉思型③具体型与抽象型④发散型与辐合型
182、性格的类型差异:
(1)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2)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83、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84、学习的分类:
(1)
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
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185、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③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18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他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他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18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有关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18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③学生观: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18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分类: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与条件: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条件: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②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首先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19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
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191、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③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④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⑤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9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
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193、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1)
主观因素:①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④志向水平与价值观⑤焦虑程度
(2)
客观因素: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②学校教育
194、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195、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维纳认为每个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196、自我效能感:
是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97、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②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③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⑤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198、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199、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200、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③训练归因④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20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0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203、学习迁移的类型: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204、学习过程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5、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20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20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08、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209、知识学习的类型:
(1)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211、技能的分类:
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和展开性。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212、高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原因:①学习方法固定化②学习任务复杂化③学习动机减弱④兴趣降低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⑥意志品质不够顽强。
21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14、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法。
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
215、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1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②定势和功能固着③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④已有知识经验⑤情绪与动机
217、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③提供多种练习机会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⑤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1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①环境②智力③个性
智力和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19、创造性的培养: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20、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④组织创造性的活动⑤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221、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2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②权威阶段,这时期儿童能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③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④公平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
22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1)
前习俗水平,大概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
习俗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
后习俗水平,该时期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24、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依从②认同③内化
225、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①有效地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⑤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26、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27、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②直觉思维训练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228、如何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①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②注重示范和讲解③运用变式与比较④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⑤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⑥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229、教学目标:
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作用:①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②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③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230、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31、教学策略:
(1)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直接教学②接受教学
(2)
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策略:①发现学习②程序教学③掌握学习
(3)
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
232、按照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学校一般都采用标准参照评价,233、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定义: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其功能体现为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和发展功能。
234、课堂管理的目标:
①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②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③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235、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
236、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为了营造积极地课堂氛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③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④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气氛一般有三种类型:积极地、消极的和对抗的。
237、课堂纪律一般分为四类: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自我促成的纪律④任务促成的纪律
238、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39、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①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③做好课堂监控④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40、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有三点:
①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和挫折经历。
②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和威信。③校内外的环境。
241、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②合理运用惩罚③进行心理辅导。
242、心理健康的标准:
标准: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24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44、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②学科渗透③班主任工作④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⑤家庭教育⑥环境教育⑦社会磨砺⑧校报、少先队、广播。
2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个别心理辅导⑤小组辅导
246、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①平等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保密性原则④预防重于治疗原则
247、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248、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生理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因素④学校因素⑤心理因素
249、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②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③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250、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251、试述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①课前计划的差异②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③课后评价的差异
252、教师的成长可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253、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成长途径有以下几个:
①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54、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能积极地悦纳自己②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③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④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⑤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⑥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⑦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情绪耗竭②去人性化③个人成就感低
255、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①适用的针对性(基本特点)
②要求的双重性
③内容的全面性
④功能的多样性
⑤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⑥影响的广泛性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56、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①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257、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意识修养
(2)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①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②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③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④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⑤确立坚定地职业道德信念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58、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加强学习(必要途径)②树立榜样③躬身实践(关键)④学会反思⑤努力做到慎独
25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有指挥定向、教育发展、督促激励与问题诊断等功能。
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26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①自我评价法②学生评价法③社会评价法④加减评分法⑤模糊综合评判法
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6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①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②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③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26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①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③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④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6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1)
教师义务: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③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2)
教师良心。
(3)
教师公平,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4)
教师荣誉。
264、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265、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
26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67、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②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④加强课程综合化。
⑤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⑥课程法制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6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②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269、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②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270、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71、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72、新的教学观: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①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②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2)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7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特点: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2)
探究学习:
特点:①问题性②过程性③开放性
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3)
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特点:①互助性②互补性③自主性④互动性
意义:①它能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②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③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27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①主动性(首要特征)②独立性(核心特征)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
275、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3课时。
276、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①信息技术教育②研究性学习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④劳动与技术教育
277、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
278、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③课时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79、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
①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
②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
③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
④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
⑤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
⑥交互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280、教案的基本内容
①课题名称②课型③课时④教学目标⑤教学重难点⑥教具⑦教学方法⑧教学过程⑨作业设计⑩板书设计⑪课后反思
281、教案设计的要求:
①端正态度,高度重视②切合实际,坚持五性③优选教法,精设题型④重视正本,关注附件⑤认真备课,纠正背课⑥内容全面,及时调整。
282、课堂导入的类型:
①直接导入②温故导入③直观导入④问题导入⑤实例导入⑥情境导入
283、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①导入要有针对性②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③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284、课堂提问的类型:
①回忆提问②理解提问③应用提问④分析提问⑤综合提问⑥评价提问
285、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地设计问题②面向全体学生提问③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④提问的言语要准确,具有启发性⑤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⑥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286、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
①营造对话的氛围②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③真诚的倾听学生言说④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287、教学强化的类型:
①言语强化②标志强化③动作强化④活动强化
288、结课的方法:
①归纳结课②比较结课③活动结课④悬念结课⑤拓展延伸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