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五篇)

时间:2019-05-14 07:4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摘要:“十一五”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完成两个发展跃升,即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打造四个产业集群,即商用汽车为支柱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电力电子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出口加工为支柱的外向型产业集群、食品饮料为支柱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一个城市中心,即西安北部城市新中心;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极;进一步走在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列;为二次创业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努力奋斗。

一、发展态势与重要机遇

1.“十一五”经开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局面

在国际,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周边国家纷纷效仿中国,加大了吸引外资的力度。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贸摩擦会加剧。这些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挑战。但是,经贸摩擦会促使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转移,加速国际资本流动和重组。中国以其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及广阔的市场,将继续成为国际资本的最佳投资地,在经贸摩擦中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在国内,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国家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现代化和中部崛起战略,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两大焦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二者互动互融将是战略机遇期发展的特征。目前,各大城市都在依托开发区加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东部率先现代化将使资本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地处西部的西安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局面,同时也有东部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新机遇。

“十一五”西安经开区将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寻求发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都将面临严峻形势。因此,需要认清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转移、东部资本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制订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竞争新形势的发展规划。

2.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针做了新的调整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情况下,国家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针,由“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收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的“三为主一致力”,调整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

西安经开区需要按照新的方针,并结合西部和陕西的实际,调整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也就是现代城市新区发展,争取成为新一轮国际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载体。但是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对于地处西部的西安经开区来说,内资及在华外商再投资将是更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需要实行内外资并举的方针,还应成为东部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载体。3.西安市对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明确了西安的城市定位和产业支撑。西安将实行“古新分治”,逐步弱化和分离“古城”行政、交通、居住等功能,集中建设承接和担负现代西安产业发展及服务功能的“新城”。开发区作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四区一基地”的竞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各开发区需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才能有序竞争,共同前进。

为此,经开区与高新区鉴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委、市政府对“四区一基地”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规范性意见,并对经开区和高新区提出“招商第一、产业第一、服务第一”的发展方针。鉴于经开区位于我市南北中轴线和迎宾大道上,是西安城市的“门户”,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经开区的发展除产业之外还特别提出中心区城市建设的任务,希望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梯和桥头堡”。4.西安经开区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经开区经过前十年的发展,2003年开始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二次创业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4年区内生产总值、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二次创业两年的经济总量和项目开工面积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经开区。目前,西安经开区发展势头不减,已跻身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较前列,其产业基础、企业集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发展势头迅猛,使支柱产业开始走上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二次创业开始后,市委、市政府将西安体育运动中心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整体并入经开区,使经开区发展为四个功能园区,形成了“一个中心区、三个专业园区”的新格局。经开区根据新的形势对各园区的总体规划做了调整和修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未央路改造和中心商务区的建设,经开区进入了由单一的产业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发展的新阶段。5.西安经开区的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经开区上述两大发展趋势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陕西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西安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工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热点。市上已经出台了《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并配套制定了工业布局调整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正在制定《关于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继“一线两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后,把工业发展提到战略高度。省、市都将现代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并把开发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这些将为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经开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会加快经开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是第四次西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西安咸阳正在推进西咸一体化,西安城市骨架将会拉大。与此相适应,西安市行政中心将北迁;铁道部决定建设西安铁路枢纽,开始修建西郑客运专线、火车北客站、铁路北环线和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市第一条地铁将从北客站发出,沿未央路纵贯经开区南北;经开区面临的渭河综合治理也将启动。目前,在城北已经形成以经开区为中心,包括新筑物流园、?哄鄙?态新区、未央湖旅游度假区、泾河工业园、汉城遗址公园、六村堡工业及物流园、西咸共建区等的城北经济带。这些将带动西安城市发展重心北移,推动经开区的城市化建设,使经开区成为现代西安城市新区。6.西安经开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上述两大机遇为经开区的未来发展带来广阔前景。西安的文化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南半部,而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北半部,由东郊老工业区、西郊老工业区和北郊新兴工业区(经开区)组成,形成“品”字形飞行编队,其中经开区起着工业发展的领航作用。由于经开区离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近,又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登陆西安发展的“第一阶梯和桥头堡”,是西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将会成为振兴西安工业的引擎,带动陕西现代制造业展翅高飞。

未来的西安将是大西安格局,东有临潼、西有咸阳、南有长安、北有三原,其中心正好在经开区。经开区发展的前景不是西安北部的城市副中心,而是未来大西安的城市主中心。将来会形成经开区—?哄毙虑?—新筑物流园—临潼、经开区—六村堡工业及物流园—西咸共建区—咸阳、经开区—泾河工业园—泾渭工业园—三原等三条经济发展轴。西安是世界名古都,又是现代大都市。未来的西安应是双核心城市,将实行“古新分治”,在传统的古城中心北部会崛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带动西安城市进一步向渭北进发,使渭河成为市内河。经开区应抓住机遇,乘势前进,为二次创业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而努力奋斗。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7.“十一五”是经开区实现“两个跃升”的关键时期

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支柱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向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只有向产业集群发展,才能延长产业链条,细化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配套,降低产业成本,激发产业创新,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从而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向产业基地发展。

按照开发区建设的规律,单一的产业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即城市新区发展。产业开发区只有向城市新区发展,才能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发展空间,聚集商气人气,增强产业吸引力,从而才能更上一层楼,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是经开区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现代城市新区跃升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完成“两个跃升”,实现二次创业上台阶,进一步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8.围绕“两个跃升”培育经开区核心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国家和省、市给予开发区的特殊政策趋于弱化,政策优惠的空间已经不大,招商引资的竞争不断加剧。目前,经开区已进入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城市新区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把着力点放在构建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环境,强化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增强经开区吸引力上。

“十一五”要抓住实施《西安工业振兴计划》和《关于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聚集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生产要素,使经开区成为振兴西安工业、加快陕西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要抓住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现代城市中心北移的机遇,加快城市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打造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以提升经开区的地位,树立经开区的形象,拓展经开区的前景,增强经开区的吸引力。

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是未来经开区不同于其他开发区和强于其他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经开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围绕两个跃升,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产业品牌,培育经开区核心竞争力。9.内外结合加快“两个跃升”的实现

为了加快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增强经开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适合和促进“两个跃升”的体制和机制。要跳出经开区的狭小范围,站在全市以至全省的高度审视经开区的“两个跃升”。要用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经开区现代城市建设,用现代城市新中心带动经开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产业集群和城市新区互动双赢。

加快“两个跃升”需要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既注意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培育,又注意与园区外相关产业的整合,通过吸引企业迁建和产业联合,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集群,构建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既要注意园区内城市功能的完善,又要利用老城区城市功能外迁和与周边区县共建等方式,加快建设西安北部现代城市新区,构建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通过打造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带动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10.努力保持经开区二次创业发展势头

二次创业以来,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两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等于再造了一个经开区。“十一五”尽管外部竞争激烈,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但全国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地发展,经开区仍有重大发展机遇。只要加倍努力,自加压力,就能保持二次创业以来的发展势头,争取“十一五”经济总量翻两番,使经开区在西安的经济地位大大上升,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极,进一步走在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列,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

为此,经开区要继续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招商第一、产业第一、服务第一的方针,发挥第一阶梯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及产业转移。要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完成“两个跃升”,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又要做到不断有大资金入区、大项目开工、大企业投产,走可持续发展的路。

11.“十一五”经开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贯彻“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方针,落实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搞好经开区与省、市“十一五”规划的衔接,抓住陕西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现代西安城市中心北移机遇,发挥经开区“第一阶梯和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产业转移,坚持招商第一、产业第一、服务第一的发展思路,按照高起点起步、大手笔规划、大力度运作和大项目带动的战略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通过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带动投资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上台阶,再创二次创业新辉煌。

12.“十一五”经开区的发展目标

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个产业集群,并培育出1~2个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建成产业环境配套完善、政务环境高效廉洁、人居环境优美便捷、社会环境安全文明的新城区,并打造出国际化、市场化的中央商务区;使经开区形成“四个产业集群、一个城市中心”的新格局。

力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争取201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六分之一,在西安的经济地位大大上升。

区内生产总值达到370~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60~280亿元;外贸出口达到7~10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9~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700~800亿元;实际引进外资5年累计11~12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年累计300~320亿元;区内就业人数达到12~13万人。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考核中名次上升,达到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示范区和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的要求;成为西安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极和带动陕西现代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进一步走在中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列,真正成为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

三、产业方向与发展重点

13.发展现代制造业是经开区的基本定位

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正在加速,现代制造业已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适应这个形势,陕西省委、省政府将作出《关于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我市制订了《西安工业振兴计划》,都把现代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

经开区要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利用西安及关中地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基础好,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实力雄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大打现代制造业牌,突出不同于高新区的产业特色,立足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园区构成,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外向型产业和生态产业等四大现代制造业品牌,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成为陕西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

1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开区的重要任务

经开区不同于高新区,还担负着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打造未来大西安城市主中心的重任。因此,经开区还需要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中介、信息、物流、商贸、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其中心商务区不仅是经开区的中心商务区,还是现代西安的中央商务区。不仅要为经开区服务,还要为现代西安及大西安都市圈服务,将来还要担负起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金融商务中心、东西部之间的物流商贸中心和西安现代城市人居文化中心的重任。

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国外服务业会更快地进入我国,这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挑战,但对发展中的西安经开区却是一种机遇。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定位之一。因此,经开区应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国外服务业,承接和拓展服务外包,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开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15.“十一五”重点产业选择和发展的原则

与东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地处西部的西安经开区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二次创业规模扩张的发展阶段,招商引资特别是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建大企业,仍然是“十一五”的基本任务。大企业、大项目的落户必然带动相关企业、相关产业的集聚,从而改变原来的产业格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因此,需要根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支柱产业,优化产业集群。凝固的、不变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不适合规模扩张发展阶段的开发区,不利于经开区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因此应当选择企业聚集数量多、产业之间关联度强、进一步发展潜力大、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在重点产业的发展上,要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做到不断有新项目入区、新项目开工、新项目竣工、新项目投产,使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迅速扩张,另一方面要转变增长方式,抓好科技创新、企业改革、市场开拓、辐射带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争取“十一五”培育出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5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10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1亿元以上的企业50个。16.“十一五”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

根据目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集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招商的可能及产业集聚的前景,“十一五”应重点发展电力电子、商用汽车、食品饮料、出口加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八个产业,将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支柱产业。

电力电子是引进外资企业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产业;商用汽车是投资最大、产业链最长的产业;食品饮料是聚集企业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出口加工是经开区独有、最具政策体制优势的产业;石油化工可发挥长庆总部经济作用,发展石油辅助配套产业,并整合六村堡石化工业园;新材料有西部超导、挪威海德鲁、西部钛业、西部金属、佳阳新能源等的支撑;文化产业有草滩文化休闲娱乐、印刷包装工业园、香港万裕高科文化产业园等作依托;现代服务业有中央商务区的带动,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定位之一,都有条件发展为支柱产业。另外,还可通过构建上下游产业之间、整体与零部件之间、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聚集相关企业和相关产业,使支柱产业进一步向产业集群发展。

支柱产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路径,其中产业集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抓好产业集群,既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又能形成产业基地,可以说是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环节。在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中,商用汽车制造、电力电子制造、出口加工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最有条件发展为产业集群,应当成为经开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7.以商用汽车为支柱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陕重汽是经国家选型对比试验后保留的惟一指定装备我军的重型越野车生产基地,其与世界500强德国曼商用汽车公司、美国康明斯有限公司合作,使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发展。以生产商用重型汽车为主的陕重汽新基地是陕西省的一号工程。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网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型商用汽车的发展空间很大,其生产的重型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类型车第一。重型商用汽车投资大、产业链长、带动面广。以陕重汽为龙头,汽车发动机、车轿和零部件生产等企业为配套,围绕商用汽车制造,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再加上哈飞汽车的入驻,可形成典型的龙头加产业链型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属机械装备工业,与其他机械装备工业有相通之处。随着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会进一步向其他装备制造业扩展,其他装备制造业也会前来借光扎堆,进而带动其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军转民装备制造业的聚集,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基地。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及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工业,经开区应抓住机遇,打造全省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基地,带动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8.以电力电子为支柱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电力电子制造是西安地区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经开区引进外资和世界500强最多的产业,经开区已经成为西安市高技术含量电力电子制造业最强的区域。目前已聚集了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山西永济电机在经开区建立新基地,西电集团等西安地区电力电子企业部分或整体迁入,并建工业园。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起飞阶段和装备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对电力电子设备需求巨大,为经开区电力电子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目前开发区还缺乏这方面的大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经开区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外商再投资、引进大项目、争取西电集团建立新基地等,将电力电子制造业打造成产业集群。

电力电子制造业高新技术含量比较高,是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国借助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领域。现在经开区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心区在加速产业升级,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电力电子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进一步带动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向中心区聚集,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基地。19.以出口加工为支柱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实行“境内关外”的封闭管理体制,区内包括海关、商检、银行、外经贸、运输、仓储等服务机构和设施,目前是陕西惟

一、西部最大的出口加工区。经开区要利用这一独特的体制优势和靠近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的优越区位,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积极吸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物流贸易等出口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入区,使其成为陕西新兴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从而形成以出口服务为纽带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十一五”经开区还要建设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实行更加特殊的政策,为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这些为出口加工及贸易创造了管理最有效、手续最便捷、服务最完善的发展条件。陕西地处内陆,进出口不方便,经开区要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独特的体制优势,努力聚集全省出口加工及贸易企业,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将其建成西北最大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和基地,带动陕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以食品饮料为支柱打造生态产业集群

目前,经开区已聚集了大量的食品饮料企业,如可口可乐、顶益、顶津、乐百氏、维维、荣氏、德利斯、金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其企业数量之多、生产总值之大、经济效益之好在西安、在西北以致在西部开发区中都是居前列的,已成为西安经开区的特色产业。西安作为西北最大的综合性制造业城市,理应成为名牌食品饮料的重要供应地。食品饮料工业是常青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不断的提高,使食品饮料产品日益向绿色、安全、健康、休闲、方便的方向发展。食品饮料工业的投资越来越规模化,加工技术越来越高新化,质量标准越来越科学化,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陕西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食品饮料工业很有发展前景。经开区应当规划建设食品饮料工业园,将食品饮料工业发展成产业集群。

经开区是西部惟一拥有生态产业园的国家级开发区,应当围绕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绿色生产、清洁加工、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拓展生态产业的领域,按照绿色标准和生态要求建设绿色食品饮料为代表聚集无污染企业的生态产业集群和基地,这是我国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的产业发展方向。

四、区域布局与土地利用 21.中心区的功能定位需要调整和提升

随着西安行政中心北迁,火车北客站、地铁2号线的建设,西安城市重心向北转移,中心区将成为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围绕体育运动中心规划调整和综合配套区建设,使中心商务区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它不仅是经开区的中心商务区,还将担负现代西安中央商务区的重任,不仅为经开区服务,而且为现代大西安都市圈服务。

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转一定要体现国际化和市场化,要大手笔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要作为现代大西安的城市标志,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要将未央路两侧及以东地区全部纳入中央商务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成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要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中介、物流、商贸、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突出现代中心城市功能,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由于中心区靠近城市中心,其产业发展需要升级。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其成为经开区产业发展的示范。要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先进制造技术、关键产业环节、核心技术产品,培育壮大电力电子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引进世界500强,建设西电工业园,突出高新技术研发,承接服务外包,发展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提高其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其他产业和企业应逐步向草滩生态产业园和泾渭工业园调整转移。

基于中心区的新定位,应当争取将火车北客站以南地区全部纳入中心区,以便统一规划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区,并为电力电子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基地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作为过渡,可先与未央区合作共建,以免贻误时机。

22.出口加工区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出口加工区要发挥“境内关外”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完善高效的出口服务优势,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努力打造出口加工产业集群,树立经开区外向型现代化园区的形象。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物流贸易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成为陕西新兴出口企业特别是“两头在外”出口企业的聚集地。

“十一五”要进一步建设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扩大园区空间,依托西安国际航空港和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完善进出口物流服务,方便聚集出口加工企业。做到区域管理封闭化,园区管理网络化,海关监督集约化,企业通关便捷化,物流监控科学化,企业账册电子化,区内物流自由化。建成西北地区和亚欧大陆桥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务流中心,进一步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和基地,使其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陕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引领陕西走向世界。23.草滩产业园要成为生态产业的聚集地 草滩生态产业园既要发挥现代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又要做好园区功能调整转型,努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印刷包装、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生态型产业,规划建设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印刷包装、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专业园区和生态住宅小区,承接中心区相关产业转移,整合经开区生态产业,形成以绿色食品、文化教育和生态娱乐为代表的生态产业集群,保持产业园区的生态特色,搞好园区的环境保护,打好生态产业品牌。

生态型产业、环保型产业、节约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草滩产业园是我国少有、西部惟一的生态产业园,一定要注意引进高新科技和先进工艺,按照国际化标准规划建设,使其成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无污染产业及循环经济的聚集地和示范区。要充分利用渭河综合整治的机遇,搞好渭河南岸生态环境建设,保留足够的湿地、绿地和林地,结合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西安现代城市的生态文化休闲区,让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在这里充分展现。24.泾渭工业园要进一步建成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地

泾渭工业园首先要以陕重汽为龙头,打造商用汽车产业集群。围绕商用汽车主导项目,配套发展汽车发动机、车桥、轮台、灯具、玻璃、包装、物流、贸易等相关项目,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现代重型汽车城。与此同时,要承接中心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转移,并依托陕西军工企业优势和经开区体制优势,建立军转民工业园区,吸引军工企业民品部分和其他装备制造企业入区,进一步将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陕西省和西安市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经开区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泾渭工业园建成新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西安及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园区建设中,要统筹生产区和生活区、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社会服务,以泾渭工业园为核心,与泾河工业园相配合,争取两园一体化,共同建设西安北部城市副中心,为西安城市跨渭河发展奠定基础。25.进一步拓展经开区发展空间

经开区正处在扩张发展阶段,但建设用地已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心区建设用地已基本用完,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现代城市新中心的建设形成严重制约。“十一五”还将建设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也需要建设用地。经开区应抓住省上出台政策支持开发区成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和现代西安城市中心北移的机遇,积极争取将中心区与草滩生态产业园之间的狭长地带纳入经开区,列入西安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以便统一规划现代西安城市新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提供新的空间。继续争取将六村堡石化工业及物流园纳入经开区,以便整合和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鉴于商用重型汽车项目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泾渭工业园还要建设军转民专业园区,并发展成陕西新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的规划面积已不能满足未来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按照第四次西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泾渭工业园和泾河工业园将是西安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因此应积极争取将泾渭工业园的规划面积予以扩大,并促使泾渭、泾河工业园的一体化。26.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建设用地

由于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西安城市发展重心向北扩展,经开区建设用地将愈来愈紧张。因此,“十一五”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将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供应量的尺度。要加强土地使用的监管和纠错,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建设用地,强化企业集聚和产业集中,使有限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建设项目,为今后发展留出余地。

建设用地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用和开发建设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必须科学制定集约使用土地、综合配套开发的规划,并要坚持按规划“成片征地,成片开发,成片配套,成片建设”,把握土地供应进度,提升建设用地价值,避免无规划地乱布点、乱建设现象发生。要克服招商供地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探索适合经开区的招商项目供地指标评价和土地使用监控办法,完善招商项目供地指标核定机制。要把以地招商与以房招商结合起来,使其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发挥项目带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避免圈地炒地现象发生,减少招商供地上的失误。

五、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27.首先搞好各园区的“九通一平”

基础设施是投资的硬环境,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要按照三大规划、分三个梯次推进经开区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建设。中心区要率先完善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优化和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好现代城市新中心,为经开区和西安市树立样板。专业园区要克服先聚集产业、后搞城市配套的发展模式,要在产业发展之初就开始建设既方便生产、又具备基本城市功能的新区。

随着火车北客站和地铁2号线的建设,草滩生态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应纳入主城区系统,使其成为主城区向北推进的前沿。泾渭工业园的基础设施要与泾河工业园相协调,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副中心打好基础。“十一五”前期,各园区都要完成规划区内的“九通一平”,搞好以道路建设为骨干,包括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热、通信、宽带、有线等管网建设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建设、企业入驻做好准备。

28.争取尽快完善经开区对外交通通道

经开区虽然地处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附近,具有“大交通”区位优势,但与周边的“小交通”联系却较差,影响了区位优势的发挥。“十一五”经开区需要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尽快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联系。向南打通与火车站、小北门的交通联系,开辟新的入城通道;向北延伸朱宏路、文景路,打通与北客站和草滩的联系,并进一步开辟跨渭河的新通道;向西打通与西咸共建区及咸阳的交通联系;向东打通与新筑集装箱中心站及?哄比?角的交通联系。积极支持火车北客站、西郑客运专线、铁路北环线、汽车中心站、北三环及地铁2号线的建设,建成以中央商务区为中心的大西安交通网络。29.努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现代园区和城市新区的形象。经开区要坚持实施改善空气质量的“蓝天工程”、治理水污染的“碧水工程”和美化自然的“大绿工程”。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大交通主干道两旁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标识、导视系统的建设,搞好未央广场为中心的城市景观新形象。配合渭河综合整治,搞好草滩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泾渭工业园要与泾河工业园共同治理、美化泾河(园区段),为城市副中心增添生态亮点。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杜绝污染企业入驻,搞好环境污染防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巩固大气治理效果。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包括外在环境的建设,而且包括内在环境的建设,要深入到生产环节之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之中。要做到功能布局生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生活空间生态化、员工观念生态化,把经开区建设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生态型、生产清洁型、产品绿色型的开发区。争取全面达到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示范区和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的要求,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使经开区成为投资创业和居住生活的首选地。

六、社会文化与和谐社会

30.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经开区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产业基地,还是现代城市新区;不仅要有利于产业发展,还要方便人居生活。由于历史原因,北郊社会事业和服务体系基础薄弱,因此,“十一五”要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除继续建设和发挥好现有体育馆、公园、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学校、医院作用外,要加强和完善大学、中学、小学校、幼儿园、中高级技工学校、培训机构、医院、休闲娱乐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健全商业服务网络,完善公交线路站点,搞好社区服务,全面提升经开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优化经开区人居社会文化环境。

同时配合西安行政中心北迁、现代城市发展重心北移,大力促进古城内学校、医院、文化和服务等事业单位的北迁或新建分校、分院、分支机构,并与未央、高陵、?哄钡刃值芮?县合作,共同推动城北社会事业的发展,健全城北社会事业和服务体系,提高城北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聚集城北的人气商气。31.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开发区精神

经开区要完成“十一五”两个跃升,实现二次创业战略目标,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开发区文化和体现开发区精神的人。加强文化建设不只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创新开发区文化,培育开发区精神,提高经开区人的素质,增强经开区内在动力。适应“十一五”和二次创业,经开区必须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开放大气的现代精神,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以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的创造力。搞好开发区文化建设,培育开发区精神,也就是优化投资的人文环境,是提升经开区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搞好开发区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结合起来,用开发区文化统帅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让经开区精神深入企业,走进社区;通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建设落实开发区文化,让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丰富开发区文化。要让经开区文化和经开区精神成为现代西安文化和现代西安精神的重要代表,推动经开区走在西安“四化”建设的前列。

32.搞好城中村改造,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由于历史原因,在经开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30多个城中村。这些村庄的房屋、道路和环境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形成很大反差,与现代化城市新区总体面貌很不协调。为搞好经开区的投资环境,树立现代西安城市新区的美好形象,“十一五”要探索对开发区授权和委托代管区内农村的体制,研究制定适合经开区的农村管理和城中村改造方案,加大城中村改造的力度,使改造后的居住小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和现代城市新区相协调。

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妥善做好征地补偿、就业转型和拆迁安置工作,切实构建城乡和谐社会。要搞好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开辟新的就业渠道,重点发展为经开区建设和消费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其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十一五”要加快推行失业、医疗、工伤、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其推进到失地农民之中,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七、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 33.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不仅投资大、产值高,而且影响面宽、带动力强。“十一五”期间,经开区要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市新中心,就需要努力调查、研究、策划、包装,建立项目信息库,不断推出大项目,使招商引资有方向。要全力做好项目开工、竣工、投产三个环节的服务工作,使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尽快落实,产生效益。要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到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再引进一批,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招大商、引大资、抓大工程、建大项目,带动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上台阶。34.“十一五”拟抓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十一五”经开区确定续建和开工的重点项目为:经开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草滩生态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泾渭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经发国际大厦,西安城市运动公园,西安经发地产“白桦林居”住宅项目,西安雅荷地产“雅荷春天”住宅小区项目,西安经发地产西安交大实验中、小学项目,未央路北段拆迁改造项目,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重型汽车生产线,印刷包装工业园项目,西部钛业公司项目,西安西玛电机整体迁建工程,西安超导有限公司低温超导线材生产项目,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六万吨肉制品加工项目,山西永济电机西安永电基地项目,金威啤酒项目,康明斯汽车发动机项目。

“十一五”期间,经开区拟抓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初步确定为:哈飞汽车项目,军转民工业园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建设,西电工业园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草滩污水处理厂建设,渭河整治及南岸生态建设,泾河(园区段)整治及生态建设。随着招商引资的进展,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还需要不断补充。

“十一五”需要经开区支持配合的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西安行政中心建设,朱宏路、文景路北延线建设,北三环建设,火车北客站及西郑客运专线建设,地铁2号线建设。

八、保障措施与运作方式

35.用足用活开发区政策,深化体制 和机制创新

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提出《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对开发区的融资政策、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专项基金、政府间及国际组织援助资金和土地使用等都给与了政策支持。西安市对开发区也 制定了新的政策,经开区要用足用活这些新政策,继续挖掘原有政策的潜力,不断突破资金、土地瓶颈。

面临激烈的竞争形势,经开区要发挥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优势,进一步深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机 制创新是经开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一五”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以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招商第一、服务第一是产业第一的保障,产业集群、城市新区是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体 制创新、机制创新必须落实在招商第一、服务第一上,体现在加快产业集群和城市新区发展的运作方式上。只有这样,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才能深化,才会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两个跃升”的有力保障。36.坚持招商第一,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经开区目前还处在扩张发展阶段,“十一五”要有大的发展,必须继续把招商引资放在第一位。要把招商 引资作为经开区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招商理念,改革招商体制,搞活招商机制,拓展招商方式。要由感情 招商向科学招商转变,由被动招商向主动招商转变,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转变,由管 委会一级招商向管委会和园区两级招商转变,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

要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和建设“四个产业集群、一个城市中心”的目标,成立装备制造业、出口产业、生态 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招商中心或分局,加强招商人员专业培训,强化招商人员专业素质,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效果,科学策划招商项目,主动出击招商引资。要瞄准大工 程、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招商引资,实施项目跟踪和项目负责制,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

要建立与国家相关部委、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和联动招商的机制,开拓与海外机构、跨国公 司、大财团合作招商的途径,积极探索委托境外人员和机构代理招商,采取多层次的网络招商、专业园区 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坚持内外资并举,多渠道招商引资。

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作用,加强大型优势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入区企业增 资扩股和再投资,积极支持企业自主配套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集群效应。要抓住我市工业布局调整、大 企业大集团培育和“十一五”规划编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搬迁、新基地建设和大项目入区,使西安地区 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为经开区所用。37.坚持服务第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牢固树立“重商、尊商、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服务理 念,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讲求服务效率,全力打造服务型 开发区。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提高经开区的政务管理水平和服务办事效率。要建立与国 际接轨的服务体系,打造招商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人才服务五大平台,对项目筹备、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

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做到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建立和完善二次创业新平台,搞好软环境上的新“九通一平”,树立靠优越环境招商的新理念,使经开区成为最适合企业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要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投资环境改善 月活动,使国内外投资商和入区企业在经开区享受到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信誉、一流的环境。38.通过整合构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开发区区域范围小,聚集的企业有限,仅靠区内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改善产业环境速度很慢。为加快产业 集群发展,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应突破开发区区域限制,站在全市以至全省的高度,抓住西安及陕西加快 产业集群培育的机遇,以经开区大企业或专业园区为核心,整合全市以至全省资源。通过企业迁建或相关 资产入区,资产重组或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联合。

要善于变西安的优势为经开区的优势,以经开区专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品牌,将全市相关企业和产业编制 成产业集群“路线图”,为投资者提供明晰的产业配套和产业服务导引,以提升经开区的产业发展环境,增强经开区的投资吸引力。要在全市以至西安都市圈范围构建以经开区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外向型产业和生态产业等四大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并从中打造出几个国内外知名的产业集群来,使经 开区成为拉动西安以至全省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

39.通过合作共建,加快城市新区建设

城市发展重心北移,建设现代城市新中心,关乎西安发展的大局,涉及的区域较广,仅靠经开区一家推动 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省、市的力量,并与城北的未央、?哄薄⒏吡甑裙餐?推动,合作共建,才能完成。

一要加强宣传,大做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第一阶梯和桥头堡及现代城市新中心的文章,以提高城北的地位和 吸引力,争取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

二要争取省、市支持,加快城北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北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西 安向北推进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要加强合作共建,与未央、高陵、?哄倍ㄆ谡倏?联席会议,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协调城北区域发展,共 同建设西安北部新城。

四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要发挥经开区的体制优势,多方搭建融 资平台,发展经发集团等大型资产运营商,把城市建设和项目开发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市场化加快基础 设施建设的新路子。实行管办分离,促进社会事业投资多元化,实现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利用社会 力量办社会事业。通过合作共建,为经开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城市环境,用优良的城市功能推进经开区 的产业发展。40.加强管委会自身建设,发挥管委会领导作用

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打造西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现代西安城 市新中心,是摆在经开区面前的战略性任务。管委会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二次创业的原动力,完 成这个任务需要加强管委会自身建设,发挥管委会领导作用。为此,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落实型、服 务型机关,使开发区文化、经开区精神率先在管委会两级机关落实,让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开放大气的 现代精神、诚信和谐的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机关人员身上。并进一步让开拓、进取、开放、大气、诚信、和谐的开发区文化向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延伸,通过宣传、培训和各种活动使其深入人心。

要结合新一轮干部考核和聘用,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诚 信意识,自加压力,永葆管委会的活力。要完善管委会和园区两级运作机制,调动园区的积极性,精兵简 政,提高效率,防止体制机制复归,提升经开区的核心竞争力。为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十一五” 目标,把经开区建成现代制造业的聚集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现代西安的新城区而 努力奋斗。

第二篇: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导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金三角,再造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对**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省有关“十一五”规划精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南部,距市中心16公里,独立城区。地处**、伊春、佳木斯三市交汇处,大鹤立河、小鹤立河横贯城区。辖区有5个街道办事处,18个社区,面积1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具有煤炭、木材、水、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鹤伊、鹤大公路的贯穿,以及丰富的资源,形成了“金三角”区位优势。**、峻德两大国有煤矿,东山区红旗乡座落在**.

**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距城区9公里,有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3A旅游胜地——将军石山庄。近年,开通了旅游专列,新增设有1万平方米的人工浴场,2千多米的环湖路和湖堤。

二、良好基础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内谋开发创业,外向招商引资,全面实施“构建金三角,再造新**”总体发展战略,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1.8;财政收入达到1938.3万元,年均增长21.8。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区形成了煤炭生产经销、粮食加工、食品酿造、木材加工、陶粒等建筑材料五大产业。区属煤矿从2000年的几户发展到现在25户,相继新上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均源型煤厂,双鹤冶金铸造厂,长起机械制造厂,北京现代建筑材料厂,鑫鑫高效环保节能油厂等诸多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我区减少对煤炭生产行业的依赖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中煤牡丹江**分公司选煤厂,是我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年洗煤6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创税1000万元,是我区立区企业。它的建成将为**区经济迅速崛起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容区貌显著改善.住宅建设开工30万平方米;建设通乡公路8.3公里。扩建了兴东路等30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了大树进城工程;修建了**广场,新建了休闲健身广场。城区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又有新进展。新建了峻德商贸市场和**商贸市场,4000平方米封闭式**商贸市场,采用了彩钢透明玻璃屋顶,为全省首家。新建维修公厕45座,标准化水洗公厕一座,居民入厕难问题得到缓解。新修了沿河护坡。建设了政府机关办公楼,机关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两基”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重点加强了卫生环境建设。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26‰以内。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民政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消防等各项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信访工作合力攻坚,形势稳定。民族、宗教、侨务、人防、双拥工作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在建设新城区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

经济总量小,立区企业少,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财政实力较弱,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煤矿安全压力大,各项社会事业有待提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速、财政增长,人民增收;以人为本、以协调发展为本,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以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为保证,维护社会稳定;以城区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为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实现“构建金三角、再造新**”的历史性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一)经济总量目标:到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

总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实现4.56亿元,年平均递增14.87;财政收入达到3877万元,年均递增14.87.

(二)城区建设发展目标: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一河三路”绿化;完成40万平方米建筑开发。

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9.12亿元,财政收入将达到7754万元。

在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引下,要把握一个统领,坚持四个原则。

把握一个统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原则。加快发展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全区人民的迫切愿望.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以及今后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发展,坚持不懈、不遗余力的快发展、大发展。坚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员就业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工业兴区原则。工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立区产业和主体财源,占整体经济一半以上,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支撑和左右着经济全局,承载着**加快发展的希望,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兴区的主体战略,走资源开发、资源精深加工道路。

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基于**板块经济的实际,必须立足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两大国有煤矿、地方工业企业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单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联动,构建资源共享、产业相依、产品相联共同繁荣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以民为本原则。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核心,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部分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加快经济发展

(一)培植立区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集中精力培植一批规模、效益型企业。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基础条件,搞好配套服务,优化经营环境。通过招商引进、联合立项,扩大再生产等方式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要培植发展利税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户,100万元以上的企业5户。形成一批带动力、创税能力强的立区骨干工业企业。

(二)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要稳步发展基础产业,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确保全区煤炭产量稳定在100万吨。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矿山配件生产,加快机械加工、金属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扶持传统产业,提升木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酿造工业技术改造。要提升壮大支柱产业,抓好煤炭精深加工,以中煤集团等四大煤炭洗选项目为主体,加速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业;以人和粮业、佰平米业为骨干,扩大米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使米业、煤炭精深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

(三)积极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地域交通物流便利、集市贸易畅通、位于旅游交界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搞活商业经济。兴办餐饮娱乐业和两处集贸市场,并按区域经济分布特点,建立一处牧畜交易市场和两处集贸市场,特别是发挥新建的全封闭**商贸大棚和峻德商贸大棚带动作用,加快商业经济发展。要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根据结合城区主干道环境规划,着力发展不同类别的集餐饮、娱乐、购物等各具特色的商业一条街,繁荣地区市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利用将军石山庄三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争取上级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相关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仓买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要创新招商思维。全面推行产业招商,乡情招商、服务招商,资源招商和项目招商活动,形成招商有功、引资受奖的良好推进落实机制。要优化招商环境,推行全程式代理服务制,完善一站式办公服务措施,提高办公服务效率,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要完善招商载体。扩大工业园区,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进行管理服务,做好三通一平,力求引进大项目、高效益项目。在集中辟建一定规模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还要谋划**区大工业园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建设机遇,依托优势,争取相关配套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群体效应。

二、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成“一路两场两桥”建设工程。即改扩建**路,改扩建**广场,新建一处大型休闲广场,新修建**北桥、**南桥。每年修建20座公厕,五年完成所有危厕的翻建、改造。完成与城区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城区供水排水工程。

(二)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完成“一河三路”绿化,即沿河,**路、兴长路、兴建路三条主干道的绿化亮化,使其成为**美丽的街景。广泛开展街巷开展绿化美化,达到街街花草簇拥,院院卫生整洁。

(三)完成40万平方米城区开发建设。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发展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名校工程,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规范文化市场,培养文化文艺队伍。坚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体育工作方针,增强体育健康意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大力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完善疫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机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巩固爱国卫生工作。加大医药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医药、食品安全卫生。要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深化综合改革,加强综合治理,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符合政策出生率在94%以上。要完善城区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社会救济制度。健全社区组织,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调动全区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为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扩大基层民主,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反映社情民意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建设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教育,塑造**人文明热情,诚实守信,创新务实,拚搏进取的新形象。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完善道德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培养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公德,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市妇女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五、构建和谐文明**

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宣传、教育、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网络。通过创建平安街道、社区,增强群众安全感。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采取上岗人员素质达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达标、企业管理者合格等强有力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消防法规,加大完善消防设施和设备力度,提高消防质量和能力。到2010年,全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就业机制,广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技能培训,抓好下岗职工安置、就业服务和指导、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不断增进军民团结。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

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制订配套政策

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财政预算。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付能力。

二、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由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制订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三、落实重点环节

落实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作为全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延伸,突出反映了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意图。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纲要,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好衔接协调。科学制定城市、道路等专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果。

四、规划实施调整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必要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006年1月

第三篇: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讨论稿)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加快发展我区民政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恪守“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宗旨,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与创新,依法实施相关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民政事业快速发展。

(一)城乡低保制度管理规范

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著。制定和实施《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十五”期间,共下拨救灾专项资金249.5万元,粮食35.96万斤,食油4212.5升,棉被2400套,帮助灾民修缮住房242间,保证历年受到台风、干旱等灾害的困难群众渡过生活难关,及时恢复生产,保障灾害期我区社会、政治稳定。

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和应保尽保。“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211.89万元,纳入低保人数由“十五”期初的414户1059人增加到期末的1103户3029人,城乡低保标准从“九五”末的185元提高到200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社会困难救助逐步展开。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发放医疗救助金28.4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2名。建立街道“爱心慈善超市”6个,社区困难居民援助站63个,募集(含物资折款)135.87万元,发放援助物资折款100多万元,资助4810户。组建区慈善会,接受社会捐赠2220万元,设立慈善门诊7个,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68.08万元,资助299名贫困学生就学,帮助72户贫困家庭维修住房,解决83户病灾户临时困难。

(二)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全区拥有老年福利养老院1个,床位数180张,“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完善福利院老人生活、娱乐场所的建设和改造。面向老年群体的“星光计划”取得显著成绩,投入福利金283万元,资助建立“星光计划”示范项目64个。4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劳动力160人。与丰泽、洛江联合累计发行福利彩票1.1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30万元。“十五”期间,争取国债资金800万元,其中地方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转贷资金)480万元用于建设区老年人休养中心,项目选址于江南街道办事处乌石山东侧,乌石、亭店社区交接处,首期征地70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精心指导和圆满完成三次村(居)委会集中换届选举。其中2002年按照《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在老城区调整撤并65个居民委员会,组建38个社区居委会和配套组织,社区所辖地域和人口规模趋向合理,组织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和社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3年实行镇、村改制,撤销**、**2个镇建制,设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完成了江南、浮桥街道村(居)的整合任务,41个村(居)整合为39个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进一步深入,居民民主管理意识加强。

(四)拥军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优待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办法。义务兵家属、“三属”、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优待面达到100%,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实行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义务兵“安置难”得到明显缓解。“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123.5万元帮助部队抓好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发放优抚款250.4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治理发愣功万元;自谋职业的退伍军人达到225人,自谋职业率达到91.5%,无历史遗留未安置对象。

(五)社会事务行政管理取得新业绩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支持民间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十五”期末累计拥有社会团体68个和7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殡葬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火化率年年保持100%;婚姻登记实行集中办理,累计办理国内公民结婚登记11365对、离婚登记873对;收养登记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累计办理国内公民收养104件;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勘定任务,勘定县级行政区域勘界42.16公里,乡镇界线12.75公里,埋设界桩15个,命名和更名街、路、巷、桥100多条。

我区民政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政事业费投入相对不足,民政基础设施滞后。二是部分民政业务如何适应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需要进一

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进程。为确保民政事业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建立民政事业费自然增长机制,民政事业费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同步提高。作为民政部门,要根据省、市的要求,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民政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民政配套资金的落实;要积极争取各项民政优惠政策,扩大发行福利彩票,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基金,弥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加强社会捐赠、慈善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争取社会对民政事业的支持,充分发挥民间的作用。

(二)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行政行为,使各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廉洁公正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严禁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强化民政法规宣传教育,实现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的转变;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行民政政务公开,通过各种社会新闻媒体和民政网站,广泛宣传民政法律法规,使民政工作法规政策家喻户晓,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支持民政部门依法行政。

(三)以实现三个转变为重点,建立高效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民政工作管理水平;要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检查督促各项民政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上,履行好政府部门的职责;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树立民政部门关心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

(四)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政事业自我发展机制。民政企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自身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区福利院在搞好内部服务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提高两个效益。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高效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民政干部队伍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要加强民政系统在职干部培训,提高民政工作者业务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积极鼓励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深造。至“十一五”末,民政系统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重达65%以上。要紧紧依靠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快基层的民政服务网络建设。

第四篇: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解读

(一)编者按:《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朝阳区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朝阳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分析朝阳发展基础和环境,充分吸收前期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成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制定了《纲要》。2005年12月20日,朝阳区委九届六次全会讨论审议了《纲要》,2006年1月9日,经朝阳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使全区人民更好地了解《纲要》,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积极投身朝阳建设,我们对《纲要》进行了重点解读。

三大重点

“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服务奥运

围绕举办2008年奥运会,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水平,举全区之力,改善区域环境,发展奥运经济,为举办奥运会提供优质服务,为奥运后朝阳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一条主线”--加快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带动是实现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奥运、CBD和电子城三大功能区,以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

“解决一个关键”--加快农村城市化

坚持产业发展、培训就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新村建设、环境建设、社会管理八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著提高农村城市化综合实现水平,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服务奥运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为“新北京、新奥运”做出贡献,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继续推进“三化四区”建设,加快奥运、CBD、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城市功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品质五个显著提高。

八项主要任务

转变增长方式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整合资源,挖掘内涵,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质量效益,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自主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全方位导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基础设施

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紧紧围绕服务奥运和宜居、兴业,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优先发展教育

实行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建设优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繁荣文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明,营造体现城市精神和凝聚力的人文环境,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魅力和竞争力。

发展卫生体育

以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加快建立公平、可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维护安全稳定

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法制,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形成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推进综合改革

把握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进包括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在内的综合改革,推动政府管理体制转型,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社会领域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

(二)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秉承五年计划的优良传统,结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立足朝阳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精心规划,勾画出“十一五”时期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其中内涵极其丰富、新意颇多,有的是老话题赋予新内涵,有的则是首次出现的新提法。综合起来,从战略的角度审视,可以总结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两大突破、三大创新和四大超越”的特点。

 突破之一: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首位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优先而突出的位置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朝阳区根据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中央全会精神指导“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教育为本、文化为魂、环境为源、稳定为根”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思想,把社会事业发展当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显著特色。在具体的战略中,朝阳区提出了奥运促进、文教引领、资源集约、协调发展、稳定保障等战略,全面体现了社会事业发展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突破之二: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点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存量,挖掘内涵,提高效益,构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投资驱动、消费主导、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成为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又一大特色,是促进朝阳区再上新台阶的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朝阳区将从过去的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朝阳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朝阳区经济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围绕这一重点,朝阳区将通过未来5年的建设,逐渐从一个经济大区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强区,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之一:围绕奥运谋发展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奥运重大历史机遇,以奥运前、中、后阶段为脉络,以奥运经济和奥运体育文化为重点,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目标,以服务奥运和借机发展为内容,将2008北京奥运会作为朝阳区“十一五”时期的核心,全面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发展。这是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立足未来形势和机遇的重大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具有统领全局作用的核心战略。围绕奥运谋发展,将体现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将推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创新之二:围绕功能促改革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另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围绕北京总体规划对朝阳区的定位和要求,大力拓展城市功能,建设以CBD、奥运、电子城为中心的三大城市功能区,打造北京现代化发展新高地。功能区建设和朝阳区城市功能拓展是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功能区建设和城市功能拓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规划,形成了最具特色区域发展新模式、新格局,并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革,优化空间布局,优

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创新之三:围绕和谐保稳定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朝阳区社会稳定和区域安全,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围绕和谐保稳定,是朝阳区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稳定保障战略中,朝阳区将以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有力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则,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保稳定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十一五”规划纲要深化“三化四区”战略,并将在四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 超越之一:在区域承载力方面实现新跨越

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坚持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原则,加强科学规划,拓展投资渠道,健全管理体制,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现代化水平,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重点。为此,朝阳区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基础设施承载力也将大大超越当前的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更大跨越。这将为朝阳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和能力积累,为朝阳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 超越之二:在农村城市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是缩短“二元”结构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加快农村城市化作为三大重点之一,做了全面部署。经过近些年的城乡建设,朝阳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之间经济互动、社会融通的局面已经形成,管理体制和机制日益完善,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农村城市化的新规划、新部署,就是要利用外部机遇和内在条件,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新跨越,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阻碍和差别,开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 超越之三:在区域国际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北京新的总体规划对朝阳区国际化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和更高要求,借助奥运机遇,朝阳区国际化将在现在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提升国际交往窗口地位和做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重要节点作为发展目标,加速区域国

际化发展。相应地,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按照国际化标准严格要求,大胆创新,提出了朝阳区与国际接轨和实现区域发展全面升级的具体措施。

 超越之四: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实现新跨越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现代经济理念,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直接面对传统而落后的体制、观念、方法和模式,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是拉动朝阳区经济腾飞的两大引擎,成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主力。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围绕奥运机遇,现代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朝阳区在“十一五”时期从城市面貌到社会文明,都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朝阳区在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国际化的相互促进中,依托服务奥运和功能区建设两大机遇,将使区域实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总特征。

主要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0%

区级财政收入预期年均增长12%

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000件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路网密度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

流动人口登记率达到90%

平安街道(地区)和平安社区(村)达到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下

第五篇:复旦十一五规划纲要

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本网发布时间:2010-11-02 浏览次数:

一、“十五”成绩与当前形势

“十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紧紧抓住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学科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国际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在总体上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为迈向下一步战略目标乃至更长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学校继续得到“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总的经费收入达77亿元,比“九五”增长约80%。学校现有各类学生53 560人,比2000年增长53.7%。“十五”期间,共为社会输送普通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7 019人,授予11 561人硕士或博士学位,比“九五”分别增长26.1%和91.2%。学校现有教职工5 923人,其中教师和科研人员2 385人;院士29人(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5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十五”期间,学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校园拓展机遇,在校园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校园占地面积达3 680多亩,增加近一倍,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校园布局。五年中新建建筑面积43万多平方米。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完整统一、信息畅通、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校园系统初具规模,校园网接入点近5万个。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450万册。

——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在2000年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后,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基本格局。40个二级学科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点进入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五名。学校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研究经费明显增长,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十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获得5项一等奖,列全国高校之首。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在国家教学成果评奖中获4项一等奖。在迄今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4次夺魁,在已经举办了七届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有36篇论文入选。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声誉不断提升。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十五”期间,学校厉行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各方面工作。两校合并后,积极推进实质性融合,逐步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机构、统一管理”。打通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成立上海医学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组建外文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微电子研究院、软件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一批教学科研机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通识教育,建立复旦学院,酝酿自主招生改革。以建设“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学校实施并深化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人事代理制,改革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后勤社会化、住房货币化、学生生活园区建设以及校办产业转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进行校内两级管理改革试点,《复旦大学公用房管理条例》正在稳步推行。

——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1年9月学校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坚持和完善。党委坚持议大事、定方向、抓全局,集中力量研究办学方向、规划、战略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五年中,党委先后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统战工作会议、学生工作会议、干部工作会议、德育工作会议等,加强和推动党的各方面重要工作。在教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开展“转变机关作风年”活动。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党委的领导下,民主办学得到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步入正轨。2005年10月起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学校党建和全局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百年校庆圆满成功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按照“庆典为体,学术为魂”的宗旨,精彩、圆满地组织了建校100周年庆祝活动。通过编纂校史、修建校史馆、恢复老校歌、讨论“复旦精神”等,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通过广大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汇聚人心,振奋精神。复旦的校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声誉。

在“十五”实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入“三步走”战略完成第一步、迈出第二步的关键阶段,不仅要保持第一步的发展势头,更重要的是要为第三步的冲刺提供强劲的动力。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党和国家对复旦大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为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使命。复旦大学要遵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百年校庆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努力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努力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提供发展的机遇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科技与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全国科技大会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了一系列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以及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计划。复旦大学要抓住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占据应有的份额。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上海正以此为契机,加快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建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四个率先”。复旦大学要结合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地介入,在科教兴市战略中显示应有的力量。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竞争仍然相当激烈 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聚焦到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国内大学在争创一流的道路上更是你追我赶。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也有着旺盛的需求和很高的期望。复旦大学必须加倍努力,抢抓机遇,求得更快的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全校师生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增强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弘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以创新精神和一流业绩,开创学校新的百年辉煌。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复旦大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之路,着眼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即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争取达到亚洲大学前列的水平,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进一步突出重点,凝炼方向,集中优势建设好“985工程”创新平台、基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争取有重大突破。

——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在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积极回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和地方发展做出更为积极、更为显著的贡献。

——保持办学核心层学生规模的基本稳定,重在优化结构,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师资补充、中青年骨干培养等方面工作,大力扩展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规模,形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富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同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的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国际影响。

——根据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学术活动的规律,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高效管理和良性运转。

——基本建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富有复旦特色的现代大学校园。

实现上述目标的指导方针是:

——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坚定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也是发展,是更深刻、更坚实、可持续的发展。要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管理的关系,坚持改革,积极发展,加强管理,厉行节约,切实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以增强综合实力为发展主线 根据内涵发展的要求,着力于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师资力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能力、科学研究的水准、体制机制的活力以及优良传统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以争取重大突破为主攻方向 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学科前沿,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在若干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上争取重大突破,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的强劲势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三、任务与举措

1.巩固优势,集成交叉,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目标,巩固优势,突出重点,加强交叉,适当拓展,促进若干学科高峰的崛起,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核心、示范和引领作用。巩固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进一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支持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水平的学科,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继续保持国家重点学科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位置;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依托,通过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项目建设,加强优势学科,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若干学科达到亚洲大学前列。

——继承和发扬我校人文学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拓宽视野,促进交叉,形成学科新特色,保持在国内高校中的领先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

——巩固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已有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加强与高技术领域的结合,占领学科发展的制高点;根据已有基础和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的趋势,创造条件,适当拓展,完善基础学科结构,增强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加快推进生物医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强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医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深化融合,构建现代医学学科体系,巩固医学学科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为建设一流医学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按照高水平、综合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结合国家和上海市在新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及学科的现有基础,积极发展高起点、有特色的工程技术学科;建设精干的艺术、教育学科,鼓励新兴优势学科的生长,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

2.集中力量,重点跨越,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

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地方重大战略和规划,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重点,建设学校科研创新体系,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争取获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

——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结合国家及地方的战略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和政策的变化,积极争取承担更多重大和重点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增长率超过“985工程”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到“十一五”末全校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组织结构。以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集中相关的优势学科,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重点推进“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筹建国家实验室,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全力争取重大科研突破;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现突破;继续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和自由探索式研究,保持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价体系,持续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3个主要基础学科能持续地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多数学科在各专业领域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的比例稳定增长;保持近年来在争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方面的良好势头,积极争取国家级一等奖;学校的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学术文化成果和决策咨询成果。

3.深化融合,提高水平,加快综合性大学医科发展 顺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深化实质性融合和学科交叉,支持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科的新路,加快促进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医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护理学等的结合,促进医科与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

——以生物医学、脑科学“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的学科建设以及与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加强与校外有关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徐汇生命科学园区的建设,使复旦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之一。

——积极争取卫生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加强对附属医院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和支持附属医院进一步强化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结合,鼓励和支持附属医院在出色完成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基础上,巩固学科领先地位,引领医学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构建亚洲一流的医学诊治中心。

4.夯实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控制学生规模,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之才和领袖人物。

——以德育为核心,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感知学术前沿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的机会,强化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加强复旦学院建设,扎实推进通识教育,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带动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夯实学生知识和素质基础,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本科生课程总量建设,使课程资源达到5 000门次/年、3 000门/年以上水平,提高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的开课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精品课程、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双语课程和国际课程;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精品课程、交叉选修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深化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加大研究生自主招生改革的力度,调整和优化研究生结构,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制定和落实弹性学制培养标准,完善淘汰制,推动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大力推进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建立更多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继续办好博士生论坛;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数量保持全国高校前三位。

——保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含网络教育)在校生规模的基本稳定,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拓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进一步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利用校园整体布局调整的契机,完成物理、化学、电子、生物、医学等基础实验教学场所的改建或搬迁,重视和加强教学楼、专业教学实验室、学生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5.充实梯队,增强实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补充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和管理、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加快扩充师资队伍,“十一五”末全校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达到3 200人左右,其中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保持实验技术和行政管理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充实实验技术骨干,优化管理队伍结构。

——以“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和院系发展需求,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以全时引进为主,适当控制分时引进,在五年内引进约300名校聘关键岗位以上的人才,其中海外引进约占70%。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推进院士计划,积极做好“长江学者”的推荐聘任工作,有效实施和完善“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方案”,大大扩展国际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规模,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学者。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切实关心青年教师的事业发展和生活。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加大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国际化培养的力度。

——结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化、国际化的人才遴选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度,继续推进高级职务聘任改革,鼓励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注重分类管理。进一步做好博士后工作,到2010年在站博士后达800人左右。

6.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进一步探索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更为直接的切入点和更为有效的体制机制,为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做出更为直接、有力的贡献,在服务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建立司职国内协作的专门机构和队伍,在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有效加强学校整体的组织运作。

——高度重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国家和上海“十一五”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学科布局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与重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平台、工程技术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强国防军工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开发队伍。

——实施专利与技术转移战略,组织好重要项目的技术成果的专利申请,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好技术转移中心,形成技术转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坚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作和社会化操作机制,强化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有机链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复旦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服务功能,以创新理念和思路不断提高学校高科技企业内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大优势,建设高水平的思想库和辐射先进文化的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道德指引和公共政策咨询;围绕金融、物流、文化、传媒、医疗卫生、国际交流等领域,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为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做贡献。

——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区、校合作,增强相关城区知识创新活力,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创业等形式,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7.提高层次,扩大影响,继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充分利用百年校庆后国际交流的有利时机,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规模,注重提高层次,着力于推进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化办学,全面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继续增进与国外著名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办好有影响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继续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与学术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国外基金的科研合作;举办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继续增加外语教学的语种数量,办好英文网页、宣传资料和学术刊物,提高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外交流,“十一五”末每年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在校学生达到1 500名左右。

——发展高水平的留学生教育,稳步拓展留学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显著提高外国留学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比例;筹建复旦国际学院,开设一批以英语授课的基础课程和高级研修课程,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推进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树立复旦的国际形象。8.合理规划,注重效益,建设信息化生态化校园

按照“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富有复旦特色”的要求,科学组织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基本建成信息化、生态化的现代大学校园。

——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各校区规划,根据多校区不同功能定位进行配套建设,调整、安排好院、系、所(科研平台、基地)坐落。

——继续推进江湾新校区和张江校区的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安排老校区的改修建工作。在江湾新校区建设一批学生宿舍和青年教师公寓,做好二期建设规划并付诸实施;完成张江校区二期规划和建设。

——以改革的思路,多渠道、多模式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学生公寓、青年教师公寓以及引进人才的住房和生活配套问题。

——适应多校区办学和管理的需要,构建高水平的智能化城域网实施平台,继续推进网络基础、安全管理、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校园的服务管理水平。

——突出学校的人文文化底蕴和氛围,充分结合校园自然景观,进一步做好绿化工作和人文景观建设,营建更加优美的校园环境。

9.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结合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改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激发办学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以高水平的管理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认真研究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充分调动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增强院系的活力;着力解决多校区管理问题,形成科学、高效、便捷的管理制度。

——按照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要求,增强节约意识,建立相关机制,强化节约能源的管理规则,力争到“十一五”末学校单位建筑面积的资源消耗按可比价格比“十五”末降低20%。——深化学校土地、公用房、大型仪器等资源配置、管理的改革,推行资源配置与产出效益相挂钩的激励措施,规范管理,促进共享,厉行节约,提高效益。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部机关的工作,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推行科学管理。

——继续推进后勤改革,进一步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提升后勤保障功能,构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10.立足长效,把握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党内生活制度,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发挥党组织在院系和附属医院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校、院系两级党内、校内情况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教职员工党员的教育作用,加强党员学习培训,坚持党课制度,办好各级各类党校,推进“学生党员成长计划”。

——结合两级管理改革,配强、配好院系和医院的党政班子;加大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力度,充分利用党校平台,开展干部培训,改进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启动新一轮干部轮岗、挂职锻炼计划,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向社会输送干部;继续推进“人才工程预备队”工作,有计划地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的培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措施,坚持和完善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

——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环节,以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中心,推进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青年教师必须担任辅导员或导师两年的规定;切实发挥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德育工作首要负责人作用;继续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双助”计划,成立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促进校园民主,建设和谐校园。严格依法治校,推进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和校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校务、学术、学位委员会等组织以及专家教授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和妇委会等群众团体的各级组织建设,畅通学生参与民主办学的渠道;做好统战工作,加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做好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巩固百年校庆的文化建设成果,加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切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大力繁荣学生社团,活跃校园文化,维护学校良好形象;全方位关心青年教师,做好离退休工作,帮助有困难群众,落实稳定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增强应急情况处理能力,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1.团结务实,鼓励创新,营造建设一流大学的文化氛围 继承和弘扬百年复旦的精神传统,结合自主创新、争创一流的时代任务和要求,倡导团结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培育学校特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格,铸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复旦之魂。

——利用校史资源和多种有效方式,继续对广大师生开展系统的爱国荣校教育,使“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复旦人的鲜明气质和坚定信念。

——继续推进人事管理、科研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加强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增加并进一步组织好各学科及跨学科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沙龙,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氛围。

——完善教学评估机制,鼓励教师改善教学方式,增加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环境;支持并引导学生继续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办好学术类学生社团,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氛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在成果评价和资源配置上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合作者(包括学生)的关系,努力建设各学科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力攻关的团队文化。

——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加大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惩戒力度,克服浮躁心态,集中精力,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推进每一项工作。

下载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经开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十一五城市管理规划

    目录序言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1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一)指导思想………………………………………......

    区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

    序言一、“十五”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简要回顾…………………...1二、“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一)指导思想……………………………………………......

    区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

    区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根据朝阳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从城市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立足长远,深入调研,制定《朝阳......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十一五”工业规划纲要 芜湖市经济委员会 二OO五年十二月 一、 “十五”工业回顾 “十五”期间,芜湖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由2000年的工业现价产值180亿元,发展到......

    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规划纲要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的精神,各项工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联系......

    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市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全面加快我市房地产行业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局提出的争创“全国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和“国家级文明单位”发展目标的重要规划,对促进我市“三......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