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7
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 培训。
第三章
专科建设
一、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科常用中医诊疗技术。
四、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专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四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开展专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会诊、救治,体现对专科有效的技术支撑。
六、加强中医康复治疗管理,积极开展专科疾病的康复。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
十、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符合要求。
四、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并落实。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六、积极开展个体化特色中药服务,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及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二、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中医护理人员配置合理。
三、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四、积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五、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
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治未病科功能定位准确。
三、治未病科基本条件满足业务需求。
四、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五、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宣教,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 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30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满足需要。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 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要求。
(二)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三)承担基层中医专科临床人员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和师承教育实施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四)开展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
五、科研管理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以解决优势病种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专科专业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
(三)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上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开展临床试 验。
(五)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符合相关伦理审查规程和要求。
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确立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管理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四、有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六、有医院感染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细化并严格遵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有医疗关键环节与 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有医疗技术(包括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重点医疗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科室负责人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不应用未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与器械。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建立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实行医疗技术分类管理; 建立并落实手术分级与准入管理制度。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管理,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有实验室安全流程,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释检查结果。
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保证临床咨询及时受理与处理,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6.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二)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I、超声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2.有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有重点传染病防治专家组。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公众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咨询。
(二)医院感染管理 1.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加强监测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实施监管与改进。
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
8.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9.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感染监控、灭菌产品质量管理需要。
五、住院诊疗管理
(一)由符合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质量管理要求、诊疗指南与规范,对住院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住院诊疗,各级医师职责明确并落实,加强入院检诊与患者病情评估,落实知情同意制度。
(三)对高龄、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危重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有适宜的院内外会诊制度与流程管理。
(四)规范激素、肠道外营养、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物等重点治疗药物的使用。
(五)有规范的出院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出院后的治疗康复与随访方案。
六、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与人员梯队。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建立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五)电子病历管理符合规定要求。电子病历个人信息有严 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品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
三、根据《分级护理》(WS/T431-2013)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
四、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五、按照特殊护理单元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质量管理与监测。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组织。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科研和服务需要。
四、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五、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
第三部分 党的建设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一、健全并完善党委工作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要求。
二、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公开。
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四、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党员素质。
第三章 反腐倡廉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体系。
二、加强党风廉政、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廉洁风险防控。
三、加强对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二篇: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1
三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1 第三章
骨伤专科建设
一、骨伤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等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和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熟练掌握常用的中医骨伤诊疗技术。
四、骨伤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骨伤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急性创伤、复合创伤等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骨伤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骨伤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2
第四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和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开展骨伤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会诊、救治,体现对骨伤专科有效的技术支撑。
六、加强中医康复治疗管理,积极开展骨伤疾病的康复。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
九、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3
三、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符合要求。
四、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并落实。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六、积极开展个体化特色中药服务,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及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二、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中医护理人员配置合理。
三、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四、积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五、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
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4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治未病科功能定位准确。
三、治未病科基本条件满足业务需求。
四、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五、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宣教,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30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 5
符合《三级中医骨伤医院基本标准》。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等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6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要求。
(二)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三)承担基层中医骨伤临床人员培训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和师承教育实施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四)开展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
五、科研管理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以解决优势病种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骨伤专业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
(三)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上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开展临床试验。7
(五)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符合相关伦理审查规程和要求。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确立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管理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四、有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六、有医院感染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患者安全。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细化并严格遵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有医疗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 8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有医疗技术(包括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重点医疗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科室负责人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不应用未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与器械。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建立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实行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建立并落实手术分级与准入管理制度。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 9
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管理,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2.有实验室安全流程、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释检查结果。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5.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保证临床咨询及时受理与处理,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6.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二)病理质量管理 1.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2.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10
3.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4.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并落实。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6.有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随时沟通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解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支持。
(三)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放射、CT、MRI、超声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2.有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贵方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手术治疗管理 1.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11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守诊疗规范,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中。3.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4.医院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5.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有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6.手术的全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应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7.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因素,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等医院管理评价指标,实施管理与评价,改进手术质量与安全。
(二)麻醉治疗管理 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麻醉人员配备合理。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3.履行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12
5.有麻醉后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麻醉并发症的防范措施到位。6.建立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7.建立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8.定期分析麻醉管理评价指标,开展麻醉质量评价,确保患者麻醉安全。
(三)重症医学科管理 1.重症医学科室布局、设备设施、专业人员资质与能力、设置及医院感染控制符合《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基本要求。2.有科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3.对医师与护理人员实行资格、技术能力准入及授权管理;对重症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患者诊疗活动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4.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的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所致的泌尿系感染有预防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5.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四)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13
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有重点传染病防治专家组。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公众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咨询。
(五)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3.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4.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6.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六)医院感染管理 1.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加强监测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实施监管与改进。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15 8.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9.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感染监控、灭菌产品质量管理需要。
五、住院诊疗管理
(一)由符合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质量管理要求、诊疗指南与规范,对住院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住院诊疗,各级医师职责明确并落实,加强入院检诊与患者病情评估,落实知情同意制度。
(三)对危重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有适宜的院内外会诊制度与流程管理。
(四)规范激素、肠道外营养、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物等重点治疗药物的使用。
(五)有规范的出院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出院后的治疗康复与随访方案。
六、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与人员梯队。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有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16
(三)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四)电子病历管理符合规定要求。电子病历个人信息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品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
三、根据《分级护理》(WS/T431-2013)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
四、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17
五、按照特殊护理单元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质量管理与监测。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组织。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科研和服务需要。
四、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五、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第三部分 党的建设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一、健全并完善党委工作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要求。
二、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公开。
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四、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18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党员素质。第三章 反腐倡廉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体系。
二、加强党风廉政、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廉洁风险防控。
三、加强对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19
第三篇: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附件4
三级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
肛肠专科建设
一、肛肠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等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肛肠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常用的中医肛肠疾病诊疗技术。
四、肛肠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肛肠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肛肠专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肛肠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肛肠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四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开展肛肠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会诊、救治,体现对肛肠专科有效的技术支撑。
六、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七、广泛、合理应用中医医疗技术,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
八、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符合要求。
四、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并落实。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六、积极开展个体化特色中药服务,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及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二、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中医护理人员配置合理。
三、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四、积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五、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
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研工作。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治未病科功能定位准确。
三、治未病科基本条件满足业务需求。
四、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五、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宣教,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30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符合《三级中医肛肠医院基本标准》。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医学教育
(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的要求。
(二)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
(三)承担基层中医肛肠临床人员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和师承教育实施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四)开展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
五、科研管理
(一)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二)承担各级各类以解决优势病种难点问题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肛肠专业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研究经费。
(三)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激励政策,并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上取得成效。
(四)依法取得相关资质,并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开展临床试验。
(五)医院临床研究工作符合相关伦理审查规程和要求。
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确立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管理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四、有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六、有医院感染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细化并严格遵守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有医疗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有医疗技术(包括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重点医疗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科室负责人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不应用未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与器械。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建立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实行医疗技术分类管理;建立并落实手术分级与准入管理制度。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管理,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有实验室安全流程,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释检查结果。
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5.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保证临床咨询及时受理与处理,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息的服务。
6.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二)病理质量管理
1.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2.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3.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4.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并落实。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6.有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随时沟通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解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与外科手术方案提供支持。
(三)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I、超声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2.有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及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手术治疗管理
1.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守诊疗规范,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中。3.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4.医院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
5.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有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6.手术的全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的离体组织应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7.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分析影响围手术期质量与安全因素,有“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手术并发症”等医院管理评价指标,实施管理与评价,改进手术质量与安全。
(二)麻醉治疗管理
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麻醉人员配备合理。
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履行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5.有麻醉后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麻醉并发症的防范措施到位。6.建立术后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7.建立麻醉科与手术科室和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
8.定期分析麻醉管理评价指标,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价,确保患者麻醉安全。
(三)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有重点传染病防治专家组。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
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公众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咨询。
(四)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3.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
4.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6.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五)医院感染管理
1.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加强监测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实施监管与改进。
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7.消毒工作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
8.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9.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感染监控、灭菌产品质量管理需要。
五、住院诊疗管理
(一)由符合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质量管理要求、诊疗指南与规范,对住院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住院诊疗,各级医师职责明确并落实,加强入院检诊与患者病情评估,落实知情同意制度。
(三)对危重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有适宜的院内外会诊制度与流程管理。
(四)规范激素、肠道外营养、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物等重点治疗药物的使用。
(五)有规范的出院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出院后的治疗康复与随访方案。
六、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设置病案科,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与人员梯队。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建立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五)电子病历管理符合规定要求。电子病历个人信息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品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
三、根据《分级护理》(WS/T431-2013)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
四、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五、按照特殊护理单元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质量管理与监测。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组织。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科研和服务需要。
四、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五、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
第三部分 党的建设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一、健全并完善党委工作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要求。
二、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公开。
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四、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党员素质。
第三章 反腐倡廉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体系。
二、加强党风廉政、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廉洁风险防控。
三、加强对廉洁自律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四篇:评审标准
北方民族大学首届微电影大赛奖项设置及注意事项:
(一)奖项设置:
动画部分:最佳创意奖一名
视频部分: 最佳编剧奖一名
最佳动画片奖一名
最佳导演奖一名
最佳美术奖一名
最佳剪辑奖一名
最佳导演奖一名
最佳摄影奖一名
最具网络人气动画片
最佳故事片一名
最佳男演员奖一名
最佳女演员奖一名
最具网络人气短片
(二)注意事项:
(1)、北方民族大学首次微电影大赛入围作品以及评审标准已经上传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官方网站,请各位评委及时下载。
(2)、北方民族大学首次微电影大赛共设置十三个奖项,其中视频部分有八个奖项,分别是:最佳编剧奖一名、最佳导演奖一名、最佳剪辑奖一名、最佳摄影奖一名、最佳故事片一名、最佳男演员奖一名、最佳女演员奖一名、最具网络人气短片一部,动画部分有五个奖项,分别是:最佳创意奖一名、最佳动画片奖一名、最佳美术奖一名、最佳导演奖一名、最具网络人气动画片一部,其中“最具网络人气短片”和“最具网络人气动画片”以大众评选环节评选结果为准。
(3)、每个奖项各个评委只可以推荐一部作品(同时每部作品具有唯一性,只可参加一项奖项的评选,最佳男女主角奖项除外)。
(4)、各位专家评选结束之后请拨打电话或短信通知主办方(***蔡宾),会有专人前去领回评审表格。
(5)、专家组评选结束之后,由主办方整理各位评委的评选结果,以票数居多者为最终结果。
(三)评选标准
1.参赛作品评选标准
(1)主题:符合本活动主题,内容突出,立意鲜明,视角独特,能表现思想性和时代精神,引起观者共鸣。
(2)创意:有创新性,构思独特,诉求手法新颖,内容精彩。
(3)感染力: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吸引性和影响力。作品的立意、思想内容及剧情画面的安排具有感召力、视觉冲击力及内涵感染力。
(4)整体技术
①拍摄技巧:拍摄视角独特,具有吸进力。
②视觉效果:色彩和谐,具有美感;运用剪辑、切换等后期制作手法,使作品产生丰富的主题表现力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③音响效果:适当运用语音、背景音、效果音、配乐及音乐对作品进行渲染,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根据上述标准,评出各类作品获奖等次。)
一、参赛作品接收和评选流程
活动分为参赛作品接收和评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赛作品接收
参赛作品接收时间:2012年6月1日至9月20日(以组委会收件时间为准)。第二阶段:参赛作品评选
1.2012年9月26评委选出入围作品
2.2012年10月10日至10月20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展示网站上开始大众评选,由北方民族大学学生不记名投票评选。
3.2012年10月15日至2012年10月20日,有专家评委会评选出最终奖项。
二、评选原则
1.参赛者须提供自己原创、未发表的作品,严禁抄袭和盗用他人作品及肖像,严禁参赛作品经过任何后期特效处理等。如因抄袭、盗用他人作品及肖像、后期特效处理、报送已发表作品参赛而产生的纠纷和法律问题,均由该参赛者自行负责,本活动只提供比赛平台,不负连带责任。
2.参赛作品要符合比赛主题,内容健康,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有反动、黄色等内容,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3.所有入选作品,主办单位有权用于以公益事业宣传、品牌栏目宣传和大赛形象宣传等用途,不另付稿酬和肖像权使用费。参赛者默认授权本大赛组委会在国际范围内代理作品版权。活动主办单位视所有参赛者均遵守该规则。
第五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函〔2012〕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中医医院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我局制定了《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在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局医政司。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 邴媛媛 杨荣臣
联系电话:010—59957687 59957683 传 真:010—59957684
电子邮箱:yiyuanpingshen010@126.com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突出特色、提高疗效、促进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统筹利用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中医医疗体系的整体功能,逐步建立由中医药管理部门、行业学(协)会和专家参与的中医医院评审评价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医医院评审是指根据中医医院基本标准和中医医院评审标准,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
中医医院评审组织是指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具体负责中医医院评审技术性工作的专门机构。评审组织可以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是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委托的适宜第三方机构。
第三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均应遵照本办法参加评审。
第四条 中医医院评审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围绕中医特色、中医疗效、质量、安全、服务、管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第五条 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定。第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包括周期性评审和不定期重点检查。
周期性评审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期满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综合评审。不定期重点检查是指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评审周期内适时对中医医院进行的检查和抽查。
第七条 通过中医医院评审,促进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中医特色突出、中医疗效显著、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对中医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分级管理。
第二章 评审权限与组织机构
第八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全国中医医院评审的领导、组织、质量控制及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第九条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成立中医医院评审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的中医医院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兼任。
第十条 三级和二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一级中医医院的评审由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建或指定的评审组织负责具体实施。
第十一条 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下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二条 评审组织负责以下事项:
(一)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院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评审的技术性工作,提出评审结论建议;
(二)在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下,参与组建和管理评审专家库,参与组织评审专家的培训工作;
(三)完成中医药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三条 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建由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院校、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库。
第十四条 评审专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选聘。评审专家应当按照规定参加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评审组织举办的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参加评审工作。
第十五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包括评审工作流程、专家工作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加强对评审工作的管理,确保评审质量。
第三章 评审申请与受理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评审周期为四年。
第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按制订评审计划,并报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评审计划包括:
(一)本参加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册;
(二)本评审工作的时间安排;
(三)评审重点和组织实施方案;
(四)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可以向有评审权的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评审申请,提交评审申请材料:
(一)医院评审申请书;
(二)评审周期内接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检查、指导结果及整改情况;
(三)评审周期内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信息及其他反映中医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安全、医院效率及诊疗水平等的数据信息;
(四)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医院提交的评审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是否受理评审申请的处理意见:
(一)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内容及形式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医院需要补正的材料及提交期限;医院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不予受理。
(二)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或者医院按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书面告知进行补正符合要求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受理。
第二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受理评审申请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向中医医院发出受理评审通知,明确评审时间和日程安排。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申请评审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要求其在15个工作日内补办申请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手续的,视为放弃评审申请。
第二十二条 新建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新变更为中医类别医院的,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执业满1年后方可申请首次评审。
第四章 评审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医院发出评审受理通知后,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通知评审组织;评审组织接到通知后,应当从中医医院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组建评审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其中,组建三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小组时,应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的专家库中抽取本省(区、市)外的专家,承担“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的评审任务。
第二十四条 评审专家与被评审中医医院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医院也可向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对评审专家的回避申请。评审专家的回避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决定。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周期性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评审申请材料;
(二)不定期重点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报告;
(三)中医医院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四)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符合情况。
评审主要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和对中医医院进行现场评审,现场评审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查、现场访谈、资料检查、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第二十六条 评审小组应当在评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评审报告,并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提交给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
(一)评审工作概况;
(二)评价结果;
(三)被评审中医医院的总分及评审结论建议;
(四)被评审中医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意见及期限;
(五)应当说明的其他问题;
(六)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七条 评审工作报告经评审组织审核同意后,报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审组织认为必要时,可要求评审小组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审议或者评审。具体程序由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评审工作有关的各种原始材料由评审组织存档保存至少4年。
第二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收到评审工作报告后,对拟作出三级乙等(含三级乙等)以下等级评审结论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审结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拟作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结论的,应将评审报告、打分汇总表、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等材料复印件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审批同意后,方可正式作出三级甲等的评审结论。
评审结论应以适当方式对社会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至15天。公示结果不影响评审结论的,书面通知被评审医院、评审组织和有关部门,同时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评审周期内,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情况与中医专科建设等进行不定期重点评价。
不定期重点评价的具体内容与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
第五章 评审结论
第三十一条 各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不合格。各级中医医院的分等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各级甲等、乙等中医医院的等级证书及标识的格式,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定。
等级证书的有效期与评审周期相同。等级证书有效期满后,医院不得继续使用该等级证书。医院的等级标识必须与等级证书相符。第三十三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对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医院下达整改通知书,给予3-6个月的整改期。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应当于整改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向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再次评审,再次评审结论分为乙等或者不合格。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整改期满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再次评审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直接判定再次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再次评审不合格的中医医院,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评审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六条 医院自动放弃评审的,视为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由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低或撤销医院级别。
第三十七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前,应当告知中医医院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中医医院在被告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听证情况,作出有关评审结论的决定。
第三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在作出不合格评审结论时,应当说明依据,并告知中医医院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将中医医院评审结论以适当方式在辖区内公布。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做到公正、公平评审,确保评审结论的公信力。
第四十一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评审组织、评审计划、评审人员组成、回避制度、评审程序、纪律执行等方面情况的审查和监督。
第四十二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 评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评审专家违反规定,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中医药管理部门、评审组织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取消其参与评审工作资格;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四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中止评审:
(一)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评审期间无法调查核实的;
(二)违反评审纪律,采取不规范行为,影响评审专家的公正公平性,干扰评审专家工作的;
(三)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消失3个月后,中医医院可向中医药管理部门再次提出评审申请。第四十五条 中医医院在评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终止评审,并直接判定评审结论为不合格:
(一)提供虚假评审资料,有伪造、涂改病历及有关档案资料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有群众来信、来访反映医院重大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并提供明确线索,已经查实的;
(三)借评审盲目扩大规模,滥购设备,浪费资源的;
(四)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条 中医医院在等级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原评审结论,取消评审等次,并收回证书和标识:
(一)医院在中医药特色优势、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
(二)在评审周期内医院实际情况与评审时有较大出入,核心指标严重不符合要求的;
(三)经查实在接受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四)拒绝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或者未按照要求完成对口支援任务的;
(五)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医院评审结论为不合格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医院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第四十八条 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在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评审的中医医院名单、评价结论、评审工作总结及本评审工作计划报送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