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工商系统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监督管理办法
湖北省工商系统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的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和《湖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鄂政办发〔2011〕58号文)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现场制售食品,是指经营者在商场、超市和其他有形市场内外的固定场所加工且销售糕点、面包、炒货和卤制品等食品的行为(含前店后厂)。
第三条 本省区域内的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现场制售食品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餐饮类现场制售行为不属本办法调整。
第四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食品质量、安全承担第一责任。
第五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办公厅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现场制售食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第六条 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现场制售食品监督管理工作实行管理和指导。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许可审核、质量监测和监督管理。
工商所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负责本辖区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许可受理、审查、现场核查和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准入管理
第七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加工区与生活区隔离;
(二)具备与现场制售的食品品种、数量、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距离垃圾堆、污水池、坑式厕所、牲畜棚圈不得少于25米。生产区外部周边环境应整洁、卫生,无有害气体、烟尘、粉尘、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三)具备与现场制售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施或者设备,有相应的盥洗、更衣、消毒、通风、照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四)直接接触食品的现场制售设施、设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五)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六)有食品安全管理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可向所在地工商所申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现场制售食品的固定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材料;
(四)生产加工设备、设施清单和设备布局平面图;
(五)《食品安全承诺书》和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文本;
(六)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现场制售的样品卫生指标和添加剂检验合格的《检验报告》;
(七)其他应提供的资料。
第九条 对现场制售食品的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现场核查,暂按《湖北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核定从事预包装食品或散装食品的销售。第十条 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所在地工商所应以书面形式告知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不予行政许可,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拒不整改或限期整改后仍未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依法予以取缔。
第三章 经营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的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依法属于生产许可管理的,应当使用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得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非食品原料、非食品用添加物;不得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严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
(三)生产加工过程中做到生熟食品以及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别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四)食品生产加工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无毒无害;
(五)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应当洗净、消毒,保持清洁;
(六)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包装材料;不得使用书刊纸张、报纸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材料包装直接入口食品;
(七)正确使用符合食品安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剂等应当妥善保管,与生产场所隔离存放,安全使用,防止污染食品。
(八)加工食品所需的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九)从业人员应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从业人员从事生产经营食品活动,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佩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
第十三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查验原料供货商的营业执照和相应的许可证件,并保存复印件;对购进的食品应当按照规定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检疫证明、销售凭证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文件,并保存复印件。进货查验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第十四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生产销售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制度。如实记录生产销售信息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生产加工台账、产品批量销售台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五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定期检验制度。定期委托符合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其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检验。定期委托检验每年不得少于1次,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使用食品安全公开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承诺对食品安全负责,不乱用、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第十七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实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将其现场制作食品的配料表、使用的添加剂通用名称、剂量、使用范围等在经营场所公示。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重新公示。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不得超出公示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第十八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所制售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管理。如实标注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定期清理、下架过期食品。不得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
第十九条 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不合格食品下架和处理制度。知悉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危害或潜在的危害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公告消费者停止食用,主动召回存在危害或潜在危害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并如实记录召回和无害化处理等情况。
第二十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商场、超市等为现场制售食品提供场地、柜台的出租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审查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明确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对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督促其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相关制度;
(三)建立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档案,记录市场内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四)定期对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制止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五)定期组织对现场制售食品进行快速质量检测;
(六)设置信息公示栏,及时发布场内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信息。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商场、超市等为现场制售食品提供场地、柜台的出租者未履行本条规定义务,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对现场制售食品的监督管理作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根据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和信用状况,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对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督巡查,一般情况每周不得少于1次。重点巡查经营者执行卫生管理、进货查验、制售台账记录、食品安全承诺、食品添加剂公示、食品检验、质量管理和不合格食品处理等自律制度的情况。
对食品安全信誉程度低、风险程度高的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和质量抽查频次,重点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禁止现场制售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加工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四)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五)使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品、洗涤剂清洗处理动物的头、蹄、内脏,用于食品加工;
(六)使用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加工的食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加工、经营的食品;
(十)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第二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现场制售食品纳入快速检测、质量抽检的工作计划。
抽检项目应侧重卫生指标、食品添加剂和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等主要质量指标。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现场制售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应当责令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召回已售出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监督其对库存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记录相关情况。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商场、超市等为现场制售食品提供场地、柜台的出租者不履行第二十条所规定的义务的,应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按《食品安全法》第九十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履行对现场制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固定从业人员较少,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单位或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餐饮类现场制售行为,是指在商场、超市和其他有形市场内外从事冷热饮品、快餐外卖服务、干式点心(油条、烧饼、包子等简易小吃服务)和湿式点心(面条、馄饨等)现做现卖食品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施行前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持有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食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期内的许可类证件或文书仍然有效。有效期满后,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本办法规定重新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湖北省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湖北省食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
发布日期:2014-07-09 16:46信息来源:食品药品监管局字号:[ 大 中 小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含食品添加剂,下同)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通过分级负责、划分网格、明确职责、定岗定人等方式,落实监管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通过监督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应急处置等方式,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探索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社会共治,保障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湖北省境内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监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没有特殊说明的,均指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食品生产许可
第五条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应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满足保障公众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
第六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和要求,依法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工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全省列入目录范围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和重点食品的生产许可受理、现场核查、审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以下简称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食品生产许可目录范围内食品的生产许可受理、现场核查和审批。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生产许可审批产品目录,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公告。
第七条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时,受理部门应对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非本级发证的食品或未纳入许可管理的产品,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原因。对列入本级发证的食品,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发放受理通知书;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发放补正告知书,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通知申请人在20日内补正,同时将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逾期未告知的,自收到企业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八条现场核查前,现场核查组织部门应当将现场核查通知书提前3个工作日送达企业,同时抄送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九条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必须严格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和有关产品审查细则及标准要求开展核查工作。审查组在对企业现场核查后,应当填写食品生产许可现场审查相应的报告和记录,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抽样、送检。
第十条进行现场核查时,企业所在地县级(含县级,下同)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选派出1名观察员,协助核查组工作,并对企业基本符合项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企业基本符合项的整改结果经观察员验证合格后,加盖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章,报现场核查组织部门。
第十一条发证检验机构应依据食品生产许可通则、实施细则和标准的要求,对抽样产品实施发证检验,检验报告送现场核查组织部门。
第十二条现场核查组织部门应在受理企业申请后30个工作日(不包括发证检验所需时间)内完成现场核查工作。现场核查组织部门汇总企业申请、审查、发证检验等资料,报审批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收到现场核查组织部门汇总资料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企业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企业送达许可证书或者不予许可决定书。
第十三条审批部门可对现场核查工作程序和质量进行许可前抽查,经抽查发现现场核查工作存在程序不合法或结论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批部门对原现场核查结论予以更正。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实施许可程序和质量抽查。抽查不合格的,责令企业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停产整改,整改仍然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撤销已经发放的生产许可证。
第三章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十四条企业应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等要求,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应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公示信息制度。
(一)企业法定代表人依法承担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向社会公开承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企业应将获得的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生产食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及使用限量等向社会公示。
(二)企业应明确设置质量受权人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员,并规定相应食品质量安全职责。
(三)企业在食品原辅料(含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下同)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时,发现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要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建立进货查验制度。
(一)企业采购食品原辅料应建立查验制度,明确采购、验证、储存等相关环节部门职责,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同批次产品相应的合格证明文件,保存进货查验记录;
(二)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料,企业应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保存检验记录;
(三)企业采购进口食品原辅料,应当向供货者索取进口许可证明文件(复印件)、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和必要的法定检验报告;
(四)企业所使用食品原辅料的品种、数量应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第十七条企业应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一)企业应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清洁卫生状况自查,建立保存相关记录。
(二)企业应定期对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建立保存相关记录。
(三)企业应加强食品原辅料的采购入库、贮存保管、领用出库等管理,建立保存相关记录。
(四)企业应加强生产投料管理,建立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投料人等信息。
(五)企业应加强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建立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信息。
(六)企业生产现场,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人员应进行卫生防护,不使用回收食品等。
第十八条企业应建立出厂检验制度。
(一)企业应加强食品的出厂检验,建立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时间等信息。
(二)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
(三)企业委托其他检验机构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应检查受委托检验机构资质,并签订委托检验合同,产品出厂批次应与委托检验批次一致。
(四)企业自行进行产品出厂检验的,检验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应按规定进行实验室测量比对,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定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检验室布局应合理并能满足检验工作要求,化学试剂的存放应符合相关要求。
(五)企业应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产品保质期少于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2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九条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一)企业应加强采购的不合格食品原辅料的管理,建立保存相关记录。
(二)企业应加强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的管理,建立保存相关记录。
第二十条企业应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建立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包括:企业通知召回的情况;实际召回的情况;对召回产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记录;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向当地政府和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召回及处理情况。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建立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投诉者姓名、联系方式、投诉的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投诉质量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信息。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主动收集企业内部发现的和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建立评估处置制度,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风险信息,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一)企业应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二)企业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生产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事故危害,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建立销售管理制度,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记录应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方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信息。
第二十五条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保存对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健康管理的相关记录。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制度。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强化考核指标,保存相关记录。
第二十七条企业生产加工食品的标识标注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企业生产的食品执行企业标准的,应依法进行企业标准备案。
第二十九条企业接受委托加工食品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一)受委托企业应当在获得生产许可的产品品种范围内与委托方约定委托加工协议,委托加工协议应明确委托加工量或委托时限,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二)委托加工食品包装标识应符合相关规定。
(三)国家禁止委托加工的食品,企业不得委托他人生产加工,不得接受委托生产加工。
第三十条企业应对照《湖北省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各项条款进行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每半年提交所在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查。
企业应制定自查不符合项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目标和整改责任人,确定整改完成时间,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估、验证。整改完成后应形成整改报告,交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查。
第四章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管理
第三十一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电子和纸质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动态管理评价,依据质量安全信用状况对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第三十二条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联系方式、联系人、开业登记时间,以及单位现有从业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情况、生产规模、年产值情况等。
(二)有关资质信息。包括营业执照、各类许可证、特种经营及定点资质文件、场地环评审批意见、各种质量认证、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及获得荣誉证书情况等。
(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包括建立原料源头管理、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执行标准、生产批次管理、原辅料的进货验收、商品进货查验(索证、验证)和台账登记、生产销售过程质量控制、产品检验、不合格品的处理、产品召回、投诉处理、客户服务等。
(四)企业设备及工艺信息(含生产场所布局图)。
(五)企业使用食品原辅料信息。
(六)监管部门的监管记录。包括三年内相关监管部门现场巡查记录、食品监督抽检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含不合格项目整改表、整改报告及整改验收情况)、违法行为查处情况、企业停产和开业情况、审查报告等。
(七)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公示书;企业质量受权人及质量安全信息员信息。
(八)行业协会对企业食品安全状况评价,经核实的新闻媒体舆论报道等。
(九)其他需要归档的有关材料。
第五章 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及监督抽检
第三十三条企业生产的食品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企业执行的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建立健全全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构建满足全省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需要的技术平台。发挥当地现有检验机构的设备、人员、检验用房等技术和管理优势,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鼓励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实现检验检测资源社会共享。
第三十五条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必须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标准(含经备案且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以及监督抽检技术规范执行。
第三十六条严格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管理。向社会出具公正性数据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承担政府对食品监督抽检任务的机构、承担食品生产许可检验和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机构,必须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取得相应资质。
第三十七条承担食品生产许可检验的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获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授权。
第三十八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获证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查阅检验报告、比对试验、定期监督评审等方式,督促其提高检验监测水平,确保公正、科学、准确、及时。
第三十九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监督抽检、强制性定期检验、企业自检能力比对试验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督检验制度,加强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的监督管理,各地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确定检验频次。
第四十条食品质量检验检测的重点项目是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
第六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第四十一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第四十二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辖区内有可能产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并做好检出风险的研判,制定相应的消除措施,并及时逐级上报。
第四十三条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跨区域或重大企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市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企业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导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配合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跨区域或重大企业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四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要收集食品安全信息并逐级上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是否发布预警及预警级别。
第四十五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后,应立即启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第四十六条风险预警解除和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做好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分析和总结工作,以便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借鉴。
第七章 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市州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企业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制,分级负责、划分网格、明确职责、定岗定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包括巡查、飞行检查及回访等形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具体分类和要求由各地根据产品的风险大小及企业信用等级确定。
第四十八条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时应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并出示证件,必要时请当地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配合。
第四十九条
监督检查的重点是:企业是否保持食品生产许可条件,食品原辅料采购、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产成品出厂检验、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各种记录是否齐全。每次监督检查完成后,应形成监督检查记录,由监督检查或巡查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签字确认,并建立监督检查(巡查)纸质和电子档案。
对证照不全、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企业责令停产,暂扣生产许可证限期整改,加大监管力度。
第五十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危及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下达责令改正(更正)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并进行跟踪。到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填写企业整改复查确认表。
第五十一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违反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的行为,要及时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对涉嫌违反其它部门相关规定的违法行为,要将有关情况记录,通报相关部门。
第五十二条实施巡查时,应制定巡查计划,巡查应覆盖辖区内所有企业,对有监督抽检不合格、监督检查存在违法行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高、生产条件简陋的生产企业应加大巡查频次。
第五十三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可实施飞行检查,飞行检查应遵循依法、审慎、及时、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五十四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对企业进行回访。回访主要是对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现场核查、巡查及飞行检查时发现的不合格项整改情况进行的检查。回访发现新问题的,应立即提出新的整改要求;发现企业原问题仍然存在的,应责令企业停产整顿,直至符合要求。
第五十五条参与企业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本规定,严格检查、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监督检查人员进入洁净区域现场检查时,应遵守企业安全卫生防护措施和技术保密等制度要求。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被检查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五十六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发现存在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问题较为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确定整治时限,并落实责任。
第五十七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力军作用,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所采取的工作措施、大要案查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第五十八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五十九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热点引导有力、服务发展大局的方针,协调配合新闻媒体做好扶优扶强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加强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及成效,大力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信心。
第八章 食品生产企业违法行为查处
第六十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严厉查处下列违法行为:
(一)生产不符合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效企业标准的食品。
(二)在食品加工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三)以非食品原料、非食品添加剂、发霉变质原料、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
(四)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
(五)伪造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伪造或冒用质量标识。
(六)无证或超生产许可范围生产食品。
(七)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严厉查处的其他行为。
第六十一条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影响大、性质严重、问题典型的案件,以及食品生产行业中存在重大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的,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十二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获证企业存在应当撤销、撤回、吊销和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情形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十三条对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责任追究
第六十四条未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或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和后果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直接责任人、主管负责人乃至主要负责人责任。
第六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和后果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一)接到举报不调查,调查属实不查处的。
(二)监管过程中发现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食品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安全的行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的。
(三)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案件查处不力的。
(四)对跨地区、跨部门案件应当移交不移交,重大食品质量安全案件应当上报不上报的。
(五)其他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的。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本办法由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食品现场制售经营承诺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品现场制售经营承诺书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店郑重承诺:
一、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食品既卫生又安全,做到诚信经营。
二、制订并落实《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设备清冼消毒制度》、《除虫灭害制度》、《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做到证照、制度、工商提示上墙,并置于醒目处。
三、从业人员卫生承诺:
1.从业人员在取得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并掌握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后上岗操作,并按规定定期体检。
2.从业人员工作时穿戴清洁的白色专用工作衣、帽,将头发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手上不戴外露饰物。进入制售专间前做好洗手、消毒、戴口罩,双手每小时至少清洗消毒一次。制售熟食类食品时,使用经消毒的专用工具。
3.凡患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从事熟食类食品制售工作。
四、场所设施卫生承诺:
1.做到现场制售食品场所和周围环境整洁,经营场所与生活场所严格分开,商品陈列整齐有序,实行严格的商品摆设分离制度。
2.现场制售食品在核定区域内进行,不擅自搬离核定经营场所。
3.现场制售食品场所内配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更衣室(处间)、流动水源、下水道、洗涤水池。地面有坡度,有排水设施无积水并做到防滑。
五、制售行为卫生承诺:
1.有相应的洗手、清洗消毒、加工、冷藏、垃圾与废弃物密闭存放容器等卫生设施。有排气、排烟等设施。
3.防尘、防蝇、防鼠设施完备。
4.流程布局合理,无交叉污染。
5.设备、工具、场地等在使用前均彻底清洗消毒。
6.现场制售食品场所的地面、墙壁、屋顶使用浅色、不吸水、不渗水、无毒材料装修,有2米以上采用浅色瓷砖或其他防腐材料制成的墙裙。
7.现场制售食品场所内配备空调、温度计等设施,温度保持在25℃以下。
8.一部分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的热制食品,参照以上相关规定执行。
六、原辅料和添加剂的管理并制售承诺:
1.使用的原辅料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
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食品添加剂国家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
3.用水符合GB5749-199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食物加工做到烧熟煮透,加工后食品与原料、半成品分开存放。
5、熟食品出炉后保证在相关规定时间内销售,超过时间的回锅充分加热后销售。
七、建立台帐制度。
1.建立进货台帐:原辅料从具有营业执照的合法供货商进货,每次进货均索取发票,并保存备查二年以上。完整记录原辅料的名称、数量、供货者名称、联系电话、进货日期等。
2.建立批量销货台帐:完整记录批量销售的产品名称、数量、购买者姓名、联系电话、购买日期等。
3.建立废弃物处置台帐:对废弃物的去向进行登记,记录废弃物名称、数量、收购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用途等。
八、履行进货查验职责。不经销有毒、有害、污秽不洁、腐烂变质食品,及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及其制品;不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九、消费投诉处理。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造成消费者损失的,承诺赔偿消费者损失,并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主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承担相应责任。
对以上作出的承诺,在本单位从事现场制售食品经营期间有效,接受工商和政府有关部门、消费者、社会各界的监督。如有违诺,自愿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
承 诺 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第四篇: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售分离 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制售分离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加工活动以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是指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在固定场所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并与销售场所相分离的食品小作坊。
第四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五条 质监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依法对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实施生产许可制度。生产许可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原则。
第七条 省级质监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监督管理具体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市、州质监部门负责编制本辖区允许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负责辖区内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生产许可工作。
县级质监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生产许可工作。
上级质监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检查下级质监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下级质监部门应当向上级质监部门报告监督管理实施情况。
第二章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
第八条 设立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符合《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一)加工场所与生活区应当有效隔离;
(二)有必要的消毒、更衣、盥洗、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和工具容器洗刷消毒、垃圾存放等卫生设施;
(三)加工场所生食区和熟食区应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四)食品从业人员知晓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在同一生产加工场所只能申领一张生产许可证。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再申办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第十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申请人应当填报《湖南省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申请书》(见附件1),向许可机关提交下列资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三)生产场所有权使用证明材料;
(四)生产工艺流程图;
(五)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
(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清单及文本(从业人员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等);
(七)申请人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见附件2);
(八)首批食品检验合格证明材料(按照食品品种提交);
(九)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第十一条 许可机关收到申请人的申请后,对符合条件决定予以受理的,应当出具《受理决定书》(见附件3)。
需补正材料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
日内向申请人发放《补正告知书》(见附件4),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通知申请人在二十日内补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见附件5),并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二条 许可机关受理后,应组织核查组对申请人现场进行核查。现场核查工作由核查组负责,实行组长负责制。核查组人员由食品生产监管人员或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资格的人员组成,人数不少于2名。
第十三条 核查组应当按照规定,依照《湖南省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表》(见附件6),对食品小作坊进行现场核查,并做好核查记录,填写核查结论。
第十四条 经审核,条件符合要求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作出生产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发出《准予生产许可决定书》(见附件7),并于作出生产许可决定之日起十日内核发《湖南省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见附件8);不符合要求的,许可机关依法作出不予生产许可的决定,向申请人发出《不予生产许可决定书》(见附件9),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和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小作坊
申领许可证情况应当及时告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第十五条 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需要继续生产的,应当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六个月前,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准予换证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变。延续换证小作坊应按本办法的规定程序办理。
期满未换证的,视为无证;拟继续生产加工食品的,应当重新申请,重新发证,重新编号,有效期自许可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十七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注销按照《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活动
第十八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从事生产加工活动应当遵守《条例》第十六条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
在所在地市、州质监部门公布的食品目录范围内,并禁止生产国家产业政策对生产食品有限制要求的食品。
第二十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不得从事分装业务,不得接受其他食品生产企业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委托加工食品,不得在许可场所以外的地方有生产加工行为。
第二十一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产品合格证明、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货记录和票据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二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台账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加工销售信息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台账的保存期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三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制度,在生产加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承诺对食品安全负责,不使用非食用物质,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不加工假冒伪劣食品。
第二十四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并执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知悉加工的食品存在危害或潜在危害时,应当立即停止加工销售,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主动召回危害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实记录召回和无害化处理等
情况,并主动报告当地质监部门。
第二十五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从业人员应当每年接受一次健康体检,并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新进人员应当先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从事生产加工活动,应当穿戴清洁工作衣、帽,必要时佩戴口罩,保持个人卫生。
第二十六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预包装食品,标签内容应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等规定,并如实标明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生产者名称、联系方式、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内容,并在显著位置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
第二十七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对新投产、停产后重新生产以及生产工艺改变后的首批食品进行检验。鼓励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建立完善检验能力,不具备检验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检验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检验。
第二十八条 季节性或临时性生产加工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在歇业或重新开业时,应当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令79号)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向许可机关报告。原许可机关应对重新开业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符合条件的方可继续生产。
第四章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时,应当将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纳入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并报上一级质监部门备案。计划可以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小作坊食品安全信用状况以及监管工作实际需要等进行调整。
第三十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实施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小作坊卫生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销售台账记录、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公示、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不合格食品处理等主体责任制度落实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应当下达《现场检查责令改正通知书》,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
对食品安全信誉程度低、风险程度高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重点加强监督管理。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第三十一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制售分离小作坊的特点,对带有区域性、普遍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当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或专项整治工作。
开展专项检查或专项整治工作需要当地人民政府或者
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质监部门应当提出工作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告知有关部门。
第三十二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将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纳入监督抽查计划,按照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抽查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按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第三十三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督促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开展质量安全自查、提交书面自查报告,督促在生产场所显著位置公示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四条 对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后处理,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依照《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规范食品生产监管工作的管理办法(试行)(编号:HNPR-2012-30002)》(湘质监发[2012]90号)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按照《条例》第三十二条和《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置。
第三十六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建立本辖区内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记录生产许可证发放、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查、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并依法进行公开。
第三十七条 市、县级质监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食品安全举报电话、网址、电子邮箱,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并对接到的投诉、举报依法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许可机关应当加强对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的生产许可证书的管理。
(一)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证书式样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制定。
(二)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证书编号按照《湖南省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编号办法》(见附件10)编排。
(三)生产许可证被依法注销的,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应当及时向原许可机关上缴生产许可证,原许可机关应当做好登记,并予以公告。
(四)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遗失或者损毁生产许可证的,应当及时公开声明作废,并及时向原许可机关书面说明,申请补证。
(五)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禁止伪造、变造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书和编号。
(六)许可机关应当建立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档案管理制度。
(七)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名称、生产地址、生产食品品种等不得变更,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应按规定办理
有关手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各级质监部门不履行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条 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生产许可有关规定的,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四十一条 各级质监部门工作人员办理生产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四十二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质监部门依照《条例》第三十六至四十一条的规定依法组织查处。
第四十三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生产许可的,依照《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生产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生产许可的,依照《行政许可法》第八十条规定依法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林业的初级产品(即食用农产品、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湖南省林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市、州质监部门应当在公布本辖区允许制售分离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录后十日内报省级质监部门备案。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未明确规定的,按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食品监督抽检管理办法2013
食品监督抽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食品监督抽检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监督抽检是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监督食品安全,依法组织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的食
/ 12
品(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下同)进行有计划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一组织、规划和指导国家监督抽检工作。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监督抽检工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处臵。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监督抽检工作。第四条 监督抽检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公正、抽检分离、利益回避的原则。
第五条 实施监督抽检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向被抽检单位收取检验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抽检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配合、协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阻碍、拒绝监督抽检工作。
第七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发布国家监督抽检信息。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国家监督抽检信息。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发布本级食品监督抽检信息。
第二章 监督抽检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第八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2 / 12
制定国家监督抽检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抽检工作的抽样、检验、结果报送、后处理等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国家监督抽检计划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监督抽检计划,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指定专门机构作为国家监督抽检工作秘书处,负责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国家监督抽检方案,承担数据汇总和分析等工作,编制食品监督抽检报告,指导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抽样单位、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管理、考核和备案,承担监督抽检的其他具体工作。第十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定或委托下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检验机构作为抽样单位,承担监督抽检的抽样工作。
抽样单位应当具有一定数量的抽样人员,具备完好保存样品并及时送达指定承检机构的能力。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抽样工作。
第十一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定或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承担监督抽检的检验工作。
承检机构应当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公正、准确,及时报送检
/ 12
验结果和检验结论,并对检验工作负责。未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同意,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检验任务,不得租赁或者借用他人检测设备。
第十二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抽样单位、承检机构及监督抽检过程的监管。抽样单位和承检机构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从事抽样和检验工作的人员的监管。
第三章 监督抽检的实施
第一节 组织
第十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应当在部署监督抽检工作时,明确对抽样单位和承检机构的相关要求。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按照要求选择抽样单位和承检机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国家相关规定等制定食品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作为实施监督抽检的工作依据。
第十五条 抽样单位和承检机构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抽样过程和检验过程中相关记录的管理,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节 抽样
第十六条 监督抽检的样品应当由抽样人员从食品生产单位的成品库待销的产品中或食品经营者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不
/ 12
得由生产经营单位自行抽样。
抽取的预包装食品的样品应当是有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或者以其他形式表明合格的食品。
第十七条 实施国家监督抽检时,抽样人员不少于2名。抽样前,应当向被抽检单位出示抽样人员工作证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具的监督抽检通知书(或相关文件复印件),向被抽检单位告知国家监督抽检性质、抽检食品范围等相关信息。抽样人员应当查验被抽检单位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等资质。相关资质符合法定要求的,抽样人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抽样数量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抽样人员现场发现被抽检单位存在不需检验即可判定明显违法的行为,应当终止抽样,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送当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理。涉及其他监管部门的,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时通报。
被抽检单位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对抽样工作进行协助和配合。
抽样工作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检单位。
第十八条 抽取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检单位签字或盖章确认,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第十九条 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定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抽样文书必须由抽样人员和被抽检单位有关人员签字,5 / 12
并加盖被抽检单位公章或其他合法印章。对特殊情况,双方签字并加按指模确认。
第二十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将被抽检单位的法定权利书面告知被抽检单位,并要求被抽检单位签字确认。第二十一条 抽取的样品(含复检备用样品)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对于有特殊贮存和运输条件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要求,不发生影响检验结果的变化。
第二十二条 被抽检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现场记录拒绝监督抽检的相关情况,并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因被抽检单位停产等原因造成无法抽样的,抽样人员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共同确认相关情况,并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第二十三条 在食品经营领域抽取样品的,抽样单位应当书面通知食品包装或者标签上标称的生产单位(包括进口商品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下同)确认食品的真实性。生产单位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反馈意见,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为生产单位认同样品的真实性。
第三节 检验
第二十四条 承检机构接收样品时,应当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果或者综合判定
/ 12
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验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当标识后入库。
承检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样品管理程序文件,妥善保存样品。
第二十五条 承检机构应当按照监督抽检实施细则的规定开展检验工作,并如实、准确、完整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第二十六条 承检机构应当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数据准确、结论明确。
检验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的,承检机构应当如实记录有关情况,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未检出问题的样品,应当自抽样之日起三个月内完好保存;不合格的样品,应当在检验结果异议期满后三个月内完好保存。
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超过三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第二十八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承检机构应当将检验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抽检单位以及生产单位、进口食品的代理商或进口商。
第四节 异议处理
第二十九条 被抽检单位或被抽检产品的生产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5日内,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书面异议或者复检申请并申明理由。逾期未提
/ 12
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复检:
(一)初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备份样品在正常贮存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
(四)已进行过复检的;
(五)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六)样品的生产单位或进口代理商对样品的真实性提出异议,但不能提供有关证据的;
(七)其他非人为原因可能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第三十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委托下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承检机构受理被抽检单位提出的异议申请。第三十一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承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检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予以复检的决定。对需要复检并具备复检条件的,由复检申请人在已公告的食品复检机构名录中自行选择复检机构,征得初检机构同意后,按原实施细则对留存的备用样品组织复检。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第三十二条 复检机构应当对复检申请人提出异议的项目进行检测。必要时,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检验项目。
初检机构应当配合复检工作,按要求提供备样,无正当理由不
/ 12
得拒绝。
第三十三条 复检机构应当于检验工作完成后出具复检检验报告,并及时报送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复检结论为最终结论。复检结论为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复检申请人承担。
第五节 结果处理
第三十四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应当汇总监督抽检结果,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定期组织对监督抽检结果进行分析,排查食品安全风险,对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整治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按照总局的部署,组织本地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开质量安全分析会,查找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
第三十六条 不合格食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对最终结论确认为不合格的食品,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出厂、销售的不合格食品依法召回处理,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书面报告有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采取行政处理措施,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将处理结果上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复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应当加强对不合格食品生
/ 12
产企业的跟踪监督抽检。
未经复查,或者复查后同种食品仍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恢复生产经营同种食品。复查工作中的产品检验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承担。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被抽检单位擅自更换、隐匿、处理已抽样封存的样品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告,责令整改,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复查仍然有不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问题的;
(二)未经复查继续生产销售同一种食品的;
(三)同一类食品连续2次在省级以上监督抽检中检出问题的。
第四十一条 参加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抽样单位、承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取消其承担监督抽检任务资格,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承担监督抽检任务;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擅自发布监督抽检信息的;
/ 12
(二)违反规定事先通知被抽检单位的;
(三)接受被抽检单位的馈赠的;
(四)未向被抽检单位购买样品的,或向被抽检单位收取任何费用的;
(五)不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抽样、检验、结果上报的;
(六)与被抽检单位签订食品检测有偿服务协议的;
(七)利用监督抽检结果参与有偿活动或开展食品推荐、评比活动,向被监督抽检单位发放监督抽检证书或牌匾的;
(八)利用抽检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九)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第四十二条 被抽检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抽检的,由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并向社会公布;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不合格食品,指经抽样检验,所检项目指标值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标签上明示的企业标准或者质量承诺等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
第四十四条 餐饮服务监督抽检、食品不定期监督抽检、地方监督抽检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解释。
/ 12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3年×月×日起实施。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