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时间:2019-05-14 07:0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第一篇: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

【摘要】在农业农村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应认真领会并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两个基本思想,即以探索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有效实现形式为导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领导农民共同富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形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平台,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体系和为农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三农 生产经营体制 供销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探索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有效实现形式,不走土地私有化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农村改革进程已经三十多年,取得的基本制度成果是建立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该体制有三个制度要素:一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土地由农户承包经营;三是集体统一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正是靠这一制度,迅速调动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打破了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经济活力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但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并没有一蹴而就得到解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平常留在农村生活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谁来种地”成了需要关注的大问题。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本身来看,绝大部分农村集体是个“空壳”,没有任何经济实力为农户提供统一生产经营服务。不但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比较大,就是农村内部贫富差距也日渐扩大。尤其出人意料的是,农村普遍出现了土地粗放甚至撂荒现象,如果说农村改革存在“人懒”的弊端,那么农村改革三十多年之后则出现了“地懒”的弊端。这正是“谁来种地”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难题呢?有人主张放弃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实行彻底或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化。他们认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产权不受侵犯,可以促进土地要素在市场主体之间自由交换。显然,放弃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所谓集体经济及集体经济组织自然就不存在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就彻底瓦解了。针对这种私有化主张,总书记主政之后旗帜鲜明地指出,“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必须坚持,农村改革中这条底线不能破。他还要求,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优越性不在于保持一个名分,而在于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效实现”。对于像江苏省华西村那样靠办工业发展起来的农村,大家都公认集体经济的制度优越性,但华西模式在广大纯农业地区无法复制。

纯农业地区土地集体所有制如何有效实现,如何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个问题的有效答案不可能在书本上,而只能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调研发现,农村税费改革近十年以来,在国家(包括乡镇政府)取消针对农民的税费负担之后,一些农村仍然原原本本地坚持农户承包集体土地必须先“留足集体的”,而且集体提留真正用于本集体的公共服务上面,这样的农村都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农民的收入水平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社体系

农户经营体制的制度优势在于,彻底消除集体统一进行农业劳动的监督成本,调动农民自觉自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打破“大锅饭”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一家一户如何进入市场,即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问题随之产生。以大包干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多年来,不论是三农问题专家学者还是农口领导干部,都十分关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探索,并且以山东等地为先导,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但是,农民买难卖难、贷款难、科技推广难、农产品质量不稳、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等当年的新问题已经拖成了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5年1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是在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对如何在农户经营体制基础上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理念,不仅为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规定了坚定不移走合作制的正确方向,更为彻底解决小农户进入市场的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其要点是,供销合作社要发挥服务网络完整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生活资料购买、产品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并且社会化服务中产生的利益要由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农民共同分享。这一设计理念的科学性,不仅体现了对东亚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的借鉴,更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山东、河北、浙江、广东作为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省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第二篇:底线思维

(一)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据《学习时报》报道,习近平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

(二)守好底线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要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两个务必”,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加强警示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三严三实”要求,着力点就在一个“严”字、一个“实”字。“严”字蕴涵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严肃的政治追求,是完善组织生活、贯彻民主集中制等严格的组织原则,是懂规矩、守底线、拒腐蚀、永不沾等严明的纪律要求,如果离开了这个“严”字,就会导致信仰迷失、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最终失去凝聚力、战斗力。

——2014年9月1日,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规矩是检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讲规矩是内在自觉要求,是对党性的重要考验。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往往是从破坏规矩、违反纪律开始、进而违法。从严治党就要执纪必严、动辄则咎,体现纪律的严肃性。

——2014年3月5日,王岐山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党是政治组织,党规党纪保证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底线;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底线。党章规定,党员必须自觉遵守纪 律、模范遵守法律。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抓全党的纪律,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2015年5月8日至10日,王岐山到浙江省调研时的讲话

坚持底线思维,积极稳妥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2014年3月31日至4月1日,张高丽在河北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的讲话

(三)领导干部需要守好哪些底线?

1、守好清正廉洁的底线

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发表《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 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我刚当干部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要发财可以合法发财,自己经营,靠勤劳致富、靠能力致富、靠智慧致富,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这么干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在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岗位上戴着假面具去干那些伤天害理的事?!自己的良心难道一点没有发现吗?睡得着觉吗?把这些事情想清楚了,干事自然有底线,自然有高度,自然不会做那些充满了诱惑、可能掉入陷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

——2014年5月8日,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要严格执行干部管理制度,讲原则不讲关系,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让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零容忍态度反对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高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

——2015年3月5日,俞正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时的讲话

为政清廉是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当年斯诺访问延安,赞叹我们党的领袖廉洁奉公、勤俭朴素的作风,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今天,坚持清正廉洁,依然是领导干部必须守好的基本底线。现在,党员干部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枪弹”而是“糖弹”,不是生与死、血与火,而是名与利、得与失。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算清廉政这本账,切实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为官。

——2015年3月1日,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不能触犯法律的红线

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能 6 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还必须严格执纪。有了规矩不严格执行,就像开车不守交规,任性就要出事。应当说,现在党纪党规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许多要求也很明确具体,但问题是落实不够、执行不力。对党员干部来说,守法只是一个基本底线,而遵守和执行党纪党规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有许多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但党员干部不能做。要坚持党纪严于国法,领导干部严于一般党员干部,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要坚持有纪必执、执纪必严,对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严格问责、严肃处理,不搞法不责众、不搞情有可原、不搞下不为例,切实维护纪律规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推动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2015年5月13日,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要增强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切实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牢 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

——2015年2月6日,刘云山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结业上的讲话

(四)如何守好底线?

1、学会用好两面镜子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点亮理想之光,补足精神之“钙”,用心体察民情,用情为民造福,坚持严律己、有底线、守法纪,坚持勤政敬业、先之劳之,切实担负起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持续改善民生的责任。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

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认清严重违纪违法对党的形象的巨大危害,认清反面典型所作所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重大损失,从理想信念、纪律规矩、党性原则等方面剖 8 析根源、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举一反

三、检身正己,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真正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2015年7月31日,刘云山出席省区市和部分部门单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坏处着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

——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党外人士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的讲话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围绕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2015年7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的讲话

政府将大力简政放权,不做竞技场的“收票员”和“运动员”,而是做好“裁判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政府还要兜住底线,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5年3月23日,李克强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

要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条民生底线,将民生政策更多地向困难群众、困难地区倾斜。

——2014年3月7日,张德江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第三篇:底线思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做任何事,都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

那么,如何确定底线在哪里呢?并非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是底线,一件事能不能成为底线,关键是看这件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无法补救?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又比如:对环境、生态等的破坏属于不可逆转的损失,那么环境、生态的保护就是防守的底线。

一般来说,加强底线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底线意识,与强化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树立底线意识,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于确立政绩底线。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发展。二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善于确立风险底线。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三是要树立绩效意识,确立绩效底线。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对开发、建设、生产项目上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确定最高目标的同时,都要定好最低标准,进行绩效的底线管理。

系统排查全面防守。底线管理的排查和防范,关键在于全面系统。全面的排查大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线,考虑人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有关问题,如反恐、安全生产、消防、交通安全、资金公物安全等。二是秩序的底线,考虑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严肃性和规章制度的连续性。三是绩效的底线,考虑成本效益、质量、规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线,考虑发展会不会危及长远的利益,包括环境、生态、资源等的保护。

防范的关键是落实。防守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同时,加强对下级底线管理的检查,把防范风险、排查问题、守住底线作为常规工作和重要政绩来考核。

完善公共政策的配套体系。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线所在。改革的配套与政策的体系化是守住底线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同时就要考虑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励机制,奖励有功者,同时就要考虑惩戒错误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项目搞开发,同时就要考虑规划、环保问题等。

重视舆论的作用。社会成员的信心是固守底线、战胜风险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战胜了很多困难、风险和危机,靠的就是大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万众一心的合力。在当代社会,信心来自信任,信任来自了解,了解来自透明。让群众知道政府面临什么?拥有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并通过有效的宣传、说服,建立认同感,建立信任,这可能是守住底线最可贵的力量。

第四篇: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与反思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与反思

彭海红

 2012-11-13 09:42:39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7期

摘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国共产党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尊重广大农民的探索和创造,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一、新时期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

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和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1982年第一个中央1号文件及随后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用不同的政策语言对包干到户的生产经营责任制作过描述。1986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提出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了适应农户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单位的事实,《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法改为“家庭承包经营”,并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坚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由开始的“大包干”,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中央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表述的嬗变,表明了不同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重点的不同,也反映了农村改革30多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自身不断稳定和完善的过程。

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回顾30年的农村改革,围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党中央一直致力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以来,中共中央通过了一系列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农户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中获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及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改革初期,中国共产党放宽农村政策,允许社员承包土地,实行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是,广大农民仍然担心党的政策变化,担心承包的土地被收回。为了使广大农民看到政策的稳定性,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措施,比如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坚持土地调整的“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此后,中共中央致力于完善土地承包办法,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措施和方法。

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为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改革思路,并且要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广大农民确实拥有了长久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再担心土地承包关系的变动。

(二)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集体统一经营层

农村改革以来,基于对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作为两个经营层次的结合点,把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加强制度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了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的改革思路。要求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对家庭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强调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三)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尽管1982年中央1号文件禁止农民的承包地流转,但是试图通过承包土地尽可能连片并保持稳定以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承包关系基本确定之后,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一些地方产生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中已有关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内容。不过这时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仅限于转包一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央正式提出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改革思路和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也由转包一种形式扩展到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此后,更加注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也越来越具体和细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取得一定威效。到2008年底,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09亿亩,占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9%。

三、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几点反思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遗留着小农经济的残余

当前,处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户,已经脱离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成为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度下的成员;从其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来看,已远远超过自己家庭的所需,农户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之一;从农业劳动的时间来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户除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还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大农户依靠劳动所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因此,当前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根本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定义的小农经济。但是,从经营方式上看,尤其是当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该“统”的不“统”、该“统”的没“统”情况下,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确实呈现出一些小农经济的特征。这种小农经济的遗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而且阻碍了农民与集体以及农民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原本组织起来的农民重新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最近出现的“算你狠”到“蒜你贱”的大蒜价格“过山车”以及“姜你军”、山东菜农自杀、内蒙土豆滞销、海安大白菜滞销等种种“菜贱伤农”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弊端。在保证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不断加强农民相互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加强集体统一经营层

农村改革30年来,中共中央通过一系列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措施,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地位,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中央也一直强调通过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但是根据统计资料,2006年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仅占汇总村数的43.1%,也就是说,有近60%的农村是谈不上集体统一经营的。另外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年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占到近一半,低于10万元的村占到近60%,高于50万元的村占22.6%,高于100万元的村占到16%;被调查村庄的集体平均负债水平为176.23万元;村集体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的出租或开发收入,特别是高度依赖土地出租收益,只有很少的村有投资入股分红收益和直接的生产经营性收益。1

农户家庭经营所展现的活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集体统一经营与之相比则呈现明显的弱势。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本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在改革中似乎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非集体化”(decollectivization)、2甚至“去集体化”3的改革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缺乏经验,不少地方片面强调“分”的一面,致使多年积累下来的集体财产被分掉,集体经营这一层次在很多村庄成了空架子。

没有切实地发挥集体统一经营优越性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只不过是“进行了一半”4的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落实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三)重新思考和认识社区集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

在农村改革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地方更多地是把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界定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仅仅把它看作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层次和内容,而忽视了其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事实上,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土地所有者的村(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虽然不再直接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但它一方面要对土地发包、承包以及该组织的经济活动制定统一的行为准则,对重大问题作出统一决策,以维护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要为其成员即农户提供必要的协调、管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功能。集体经济组织在通过收取承包费体现所有者权益的同时,还需要明确对集体资产的处置权、管理权。这样,才能真正把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统一起来。如果仅仅把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层次,仅仅强调其服务功能而忽视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决策、管理、协调、资产积累等重要职能,就很难形成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发挥家庭承包经营活力的同时,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阐明,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也已经证明,单个弱小的农户无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要么发展成为大农业,要么被大农业所消灭。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广种薄收、高投入低收益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模式没有出路。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有学者认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下,土地整改是利用规模经济的一个层次,此外,还有一种叫高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即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联系中客观存在的规模经济。5

我们国家大,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生产经营方式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也不能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的办法,不能“一刀切”。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二是在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同时,在二三产业发达的农村,也应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允许土地向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允许他们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地方产生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因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更详细的政策和规定而备受关注。面对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界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争论。

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的前提下,它确实是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一部分农民群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需求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如果掌控不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确实存在导致土地私有化的可能性。

总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到底是成为有力地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神剑”,还是成为敲开土地私有化大门的“魔剑”,关键是要看剑的主人即掌握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对它的把握和运用。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使它向着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避免土地私有化的倾向;单纯追求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置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于不顾,就很容易迷入土地私有化的歧途。

注释:

1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2(美)莫里斯·梅斯纳著,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33页;Kate Zhou,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Colorado and Oxford:Westvie Press,Inc,1996.P4-5.

3(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4牛若峰:《论只完成了一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

5蔡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美)莫里斯·梅斯纳著,张瑛等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美)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蔡昉:《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Kate Zhou,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Colorado and Oxford:Westvie Press,Inc,1996

[7]牛若峰:《论只完成了一半的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第7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道路研究”(项目批准号:09CKS011)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五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底线不能突破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底线不能突破

2013年12月05日03:30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15人参与)

三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误读一:

农村土地都可以入市。

文件解读:

不是所有土地都可以入市,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才可以。我们所说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主要指内在机制、定价原则等方面的统一,而不是说各种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土地都在一个市场买卖。

记者:三中全会后,一些地方都摩拳擦掌,急于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您怎么看?陈锡文:目前对有关改革部署,不要误读、误判,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这方面改革的要求和部署,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遵循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精神,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三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记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都可以入市吗?

陈锡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不是所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谓“农地入市”或“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是误读,是不准确的。“入市”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却有着明确的前置条件和限制条件,前置条件是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这部分土地才可以,限制条件则必须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是因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也就是说只有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

因此,关于“农地入市”的问题,是有明确的前提和限制条件的,千万不能认为农村土地可以随便使用、随便买卖了。

记者:那么,如何理解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陈锡文:土地要素市场和其他资源要素市场不同,区别在于土地利用必须按规划分类管理。农村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不能随意变换用途;城里的建设用地也分为商贸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企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按照规划,各类用地的价格是不同的。这么多类别的土地,不可能在同一个市场进行交易。我们所说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主要指内在机制、定价原则等方面的统一,而不是说各种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土地都在一个市场买卖。

记者: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有何改进?农民的收益是否会随之增加?

陈锡文:过去在征收农民土地时,长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土地被征收后,土地所有权都转为国有;另一个则是征收集体土地对农民的补偿标准比较低,农民不太满意。

那么,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恰恰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改进。第一,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不改变所有权就进入城镇建设用地市场,这部分用地仍归农民集体所有。第二,根据《决定》精神,今后应提高农民征地补偿标准,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根据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农民集体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后补偿标准最高不超出土地被征收前3年年均产值的30倍,同时土地管理法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地不

同情况决定是否提高补偿标准,具体由省一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补偿款不够,可以从当地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现在很多大中城市的补偿标准都突破30倍了。

误读二:

土地承包权可以抵押。

文件解读:

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的是经营权,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许抵押。

记者: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到底是什么权?这个权又能抵押给谁?

陈锡文: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与过去的规定相比是一个突破。

按照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并没有处分权,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允许抵押、担保的,因为抵押、担保实际上就是一种处分权,因为一旦抵押担保,到期无法偿还贷款,那土地就变成别人的了,变成事实上的农村土地买卖。

但是,现实中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又需要资金,商业银行每一笔贷款都必须有有效抵押物,而农民又缺乏,造成了贷款难。所以这次中央就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单独分离出来,允许抵押担保,但承包权作为物权依然不许抵押。这样既能缓解农民的贷款难,又能做到风险可控,即便到期还不上贷款,农民失去的也不过是几年的经营收益,并不会威胁到他的承包权。

至于谁能接受抵押担保的土地?这个关系非常大,我认为只有有资质的银行机构才可以做,一定要避免一般自然人和普通企业法人做这件事,因为这种抵押很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个是可能引发高利贷;第二可能引发以抵押担保为名私下买卖土地。抵押担保的是哪些权利、谁有权接收、要避免出现哪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改革设计中进行很细致的研究。

记者:鼓励工商资本下乡,会不会造成变相圈地?

陈锡文:工商企业到农村去租赁土地,原有法律就是允许的,但也是有限制,第一不能改变所有权,第二不能改变用途,原来是种地的你不能去盖厂房,第三不能损害农民的权益。而且,这一次三中全会《决定》对什么样的工商资本能下乡,表述得更加明确,限定得也更加严格。首先要适合企业化经营,农民一家一户干起来很难的或干不了的,就适合工商企业来搞,那就可以引进、鼓励;其次,企业进来就是要搞现代种养业,不能搞房地产也不能搞旅游业。

误读三:

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

文件解读:

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土地则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记者:三中全会《决定》中,还提出了农民的住房财产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要提出住房财产权问题?

陈锡文:住房财产权是个新概念。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在于积极探索农民财产权的一种可能实现形式。

记者:农民住房财产权可抵押担保转让,是否意味着农民马上就可以将房子轻松变现?城里人很快就能去农村买房了?

陈锡文:这种情况还不会出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慎重稳妥推进,选择若干地方先进行试点,摸索经验。抵押完了还不上怎么办?房子收走了流离失所怎么办?转让在什么范围进行?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经过试点才能够得到答案。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试点必须按照程序依法获得授权,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自行其是、擅自开展。

记者:住房财产权可以转让,是否意味着农民的宅基地也可以买卖了?

陈锡文:宅基地不等于农民住房财产权,这是一个误读。宅基地是我国的特有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自有的土地、自用的建筑”,即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申请,用于自住,不能建商业住房。必须遵循一

户一宅原则,宅基地面积由各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大小不等。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建在宅基地上的住房才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土地则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指标有限,很多地方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分过宅基地了,“一户一宅”的承诺难以兑现。此外,由于宅基地的土地无偿使用,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建新不拆旧、违规违章建房等情况。因此,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亟须改革和完善,要总结各地经验,逐步向前推进改革。

(原标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不能突破(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下载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底线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农村治理制度改革

    浅析农村治理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各种社会治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三农”发展形势,这就需从深层次对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建立符合“三农”发展的社会治理制度。......

    习近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三条底线

    习近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三条底线 新华网12月2日电习近平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

    企业文化建设之经营底线

    企业文化建设之经营底线文章导读:企业的义利观是企业伦理道德观的最集中的反映。“义”仍是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最高道德准则与行为取向,是为他人、为社会舍弃自己利益的行为取......

    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底线思维”

    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底线思维” 李克强“下限论”是一种“底线思维”: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在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和财......

    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

    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思想纵横) 张怡恬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8日07 版) 现实中,时常看到这样一些领导干部:忙忙碌碌却抓不住重点,措施不少却打不到点子上,四处出击却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就是指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农村土地制度需要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三条底线(2014年)(5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三条底线 2014-12-0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4年12月2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与创新方向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对于构建现代国家农村治理体系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农村土地改革“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