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析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摘 要】近几年,我国的农机推广工作与以往相比较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农机推广,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本文介绍了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农机推广;新农村;作用;建议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贵州的农机推广工作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农机推广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1.1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基础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符合现代化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使农民收入大增,确保粮食安全。
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业机械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若无农机推广,便不能完成农业机械化,无法促进农业发展,也不可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有繁荣的农村经济,有进步的先进的农业和农机科技手段,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活。
目前,农机科技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农机作业呈现需求系列化优势。在原来“翻、耙、起”老三样的基础上,农民对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获等都有了新的要求,而且新的农机作业项目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等一条龙复式作业,机械收获等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机作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坚持大、中型机械翻地为主的同时,实行小机灭茬及大机深松,形成了“宜翻则翻,翻、灭、深松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共有的作业模式。农业机械推广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大大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缩小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使农业化水平大大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贵州农机推广工作中,1台收割机可取代200多名劳动力,1台挖掘机可取代约550名劳动力,1台微耕机相当于10头牛,这表明农村劳动力可以得到解放。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应用,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有利于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分配。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逐渐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跨地区作用,这使农业机械使用效益与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也可减少返乡次数。
1.3 缩小城乡差距
大量的农机推广工作,使贵州农业发展加快了步伐,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与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思想、生活等方面均渐渐趋近于城市水平,城乡差距逐渐变小。通过多年的农机科技人员的努力,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宣传、应用后,很多农民在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上均产生了变化,生产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发展,从而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好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争取政府支持
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提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机推广部门需要在上级相关部门及政府支持与引导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需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贯彻相应政策,助推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机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推进农机技术及农业机械的发展。
农机推广工作围绕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不断研发出新技术、新机具,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倾听农民心声,了解农民需求。定期组织会议,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参与,领导随时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给予支持。
2.2 将信息技术引入农机推广工作中
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
(1)推广人员要具备超前的意识,更新自身观念,不能沿袭以往的管理模式,更新推广方法,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需农机市场信息保持通畅,建立多个农机推广示范点,充分体现农业经营的创新性。
(2)可建立行业协会,以此了解农村的农机需求情况,收集农业信息。还可在网络上搜集各类与农机推广、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促进我省农业的发展。
(3)农机推广部门可及时更新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是确保将农民需求问题、农机信息准确无误转达给农民。二是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安排与计划提供依据。
2.3 制定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
农机推广工作的进行必须依靠有效的农机推广制度,通过建立农机推广制度,以其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将农机推广情况纳入工作人员年终考核中,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部门相互配合,顺利完成农机推广工作。
为了使推广效率得到提升,可强化对农技人员的相关培训,便于达到相应目的。培训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知识、法律法规、农机使用方法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应该采取不同培训方式,将技术、地理特性、机械同当地发展情况联系起来,把定期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各个地区之间还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使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以发展眼光制定推广技术,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为农民谋福利。
农机推广有效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各大部门联系紧密,相互合作,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村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长和,罗建国.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发展[J].农业机械,2009(02):86-87.[2]李会新,胡军政.论农机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2):58,60.[3]刘健锋.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2(12):150-151.[4]张向利,杨展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技术推广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01):226.
第二篇: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农业推广的思考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农业推广的思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重任,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加强农业推广。对于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农业推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力物力大量的投入,仍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推广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农业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并针对农业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推广;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明确提出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1】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 进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
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没有这个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1、农业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1.1 加强农业推广,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
加强农业推广,可以使农民及时接触到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升农业质量。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使“粮食增产、农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业推广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品产业带建
设,培育一批竞争力 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体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创收能力。
1.2 农业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联接政府、科教、企业和农民的纽带。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和服务等方式,运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新知识、新信息传播扩散及应用到农业农村、农民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为30.4%,获奖成果转化率为53.5%。而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增长的比例只有30 ~40,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停留于展品、样品阶段。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农民,就不能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就无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只有依靠农业推广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使传统农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
1.3 农业推广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造就新型农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科技扩散的载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科技进步的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农业意识能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有4.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就占3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相关。我国有关调查资料也表明,与文盲相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30%【2】,因此我国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严重制约农村富裕。农业推广正是以农民为对象,根据农村发展需通过教育、培训、传播咨询服务为
主要手段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信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最终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国家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备专业推广机构自成体系。由于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制约,推广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的领导,行政上又隶属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推广组织条块分割在管理上实行双重领导,使推广工作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方面相互独立,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能很好发挥农业推广的优势作用,造成机构与人员之间难以协调一致,重复立项,推广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转换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科技的运用脱节,重科研,轻推广,导致先进的科技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2 农业推广中农民自主权受到限制
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生产和经营权应属于农民自己,目前大多数农民在选择项目上,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行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使农民被动的接受推广技术,造成农业推广不能很好适应农村的发展。
2.3 推广缺乏后劲
(1)推广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二是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应变市场的创新精神,不熟悉、不了解市场,普遍存在只重项目设立而轻项目管理。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长期缺少参加培训更新知识的机会,缺乏综合型、多学科知识,主要表现为产中服务专业知识多,产前和产后服务专业知识少,对传统产业方面知识多,新兴产业知识相对少。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农村4.6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就占22.25%,相当部分人虽不是文盲,但却是“科盲”。任何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只有被人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活产力。农民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对推广的效果
起决定性作用。
2.4 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要占到农业总产值 0.6~1%,发展中国家为0.5%,而中国不足0.2%。经费严重不足。同时又缺乏好的激励机制,造成推广人员待遇偏低,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致使人员大量流失。
3、加强农业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3.1根据农民行为的需求不断扩张农业推广内涵
扩张农业推广内涵,是指坚持以农业技术推广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点,以农民需求为主线全面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即围绕农民需求、农村市场,不断丰富农业推广所涵盖的服务内容。扩张农业推广内涵,实质是用来提高农民素质,因为在传播技术过程中,我们发现素质的提高比传播技术更重要。现代比较系统的农业推广,早已不是只限于技术方面的推广,而是要帮助农民分析目前和未来的情况,使其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加知识,提高洞察力,指导农民做出优化的选择,激发农民实施优化抉择的动机,帮助农民评定和改进观念形成和决策的技能等,概括起来就是要帮助农民提高素质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圉扰“三农”的瓶颈问题。而我们提出扩张农业推广内容,既符合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对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能提高农民素质的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在内的任何先进的知识和理念都应该成为农业推广工作所涵盖的内容因此扩张后的农业推广内涵就应包括子女教育、卫生保健、家庭理财、安全教育、社交礼仪、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以及土地肥力要素等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服务内容,目的是解决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农民素质低的问题,以此来培养人们接受科技的兴趣,满足大家提高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3.2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青年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对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本身素质提出更高的挑战,加之农业推广内容的扩张,也必然要求建
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的农业推广队伍。
新型的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推广学、商品学、农业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只有热心农业事业,乐于奉献的高学历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我国近年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就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为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按照教学大纲,毕业后他们除了掌握丰富的农业推广学、农民行为学、传播学、政治理论、管理学、人文和社会学以及系统的农业综合知识,还有较好的生产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已经培养一大批农业推广硕士,以他们掌握的知识,毕业后完全可以胜任新农村建设这项艰巨任务所要求的工作,这些农业推广硕士将来应该成为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但现在不管是农业院校的科普工作,还是农业主管部门具有推广性质的活动,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申请时没有对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或博士参与的项目给予优先资助的要求,这与国外做法相 比是有差距的,长期下去也是对这几年培养的推广人才在资源上的一种无形浪费。
3.3出台政策,建立相应的机制
(1)加强农业推广立法,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首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技能的普及都依赖以健全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总体水平,建立机制灵活、讲求实效、政策配套的农业科技体系。让农民尽快认识新成果、了解新品种、掌握新知识、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其次,从有关部门抽派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或办事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的“三结合”工作。我国拥有近7 0所农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完全能够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且农业大学组织的推广工作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科研、推广一条龙服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扩大宣传组织推广工作的范围,组织专家对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计划、项目进行综合评洁审定,对审定后的计划、项目,要求专家共同组织实施。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推广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成功经验,促进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技术、营销等综合服务【3】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要求各级政府在执政预算内要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逐年增长,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4 ]。其次,在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和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农业推广部门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政府 的优惠政策,从事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而增强推广机构的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① 网络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新网(h t t p:∥www.c h i n a n e w s.c o r n。c n)2005 —10--18 .
②期刊:
[2] 高敏芳.论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J].唐都学刊.2002,(4):53 ~ 54 .
[3] 徐志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 三农” 提供支撑D].科技园地,2 0 0 6,(1): 1 1 ~1 3.
[4]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 . 中国林业经济,2006,(9):2 9 ~3 1 .
[5] 张宗桓.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J] . 河北农
业 .2005。(10): 3 6 ~3 7 .
[6] 冯光,张昌全等.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信息技术,北京: 中国大地
出版社,1 9 9 8: 1 2 3~1 2 8
[7]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册. 郑州: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 005
[8] 黄鸿翔.我国土壤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土壤肥料,2 0 0 5,1 : 3— 6
[9] 马林,陈新颖等. 河南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见: 河南省土壤学会编,迈向2 l世纪的土壤科学一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 — 4
[10] 石和钧,罗远耀等.信阳土壤.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2 5— 29. 4 9 —5 2. 1 1 5— 1 7 5
第三篇: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就业的一条好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其关联度很高,旅游开发具有整体效应。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能够获取聚集效应与外部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整个村庄、整个区县,甚至整个市的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的道路交通、旅馆、餐饮、娱乐以及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维护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应立足于农村资源优势,并以开发和保护农村资源环境为前提。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极为有限,发展农村经济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能够使农业资源直接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节省了转移成本,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乡村旅游搞得越好的地方,乡村旅游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因而,会相应地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以及措施,以此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培养人们加强生态保
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兼顾。乡村旅游在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乡村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不易获得市场的认可,更难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要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再者,有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走上城镇化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从而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全面现代化。从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我们就必须着眼农村城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而且乡村旅游必然会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的汇融,起到加速农村市场的发育和拓展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产业聚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健康社区的意义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为建设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服务是多样性的,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是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服务群众健康,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创建健康社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笔者结合实际,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健康社区的意义谈
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健康社区中巩固小康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内容,都是以惠及全体人民,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实惠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与和谐的含义。创建健康社区,让人民群众感受健康与幸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建设健康社区,理由有几点:
一是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贫穷是带来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目前,我们苏南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gdp增长速度都普遍较高,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水平。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普遍小康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家庭处在贫穷状态。据笔者了解,引起家庭的贫穷因素有很多,但疾病带来的贫穷却是主要因素,改革以来,不少村合作医疗制度名存实亡,使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由于原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群众发病率大为提高。靠传统的一根银针、一幅草药,一只药箱,已经无助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小病顶,大病拖”成了少部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从富返贫,住着楼房,过着艰难的生活。“贫”与“病”的相随,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gdp的增长与部份家庭因病返贫的“逆反”现象,成了建设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医疗机构改革与医药费调价等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采取了合作医疗改革等举措,但这些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让群众“无病得到保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离镇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健康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众,从事农业为主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强度日前减轻,而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摄入过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也随之而生,特别是老年群体,失去土地上的劳动后,渴望有一个有益身体身心健康的环境。近年来,大量新市民融入地方,纳入社区管理。我们塘桥镇新市民已超过本地居民,达到10多万人,也给健康环境和原有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所有这些,要求建设有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功能型社区。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响,健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以创建健康社区为抓手,城乡统筹,医疗服务全面纳入社区化理念,有效地巩固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新型卫生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应农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实现健康的目标,离不开扩大城镇医疗服务,但同样需要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让人民群众得在共享社区资源中,得到健康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健康的服务,健康的设施,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健康举措。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在打造平台中提升服务水平
创建健康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诸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都是利益失衡造成的,这种利益失衡,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同城市健康保障方面巨大差别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市镇医疗机构设施、推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把健康保障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设了比较完善社区服务互动体系。
一是全力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是营造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早在2004年,我镇已实现了村村创建省级卫生村的目标,有7个村创建城为省级生态村,全镇全面实现了农村改水、改厕目标,韩山、巨桥、牛桥、蒋家、南胡同等
第五篇: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河南李宪臣
2008年10月27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他们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坝房子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兼团支部书记周倍良,河北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1995级本科生、河北省柏乡内步乡内三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彬,山西省大同大学2003级本科生、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西水界张前沙城村党支部副书记郝新江,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3级本科生、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乡杨楼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戈新化,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安徽省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副主任杨俊森,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红兵,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3级研究生、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关乡老韩陵村党支部书记柳波,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2002级本科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铺子湾镇双岭村党支部副书记文国云,贵州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在读研究生、贵州
省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村主任助理何世春,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02级专科生、贵州省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委员会科技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张阳。
这些大学生村官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者用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气、新风尚,或者积极争取资金兴办乡镇企业,或者积极从事扶弱助残,关爱老人,资助困难学生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大学生村官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他们自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体现。大学生们在农村创业、就业,有利于他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正确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目前,在农村这片热土上,大学生村官们经受了考验,接受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农民的感情,增强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了自己的青春。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在琐碎的工作中,正让而且会继续让理想之花开得无比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