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2018年中国焦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与展望
一、焦化行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焦化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市场的峰回路转,起始于2016年的二季度,分析原因有五点主要因素。
一是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增长6.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03.2亿元,同比增长8.5%;2017年我国GDP增长6.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75187.1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趋于明显,据有关机构统计,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75%呈现正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煤钢去产能初显市场规范效应。
2016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钢铁、煤炭作为工业行业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对煤钢行业的市场规范和调整作用成效明显。李克强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5年钢铁去产能1.7亿吨,煤炭去产能8亿吨。去产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减量问题,是国家推进煤钢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规范发展、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对煤钢企业贯彻落实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规和产业政策等情况的督察,对违规项目、落后产能、劣质产品的清理,有效地改善了市场环境,同时也整治了市场供需的虚假混乱现象。
尤其是钢铁行业彻底取缔“地条钢”的举措(取缔产能1.4亿吨、企业600多家),对钢铁市场供需矛盾的调节,市场的规范化、公平、公开、公正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倍(实际也是2.2倍),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7倍。2017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为1773.36亿元,同比增利1524.84亿元,增幅6.14倍;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959亿元,同比增长2.9倍。
三是煤焦钢市场供需状况趋于平衡。
煤焦钢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分化调整,某些违规企业正在被强制退出,不少竞争力较弱和僵尸企业也在逐步退出,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肯定是有了一定的下降,加之近几年企业库存和社会库存的压减,同时又保持了的钢材一定量出口(2016年出口钢材1.08亿吨,同比下降3.8%;2017年出口7857万吨,同比减少30.48%)以及环保、交通运输的强化监管影响,煤焦钢市场的供需状况达到了新的平衡,甚至某些地区和时段的供需出现偏紧态势,从而促成了煤焦钢市场价格的大幅反弹。这再次证明,市场供需状况和产品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煤炭和钢铁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焦化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焦化行业焦炭产能为6.87亿吨,焦化生产企业600家左右,当年产量4.48亿吨,同比下降6.5%;出口焦炭986万吨,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2016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49亿吨,同比增长0.6%。国内焦炭出口1021万吨,同比增长3.6%。2016年,国内炼焦精煤生产量43367.7万吨,同比下降10.44%;消耗量53391万吨,同比增长1.17%;
2017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31亿吨,同比下降3.3%,其中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为11265.5万吨,同比下降1.93%,其它焦化企业为31877.1万吨,同比下降3.73%。国内焦炭出口809.54万吨(世界焦炭的出口量2100多万吨/年,中国约占47%),同比下降20.71%,出口平均价格266.89美元/吨,同比上涨88.81%。2017年国内炼焦精煤产量为44557万吨,同比增长0.28%;炼焦煤消耗量为51451万吨,同比下降3.63%。
2017年进口我国焦炭前三位国家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分别是印度、日本和马拉西亚,2016年的第三位南非被马拉西亚替代。第一位印度的进口量从2016年的270万吨下降到到161万吨,下降了67.7%;第二位日本的进口量从2016年的222万吨下降到116万吨,下降了91.38%,马来西亚从2016年的第9位跃升到2017年的第三位,进口量从2016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5万吨,增长了85.7%。2017年太原海关出口的焦炭及半焦为534.3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6%,排位第一。
2016年,全国进口炼焦煤5930.7万吨,同比增长23.72%;平均价格为78.25美元/吨,同比下降1.6%。虽然平均价格低于2015年水平,但从10月份开始,进口炼焦煤价格呈大幅上涨趋势,12月份比9月份价格上涨了70.17美元/吨。2017年进口炼焦煤为6990.07万吨,同比增长17.86%,平均价格为133.73美元/吨,同比上涨70.90%。其中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炼焦精煤价格平均分别为183.1美元/吨和132.6美元/吨,蒙古炼焦煤(原煤)价格为74.64美元/吨。2017年,我国进口炼焦煤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蒙古和俄罗斯,分别占总进口量的44.32%、37.58%和6.61%。
2017年,生铁产量为7.11亿吨,同比增长1.8%;粗钢产量为8.32亿吨,同比增长5.7%,但是焦炭产量却呈现下跌态势(下降3.3%)。其原因与焦化企业严格限产及转炉钢废钢消费量的增加有重要关系。2017年大多数焦化企业也实现了盈利。为处于极端艰难中的焦化企业,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调整机遇。
四是市场竞争力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俗话说,只有不好的企业没有不好的行业。即便是在2015年钢铁、焦化行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各企业通过技术、管理措施和商业模式创新,仍有40%多的企业有盈利。例如,宝钢化工、鞍钢化工、本钢焦化、马钢焦化、太钢焦化、京唐焦化、旭阳焦化、山东荣信焦化、山东金能科技、山东铁雄科技等企业,年降本增效均达到上千万或者上亿元。总之,市场的变化是绝对的,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困难的形势下能实现盈利,才是真正的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也才能称得上是好企业。大变革会有大机遇,大挑战才能有大作为,这也是被实践一再证明的历史经验。
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政治和社会总体稳定的环境之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十八大以来的几年中,党中央和国家内政外交充分体现了大国的定力和担当。内政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特别是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就业、环境及反腐等国民聚焦的问题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全社会秩序总体稳定,外交方面:有效把控大国关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因此,总体上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
二、焦化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主要问题:
一是焦化行业的经济运行仍然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是焦化企业节能减排贯标达标任务紧迫而艰巨。
三是企业资金紧张、相互拖欠的经营风险、企业持续盈利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坚实。
四是企业科学决策、创新管理,建立高效经营运行机制、合理分配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改进。
主要矛盾是: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与合理安排地方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的矛盾;产业总体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与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和行业间利益合理分配的矛盾。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情况会有所差异。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企业适应形势变化、市场变化,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问题。
三、2018年焦化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的大国,国家制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十三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长。毋容置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仍需钢铁材料作为重要支撑。另外,从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实施钢铁产能合作,对焦炭的需求也会创造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钢铁去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艰巨,钢铁消费的减缓已经是大势所趋,钢铁市场的稳定和效益的稳定还不能过于乐观。作为与钢铁发展高度相关联的焦化企业,同样面临着流动资金紧张、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市场不平等竞争及企业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兼顾的挑战。2016年以来,虽然焦化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是纵观焦化行业整体发展形势,焦炭产能过剩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焦炭价格长期利好的条件并不稳固。
总体判断:2018年我国焦化市场的供需状况,还是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在波动调整中运行,焦化企业的调整分化还将继续演变。市场的波动变化除了用户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外,环保合规达标的监管影响将是重要因素。另外,钢铁企业转炉废钢消费量的增加,对焦炭需求的减量将逐步显现(2017年重点统计企业转炉废钢消耗量增加1500万吨,同比增长49.94%;2016年世界电炉钢比重平均25.7%,中国6.4%、美国6.7%、日本22%。按照有关业内人士的调查,明年以后每年将有100-120座电炉要建设,新增产能达2000-4000万吨,应引起焦化生产企业的必要关注。
四、多措并举,尽快实现能耗和环保达标
2012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和相关标准,其中重点的是“环境保护法”及四个配套办法,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8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这4个配套办法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一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重要标准就是16171-2012“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准”。这些法规政策和标准,条件越来越细化、要求越来越严格、监管越来越强化。2017年10月1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焦化行业将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实施限产措施,延长结焦时间36小时或48小时。从发展趋势看,限产错峰生产有可能成为常态。
2017年9月13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炼焦化学工业)HJ854—2017。2017年9月13日起实施。本标准规定了炼焦化学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的基本情况填报要求、许可排放限值确定、实际排放量核算、合规判定的方法以及自行检测、环境管理台账与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环境管理要求,提出了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核发机关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对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属于国家或地方已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炼焦化学工业排污单位或者生产装置,应不予核发炼焦化学工业排污许可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除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外,应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焦化企业自己要算算帐,超标排放一年需缴多少税款。焦化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环保治理、限产错峰生产将成为常态,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环保达标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通行证,没有回旋的余地,尽快做到节能减排达标是唯一选择。
面对国家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和严格督察形势,各焦化企业首先要增强紧迫感。要生存就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要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重点工作任务和目标规划及相应的有效措施,力争尽早达标。尤其是处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焦化企业更要加快行动。已建成投用环保设施,特别是近两年投入运行的脱硫脱硝设施的企业,要抓好运行管理工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流程和装备水平,切实达到先进适用、高效经济的运行效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培养建设一支节能减排工作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为企业改革发展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篇:2011年中国焦化行业运行分析
2011年中国焦化行业运行分析
中国化肥信息网 http://.cn/
1、焦炭产量前高后低,独立焦化企业增幅大
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年,也是我国焦化行业认真贯彻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方针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升值、炼焦煤价格高位运行、人工、能源和资本运营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营销水平,努力实现生产经营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年。
据国家统计局快报显示,2011年,在全国粗钢产量6.83亿吨,同比增长8.9%;生铁产量6.3亿吨,同比增长8.4%;以及铁合金、电石产量分别增长22.7%和22.34%和化工、有色冶炼、机械制造行业等用焦大户生产高增长的强力拉动下,我国焦炭产量达到42779万吨,同比增长11.8%,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焦化产品的需求。
从产量结构看,独立焦化企业增幅高于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焦化企业。2011年,重点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焦炭1.28亿吨,同比增长
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其他焦化企业生产焦炭3.0亿吨,同比增长15.1%,其增幅高于钢铁联合企业10.5个百分点。钢铁企业自产焦炭产量比重进一步下降。
从品种结构看,2011年,传统冶金焦产量约4亿吨、机械制造用铸造焦产量约700万吨左右、半焦(兰炭)产量约2000万吨左右。
从生产运行趋势看,其日产量和增幅前高后低。2011年6月份,全国粗钢日均产量达到近200万吨/日(即达到年产7.3亿吨/年水平),创造了历史新高,推动焦炭日产量达到126.6万吨/日(即达到年产量4.62
亿吨/年水平)的历史最高记录。
2011年下半年,我国粗钢和焦炭日产量水平持续回落。11月份同6月份比,粗钢日产量下降16.76%,焦炭日产量下降11.95%;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幅度由6月份的11.9%下降至11月份负增长0.2%;焦炭产量同比增长幅度由14.9%下降至3.6%。11月份,日产粗钢折合年产量,则从6月份的7.3亿吨/年水平降至仅6亿吨水平/年。焦炭则从4.62亿吨/年水平降至4.07亿吨/年水平12月份均略有回调。
2、行业《准入》工作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
2011年,我国焦化行业又有85家焦化企业、炼焦产能6190万吨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六批《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准入公告。至此,我国获得准入公告焦化企业共有331家、炼焦产能约达3.77亿多吨,稳步推进了焦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和焦化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87家企业合计淘汰落后炼焦产能1975.5万吨。其中包括:落后小机焦产能1742.6万吨,半焦(兰炭)产能192.3万吨,土焦(改良焦)40.6万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焦化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焦炉投资回落化产加工及煤气高效利用装置投资加大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11年,我国重点大中型焦化企业新投产常规机焦炉48座、新增焦炭产能262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8.48%和37.68%。其中炭化室高5.5米捣固、6米顶装及以上焦炉42座、焦炭产能2424万吨,分别占新增产能的87.5%和92.4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9.55和20.05个百分点。
2011年,全国焦化行业先后投产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18套、产能244万吨;至2011年底,我国焦炉煤气制甲醇产能已突破900万吨,全年投产煤焦油加工能力135万吨,投产粗苯加氢精制产能36万吨;投产
干熄焦装置12套。重点统计企业煤焦油产量和处理量分别增长7.2 %和
7.1%,粗(轻)苯产量分别增产9.7%和6.3%,工业萘增产10.8%,商品煤气增产4.5%;均极大地促进了焦化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化产品回收及精深加工收益。
4、节能减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继续改善
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焦化厂干熄焦率达到84.07%,同比提高
1.44个百分点。重点统计焦化企业冶金焦抗碎强度(M40)同比提高0.63%,耐磨强度(M10)同比下降0.17%;冶金焦和煤焦油产率分别提高0.2和0.05个百分点。受焦煤质量影响,焦炭灰分、挥发分和硫分同比提高0.01、0.01和0.03个百分点,水分提高0.02个百分点。
重点统计焦化企业吨焦耗洗精煤下降9kg/t焦,吨焦耗湿煤同比下降51kg/t焦,炼焦耗新水量同比下降3kg /t焦,水二次循环利用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硫酸铵耗硫酸同比下降12kg/t;粗苯耗洗油同比增长3.17%,炼焦工序能耗同比下降1.52kg标煤/吨焦。
5、国际市场需求放缓,高关税高出口成本,焦炭出口下降
2011年,全球粗钢产量15.27亿吨,同比增长6.8%;扣除中国大陆,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8.314亿吨,同比增长5.08%。全球高炉生铁产量10.81亿吨,同比增长5.4%;扣除中国大陆产量,其他国家和地区生铁产量4.53亿吨,同比增长3.0%。
随着全球钢铁生产增速的回落,国际市场焦炭需求减缓。我国焦炭出口从3月份的76.74万吨震荡回落;9月份以来,我国焦炭出口量仅在10万吨/月左右。2011年,我国全年出口焦炭330万吨,同比下降
1.4%。
6、国内炼焦煤市场价格高位,进口炼焦煤小幅回落
2011年,国内炼焦煤市场持续高价位运行。11月底,焦肥煤平均价格比10月份环比再增长2.3%,同比增长6.69%(12月底环比略有下
调),而比1~12月进口炼焦煤平均价格涨幅(1.78%)高4.91个百分点。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炼焦煤资源税税额由8元/吨上调至8~20元/吨,其他煤种税额维持0.3~5元/吨不变。
受澳大利亚洪水以及国际炼焦煤价格偏高等因素影响,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炼焦煤下降幅度较大;下半年,我国炼焦煤进口逐渐恢复性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进口炼焦煤4465.43万吨,同比下降5.54%,进口平均到岸价格149.63美元(含部分进口没洗原煤),同比增长1.78%。
7、钢铁-焦炭产能过剩,上下游挤压,企业经济效益低水平
钢铁-焦炭产能的过剩,铁矿石、炼焦煤价格居高难下,钢材市场的低迷不振,严重挤压焦炭市场,煤-焦价格已严重倒挂。我们的焦化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积极适应市场,千方百计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增收节支在努力降低焦炭生产成本的同时,积极完善提高产业链建设,扩大化产品回收和精深加工,提高焦炉煤气利用价值等,提高了企业和社会效益。据有关方面数据显示,2011年,在进口炼焦煤到岸均价比上年上涨约1.78%、重点调研统计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上涨12.94%,冶金焦单位制造成本增长10.50%(市场冶金焦采购成本增加
8.64%)情况下;纳入统计的700多家炼焦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72%;实现利润总额178.78亿元,同比增长26.14%;销售利润率
2.88%,同比下降0.21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32.88%。
国家树脂网对焦化行业2011年形势的分析
据国家树脂网()专家介绍,在粗钢、生铁、铁合金、电石等主要耗焦行业较快增长的拉动下,1~10月,全国共生产焦炭3.58
亿吨,同比增长13.4%,焦炭表观消费量为3.55亿吨,同比增长13.3%。而作为焦炭的主要下游,今年以来钢铁市场跌宕起伏使得焦炭价格升少降多。面临焦煤和钢材的双重挤压,2011年焦炭价格处于低位水平,以及化工产品带来的微利进一步被吞噬,焦化企业亏损面显著增加。
2011年钢铁市场行业的景气度逐月下降,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造成价格逐步下滑,钢铁的盈利水平下滑至历史的最低点,同2010年相比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下降了82.6%,截止去年底全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企业达到53家。焦炭2011年全国产能达到4.2亿吨,占到了全球66%产能,产能严重过剩,国内焦化行业开工率不足50%,焦炭行业不容乐观。
第三篇: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
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
2012年纺织行业开局总体保持平稳,但行业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包括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上半年行业将在从紧和较为严峻的形势下运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降低运行风险,推进经济平稳增长,是纺织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受国际市场低迷、原材料价格波动、要素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中国纺织行业在2011年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尤其是出口和利润,中小微企业经营状态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分析,今年上半年,面对国家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既有一部分原有矛盾和问题将结转到今年,也会有新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纺织行业总体形势从紧严峻。
2011年增速放缓行业利润增速下滑
2011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保持较快增长,运行态势基本平稳。但是,行业运行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较2010年明显增多,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融资环境紧缩等因素增加了运行压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呈现放缓势头,出口数量和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尤为突出,小微企业运营遇到较大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3.6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销售产值53601.7亿元,同比增长26.86%。化学纤维产量达3362.4万吨,增长13.9%;纱产量达2894.5万吨,增长12.4%;布产量达619.8万米,增长11.6%;服装产量达254.2亿件,增长8.1%。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99.1亿元,同比增长36.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956.42亿元,同比增长25.94%。但是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主要缘于行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资金成本等成本要素的压力越来越大。
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201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5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出口价格同比提高19.3%,出口数量同比仅增长0.5%。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出口数量下滑的品种主要与棉制品有关,包括:棉纱线、棉织物、棉制床上用品、棉制服装等。只要是涉棉产品,出口的数量都呈负增长。其中原因主要与去年棉花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有关,给出口接单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国内棉价高于国际棉价,也导致了我国棉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
小微企业处境艰难利润增长仅为个位数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重点产业集群跟踪数据,2011年规模以下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6.71%,利润同比增长9.9%,远低于规模以上企业增长水平,其经营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都仅为个位数。9个出口比重大于20%的服装产业集群,规模以下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为
4.7%。
2012年开局平稳不确定因素潜伏风险
2012年开局总体保持平稳,但行业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包括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上半年行业将在从紧和较为严峻的形势下运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降低运行风险,推进经济平稳增长,是纺织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2012年纺织行业开局基本稳定。大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内销企业由于订单充足、资金充裕,开工率达到80%~90%,员工节后返回率约80%,员工流动率在10%~15%。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困难较为明显,尤其是出口加工型小微企业,订单减少、员工不足、资金紧张、转型困难等问题亟待政府和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出口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凸显
2012年上半年,行业运行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和风险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对国际市场需求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结构恶化,消费市场信心低迷,制约了纺织品服装需求,导致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增速降低,对相关产业链配套需求随之放缓。预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需求不足及竞争压力将更加突出,上半年行业出口数量将低位或负增长。
二是2012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将继续呈现以内销市场为主的走势,但受社会投资增长减速、出口拉动经济力度减弱、经济结构主动深化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调,消费增速较上年可能减缓,将直接带来衣着消费增速减慢。
三是国内棉花市场行情扑朔迷离,储备棉如果采用“成本+利润”抛储,将带动国内棉花价格上涨,国内外棉价差继续拉大,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化纤价格受棉花价格、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影响,可能呈现震荡态势,加大下游企业运营风险。
四是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明显,抽样显示八成以上企业用工短缺,工资涨幅15%以上。招工难、工人流动性大和职工生活待遇提高等因素,均使企业用工成本呈现刚性上升趋势。五是纺织中小微型企业依然面临融资不畅、融资成本高、订单数量不稳定等问题,尤其出口加工型企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条件下,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这类企业过多关停,将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稳定国内棉花市场落实小微扶持政策
今年,纺织企业在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波动、能源动力价格上升等一系列要素成本上升方面,无疑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对于棉花、金融、财税、汇率等外部环境的问题,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加以消化,迫切期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关注和扶持。
首先,稳定国内棉花市场。目前国内外棉花差价大和国际棉花资源充足,抓住时机扩大棉花进口,降低纺织企业用棉成本。建议国家对今年储备棉放储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平价适时实施。其次,降低银行贷款成本。紧紧围绕解决纺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建议监管部门规范银行浮动利率,取消承兑汇票制度,整顿银行贷款操作秩序,将中央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解决长期困扰棉纺等行业“高征低扣”(增值税征17%扣13%)问题,减轻棉纺企业税赋。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到纺织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贡献,允许企业所得税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支出。
第四,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项财税、金融、技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惠及广大中小企业的产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及产业联盟。
第五,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大对优势企业到国外建立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和收购品牌渠道的政策性支持。
加强深化管理加快品牌建设
基于行业面临的风险,纺织企业还需要在加强内部管理、加快技改、新品研发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通过加强深化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面临“招工难”与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并存,加强基础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设备先进水平。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升,包括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高仿真、功能性、差别化及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个性化低碳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优化营销渠道建设。推进优势品牌企业发展产业链两端、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的模式。收购整合国外品牌企业,尽快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运用金融工具,抵御外汇市场风险。通过使用外汇市场产品,为规避汇率风险采用合适的金融工具。
加大市场开拓,降低贸易摩擦。继续办好国内行业性展会,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跟踪监测和预警。
第四篇:中国传感器行业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感器行业总结与展望
富磊特打造雄厚技术实力 助力代理产品营销 物联传感:智能家居引领时尚潮流 海创集成吊顶荣获“2011浙江省家具
当前,传感网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随之带动了传感器行业的而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到2010年间,刚刚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传感器市场爆发性增长,全球3000多家传感器制造商的总销售额在2008年时为500亿美元,而2010年的总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几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物联网、传感网的概念。
2009-2010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09-2010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总体规模逐渐扩大,有主要生产基地。显着应用于汽车工业中包括汽车轮胎中的传感器应用、安全气囊中的传感器应用、底盘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发动机运行管理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废气与空气质量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ABS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车辆行驶安全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汽车防盗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发动机燃烧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汽车定位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汽车其他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和需求。
除此以外,2009-2010年中国传感器在其他领域也有新的应用,如工业控制领域、在环境保护领域、在设施农业中、在多媒体图像领域、其它有关传感器的应用。
回顾 2009-2010年中国传感器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在产品技术上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产品技术水平偏低、产品种类欠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弱。
但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制定有利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全年整机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的不断推动也都成为传感网发展的利好因素。有赖于此,整个2009-201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未来中国传感器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2010-2014年中国传感器技术发展整体将呈现高精度、微型化、集成化、数字化、声表面波传感器、微加工技术等特点。同时还将朝着加速开发新型材料、高可靠性、宽温度范围、微功耗及无源化的方向发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MEMS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敏感材料与智能材料系统的应用;纳米机械装置和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新传感器的不断涌现,未来传感器产业将终将发成成为网络化传感器趋向。
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的扩大,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未来五年内传感产业分销会成为主要销售渠道,而环保、设施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将成为新兴市场。
我国传感器行业存在的七大弊病
发布时间:2010-11-19 09:21:59 互联网 字体:大 中 小
经过近十年对国外传感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感器生产能力,研究开发领域由单一的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湿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传感器类型,主要产品研制领域与国外已经基本相当。其中,热敏电阻器、ZnO压敏电阻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等十几个品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在近日召开的“2010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峰会”上面,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温学礼透露,目前我国有13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和生产。2008年,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达474亿元,2009年为583亿元,预计2010年可达718亿元。
目前,我国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0亿只;中电元协对我国154个规模以上的敏感元器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统计调查,共生产了46.58亿只,销售额144.19亿元;利润9.63亿元,利润同比增长12.25%。
同时,温学礼也指出我国传感器行业也存在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一、本土企业规模偏小,受国外产品冲击严重
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院校、研究所、企业有1300多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国内市场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十分严重,上百家的国外传感器产品的国内代理商,使洋货在国内传感器市场占有主要份额。
二、技术重复跟踪,自主技术创新少
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元件进行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国产传感器企业按照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惯性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不仅失去了中高端产品市场,而且也直接导致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十分严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国产产品只能模仿别人的外形,即使这样,由于技术水平低,模仿产品的灵敏度、精度和可靠性也差强人意。
三、产业化技术水平低
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重视,但却相对忽略了产业化基础性的开发,对产品化、商品化的基础技术的开发严重滞后,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测试及仪器等相关和配套的共性基础技术相互脱节,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
四、分布不均衡,小型民营资本巨多
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在这些企业中,90%以上均属于小型企业,很多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办的“校办厂”。由于传感器制造早期的投入无需很多,所以有很多民营等小资本介入。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低端传感器领域,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高、精、尖领域,国产传感器经营惨淡。
五、产品的性能价格比较低
六、科技成果转化率,新技术实用化进程慢
七、缺乏专业人才
传感器行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之广在整个电子行业可以说再无其他产品可以超过它,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难度颇大。由此,虽然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前景极高,但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等专业来说,传感器技术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第五篇:焦化行业分析
焦化行业分析
焦化是指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配煤比配合均匀后粉碎、捣固,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高温干馏),通过热分解和结焦产生焦炭、焦炉煤气和炼焦化学产品的工艺过程。
一、成本调研情况:
焦化行业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肥煤、焦煤、瘦煤、气煤)、燃料及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在产品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最大,占单位成本的85%左右。而在配煤炼焦中,强粘结性的主焦煤和肥煤一般应占50-60%。
11月受下游消费需求疲软及焦化企业限产影响,国内炼焦煤市场结束前期涨势。从价格上看,截止11月25日,肥煤全国平均价为1565元/吨,较10月末下滑28元/吨左右;焦煤价格为1585全国含税平均价为1585元/吨,较上月末下跌18元/吨。整体来看,焦化成本略有下降。
二、生产情况调研。
1、产品情况。
(1)焦炭。炼焦最重要的产品,大多数国家的焦炭90%以上用于高炉炼铁,其次用于铸造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少量用于制取碳化钙、二硫化碳、元素磷等。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焦粉还用作烧结的燃料。焦炭也可作为制备水煤气的原料制取合成用的 1
原料气。
(2)煤气和化学产品。每吨煤约产炼焦煤气300-400 m3,其质量约占装炉煤的16%-20%,是钢铁联合企业中的重要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另外还有附属化学品:氨的回收率约占装炉煤的0.2%-0.4%,常以硫酸铵、磷酸铵或浓氨水等形式作为最终产品;粗苯回收率约占煤的1%左右,其中苯、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硫及硫氰化合物的回收,不但为了经济效益,也是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
(3)煤焦油。其是焦化工业的重要产品,其产量约占装炉煤的3%-4%,其组成极为复杂,多数情况下是由煤焦油工业专门进行分离、提纯后加以利用,可以提取出萘、酚蒽、菲、咔唑、沥青等化学产品。
2、产量情况
11月初,国内焦炭价格小幅下行,之后虽然钢厂多次要求继续下调焦炭采购价,但焦化企业坚决抵制。据悉,10月29日,省焦化行业协会针对当前复杂的焦炭市场形势,提出采取企业自救、行业自律的方式,全行业除承担城镇煤气等事关民生的焦化企业按30%的限产幅度之外,其余一律限产50%。这一措施,对稳定市场焦炭市场作用明显,也成为利多市场的最大亮点。据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全省原煤、焦炭、生铁、粗钢、发电量等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九升一降”,其中焦炭产量同比下降12.6%。表明焦炭限产取得一定效果。
3、产业集中度分析
焦炭是我省四大传统产业之一,产量占到全国的近1/4。目前,我省共有焦化企业223户,其中钢焦联合企业11户,独立焦化企业212户,焦炭总产能为1.6亿吨。2010年,我省焦炭产量为8476万吨。全省270余家焦化企业,平均产能只有72万吨,焦炭产能200万吨以上的只有10家,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重不足15%。
三、销售情况调研。
焦化产业下游行业主要包括:钢铁行业
1、销售市场
我省虽然是焦炭生产大省,但多数焦化企业为独立企业,其产品需到省外找市场,外运量约占焦炭生产总量的70%左右。而河北是我国钢铁生产第一大省,一直以来,由于河北本省焦炭生产不能满足钢铁工业的消费需求,因此,我省成为河北省焦炭外调主要的供应基地;同时,我省与河北也是我国焦炭贸易省际间调运量最大、成交最活跃的地区。今年上半年销往河北焦炭约为1387.69万吨,占总外运比例的45.37%。
2、价格走势
11月初,国内焦炭价格小幅下行,具体价格方面,截止11月24日,上海二级冶金焦价格报收1980元/吨,与上月下跌80元/吨;邯郸二级冶金焦1855元/吨,较上月末下跌55元/吨;唐山地区焦炭价格1925,较上月末下跌65元/吨;此外,河津、七里河、潍坊及平顶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下跌。本月渤商所焦炭现货结算价弱势下行。截止11月24日,焦炭价格现货结算价收于1870元/吨,较月初高点下跌34元/吨。
四、产业情况综合分析
山西焦炭行业仍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前三季度,全省焦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27.3亿元,同比增长33.5%,山西省焦炭行业净亏损16.2亿元,同比增亏51.0%。1-10月,焦炭行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14.6亿元,同比增亏13.0%。
未来形势分析: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以及房地产调控作用显现等因素影响,钢铁行业将呈现持续低迷状态,作为钢铁产业链重要的上游产业,焦炭行业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焦炭需求也将明显萎缩。另一方面,河北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省焦炭企业受益,也使当地的焦炭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对我省焦炭依赖逐渐减弱。尽管11月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提出采取企业自救、行业自律的方式,全行业除承担城镇煤气等事关民生的焦化企业按30%的限产幅度之外,其余一律限产50%。这一措施对稳定市场焦炭市场有明显作用,但相较于需求萎缩的抑制作用,下行态势恐难以改变。
五、政府政策动向
12月5日《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近日正式出台,焦化重组在政策层面的大政方针已确定,山西焦化行业从“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转变迈出关键一步。
根据《意见》,通过兼并重组,到2011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留150户左右,到2015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留60户左右。到2011年底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90万吨以上,到2015年底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200万吨以上,形成10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2户左右,5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5户左右,2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户左右。以保护产能为基准,到2011年底淘汰落后产能2000万吨,2012至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吨。
此外,为形成“以化为主”的格局,到2015年,在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及焦炉煤气化工合成三个方面形成规模优势。到2015年底,年产60万吨以上甲醇合成稀烃项目建成投产,苯、酚、萘、蒽、轻油、洗油、沥青等系列产品及延伸产品形成产业体系。
六、政策建议
基于焦化行业固有特点,单单推进焦化企业的兼并重组远远不够,即使短期内焦炭行业集中度得到了较大提高,行业经营效益得到一定改善,但从长期看来,由于炼焦煤的资源稀缺性日益增强,焦化行业的进入相对较为容易,钢铁企业有逐步提高自备焦化产能的驱动和意愿。因此,未来的独立焦化企业仍将腹背受压,独立焦化企业的没落似乎不可避免。山西由于具备相对丰富的炼焦煤资源,焦化产业的发展具备一定先决优势,为了实现山西焦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佳选择应该是大力促进煤焦联合,把煤炭行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焦化行业的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