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模版)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情况汇报
中共诸城市委 诸城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根本,适应基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立足实际,创新体制机制,以社区化为核心,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统筹整合资源,加大科学投入,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创新社区化服务新机制,搭建社会管理新平台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社会管理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内容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特征,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亟待加强。而不同利益主体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相互作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过去在基层主要以分散的村庄为单元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新变化,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为此,我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转变社会
管理服务理念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实施了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机制。
(一)推进社区建设,搭建基层管理服务新平台。从2007年开始,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全市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就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位置比较适中的村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管理服务平台,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近距离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性服务,有效解决了过去以村为管理服务单元,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设施滞后,管理服务成本高、效能低、资源难以整合,造成城乡管理服务二元化的结构性矛盾。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涵盖5个左右村庄、1500户左右。在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208个社区。到2008年6月,208个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形成了“多村一社区”的“诸城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2008年12月,民政部在诸城召开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推广这一模式,命名我市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我市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村社区化发
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市;潍坊市委以正式文件推广我市这一做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诸城视察,对我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期望。
(二)扩镇赋权,增强管理服务功能。为有效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依法进行乡镇撤并、区划调整,将全市23处乡镇(街道)调整为13处,扩大了镇街规模,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资源整合,降低了管理成本,增强了管理效能。探索实施扩权强镇,将108项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权限下放到镇街和社区,赋予镇街更多的管理职权和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机构改革,在镇街设立了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作为区域社会管理服务的龙头,对各类管理服务统一调度,协调各专业管理服务机构配套联动,形成由社会事务发展办公室协调指挥,以治安维稳、安全生产、质量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为主要内容,以社区为支撑,权责相称、职权明确、配合有力的八位一体管理服务新机制。
(三)实行网格化管理,创建管理服务新模式。将社区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全面推进管理服务资源下沉,将每个社区确定为一个管理网格,有效整合网格内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将各类管理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格化监管范围,探索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的网
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无缝隙、全覆盖,条块融合服务基层。目前,全市构建起233个网格,从市直职能部门、镇街下沉管理人员2400多名,夯实了管理服务基层基础工作。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中国诸城”门户网站群,建成了全国首个农村社区服务网站群,开通了社区综合服务网、农业信息网、社区教育网、远程教育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设立了网上警务室,建立了社区视频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一卡通,社区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整合信息管理服务资源,建立起城乡之间、社区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行政审批受理窗口,与市行政审批中心、镇街审批中心联网对接,形成了全域一体的网上审批服务机制。完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数据维护、系统安全、科学使用等工作制度,实现了数据统一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二、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构建社会管理服务新体系
我们在搭建平台、强镇赋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方式、新内容、新体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
(一)创新组织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底、不到边的
问题,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无缝隙、全覆盖城乡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全部纳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服务格局。一是创新社区党组织建设。随着农村社区化服务的不断深化,过去主要依托自然村设置行政村、以行政村为单元设置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影响了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我市承担着国家、省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试点市的任务,从2010年6月份开始,立足社区化管理服务的新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撤销社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创新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重新选举产生了208个农村社区的党委(党总支),将社区党委的职能定位为“农村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保留社区内“两新”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基础上,设立了社会事业发展、调解维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工商业和老党员等服务型党支部,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今年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了社区党委(党总支)和所属服务型党支部,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行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组织社区服务型党支部与城区居、企业、市直部门单位党组织成立联建党组织
228个,促进了城乡管理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开展镇域党建,打破条块分割,突破行业界限,设立镇直机关党委、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委、个体工商业党委,健全完善镇域党建工作机制,增强了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全省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的统一安排,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村)委会和居(村)务监督机构,推选产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发展等下属委员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全面实现由以行政村为管理服务单元向以社区为管理服务单元的嬗变。三是完善社区配套组织建设。积极发展青妇武等社区群团组织,健全完善工作平台和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组织社区内的青年、妇女、民兵参与社区化服务,协同做好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其他组织,引导鼓励社区单位和群众成立经济联合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目前,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经济联合社928个、行业协会137个、中介组织97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40个、志愿者服务团队1700多支3.6万人,形成了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创新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围绕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大力推行党委(党总支)初议制、联席议事制、决策听证制、6
公开办理制、定期评议制“五制”工作法,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二)创新政策体系。针对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把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作为政府履行管理服务职能的重点,探索形成完备的社会管理服务政策体系。一是完善规范性政策。围绕治安防控、信访民调、安全生产、社会救助、生态环保、网络舆情等重点方面,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社会管理服务规范。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126个。二是完善投入性政策。逐年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资金保障标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2010年,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48.8%。三是完善激励性政策。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纳入镇街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及市直部门单位创先争优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调动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民生保障体系。我们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核心内容,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一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健全市、镇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互联共享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实现了“一点录入、全市共享、网上求职、网上匹配”的目标;建立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诸城高级技校为龙头的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就业培训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每年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名。三是城乡教育培训一体化。依托工商职业学院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学院,在镇街设立分院,在社区建立了教学站,形成了以社区学院、镇街分院、社区教学站为架构,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普及科学技术、增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网络。统筹城乡学校规划布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发放,健全完善优秀教师向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动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在增强市人民医院龙头地位、提升镇街卫生院功能的基础上,在每个社区建设高标准的卫生室,加强城乡医疗卫生队伍交流培训,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城乡人口计生一体化。建成以市人口计生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为主导、镇街计生服务中心为骨干、农村社区计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乡计生服务网络,创新社区
“三四三”管理服务模式,即构建社区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计生办公室、网格管理办公室“三级组织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大厅、服务站、会员之家、人口学校“四个服务阵地”,落实督查考核、群众自治、宣传教育“三项保障措施”,夯实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根基。
(四)创新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公共安全,重点在基层。当前在发展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维护基层公共安全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公共安全体系。一是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民情台帐制度,规范提升市长热线、行风在线、3.15申诉举报网络、信访举报电话等信息平台,创新开展党员干部包社区联农户促和谐谋发展主题活动,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二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完善市、镇街、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整合审判、检察、司法、行政等资源,联合开展司法调解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构筑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补充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综治维稳机制。探索建立市、镇街、社区、自然村四级综治维稳组织网络,落实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了综治维稳水平。四是建立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健全完善了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镇街派出所—
—农村社区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员四级治安防范网络,下沉警力、警务前移。在搞好城区重点部位和公共场所治安监控系统建设的同时,所有农村社区都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形成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联网、覆盖城乡的智能化治安监控网络。五是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机制。在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建筑、交通、消防、特种行业、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开展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的安全生产达标升级活动,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监督,构建市、职能部门、镇街、社区齐抓共管、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六是建立城乡环境管理机制。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和镇街执法中队,镇街城管中队以市城管局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城管中队实行双重领导、以属地管理为主的体制,市城管局负责业务指导,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整合职能部门、镇街城镇管理资源,加强联合执法,对国省道、县乡道、居民区、公共场所等强化监管,联合拆违、联防控线、联动治超、联手预防,营造了整洁有序、运行顺畅的城乡环境。
(五)创新思想文化体系。针对群众思想文化方面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生活为重点,以强化
先进文化阵地为基础,不断创新思想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以中心城区带镇街驻地、镇街驻地带社区、社区带居民的精神文明“三带联创”工程,形成了以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知荣辱、重品行、讲文明、我行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镇街、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行业为主体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创建思想文化工作载体。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区建设博物馆、名人馆、超然台、体育馆、游泳馆等重点工程,在镇街驻地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在社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健全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文化服务阵地为支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此为载体,大力弘扬具有诸城特色的孝德文化、超然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三是创建信息网络监管模式。成立网络文化办公室,严格落实互联网、通信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和公安机关备案制度,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及时跟踪、研判、引导网络舆情,保持了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四是创建文化市场监管模式。成立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执法局,建立了市、镇街、社区三级文化市场监管网络,创建信息化办公平台,组建了1200余名文化市场协管员队伍,形成了
以文化执法队伍为主体,协管员队伍为基础、技术监控为补充的城乡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实现了文化市场监管全覆盖。
三、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主要成效
我们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增强管理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
(一)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创新,进一步畅通了民意渠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维护了群众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市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30多万条,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9万多个。通过创新公共安全体系,建立矛盾排查调处和治安防控网络,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解决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化解社会矛盾纠纷5300多起,刑事案件发案在连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比上年下降5.6%、可防性案件下降14.3%。城乡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3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远远低于全国3.23:1的比例。我市在潍坊市县市区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蝉联第一名。
(二)有力地保障改善了民本民生。近年来,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市财政先后投入
2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为改善民生搭建了有效载体。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以来,市财政投入7.7亿元,用于养老保险、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财政资金9960多万元,为15.1万名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3处镇街卫生院和208处农村社区卫生室全部达到省规范化标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2007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累计报销医药费3.6亿元,先后有763万人次受益。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85‰,自然增长率为1.84‰,合法生育率为97.6%。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 6.5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135所、幼儿园101所。生态环保能力持续增强。在全市建设了2大城区污水处理厂、12处镇街污水处理厂和208处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7.4万吨,垃圾处理做到社区集、镇运输、市处理,实现了城乡污水垃圾处理一体化。
(三)有效地提升了城乡文明水平。开展文明创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发展理念、思想理念逐步融入到群众生产
生活中,提升了城乡居民素质,加快了城乡文明进程。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积极的文化氛围。全市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体活动广场达到190处,23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标准化电子阅览室,社区图书室藏书140万册,成立了21家文化社团、150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每年组织文体活动1万多场次。我市连续两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
(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依托农村社区平台,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促进了居住形态的变革,农民居住加快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民聚合区。目前,全市农村社区已开工建设集中居住区58个,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完善路、水、电、暖、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所有社区开通了公交车,实现了主要道路硬化、高标准绿化和管网配套化。实施农村社区节能环保集中供暖工程,全市已有130个农村社区建成启用节能环保集中供暖设施。投资6亿多元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城乡造林绿化工程,优化了城乡绿色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5%。
(五)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范围内整合社区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搭建起各类组
织创先争优、发挥作用的平台。城乡党组织联建,实现了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在社区范围内整合党员干部和人才资源,解决了原来一些村级组织“选人难”、“用人难”的问题,拓宽了选人用人空间。创新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找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改进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工作作风,以服务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市连续两次被省委表彰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市”,连续四年获得潍坊县(市、区)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第一名。
(六)切实转变了政府工作职能。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为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载体,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开展建立民情台帐工作,转变了政府执政理念,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实现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规范了政府职能行为,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法治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七)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镇街、社区一体的行政审批体系,实施“开放式、一站式”服务,先后将承诺件的32%调整为即办件,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由8天压缩到5天,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
深入开展企业“双评”、“行风在线”、挂钩帮扶企业等活动,严查“三乱”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地增强了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7亿元,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县域综合竞争力列全国县级市第35位,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省前五强,在潍坊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现已发展起汽车、食品、服装纺织、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23亿元、利润88亿元;拥有3家上市公司;国家级品牌达到44件,省级品牌101件,品牌拥有量位居全省县级市之首;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达862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高层楼宇616栋,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服务经济繁荣发展。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建设了国家恐龙地质公园、刘墉栗园、潍河公园、常山民间艺术博物苑等旅游开发项目,全市国家级旅游景区达到5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多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88.3万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境内所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吨标准煤、水耗51.39立方米、电耗543千 16
瓦时,大大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了COD、SO2净削减量等刚性指标。
四、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几点体会和打算
(一)推行社区化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总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只有在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上取得突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获得成效。下步,我们将深入推进社区化建设,强化社区的自治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社区承载功能,把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创造社会管理服务的新鲜经验。
(二)实施网格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措施。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是以社区为平台的管理方式创新,有利于统筹整合执法管理服务资源,形成齐抓共管长效工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下步,我们将在规范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下沉工作力量,扩大管理权限,落实相关责任,统筹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是共享资源、加强协作、提高效能的重要技术手段,是适应管理服务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的同时,同步推进各级平台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了城乡信息共享体系。
下步,我们将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实施“数字诸城”工程,统筹整合各类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和信息平台,着力打造统一维护、互联共享、内容全面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一个网”、“一张卡”信息管理服务格局,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效率。
(四)坚持民主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前提。民主是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要牢牢坚持民主化原则,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吸引群众参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下步,我们将在健全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上下工夫,建立公平公正的回复、办理、公示及监督问责机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培育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规范参与行为,调动和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扩大公众参与率,集中民智、问政于民、群策群力,激发社会管理服务的强大动力。
(五)推进民生一体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根本要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推进城乡民生保障一体化,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惠民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大幅度地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
(六)实现经济一体化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服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一体化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城乡经济实力,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才会有保障,管理服务的水平才会有较大提升;同时,社会管理服务的改善,必将优化服务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下步,我们将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发展工业经济、城市经济、服务经济、镇域经济、社区经济,着力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011年4月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汇报
狠抓落实 务求实效
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 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1日)
各位领导:
榆阳区作为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试点县区,担负着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率先取得成效的重大责任。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统一部署,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工作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动员全区各方面力量,重点抓好民生民计、基层建设和社会稳定等工作,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我们坚持把加强和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源头性、根本性工程,全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40多亿元,实施十大类300多个民生项目,建成以经济适用房和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一大批亮点民生工程,建立每户2-3千元标准的困难家庭救助基金,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灾返贫问题,继续完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长期困扰百姓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难题得到
有效解决。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新增财力50%用于民生建设,完善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低收入家庭就业问题,加大医疗、教育、住房、生态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构筑覆盖全民、创新领先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分别较2006年翻了一番,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对区委、政府工作满意度持续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把夯实基层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今年来,我们立足区情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把社会管理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党建。以“升级晋档”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建立“榆阳区生活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今年“七一”,安排6万多元集中慰问我区建国前33名老党员,让困难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引导广大党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农村党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收80名返乡创业企业家出任村委书记、主任,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引领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特别是文昌集团董事长张文堂
担当古塔乡黄家圪崂村村主任后,计划投资3亿元,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推动了我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和谐矿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地企(村矿)和谐共建领导小组,出台《和谐村矿建设实施办法》,成立了什拉滩、常乐堡等涉及16个煤矿的8个村企联合党支部,通过积极探索“入股”新途径、提高吨煤提取资金的比例、加快矿区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移、推开煤矿结对帮扶制度等方式维护了矿区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了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了村矿和谐建设的良好起步。自2006年以来,我区煤矿累计投资7570万元,支助孤寡老人、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达900多户(人),帮扶建设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工程34处,修筑道路9条3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所在村组的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全区共计提取煤炭开采环境治理补偿费5332万元,其中的70%全部量化兑付到群众手中,30%由政府统筹用于什拉滩、柳八滩、乔界等新农村建设,最近,吨煤提取资金比例由2元提高到4元,将有效提升村民收支水平,极大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别是什拉滩村通过土地折价入股,成立矿区运输公司,组建承揽矿区土建工程公司等方式,村集体预计收入780万元,村民收入3000多万元;村范围内4家煤矿各出资20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420栋居民小别墅,推动村矿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向纵深发展,树起了陕北能化基地村矿和谐建设的典型样板。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针对全区现有20多万流动人口,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要求,积极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把社区(村)划分为若干网格,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让群众知道有话跟谁说、有事找谁办;根据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分类制定管理服务措施,抓好特殊人群教育转化工作、校园及周边地区安保工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社区助老中心上门服务孤寡老人工作;按照每个村(社区)有一处固定场所、一名信息员、一套信息设备、一套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镇、村两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及时采集、情况动态掌握、服务迅速跟上、问题有效处理;建成乡村文化站点、“农家书屋”和社区体育活动点400多个,加强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全面开展社会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着力开创综治信访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紧紧抓住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县区的重大机遇,狠抓综治信访安全生产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质量水平。着力构建立体化综治维稳网络,2008年以来,先后招聘治安协警265名,安置“4050”治安联防员350名,录用部队转业安置人员108名,充实到基层一线,进一步壮大优化警力配置,建立小区、巷道、街面、出入城区卡点、城外堵截点的“五级巡防”机
制,形成点线面网格化全天候的强大人防体系。向科技要警力,投入4000万元,全力实施榆林城区“街道探头扩面”工程,筹资600万元,实现城区居民小区技防措施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防控大格局,社会治安感满意率明显提高,2010年,被市委授予全市平安区;着力做好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工作,构建信访工作大调解格局,率先建成全市技术一流、运行高效的综治维稳指挥中心,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组(社区)综治维稳办公室和工作站,形成区乡村三级矛盾排查网络,动态调查收集社情民意,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同时,在各乡镇(办事处)、村组(社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最大限度地将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连续两年无重大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一控三下降”指标全部在掌控范围之内。紧扣“机制创新、职责扛死、办结彻底”的工作思路,实行领导包抓、集中交办、跟踪督办信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活动,率先在全市建立一站式“信访联合接待大厅”, 完善信访、综治、司法、调解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彻底解决连续上访20多年的尉迟达侠和张克平等多起信访难题,及时处理榆林制革厂、地毯厂、造纸厂等二十余家企业改制过程中遗留问题。今年,我区各级领导干部累计接访约访群众136批1626人次,走访下访群众79件(次)765人次,处理各类矛盾纠纷90余
件,中省市交办的60件信访案件全部报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文化建设、创建安全型企业三大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对重点行业安全进行专项整顿,健全全区统一的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完善了200多个应急预案,采取挂牌督办、跟踪整治、限期整改等一系列措施,连续五年保持重特大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把强化领导、齐抓共管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领导是根本,协同管理是保障。作为试点县区,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常委会,组织学习领会中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梳理经济跨越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研究部署开展工作。区上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21个乡镇、7个,办事处和区级各职能部门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任务分解表》,明确各职能部门、乡镇、单位职责,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狠抓落实,并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全区各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工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同时,进一步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初步建立起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
机制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总体来看,我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幸福现代新榆阳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推荐)
探索“四联四组链条式”管理 着力营造幸福和谐新社区
——灵乡镇谈桥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自今年四月灵乡镇谈桥社区列入大冶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幸福、和谐、平安”社区为中心,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构建法治平安社区、加快跨越发展作为社区改革、发展的总抓手,探索 推行联户组团式管理、联部组装式服务、联防组合式调解、联合组建式共享式的社会管理“四联四组模式“,着力打造创新社区管理的平安链、便民链、调解链、公共服务链“四条链条”,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建设,有力提升了社区社会管理水平,推动社区科学和谐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探索联户组团式管理、打造社区平安链
第一、参照网格化、探索联户组团。社会管理创新,分类管理是基础。我们按照合理、便利、均衡的原则,将全镇135平方公里的按划分为园区、社区、镇区、景区等6大网格;将参与社会管理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精细化原则安排到每一个网格,同时结合谈桥社区实际,将社区管辖14个居民小区、1个集中居住点,2600人按“相对毗邻、联系方便、渊源深厚、和睦共处”的原则,以每30户左右为基础划分19个联户细化网格,同时根据“组织推荐、群众选举”的方式选出网格中心户长,对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在网格管理过程中,中心户长成为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每个网格管理员对网格的“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住房设施清、隐患矛盾清”。通过建立村(社区)联户网格数据库对现有社会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搭建镇村管理两级平台,镇、村、中心户长三级服务管理组织体系。
第二、参照项目化、打造平安巡逻链条。我们成立了镇巡逻队——社区联防队——网格联防小组三级治安巡逻链条。一是组建镇治安巡逻队,根据市政法委要求,2012年5月,我镇率先组建了由15名退伍军人组成的专职治安巡逻队伍,队伍严格按照军事化要求,24小时在镇区、园区、社区扎实有效地开展治安巡逻。自队伍组建以来,参与治安保卫工作31次,协助抓获种类犯罪嫌疑人17人,成功协助处置交通纠纷4起,协助4名受伤群众得到及时救治,各类违法犯罪现象明显下降。二是组建社区义务联防队。以社区干部牵头,以中心户长、社区民兵为主要力量组成义务联防队。三是建立网格邻里守望联防小组。以中心户长牵头,网格居民为小组成员,形成社区、镇、网格三级联防机制,组成严密的治安防控网格,维护辖区的治安防范及公共设施安全。
第三、参照科技化、打造平安视频链条。在谈桥社区按要求设立社区警务室,以警务室为基础构筑社区平安链。一是建设平安视频监控链。我们投入300万元建设中心镇区——谈桥社区——网格联户三级视频监控链。中心镇区投入220万元建设了镇区监控系统,谈桥社区投入60万元在主要路段、路口及重要部位设置22个视频监控点,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的发生,视频监控 2平台启用后,社区的偷盗现象几乎消失,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大大增强。二是建设平安大喇叭。投入5万元共安装了16个平安大喇叭,每天定时段(早上7:00-7:30,下午5:00-5:30)播送党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好人好事、社区新闻、农业种殖养殖技术等内容,丰富了广大居民的知识面和日常生活,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三是建设平安交通系统。我们投入20多万元在社区主要路段设置减速带和交通标识,以保障广大居民出行安全。
二、探索联部组装式服务,打造社区便民链条 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宗旨在于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幸福群众,因此我们充分整合便民资源,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便民链条。
第一、大力整合便民资源。根据群众诉求,将国土、民政、劳动保障、计生、新农合、农业、林业、水利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集中组建镇便民服务中心,将信访、综治、司法、法庭、公安等社会维稳部门集中组建社会维稳中心,将农技、农机、畜牧、就业等涉农、培训部门联合成立“三农”服务就业培训中心,将文化、体育、各类文体协会集中组建文体服务中心。通过定期大接访形成大信访机制,群众“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大幅提升,万人发案率、百户发案率均保持较低水平。
第二、全力打造便民平台。我们按照强化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五务合一”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了党员群众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卫生室、农资超市、远教剧场、健身 娱乐等基础设施,配置“民生服务110”,健全村级一事一议,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对公共资金支出等重大事宜进行讨论,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大家管、大家建的热情。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敞开流水线办公、全程跟踪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咨询,引荐群众办理事项,引导群众“有困难到社区,要上访找支书”,做到“矛盾化解不出村”。试点开展以来,共登记群众诉求31项,解决了29项,办结率达93.5%。
第三、着力优化便民服务。在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安装饮水机、电视机、休息椅,设置了办事指南触摸屏,为农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办事环境,在村便民服务室落实了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谈心说事制度,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室全部实行实行开放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运行机制,对即办件、退回件、承诺件、联办件、补办件、代理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能办迅速办不拖沓,不能办说明原因不推诿,有效保证便民中心工作正常运转。
三、探索联防组合式调解,打造社区调解链
调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试点中我们不断创新矛盾调处的排查化解思路,着力打造中心户长——社区居民理事会——“五老”和谐会——居委会——镇维稳中心的5级矛盾排查调解链,尽量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村镇”。
第一、组建“五老”和谐会矛盾调解队。镇设立“五老”和谐总会,全镇22个村(社区)设立“五老”和谐分会,主要 4 由政治威望高、工作经验丰富、社情民意熟悉、群众基础好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组成,主要职能是调处、化解信访问题及矛盾纠纷。社区以镇“五老”和谐会为领导,相应组建了社区“五老”和谐会矛盾调解队,自组建以来已成功协助调处化解了37起小矛盾纠纷,为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作出了极大贡献。
第二、组建社区人民调解室。我们根据社区矛盾特征,参照市民调中心成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室,民调室、警务室协助社区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邪教人员、易肇事精神病人、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群的管理,摸清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三、组建社区矛盾调解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理事会、“五老“和谐会、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的“三会”作用。按网格管理的模式,成立“三会”联网化解矛盾的机制,形成网格上排查矛盾中心户长——社区居民理事会——“五老”和谐会——居委会——镇维稳中心的5级化解机制。中心户长担任联户网格的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组织员、帮教员。以调解员的身份就联户各类矛盾地进行首位调处,对于矛盾冲突比较严重的纠纷则以信息员的身份向社区居民理事会报告进行次位调处,解决不了的依次由“五老”和谐会、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层层把关化解矛盾,级级尽力将矛盾化解在自已的“责任田”。
四、探索联合组建式共享机制,打造社区公共服务链 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内容是延伸公共服务,让村民充分 享受市民待遇,为此,我们突出用市场机制延伸公共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第一、推行把“村干部当镇干部用”。积极探索社区干部当镇干部使用的用人机制和千分考核机制,按照“群众有威信、经济有保障、政治有地位、工作有考核”的要求,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对社区干部工资全面实行统筹,试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列席镇党委会、班子会制度。试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千分制工作考核机制,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工资中拿出6000元作为各项工作保证金,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会纪会风、一些突击性的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按月考核、同奖同赔。通过试行实施,镇、社区干部联通考核机制已初见成效。
第二、建设社区卫生保洁体系。落实卫生保洁环卫制度,组建社区自愿保洁队伍,对自愿保洁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补工资,建立“以户为单元、中心户为基础、社区为主体”的生活垃圾作业链,镇建立垃圾焚烧场、组建设垃圾池、联户设立固定垃圾箱,保洁员定期打扫责任区卫生,指定垃圾回收点,集中垃圾运输处理,构建社区保洁工作长效体系,同时通过改水、改厕、改厨,开展文明卫生居民户评选,每周在学校、中心网格开展环保及卫生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落后卫生面貌,提高居民的卫生保洁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三、加快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采取镇政府、社区、社会知名人士多方筹资的方式,组织对社区农家书屋的改造扩容,建设一批运动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根据居民自愿报名成立社区文艺队、篮球队,定期组织召开广场舞会,居民在社区广场开展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 健康时尚。通过灵成工业园和灵乡镇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使社区居民户至少能掌握一项从事农业生产或种殖、养殖的技能或技术,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服务、自谋发展。
近半年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实现了政府一元社会管理向公众多元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转变。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镇村社会管理新规律,创新乡镇管理新机制,触入现代管理新理念,不断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服务质量,为加快灵乡跨越发展提供更加强力的支撑。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
简阳市平泉镇人民政府
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我就平泉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做以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提供保障。突出领导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抓落实,在全镇上下真正形成了各司其职,步调一致抓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我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预防,狠抓治理,扎实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强化法制道德建设。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积极引导干部、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2、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定期的排查清理,各村义务巡逻队队伍的组建及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自防自治活动。
3、针对当前形势,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今年以来,由于新桥5社部分农户的搬迁、换届选举、南瓜桥沱江市场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等工作,我镇矛盾纠纷总量有所攀升,给我镇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为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我镇重点强化了“大接访”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大调解工作,做到小矛盾纠纷不出村,大矛盾纠纷不出镇。
4、切实提高特殊人群的管理水平。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并在人、财、物上给以保障。按照“政府牵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措施。
(三)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重新界定了机构设置。由以前的三个办公室增加到了四个办公室。办公室的初步设置:
1、行政综合办公室(原党政办、财政所)。
2、社会管理办(原综治办、维稳办、信访办、安办、大调解中心、交管办)。
3、公共服务办(原计生办、民政办、便民服务中心)。
4、经济发展办公室(原农业服务中心、经济办)。现我镇已将明确政府职能的请示上报了市编委,等侯市编委的回复。
二、存在的问题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各时期,我镇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防火、防汛设施比较简陋。
2、随着化工工业园区等项目的推进,信访维稳工作的难度必然加大。
3、群众的文化素质修养有限,需进一步提升。
4、镇村两级综治工作队伍人数不足,装备滞后,难以完全发挥维稳社会稳定主力军的作用。
三、下一步的打算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争取,完善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认真落实我镇的信访维稳工作相关制度,特别是要强调领导责任包干制,责任落实到人。
3、加大宣传力度,在全镇范围内继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4、尽量完善基层维稳工作的相关配套,强化基层维稳力量的主力军作用。
在以后的工作中,清楚的看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清醒的估计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促使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平泉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九月一日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汇报材料
解放思想 科学施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任中伟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谈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认清形势,增强社会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国社会大局是基本稳定的,由于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飞速发展,大量社会矛盾淤积,社会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现在处于滞后状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
自2010年黄山头镇列入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建设要求,黄山头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镇基础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信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深掘难点,锁定社会管理的弊病和不足
在现行的乡镇社会管理格局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难点,主要
1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镇政府管理职能乏力。一方面是乡镇指导村级工作乏力,村民自治的水平低,机制极不完善,村干部收入低,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乡镇干部培训学习时间少,指导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基层干部管理乏力。乡镇干部普遍待遇偏低,工作缺乏积极性,干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乡镇在人事上没有提拔任用权,普通干部很难有升迁的机会,导致思想不稳,工作不安,没有积极性,导致干部管理难。
(二)行政管理服务缺乏创新。社会变化了,面临的问题变化了,可是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应对问题还是老方法、服务群众还是老观念。仍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少主动调查了解和上达。
(三)乡镇公益事业建设难办。一是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影响。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量就很少,而且资金在流向过程中还有截留现象,真正到农村的就更少了,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二是乡村两级债务重,财务管理混乱,干群关系不和谐,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三是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的,由于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
三、加强创新,力辟社会管理的对策和举措
(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
在当前农村形势下结合黄山头的实际情况,要努力实现好“三个转变”: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系逐渐向“予”转变;二是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逐渐向“和”转变;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逐渐向“哺”转变,直至实现富民强镇、镇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准确定位,把握重点。
当前黄山头的重点工作要紧紧围绕“生态黄山、旅游黄山、商贸黄山”的建设目标,统筹镇村发展,着力于水利、道路、交通、电力、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创先争优的理念串联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全力打造湖南省边贸重镇、省级安全生产示范镇、生态旅游镇、文化之都、美食之乡。
(三)创新举措,科学施政。
1、完善体制,强化干部管理。
一是科学设置乡镇机构。设置综合性办公室,如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绩效办公室等,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二是在镇村干部管理新方式,要全部实行绩效挂钩管理。积极探索农村“两委”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探索出台村干部工资、养老、医疗等政策。三是完善用人管人制度。推行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按绩效定酬,竞岗竞聘,自加压力,打破“大锅饭”局面。四是加大培训力度。经常性开展乡镇干部“充电”活动,加大“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五是强化问责与监督。加强乡镇干部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及社会监督。
2、创造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一要创造人文优势,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四送下乡”活动。二是创造技能优势,增强农民的适应能力。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观摩、现身讲述等途径,引导农民学会、用上、致富。三要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培育村级品牌。四要创造管理优势,促进农民自治。发扬民主,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3、关注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围绕关注民生,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低保、五保等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建设。围绕倾听民意,抓好信访工作,变上访为下访,变日常管理为全程服务。围绕解决民忧,建立健全乡镇政务中心服务平台,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办点干部下村领办、代办、协办、督办制。围绕惠农政策,警惕农民负担“高压线”,时刻不能松。围绕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等,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围绕教育国策,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突出计生和谐,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围绕促进民安,搞好血防工作,创建文明卫生城镇。
总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