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7: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第一篇: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摘 要] 本文与提高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为宗旨,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探索了民族学院提高人文四肢教育的对策,意在强调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四肢的目的而进行。这些对策是充分发挥领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造就一支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把人文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各种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中人文素质的引导,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民族学院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学习迫在眉睫的任务,大家已经把人文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都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实施提高广大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各种政策,并取得了另人注目的成效,现就民族预科教育人文素质提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领导者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任何一项工作,只有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自觉主动地去采取行动。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好坏,均取决于领导的重视与否。和任何工作一样,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领导者永远处于决策者的地位。决策者必须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民族振兴,国家存亡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民族学院担负承上启下,继望开来的重任,可谓任重而道远。高明的决策者,对当前大学生价值困惑及意义世界消失的现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自觉承担起国家和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要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解决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造就一支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学校是人文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源。在这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占去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处世态度,都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甚至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要想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造就一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队伍。

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自己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才会引导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教师要深刻理解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知道,教育是一门铸造人灵魂的艺术,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那种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认识和教学方法是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的。

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依据各学科教材的实际情况,时时不忘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教材内容的讲解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教育机械的分开或生硬地相加。

2006年,国家民族教育司编出了一套符合民族预科教育的全新教材,这套教材是在总结多年来预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的一套较好的教材。该教材力求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重视并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诸如《大学语文》,《写作》,《民族事务与民族政策》,《英语》等,都有很多可对学生直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考民和民考汉一年制和二年制的《汉语》和《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是贯穿始终。民考民二年制《汉语》教材包括精读和阅读教程,配套阅读文选,其中所选课文全部为当前最流行的文章,其选文之浅显易懂,通俗明白是符合汉语文学基础极差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配套阅读教材是按各种分类编选的课文,比如思想,真理、独立、自由、正义、良知、尊严、气节、科学、智慧、怜悯、悲悯、友情、爱情、亲情、人情、自然、童真等等。一年制教材《大学语文》全部选的是各种文体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包涵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知识内涵,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蕴涵了现代文化的精华。只要教师树立人文素质的观念,并认真引导,学生就会在学习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和贯通,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逐步培养成高尚的人文精神,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四.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须知,全面发展的人才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是建筑在较高的文化素养上的,特别是文史哲教养上。民族学院学生的中学阶段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度过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着考试转的。学政治,学语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而是为了考高分,升大学,功利性很强。即使正课之外有一点时间,也是玩手机,钻网吧,打游戏,或者阅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之类的作品,基本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民族学院的现状看,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基本上处于自流状态。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的形态,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非常明显。有用的,能取得现实效用的就读,对那些现实用途看不见,摸不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不积极,不重视,很少有人借阅原汁原味的著作。比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学生很少接触,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个别学生读了也不懂,你问他读过四大名著没有,回答是看过电视剧,知道点儿故事。

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博览群书。学生在广泛阅读人文社科书籍,接触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接受祖先真善美的观念,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真正的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为此,学校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方向,有目标地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举行专题集会,向学生讲解课外阅读的有关问题,包括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的内容和方法等。教师可以结合作家作品的讲授向学生推荐某某作家的代表作,并点明作品的社会意义及精华所在。学校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人文讲座等激发学生阅读人文社科书籍的兴趣。

高等教育部为了加强全国各高等学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要求学校开设人文学科的课程外,还拟定出了一套古典文学必读书目。该书目选定了四十部古典文学著作,这些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学院领导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些原著。与此同时,为了给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图书馆也要积极构建新的文献资料体系,经常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科学类的文化资源,包括先进的网络文献资源,用丰富的馆藏吸引学生。开设较大规模的阅览室,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一个平台,创造良好的氛围。

五.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二者的统一。校园文化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天然功能。一个学校的校园物质载体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学校领导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当一个学校优美的校容校貌,合理的建筑布局,宽敞明亮的教室,开阔平坦的球场,纵横交错的道路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雅的人文环境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就会在自觉的状态中受到无声的教育,熏陶和启迪;当面对学校大门口的教学大楼上赫然醒目的“开拓,拼搏,实干,奉献”八个校训大字映入眼帘的时候,学生又会斗志昂扬,展翅高飞;当学生步行在林阴大道上,看到树旁一块块标语牌上古今名人的至理名言时,更回停止凝思略下决心,一定要发愤图强,誓登科学高峰。可见学校文化作品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由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它是一种具有引导启迪价值的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参加访问革命胜地,组织红色旅游,参加祭祖活动。每当青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场景的时候,就会亲自体验和感觉时代给他们的时候,就会亲自体验和感受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从而养成热爱人生,追求真理的良好品德。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生高度重视起来,并努力造成一支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各科的过程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就会使民族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 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6年

[3] 潘东明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1,(2)

[4] 潘懋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第二篇: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推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阅读书目的通知

各有关高校: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各院校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本教指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现推荐给贵校。希望贵校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自主阅读,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切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应为已在国内出版或图书馆普遍收藏的书籍,便于查找,且深度适中。

希望本书目能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并望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反馈到教指委,以便今后对书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衷心感谢贵校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1年12月

附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哲学、语言、伦理类】

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

 [英]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5

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4

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8

 [英]A.J.艾耶尔.尹大贻译.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美]托马斯·内格尔著.万以译.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

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

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

响.商务印书馆,1999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美]恩格尔哈特著.范瑞平译.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德]库尔特.拜尔茨著.马怀琪译.基因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0

 [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著.万俊人译.道德语言.商务印书馆,1999

 [美]查尔斯·斯蒂文森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美]波伊曼编著.江丽美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广州出版社,1998

 [美]蒂洛著.程立显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 [英]赫胥黎著.李黎译.美丽新世界.远方出版社,1997

 [美]飞利普•希尔茨著.姚明威译.保护公众的健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美]穆尔著.但汉松译.致命的药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 [英]托尼·霍普著.吴俊华等译.医学伦理.译林出版社,2010

 [美]彭斯著.聂精保,胡林英译.医学伦理学经典案例.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 [美]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 [美]托马斯著.周惠民译.最年轻的科学.青岛出版社,1996

 [美]穆迪著.罗汉译.濒死体验.上海三联书店,1988

 [美]斯蒂芬·罗思曼著.李创同,王策译.还原论的局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邱鸿钟.医学与语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彭瑞聪主编.医学辩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 周一谋编著.历代名医论医德.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

 何兆雄主编.中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 周俊、何兆雄主编.外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 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三联书店,2005

 朱幼棣.大国医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

1【历史、文化、人类学、美学类】

[德]H.李凯尔特著.凃纪亮译.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 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

版社,1989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  [英]J.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美] L.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8

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生死一瞬间——战争与饥荒.广州出版社,1998  [俄罗斯]巴赫金著.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美]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7

 [美]约翰·伯纳姆著.颜宜葳译.什么是医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美]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英]约翰·V·皮克斯通著.陈朝勇译.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

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 [美]厄恩斯特·迈尔著.刘珺珺等译.生物学思想的发展:多样性、进化与遗

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美]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

技术通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 [美]戴维·林德伯格著.王珺等译.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 [美]洛伊斯·N· 玛格纳著.刘学礼主译.生命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丹]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 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图书馆,1998

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方法论类】

 [法]拉•梅特里著.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商务印书馆,198

3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

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奥]L.贝塔兰菲著.秋同等译.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 [美]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3

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

 黄淑娉等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90  彭瑞聪主编.医学方法论.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

 彭庆星等主编.医学逻辑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

【疾病与病人类】

 [美]赫舍尔著.隗仁莲等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法]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5

 [美]凯博文著.陈新绿等译.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广州

出版社,1998

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今生今世——生命的神圣、品质和意义.广州

出版社,1998

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汪云九等译.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湖南

科技出版社,1999

 [美]保罗•布兰德,[美]菲利浦•扬西著.肖立辉译.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东方出版社,1998

 [英]R.D.莱恩著.林和生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丹麦]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等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1

 [美]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出版社,2000

 [美]R.M.尼斯著.易凡等译.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关于他人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俄罗斯]契诃夫著.契诃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 [英]R.D.莱恩著.林和生等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美]H.S.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 [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身体形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 [加拿大]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 [美]H.E.西格里斯特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01 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

 梁浩材主编.社会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刘增垣等主编.心身医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小学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当前许多小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出口成脏的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和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有效地开展也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我了解,很多小学都占用思想品德课的来上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势必在被占课中悄然降低。即便不占用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草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了事,根本没有像对待语文数学课那样的重视。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德育课程、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渠道有效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关键词】有效

思想道德教育

重要意义

多渠道

一、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究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那么,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把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主课堂,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21世纪,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这决定了他们既易接受正确的引导,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应重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他们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帮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

3、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标准(2011版)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强调德育为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4、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我国教育方针德育居首,在教育这个统一体中,思想品德教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当孩子们形成了良好品德,他们的整体能力将得到提升,我们的校园会变得更加和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做贡献。

二、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1、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权威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小学生的举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例如,教师不应该把烦恼还给学生,不应骂人,不应说脏话,也不应该攀比吃穿,更不应该偏爱优生,对后进生冷淡应付。作为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或者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校必须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的检查,切实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例如,抽听一个班级的思想品德课,悄悄地进入相应班级,做好课堂听课记录,并及时对教学质量做好评价。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明显应付了事的思想品德课堂作出通报批评。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协调好关系,不得任意占课。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思想品德小组,准们给教师研究、交流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真正做到对这门学科的重视。

3、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尽管课间短短的十分钟,但学生之间可以说上一段话,做上一些事。这时,身为班主任就不得不肩负起他的职责,进入自己的班级,更多地了解自己班上学生的动态,听听他们讲的话,看看他们做的事情,如果发现不符合道德素质的言行,就应该及时制止与指正,只有像这样关注好细节的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才不会偏离,而是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更加完善。当然,除了课间休息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是展现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途径,例如读书演讲比赛,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诸如这类的活动,学校应有规律地举办,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的环境。

4、家庭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些学生之所以有不良的行为、言行等坏毛病,就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

1、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语言,张口骂人,闭口骂人,使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恶劣的语言环境中,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觉得这并不是什么缺点。

2、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有些家长整天让孩子做作业、作课外练习、辅导资料,没有一点玩的空间,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就是一个乖孩子,使一些孩子成了“高分低能儿”,而往往有一些孩子娇惯成性,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没有自主能力,没有主见,遇到一点小事就要问爸爸妈妈,成了班内高傲、但孤独的对象。

3、粗暴的打骂孩子。孩子不听话、考试没考好,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不是变得麻木不仁就是自暴自弃了。

由此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要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去教育和熏陶孩子,给孩子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三)如何评价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例如:在学生早晨出操,学校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有些学生交头接耳,有些“闭目养神”,有些不知望向何处。在神圣庄重的国旗之下,那部分学生竟然熟视无睹,更不知道如何参加升旗仪式。我们可以评价那些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爱国情怀方面是是不过关的,这和教师的爱国思想教育的是否有效展开有着必然的联系。

如果学校、家庭都能够充分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孩子的良好品德就会逐渐形成,校园将会越来越和谐,也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四篇: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者环境的熏陶使之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他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是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进入新世纪,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追根究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素质作为人的先天自然性与后天社会性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品质,它既是知识内在升华的产物,又是知识进步加深和扩展的基础。

关键词:人文素质 调查 研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我们既不能狭隘地把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开设音乐、美术等课程,也不能简单地把它与舞蹈、绘画等专业技能教育等同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教育的整合体。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对立和冲突。现代社会的人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通过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与社会,因此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一度成了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教育中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知识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后又高度综合,科学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在专业与专业之间、门类与门类之间实现有机的综合。目前的大学教育最终会导致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结构缺乏弹性,知识更新的适应性降低,同时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也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智商与情商等方面不能全面协调发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特别指出:尽管我们的教育领袖们谈论着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等等,可是大多数学校里的受教者,却把它当作是获得足够面包和牛油亦勉强维持一定生活的一种狭隘的使用的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相对体面的工作岗位,大学教育为了迎合这种需求,相对出现了实用性、工具化的培养模式,忽视教育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多数大学以市场为导向,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学术氛围,过分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现象比较突出,天之骄子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对金钱权威的崇拜远远高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信仰出现危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冲击,道德观念淡薄,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差,精神世界空虚。而部分大学教师也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看待所从事的工作。有些教师整天为个人利益忙碌奔波,对学生缺乏诚挚的关怀,育人观念较为淡薄,文化人格日趋萎缩。教育功利性的背后是高额的学费、不负责任的教师、走低的就业率,学校贪

大求全、盲目扩招、沽名钓誉之风就是对办学缺乏全局性观念和长效性构想的最集中反映。

三、人文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功利性:金钱化。许多大学生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到高职高薪,在学习中总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功利心去考研或者考取各种证书,为了各种理由选择逃课,为谋取高分成绩,又不惜运用作弊、请人代考等手段。

2.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缺失。人的思想和行为源于人的认知,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却不尽人意。当代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常常忽视文学等方面的艺术修养的提高,甚至于出现有人连四大名著都不知道的情况,着实可悲。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对性别的概念日益模糊,如“春哥”现象的产生,追捧春哥,追求所谓的“中性美”,甚至于把它当作是一种时尚。

3.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世界观。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关怀表现淡漠。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

四、人文素质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人民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同时, 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 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物质利益,却无法正确对待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其道德水平未能提高, 反而滋长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

2.学校教育本身的影响。出于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着重强调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教育, 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 以致出现了很多热门专业、热门学校。人文教育的空间不断缩小, 出现“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脱离的状况也日益加重。

3.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合理。一方面, 某些专业口径过于狭窄, 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换的人才流动的需要;综合课、基础课和选修课相对较少。另一方面, 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最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系统以及方法论学习方面的培养(流于形式)。

五、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

1.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化。人文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树立还需要教育理论界发挥理论先锋作用。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历史久远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个新课题、新挑战。我们要用历史学的方法总结和汲取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文教育传统和财富,开阔眼界多方面、及时地了解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注重我国在教育问题上的特殊国情,还应积极地研究探讨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以及特殊需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和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当代以及长远发展需要的,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体系。

2.把家庭人文教育理念摆在突出的地位。家庭生活关系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奠定了最根本的生理和心理基石。人文素质养成应建立在良好的身体和心态状况基础上,只有高质量的和高品位的家庭生活,才能使大学生们从小培养起优良人文素质的身心基础。家长是大学生们的第一任老师,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奠基性、穿透性甚至永久性的关键作用。家长的所思所想、言谈举止都会通过价值取向、职业态度、生活情趣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引方向、提供示范。因此欲想大学生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家长应培养自身优良的人文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优良的家庭文化,同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保持勤奋高昂、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并且注重修炼高雅的生活情趣以此充实自己的人格修养。而且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能体现出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的和谐家庭的文化关系,也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3.发挥人文课程的教育作用。人文课程是增长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基本来源,又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渠道,课程内容的优劣、学科设置的得当与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文视野的宽窄、人文内涵的厚薄、人文胸怀的广狭、人文能力的高低。优秀精品课程不一定使所有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但是优秀人才一定是要通过优秀课程的讲授才能培养出来的。各高校应当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多重教育目标和根本宗旨出发,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具体情况,顺应新世纪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大趋势,整体设计规划处全面、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

4.培养高校人文教师的综合实力。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观点就是准则,教师的思想就是真理,教师的价值观和人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复制到学生的思想中。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用严格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方式,从事教育和培养工作,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对学生,学会做人尽职尽责。各高校应把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作为未来大师级教育家的潜力队伍加以培养,设计规划高等教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学综合水平的全面、长期培养方案和完善的进修制度,为高素质教育人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领导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营造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课程一般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内容。而隐形课程则指那些非正式的、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它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其具有额度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领域的自然环境和校园内部规划格局、校舍布置等,也包括精神领域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内容等。

六、总结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也加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在实际生活中,各个大学的实际情况不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第五篇:预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民族

2、种族

3、民族同化

4、民族问题

5、民族平等

6、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7、民族主义

8、民族区域自治9.民族风俗习惯

10、宗教

11、民族观

二、判断并改错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仅回答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问题,也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问题。()

2、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四大要素的核心要素。()

3、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民族,但同一民族不能分属不同种族。()

4、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

5、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

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一般只在两个民族之间进行。()

7、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

8、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

9、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应和民主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10、民族观是一个民族的观念,没有阶级性。()

11、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

12、要实现民族自主,就必须保证每个民族有自己单独的国家。()

13、我们要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持本国利益至上。()

14、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

15.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16.“散居少数民族”是指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17.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18.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不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不尊重这个民族。()20.文字是语言产生的基础。()21.我国56个民族共使用56种语言()

22.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就是语言不平等。()

23、风俗习惯具有世代传承之特点。()

24、风俗习惯之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

25、风俗习惯主要来源于宗教。()

26、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7、消灭宗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

28、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教徒可按自己的信仰干任何事情。()

29、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程度上。()30、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已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31、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32、解放前,彝族还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

三、选择题

1、目前,我国有()个民族。A、56 B、75 C、400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论波兰》 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4、()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5、()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A、列宁 B、周恩来 C、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邓小平B、刘少奇 C、毛泽东

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

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A.民族差异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C、阶级问题的影响 D、国家政策的影响

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一切民族平等 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

C、消灭阶级 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

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民族平等 B、团结 C、民族文化自治

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

A、地方民族主义 B、大汉族主义 C、大民族主义 D、种族歧视

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族人口最多。A、壮 B、古 C、回 D、满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年颁布的。A、1979 B、1952 C、1984 D、1956

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维护祖国统一 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 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

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A.盟旗 B.自治区C.自治州 D.自治县

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的顺序组成。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18、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协 C.自治地方的统战部 D.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19、、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

A、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B、巩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教事业 D、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 20、我国少数民族中通用汉语的民族主要有()族。A.满 B.回 C.畲 D.土家

21、“泼水节”是()族的传统节日。A.京 B.壮 C.傣 D.苗

22、“天葬”是()族通行的葬俗。A.蒙古 B.鄂伦春 C.藏 D.羌

23、风俗习惯的特点有()A.民族性 B.社会性 C.历史的连续性 D.相对的稳定性

24、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族。A.维吾尔 B.回 C.东乡 D.保安

25、我国以下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有()族。A.傣 B.蒙古 C.畲 D.藏

26、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D.各种巫术

27、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全民性

28、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

A.有无系统理论 B.有无宗教组织 C.有无规范化的礼仪 D.是否具有传承性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有()。

A.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B.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 C.克服认识上的盲目性 D.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

30、在旧中国,封建领主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有()。A.藏 B.傣 C.彝 D.佤

31、政教合一的制度曾在()族中实行。A.蒙古 B.回 C.藏 D.哈尼

32、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

A.慎重稳进 B.积极慎重 C.实事求是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3、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即()形成的。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末期

34、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是()A、敌我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经济矛盾

3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A、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B、经济问题C、发达与落后的关系

3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A、前提条件 B、基础 结果C、来源结果

37、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B、分散 C、聚居

38、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 A、四川 B、广西 C、云南

39、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自治区。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40、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

A.经济剥削 B.阶级压迫 C.民族歧视 D.种族歧视

41、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成了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A.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B.民族间不平等的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社会稳定问题

4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地侧重在()A.宗教信仰权利方面B.经济发展权利方面C.文化发展权利方面 D.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

4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B.发展繁荣民族的 经济、文化事业来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 C.民族之间的隔阂、歧视、冲突和斗争等不平等不团结的问题 D.反对民族压迫剥削,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

44、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B.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 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C.一个趋向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殖民地剥削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力求在政治上摆脱帝国主义束缚而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D.另一个趋向是因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它力求使各民族在经济上彼此接近

45、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上,应注意()A.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是受自身发展程度的限制)。B.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

C.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D.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将会永远存在。

46、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A.社会性 B.经济性 C.政治性 D.民族性

47、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中,涉及到对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歧视、侮辱问题,那么,这种联系就构成()问题。A.民族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以上都不正确

48、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A.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B.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 C.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 D.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

49、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的配备的具体要求是()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50、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A.64% 75% B.75% 64% C、60% 75% D、75% 60%

四、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关于()和()发展规律的论述。

2、民族理论不回答()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只回答()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问题。

3、民族同化有两种情形,一是(),二是()。

4、从()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6、平等是团结的(),团结是平等的()。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表现是()和()。

8、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9、我国世居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是()。

1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自治区()个,自治州()个,自治县()个。

11、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自治区,成立时间是()年()月()日。

12、我国各民族都有()和()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13、我国各民族都有()和()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14、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傣族最重的节日是()。

16、“那达慕大会”是()族的节日。

17、我国信仰伊斯兰斯的民族有()个。

18、藏族信仰()。

19、、解放初,在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中,还保留着典型的()经济。20、()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

21、解放前,“政教合一”制度主要实行于()族地区。

五、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包括那些基本教学内容?

3、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意义?

4、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和国家的区别?

5、民族同化、一体化与民族融合的联系与区别?

6、民族形成的途径有几种?

7、试述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8、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9、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

1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

12、比较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13、马克思主义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14、在处理国内、国际民族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5、怎样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1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几种类型?

1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1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19、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 20、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1、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2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是什么? 23.语言与民族问题有什么关系?

24.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5.为什么要坚持语言平等?

26.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正确贯彻执行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27、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8、风俗习惯的特征是什么?

29、我国风俗习惯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0、宗教消亡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3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2、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

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4、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5、试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

36、解放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哪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

37、解放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哪些不同的社会形态?

38、解放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形式的社会改革?

下载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民族预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管理路径探讨论文

    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为全国20多所一本大学培养了近万名预科生,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十六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预科教学和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编者按:近年来,克服、纠正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正逐渐形成共识,但大家主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而对高校却关注不够。日前,中国教育报和山东省社科联......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

    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同济大学医学院 许一萍 曾盈摘要:医学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模式转换和体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新课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与世界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问卷

    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问卷 1、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怎么样?()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2、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程度如何?() A、非常好B、比较......

    浅议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众多教师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如何去创新课堂,值得许多人思考。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

    《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研究

    王 升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比较文学课是一门开放性的边缘学科,涉猎中外文学、中外文化、中外自然科学领域等。人文素质教育应是比较文学课的重要内容......

    宁夏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新生入学须知

    宁夏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新生入学须知 一、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报到。因病、因事不能按时报到者须办理书面请假手续。 二、新生自带档案、党(团)组织关系;近期正面半身免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