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战2018年高考最新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教师解析版)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学生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答案解析)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8.D《论语》不是六经 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18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22.C 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25【答案】D 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D(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30.B 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5.A(3分)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37.B 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43.A;(“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
47.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54.A 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60练(教师解析版)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始”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A(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3.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5.A.(古人自称时称名,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C【解析】D项应为“五人为伍”。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7、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8.D《论语》不是六经 10.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10答案A 相关知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1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1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宫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13.D“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20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错,女子15岁行笄礼.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6.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17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19.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20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20.【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21.答案C 相关知识:“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 ,两腿又张开。“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22.C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23.A 对“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解释错误,其实这句的“庠序”仍是“学校”的意思。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C.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D.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24.C分析: “子”并非唐代最高爵位,其上有“国公”“郡公”等爵位。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仅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25【答案】D 6.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中的“丁”是“生父去世”之意。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26【答案】C“忧”是去世,“丁”是“当,遭逢”的意思。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B.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C.大夫:一般指中央机关的要职,比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但文中则是不同于这类实职的虚衔。
D.左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明代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
27.A.擢:提拔,提升。同为升迁之意的还有迁、拔、升、徙、封,但是擢仅用于表达提升官员官职的意思。徙和封不是提升。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幵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 建立的政权。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朝拜呈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诸侯春见 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28.C 狄 夷 戎分别对应北 东 西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 词语。
C.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D.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9.D(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职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B.荒政,遇到灾荒时,朝廷制定的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C.生齿,古时婴儿长出乳齿后才登入户籍,特指刚出生的婴儿。D.豹房,明朝在京城内设置的蓄养猛兽以供皇帝玩乐的地方。30.B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31.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2.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3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文中是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C.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称,泛指高官。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D.太傅:官名。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位次于太师。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33.D“贾谊所担任的长沙王太傅是掌握长沙军政大权的职位”错误,从文中的“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即可看出,此时贾谊不可能担任掌握军政大权的职务。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指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B.谥:谥号是对死去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是古时男子20岁时父母或师长为其所取的别名或女子许嫁时所取的字。
D.“朔望晦”指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的三种自然状态和对应的日期,其中“朔”“望”“晦”分别指农历每月初
一、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和每月最后一天。34.B(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35.A(3分)
3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C.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D.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36.A(“会试”应改为 “殿试”)
3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37.B 3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本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阶、品级。“进秩”就是晋升官职,增加俸禄。B.自辰迄酉,指从辰时到酉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7点到9点,“酉时”是下午3点到5点。C.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后也用“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D.在古代,对于“死亡”,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38.B、“酉时”是下午4点到6点。
3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车马。B.宏辞,即博学宏词,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C.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男是第五等即最高等。D.节,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39.C(男,是第五等即最低等。)
4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40.D【解析】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4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41.C“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4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42.B(“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4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左降: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43.A;(“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4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贡生”。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44.A(中者应变“举人”而非“贡生”,“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4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都是年号。
B.黥是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或者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墨。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也就是所说的“黥首”。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制度,具有代理性质。比如“摄”“行”“署”“权”“守”等。
D.践位指帝王登上帝位,表示帝王登基的词汇如:践祚、践极、登基、即位、立、继位、坐朝、面南等。45.C(“领在文中指代理官职”错,应为“兼任官职。)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位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意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意即堂叔。
C.敕,即敕命、敕喻,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D.白粮,与漕粮相对,明代主要由苏州、松江等府供纳。在用途上,漕粮主要为军饷,白粮则主要供应宫廷、宗人府,及用作京官的禄粮。46.C 【解析】“也可泛指官署发布的文书”错。4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B.《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C.受禅,即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母忧,母亲的丧事。
2.B.《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4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48.A(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4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母双亡。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49.B(在本句中,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5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10.C(“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51.下列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世忠,字良臣: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B.日者言当作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崇宁四年:“崇宁”以及后文的“绍兴”“建炎”“太祖”都是皇帝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D.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官职名,宋代开始设置,以总辖诸将,元明没有设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51.C C项“太祖”都是皇帝的庙号,“汉武帝”“隋炀帝”是皇帝的谥号。5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52(3分).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53.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券:契据。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文中的御史中丞就是言官。
C.辱,本义指耻辱,用作谦敬词时,表示自己是低下的,别人对我所作的行为有辱于对方,这里敬称皇帝的任命为“辱命”。
D.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53.D(“这里是皇帝对王德用的敬称”错。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为“卿”,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为“卿”。)
54.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54.A 55.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55.C(“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表述错误,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6.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字文举”,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B.“服毕”,指子女为父母守丧结束。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必须停职守制,这种制度称“丁忧”,亦称“丁艰”。C.“弥旬忘反”,弥旬意为满十天。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岁也可为一旬,如:八旬老母。旬也可指十二年,生肖的一个周期,民间俗称“大一旬”。
D.“区种菽麦”,菽是豆类的总称,属于“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56.【答案】A(古人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57.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多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57.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58.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超拜,拜授官职时的礼仪,如《汉书·食货志(下)》:“天子乃超拜式为中郎。” B.藩邸,藩,藩王;邸,府邸。藩邸指藩王的府邸。文中借指秦王李世民。C.书奏,臣子向君主进言文书的统称,内容可涉及批评、建议、弹劾等事项。D.表,臣民向皇帝陈述事务、表达衷情、提出希望的报告性文书。58.A(“拜授官职时的礼仪”错,意为“超级升授官职”。)59.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六博和围棋。前者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非常盛行。B.博士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科举考试会试优秀者方可担任,位居于博士之首。C.经义,“经”指儒家的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经书,“义”就是儒家经典的义理。
D.凤凰二年,以年号纪年。古代纪年方法另有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59.B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60.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60、【答案】A试题分析: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第二篇:北京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能力提升]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崩驾”“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1.C “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2.D 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D “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4.A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5.A “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6.C 期颐,指人百岁。人八九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7.C 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8.C 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9.C 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10.D “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11.C “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12.C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13.D 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14.B 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15.B “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第三篇: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 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答案 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解析 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 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答案 B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 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 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 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解析 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 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 D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
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解析 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答案 B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解析 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答案 C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解析 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答案 D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解析 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答案 B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
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解析 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答案 D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解析 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
答案 C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解析 C项,“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答案 C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解析 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答案 A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
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解析 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答案 D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
解析 B项,“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答案 B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解析 C项,“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答案 C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解析 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答案 C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解析 D项,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答案 D,
第四篇: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6.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7.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2.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2.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琵琶行》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2.六合:天地四方。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8.七庙:天子的宗庙。《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望:望日是阴历十五,既望是十六;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其他重要文化常识】
1.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五更报夜: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平日戊夜五更 3-5 14.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5.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16.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7.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8.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19.《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第五篇:古代文化常识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林黛玉进贾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