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展望
世界银行(World Bank)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正处于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今年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之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超越则要比人们普遍预期的来得更早。
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
上述数据是由世行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编制的,是对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的最权威估计,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大多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采用。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数据首次进行更新。
在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进行广泛研究之后,世行得出结论认为,较贫穷国家的货币购买力要比早先预期的强,因而调高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相对规模。
作为对真实生活成本的估计,购买力平价(PPP)被认可为比较经济体规模的最佳方式,比变化无常的汇率更为理想,汇率很少能反映出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IMF基于汇率指标估算,201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6.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8.2万亿美元。
2005年世行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3%。使用购买力平价这一新的方法,并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快于美国这一事实,世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11年中国GDP达到了美国的87%。
就2011年的情况而言,世行报告称:“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但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则紧随其后”。
IMF预计,2011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了24%,而美国仅增长了7.6%,所以今年中国经济规模很可能会超过美国。
这些数据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图景,提高了大型中等收入国家的重要性。印度此前是全球第十大经济体,如今已变为全球第三。2005年,印度经济规模是美国的19%,到2011年达到美国的37%,该比例提高了将近一倍。
俄罗斯、巴西、印尼和墨西哥都进入了全球经济前12强。相比之下,由于成本高、增长低的缘故,英国和日本相比2005年排行榜与美国的差距拉得更远,德国的相对排位略有提高,意大利则维持了原有排名。
这一结果将加剧有关世行和IMF等全球性国际机构投票权的争论,世行和IMF与全球经济实力对比越来越脱节。
在考察实际人均消费时,该报告发现,新方法加上贫穷国家增长更快这一事实,已导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表明世界已变得更为平等”。
世界富国的GDP仍占全球GDP的50%,而其人口却仅占全球人口的17%。
对比不同国家的生活成本之后,该报告还发现,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四个经济体是瑞士、挪威、百慕大群岛和澳大利亚,最低的是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和埃塞俄比亚。
译者/邢嵬
第二篇:2013经济展望
2013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
2013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欧债危机走势的不确定性;第二,美国债务悬崖管控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第四,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第五,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流动的不确定性。
首先,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11月27日,欧元区的财长会议就希腊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体现在希腊加大结构改革力度,推进整体改革的政策承诺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决定也作出了另一方面的妥协,也就是2022年,希腊债务的可持续性要达到110%,大家可以看到,从124%降到110%,在2020年至2022年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国际社会和希腊都要作出重大的努力。我们期待着希腊的债务重组,希腊的债务回购能够在最近几天完成,从而落实欧元区财长会议的决定,向希腊尽快拨付440亿欧元救援资金,稳定希腊,帮助希腊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上来。
同时,欧元区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不确定性问题。欧央行在8月份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也就是在欧元区成员向欧洲稳定基金提出政策救援要求,并接受稳定基金的政策条件以后,欧央行将无限量地在国债二级市场,对该国的政府债券收益率进行干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对于稳定欧洲资本市场是至关重要的。但是问题的不确定性就是现在西班牙是否向欧洲稳定基金提出救援申请,并且接受金融稳定基金提出的政策条件。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明年欧元区债务危机将会明显缓解,仅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欧债危机将再度加剧。总而言之,多数受访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认为明年欧债危机将明显缓解。
第二是美国债务悬崖管控结果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希望美国能够尽快就这个问题达成政策决议,能够使美国的经济在复苏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从而能够实现G 20所确定的强劲、可持续的平衡增长目标。
第三个不确定性的问题,就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坦率而言,就主要发展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G 20政策协调力度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2010年4月,多伦多G 20峰会确定,2013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赤字要比2010年削减一半,但是目前来看,即将到来的2013年,美国和日本是无法实现多伦多协议的政策目标的。现在的挑战就是国际社会如何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大框架之下,就短期的财政政策刺激和中长期的财政整顿目标的一致性达成共识,这是对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挑战,同时,也是对G 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挑战。
第四,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产品的不确定性。在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石油产品也好,大宗原材料产品也好,总的走势应该说是下行的,但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对石油产品有着重大的冲击。目前中东的乱局、伊朗局势可能随时导致石油价格的大幅度调整,而这种调整肯定是石油价格向上的调整。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美国页岩技术的突破,页岩技术突破导致页岩气生产大幅度增加,而这种趋势的变化,对石油价格是下行的影响,所以,在新的技术创新情况下,大宗原材料产品,特别是石油价格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5.86%受访者认为明年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明年会维持震荡,10.10%受访者认为明年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将会大幅上涨,仅4.04%受访者认为将会大幅下跌。总而言之,多数受访者认为明年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将会维持震荡走势。
第五,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流动性方面,就资金的性质而言,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说的大量的流动资本,这种资本是通过证券投资来追逐高额利润的,任何风吹草动,对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动都有很大影响力。所以,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下,2013年,国际资本的流动肯定是不确定的。
另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技术在页岩气方面的突破,有可能导致美国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向美国的回流,这又和奥巴马总统所提倡的美国企业、美国实业回归美国的方向是一致的,因为大企业同样是追逐利润的,而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页岩气价格的低廉和使用程度的方便,肯定会对重化工业投资意向产生影响。所以,这是一个新的不确定性下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就是页岩气的制造业,一般的加工业也会发生变化。
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总体看,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但有利因素逐渐增多,预计比2012年有所改善:一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好转,同时因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所带动的能源成本降低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增长,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优势也正带动高端制造业加速发展,“再工业化”政策效果强化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2013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有望增强。二是德国捍卫欧元和欧元区的强硬表态,G20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增资IMF救助欧债国家的态度转变,以及欧洲央行推出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为欧洲国家赢得了解决债务问题和国内结构问题的时间,使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冲击得到缓解,欧洲经济2013年表现可望略好于2012年。三是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谋求结构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突破。
与此同时,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一是美国大选后因“财政悬崖”问题导致的财政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可能使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二是欧元区根本的制度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增长”与“紧缩”的两难选择和政策摇摆使欧洲重债国经济表现不确定性较大。三是日本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需求不足使经济难有大的起色,又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相继爆发领土争端,区域经济环境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四是金砖国家整体发展势头减弱,中国、印度的经济减速调整使能源原材料新增需求增长放缓,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资源出口国必然受到冲击。五是在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背景下,充裕的流动性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通胀风险可能重新抬头;但新兴国家需求增长放缓又抑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201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起伏可能较大。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从有利因素来看,第一,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政府换届将进一步调动全国上下的发展热情。2013年,“十八大”确定的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情,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还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份,国家层面将对各级地方政府规划
执行情况全面检查评估,各级地方政府为努力上交满意的答卷,将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三年往往是投资加速年份。2013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大量审批并开工的“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有利于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
第二,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无论是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是从自身情况来看,我国在“稳增长”方面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保持在20%的高位,高于1985-2012年平均值8个百分点左右,而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上升到当前的高位,主要是这项政策工具被赋予了对冲外汇占款等职能,预期2013年对冲压力将明显减轻,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较大下降空间;2013年物价水平总体仍将保持相对低位,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基准利率相对较高,存贷款利率也有下降空间。从财政政策来看,201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仅为1.5%左右,同时,我国仍具有一定减税空间,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民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投资缺口较大,财政支出需求也较高,因此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较大。
第三,“新非公36条”细则的政策效应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近年来,结构性减税一直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扶持小微企业的系列减税政策2013年继续有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进一步推进将使原征收营业税的民间企业享受机器设备和物料消耗两者购进增值税税额抵扣,有利于激励民间投资扩张。42个部门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消除各种行政障碍,减少“有形之手”对市场运行的干预,激发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
第四,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特别是酝酿多年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出台,将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拓宽了消费市场空间,激发了居民消费热情,日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手段。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1.52%受访者认为明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将会低于10%,42.42%受访者认为这一数据将会介于10%-20%之间,仅6.06受访者认为这一数据将会超过20%。总之,多数受访者认为明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将会低于10%。
第五,自贸区建设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将有利于外贸稳定增长。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除与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外,其他9个自贸协定已经开始实施,实施情况良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有5个。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贸区联合研究,中国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从不利因素来看,首先,企业投资信心和能力有待恢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税负较高等因素不断侵蚀企业利润,亏损面有所扩大,这不利于企业投资资金积累。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的企业景气指数2012年三季度为122.8,比二季度下降4.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三季度为116.5,比二季度下降4.7点。201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望小幅回升,但产能过剩压制了价格回升幅度,企业家的预期能否得到有效改善,是企业新增投资能否较快增长的关键。
其次,“去库存化”、“去产能化”任务仍然艰巨。我国工业库存、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累计同比增速连续放缓,但“去库存”过程仍未结束。从反映库存水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轮库存调整在2009年8月末达到-0.8%的最低水平,刺激政策出台后在2011年10月末达到24.2%的最高水平。本轮库存调整中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在2012年10月末已经降到8.3%,比2011年10月末下降近六成半,但仍高于当月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速,更没出现库存绝对水平下降情况。“去库存化”不彻底,经济回升力量难以积聚。与此同时,多数制造业的“去产能”任务更加繁重。长中短多重经济周期力量交织叠加,决定了企业自主性投资难以出现大幅扩张。
再次,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幅度有限。2012年4月以来,房地产销售和价格好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开发商预期,8月份,房地产开发多项指标出现好转;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尚未恢复正增长。2013年房地产投资处于景气恢复阶段,开发投资回升幅度有限。此外,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2011-2012年已开工1700万套,2013-2015年需完成1900万套,平均每年630万套,新增投资可能低于2012年。综合来看,由于房地产调控不会出现明显放松,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2013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回升有限。由于房地产涉及的产业链条较长,经济与房地产客观上存在较强相关性,房地产投资的表现将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回升。
59.60%受访者不赞成取消房地产汽车限购政策,40.40%受访者赞成取消房地产汽车限购政策。
最后,产业升级短期内仍缺乏新的增长引擎。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峰值,“刘易斯拐点”临近,人口红利开始减弱;随着人口结构趋于老化和储蓄率的下降,资本存量增速开始下降。因此,从经济要素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必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虽然部分企业开始更新节能减排设备和用机器替代劳动力,部分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也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但因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激励动力,企业全面的设备更新投资高潮2013年难以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升级缺乏新的带动力量,企业仍将承受结构调整的阵痛。
(三)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如果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农产品价格上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全球不出现恶性通胀压力,世界经济基本保持上年的增速。同时,我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取向,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的关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大财政扩张力度,财政赤字规模较上年有所提高。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M2增长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5万亿元左右,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6.57%的受访者认为明年中国财政收入将会增长10%-20%,33.33%受访者认为明年中国财政收入将会低于10%,仅10.10%受访者认为这一数据将会高于20%。
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左右,重工业增速加快,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2%,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0.5%,房价同比增幅小幅上升。就业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状态,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略降。进出口贸易增速略高于上年,全年外贸顺差2400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保持小幅顺差。
指 标 2012年1-11月 2012年预测 2013年预测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绝对值 增速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GDP 353480 7.7 519284 7.7 575253 8.0
一产 33088 4.2 52535 4.3 59291 4.5
二产 165429 8.1 235312 8.1 254037 8.5
三产 154963 7.9 231437 8.0 261925 8.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10.210.3 重工业9.9-10.6
固定资产投资 326236 20.7 364840 20.8 445105 22.0房地产投资 64772 16.7 72230 17.0 83065 1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86833 14.2 207112 14.2 237351 14.6出口(亿美元)18499.1 7.3 20353.0 7.2 21981.2 8.0进口(亿美元)16503.7 4.1 18166.9 4.2 19583.9 7.8外贸顺差(亿美元)1995.4 38.5 2186.1 40.9 2397.4 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7 2.7 102.6 2.6 103.0 3.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98.3-1.7 98.3-1.7 100.5 0.5
第三篇:经济展望
在朝鲜核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以及中国与邻国领土争端频发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日在博螯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亚洲稳定面临着新挑战,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都有所表现。
习近平在讲话中未明确指出某个国家。他表达了对区域安全的关切,但言辞似乎有些隐晦。
他在博螯论坛开幕时发表演讲称,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目前,美国正敦促中国向朝鲜施压。尽管朝鲜的食品和能源供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但朝鲜多次宣称要拥有核武器及进行导弹测试,这实际也是在挑战中国的耐心。作为对朝鲜各种动作及其挑 论调的回应以及对其亚洲盟友的支持,美国已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并向韩国派遣了战略轰炸机。
不过,习近平在其内容广泛的讲话中并没有流露出着重关注朝鲜的明确迹象,而他的此次讲话意在为中国新一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定下了基调。亚洲国家在推动经济繁荣发展方面依赖与中国的关系,但却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感到忧心忡忡。
一直以来,中国认为美国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的制造者并不时发出批评,尤其是美国从伊拉克及阿富汗撤军并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的做法。中国认为美国此举是为了压制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崛起,意在消除中国可能对美国经济构成的挑战。
习近平称,国际社会应当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
习近平称,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
分析师们称,中国在处理与朝鲜关系的问题上是矛盾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 Eun)近来在核方面的一系列强硬动作明显令中国感到不满,而中国此前加入到针对朝鲜的新的经济制裁行动当中。尽管如此,许多分析师仍认为中国不会放弃一个能牵制美国在韩势力的国家。
澳大利亚总理茱丽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随后发表演讲称,她对亚洲各国政府在预防朝鲜半岛冲突和应对朝鲜挑 方面加强合作表示欢迎。
她称,朝鲜半岛出现的任何挑 行为都会对亚洲所有国家利益构成威胁。
习近平于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完成权力交接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他在博螯论坛上的演讲备受关注。在当前中国政府持越发自信的外交立场之际,外界希望从习近平的讲话中寻获他将如何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关系的暗示。中国与日本以及不少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系近期一直受到领土争端的考验。
习近平同时重申了上一届政府的论调,称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并寻求与亚洲邻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他并未暗示将采取软外交。
习近平表示,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他称,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他同时表示,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习近平在谈到经济方面时强调了中国大力进口、对外投资和数千万人出境旅游给亚洲经济带来的裨益。
习近平称,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亚洲要谋求更大发展、更好推动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需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他指出,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依靠拉动消费来促进增长的方向转变,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将很难实现,甚至有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尽管承认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习近平坚称,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第四篇:展望蓝色经济(定稿)
展望蓝色经济
沙苇
环境***
摘要: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增强海洋国土观念,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价值战略意义制度科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科技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过度膨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陆地资源日渐枯竭。面对这些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的问题海洋经济成为人类谋求发展而共同关注的目标。浩瀚的大海与陆地、太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新的经济领域和经济增长点,蓝色经济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1、海洋的价值
海水中溶解有近80 种元素,陆地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不仅几乎都存在,而且有17 种元素是陆地上稀少的。有人计算过,如果将1 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 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 万吨、镁236.9 万吨、石膏244.2 万吨、钾82.5 万吨、溴6.7 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
海底石油占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蕴藏于海底的海洋油气资源是世界海洋产业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产值已约占世界海洋开发产值的70%。滨海砂矿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已开发利用的滨海砂矿主要有金刚石、金、铂、锡等金属,1非金属,稀有和稀土矿物数十种。大洋多金属结核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潜在宝库。
世界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总储量巨大,其中一些锰、镍、铜和钻等的含量是地壳中
平均含量的300 倍。
海水能源可解决水荒,提供电能。海水的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水既可直接利用,也可淡化后利用。然而,海洋是一巨大的水体,只要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水荒即有望解决。
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为我们提供电能,从海水中还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铀在海水中的储量十分可观,达45 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总贮量的4500倍,按燃烧产生的热量计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 万年。
海洋再生能源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无污染的新能源。海洋再生能源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和温差能等,据估计,我国潮汐能量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 750亿度,波浪能理论功率约为0.23亿千瓦,海流能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0.18亿度,年发电量约270亿度。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海洋生物资源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海洋中有30 门类50 万余种生物。陆地上有的门类海洋中基本都有,而海洋中许多物种却是陆地上所没有的。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 倍以上,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 亿人的需要。
海洋生物可治疗多种疾病。海洋生物不仅可以弥补人类食物资源的不足,还能制作多种高效、特效药物,并提供大量、多种重要化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
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从沿海到海岛,到处都有可开辟旅游的景区和景点,目前已有1 500多个滨海旅游景点,海洋旅游业方兴未艾。
2、发展蓝色经济的意义
2.1依赖海洋的原因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后资源空间。第一,从现实来看,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太空资源正等待着技术的进步与进一步开发。第二,海洋覆盖地球百分之七十一,面积广大,空间巨大,资源可供发掘的潜力大。第三,人类目前较少涉及该领域,因此海洋的资源能源保存的相对完
整。第四,海洋中拥有许多陆地不常有的,或者说根本没有的资源,这些资源将构成国家战略资源的有力组成。第五,海洋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拓展国家的战略范围,拓展自己的战略纵深。
2.2“蓝色战略”的意义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
在过去20年里,海洋领域中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也迅速增长。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1.5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贡献达到4%。2 海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海洋产业群不断扩大,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已超过20个,成为新的经济领域,海陆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之10%。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3、如何发展蓝色经济
3.1 强化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国土观念3
我们以往对国土的理解仅限于以陆域为主的概念上,对海洋国土知识重视不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对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公众的海洋国土观教育,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和海洋防卫观,增强公众对“海洋国土”的忧患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国土资源,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
3.2制度创新
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的制度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激励蓝色经济战略的有效实施,包括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或共同推动的制度创新;二是微观个体推动的制度创新,主要是企业——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制度创新。为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在融资制度、产权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税收支持制度、人才用工制度、产业发展支撑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从微观个体的层面讲,制度创新包括多个不同的方面,个体只要在制度变迁中可以赚取收益(或者说超额利润),就有动力推动制度创新,关键是政府要营造允许、鼓励微观个体进行制度创新的机制和制度,这又可以归结为政府层次的制度创新。
3.3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陆地资源而言,难度和风险更大、综合性更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会更大。海洋资源从调查、观测、勘探、开发利用到管理的各阶段,都是科学和技术运行过程的结果,要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和科学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发展。
蓝色经济战略以临海高端制造业为主导,虽然海洋资源利用的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要做大做强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的研发
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更高效合理的利用各种海洋资源,从而做到既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又保证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我们要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使蓝色经济战略切实可行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存寸高科技下海:掀开蓝色经济的盖头科技日报2009年9月3日第011版 2王宏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海洋报2009年08月24日马志荣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21世纪中国应对策略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3期 李增刚,兰志红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创新理论学刊2010年10月第10期总第200期
第五篇:2014年经济展望
2014年经济展望
2014年01月02日 07:30 AM
2014:中国经济大变革前夜?
历经三十年的繁华与落寞,中国经济正处于一场大变革的前夜。现在的中国经济就仿佛一座漂浮在汪洋中的冰山,过去三十年积聚的顽疾看上去依旧牢不可破,但在冰山深处裂纹已经开始慢慢扩散。
2014年,将听到“冰山”碎裂的声音:改革破冰,风险释放。经济稳中趋缓,外部QE退出,货币信用双紧,债务产能双控。我们坚持认为,转型无牛市,改革杀估值,估值有分化,局部有泡沫。投资者必须踏准节奏,防范风险,危中寻机,于政策主题里找逻辑,在“安”与“转”中抓机会。
风险展望:内外部裂纹加剧冰山之险
2014年需要重点关注内外风险的交织。内部来看,流动性的持续偏紧和利率整体抬升有可能刺破局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并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信托风险;外部来看,美联储QE靴子落地,加速金融危机第三波爆发的风险。
2013年6月份的银行体系“钱荒”之后,国内资金利率整体抬升,银行体系资金面持续维持偏紧的状态。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国内利率水平等于国际利率水平与本币升值预期之差。国际利率水平方面,自5月初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提高114个BP。另一方面,储蓄率与投资率缺口的缩窄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占GDP之比大幅下降,并造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逆转。未来半年内国际利率上升、国内储蓄率下降、投资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估计难以改变,资金面偏紧的状况仍将持续,国内利率水平总体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国内利率水平的整体抬升有可能导致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信托风险、小型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爆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利率抬升可能刺破局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随着银行体系资金面的持续偏紧,银行资金利率的上行传导至房贷利率上升,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风险。
其次,利率抬升和房地产风险引发地方债务风险。一方面,银行体系资金利率和国债利率的抬升将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提高,从而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地方政府现金流受到冲击,加大地方政府债务偿付压力。
第三,信托违约可能是地方债务风险爆发的具体形式。由于债券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城投债出现违约风险,地方政府一定会全力应对,避免违约;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面临违约的风险,但是银行可以通过展期的方式,将违约风险隐性化;相比之下,地方债务风险最有可能在信托领域爆发。
第四,需要防范小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如果房价下跌,资产缩水,拒还房贷者增加,处置不得当可能会引起恐慌,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会因为流动性风险面临挤兑、倒闭的状况。
从外部来看,美联储QE退出仍是最大的风险。随着美联储宽松政策的逐步减速,极度宽松的全球流动性环境将逐步转向,从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对新兴市场产生冲击。从资本渠道来看,一旦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过去多年来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现象很容易演变成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触发新兴经济体的金融风险。从贸易渠道来看,主要是经常账户恶化风险。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逐步收窄,甚至转为逆差,加剧了货币贬值和经济减速的压力。改革展望:以改革和转型融解冰山之困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短期来看,具体的改革将沿着以下几条主线加速落地。
(一)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释放制度活力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入改革总目标。所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中就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整个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也是新政府上任以来最重视的改革。
以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民资进入垄断性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三中全会要求,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市场化定价模式将会加快民资进入利润空间较大的产业链上下游,倒逼垄断性行业改革。
(二)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和民间投资准入,释放企业活力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释放国企活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为主”,中央企业经营将趋向市场化。三中全会《决定》提到,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下一步将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推动集团去壳化与产业并购整合。央企上市公司将彻底甩掉历史包袱,淡化国企色彩,实施职业经理人选聘制度,业绩明显改善,效率大幅提升。
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打破国企垄断,释放民企活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释放行政活力
财税改革首次作为次序靠前的独立内容部署,明确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的战略地位。值得关注的是明确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过去是“财力和事权相适应”。预计下一步中央将进一步上收事权,同时承担更多支出责任,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四)加快人口政策调整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劳动力活力
人口政策方面,本次全会宣布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稳定劳动力供给。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也有大动作。逐步放开户籍管理体制的束缚,使农民可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平等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户籍率先在建制镇和中小城市放开。
(五)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改革,释放外部活力
通过对外开放体制改革释放外部活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行性。中国过去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受益最大的是开放,未来十年开放仍是中国不可放弃的增长点。只不过,开放的思路要发生变化。
(六)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土地活力
现在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3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国家征用才能入市。这次全会首次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其核心一方面是“赋权”;另一方面是“平等交换”,“同地同权”,这意味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与十七届三中全会相比,这次的表述把“逐步建立”改为“建立”,后续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七)加快金融改革,释放资本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虽然没有单列金融改革,但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部分中实际上已经确定了未来金融改革的重点: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实际是加大力度丰富债券市场层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三是“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际是有效发挥外部资本的杠杆作用,释放内外资本活力。
经济展望:先下后稳,预计全年增长7.5%
2014年,“三驾马车”总体格局将是:投资略下,出口略升,消费上升。预测2014年GDP增长7.5%左右,节奏可能是先下后稳。
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出于银行去杠杆和工业去产能考虑,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总体偏紧,投资增速将呈现温和回落态势。明年下半年,随着货币政策有所放松,投资增速将趋稳。预测2014年投资增长19%。
从世界经济的走势来看,预计2014年名义出口增长7.5%左右,略低于今年1-11月的8.3%,如果剔除今年虚增成分,预计明年实际出口增长8.5%左右,略高于今年。
我们预测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比2013年约高0.5个百分点。从消费的特点来看,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增加,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高层次消费潜能渐渐释放;民众居住、出行、旅游、文化、健康等消费的潜力,形成对教育、体育、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消费的需求。
综合上述考虑,我们预测2014年GDP增长7.5%,比2013年低约0.2个百分,四个季度分别增长7.7%、7.6%、7.4%和7.4%。
总体来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高于2013年。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5%,比2013年高0.6个百分点。从三大经济体来看,2014年美国财政紧缩造成的边际影响将趋于减弱,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2013年,实现2.5%左右的增速。欧央行的宽松政策可能会成为支撑欧洲经济复苏的新动力。2014年,日本经济复苏难以持续,预计经济增速将逐步趋缓,实现1.5%左右的增长。
通胀展望:城镇化和改革推升物价,但流动性偏紧抑制通胀走高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也会导致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但是,流动性持续偏紧抑制通胀上行,预计2014年通胀率2.8%,略高于2013年。
城镇化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随着城镇化加速,特别是2011年城镇化率首超50%前后,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农村(土地)、农业(农产品)和农民(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三农”供养比加速上升,“三农”产品供给压力持续增加,供求平衡关系越来越紧,农产品价格面临持续上涨压力,这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以及经济仍然保持中速增长使结构性用工荒不断上演,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很快,服务价格水涨船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2012年以来,中国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均在11.8%以上,2013年前三个季度分别增长12.1%、12.6%和13.0%。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净减少和经济持续发展,用工荒还会加重,未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可能还会加快,服务价格上涨压力不减。
受以上因素影响,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会保持一定的上涨,但受到流动性持续偏紧的影响,也不像人们所担忧的那样涨幅较高。预计2014年全年CPI上涨2.8%。
政策展望:货币信用双紧,债务产能双控,产业“安”“转”相济
2014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3年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2012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约2.1%。我们认为,2014年可能安排财政赤字1.6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约2.5%,仍然在3%的国际警戒线水平之内。二是推进增值税、消费税、环境税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之下,2014年将继续出现货币信用双紧的局面。出于稳定物价的考虑,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速和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角度来看,预计2014年贷款余额增长13.2%,增速进一步降低。由此推算,预计2014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9.5万亿元。预计201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3%。从广义信用的角度来看,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大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导致广义信用继续偏紧。
2014年,将是“文武并举、张弛兼备、安转相济”的一年,映射到产业政策上表现为“安”与“转”两大关键词。
“安全”是固本培元之策,产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第一,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军工是最明显受益的产业。第二,生态安全。“六位一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全国性雾霾严重,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需求。第三,食品安全。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生态农业强调,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生产发展、能源
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将获得政策支持。第四,生活安全。中央重视平安中国建设,提出“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着力实现平安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快推动安防信息化。第五,信息安全。“棱镜门事件”引发国内信息完全隐忧。目前,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行业标准和产品规范均处于低级起步阶段,未来基础网络建设和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转型”是迫在眉睫之路,具体要从三大方面深化转型:第一,产业转化。治理过剩产能将会导致部分传统重工业供给端的收缩,加快周转。第二,出口转移。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第三,生活转变。民资进入将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等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繁荣。
新兴市场将迎来更艰难一年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以两个速度运行。发展中国家因中国对原材料的旺盛需求而全速前进。同时,西方则因不断攀升的债务带来的家庭和政府支出削减蹒跚而行。
然而,过去12个月,情况发生了变化。信心回归部分富裕国家,而大宗商品价格日益下挫则暴露出新兴市场的脆弱。今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下调了其对印尼和巴西等国的增长预期。IMF现在认为,2014年多数乐观消息将来自高收入国家。
尤其是,美国经济提供了乐观的理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走强,此前美联储(Fed)的大规模注资帮助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劳动力市场正变得更为活跃,消费者更为愉悦消费也随之重启。目前,投资仍然滞后。但如果企业要利用其坐拥的巨额现金为新项目融资的话,美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很容易接近危机前水平。由于消费突然飙升,英国经济引擎也在启动。然而,尽管利率处于超低位,银行贷给企业的贷款仍太少。
在东亚,日本正从长达15年的通缩中复苏,这得益于日本央行(BoJ)推出的大规模货币刺激计划。但“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若想成功,日本政府必须快速落实旨在促进日本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改革计划。
欧元区仍是富裕世界中表现最差的地区。失业率仍处于危险高位,经济活动继续疲弱,尤其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但受此次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两个国家——西班牙和爱尔兰正在复苏。它们的待偿债务水平很高,但其经济至少停止了萎缩。欧元区面临的挑战在于,将该地区银行业体系置于安全框架之内。欧洲央行(ECB)即将发布的资产质量评估将是决定成败。各国政府必须承认,如果欧洲经济若想再次提速,需要严格执行此次评估。
高收入国家面临的最大单一危险来自美联储(Fed)。两周前,在卸任前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宣布,美联储将把每月资产购买规模从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市场没有表现出过于不安,因为美联储还承诺,其维持低利率的时间将超出人们以前的预期。但如果“缩减”在2014年加速,此承诺可能会变得不太可信。这将对欧美市场利率构成上行压力。
美国的实力应足以顶住这种冲击。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动用更多非常规武器,例如为银行提供新一轮廉价融资。相反,“缩减”给新兴市场带来了风险。随着国内债券重现吸引力,西方投资者将把存放在海外的资金汇回国内。背负高额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可能会陷入困境。要关注土耳其,该国本月的政治危机已导致股市遭受重挫。
发展中国家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表现。中国政府坚定地认为,他们能够将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但中国政府也希望控制信贷发行。实现这种平衡很难,而且可能会导致经济突然减速。这将加剧大宗商品生产国的痛苦,同时将一个不确定之年变成一个艰难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